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直径石灰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技术效果研究

小直径石灰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技术效果研究

一、小口径石灰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东君[1](2019)在《石灰桩设计和施工要点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石灰桩设计要点主要有:石灰桩桩径、石灰桩桩长、石灰桩桩距及桩的平面布置。石灰桩施工要点主要有:石灰桩施工前应进行成桩试验和材料配合比试验,生石灰应随进随用。打桩按"先外排后内排、先周边后中间"顺序进行,填料和桩身密实按工艺要求进行,在安全上防止石灰桩冲孔伤人。

李嘉[2](2017)在《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堆山可以大量利用建筑垃圾,改善城市景观,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果显着。堆山工程占地面积可达数十万平方米,高度可达50米,荷载面积和强度巨大,须评估并保证地基和山体的稳定。此外,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对工程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应采取措施对工程周边变形进行控制。本文研究了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地基破坏模式和计算方法,并针对破坏模式建议了相应的工程对策;提出了在工程周边设置成排竖向卸荷孔以控制周边变形的方法,并对竖向卸荷孔的工作机理、设计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传统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是基于均布刚性荷载假定建立的,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其对堆山形成的梯形柔性荷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梯形柔性荷载与等值刚性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塑性区分布有所不同,但地基破坏时的平均沉降基本相同,荷载-平均沉降关系(p-s曲线)基本一致,由此确定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与传统公式结果接近,证明传统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可用于梯形柔性荷载。(2)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影响深度大,影响深度范围内各层地基承载力均须校核。对砂土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如不考虑变形限制,地基砂土层极限承载力远大于理论计算值,可满足堆山要求。对饱和黏土地基,采用不排水指标计算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一般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建议了采取打设排水板(或砂井)加速排水固结以及严格控制施工速率的工程对策,并基于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和强度增长理论建议了施工设计方法。(3)确定饱和黏土地基上竖向圆孔(如竖井)的极限稳定深度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工程问题,有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扩展到轴对称条件,通过轴对称条件下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的极限平衡分析建立了竖向圆孔极限稳定深度和土体参数、圆孔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案例工程竖向卸荷孔极限稳定深度的确定。(4)国内外对轴对称圆孔支护结构的设计多依据平面应变问题土压力解答,过于保守。本文建立了基于极值原理的轴对称主动土压力问题滑移线解法,并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该解答可验证桩孔工程中泥浆护壁措施的有效性,并应用于工程案例作为卸荷孔支护结构的设计依据。(5)提出了在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周边布置成排卸荷孔以控制周边变形的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与无限元耦合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6)炉渣是常见的工业废料,对不同配合比的炉渣石灰混合料进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膨胀性试验,表明该材料强度较高且容重较小,可用作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垫层材料。

高发阳[3](2017)在《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工作机理分析》文中指出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是一种用于解决软土地区基坑支护问题的新型支护结构,它利用石灰钉吸水膨胀及高渗透系数排水的特性来加固土体,熟化后的石灰钉与框架锚杆形成空间支护系统,三者协同工作维护基坑边坡的稳定性。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的工作机理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新型支护结构的研究背景、结构组成、施工设备、施工工序及工作机理做了详细说明,得出石灰钉排水固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正常排水固结阶段和膨胀预压排水固结阶段;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按破坏机理分为正常工作阶段、石灰钉剪拉破坏阶段、支护结构失效阶段。(2)基于弹塑性理论得出石灰钉膨胀在钉周土体所产生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基于单元体应变与单元体排水量等效关系推导出石灰钉加固区土体平均固结度计算公式;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求出石灰钉温度场,进而得出石灰钉加固区土体平均固结度修正公式;通过对石灰钉复合锚杆受力机理进行分析,得出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基于孔隙挤密原理推导出了石灰钉的合理布置间距,为该新型支护结构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3)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二维深基坑开挖与支护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框架预应力锚杆与石灰钉+框架预应力锚杆两种支护结构作用下基坑位移与锚杆轴力,验证了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优越性;建立固结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模型,得出了锚杆抗拔力与石灰钉膨胀量的关系。(4)建立基坑排水模型,对比验证了石灰钉良好的排水效果;建立饱和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模型,通过定义不同的石灰钉渗透率,定性得出石灰钉渗透率对石灰钉排水固结速率的影响,通过将数值解与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了饱和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王雪浪[4](2012)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机理、地基处理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国家电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通过大型现场浸水试验、地基处理试验、理论研究和多个工程地基处理的实例分析,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规律、湿陷变形计算方法、地基处理方法、复合地基弹性塑性理论、石灰桩复合地基热固结及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孔内深层强夯动力固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的变形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论述了黄土的成因、土层和分布,黄土湿陷的影响因素,研究了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机理及计算方法,选取合理、简单、实用的本构模型,通过二次开发,用有限元软件ADINA计算了黄土湿陷变形,最后采用统计回归、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湿陷变形计算公式,结合现场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这种计算方法给黄土的湿陷变形及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一种新的途径。(2)在兰州市和平镇湿陷性土层厚度达36m的场地,进行了大规模浸水试验,在确定试坑直径、深度和水头高度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大面积浸水试验,并分别在坑内和坑外竖向埋设水分计和张力计,在坑内设置分层变形沉降观测点,地表设置地表沉降观测点,进一步分析场地在饱和、非饱和、非达西渗流浸水条件下的自重湿陷特征,研究湿陷量的区域分布规律。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不同的3个显着特征:①湿陷量随浸水历时的发展过程包含5个阶段,即初期平缓段、浸水陡降段、中期平缓段、停水后的陡降段和后期平缓段;②湿陷速率在浸水期间呈显“小→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在停水后则呈显“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③湿陷量、试坑周边裂缝的宽度和裂缝两侧地面的高差远远大于既往同类研究记录;④大厚度黄土场地的不同深度土层均会出现多次湿陷,湿陷次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将减少;⑤体积含水率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25m以上范围内水分入渗较为容易,该深度以下土层,由于上部土体发生湿陷压密以及空隙中的气体压力增大导致了水分入渗缓慢。(3)根据圆孔扩张理论,建立了石灰桩复合地基膨胀弹塑性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解析求解,获得了石灰桩挤密有效半径和桩壁膨胀压力增量的计算公式;建立了石灰桩复合地基热固结分析模型,利用Fourier变换、Laplace变换及其逆变换,给出了非等温条件下石灰挤密桩圆柱形热源周围饱和土体热固结问题的一个近似的解析求解方法;建立了石灰桩复合地基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控制方程,并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求解,基于Prandtl-Reuss准则,进行了复合地基蠕变模拟;建立了孔内深层强夯动力简化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强夯夯锤质量与距离的函数关系,及强夯深度和桩周土体有效密度的关系;最后,采用地基处理技术对一实例设计及分析,通过理论分析与实测对比发现二者结果很接近,处理效果都达到了规范要求,而综合比较发现DDC优于石灰桩处理技术,结果说明这两种地基处理技术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是适用可靠的。(4)设计了灰土挤密桩和DDC两种地基处理技术的现场试验,并进行了现场实测及分析,获得了一些为工程设计提供主要参考的有益结论:①经DDC桩处理后的区域,水分很难从承台周边渗入。3个处理区域承台没有发生较大沉降,冻胀作用引起的地表膨胀甚至大于由于承台下降和土体湿陷引起地表沉降;②3个不同DDC桩长处理后的地基都能抵抗20t/m2的荷载,选用DDC桩长15m可以有效节约成本,降低工程造价;③桩间距1.0m-1.4m无论从挤密系数和湿陷系数都能满足规范要求。如果选用较大的桩间距,这可以有效降低工程地基处理费用30%左右:④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针对涉及面广的乙、丙类建筑,地基处理要求过严,将增加建设投资;灰土和素土在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两者在承载力方面表现差异不大,可在以后工程建设中直接采用素土桩,可以降低工程造价;⑤在深层注水情况下,承台、深层以及地表沉降基本呈现三段式发展规律,先期稳定,中期缓降,后期突降;⑥桩长6m、10m和12m在深层注水情况下以及20t/m2荷载作用下,承台和场地周边发生沉降较大,而15m区域则沉降稍小,但其剩余湿陷量也未能满足要求。地基处理深度达到20m-25m时,剩余湿陷量能够满足要求,同时佐证了前文关于20m-25m深度难于发生湿陷的结论。

廖明进,金沐,周运奎,吴燕秋,祝又霖[5](2011)在《大口径锚杆静压桩在基础加固改造中的设计与施工》文中认为华星时代广场因上部结构加层改造需对原桩基承台进行加固。考虑现场施工条件,加固设计方案决定采用锚杆静压桩方式加固原基础,且原桩基础局部承载力需提高近4倍,故选用400mm×400mm大口径锚杆静压桩。经验算原桩基础的承台也需补强,加固设计采用混凝土井字梁式基础承台抬轿法,即扩大承台平面尺寸和加大承台高度。最后介绍了桩基承台改造加固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贾仁达[6](2011)在《既有村镇房屋地基基础加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村镇房屋分布广、数量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既有村镇房屋地基基础病害屡见不鲜,而地基基础的病害又会引起上部结构的质量问题,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危及结构安全。因此,研究适用于农村地区既有房屋地基基础加固的加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针对我国村镇房屋地基基础进行了调研,根据农村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双灰桩和灰土桩条形基础两侧加固地基的加固方法,并分析了双灰桩和灰土桩各自的性质和加固地基的加固机理。然后,为了研究分析该加固方法的加固机理和加固效果,以相似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在条形基础两侧设置双灰桩或灰土桩加固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加固前后地基的承载力、变形破坏形态、沉降随荷载变化规律、地基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分析了该加固技术的承载机理、加固机理和加固效果。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表明,在条形基础两侧设置模型桩体加固地基能够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而且与未加固地基土相比,变形破坏形态、地基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均已改变。其主要加固作用是抗剪强度较高的桩体与胶凝、结硬的桩周土共同作用对桩体内侧地基土形成侧向约束,限制土体的侧向挤出变形,加强了区域土体的整体性,上部荷载主要由该区域的桩体及桩体内侧地基土体共同承担,从而降低沉降量,提高地基承载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双灰桩和灰土桩加固既有村镇房屋地基基础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了技术依据,促进该加固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何永强[7](2010)在《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西北黄土地区建设中遇到的大厚度湿陷性黄上地基处理问题越来越多,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承载力成为当前工程界探求解决的一项技术难题。本论文结合挤密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对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及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基于圆孔扩张理论,采用弹塑性理论分析了三种挤密桩复合地基成桩过程中桩间土体的应力变化规律,并把土体看作Mohr-Coulomb材料,得到了挤密桩圆孔扩张理论的统一解。其次,根据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特点,详细研究了横向挤密条件下桩间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桩间土物理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的量化计算公式;同时,基于孔隙挤密原理,推导出了生石灰挤密桩加固地基时所需生石灰桩数和生石灰体积的计算公式。第三,通过对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并分别推导出了生石灰桩膨胀量的理论值、桩体侧向膨胀引起的单桩总侧阻力增量、膨胀率对桩土界面法向正应力的影响、膨胀率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及生石灰桩膨胀对桩间土承载力影响的量化公式。最后,利用数值模拟(FLAC 3D)和实际工程的现场、室内土工试验,综合评价了采用素土挤密桩、灰土挤密桩、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时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远大于现行规范值,可见在实际工程中,规范值偏于保守,建议在有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值。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探井开挖试验表明,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土的含水率较低,在采用生石灰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时,现行28d休止期内生石灰不能达到充分熟化,对桩间土的挤密效果不能完全发挥,建议适当延长休止期,这将对工程建设有利。综上所述,本文工作较全面地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并为挤密桩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挤密桩复合地基理论和技术

高春[8](2009)在《生石灰膨胀性试验研究及其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灰桩法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在工程中己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湿陷性黄土场地,石灰桩是主要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它形成的复合地基能有效地消除地基土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地基土的承载性状,其经济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工程界普遍认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北方城市的建设用地大多到了河流的Ⅲ级或Ⅳ级阶地,这些地貌大多为深厚(一般大于30米)的黄土或湿陷性黄土,对这些场地的地基加固及纠偏技术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利用生石灰的膨胀性进行房屋的加固纠偏,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区的危房地基加固纠偏工程中得到较普遍的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另外,石灰桩还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的黄土路基加固工程中。由于生石灰膨胀特性与用其进行地基加固和纠偏处理的效果直接相关,因此本文以纯生石灰料和生石灰与水泥的混合料为试样,考虑了磨细度、配合比及约束力等影响生石灰膨胀的诸因素来进行室内试验,对生石灰的膨胀特性进行量化研究。由试验得到了生石灰的膨胀规律,即不论其他影响因素如何变化,生石灰体积膨胀系数η与约束力p总有如下关系:η=Aln p+B,这一关系为工程应用提供了较以前更为精确的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对生石灰桩加固地基问题,本文用弹性理论求解该耦合问题,首次得到了桩孔内壁位移ur与生石灰膨胀压力p之间的关系:ur=(1+μ)d2p/(4Er);利用试验得到的生石灰膨胀特性,探讨了生石灰桩对地基的挤密效果,同时求得生石灰体积膨胀系数η随地基深度z的变化规律:η=Aln(Koγz)+B,该计算公式的提出较之以前的经验取值更为准确、可靠。通过实例计算分析表明,生石灰挤密桩对地基深度超过13米时效果极其有限,这为该种地基处理法的合理使用给出了理论根据。

陈希[9](2007)在《爆扩石灰桩在软弱地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它抗剪强度低,变形大,如果处理不当,地基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为了保证上部结构安全正常使用,必须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目前处理软弱地基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爆扩石灰桩在软弱地基处理中,具有成本低、速度快、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优点,适用于多种地层和施工环境。石灰作为古老的传统建筑材料,产地遍布全国,是价廉易得的建筑材料。考虑到爆扩石灰桩良好的物理、化学加固作用及水下硬化机理,继续研究解决爆扩石灰桩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问题,真正发挥其作用,是本文的根本目的。本文以爆扩石灰桩处理软基为工程背景,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回顾总结了国内外爆扩石灰桩技术应用和发展现状,简要论述了常用软基处理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2)研究分析了爆扩石灰桩加固地基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加固作用和化学加固作用;分析了用于本次试验的石灰的材性;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载荷试验分析研究了膨胀率与龄期、生石灰掺入比的关系,桩体抗压强度与龄期、石灰掺入比的关系,复合地基承载力与龄期的关系。通过结合现场工程实际的试验对爆扩石灰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机理和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指导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意义。(3)通过现场试验,主要是爆扩石灰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测试与分析爆扩石灰桩复合地基的应力分布及桩土应力比,并对目前常用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和变形计算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比较,以期对爆扩石灰桩复合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有实际指导意义。(4)结合具体工程探讨了其施工工艺特点,并通过几种检测手段分析了其加固效果。结合实际工程要求进行分析既可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又可将具体工程的试验成果和经验及时总结出来为以后其它工程提供参考。

皮用培,吴启红[10](2007)在《应用爆扩石灰桩法处理软弱地基》文中提出介绍了爆扩石灰桩的加固机理及设计、计算和施工,结合具体工程探讨了其施工工艺特点,并通过几种检测手段分析了其加固效果,实践证明,爆扩石灰桩在软弱地基处理中,具有成本低,速度快,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优点,适用于多种地层和施工环境。

二、小口径石灰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口径石灰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灰桩设计和施工要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石灰桩设计要点
    1.1 石灰桩桩径
    1.2 石灰桩桩长
    1.3 石灰桩桩距及桩的平面布置
        1.3.1 石灰桩成桩工艺
        1.3.2 石灰桩成桩方法
2 石灰桩施工要点

(2)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利用建筑垃圾堆山的潜在工程问题
        1.2.2 土体固结引起强度增长及施工设计应用
        1.2.3 轻质材料地基处理及地基沉降规律
        1.2.4 大面积高强度堆载作用下变形控制研究
    1.3 本文工作路线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工程破坏模式及工程对策研究
    2.1 地基承载力破坏模式
        2.1.1 地基整体极限承载力破坏
        2.1.2 地基软弱层冲剪破坏
        2.1.3 考虑土体强度提高的工程对策
    2.2 滑动破坏模式
        2.2.1 山体地基整体滑动破坏
        2.2.2 山体局部滑动破坏
        2.2.3 工程对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灰炉渣轻质材料特性及大面积荷载作用下沉降规律
    3.1 石灰炉渣轻质材料的工程性质和应用
        3.1.1 炉渣石灰混合料强度提高机理
        3.1.2 炉渣石灰混合料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3.2 地基承受大面积荷载沉降规律
        3.2.1 软弱地基上硬壳层的应力扩散作用
        3.2.2 大面积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极限稳定深度研究
    4.1 竖向孔极限深度的极限平衡法分析
        4.1.1 坡面竖直边坡的稳定分析
        4.1.2 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极限平衡分析
        4.1.3 倒圆台滑动面极限平衡解答分析
    4.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反演求解竖向孔极限深度
    4.3 护壁措施对竖向孔地基稳定的影响
        4.3.1 护壁措施对坡面竖直边坡的影响分析
        4.3.2 护壁措施下含圆柱体竖向孔地基极限平衡分析
        4.3.3 护壁措施对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极限稳定深度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研究
    5.1 地基中圆柱体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的滑移线法分析
        5.1.1 轴对称问题在柱坐标系中的表达
        5.1.2 轴对称问题滑移线方程的建立
        5.1.3 轴对称问题的滑移线方程的轴向应力求解
        5.1.4 竖向孔孔壁土压力的分布规律
    5.2 圆形截面结构土压力模型试验
        5.2.1 试验设计
        5.2.2 试验结果和分析
        5.2.3 轴对称主动土压力滑移线解和试验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卸荷孔变形控制效果的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分析
    6.1 竖向孔变形控制机理及设计
        6.1.1 临近竖向孔大面积荷载应力影响分析
        6.1.2 竖向孔变形控制机理
    6.2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的数值计算原理
        6.2.1 弹塑性变形计算的有限元原理
        6.2.2 平面无限元单元及其原理
    6.3 竖向孔对变形和应力的影响分析
        6.3.1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的平面应变等效分析模型
        6.3.2 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模型效果分析
        6.3.3 竖向孔对周边变形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程实例方案研究
    7.1 工程概况
        7.1.1 工程简介
        7.1.2 工程特点
    7.2 工程方案研究
        7.2.1 针对不同破坏模式的工程方案研究
        7.2.2 周边变形控制措施方案研究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工作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岩土锚固技术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岩土锚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岩土锚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生石灰加固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生石灰加固技术的发展
        1.3.2 生石灰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提出及其工作机理
    2.1 引言
    2.2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研究背景
    2.3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的结构和构造
    2.4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施工工艺
    2.5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结构特性
    2.6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
        2.6.1 生石灰的加固机理
        2.6.2 石灰钉固结排水机理
        2.6.3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的工作机理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分析
    3.1 引言
    3.2 石灰钉膨胀过程中钉周土体附加应力场分析
        3.2.1 石灰钉膨胀后的半径增量
        3.2.2 基于弹性理论分析钉周土体应力场及弹性极限荷载
        3.2.3 基于弹塑性理论分析钉周土体应力场、位移场
    3.3 石灰钉处理软土边坡平均固结度计算
        3.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2 固结方程的推导
        3.3.3 求固结微分方程的解
    3.4 温度效应对石灰钉加固区土体固结的影响
        3.4.1 石灰钉加固区土体温度场分析
        3.4.2 温度对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3.5 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6 石灰钉布置间距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灰钉复合框架锚杆力学特性有限元模拟
    4.1 引言
    4.2 ADINA有限元软件简介
        4.2.1 ADINA在岩土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4.3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特性数值模拟
        4.3.1 工程概况
        4.3.2 基坑支护开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3 基坑分级开挖与支护过程的模拟
        4.3.4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计算结果分析(未布设石灰钉)
        4.3.5 石灰钉+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计算结果分析
    4.4 固结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数值模拟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计算假定
        4.4.3 锚杆抗拔阶段模拟结果
    4.5 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
        4.5.1 锚杆表面粗糙度对锚杆抗拔力的影响
        4.5.2 石灰钉布置间距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4.5.3 孔隙水压力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4.6 石灰钉排水固结效果有限元分析
        4.6.1 砂井固结理论
        4.6.2 石灰钉排水固结模型的建立
        4.6.3 石灰钉施工与基坑开挖支护过程的模拟
        4.6.4 计算结果分析
    4.7 饱和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数值模拟
        4.7.1 模型的建立
        4.7.2 石灰钉复合锚杆数值计算结果
        4.7.3 饱和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表达式验证
    4.8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机理、地基处理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湿陷机理研究
        1.2.2 黄土湿陷结构性研究
        1.2.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机理及计算方法
    2.1 引论
    2.2 黄土的成因及分布
        2.2.1 黄土的成因
        2.2.2 黄土的分布
    2.3 湿陷性黄土变形影响因素
    2.4 黄土的变形机理
    2.5 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计算
        2.5.1 黄土“水力等效”原理
        2.5.2 湿陷性黄土浸水沉陷计算表达式
    2.6 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
    2.7 基于ADINA的湿陷性黄土本构二次开发
        2.7.1 湿陷性本构模型
        2.7.2 二次开发程序
        2.7.3 程序的验证
        2.7.4 湿陷变形模拟
    2.8 小结
第3章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现场试验
    3.1 引论
    3.2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 试验设计
        3.3.1 浸水试坑设计
        3.3.2 探井和沉降观测点设置
        3.3.3 水分计和张力计设置
    3.4 浸水试验结果分析
        3.4.1 地表沉降分析
        3.4.2 分层沉降分析
        3.4.3 渗流分析
        3.4.4 吸力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理论
    4.0 引论
    4.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
    4.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
        4.2.1 消除建筑物地基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
        4.2.2 消除建筑物地基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厚度
    4.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宽度
    4.4 石灰桩加固地基机理
        4.4.1 放热现象
        4.4.2 吸水现象
        4.4.3 体积膨胀
        4.4.4 离子交换
        4.4.5 碳化反应
    4.5 灰土处理地基的作用
        4.5.1 桩体作用
        4.5.2 垫层作用
        4.5.3 排水作用
        4.5.4 挤密作用
    4.6 石灰桩复合地基弹塑性分析
        4.6.1 弹性分析
        4.6.2 塑性分析
        4.6.3 灰土桩挤密影响区有效半径计算
        4.6.4 桩壁膨胀压力增量的计算
    4.7 石灰桩复合地基热固结分析
        4.7.1 石灰桩复合地基温度场分析
        4.7.2 石灰桩复合地基热固结控制方程
        4.7.3 石灰桩复合地基热固结解析
    4.8 石灰桩复合地基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
        4.8.1 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控制方程
        4.8.2 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方程的求解
        4.8.3 石灰桩复合地基蠕变求解
    4.9 孔内深层强夯的工作机理及动力计算模型
        4.9.1 孔内深层强夯的工作机理
        4.9.2 孔内深层强夯的理论
        4.9.3 孔内深层强夯的动力简化计算模型
    4.10 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
        4.10.1 复合地基承载力
        4.10.2 复合地基变形
    4.11 案例分析
        4.11.1 工程概况
        4.11.2 地基处理方案及设计要求
        4.11.3 复合地基分析
    4.12 小结
第5章 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5.1 引论
    5.2 试验方案
        5.2.1 试验区划分及测桩布置
        5.2.2 实验室测定生石灰组成成分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DDC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结果分析
        5.3.2 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结果分析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6)既有村镇房屋地基基础加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地基基础病害对既有村镇建筑物的影响
    1-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定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村镇房屋地基基础调研及加固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既有村镇住宅地基基础调查研究
        2-2-1 村镇房屋地基基础概况
        2-2-2 村镇房屋地基基础的病害
        2-2-3 村镇房屋地基基础病害原因分析
        2-2-4 村镇房屋维修及地基基础加固的制约因素
    2-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分析
        2-3-1 基础注浆加固补强法
        2-3-2 加大基础底面积加固法
        2-3-3 坑式托换法
        2-3-4 压入桩加固法
        2-3-5 灌注桩加固法
        2-3-6 树根桩加固法
        2-3-7 灰桩托换加固法
    2-4 双灰桩和灰土桩加固地基基础概述
        2-4-1 双灰桩加固地基基础概述
        2-4-2 灰土桩加固地基基础
        2-4-3 双灰桩和灰土桩条形基础两侧加固地基基础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设计理论依据
        3-2-1 相似理论
        3-2-2 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
    3-3 模型试验的介绍
        3-3-1 模型试验装置
        3-3-2 试验所用材料及准备
        3-3-3 模型试验的数据量测及采集设备
    3-4 模型试验方案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内容
        3-4-3 试验加载方案
        3-4-4 试验布桩方案
        3-4-5 试验测点布置方案
    3-5 模型试验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引言
    4-2 未加固地基土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2-1 试验现象分析
        4-2-2 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分析
        4-2-3 地基应力分析
    4-3 双灰桩加固地基土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3-1 试验现象分析
        4-3-2 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分析
        4-3-3 地基应力分析
    4-4 灰土桩加固地基土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4-1 试验现象分析
        4-4-2 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分析
        4-4-3 地基应力分析
    4-5 三组试验对比分析
        4-5-1 加固前后地基土的物性参数对比分析
        4-5-2 加固前后承载力及变形破坏特征对比分析
        4-5-3 地基应力对比分析
        4-5-4 作用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7)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黄土的研究简史
    1.2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
    1.3 黄土湿陷机理
    1.4 黄土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
    1.5 黄土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5.1 复合地基的发展
        1.5.2 复合地基的作用及破坏形式
    1.6 挤密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6.1 土桩及灰土桩挤密法的研究现状
        1.6.2 生石灰桩挤密法的研究现状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挤密桩的作用机理及求解
    2.1 引言
    2.2 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2.2.1 成孔挤密作用
        2.2.2 吸水膨胀挤密作用
        2.2.3 脱水挤密作用
        2.2.4 离子交换、胶凝作用
        2.2.5 升温加热作用
    2.3 桩挤土效应的研究方法
        2.3.1 圆孔扩张理论
        2.3.2 应变路径法
        2.3.3 滑移线理论
        2.3.4 有限单元法
    2.4 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圆孔扩张理论分析
        2.4.1 挤密桩成桩过程中桩间土的应力分析
        2.4.2 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应力分析
    2.5 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特性的量化分析
        2.5.1 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物理性质指标的量化分析
        2.5.2 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变形模量的计算
        2.5.3 挤密桩复合地基中生石灰桩总体积的计算
    2.6 工程应用
    2.7 小结
第3章 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分析
    3.1 引言
    3.2 地基承载力的概念
        3.2.1 地基承载力基本定义
        3.2.2 地基承载力的基本值、标准值和设计值
        3.2.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2.4 黄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3 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3.3.1 面积比公式
        3.3.2 应力比公式
    3.4 挤密桩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
    3.5 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5.1 生石灰桩膨胀量的理论值
        3.5.2 生石灰桩体侧向膨胀引起的单桩总侧阻力增量
        3.5.3 生石灰桩膨胀率对桩土界面法向正应力的影响
        3.5.4 生石灰桩膨胀率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3.5.5 生石灰桩膨胀对桩间土承载力的量化分析
    3.6 工程实践
    3.7 小结
第4章 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FLAC程序简介
        4.2.1 FLAC的理论背景
        4.2.2 力学模型
        4.2.3 数学表达
        4.2.4 FLAC 3D软件系统自身特征
        4.2.5 本构模型的选取
    4.3 挤密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4.3.1 计算模型
        4.3.2 静载试验过程模拟
        4.3.3 挤密桩复合地基桩体内力随桩深度的变化规律
        4.3.4 生石灰桩周土压力沿桩深度分布规律
        4.3.5 挤密桩复合地基沉降随荷载的变化规律
        4.3.6 桩顶、桩底沉降量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挤密效果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场地概况
        5.2.1 试验场地地形地貌
        5.2.2 试验场地地质构造
        5.2.3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5.2.4 试验场地地震效应
        5.2.5 试验场地天然地基承载力
    5.3 试验技术路线、方法和内容
        5.3.1 试验区划分及测桩布置
        5.3.2 实验室测定生石灰组成成分
        5.3.3 天然地基土体物理力学指标试验
        5.3.4 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试验研究
        5.3.5 生石灰桩膨胀压力测定试验
    5.4 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5.4.1 各桩型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密实度的分析
        5.4.2 各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干密度统计值直方图对比
        5.4.3 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对比
    5.5 小结
第6章 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静力触探法测桩强度试验
    6.3 天然地基和挤密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研究
        6.3.1 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试验研究
        6.3.2 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6.3.3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6.3.4 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6.3.5 各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对比分析
    6.4 生石灰桩桩体膨胀量测量试验研究
    6.5 试坑表面浸水试验研究
        6.5.1 浸水后复合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6.5.2 自然条件复合地基含水量与浸水后六天复合地基含水量对比
        6.5.3 浸水后复合地基湿陷性测试结果
        6.5.4 单桩复合地基浸水静载荷试验结果
        6.5.5 各桩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对比分析
        6.5.6 湿陷性消除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静载荷试验s-lgt曲线和s-lgp曲线

(8)生石灰膨胀性试验研究及其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生石灰桩的发展背景
        1.2.1 生石灰桩简介
        1.2.2 国外石灰桩发展简介
        1.2.3 国内石灰桩发展简介
        1.2.4 石灰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生石灰桩膨胀加固机理及理论分析
    2.1 石灰桩膨胀加固机理
        2.1.1 物理加固机理
        2.1.2 化学加同机理
        2.1.3 石灰桩的水下硬化机理
    2.2 石灰桩膨胀效果理论分析
        2.2.1 按弹性理论分析
        2.2.2 按散体材料假定分析
        2.2.3 按理想弹塑性分析
    2.3 石灰桩膨胀效果相关计算
        2.3.1 桩体膨胀有效半径计算
        2.3.2 桩体膨胀量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石灰膨胀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方案的设计
        3.1.2 试验的过程及步骤
    3.2 试验结果
        3.2.1 试验数据整理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生石灰膨胀量计算
        3.3.1 石灰桩挤密效果的计算
        3.3.2 石灰桩膨胀过程中膨胀力与位移之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灰桩膨胀挤密效果实例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模型
    4.2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爆扩石灰桩在软弱地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灰桩地基加固概述
        1.1.1 石灰地基加固的发展历史
        1.1.2 石灰桩地基加固在国内外的发展
    1.2 石灰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概述
        1.2.2 石灰桩复合地基概述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基处理常用技术
    2.1 换土垫层法
    2.2 排水固结法
        2.2.1 堆载预压法
        2.2.2 真空预压法
        2.2.3 砂井法
    2.3 强夯法
    2.4 灌浆法
    2.5 深层搅拌法
    2.6 石灰桩法
    2.7 小结
第三章 爆扩石灰桩处理软基的应用研究
    3.1 加固机理
        3.1.1 石灰桩的物理加固作用
        3.1.2 石灰桩的化学加固作用
        3.1.3 石灰桩的水下硬化机理
    3.2 石灰桩的材性分析
    3.3 膨胀率与龄期、生石灰掺入比的关系
    3.4 桩体抗压强度与龄期、石灰掺入比的关系
        3.4.1 室内试验研究分析
        3.4.2 现场试验研究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爆扩石灰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分析
    4.1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影响因素及试验研究
        4.1.1 桩土应力比的确定
        4.1.2 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
        4.1.3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分析
    4.2 爆扩石灰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4.2.1 影响爆扩石灰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4.2.2 爆扩石灰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4.3 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
        4.3.1 加固区沉降计算
        4.3.2 加固区下卧层沉降计算
    4.4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地质条件
    5.2 爆扩石灰桩的施工方案及工艺
        5.2.1 施工方案选择
        5.2.2 爆扩石灰桩的设计计算
        5.2.3 施工工艺
        5.2.4 施工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5.3 爆扩石灰桩的效果检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小口径石灰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灰桩设计和施工要点探讨[J]. 高东君. 技术与市场, 2019(03)
  • [2]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破坏模式及周边变形控制方法研究[D]. 李嘉. 天津大学, 2017(09)
  • [3]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工作机理分析[D]. 高发阳.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4]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机理、地基处理及试验研究[D]. 王雪浪.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1)
  • [5]大口径锚杆静压桩在基础加固改造中的设计与施工[J]. 廖明进,金沐,周运奎,吴燕秋,祝又霖. 施工技术, 2011(21)
  • [6]既有村镇房屋地基基础加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 贾仁达.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7]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 何永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10(10)
  • [8]生石灰膨胀性试验研究及其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D]. 高春.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9]爆扩石灰桩在软弱地基中的应用研究[D]. 陈希. 中南大学, 2007(06)
  • [10]应用爆扩石灰桩法处理软弱地基[J]. 皮用培,吴启红. 山西建筑, 2007(06)

标签:;  ;  ;  ;  ;  

小直径石灰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技术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