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尔·盖茨的新规则(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庆[1](2021)在《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的演变历程研究》文中指出篮球作为“三大球”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国也是最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改革自1995年的“八强赛”开始,经过几代“篮球人”的共同努力、摸索和发展,至今已走过25个春秋,在此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梳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历程,汇聚成功经验,为职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剖析存在问题,为下一步的深化联赛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的演变历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专家调查法、集中度C5率法、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比赛成绩、经费来源、联赛社会影响力、外籍球员的引进、职业化政策、赛程赛制演变、俱乐部名称队徽的演变、职业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等因素进行了综合的梳理分析,并结合管理学中企业管理的理论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的发展可分为:职业化“探索开拓”发展阶段(95-96赛季~03-04赛季)、职业化“改革创新”发展阶段(04-05赛季~08-09赛季)、职业化“平稳过渡”发展阶段(09-10赛季~15-16赛季)、职业化“重建求新”发展阶段(16-17赛季至今)。2.中国男篮参加国际大赛(世界杯、奥运会)的成绩逐渐下滑,与世界强队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洲际赛场(亚洲杯、亚运会)的统治力也逐渐下降。通过比较集中度C5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结果得出,联赛竞争均衡性波动范围大,总体呈趋于均衡性缓慢发展。3.俱乐部队名队徽变更频繁。俱乐部名称大部分以“区域名称+企业名称+吉祥物”的形式命名,俱乐部队徽多以动物元素为主,设计呈现不断简化、抽象化的趋势。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中赛程赛制变动频繁,演变过程主要学习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并受国家队备战的影响。随着CBA五年发展规划的颁布,竞赛规则及赛程赛制趋于稳定。4.外籍球员引进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内线外援引进数量呈下降趋势,外线外援引进数量呈上升趋势。外援国籍的选择上以美国球员为主,达到84.64%。外籍球员连续效力时间较短,高水平实用性外援在各俱乐部之间流动性较强,共有134名外援效力于不同俱乐部。选择聘用外籍教练的俱乐部呈增多趋势,“土主洋辅”是目前职业联赛中较为流行的外籍教练使用模式。外籍教练执教主要受球队成绩波动的影响,连续任期时间短流动性频繁。5.职业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以俱乐部和体育局共同培养模式为主,学校体育培养模式为辅。随着CUBA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CBA选秀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大学生球员走上职业赛场的舞台,学校体育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6.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以来,逐步深化体制改革,实行“管办分离”。CBA公司成立以后,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在媒体转播权、商业赞助权、门票销售权和衍生品开发权方面的收入大幅提高。职业联赛上座率整体波动范围大且呈下降趋势,主要受基础设施、竞赛水平、门票价格上涨、新媒体转播的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7.结合企业管理学中“企业管理六要素”,其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演变历程的指标分别对应为:“人”——外籍球员的引进和使用、外籍教练员的引进和使用、裁判员职业化;“财”——俱乐部的演变、经费来源;“物”——赛程赛制的演变、职业化政策法规文件;“产”——比赛成绩;“供”——职业篮球后备人才培养;“销”——职业联赛社会影响力(受关注度)。
赵可金[2](2020)在《“软战”及其根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中美关系相处之道》文中指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疫情冲击下的中美关系对抗程度更加严重,呈现疫情冲击与舆情冲击叠加压力的局面。中美关系的新现实并非是走向"新冷战",而是呈现为"软战"格局,其基本逻辑是中美围绕谁对谁错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展开角逐,在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充斥着激烈竞争。决定中美"软战"的根源主要是国内政治因素,中美国情差异、制度差异和政治差异在疫情冲击下产生了政治化的危险。如何妥善处理中美社会差异和制度差异,在全球治理体系的框架内重建中美关系共同行动框架,成为新时代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课题。
陈迹[3](2020)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种族政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美国建国起,种族问题便一直伴随着美国的历史而不断演进。近年来与政治极化一起出现的还有美国政治的“种族化”现象。关于美国种族关系的研究和理论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理解种族冲突与合作的理论方法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种方法将种族间的敌对态度视为个体持有的态度的产物,可称为个人导向的族际关系理论。第二种方法将群体类别、群体利益和身份视为态度和行为的强大决定因素,可称为群体导向的族际关系理论。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它们都将美国白人对黑人等少数族裔的态度看作是静态的自变量,认为个人态度与社会认同一旦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便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社会与政治过程中的其他变量发生自然的反应。因此,这些研究忽略了种族政治造成的不确定性,即作为普通选民,白人的种族怨恨与身份认同在美国政治进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塑造。本文依据三种理论假设,提出应该对民权运动爆发以来的美国种族政治进行实证研究,考察政治参与者是如何主动激活和利用选民的种族态度和政策偏好,以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笔者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种族政治的发展粗略分为三个时期——从民权运动开始至1980年的形成期、从1980年至2000年的成熟期以及2000年以后的兴盛期。三个时期的划分基本上是历时性的。笔者对每一时期的重点人物与案例进行论述,注意对种族政治中施动者的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以证明政治人物通过主动采取迎合、煽动或回避策略来激活和控制选民的种族偏好,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政治结果。具体地说,保守派通过“狗哨”政治策略激起白人选民对自由主义政府和政策的强烈反对,以掩盖和实现自身有利于大公司和富人的政治议程;而自由派或是选择模仿保守派的种族“狗哨”策略以争取选票,或是尽力回避种族问题,以免激起白人更大的反对。美国白人对少数族裔的态度会受到美国政治的参与者的利用和控制,并在特定的时间被激发和引导至特定的议题领域,从而施加被放大的影响力。美国的保守派无法轻易地放弃种族“狗哨”政治,是因为种族已经成为现代保守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保守派的不懈努力下,共和党终于成为了“白人的政党”。保守主义的这种白人身份从根本上塑造了保守派透过种族问题看待世界和美国社会的方式。自由派人士和组织则必须直面种族问题,并清楚地向选民解释,是保守派一直在煽动种族怨恨,转嫁保守主义政策造成的后果的责任,危害中产阶级和穷人的利益;保守主义的种族政治才是现代自由主义政策节节败退、美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罪魁祸首。
郑路鸿[4](2015)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来自湖南长沙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对人类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关于互联网使用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者或认为二者正相关,或认为二者负相关,或者认为二者完全没有关系。这种研究结论上的不一致,一方面表明互联网媒介与家庭亲子关系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多面向的关系;另一方面也缘于这些研究更多地是在关注互联网“接入沟”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少有研究关注互联网“使用沟”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造成目前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一些研究者只考察了变量之间的直接线性相关,没有考察影响二者关系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可见,进一步探讨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仍是非常必要的。况且,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出现全面论述互联网使用与家庭亲子关系质量二者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文献,这种现状也难以呼应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城市家庭中日益扩散的事实。本研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互联网使用程度、互联网使用方式和互联网使用技能等特征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并将因变量亲子关系质量分为亲子亲密度、亲子冲突度、亲子信任度和亲子满意度四个维度。为了探究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特征对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对长沙市475名初一和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中学生及其父/母的问卷调查,首先分析了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现状和亲子关系状况,然后分析互联网使用特征对亲子关系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后基于家庭界域和科技社会互动的视角,分别对家庭时间的中介作用、互联网特征(包括易用性和有用性)、青少年的个人特征(自尊感)和家庭特征(包括父母的互联网使用情形和父母的介入方式)的调节作用一一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控制青少年的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变量的基础上,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其所感知的亲子关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总体解释的变异并不大。自变量互联网使用对亲子亲密度的解释力最强,对亲子冲突度的解释力较强,对亲子信任度和亲子满意度的解释力一般。具体地讲,1.1就互联网使用程度而言,寒暑假期间在家上网时间越长的青少年,其所感知的亲子亲密度越低;网龄在4至6年(含6年)的青少年与网龄不足2年的青少年相比较,其所感知的亲子亲密度要高。在学期间每天上网2至3小时(含3小时)的青少年与不上网的青少年比较,其所感知的亲子冲突程度要高;周末期间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青少年与不足1小时的青少年比较,其所感知的亲子冲突程度要低;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高,其所感知的亲子冲突度越强。在学期间在家上网的青少年与不上网者比较,其所感知的亲子信任度要低;周末期间上网时间2至3小时的青少年与不足1小时的青少年比较,其所感知的亲子信任度要高;网龄在2至4年、6年以上的青少年与网龄不足2年的青少年比较,其所感知的亲子信任度要低。青少年在家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高,其所感知的亲子满意度越低。1.2就互联网使用方式而言,青少年在学习资讯使用方式上越多,其所感知的亲子亲密度、信任度与满意度越高;青少年在工具娱乐使用方式上越多,其所感知的亲子冲突度越高;青少年在互动交易使用方式上越多,其所感知的亲子冲突度越高。1.3就互联网使用技能而言,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技能水平越高,其所感知的亲子亲密度越高。1.4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学习资讯使用方式对青少年所感知的亲子亲密度、亲子信任度与亲子满意度的影响最大;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对其所感知的亲子冲突度的影响最大。2.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特征通过家庭时间部分影响亲子关系质量。具体地讲,(1)家庭时间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程度、使用方式与使用技能对亲子亲密度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2)家庭时间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程度与亲子冲突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时间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信任度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4)家庭时间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程度、使用方式与亲子满意度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互联网的特征、青少年的自尊感和家庭特征在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的部分影响中起调节作用。3.1就互联网的特征而言,(1)互联网的易用性与有用性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冲突度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但对亲子亲密度、亲子信任度与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不存在调节作用。(2)互联网的有用性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冲突度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但对亲子亲密度、亲子信任度与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不存在调节作用。3.2就青少年的自尊感而言,(1)自尊感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对亲子亲密度的影响中存在显着正向调节作用。(2)相对于那些周末期间上网时间(1小时及不足1小时)的青少年而言,自尊感在青少年的周末期间上网时间(2至3小时)对亲子冲突度的影响中存在显着正向调节作用。(3)自尊感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信任度、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不起调节作用。3.3就父母介入方式而言,(1)正向教养方式作为独立变量对亲子满意度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信任度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2)共网互动方式作为独立变量对亲子满意度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信任度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3)关注目标方式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冲突度与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4)反向教养方式一方面作为独立变量对亲子信任度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使用对亲子信任度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5)规则导向方式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信任度与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3.4就父母的互联网使用情形而言,(1)父母的互联网依赖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亲密度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但在对亲子冲突度、亲子信任度和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不存在调节作用。(2)父母的工具性使用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但在对亲子冲突度、亲子信任度和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不存在调节作用。(3)父母的仪式性使用作为独立变量对亲子信任度产生显着负向影响;但是并没有在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中产生调节作用。(4)父母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作为独立变量对亲子冲突度产生显着负向影响;在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满意度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并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刘勃然[5](2013)在《21世纪初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探析》文中指出波谲云诡的国际安全环境为民族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不竭动力,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核威胁促成了美国互联网战略思维的萌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网络对国家安全问题举足轻重的地位使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应运而生。美国网络安全战略以“安全”、“繁荣”、“价值观”和“主导权”为核心目标,经历了比尔·克林顿、乔治·沃克·布什和巴拉克·奥巴马时期的“三阶嬗进”,彰显出战略制定的“承袭与发展”、攻防态势的“由守转攻”及安全合作的“由内向外”等特征。在实施上,美国网络安全战略以“安全能力构建”、“国家利益至上”及“参与和主导”等原则为价值导向,以“超强的控制”、“全面的威慑”、“积极的干涉”和“广泛的合作”等手段为实现路径,取得显着成效。然而,美国政府仍无法避免来自国内外的海量网络攻击,保证对网络攻击百分之百的安全防御;无法彻底解决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法阻止其他民族国家对自身主流价值观的保存,这为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带来诸多挑战。在体系理论视阈下,美国网络安全战略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国际网络空间权力格局中单元与单元间及单元与格局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对中国政治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中美两国在国际网络空间的权力博弈尚处于相互试探阶段,面对“优势地位护持”、“安全战略调整”和“综合威慑”等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总体走向,中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利益护持方面形势严峻。从战略地位提升、自主技术研发、安全能力构建、全民“立体式”参与、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国际安全合作及网络文化弘扬等维度加强我国网络安全建设,实乃当务之急。
唐春[6](2011)在《新产业,期待新规则 高智发明公司现象的综合评析》文中认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产业刚刚兴起,软件被视为了让硬件运转的一串串指令集合,依附于硬件产业。那时候比尔盖茨同学还是退学专门搞软件的小伙子,据说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来到IBM
高涛[7](2009)在《不同认知灵活性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及其眼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更新速度逐年加快,快速阅读能力对于人们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知灵活性对于转变原来的阅读习惯,采用灵活高效的方式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快速阅读的培训方法较多,效果各异。本文通过对快速阅读训练方法的对比,从认知灵活性和眼动分析技术角度,对快速阅读训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一主要探析了快速阅读训练中抑制发音和非抑制发音两种训练方法的特点;研究二采用实验一中训练效果较好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阅读成绩的比较,并用眼动仪对训练效果进行研究,对两班学生不同认知灵活性和性别学生的快速阅读特征进行了探析。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抑制发音组阅读速度和有效读速显着高于非抑制发音组(p<0.001);实验班阅读速度和有效读速显着高于对照班(p<0.001)。(2)快速阅读训练后,男生阅读速度显着快于女生(p<0.05);男女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不显着;男生有效读速高于女生,在边缘水平显着。(3)快速阅读训练,抑制发音和非抑制发音班学生认知灵活性高组的阅读速度显着优于认知灵活性低组(p<0.01)。认知灵活性高组的有效读速显着高于认知灵活性低组(p<0.01)。实验班高认知灵活性学生阅读速度既快于对照班高低认知灵活性学生(p<0.001),也决于实验班低认知灵活性学生(p<0.01);实验班高认知灵活性学生有效读速显着好于实验班低认知灵活性学生和对照班两种类型学生(p<0.01)。(4)实验班学生快速阅读时比对照班注视次数少、注视点持续时间短、注视频率高、回视次数少、眼跳距离大、阅读速度更快。实验班高低认知灵活性学生比低少认知灵活性学生注视次数少、注视点持续时间短、注视频率高、回视次数、平均眼跳距离大。对照班高认知灵活性学生眼动分析结果比低认知灵活性学生注视频率高、平均眼跳距离大,阅读时间更短。
黄书亭[8](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罗文军[9](2005)在《基于知识的企业成长研究》文中认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和前提假设也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核心要素转换为知识,企业成长所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进行知识积累和知识创造,更加快速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企业成长,研究的出发点是从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成长内容和企业的成长过程三个观察角度来刻画企业成长和阐释企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其中本文将综合运用系统方法论和还原论,把企业成长的整体过程和企业成长的微观机制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运用共同演化的思想重点研究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创造条件来进行知识积累和知识创造,影响和引导企业的演化路径。在研究的结构和内容上,本文包括导论部分在内共分为8章。第1章是导论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及背景、相关概念说明、相关理论的进展、研究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第2章主要包括与企业性质和企业成长内容相关的理论介绍、知识分类和知识特性介绍。在此基础上得出企业成长的本质是人所设计的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第3章提出企业成长模型,该模型包括成长过程和成长机制两个构成要素,既要体现出企业成长的整体有序性特点,又要体现企业成长的微观调整性特点,实现整体和微观的统一。第4章本文通过综合运用自组织理论不同分支理论的方法论来全面刻画企业成长过程,以求把握企业成长的整体特点和规律。第5章主要包括企业成长机制中的认知机制、组织学习机制和网络化机制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发挥人的积极作用,通过控制过程条件来创造有利于企业的演化路径。第6章主要探讨企业成长失败的原因——组织惯性,然后提出改变固有的心智模式和组织惯例的解决方法,通过促进企业的成长阶跃来改变企业的组织惯性。第7章提出具体的策略来实现成长机制,主要是联盟策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联盟策略体现了网络化机制的作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策略体现了认知机制的作用,学习策略体现了组织学习机制的作用。第8章为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选取软件产业和典型企业微软公司为代表,主要采用历史纵贯分析和叙事分析方法,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基础,对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规律做纵贯分析,揭示具体情境和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成长机制和成长过程共同演化的过程。
高勇强[10](2004)在《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和多元化进程的深入,影响企业经营运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将不再只是政府决策者(政府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独享的权力,而将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团体(包括工商企业)利益与权力平衡的结果。企业不会被动地等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并接受其约束,而是会通过各种合法的手段在政府政策与法规形成的过程中施加影响,从而为本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企业为谋求有利于自己的市场环境而影响政府政策和法规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策略被称为企业政治策略,实施上述策略的行为被称为企业政治行为。继企业的市场竞争之后,政治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的又一个重要竞争领域。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对中国的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全文的组织结构安排。从而为正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动机决定行为,因此对动机的探讨是研究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起点。本文首先介绍国外理论界对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动机的研究,接着介绍了影响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其他因素。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企业从事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动机,我们的观点是中国企业政治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应付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并通过理论阐述与对一些企业中高层人士的访谈,揭示了中国企业从宏观到微观方面所面临的政府的影响。通过对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特征的分析,即可供中国企业采取的政治策略与行为有哪些、企业通过政治策略与行为能从政府那里获得什么、企业采取政治策略与行为需要哪些资源,中国企业的政治行为与西方企业有什么异同等,为分析中国企业的政治策略与行为建立了一个总体的框架结构。本文将公司政治行为理论与企业市场营销理论相结合,分析了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作用机制,即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企业的政治策略与行为是怎样实现企业所预期的政治目标的。通过借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关系营销领域的承诺-信任框架,本文发展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承诺-信任关系模型,指出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作用机制其实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一种动态承诺博弈。并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这种承诺博弈的内容、过程及风险进行了剖析。对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进行例示性分析。所分析的企业政治策略分别是直接参与策略和制度创新策略。对企业的直接参与策略的分析,重点放在企业人大代表的参政方面。通过分析武汉市和洪山区(武汉市的一个行政区)企业人大代表所提的议案和对一部分企业人大代表的调查访谈,揭示企业人大代表都在不同程度地“为企业”谋利。 <WP=5>对企业制度创新策略的研究是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分析中国吉利集团——一家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成功进入轿车制造行业的过程,揭示在中国转型时期,企业通过推动制度创新,拓展其生存空间,并获取外部性利润。鉴于中国企业在与政府打交道时的不规范现象,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规范性问题。本文以样本调查的形式探讨了企业政治行为规范性问题的三个方面:企业的政治行为有没有规则和有什么样的规则、企业对正式规则的遵守情况、被调查者对政治行为的接受程度。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企业政治行为是没有正式且程序详细的规则约束的,很多行为只有潜规则甚至完全没有规则;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全遵守正式且程序详细的规则,有的甚至完全没有遵守这些规则;被调查者认为大部分企业政治行为合适或非常合适,但对其他一些行为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针对调查结果,文章最后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规范企业政治行为的意见,即正式规则的制定、企业遵守规则的监督和对不被接受的行为的禁止。本文最后对企业如何制定并实施一个政治策略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与市场战略的制定相似,企业政治策略的制定首先要确定企业的政治目标,接着分析外部的环境与企业内部拥有的条件,然而进行战略与策略的选择。然而,尽管在方法上类似,但企业的政治策略与市场战略在内容上几乎完全不同。
二、比尔·盖茨的新规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尔·盖茨的新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的演变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中国队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日益下滑 |
1.1.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体育的需要 |
1.1.3 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研究 |
1.3.3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1.3.4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
1.3.5 国外对“篮球职业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集中度C_5率 |
2.2.7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 |
2.2.8 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论证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的子项演变过程 |
3.1.1 比赛成绩 |
3.1.2 俱乐部的演变 |
3.1.3 赛程赛制的演变 |
3.1.4 重要政策法规文件 |
3.1.5 外籍球员的引进与使用 |
3.1.6 外籍教练员的引进与使用 |
3.1.7 职业篮球后备人才培养 |
3.1.8 职业联赛影响力、受关注度 |
3.1.9 经费来源 |
3.1.10 裁判员职业化 |
3.2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的阶段过程 |
3.2.1 职业化“探索开拓”发展阶段(95-96赛季~03-04赛季) |
3.2.2 职业化“改革创新”发展阶段(04-05赛季~08-09赛季) |
3.2.3 职业化“平稳过渡”发展阶段(09-10赛季~15-16赛季) |
3.2.4 职业化“重建求新”发展阶段(16-17赛季至今) |
4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 |
5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5.1 “人” |
5.2 “财” |
5.3 “物” |
5.4 “产” |
5.5 “供” |
5.6 “销” |
6 结论 |
附录A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的演变历程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B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的演变历程指标影响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进程中引进的外籍球员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软战”及其根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中美关系相处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双重冲击:疫情与舆情 |
(一)疫情冲击 |
(二)舆情冲击 |
二 “软战”:中美关系新现实 |
三 疫情期间的中美“软战” |
(一)中美高层交往 |
(二)中美经济关系 |
(三)中美人文交流 |
(四)战略安全关系 |
四 中美“软战”的政治根源 |
结 论 |
(3)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种族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与检讨 |
一、个人导向的族际关系理论 |
二、群体导向的族际关系理论 |
第三节 主要观点、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 |
第一节 种族主义 |
一、老式种族主义与现代种族主义 |
二、测量种族主义的方法 |
第二节 种族中立原则 |
第三节 政党选择 |
第四节 政党重组 |
第五节 白人身份政治 |
第三章 当代美国种族政治的形成期 |
第一节 民主党的分裂与民权运动 |
一、民主党的分裂 |
二、民权运动 |
第二节 华莱士与种族隐语 |
一、华莱士的崛起 |
二、种族隐语的出现 |
第三节 戈德华特与1964年大选 |
一、戈德华特的保守主义 |
二、1964年大选的种族政治 |
第四节 尼克松与南部战略 |
一、尼克松的种族“狗哨”政治 |
二、南部战略 |
第四章 当代美国种族政治的成熟期 |
第一节 里根时期的种族政治 |
一、里根对种族政治的发展 |
二、里根对福利国家的攻击 |
三、里根对肯定性行动的攻击 |
第二节 1988年大选的种族政治 |
一、共和党的“狗哨”策略 |
二、民主党的回应 |
第三节 克林顿时期的“狗哨”政治 |
一、克林顿对共和党的效仿 |
二、克林顿政府的遗产 |
第五章 当代美国种族政治的兴盛期 |
第一节 小布什时期的种族政治 |
一、小布什的保守主义 |
二、小布什政府对种族政治的拓展 |
第二节 奥巴马时期的种族政治 |
一、奥巴马对保守主义的妥协 |
二、奥巴马的“后种族主义” |
第三节 2012年大选的种族政治 |
一、罗姆尼对“狗哨”策略的运用 |
二、保罗·莱恩的保守主义 |
第四节 2016年大选至今的种族政治 |
一、2016年大选的种族政治 |
二、特朗普上任后的美国种族政治 |
第六章 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来自湖南长沙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视角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三章 主要研究变量的基本特征描述 |
第一节 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特征 |
第二节 青少年所感知的亲子关系质量 |
第三节 其他变量的基本特征描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的直接影响 |
第一节 互联网使用特征与亲子关系质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 |
第一节 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家庭时间的中介作用 |
第三节 互联网特征的调节作用 |
第四节 个人自尊感的调节作用 |
第五节 父母介入方式的调节作用 |
第六节 父母的互联网使用情形的调节作用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发现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建议 |
第三节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21世纪初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文源起 |
二、 核心概念厘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
五、 尝试的创新与撰写面临的挑战 |
第一章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缘起与目标 |
一、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缘起 |
(一) 信息时代美国的网络发展 |
(二) 美国国家安全与网络安全 |
(三) 美国网络安全环境透视 |
(四)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网络安全战略 |
二、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目标 |
(一) 维护自身网络安全利益 |
(二) 促进美国网络经济繁荣 |
(三) 输出美式价值观念 |
(四) 谋求网络空间主导权 |
第二章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演进 |
一、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演进的历程 |
(一) 比尔·克林顿政府(1997-2001)的网络安全战略 |
(二)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 |
(三) 巴拉克·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 |
二、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演进的特征 |
(一) 承袭与发展的统一 |
(二) 防御与进攻态势的转变 |
(三) 安全合作范围的扩展 |
第三章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实施 |
一、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实施的基础 |
(一) 卓越的人才梯队 |
(二 )显着的技术优势 |
(三) 雄厚的经济实力 |
(四) 强大的军事保障 |
(五) 丰富的政治资源 |
二、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实施的主体 |
(一) “自上而下”: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实施主体的基本构成 |
(二) “完美链接”: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实施体系的形成 |
三、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实施的原则 |
(一) “安全能力构建”原则 |
(二) “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
(三) “参与和主导”原则 |
四、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实施的模式与手段 |
(一) 超强的控制 |
(二) 全面的威慑 |
(三) 积极的干涉 |
(四) 广泛的合作 |
第四章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评估 |
一、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实施的效果 |
(一) 网络安全成效与日俱增 |
(二) 网络经济持续发展 |
(三) 网络空间主导位势日益凸显 |
(四) 网络空间美式价值观念四处蔓延 |
二、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 |
(一) 网络安全隐患无法根除 |
(二) 网络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尚未解决 |
(三) 多国网络空间主流价值观保存措施纷纷出台 |
第五章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影响与走向 |
一、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影响 |
(一) 美国与国际网络空间安全 |
(二) 美国与国际网络空间权力格局 |
(三)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对中国政治与安全的影响 |
二、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未来走向 |
(一) 美国网络安全优势地位护持走向 |
(二)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调整走向 |
(三) 美国网络安全“综合威慑”发展态势 |
三、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
(一) 将网络安全战略提升至国家核心战略的高度 |
(二) 提高网络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
(三) 继续加强网络安全能力建设 |
(四) 实现全社会网络安全的“立体式”参与 |
(五) 强化中国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 |
(六) 增强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 |
(七) 加大中国网络文化的弘扬力度 |
结论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6)新产业,期待新规则 高智发明公司现象的综合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智发明公司的“新”产品——专利 |
二、专利产业横空出世 |
三、期待新规则:以美国“四因素测试法”的适用为例 |
四、结语 |
(7)不同认知灵活性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及其眼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快速阅读研究文献综述 |
1.1 快速阅读的理论基础 |
1.2 国内外的速读研究 |
1.3 眼动与快速阅读 |
1.4 影响快速阅读的因素 |
1.5 眼动分析的数据指标 |
1.6 快速阅读技能与训练 |
2 认知灵活性与阅读 |
2.1 认知灵活性的有关定义 |
2.2 认知灵活性与阅读的相关研究 |
2.3 认知灵活性的测量工具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1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问题提出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4 研究思路与流程 |
4.1 被试 |
4.2 训练方法 |
4.3 研究思路 |
4.4 研究流程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一 不同认知灵活性小学生快速阅读特征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3.1 被试 |
3.2 研究工具 |
3.3 实验设计 |
3.4 实验程序 |
3.5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班级、认知灵活性的阅读培训情况比较 |
4.2 不同班级、不同性别的快速阅读培训比较 |
研究二 不同认知灵活性小学生汉语快速阅读训练和眼动特征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3.1 被试 |
3.2 研究工具 |
3.3 实验设计 |
3.4 实验程序 |
3.5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班级和性别学生阅读成绩比较 |
4.2 不同班级和认知灵活性学生阅读成绩比较 |
4.3 实验班和对照班不同认知灵活性限动结果比较 |
4.4 实验班和对照班期中期末语文成绩比较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1 快速阅读实验对提高阅读速度的影响 |
2 快速阅读实验效果的眼动特征 |
2.1 实验班与对照班眼动指标结果的比较 |
2.2 眼动研究的优点与注意问题 |
3 不同认知灵活性学生快速阅读的特征分析 |
4 不同性别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特征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之处 |
3 本研究的不足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
1.3 案例研究论考 |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
3.5 危机成因剖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
4.4.本章小结 |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
7.1 休闲与创新 |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若干建议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9)基于知识的企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 基本研究思路 |
2. 论文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安排 |
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五节 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
1. 一般方法论 |
2. 具体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成长的本质 |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 |
1. 不确定性理论 |
2. 交易成本经济学 |
3. 企业能力理论 |
4. 企业分工理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企业成长的内容 |
1. 竞争优势外生论 |
2. 竞争优势内生论 |
3. 竞争优势理论的逻辑递进关系 |
4. 小结 |
第三节 知识和知识特性 |
1. 知识的分类 |
2. 知识的特性 |
3. 知识共享 |
4. 知识创造 |
第三章 企业成长模型 |
第一节 企业成长模型理论 |
1.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 |
2. 演化理论 |
3. 共同演化理论 |
第二节 企业成长模型 |
1. 构成要素 |
2. 企业成长模型 |
第四章 企业成长过程 |
第一节 企业成长过程理论 |
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 复杂性科学理论 |
第二节 企业成长过程 |
1. 自组织概念 |
2. 自组织形成的条件 |
3. 自组织过程的特点 |
4. 自组织过程的演化路径 |
5. 自组织过程的控制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成长机制 |
第一节 认知机制 |
1. 认知概念和特点 |
2. 认知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网络化机制 |
1. 网络化概念 |
2. 网络化的作用 |
3. 网络化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组织学习机制 |
1. 组织学习概念 |
2.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造 |
第四节 三个成长机制的互动关系和企业成长形态 |
1. 三个成长机制的互动关系 |
2. 企业成长形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成长失败分析 |
第一节 企业成长失败原因 |
1. 组织惯性概念 |
2. 组织惯性与组织惯例 |
3. 组织惯性的来源 |
4. 组织惯性的两重性 |
5. 组织惯性的结果 |
第二节 企业成长失败解决方法 |
1. 改变心智模式 |
2. 改变组织惯例 |
第三节 案例:组织惯性、认知和组织惯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企业成长策略 |
第一节 联盟策略 |
1. 联盟伙伴选择 |
2. 联盟治理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组织学习策略 |
1. 组织内学习和组织间的平衡 |
2. 探索学习与应用学习的平衡 |
3. 组织内学习和组织间学习的互动 |
第三节 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策略 |
1. 战略目标 |
2. 组织形态 |
3. 组织结构 |
4. 组织文化 |
5. 激励机制 |
6. 信息技术 |
7. 知识模块化 |
第四节 案例:丰田汽车公司的知识共享网络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1. 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选取与简介 |
3. 研究资料来源 |
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节 软件产业的演化及规则 |
1. 软件产业的演化 |
2. 软件产业的演化规则 |
第三节 微软的成长过程和成长机制 |
1. 成长过程的6个阶段 |
2. 微软的自组织过程条件控制 |
3. 微软的成长机制 |
4. 组织惯性管理 |
5. 基本观点和启示 |
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
要 Abstract 1 |
绪 |
论 1.1 |
论文选题背景 1.2 |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理论基础 1.4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
本文研究框架 2 |
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动机研究 2.1 |
西方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动机分析 2.2 |
影响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其他因素分析 2.3 |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动机分析 2.4 |
中国企业面临的政府影响--实证考察 2.5 |
本章小结 3 |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特征研究 3.1 |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2 |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分类 3.3 |
企业的政治资源与能力 3.4 |
企业政治绩效与政治行为过程 3.5 |
中西方企业政治策略的对比分析 3.6 |
本章小结 4 |
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营销 4.2 |
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承诺-信任模型 4.3 |
案例介绍--微软与安康 4.4 |
案例分析与结论 4.5 |
本章小结 5 |
中国企业的直接参与策略--对企业人大代表参政与企业利益关系的调查 5.1 |
企业人大代表行为分析框架 5.2 |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5.3 |
企业人大代表的议案分析 5.4 |
企业人大代表的访谈分析 5.5 |
对企业人大代表参政的质疑 5.6 |
本章小结 6 |
制度创新策略--基于吉利集团的案例分析 6.1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2 |
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 6.3 |
吉利集团进行汽车业制度创新的案例分析 6.4 |
案例研究结论 6.5 |
本章小结 7 |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规范性研究 7.1 |
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合法性与伦理问题 7.2 |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规范性问题 7.3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7.4 |
研究结论 7.5 |
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规范化 7.6 |
本章小结 8 |
企业政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一个分析的框架 8.1 |
企业政治策略的目标 8.2 |
评估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 8.3 |
政治战略模式与策略选项 8.4 |
政治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8.5 |
政治因素与市场因素的整合 8.6 |
本章小结 9 |
结论与展望 致 |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四、比尔·盖茨的新规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男子篮球职业化发展的演变历程研究[D]. 刘国庆.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软战”及其根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中美关系相处之道[J]. 赵可金. 美国研究, 2020(03)
- [3]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种族政治研究[D]. 陈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来自湖南长沙的调查[D]. 郑路鸿. 南京大学, 2015(01)
- [5]21世纪初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探析[D]. 刘勃然. 吉林大学, 2013(08)
- [6]新产业,期待新规则 高智发明公司现象的综合评析[J]. 唐春. 电子知识产权, 2011(06)
- [7]不同认知灵活性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及其眼动特征[D]. 高涛. 河南大学, 2009(12)
- [8]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9]基于知识的企业成长研究[D]. 罗文军. 复旦大学, 2005(02)
- [10]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D]. 高勇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