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故事启发儿童绘画(论文文献综述)
贾晨晨[1](2021)在《日记画在小学中龄段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力[2](2021)在《大班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的个案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故事创编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故事主旨传递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自身的行为。故事创编是儿童十分喜爱的一种学习故事的方式,儿童在故事创编中没有过多的限制,创造新的人物形象、对话、故事情节等都需要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故事创编突出了儿童的个性发展,展现了他们基于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的独到见解。故事创编对儿童许多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其操作难度大、对教师水平要求高等原因,不受学前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提高儿童的故事创编能力仍需解决。本研究分为准备期—活动实施期—追踪期三个阶段,共计三个月。准备期,研究者综合运用测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大班儿童故事创编水平的发展情况并从中选取4名个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活动实施期,通过故事续编、看图创编、绘画创编、表演创编的方式,设计一系列的创编活动,以促进儿童故事创编水平的提高。追踪期,根据后侧数据以及与家长和老师的访谈对个案儿童追踪,得出个案儿童在表述内容和表述过程上都有所提升,进而证明了这四种方式对于促进儿童故事创编能力是有效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故事续编、看图创编、绘画创编、表演创编这四种方式作为提升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的手段可以被广大教师应用。本研究坚持全语言的教育理论,以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为重要理念,以提升儿童故事创编水平为整个培养活动的导向,从而促进儿童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提升儿童的故事创编能力,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幼儿园故事创编活动提供教育建议,教育者应丰富儿童的经验,为儿童创编提供素材;应予以儿童材料支持,给予儿童创编凭借物;应精准提问,启发儿童思考;应积极回应,强化创编经验。
朱子薇[3](2021)在《故事情境教学法对大班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故事情境教学法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运用故事情境有利于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5-6岁是幼儿绘画表现力发展的关键期,而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主题、内容表达方面关注较多,对线条、颜色、构图方面关注不足。因此,根据本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探索可以提高幼儿绘画表现力的方法,丰富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策略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故事情境教学法与大班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关系,为幼儿园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提供理论参考和策略建议。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实验法和作品分析法。选取上海市某幼儿园两个大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每班三十名幼儿,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进行为期五周的实验干预,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在实验组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用常规美术教学法,在对照组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进行了五次不同主题的实验,每次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都画相同的主题。运用绘画表现力评价表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结论:故事情境教学法对大班幼儿的绘画表现力能够产生显着影响,主要表现在线和形状的使用、结构特征的把握、造型的创造性、色彩的丰富性、色彩的情感倾向性、画面构图、空间的把握和主题的表达八个维度,对固有色的运用这一维度影响不显着。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故事素材的选择、故事情境创设的方式、故事情境中开放式语言的使用以及教师评价幼儿绘画的方法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马晓颖[4](2021)在《人物类绘本对中班幼儿人物绘画造型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绘画活动是美术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是学前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的艺术形式。绘本是图画与文字相结合,并且以图画为主的、文字为辅的一种文学形式。如今,绘本融入美术活动的研究逐渐增多,为了能让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研究方向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本研究聚焦于人物类绘本对幼儿人物绘画造型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实验法、作品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者在济南市两所幼儿园分别选取一个中班,班内随机抽取30名幼儿,编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按照第二章中论述的绘本选择标准,选取六本人物类绘本,进行六次实验研究,实验组幼儿欣赏人物类绘本后进行主题画创作,对照组幼儿无绘本欣赏环节,直接进行主题画创作。根据前人对中班(4-5岁)幼儿人物绘画的发展研究,总结出本研究的评价维度:1.人物形象分化2.人物结构的细化3.人物年龄及形象的大小4.人物的空间组织5.人物造型的线条,共五个维度。维度1下划分四个等级,其他四个维度均划分三个等级。研究者对幼儿绘画作品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在人物形象分化维度存在显着差异。2.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在人物结构的细化维度存在显着差异。3.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在人物年龄及形象的大小维度存在显着差异。4.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在人物的空间组织维度存在显着差异。5.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在人物造型的线条维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的第七章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王璐[5](2020)在《诺曼·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文中指出诺曼·罗克威尔(1894年2月3日—1978年11月8日)是美国二十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插画家之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儿童”是他表现最多的题材,其插画中的儿童形象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传达了丰富的信息。研究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应当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思路组织结构:首先,本文将罗克威尔置于美国插画黄金时代背景下,结合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艺术生涯,探讨罗克威尔在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其次,对儿童形象进行题材归类,论述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类别,总结出艺术家的儿童观;再次,在前两章的研究基础上运用符号学原理归纳、分析罗克威尔插画中的三种儿童形象符号类型,分别为教育符号、亲情符号和本真符号,探究不同儿童形象符号的独特意义;最后,结合前文的研究基础和美国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背景,探究罗克威尔插画中儿童形象的重要价值。多样的儿童形象不仅能体现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导向,还能够投射一个国家的社会精神风貌。文章通过归纳和分析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索儿童形象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重点剖析儿童形象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郑敏[6](2020)在《童画童言:第一学段美术教学效率提升三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学段的儿童对绘画有种出于天性的喜欢,他们喜欢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或想法,以最容易传达、最容易说明的绘画方式来表现,并予以图式化。有鉴于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成长为主题""以故事为主线""以评说为手段"的策略,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评价、反思与整理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宋琼[7](2019)在《湘潭市岳塘区城镇小学低年级色彩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色彩课程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需引起人们重视,我们要深化色彩课程教学改革,遵循美育特点和低年级学生成长规律,探索构建以审美和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色彩课程体系,通过色彩课程完善美术教育,从而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进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认识色彩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基础内容,但实际教学中,湘潭市岳塘区小学低年级学生获得色彩认知的过程却存在一些问题,如色彩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师教学技能有待提高等等,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基于低年级小学生色彩认知特点,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小学低年级色彩教学经验,开发以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小学色彩课程,鼓励小学生在自然中观察事物,发现色彩美,并用丰富的色彩表达内心世界,引导他们个性化的自主发展,让儿童画真正展现色彩和创意的童趣,而不是被教师的成人思维禁锢,这样才能实现色彩教育课程的进一步提高。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创新思维推动色彩教学,为学生的色彩学习设置丰富多样的渠道。色彩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内容之一,要让小学生学会用色彩发现美,表现美,运用美,在小学生的心中种下美的思想,这一颗种子才会生长成为艺术的苗圃。
梁潇[8](2019)在《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探索运用》文中指出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已是世界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核心素养”教育观的提出,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因此,研究美术教学、探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任务。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重“术”轻“美”,重“教”忘“育”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美术作品,经常出现形象概念化、模式化的现象,雷同的造型如同工厂的复制品毫无童趣可言,不仅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对保护、启发儿童的创造与想象力更是不利。在如今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之际,如何在教学中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如何更大程度地保护儿童的纯真天性?如何打破低龄儿童的造型概念,使儿童的创造更加自由而大胆?如何让老师的“教”转化为儿童积极主动并充满兴趣的“学”?笔者尝试从“无痕教育”的理念出发,从校外儿童美术教学研究入手,探讨无痕教育对实现有效的儿童美术教育的助力作用。以期拓展教育研究视野,寻找有效发挥儿童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探索有效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主要依托儿童美术活动的人文特征与儿童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隐藏教学意图,运用间接迂回等带有情境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采用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又首尾呼应的学习活动展开,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术熏陶和训练,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追求中提升审美和创造能力,从而达成教学任务。无痕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中老师说、学生听;老师管、学生从的灌输式、训练式教学模式,让儿童的学习过程由内而外地自然发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究。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国内外无痕教育的产生背景及无痕教育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无痕教育的理念基础,进而针对目前国内美术教育的现实问题,提出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研究应用的目的和意义,定位本研究的目标。同时确定研究方法。第一章:无痕教育结合儿童美术教学,提炼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无痕教学理念的六个实践特点。第二章: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需求,对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第三章:通过对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实施无痕教学形式、方法、过程的具体美术活动设计与课例实施,提出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第四章:根据无痕教育在课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结束。对全文进行总结。
姜莉[9](2019)在《中日两国儿童绘本的比较研究 ——以丰子恺图画书奖和日本绘本奖获奖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绘本价值的日益凸显,国内兴起了一股绘本阅读和创作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中国的原创儿童绘本取得了骄人成绩。但骄人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发展困境。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发展,本研究以丰子恺图画书奖和日本绘本奖的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中日两国儿童绘本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期望为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发展献出绵薄之力。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本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中日两国儿童绘本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国内文献的分析,将中国儿童绘本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明清以前绘本的起源、民国时期儿童绘本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绘本的初步发展和21世纪初儿童绘本的繁荣发展期四个阶段。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分析,将日本儿童绘本的发展历程归纳为江户时代前的绘本、江户时代到二战前的儿童绘本和二战后的儿童绘本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中日两国儿童绘本的发展历程中曾有过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经历,二者渊源颇深。在第二部分中,本研究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进行了比较分析,从题材、主题、内容、语言风格和绘画特征五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构成要素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但中国的经典儿童绘本偏向于写实,教育性强,趣味性略有不足;日本的经典儿童绘本偏向于“天马行空”,重视“无意义之有意义”,趣味性强。二者可谓是风格迥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童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看法,本研究以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中具有代表性的《团圆》和《噼里啪啦掉下来》为访谈工具,对W市的38名大班幼儿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儿童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偏好,并从题材、主题、内容语言风格和绘画特征五个方面对幼儿偏好选择的原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在第三部分中,本研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从题材、主题、内容、语言风格和绘画特征五个方面对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创作提出以下建议:从儿童的“期待视野”选材;在主题中点亮“童心”;在内容中贯彻“游戏精神”;在行文中体现“童趣”;在画面中彰显儿童画的魅力。
闫冰[10](2018)在《7-9岁儿童校外美术教学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理论的日趋完善,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引起世人的关注,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兴起,以其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儿童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而是根据知识整合和深度体验使受教育者形成丰富的人格,尝试自我表现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判断力,继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对这一阶段性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据儿童心理学家论证,7—9岁的儿童在认知上处于具体运算期,在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上,开始出现了分类逻辑和关系逻辑的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中心意识进一步削弱。这样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该时期在美术发展上处于图式期,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观察问题,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想象力较之前更为丰富,所以这一阶段是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本文以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笔者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五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制定该阶段的美术教学法并针对教学效果作出客观评价,分析了教学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校外美术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及多样化教学法对校内美术教学的影响。在校内外实施多样化教学法和提高美术教师的素养是必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得出结论。论文分三大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本论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正文通过五个典型教学案例,叙述了如何根据7—9岁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制定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并对多种教学法做了客观的评价,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结尾部分展望未来,表达本人对7—9岁儿美术教育实施方案的预期构想。
二、用故事启发儿童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故事启发儿童绘画(论文提纲范文)
(2)大班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的个案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基础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五)研究工具 |
三、研究过程 |
(一)研究对象的筛选与确定 |
(二)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四、研究结果 |
(一)个案儿童故事创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
(二)个案儿童对角色的心理、细节描述增加 |
(三)个案儿童在创编故事过程中的逻辑性、完整性、表现性增强 |
(四)儿童故事创编水平的多因素影响 |
五、讨论与建议 |
(一)研究讨论 |
(二)教育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儿童故事创编能力测题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家长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故事情境教学法对大班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情境教学法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
1.1.2 幼儿教师对幼儿绘画表现力关注的现状 |
1.1.3 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故事情境教学法 |
1.3.2 绘画表现力 |
1.3.3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1.4.2 关于故事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故事情境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相关研究 |
1.4.4 关于绘画表现力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目的 |
2.3 对象选取 |
2.4 研究工具 |
2.4.1 孔起英绘画表现力评价表 |
2.4.2 故事内容 |
2.5 研究方法 |
2.5.1 文献法 |
2.5.2 实验法 |
2.5.3 作品分析法 |
2.6 研究程序 |
2.6.1 前测阶段 |
2.6.2 实验阶段 |
2.6.3 后测阶段 |
2.7 统计方法 |
第3章 两组幼儿绘画表现力的数据结果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 |
3.2 对实验前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分析 |
3.3 对实验后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分析 |
3.4 实验前后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差异比较 |
3.4.1 对实验组幼儿绘画表现力前后测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
3.4.2 对对照组幼儿绘画表现力前后测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
3.5 小结 |
第4章 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绘画作品分析比较 |
4.1 第一次实验《小蜗牛去旅行》中的分析比较 |
4.2 第二次实验《向日葵妹妹和太阳哥哥》中的分析比较 |
4.3 第三次实验《彩虹蛋糕》中的分析比较 |
4.4 第四次实验《小动物造房子》中的分析比较 |
4.5 第五次实验《我爱跳绳》中的分析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故事情境教学法与常规美术教学法的差异分析 |
5.1.1 具体实施过程的差异 |
5.1.2 两组幼儿绘画作品表现力的差异 |
5.2 实验组在“固有色的运用”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的原因 |
第6章 结论与教育建议 |
6.1 结论 |
6.2 教育建议 |
6.2.1 选择合适的故事素材 |
6.2.2 丰富故事情境创设的方式 |
6.2.3 在故事情境中使用开放式的语言 |
6.2.4 教师应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 |
6.3 本研究的局限及研究展望 |
6.3.1 样本选择的局限 |
6.3.2 故事题材与绘画工具的局限 |
6.3.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人物类绘本对中班幼儿人物绘画造型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对象 |
2.3 作品分析维度 |
2.4 研究过程 |
2.5 绘本选择标准 |
2.6 内在一致性分析 |
第3章 绘本融入绘画的优势分析 |
3.1 绘本融入绘画活动,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
3.2 增强幼儿的美术感受力 |
3.3 提升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
3.4 激发幼儿的绘画创造力和想象力 |
3.5 丰富幼儿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
第4章 绘画作品结果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前测两组幼儿绘画结果分析 |
4.3 实验两组幼儿绘画作品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果 |
5.1 实验一幼儿绘画作品结果分析 |
5.2 实验二幼儿绘画作品结果分析 |
5.3 实验三幼儿绘画作品结果分析 |
5.4 实验四幼儿绘画作品结果分析 |
5.5 实验五幼儿绘画作品结果分析 |
5.6 实验六幼儿绘画作品结果分析 |
5.7 两组幼儿后测对比结果分析 |
5.8 研究结果总结 |
第6章 讨论 |
6.1 对实验一的讨论 |
6.2 对实验二的讨论 |
6.3 对实验三的讨论 |
6.4 对实验四的讨论 |
6.5 对实验五的讨论 |
6.6 对实验六的讨论 |
6.7 总论 |
第7章 教育建议 |
7.1 教师对绘本的选择 |
7.2 教师可选取绘本中的精彩画面 |
7.3 细化绘画活动教学目标 |
7.4 教师提升自身美术素养 |
7.5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兴趣 |
7.6 广泛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
第8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不足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诺曼·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概念厘定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课题创新点 |
第一章 罗克威尔艺术历程探究 |
第一节 美国插画的黄金时代 |
一、美国插画黄金时代的社会背景 |
二、美国插画黄金时代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罗克威尔插画艺术发展历程 |
一、早期学艺 |
二、初露头角 |
三、事业巅峰 |
四、为民权发声 |
第二章 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 |
第一节 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类别 |
一、童子军题材——儿童的社会形象 |
二、家庭题材——儿童的家庭形象 |
三、童年题材——儿童的本真形象 |
第二节 罗克威尔的儿童观 |
一、西方儿童观的演变 |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儿童 |
三、罗克威尔的儿童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
第三章 符号学视角下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
第一节 符号与艺术符号 |
第二节 罗克威尔插画中儿童形象的符号意义解析 |
一、“童子军”形象符号意义解析 |
二、家庭中儿童形象符号意义解析 |
三、“童年乐趣”中儿童形象符号意义解析 |
第四章 罗克威尔插画中儿童形象的价值 |
第一节 社会价值 |
一、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
二、对成人的教育意义 |
第二节 情感价值 |
一、疏解自身心理 |
二、追求本我精神 |
第三节 商业价值 |
一、具有正项美感的艺术风格 |
二、个人品牌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 罗克威尔为《星期六晚邮报》所作儿童题材封面插画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6)童画童言:第一学段美术教学效率提升三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成长”为主题,激发兴趣 |
二、以故事为主线,激活思维 |
(一)巧用故事,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
(二)善用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以评说为手段,提升能力 |
(7)湘潭市岳塘区城镇小学低年级色彩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基于低年级小学生色彩认知的色彩教学 |
2.1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色彩绘画特征 |
2.2 低年级小学生色彩认知特点 |
2.3 小学生色彩认知特点与色彩教学的关系 |
第3章 湘潭市岳塘区城镇小学低年级色彩教学现状 |
3.1 岳塘区城镇小学美术教育概况 |
3.1.1 美术师资力量 |
3.1.2 学校重视程度 |
3.2 学校色彩课安排及课外发展 |
3.2.1 色彩课在美术课中所占比例 |
3.2.2 与色彩有关的课外美术活动 |
3.3 色彩教学资源的利用 |
3.3.1 学校专用美术教室的使用情况 |
3.3.2 学生色彩工具的准备 |
3.3.3 美术教材中与色彩相关的课程内容 |
3.3.4 多媒体中声光色功能的搭配 |
3.4 色彩教学现状 |
3.4.1 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
3.4.2 学生在色彩课堂上的表现 |
3.4.3 学生色彩作业评价标准 |
第4章 湘潭市岳塘区城镇小学低年级色彩教学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色彩教学实践层面 |
4.1.1 课堂色彩教学缺乏趣味性 |
4.1.2 学生色彩感受与体验不强 |
4.1.3 技能训练与创新意识难以均衡 |
4.2 教师色彩教研层面 |
4.2.1 对美术教材重点把握不到位 |
4.2.2 色彩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 |
4.2.3 忽视小学生创造力的作品评价 |
4.3 色彩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4.3.1 色彩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够 |
4.3.2 忽略低年级小学生色彩认知特点 |
4.3.3 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有待日常化 |
4.3.4 色彩教学问题的其他因素 |
第5章 湘潭市岳塘区城镇小学低年级色彩教学问题对策 |
5.1 提升美术教师综合素养 |
5.1.1 教师专业色彩技能培训 |
5.1.2 转变教师色彩教学观念 |
5.1.3 积极开发校本色彩课程 |
5.2 教学方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5.2.1 鼓励学生色彩个性化表现 |
5.2.2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 |
5.3 充分利用色彩教学资源 |
5.3.1 充分利用学校色彩教学物质资源 |
5.3.2 调整学校美术教学时间 |
5.3.3 充分发挥社会美术教育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B 小学美术色彩教学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C 小学美术色彩教学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 1-3 年级目录 |
附录 F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 1-3 年级目录 |
致谢 |
(8)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探索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
(一) 关于无痕教育 |
(二) 国外无痕教育理念与研究 |
(三) 国内无痕教育理念与研究 |
二、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研究中的目的和意义 |
(一) 无痕教育是校内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 |
(二) 有助于打破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 |
(三) 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无痕教育在儿童美术教学实施的特点 |
一、隐蔽性 |
(一) 隐蔽教育目的 |
(二) 教学方式方法的隐蔽性 |
二、开放性 |
(一) 开放的教学课堂 |
(二) 开放的教学方式 |
三、情境性 |
(一) 创设融洽的人际情境,营造亲密师生关系 |
(二) 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独特创造 |
四、生发性 |
(一) 教学相长 |
(二) 同侪效应 |
五、游戏性 |
六、针对个体特点的随机应对性 |
第二章 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
一、美术核心素养为无痕教育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契机 |
二、大数据为无痕教育的实践环境提供了外部条件 |
三、儿童自身认知规律是无痕教育实施的内在教育学依据 |
四、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自主性与个性化服务特点,为无痕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发展空间 |
第三章 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
一、校外儿童美术教学的无痕教学形式 |
二、校外儿童美术教学的无痕教学方法 |
(一) 贯穿始终的主要方法 |
(二) 随机灵活的具体方法 |
(三) 无痕教学方法的特征 |
三、儿童美术教学的无痕教学过程解析 |
(一) 无痕教学过程分析 |
(二) “无痕教学”过程特点 |
四、校外儿童美术教学的无痕教学评价方式 |
(一) 过程中评价 |
(二) 作业评价 |
(三) 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
五、校外儿童美术教学无痕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 |
第四章 对无痕教育的教学实践反思 |
一、无痕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
二、无痕教学对学生的态度 |
(一) 尊重学生个性 |
(二) 肯定学生想法 |
(三) 呵护学生原创 |
(四) 注重学生绘画过程 |
三、无痕教学环境的保障 |
结束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9)中日两国儿童绘本的比较研究 ——以丰子恺图画书奖和日本绘本奖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绘本对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日益深入人心 |
(二) 日本儿童绘本的创作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
(三) 个人的专业优势及经历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 儿童绘本 |
(二) 丰子恺图画书奖 |
(三) 日本的绘本奖 |
五、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对象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中日两国儿童绘本的发展历史 |
一、中国儿童绘本的发展历程 |
(一) 明清以前绘本的起源 |
(二) 民国时期儿童绘本的萌芽 |
(三)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绘本的初步发展 |
(四) 二十一世纪初儿童绘本的繁荣发展期 |
二、日本儿童绘本的发展历程 |
(一) 江户时代以前的绘本 |
(二) 江户时代到二战前的儿童绘本 |
(三) 二战后的儿童绘本 |
三、中日两国儿童绘本发展过程中的联系 |
(一) 中国在日本儿童绘本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
(二) 日本在中国儿童绘本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
第二部分 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创作的比较 |
一、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题材 |
(一) 中国经典儿童绘本的题材 |
(二) 日本经典儿童绘本的题材 |
(三) 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题材的对比 |
二、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主题 |
(一) 中国经典儿童绘本的主题 |
(二) 日本经典儿童绘本的主题 |
(三) 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主题的对比 |
三、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内容 |
(一) 中国经典儿童绘本的内容 |
(二) 日本经典儿童绘本的内容 |
(三) 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内容的对比 |
四、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语言风格 |
(一) 中国经典儿童绘本的语言风格 |
(二) 日本经典儿童绘本的语言风格 |
(三) 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语言风格的对比 |
五、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的绘画特征 |
(一) 中国经典儿童绘本的绘画特征 |
(二) 日本经典儿童绘本的绘画特征 |
(三) 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中绘画特征的对比 |
六、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在幼儿园的调查分析 |
(一) 幼儿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题材的偏好 |
(二) 幼儿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主题的偏好 |
(三) 幼儿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内容的偏好 |
(四) 幼儿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语言的偏好 |
(五) 幼儿对中日两国经典儿童绘本绘画的偏好 |
第三部分 对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创作的建议 |
一、在选材时实现“视野融合” |
(一) 了解儿童的“期待视野” |
(二) 重视儿童的“期待视野” |
二、在主题中点亮“童心” |
(一) 回归绘本创作的初心 |
(二) 转换主题的落脚点 |
三、在内容中贯彻“游戏精神” |
(一) 理解“游戏精神”的重要性 |
(二) 增添角色和情节的游戏性 |
四、在行文中体现“童趣” |
(一) 增强语言的口语化 |
(二) 关注语言的趣味性 |
五、在画面中彰显儿童画的魅力 |
(一) 明晰儿童画的价值 |
(二) 汲取儿童画的优点 |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7-9岁儿童校外美术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 |
2、我国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研究 |
3、国内外美术教学法的研究 |
一、7—9岁儿童的心理绘画特点以及校外美术教育现状 |
(一) 7—9岁儿童的心理及绘画特点 |
(二) 7—9岁儿童校外美术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
二、多样化教学法在7—9岁儿童校外美术教学中的实施——以米格童画儿童美术中心为例 |
(一) 多样化教学法的制定 |
(二) 多样化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
1、案例一 |
2、案例二 |
3、案例三 |
4、案例四 |
5、案例五 |
(三) 多样化教学法的实施成效与评价 |
1、案例教学中“观察法”的分析与评价 |
2、案例教学中“讨论法”的分析与评价 |
3、案例教学中“情景故事法”的分析与评价 |
4、案例教学中“实践法”的分析与评价 |
5、案例教学活动中“示范法”的分析与评价 |
三、多样化教学法在校内外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
(一) 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
(二) 增加课堂活动把美术教学融入到生活和游戏中 |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
(四) 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
(五)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
四、多样化教学法在校内外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及反思 |
(一) 校内美术多样化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
(二) 校外美术多样化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
(三) 校内、校外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
五、对7—9岁儿童美术教师的期望与建议 |
(一) 教师应结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受教程度进行美术教学 |
(二) 儿童美术教学应注重课本知识和校外资源的相互补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用故事启发儿童绘画(论文参考文献)
- [1]日记画在小学中龄段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贾晨晨.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大班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的个案培养研究[D]. 杨力.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故事情境教学法对大班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影响研究[D]. 朱子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人物类绘本对中班幼儿人物绘画造型能力的影响研究[D]. 马晓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诺曼·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 王璐. 苏州大学, 2020(03)
- [6]童画童言:第一学段美术教学效率提升三策略[J]. 郑敏.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20(03)
- [7]湘潭市岳塘区城镇小学低年级色彩教学研究[D]. 宋琼.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8]无痕教育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探索运用[D]. 梁潇.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日两国儿童绘本的比较研究 ——以丰子恺图画书奖和日本绘本奖获奖作品为例[D]. 姜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7-9岁儿童校外美术教学案例研究[D]. 闫冰.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