一、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元城[1](2020)在《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幼苗对酸雨与干旱胁迫的响应》文中指出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是世界重要的干果和油料树种,种仁含油量高达80%,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防衰老、健肠胃、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又名为小核桃,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安徽交界的天目山脉,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近些年来,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产业蓬勃发展,但依旧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例如:土壤贫瘠,干旱,酸雨等,因此,本实验采用盆栽控水,PEG模拟干旱以及模拟酸雨的方式,研究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对不同处理下的叶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为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抗旱抗酸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对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实生苗生理生化的影响在干旱胁迫处理下,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植株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轻度干旱(LD)和中度干旱(MD)处理下保护酶酶活均高于对照组处理,且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薄壳山核桃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都高于山核桃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初始荧光(Fo)在前期增长较为缓慢,到后期呈迅速升高趋势。在干旱胁迫下,Ci DREB2A基因和Cc DREB2A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Cc DREB2A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更加显着;Ci MYB96基因在轻度干旱胁迫和中度干旱胁迫中表达量大于对照组,Cc MYB96基因在中度干旱胁迫表达量基本不变,轻度干旱胁迫表达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叶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在中度干旱胁迫处理下,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的细胞结构变成卵圆形,其中薄壳山核桃叶绿体外被膜呈波浪状,断裂不完整,基粒和基质类囊体模糊不可见,排列混乱;山核桃叶绿体的基粒弯曲、膨胀、排列较混乱,类囊体膜结构模糊。2.PEG模拟干旱对薄壳山核桃、山核桃和湖南山核桃叶片的生理生化影响在-0.25MPa、-0.5MPa和-0.75MPa、-1.0MPa的PEG-6000溶液中,随着模拟干旱程度增加,3种山核桃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都显着降低。湖南山核桃中POD、CAT与MDA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而山核桃与薄壳山核桃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叶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湖南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叶片细胞皱缩团聚在一起,细胞完全被破坏,细胞壁、细胞膜断裂严重,内含物流出。山核桃叶片部分细胞受到破坏,但大部分仍结构完整。3.模拟酸雨对不同类型山核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随着酸雨胁迫增强,不同类型山核桃幼苗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抗氧化酶CAT和SOD呈单峰曲线先上升后下降;POD活性则呈现下降趋势。对株系组间比较SOD、POD、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山核桃嫁接山核桃苗(L)>湖南山核桃嫁接山核桃苗(H)>山核桃实生苗(S);丙二醛含量则相反;最大净光合速率呈山核桃嫁接山核桃苗>湖南山核桃嫁接山核桃苗>山核桃实生苗的趋势;观察切片,山核桃嫁接山核桃苗的气孔密度和栅栏组织厚度都最大。
易晓芹[2](2019)在《模拟酸雨对茶树生理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雨在上个世纪是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的改善,酸雨问题也有所减轻但仍不容忽视。酸雨可导致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而茶树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研究模拟酸雨胁迫对茶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为探究模拟酸雨对茶树生理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大棚盆栽方法培养的湘妃翠茶树幼苗作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模拟酸雨胁迫处理。实验设置3个模拟酸雨梯度pH2.5、pH3.5、pH4.5,1个对照组CK(pH7.0),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模拟酸雨对茶树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探究模拟酸雨对茶树形态结构的影响,本研究观察了模拟酸雨处理后茶树植株整体以及叶片变化、测量了株高及根长的变化、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茶树叶片表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pH4.5模拟酸雨处理对茶树植株表型无明显伤害,并且对茶树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pH3.5模拟酸雨处理组茶树部分叶片出现了肉眼可见的伤斑,生长受到抑制,表皮蜡质层也受到损伤,气孔密度增大,叶绿体内嗜锇颗粒增多。pH2.5模拟酸雨处理对茶树表型的影响最为严重,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叶绿体及线粒体结构破坏严重。(2)通过测定茶树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探究模拟酸雨胁迫对其光合生理的影响。研究表明,pH4.5模拟酸雨处理对茶树光合生理无显着影响。而pH3.5和pH2.5模拟酸雨对茶树光合生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降低、光补偿点显着升高、光饱和点显着降低、暗呼吸速率显着升高,并且叶绿素荧光参数说明pH3.5和pH2.5模拟酸雨处理对PSⅡ产生了伤害,使茶树产生明显胁迫效应,但从实验结果来看,pH2.5模拟酸雨处理对茶树的光合生理产生的影响更为显着。由此可以说明,轻度酸雨对茶树光合生理无影响,但酸雨酸度超过一定阈值后,酸雨强度越大对茶树的光合生理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3)为进一步研究模拟酸雨对茶树逆境生理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模拟酸雨处理后茶树不同部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Pro、MDA含量。除了茶树嫩茎部位SOD、CAT活性无显着变化以及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外,茶树各个部位SOD、POD、CAT、APX活性以及Pro含量都随酸雨浓度增加而增加,虽然茶树各个器官内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上升,以减轻活性氧对茶树产生的伤害,但是pH2.5和pH3.5模拟酸雨处理组膜脂过氧化产物MDA仍然在茶树各部位细胞内积累。由此可以说明,pH2.5和pH3.5模拟酸雨对茶树仍然产生了较强的胁迫作用。(4)茶树作为一种叶用经济作物,酸雨对叶片内含成分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测定了模拟酸雨处理后茶树嫩叶(1芽2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以探究模拟酸雨对茶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对茶树嫩叶水浸出物无显着影响,随着模拟酸雨酸度增加茶多酚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均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5)为进一步了解模拟酸雨对茶树生育过程产生影响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将对照组和pH2.5模拟酸雨处理组成熟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出363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预测差异基因转录因子,一共筛选出29个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分别属于14个不同的转录因子家族,它们所属的转录因子家族中MYB、AP2-EREBP、NAC、bZIP、G2-like等转录因子家族的功能均与植物抗逆性相关。通过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光合作用中的碳固定、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途径显着上调(p<0.05)。ABC转运器、赖氨酸降解等代谢途径显着下调(p<0.05)。此外,卟啉与叶绿素合成途径中HemE2基因上调表达,推测是由负反馈调节引起的该基因上调表达。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PAL2基因显着下调表达,该基因与茶叶中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有关。植物信号转导途径中PR-1基因上调表达,该基因跟植物抗病性相关。由此说明茶树通过多种代谢途径抵御酸雨胁迫。
孙静雯[3](2016)在《酸雨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生长及叶绿体ATP合酶功能影响》文中指出酸雨污染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环境生态问题之一,酸雨胁迫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生理过程,其中包括光合作用。叶绿体ATP合酶是光合作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所需ATP,其活性变化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本研究采用模拟酸雨污染的方法,以重要经济作物水稻(Oryza sativa)为实验材料,应用分子生物学及植物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研究酸雨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生长及叶绿体ATP合酶功能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与对照(CK)相比,低强度酸雨处理下,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叶面积、叶片鲜重、叶片干重、相对生长速率、净光合速率均升高,水稻叶片形态无伤害症状。中、高强度酸雨胁迫下,上述指标降低且降幅随酸雨强度增加而增大,水稻叶片伤害症状随酸雨强度增加而加重。不同生育期上述指标变化幅度不同,p H 4.5处理组水稻叶片鲜(干)重变幅的主要规律为:分蘖期>幼苗期>孕穗期>灌浆期;其它处理组水稻叶片鲜重变幅的主要规律为: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幼苗期,干重变幅的主要规律为:孕穗期>分蘖期>幼苗期>灌浆期。p H 4.5酸雨处理组不同生育期水稻净光合速率变幅规律为:分蘖期>灌浆期>幼苗期>孕穗期;其它处理组水稻净光合速率变幅规律为:孕穗期>幼苗期>分蘖期>灌浆期。⑵低强度酸雨处理下,ATP合酶蛋白分子表面负电荷增多,在279 nm处的紫外吸收强度增强,Tyr及Trp残基荧光发射强度升高,有序结构含量增加,无序构象减少,使得其结构稳定性升高。叶绿体ATP合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β亚基含量升高,使Mg2+-ATPase活性增加,进而促进水稻叶片光合磷酸化活性,导致叶片ATP含量升高。不同生育期上述指标变幅大致规律为:灌浆期>幼苗期>分蘖期>孕穗期。高强度酸雨胁迫下,ATP合酶蛋白分子表面负电荷增多,在279 nm处的紫外吸收强度减弱,Tyr及Trp残基荧光发射强度降低,有序结构含量减少,无序构象增加,使其稳定性减弱。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ε亚基抑制作用明显,ATP合酶未能正常组装,进而使Mg2+-ATPase活性受抑,光合磷酸化活性降低,叶片ATP含量减少。不同生育期上述指标变幅大致规律为:孕穗期>幼苗期>分蘖期>灌浆期。与Mg2+-ATPase活性变化不同的是,酸雨对不同生育期Ca2+-ATPase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抑制效应,不同生育期变幅规律为:幼苗期>灌浆期>孕穗期>分蘖期。ATP合酶加H处理后会影响其微结构,且随所加H数目的增加,其结构变化明显。⑶低强度酸雨处理下,水稻叶片胞内H+、Ca2+浓度增加,细胞内环境轻微酸化,未改变叶片含水量,水分代谢正常。水稻对功能元素的吸收增加,导致叶绿体某些功能元素含量增加,叶绿体ATP合成酶的合成量升高,进而改善其功能。高强度酸雨处理下,胞内H+浓度随酸度同步增加,胞内Ca2+浓度随酸雨强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细胞内环境酸化加重,叶片含水量下降,导致水分代谢失衡。水稻对功能元素的吸收受到影响,使叶绿体功能元素含量减少,因而减少叶绿体ATP合酶合成量,继而抑制其功能。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胞内H+、Ca2+浓度变幅规律大致为:孕穗期>幼苗期>分蘖期>灌浆期;叶片含水量变化幅度规律大致为:孕穗期>灌浆期>分蘖期>幼苗期;功能元素含量变化幅度规律大致为:孕穗期>分蘖期>幼苗期>灌浆期。综上所述,低强度酸雨通过影响叶绿体ATP合酶结构及增加其转录水平,提高其活性及功能,进而促进水稻光合作用和生长;中高强度酸雨通过破坏叶绿体ATP合酶结构及降低其转录水平,抑制其活性及功能,进而使水稻光合作用和生长受抑。孕穗期是水稻对逆境胁迫响应最敏感的时期。上述发现为酸雨污染的环境生态学效应提供参考,为科学评价酸雨污染对不同生育期植物的影响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
高世超[4](2014)在《模拟酸雨胁迫下青花菜叶片的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出现的第三大酸雨区,污染覆盖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酸雨面积扩大之快、降水率之高,是世界上罕见的。酸雨会损害蔬菜的生长发育,降低蔬菜产量,受到酸雨侵蚀的蔬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受阻,伤害严重的会导致叶子萎缩和畸形。本研究,通过模拟酸雨胁迫,以青花菜幼苗为材料,探讨了青花菜幼苗的生长特性,并应用cDNA-AFLP技术进行青花菜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试图从转录水平对青花菜酸雨胁迫进行研究,更好地揭示酸雨危害的机理,为蔬菜生产、酸雨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模拟酸雨胁迫下青花菜活性氧代谢变化。以模拟酸雨处理0、3、6、9天的青花菜叶片为材料,比较了质膜透性、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浓度增大,该叶片质膜透性增强,MDA含量升高,SOD和POD活性逐渐上升,CAT活性先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研究了模拟酸雨胁迫下青花菜光合特性变化。以模拟酸雨处理9天的青花菜为材料,比较了生物量、光合速率和荧光特性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浓度的增大,生物量逐渐下降,光合速率(Pn)、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先上升后下降,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的变化不明显。3、研究了模拟酸雨胁迫下青花菜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采用cDNA-AFLP技术,选取了 192对引物组合,对模拟酸雨胁迫下青花菜叶片的基因差异表达片段进行分离,最终获得了 148条TDF,测序成功126个,经过去除载体序列和Blastn比对,结果显示:117个TDF与已知序列同源性较高(E-Value<10-10),根据功能的不同,初步将其分为9类,电子传递、光合作用、膜和运输、能量和新陈代谢、宿主防御、细胞壁水解、信号传导、转录和翻译相关基因,以及一些其它未知功能的基因。4、克隆获得了与青花菜抗性相关的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ERF2、NAC、GST四条基因,并进行了 qRT-PCR分析,四个基因的表达量在胁迫期间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且在第3d达到最大值。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基因的cDNA全长1550 bp,ORF共有1155个碱基组成,编码38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F715851。ERF2的cDNA全长为 958 bp,ORF共有 804个碱基组成,编码267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F715852。NAC基因的cDNA全长为1055 bp,ORF共有903个碱基组成,编码300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F715853。GST基因的cDNA全长为912 bp,ORF共有642个碱基组成,编码213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F715854。
刘建福,王明元,王奇志,唐源江,杨晨,钟书淳,朱爱军[5](2013)在《外源水杨酸对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生理特性恢复的影响》文中认为以龙眼幼苗为材料,研究酸雨胁迫(pH 3.0)后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0、0.1、0.5、1.0和2.0 mmol·L-1)对龙眼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叶绿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升高,龙眼幼苗显示出毒害效应。0.1~1.0 mmol·L-1外源水杨酸显着提高龙眼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增强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减少幼苗所受氧化伤害的程度;其中0.5 mmol·L-1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比单独酸雨胁迫处理植株增加了62%、105%和177%,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144%、440%和132%,丙二醛含量降低了35%;而2.0 mmol·L-1水杨酸却起到相反的作用。可见,低浓度水杨酸(0.1~1.0 mmol·L-1)能通过刺激龙眼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胁迫,缓解酸雨胁迫后的毒害作用,而高浓度水杨酸(2.0 mmol·L-1)对龙眼幼苗的缓解作用下降。
刘丽欣[6](2013)在《模拟酸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酸雨已严重造成大豆减产,因目前无法根治酸雨,所以,研究酸雨对大豆的伤害机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品种筛选试验选出不同耐酸性的两个大豆品种:南农1138-2和科丰1号,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从苗期开始到花期结束酸雨胁迫对大豆的生长、产量、抗氧化系统、碳氮代谢的影响,以期阐明酸雨伤害的可能机理,为大豆的抗酸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1、当模拟酸雨pH4.5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豆的生长,植株的株高、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均略高于对照(pH5.6)或相当,但差异不显着。随着模拟酸雨酸度的增大(pH3.5),可进一步促进植株生长,但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对南农1138-2植株已无促进作用,至最终产量已表现抑制作用。模拟酸雨酸度的继续增大(pH2.5)则会抑制植株的生长,生物量、产量降低。pH≥3.5处理增加叶绿素含量,pH2.5处理下,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含量较叶绿素b对酸雨胁迫更为敏感。两个品种之间存在差异,pH3.5处理对科丰1号的促进作用一直大于pH4.5处理,而南农1138-2的pH3.5处理则低于pH4.5处理,但均高于正常对照。2、中度酸雨(pH≥3.5)能够进一步促进细胞结构稳定且不受处理次数影响,其中南农1138-2表现更加突出;而强酸雨(pH2.5)胁迫下,活性氧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加剧,且随处理次数增加伤害越明显,其对科丰1号影响更为严重。3、中度酸雨(pH≥3.5)对大豆碳氮代谢无显着影响;当酸雨酸度过大时,则会显着影响大豆叶片碳氮代谢过程。酸雨胁迫会通过对大豆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调节,促进可溶性糖的合成,加速可溶性蛋白分解,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从而提高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以缓解强酸雨条件下大豆叶片的生理失水,维持植株正常代谢。两个品种差异不大,说明酸雨胁迫对两个品种碳氮代谢影响机理相似。
郝岩松[7](2013)在《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a Mill.)具有耐干旱瘠薄、耐寒和病虫害少等优良特性,并且对石灰岩山地适应性强,可作为我国低、中海拔地区石灰岩山地困难立地造林先锋树种,是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树种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酸雨对不同种类植物生理学特性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而有关酸雨对引种植物墨西哥柏生理学特性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外来植物在我国南方酸雨胁迫区的引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H3.0、pH4.0和pH5.0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均抑制了墨西哥柏幼苗的光合速率,且模拟酸雨的pH值越低,其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也越强。墨西哥柏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与大气温度(AT)、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太阳辐射强度(PA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呈显着线性相关关系(P<0.05),说明墨西哥柏幼苗Pn的日进程与Gs、Ci、Tr、Vpdl、PAR、WUE等指标关系密切。(2)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均导致墨西哥柏幼苗光补偿点(LCP)升高,并且暗呼吸速率增大,表明酸雨胁迫增加了墨西哥柏幼苗对光合产物的消耗,降低了其对弱光的利用能力。(3)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对墨西哥柏幼苗光饱和点(LSP)和表观光量子效率(AQE)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其最大净光合速率显着下降,表明酸雨胁迫能够降低墨西哥柏幼苗对强光的利用能力。(4)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由Rubisco限制的潜在CO2同化速率(Wc)、由RuBP限制的潜在CO2同化速率(Wj)及由TPU限制的潜在CO2同化速率(W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三种模拟酸雨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墨西哥柏幼苗的Vcmax、Jmax和TPU,表明模拟酸雨处理对墨西哥柏幼苗的光合-CO2响应产生了一定的抑制。(5)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表观羧化效率(CE)显着降低,表明酸雨胁迫显着降低了墨西哥柏幼苗对CO2的利用能力,且pH值越低其抑制作用越强。(6)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均未对墨西哥柏幼苗的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产生显着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墨西哥柏幼苗对酸雨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7)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pH5.0>CK>pH4.0>pH3.0,说明轻度酸雨胁迫促进了墨西哥柏幼苗蒸腾速率的提高,而中度和重度酸雨胁迫会抑制墨西哥柏幼苗的蒸腾速率。(8)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Fv/Fm值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与对照处理相比,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表明酸雨胁迫对墨西哥柏幼苗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三种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的Fv’/Fm’均表现出增大趋势,表明酸雨促进了光下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的提升。同时模拟酸雨处理后墨西哥柏幼苗ΦPSII、ETR、qP、NPQ的变化并无一致规律性,表明墨西哥柏幼苗对酸雨胁迫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综上所述,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了对光合作用的抑制,可能会影响引种植物墨西哥柏在酸雨胁迫区域生产潜力的下降,但同时也反映了墨西哥柏在酸雨胁迫区域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我们的研究可为墨西哥柏在我国南方酸雨沉降区的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李永裕,潘腾飞,余东,邱栋梁[8](2012)在《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片PSⅡ反应中心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酸雨对植物光合机构的伤害机理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探讨叶面酸化导致的PSⅡ反应中心损伤和光合机构自由基累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1年生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实生小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胁迫对龙眼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胁迫改变了龙眼叶片的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形状,伤害PSⅡ反应中心;pH2.5酸雨胁迫5d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活性(1/FO-1/FM)、反应中心含量(RC/CSO)急剧下降;有活性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VJ)、失活反应中心的比例(Non-QA和Non-QB)显着增加,QA迅速还原;放氧复合体(OEC)被破坏;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体数(Sm)、电子转化效率(ψO)和电子传递速率(φEo)明显降低,叶面酸化导致光系统线性电子传递受损。pH2.5酸雨胁迫5d后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转化为氧化型,还原型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下降,叶绿体内自由基不能被及时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损伤光合器官,导致龙眼叶片PSⅡ受伤害。模拟酸雨胁迫伤害龙眼叶片PSⅡ反应中心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体,造成同化力不足,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导致叶绿体自由基累积,光合机构受到伤害。
段小华[9](2012)在《影响茶树铝循环和茶叶品质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是主产于我国的重要无酒精饮料。茶叶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是评价茶叶质量的关键特征。茶树是富铝的植物,经常喝较高铝含量的茶水易导致老年痴呆症,因而茶树对铝的吸收、累积以及铝对茶树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受到关注。土壤铝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不仅与铝总量有关,更取决于铝的化学形态。酸雨是全球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会导致土壤酸化,而土壤酸化可促进土壤铝释放,改变铝形态。因此,酸雨加重往往伴随着土壤可溶性Al的增加。不过,酸雨和可溶性A1增加对茶树铝循环及茶叶微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耦合关系仍知甚少。本文采用定位监测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铝形态和茶树体内铝含量的分布格局,采用土壤培养和溶液培养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和不同水平铝供应对茶树铝循环、茶树矿质营养、生长发育、生理活动和茶叶主要化学品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钙对茶树铝循环以及矿质元素和化学品质的调控作用,为合理评估酸雨加重和铝供应双重作用对茶树和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构建生态高值茶园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为了解种植年限与土壤铝形态的关系以及茶树体铝的分布规律,以江西典型丘陵红壤区不同种植年限(荒地、10年以下、10-20年、20-30年、30-40年、40-50年)茶园为对象,研究不同0-20cm和20-40cm土壤的基本化学特性,土壤铝形态和茶树体不同组织铝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总铝、可提取态铝和各种形态铝含量总体均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P<0.05)。土壤交换态铝、有机结合态铝、无机吸附态铝含量占可提取态铝比例远低于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腐殖酸铝,前三者之和低于可提取态铝总量的30%。茶叶铝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与土壤交换态铝和有机结合态铝显着正相关,而与无机吸附态铝、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和腐殖酸铝相关性不显着。总体来看,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铝是茶树可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态铝;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茶园铝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强度和速率不断加强和加快。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铝吸收积累、茶叶主要化学品质及红壤土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铝添加增加根际和根外土壤交换态铝、有机结合态铝、无机吸附态铝、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含量。酸雨增加根际和根外土壤交换态铝和有机结合态铝的含量,降低无机吸附态铝和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含量。铝添加和酸雨对腐殖酸铝含量没有明显影响。铝添加增加茶树根、茎和叶对铝的吸收和积累。在低铝添加条件下,酸雨增强茶树对铝的吸收和积累,而在高铝添加条件下却抑制茶树对铝的吸收和积累。随着添加铝浓度的增加,茶叶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和氨基酸含量增加,在同一铝添加处理下,pH4.5的酸雨处理的茶叶以上化学品质高于pH3.0和pH6.0酸雨处理的。随着茶叶铝含量的增加,咖啡碱、儿茶素和氨基酸先增加后下降,而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总体上增加。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推测适度的酸雨和适量的铝浓度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化学品质。为进一步了解酸雨和铝双重作用对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和铝浓度对茶叶主要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酸度范围内(pH3-5),茶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随酸雨酸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茶叶氨基酸、儿茶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随酸度增加而下降,茶叶黄酮含量随酸度增加无显着差异;随着铝浓度的增加,茶叶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为先增加后下降;模拟酸雨和铝浓度对茶叶茶多酚、儿茶素和黄酮含量具有显着交互作用,对咖啡碱、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明显交互作用,高酸高铝显着抑制儿茶素含量(P<0.05)。综合来看,适度的酸度和适量的铝浓度有利于提高和稳定茶叶的品质。以一年生福鼎大白茶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模拟酸雨和铝对茶树生长发育及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铝促进茶树鲜重、干重、茎长、茎粗、根长和根体积的生长,提高茶树根系的活力和茶树叶片叶绿素a,a/b及叶绿素总量的含量,有利于光合作用(Pn)、蒸腾作用(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提高。适度的酸雨提高茶树鲜重、干重、茎粗、茎长和根体积的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的含量,增加茶树的Pn、 Tr、Gs和Ci。适量的铝和适度的酸雨有利于以上各测定生长指标的生长,提高根系活力,提高茶树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的含量,有利于Pn、Tr、Gs和Ci的提高。过高的铝和过高的酸度不利于各测定生长指标的生长,抑制根系活力和降低叶绿素a,b,a/b及总量的含量。适量的铝和适度的酸雨增加叶绿体的体积、类囊体数量及其片层数量,过高的铝和过高的酸度破坏叶绿体结构,类囊体空泡化,外周膜系统解体。结果表明,适量的铝和适度酸度的酸雨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和叶绿体结构。酸雨和铝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可能与茶树根系活力及光合作用有关。酸雨和铝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可能通过影响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结构方面综合起作用。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和外源铝对茶树铝及一些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铝浓度的增加,茶树根、茎和叶中铝含量增加,在适度浓度外源铝处理下,模拟酸雨促进茶树根、茎和叶对铝的吸收与积累,高酸高铝则抑制茶树各器官中铝的积累。外源铝促进茶树根、茎和叶对磷和铜的吸收与积累,促进茶树茎和叶对钾的吸收与积累,但对茶树根中钾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外源铝抑制茶树根对钙、镁和锌的吸收与积累,但不影响它们在茶树中的运输,茎和叶中含量增加。模拟酸雨对茶树根和茎中磷含量没有明显影响,pH4.5的模拟酸雨有利于茶叶磷的积累。模拟酸雨对茶树根、茎和叶中铜、钾、钙、镁和锌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外源铝促进茶树根、茎和叶对铁的吸收与积累。在外源铝处理下,模拟酸雨明显降低茶树根、茎和叶中铁的含量。以茶树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模拟酸雨和铝对茶树抗氧化酶及一些抗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茶树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先增加后下降。随着酸雨强度的增加,SOD、POD、CAT和APX增加。在高铝浓度(30mg/L)处理下,酸雨加居SOD、POD、CAT和APX的下降。与无铝处理相比,10mg/L铝浓度处理茶树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2-)和丙二醛(MDA)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然而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他们的含量也增加。酸雨强度对茶树叶片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没有明显影响。酸雨加剧铝引起的茶树叶片O2-产生速率和MDA的积累。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茶树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而酸雨对脯氨酸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酸雨加剧铝对茶树叶片脯氨酸的积累。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茶树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下降。pH3.0的酸雨明显提高茶树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茶树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一些渗透调节物质来增强对酸雨和低浓度铝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高浓度的铝(30mg/L)对茶树的生长具有伤害作用,酸雨加剧铝对茶树的伤害。以福鼎大白一年生茶树扦插苗为材料,研究了钙在铝胁迫下茶树钙铝及其他矿质营养吸收积累及茶叶主要化学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提供资料。结果表明:钙添加提高茶叶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黄酮、可溶性总糖和氨基酸的含量,特别是在高铝浓度(30mg/L)下提高的幅度更大。钙增加茶树对磷和钾的吸收和积累,对铁没有明显的影响;当铝浓度小于20mg/L时,钙降低茶树对铜的吸收和积累,但其仍高于对照组(无铝无钙处理组);当铝浓度为30mg/L时钙对茶叶铜含量没有明显影响。钙降低茶树对镁和锌的吸收和积累,但其仍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在铝胁迫下,增加培养液中的钙并不会影响茶树对这些元素的利用。综合来看,在铝胁迫下,增加培养液中钙的浓度能够增加茶叶各测定品质指标的含量,降低茶叶中铝的含量,增加茶叶中钙的含量,而对其他矿质元素的利用没有不利影响。因此,在茶园适当增施钙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降低茶叶中铝的含量,提高茶叶的安全性。
杨慧,潘远智[10](2011)在《模拟酸雨胁迫下Ca2+对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探讨不同pH模拟酸雨对葱兰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及Ca2+的调控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10mmol/LCa(NO3)2处理后不同pH(2.0、2.5、3.0、4.0和5.6)模拟酸雨胁迫对葱兰的有机物代谢、膜系统稳定性、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Chl)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的降低,葱兰叶片相对电导率(γ)、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逐渐下降;Chl和净光合速率(Pn)随pH的降低而降低,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先随pH的降低而升高,当pH 2.0时显着降低;在pH≤4.0时,可溶性糖与pH呈显着正相关,SOD和Pn均与pH呈显着负相关。同一强度酸雨胁迫下,经10mmol/L Ca(NO3)2处理后,葱兰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POD、SOD、Chl和Pn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γ和MDA显着降低,且各指标的变化随pH的降低变化不明显。模拟酸雨胁迫下,Ca2+能增强葱兰各项生理功能的稳定性,从而减轻酸雨对葱兰的伤害,试验还发现,Ca2+对葱兰的调控作用在强酸度(pH≤3.0)胁迫下,效果更明显。
二、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幼苗对酸雨与干旱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课题背景 |
1.2 植物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1.2.1 干旱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
1.2.2 干旱对植物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
1.2.3 干旱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1.2.4 干旱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1.2.5 干旱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6 干旱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3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
1.3.1 叶片细胞质膜的氧化损伤 |
1.3.2 叶片光合色素的变化 |
1.3.3 叶片气体交换数值的变化 |
1.3.4 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变化 |
1.3.5 根系的变化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2.干旱胁迫对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实生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干旱胁迫对实生苗生长形态的影响 |
2.3.2 干旱胁迫对实生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
2.3.3 干旱胁迫对实生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2.3.4 DREB2A基因和MYB96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3.PEG模拟干旱对薄壳山核桃、山核桃和湖南山核桃叶片的生理生化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计与处理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EG模拟干旱处理对不同山核桃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3.3.2 PEG模拟干旱处理对POD和CAT活性的影响 |
3.3.3 PEG模拟干旱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显微结构观察 |
3.4 小结与讨论 |
4.模拟酸雨对不同类型山核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4.1.3 显微结构观察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模拟酸雨对山核桃嫁接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2 模拟酸雨对山核桃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3 模拟酸雨对山核桃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4 模拟酸雨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4.3.5 山核桃叶片解剖学形态特征 |
4.4 小结与讨论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模拟酸雨对茶树生理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酸雨的产生、现状及其危害 |
1.2 植物响应酸雨胁迫研究进展 |
1.2.1 酸雨对植物表型的影响 |
1.2.2 酸雨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1.2.3 酸雨对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 |
1.3 茶树种植栽培情况 |
1.4 茶树响应酸雨胁迫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模拟酸雨对茶树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培养与处理方法 |
2.1.2 仪器与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模拟酸雨对茶树植株所造成的可见性伤害 |
2.2.2 模拟酸雨对茶树幼苗株高及根长的影响 |
2.2.3 模拟酸雨处理后茶树叶片表皮扫描电镜观察 |
2.2.4 模拟酸雨处理后茶树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特征 |
2.3 讨论 |
第3章 模拟酸雨对茶树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材料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光合色素含量检测方法 |
3.1.4 叶绿素荧光检测方法 |
3.1.5 光响应曲线检测方法 |
3.1.6 酶活性及脯氨酸、丙二醛含量检测方法 |
3.1.7 含氮量检测方法 |
3.1.8 品质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
3.1.9 儿茶素、氨基酸组分检测方法 |
3.1.10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模拟酸雨对茶树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2 模拟酸雨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3 模拟酸雨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3.2.4 模拟酸雨对茶树不同部位SOD、POD、CAT、APX活性的影响 |
3.2.5 模拟酸雨对茶树不同部位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6 模拟酸雨对茶树不同部位含氮量的影响 |
3.2.7 模拟酸雨对茶树叶片品质化学成分的影响 |
3.2.8 模拟酸雨对茶树叶片儿茶素、氨基酸组分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模拟酸雨对茶树光合生理的影响 |
3.3.2 模拟酸雨对茶树逆境生理的影响 |
3.3.3 模拟酸雨对茶树品质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4章 模拟酸雨处理后茶树叶片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Total RNA的提取以及样品检测 |
4.1.3 文库构建 |
4.1.4 库检上机测序 |
4.1.5 生信分析 |
4.2 测序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2.2 参考序列对比分析 |
4.2.3 可变剪切分析 |
4.2.4 新转录本预测和SNP和In Del分析 |
4.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4.2.6 差异表达分析 |
4.2.7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4.2.8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4.2.9 差异基因转录因子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全文讨论 |
5.3 本文创新点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酸雨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生长及叶绿体ATP合酶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酸雨污染及其研究背景 |
1.1.1 酸雨环境污染现状 |
1.1.2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
1.1.3 酸雨影响光合作用 |
1.2 ATP合酶研究背景 |
1.2.1 ATP合酶背景概述 |
1.2.2 ATP合酶逆境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酸雨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生长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
2.2.2 试材培养及处理 |
2.2.3 测定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对水稻叶片形态的影响 |
2.3.2 对水稻叶片鲜(干)重影响 |
2.3.3 对水稻相对生长速率影响 |
2.3.4 对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酸雨对不同生育期水稻ATP合酶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
3.2.2 试材培养及处理 |
3.2.3 测定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对水稻叶片ATP含量及光合磷酸化活性影响 |
3.3.2 对水稻叶片ATP合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3 对叶绿体ATP合酶表面电荷分布及构象影响 |
3.3.4 对叶绿体ATP合酶作用的量化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酸雨对不同生育期水稻ATP合酶活性影响的机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
4.2.2 试材培养及处理 |
4.2.3 测定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对水稻叶片胞内H+浓度的影响 |
4.3.2 对水稻叶片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4.3.3 对水稻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4.3.4 对水稻叶片叶绿体功能元素含量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模拟酸雨胁迫下青花菜叶片的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酸雨 |
1.1 酸雨的形成 |
1.2 我国的酸雨现状 |
1.3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
2 青花菜 |
2.1 青花菜逆境生理影响 |
2.2 青花菜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 |
3 cDNA-AFLP的技术应用 |
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幼苗生理指标、光合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模拟酸雨的配制 |
1.2.2 胁迫处理青花菜 |
1.3 各项指标测定步骤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质膜透性的影响 |
2.2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MDA含量的影响 |
2.3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SOD活性的影响 |
2.4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CAT活性的影响 |
2.5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POD活性的影响 |
2.6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生物量的影响 |
2.7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关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影响 |
3.2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生物量的影响 |
3.4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关特性的影响 |
第三章 青花菜cDNA-AFLP体系获得和分析差异片段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引物 |
1.2 方法 |
1.2.1 模拟酸雨的配制 |
1.2.2 胁迫处理青花菜 |
1.2.3 cDNA-AFLP实验步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提取结果 |
2.2 预扩增结果 |
2.3 选择性扩增的引物组合筛选 |
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2.5 差异条带二次扩增结果 |
2.6 测序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总RNA的提取 |
3.2 cDNA-AFLP |
3.3 所得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3.3.1 能量和新陈代谢类基因 |
3.3.2 转录和翻译类基因 |
3.3.3 信号传导类基因 |
3.3.4 宿主防御类基因 |
3.3.5 光合作用类基因 |
3.3.6 膜和运输类基因 |
3.3.7 电子传递类基因 |
3.3.8 细胞壁水解类基因 |
3.3.9 功能未知类基因 |
第四章 青花菜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cDNA的克隆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引物 |
1.2 方法 |
1.2.1 提取及检测总RNA |
1.2.2 cDNA的合成 |
1.2.3 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基因3'端扩增 |
1.2.4 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基因5'端扩增 |
1.2.5 序列拼接 |
1.2.6 开放性阅读框的克隆 |
1.2.7 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8 Real-timePCR反应 |
2 结果与分析 |
2.1 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的克隆 |
2.2 开放阅读框结果分析 |
2.3 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模拟酸雨胁迫下的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青花菜ERF2转录因子cDNA的克隆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引物 |
1.2 方法 |
1.2.1 提取及检测总RNA |
1.2.2 cDNA的合成 |
1.2.3 ERF2转录因子3'端扩增 |
1.2.4 ERF2转录因子5'端扩增 |
1.2.5 序列拼接 |
1.2.6 开放性阅读框的克隆 |
1.2.7 ERF2转录因子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8 Real-timePCR反应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RF2转录因子的克隆 |
2.2 开放阅读框结果分析 |
2.3 ERF2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模拟酸雨胁迫下的ERF2转录因子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青花菜NAC转录因子cDNA的克隆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引物 |
1.2 方法 |
1.2.1 提取及检测总RNA |
1.2.2 cDNA的合成 |
1.2.3 NAC转录因子3'端扩增 |
1.2.4 NAC转录因子5'端扩增 |
1.2.5 序列拼接 |
1.2.6 开放性阅读框的克隆 |
1.2.7 NAC转录因子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8 Real-timePCR反应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转录因子的克隆 |
2.2 开放阅读框结果分析 |
2.3 NAC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模拟酸雨胁迫下的NAC转录因子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第七章 青花菜谷胱甘肽-S-转移酶cDNA的克隆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引物 |
1.2 方法 |
1.2.1 提取及检测总RNA |
1.2.2 cDNA的合成 |
1.2.3 GST3'端扩增 |
1.2.4 GST5'端扩增 |
1.2.5 序列拼接 |
1.2.6 开放性阅读框的克隆 |
1.2.7 GST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8 Real-timePCR反应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ST的克隆 |
2.2 开放阅读框结果分析 |
2.3 GS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模拟酸雨胁迫下的GST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1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2 模拟酸雨对青花菜生物量、光合和荧光特性影响 |
3 青花菜cDNA-AFLP体系获得和分析差异片段 |
4 青花菜β-1,4-木糖基转移酶IRX9HcDNA的克隆与分析 |
5 青花菜ERF2转录因子cDNA的克隆与分析 |
6 青花菜NAC转录因子cDNA的克隆与分析 |
7 青花菜谷胱甘肽-S-转移酶cDNA的克隆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略词 |
论文发表情况 |
(5)外源水杨酸对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生理特性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源水杨酸对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2 外源水杨酸对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外源水杨酸对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外源水杨酸对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 讨 论 |
3.1 水杨酸对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3.2 水杨酸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6)模拟酸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酸雨的概述 |
1.2 酸雨对大豆的危害 |
1.2.1 直接伤害 |
1.2.2 间接伤害 |
1.3 酸雨的防治策略 |
1.3.1 源头治理 |
1.3.2 农业防治 |
1.3.3 外源调节剂 |
1.3.4 选育抗性品种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模拟酸雨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摘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模拟酸雨(SAR)的配置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模拟酸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株高的影响 |
2.2.2 模拟酸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2.3 模拟酸雨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4 模拟酸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的影响 |
2.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模拟酸雨对大豆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摘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模拟酸雨(SAR)的配置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模拟酸雨对大豆活性氧产生速率及含量的影响 |
3.2.2 模拟酸雨对大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模拟酸雨对大豆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3.2.4 模拟酸雨对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模拟酸雨对大豆碳氮代谢的影响 |
摘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模拟酸雨(SAR)的配置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模拟酸雨对大豆碳代谢过程的影响 |
4.2.2 模拟酸雨对大豆叶片氮代谢过程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模拟酸雨对大豆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5.1.2 模拟酸雨对大豆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5.1.3 模拟酸雨对大豆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
5.1.4 模拟酸雨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5.2 结论 |
5.3 本文创新之处 |
5.4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酸雨的形成及主要危害 |
1.2 酸雨对植物叶片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
1.2.1 酸雨对植物叶片物理组织的影响 |
1.2.2 酸雨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2.3 酸雨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1.2.4 酸雨对植物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5 酸雨对植物叶片代谢的影响 |
1.2.6 酸雨对植物叶片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
1.3 酸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酸雨对植物花结构的影响 |
1.3.2 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3.3 酸雨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
1.3.4 酸雨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 |
1.3.5 酸雨对植物矿质营养代谢的影响 |
1.3.6 酸雨对植物逆境生理的影响 |
1.4 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实验处理 |
2.4 实验数据测定 |
2.4.1 光响应曲线测定 |
2.4.2 CO_2响应曲线测定 |
2.4.3 光合、蒸腾日进程测定 |
2.4.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CO_2响应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CO_2响应的影响 |
3.3.2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CO_2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
3.3.3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 CO_2补偿点的影响 |
3.3.4 不同模拟酸雨处理下墨西哥柏幼苗表观梭化效率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光响应的影响 |
4.3.2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影响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作用日进程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5.3.2 墨西哥柏幼苗光合速率与大气温度日变化的关系 |
5.3.3 墨西哥柏幼苗 Pn 与 Gs、Ci、Tr、Vpdl、PAR、WUE 的关系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
6.3.2 不同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的影响 |
6.4 讨论与结论 |
第七章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7.1 前言 |
7.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7.3 研究结果 |
7.3.1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 Fv/Fm和 Fv'/Fm'的影响 |
7.3.2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ΦPSII和 ETR 的影响 |
7.3.3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 qP、qN 和 NPQ 的影响 |
7.4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日进程的影响 |
8.1.2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
8.1.3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CO_2响应特性的影响 |
8.1.4 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
8.1.5 酸雨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8.2 主要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8)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片PSⅡ反应中心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1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和参数的测定 |
1.2.2 自由基含量测定 |
1.2.3 膜脂过氧化程度测定 |
1.2.4 AsA-GSH循环酶活性测定 |
1.2.5 抗氧化物质含量测定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酸雨胁迫下龙眼叶片的叶绿素a快速荧光诱导曲线 |
2.2 酸雨胁迫对龙眼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影响 |
2.3 酸雨胁迫对龙眼叶片PSⅡ供体侧和受体侧变化的影响 |
2.4 酸雨胁迫对龙眼叶片O 2 ?- 和H2O2产生速率及MDA含量的影响 |
2.5 酸雨胁迫对龙眼叶片AsA和GSH含量以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9)影响茶树铝循环和茶叶品质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茶树种植及茶叶生产概况 |
1.2 茶叶铝安全研究 |
1.3 茶树对铝的吸收和运输 |
1.4 铝在茶树中的含量与分布 |
1.5 茶园土壤酸铝状况 |
1.6 铝对茶树影响的研究 |
1.6.1 铝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1.6.2 铝对茶树矿质营养的影响 |
1.6.3 铝对茶树生理活动的影响 |
1.6.4 铝对茶叶品质影响 |
1.7 酸雨对茶园土壤酸化及铝形态的影响 |
1.8 酸雨对茶树影响的研究 |
1.8.1 茶园土壤酸化对茶树养分吸收的影响 |
1.8.2 茶园土壤酸化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1.8.3 茶园土壤酸化对茶叶品质安全的影响 |
1.9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
1.9.1 课题来源 |
1.9.2 本课题立题背景及意义 |
1.9.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丘陵红壤区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铝形态与茶树体铝分布格局 |
2.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研究样地的选择与调查 |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壤化学特性的变异性 |
2.2.2 土壤铝形态及其组成 |
2.2.3 茶树体铝含量分布格局 |
2.2.4 土壤理化特性与土壤铝形态的相关性 |
2.2.5 茶树体铝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
2.2.6 土壤铝形态与茶叶铝含量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茶园土壤铝形态及其调控因素 |
2.3.2 茶叶铝含量与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铝形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土壤-茶树连续体铝循环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茶苗和土壤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土壤pH的影响 |
3.2.2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园土壤铝形态的影响 |
3.2.3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铝积累的影响 |
3.2.4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
3.2.5 土壤pH与土壤铝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3.2.6 土壤铝形态与茶树铝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2.7 茶叶铝含量与茶叶化学品质的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3.3.1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土壤pH的影响 |
3.3.2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土壤铝形态的影响 |
3.3.3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铝吸收积累的影响及茶树铝含量与土壤铝形态的关系 |
3.3.4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茶叶化学品质与茶叶铝含量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主要化学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
4.2.2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咖啡碱含量的影响 |
4.2.3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2.4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儿茶素含量的影响 |
4.2.5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4.2.6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生长发育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种子萌发 |
5.1.3 幼苗培养及处理 |
5.1.4 取样 |
5.1.5 测定方法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生物量的影响 |
5.2.2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茎长和茎粗的影响 |
5.2.3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根长和根体积的影响 |
5.2.4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根系活力的影响 |
5.2.5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2.6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5.2.7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叶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拟酸雨和外源铝对茶树铝及一些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茶苗和土壤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模拟酸雨和外源铝对茶树铝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6.2.2 模拟酸雨和外源铝对茶树磷和钾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6.2.3 模拟酸雨和外源铝对茶树钙和镁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6.2.4 模拟酸雨和外源铝对茶树铁、铜和锌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一些抗性生理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 |
7.2.1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SOD、POD、CAT和APX活性的影响 |
7.2.2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影响 |
7.2.3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7.2.4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7.2.5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7.3.2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叶片活性氧释放速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 |
7.3.4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7.3.5 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树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铝胁迫下钙对茶树钙铝和矿质营养吸收积累及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
8.1 材料和方法 |
8.1.1 材料 |
8.1.2 实验设计 |
8.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8.1.4 数据处理 |
8.2 结果 |
8.2.1 钙对铝胁迫下茶叶主要化学品质的影响 |
8.2.2 钙对铝胁迫下茶树铝和钙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8.2.3 钙对铝胁迫下茶树磷和钾吸收积累的影响 |
8.2.4 钙对铝胁迫下茶树镁和锌吸收积累的影响 |
8.2.5 钙对铝胁迫下茶树铁和铜吸收积累的影响 |
8.3 讨论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模拟酸雨胁迫下Ca2+对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钙的配置及喷洒 |
1.2.2 模拟酸雨配制及喷洒 |
1.2.3 采样 |
1.2.4 相关指标的测定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a2+对模拟酸雨胁迫下葱兰有机物代谢的影响图1可示, 随着酸雨pH的降低, 葱兰叶片中的 |
2.2 Ca2+对模拟酸雨胁迫下葱兰膜系统的影响 |
2.3 Ca2+对模拟酸雨胁迫下葱兰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Ca2+对模拟酸雨胁迫下葱兰叶绿素的影响 |
2.5 Ca2+对模拟酸雨胁迫下葱兰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 讨 论 |
4 结 论 |
四、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幼苗对酸雨与干旱胁迫的响应[D]. 黄元城.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2]模拟酸雨对茶树生理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易晓芹.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 [3]酸雨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生长及叶绿体ATP合酶功能影响[D]. 孙静雯. 江南大学, 2016(02)
- [4]模拟酸雨胁迫下青花菜叶片的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D]. 高世超.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5]外源水杨酸对酸雨胁迫后龙眼幼苗生理特性恢复的影响[J]. 刘建福,王明元,王奇志,唐源江,杨晨,钟书淳,朱爱军. 生态学杂志, 2013(07)
- [6]模拟酸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刘丽欣.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7]模拟酸雨对墨西哥柏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 郝岩松.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8]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片PSⅡ反应中心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 李永裕,潘腾飞,余东,邱栋梁. 生态学报, 2012(24)
- [9]影响茶树铝循环和茶叶品质因素的研究[D]. 段小华. 南昌大学, 2012(06)
- [10]模拟酸雨胁迫下Ca2+对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的调控作用[J]. 杨慧,潘远智.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