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科书,培养能力

立足教科书,培养能力

一、立足课本,培养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珂[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共同构成了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其中,文言文助读系统是教材编写者为了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而提供的一系列助读材料,主要包括单元导语、课前预习、注释、插图、补充资料等。文言文助读系统是教材、教学和课程标准的联系者,文言文助读系统的内容补充于教材,反映于教学,落实于语文课程标准,利用好文言文助读系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并未达到预期。因此以七年级为例,立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探讨部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策略。论文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构成要素进行概述。将文言文助读系统分为提示类、注释类、插图类、补充资料类四类,对其内容和特点展开分析。在分析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特点时,将部编版和人教版文言文助读系统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归纳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为使调查更具针对性,分别对七年级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存在使用意识不强,备课效果不佳;使用方法不当,授课效率低下;课后反思不到位,削弱辅助价值等问题。通过对学生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预习时对文言文助读系统不重视,在上课时对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不当,在复习时对个别要素关注过少。最后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三部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策略和教学案例分析。以调查问卷发现的问题为前提,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了建议。如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要系统使用,灵活备课;要统筹使用,高效备课;要课后反思,巩固成效。学生也要充分利用文言文助读系统进行学习,要开阔使用思路,做好预习工作;要转变使用方式,提高上课效率;要加强使用意识,强化复习效果。此外,为了使所提出的建议更具实践性,以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和《木兰诗》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耿齐苑[2](2021)在《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同样是小学高年级的重要教学任务。加强学生书写技能的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陶冶其性情,而且有利于学生后续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为初、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受教师、学校等外在因素影响,且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书写质量仍然不高,存在错别字、书写潦草等问题。为此,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写字教学加以规范。论文主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为依据,融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摆明现存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写字教学的有效策略。除绪论、结语外,论文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写字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首先对论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两方面论述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实施依据:其一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入手,准确把握其中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提出的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其二从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着手,对教材中有关写字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领悟教材中关于写字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在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及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综合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产品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四所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处理相关数据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书写习惯未养成,书写态度不端正;学生整体书写水平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书写不准确与书写不美观;写字教学内容片面,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示范不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相对滞后;写字教学时间与写字训练量不足;毛笔字教学实施情况不理想。鉴于此,论文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维度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章是结合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一是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写字教学价值;二是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四是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效率;五是实施多元评价,健全写字评价体系;六是学校加强管理,强化写字教学规范。论文试图通过细致的研究,为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蒋丹[3](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等要素选定活动形式,整合学科知识及各种资源,设计完整的活动过程,以活动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追求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方式已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当然也存在诸如活动设计:形式单一、与知识相分离;活动实施:形式化,使得效果偏低;活动评价:内容不全面、方式单一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需不断加以探索。同时在理论研究上,当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说,缺乏对其特征和操作思路的系统梳理;从研究方法来说,目前对其探索多从理论探析层面出发,缺乏教学实践考量。基于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研究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视角,进一步提升实践效果和丰富理论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就是指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基于特定的教学问题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研究,以改进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探究和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思路,为教师运用活动教学提供有效经验。行动研究主要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的思路展开研究。一般需要进行两轮及以上的行动研究。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报告形式呈现,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高中思想政治活动教学的行动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与行动研究的研究现状进行理论梳理,明确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背景、活动教学为主题,运用行动研究对研究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加以观察、反思,对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与行动研究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含义、活动类型、操作程序、坚持原则、理论基础和行动研究的含义和操作思路进行理论梳理,从而进一步探析活动教学与行动研究的关联性,为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行动前期,调查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在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以此为确定研究问题奠定基础。第四部分:行动研究的开展过程。首先,论述此次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根据问题制定行动研究计划,分析行动研究要素。其次,以《企业的经营》为例,展开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课前准备、课堂实施,研究者在整理分析课堂观察结果、记录的资料等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最后,基于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提出问题和改进措施,按照“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的思路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第五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运用策略。根据对两轮活动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整体地总结与反思,针对教师运用活动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活动设计上:站在学生立场,立足学生需要;承载学科内容,落实重难点知识;增强活动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其次,活动实施中:教师主导调控,学生主体参与;布置指令清晰,学生分工明确。最后,活动评价上: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活动评价取向;立足活动过程,重在考察学生表现。

张睿卿[4](2021)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课堂运用中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教学过程的中心就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本文所研究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不仅作为新教材的闪光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且是课堂“创设情境—思考问题—训练思维—领悟知识—形成观念”的主要路径。“探究与分享”栏目在内容上更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活动中的体验性;在呈现方式上,它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过程承载着正文知识,并不是为了得到正文知识点而设置的。该栏目的设计不仅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动态生成性。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中学的教学实际情况为研究背景,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159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栏目的基本概述、运用现状和优化栏目的具体方法三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概述中,笔者根据对七年级教材和教辅的分析,分别对栏目的内容和呈现形式进行了分类。第二部分“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的现状中,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撰写,在总结了“探究与分享”栏目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如: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深化学科知识理解、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现了栏目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即在教学设计中存在案例设计相较保守、提问设计效果欠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活动混乱无序且教师指导失衡、忽略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略显不足、教学与教研分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具体原因。第三部分,笔者针对上述出现的教学问题,一一对应提出了栏目优化运用的具体方法,即:灵活选用栏目案例、立足学生设计提问、明确活动要素并加强指导、增进活动情感体验、找准落脚点进行系统化教学反思、注意教学反思的延续性。

朱佩佩[5](2021)在《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语文水平的高低,因此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改善阅读教学质量,是诸多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当前部编本语文教材正式使用时间尚短,教材熟悉度不足,且阅读教学内容繁杂,一线教师仅凭个人能力难以系统地开展教学,增强阅读教学系统性,建构阅读教学体系的必要性逐渐凸显。另一方面,我在实习期间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小学阅读教学真实情况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忽视学段差异及学段衔接的现象:低中高三个学段之间阅读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衔接性。事实上,不同学段学生在其生理、心理双重影响下,认知能力也会有所不同,相应地,为了更好地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及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分。本文以以上两大问题为导向,多方查阅文献资料,以阅读能力结构论、建构主义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大量研究和实践,在分析小学低中高各个学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基础之上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部编本教材既有的编排特点,最终建构出一个完整的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建构涉及到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工作量庞杂,需要研究者长期艰辛的付出,本人天资平庸,能力有限,论述不够深入全面,也仍需要接受实践进一步地检验,仅希望这篇论文能为阅读教学体系建构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宁书铨[6](2021)在《《儒林外史》接受史及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初探》文中认为清朝乾隆年间,《儒林外史》问世,在1840年社会进入近代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接受。受新思潮和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此书被学界广泛关注与研究。1919年以后,此书的部分章节成为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中的重要选文。从那时起,《儒林外史》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材料,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经历了从近代到当代的多次变革,中学语文教育及其中的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日渐成熟。学界对《儒林外史》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手段和利用方式更加多样。本文以《儒林外史》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梳理《儒林外史》在文学与教学领域下的传播与接受过程,探究其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在联系。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梳理《儒林外史》在文学与教学领域下的传播与接受过程,总结与归纳《儒林外史》自1904年至今的传播规律与接受特点。第三部分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与归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变化与发展规律。第四部分提出《儒林外史》阅读教学改进措施,结合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儒林外史》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教学建议。第五部分总结和归纳本文的核心观点。

穆阳[7](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运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写方式灵活。“助读系统”由多个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有自身特点;作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为教师有序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方法革新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为学生自学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进行研究,旨在引起师生对助读系统的重视,从而使助读系统更好的发挥其引导作用。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助读系统的多元类别为切入点,结合现阶段语文教材,探寻编者意图,着重研究助读系统的运用策略。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助读系统”的概念与嬗变进行概述。先阐述助读系统的概念,助读系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最终实现自学的各种形式材料的统称。再借助五个时间段所使用的不同教材,对助读系统的嬗变进行梳理。认为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转变都推动着教材的变化,助读系统的发展变化与教材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第二章,分析助读系统的编写体例与功能。教材编写离不开其内部逻辑,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助读系统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简驭繁”的特点编写。再对助读系统的各要素进行分类,分出教学提示类、图像注解类、练习探究类和资料补充四大类别,总结出助读系统有先行组织、知识唤醒和思维引路三个功能。第三章,助读系统的运用与优化方略。力求在呈现助读系统编排特点的基础上,将编辑理念、教学设计与自主阅读相结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层次,探析助读系统的使用方法。并针对助读系统的设计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使助读系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喻文琴[8](2021)在《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走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吸引到众多学者的注意。多数学校把议题式教学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我们也看到议题式教学对未来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作用。由此研究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意义重大。本文主要研究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议题式教学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将采用理论联系实践法研究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过程。虽然议题式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其有利于改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方面深层次的发展。第二部分,结合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包括议题式教学运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明确目标,设置议题;组织学生,讨论议题;情境设计,参与活动;整合资源,评价课堂。针对每一阶段的目标,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课堂内容。第三部分,以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堂中的运用为例,概括得出议题式教学目前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议题素材不够丰富;二是议题设计不够新颖;三是活动进程推进缓慢;四是评价体系流于形式。第四部分,针对上述问题及其原因,参照学生和教师反馈的建议提出:增强议题素材的丰富性、提升议题设计的新颖性、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健全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等议题式教学运用的对策。

杨方[9](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指出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娜[10](202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是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是以教师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而是学生和教师共阅读实践、同思考体验的活动。基于此,教师和学生要用对应的思维看待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偏失任何一方的阅读教学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小学语文对应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对应的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对应教育为基础,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应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对应思维和主体意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从阅读教学的环境、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教学的内容、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方式以及阅读教学的评价六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学生和教师们展开调查,以了解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从上述六个维度分别给教师和学生提出对应的改造建议,以期改善小学教师和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现状,提高教师对应阅读教学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对应阅读学习的意识。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设计、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主要阐述了调查目标的确定、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第三部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单阅读教学。具体表现为:阅读教学环境封闭、阅读教学目标单一、阅读教学内容孤立、阅读教学过程简单、阅读教学方式片面以及阅读教学评价空泛。第四部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单教育。一是阅读教学环境封闭的原因: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不足、学生内心不愿参与阅读教学;二是阅读教学目标单一的原因:教师受应试教育目标的影响、学生阅读教学目标意识不强;三是阅读教学内容孤立的原因:教师阅读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学生自身阅读学习能力较低;四是阅读教学过程简单的原因:教师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意识不高;五是阅读教学方式片面的原因: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重视不足、学生阅读学习对话素养不高;六是阅读教学评价空泛的原因:教师怕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学生怕挑战教师的教学权威。第五部分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造:对应阅读教学。笔者也是从六个维度分别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对应的改造建议。一是营造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实现物理和心理的结合: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的环境、学生要培养阅读对话的意识;二是确立清晰的阅读教学目标,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目标意识;三是整合丰富的阅读教学内容,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融合:教师要更新专业的教学能力、学生要提高阅读的学习能力;四是转变简单的阅读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应:教师要树立对等的师生观念、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五是采用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实现形式与效果的共赢:教师要引起阅读对话的重视、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对话素养;六是进行具体的阅读教学评价,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参照:教师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二、立足课本,培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足课本,培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构成要素
    第一节 提示类文言文助读系统
        一、内容
        二、特点
    第二节 注释类文言文助读系统
        一、内容
        二、特点
    第三节 插图类文言文助读系统
        一、内容
        二、特点
    第四节 补充资料类文言文助读系统
        一、内容
        二、特点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教师使用问题
        一、使用意识不强,备课效果不佳
        二、使用方法不当,授课效率低下
        三、课后反思不到位,削弱辅助价值
    第二节 学生使用问题
        一、预习时对文言文时助读系统不重视
        二、上课时对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不当
        三、复习时对个别要素关注过少
    第三节 原因分析
        一、缺乏了解,认知偏差
        二、忽视主体,指导不当
        三、目的功利,注重成绩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策略
    第一节 教师使用策略
        一、系统使用,有效备课
        二、统筹使用,高效授课
        三、课后反思,巩固成效
    第二节 学生使用策略
        一、开阔使用思路,做好预习工作
        二、转变使用方式,提高上课效率
        三、加强使用意识,强化复习效果
    第三节 教学案例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案例
        二、《木兰诗》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写字教学相关问题概述
    第一节 写字与写字教学
        一、写字
        二、写字教学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实施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二、语文教材的全新编排
    第三节 加强写字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引导学生认识汉字源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
        二、增强写字教学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动作技能形成发展的阶段理论
        二、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三、学习动机理论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二、调查内容设计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写字情况
        二、教师写字教学情况
        三、学校写字教学管理情况
    第三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书写习惯未养成,书写态度不端正
        二、学生整体书写水平不容乐观
        三、写字教学内容片面,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示范不足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相对滞后
        六、写字教学时间与写字训练量不足
        七、毛笔字教学实施情况不理想
    第四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
        二、教师方面
        三、学校管理方面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写字教学价值
        一、教师树立正确写字教学观念
        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书写意义
    第二节 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内容
        二、重点掌握第三学段教学目标
    第三节 整合教学资源,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灵活利用课本
        二、延伸课外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范围
    第四节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效率
        一、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多样教学方法
        二、立足课堂需要,创新写字教学方法
    第五节 实施多元评价,健全写字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全面,关注写字过程
        二、评价标准细化,提供评价依据
        三、评价方式多样,发挥驱动作用
        四、评价主体开放,构建互动格局
    第六节 学校加强管理,强化写字教学规范
        一、落实常规,提供教学保障
        二、牢固根基,优化师资队伍
        三、创设环境,营造写字氛围
        四、协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活动教学的研究现状
        2.关于行动研究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行动研究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和操作思路
        1.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
        2.行动研究的操作思路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用要义
        1.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基本含义
        2.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活动类型
        3.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操作流程
        4.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坚持的原则
        5.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活动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行动研究对提升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效果的价值
        1.提升教师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2.促进活动教学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取得的成绩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活动设计:形式单一、脱离知识
        2.活动实施:重形式轻内容,使效果偏低
        3.活动评价:偏离素养、方式单一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理念认识不清
        2.教师对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能力不足
        3.学生活动参与的观念不正确,能力欠缺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行动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二)制定行动计划,分析研究要素
        1.确定研究目的
        2.确定研究对象
        3.协同观察者
        4.研究工具设定
        5.遵循研究伦理
    (三)以《企业的经营》开展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1.课前准备:依据问题,制定方案
        2.课堂实施:依据计划,灵活变通
        3.第一轮行动研究记录与分析
        4.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四)以《企业的经营》展开第二轮行动研究:改进与提升
        1.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2.课前准备:依据问题,改进方案
        3.课堂实施:依据计划,灵活变通
        4.第二轮行动研究记录与分析
        5.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活动教学设计策略
        1.站在学生立场,立足学生需要
        2.承载学科内容,落实重难点知识
        3.增强活动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
    (二)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1.教师主导调控,学生主体参与
        2.布置指令清晰,学生分工明确
    (三)活动教学评价策略
        1.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活动评价取向
        2.立足活动过程,重在考察学生表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课堂运用中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五)研究方法
一、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概述
    (一)七年级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类型
    (二)七年级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呈现形式
二、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的现状
    (一)探究与分享栏目在目前教学运用中取得的成效
        1.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2.深化学科知识理解
        3.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探究与分享栏目在目前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设计不够新颖
        2.教学过程把控不足
        3.教学反思略显不足
三、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优化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栏目教学设计
        1.灵活选用栏目案例
        2.立足学生设计提问
    (二)优化栏目教学过程
        1.明确活动要素并加强指导
        2.增进活动情感体验
    (三)重视栏目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反思的系统化
        2.注重教学反思的延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五)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阅读能力结构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二)概念界定
        1.小学学段差异
        2.部编本教材
        3.阅读教学体系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模块分析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及分析
        1.第一学段阅读目标及分析
        2.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及分析
        3.第三学段阅读目标及分析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模块的内容构成
        1.课内范文系统
        2.课外必读书目
        3.阅读策略单元
    (三)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模块的编排特点
        1.双线组织单元,技能素养兼顾
        2.三位一体布局,打通阅读环节
        3.突出单元策略,注重方法训练
        4.读写相辅相成,加强阅读实践
三、指向学段差异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意义
    (一)有利于明确各学段差异及教学重点
    (二)有利于对学段进行整体规划与建构
    (三)有利于促进阅读习惯及能力的养成
    (四)有利于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一以贯之
四、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归因
    (一)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二)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1.学段差异性不明晰
        2.学段衔接性不紧密
        3.内容系统性不明确
        4.主体自主性不强
    (三)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归因
        1.忽略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2.新课标教材解读层次浅
        3.缺少阅读体系建构意识
        4.阅读主体的内动力不足
五、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
    (一)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受兴趣支配较明显
        2.感知觉敏感性增强
        3.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二)第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有意记忆比重增加
        2.联想想象能力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显现
    (三)第三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独立分析能力提高
        2.自我关注倾向明显
        3.抽象逻辑思维提升
六、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策略
    (一)基于学段差异,突出学段重点
        1.第一学段——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感知力
        (1)结合认知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2)常态阅读行为,培养阅读习惯
        (3)调动多重感官,培养阅读感知力
        2.第二学段——掌握阅读策略,强化阅读理解力
        (1)合理“预测”,发展想象能力
        (2)积极“提问”,促进思维碰撞
        (3)主动“批注”,加强阅读理解力
        3.第三学段——加强读写结合,提高阅读创造力
        (1)深挖课内阅读,阅读观照写作
        (2)广涉课外阅读,阅读促进写作
        (3)读写常态结合,阅读融于写作
    (二)关注学段衔接,促进学段融合
        1.细析课标教材,教学内容前后关联
        (1)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加强教学顶层设计
        (2)学段后期适时拓展,实现教学内容瞻前
        (3)学段前期注重温习,做好教学内容顾后
        2.整体教学设计,阅读方法交叉融合
        (1)全段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全面领会阅读方法
        (2)全段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深度融合阅读方法
        (3)准确落实各学段衔接点,梯度训练阅读方法
        3.指向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一以贯之
        (1)持续夯实基础知识,养成语用能力
        (2)长期强化阅读品悟,促进审美鉴赏
        (3)坚持培育阅读思辩,提升思维发展
        (4)不断渗透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儒林外史》接受史及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二、《儒林外史》在文学与教学视域下的传播与接受
    (一)1840 年至1919 年的传播与接受
    (二)1919 年至1949 年的传播与接受
    (三)1949 年至今的传播与接受
三、《儒林外史》与语文教学发展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变化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与发展
四、《儒林外史》阅读教学改进措施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改进
    (二)教学内容设计与改进
    (三)教学方法设计与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运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概念与嬗变
    第一节 “助读系统”的定义
    第二节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嬗变
        一、明清以前
        二、清末及民国时期
        三、改革开放前(1949 年—1978 年)
        四、改革开放后(1978 年—1999 年)
        五、新世纪(2001 年起至今)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编写体例与功能
    第一节 “助读系统”的编写特色
        一、依学生认知发展,由浅入深
        二、依文体教学特性,由简驭繁
    第二节 “助读系统”的多元类别
        一、教学提示类
        二、图像注解类
        三、练习探究类
        四、资料补充类
    第三节 “助读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先行组织:呈现旧知,启迪新知
        二、知识唤醒:联结知识,形成体系
        三、思维引路:依据文类,助解提示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运用与优化
    第一节 “助读系统”的使用观
        一、教师使用观
        二、学生习用观
        三、情境资源的使用
    第二节 “助读系统”的运用方略
        一、运用图式理论,彰明编写理念
        二、借助选文系统,做好教学设计
        三、重视文道结合,探索自主阅读
    第三节 “助读系统”的优化建议
        一、引言提示注重情境创设
        二、图像插入重视兴趣激发
        三、注释补充遵循简明准确
        四、练习探究渗透启发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点
2.议题式教学的概述
    2.1 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2.1.1 议题式教学的概念
        2.1.2 议题式教学的特点
        2.1.3 议题式教学的分类
    2.2 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3 议题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2.3.1 明确目标,设置议题
        2.3.2 组织学生,讨论议题
        2.3.3 情境设计,参与活动
        2.3.4 整合资源,评价课堂
3.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问题
    3.1 议题素材不够丰富
    3.2 议题设计不够思辨
    3.3 活动进程推进缓慢
    3.4 评价体系流于形式
4.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实施对策
    4.1 增强议题素材的丰富性
        4.1.1 课内活动的多样性
        4.1.2 课外资源的综合性
    4.2 提升议题设计的思辨性
        4.2.1 创设开放性议题,引发深度思考
        4.2.2 环环相扣的问题,嵌入式问答
        4.2.3 精心准备的活动,体验式教学
    4.3 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3.1 积极选题与积极参与相结合
        4.3.2 贴近生活和学习兴趣相结合
        4.3.3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4.4 健全议题式教学的评价体系
        4.4.1 评价方式要多元
        4.4.2 评价维度要多样
        4.4.3 评价过程要延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案设计
致谢

(9)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形势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产劳动教育
        四、卫生健康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口述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阅读的重要性
        2.对应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3.小学阶段进行对应阅读教学的特殊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阅读教学的环境
        2.阅读教学的目标
        3.阅读教学的内容
        4.阅读教学的过程
        5.阅读教学的方式
        6.阅读教学的评价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标的确定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1.调查学校的选择
        2.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
        3.访谈对象的选择
        4.课堂观察对象的选择
    (三)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2.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3.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四)调查数据的处理
        1.阅读教学环境的现状
        2.阅读教学目标的现状
        3.阅读教学内容的现状
        4.阅读教学过程的现状
        5.阅读教学方式的现状
        6.阅读教学评价的现状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单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环境封闭
        1.师生共处的物理环境封闭
        2.师生共处的心理环境封闭
    (二)阅读教学目标单一
        1.教师阅读教学目标唯知识导向
        2.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不清晰明确
    (三)阅读教学内容孤立
        1.教师孤立进行阅读内容的教学
        2.学生孤立进行阅读内容的学习
    (四)阅读教学过程简单
        1.教师掌握阅读教学的主动权
        2.学生被教师主导的阅读教学
    (五)阅读教学方式片面
        1.教师发起的阅读教学对话形同虚设
        2.学生参与的阅读教学对话应付了事
    (六)阅读教学评价空泛
        1.教师主体所作的评价简单趋同
        2.学生主体所作的评价单一肯定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单教育
    (一)阅读教学环境封闭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不足
        2.学生内心不愿参与阅读教学
    (二)阅读教学目标单一的原因分析
        1.教师受应试教育目标的影响
        2.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意识不强
    (三)阅读教学内容孤立的原因分析
        1.教师阅读教学专业能力不足
        2.学生自身阅读学习能力较低
    (四)阅读教学过程简单的原因分析
        1.教师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
        2.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意识不高
    (五)阅读教学方式片面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重视不足
        2.学生阅读教学对话素养不高
    (六)阅读教学评价空泛的原因分析
        1.教师怕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
        2.学生怕挑战教师的教学权威
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造:对应阅读教学
    (一)营造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实现物理和心理的结合
        1.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的环境
        2.学生要培养阅读对话的意识
    (二)确立清晰的阅读教学目标,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2.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目标意识
    (三)整合丰富的阅读教学内容,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融合
        1.教师要更新专业的教学能力
        2.学生要提高阅读的学习能力
    (四)转变简单的阅读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应
        1.教师要树立对等的师生观念
        2.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
    (五)采用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实现形式与效果的共赢
        1.教师要引起阅读对话的重视
        2.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对话素养
    (六)进行具体的阅读教学评价,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参照
        1.教师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2.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实测)
    附录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关于六年级《七律·长征》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关于五年级《猎人海力布》的案例分析
        案例三:关于四年级《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案例分析
        案例四:关于三年级《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案例分析
        案例五:关于二年级《玲玲的画》的案例分析
        案例六:关于一年级《秋天》的案例分析
致谢

四、立足课本,培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D]. 刘珂.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 耿齐苑.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行动研究[D]. 蒋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课堂运用中的优化[D]. 张睿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D]. 朱佩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儒林外史》接受史及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初探[D]. 宁书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运用策略研究[D]. 穆阳.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8]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D]. 喻文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
  •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杨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立足教科书,培养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