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资本市场营运效率的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许琅嬛[1](2021)在《贝瑞和康反向购买天兴仪表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这些年我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致使企业也跻身于发展的“快车道”。想要融资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所需要筹集的资金金额也越来越高。在众多融资方法中,上市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因此我国的企业也都偏好于上市融资。现今,首次公开募股(IPO)直接上市和反向购买间接上市,在我国现今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方法中占据了极大的地位。由于IPO存在要求高、成本高、周期长、操作难等缺点,所以一些公司会借助反向购买交易来上市。有效的反向购买交易会产生协同效应,促进企业更合理地配置资源。而无效的反向购买交易会造成企业的资产流失。对企业进行反向购买交易前后的企业绩效评价,能对该反向购买交易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判断出该交易对企业来说成功与否。本文选取的案例中反向购买公司——贝瑞和康公司目前正处于成长期,并且企业所属的基因测序行业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贝瑞和康公司的企业特征可以看出,该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反向购买上市是其在短时间能上市、进行融资的合适选择。此外,本文研究的案例公司是其所在的行业中,第一个通过反向购买交易而上市的企业,并且企业规模还处于在同行业的中上游水平,具有代表性。由于这次反向购买交易旨在使贝瑞和康公司上市,并且交易影响的主要是贝瑞和康公司的绩效。所以,为了更加确切地得知这次反向购买交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将贝瑞和康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在对这次反向购买交易进行具体的分析前,首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分别收集了国内学者、国外学者在反向购买上市的模式和反向购买行为绩效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汇总整合,还对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此次反向购买上市案例的相关情况,包括双方背景、交易动因和交易过程这三方面。随后,基于传统财务指标的视角,纵向分析了贝瑞和康公司在反向购买上市交易前后六年间的变化情况,还从横向上将贝瑞和康公司与同行业的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和迪安诊断这三家公司的企业绩效进行了对比。之后,又对贝瑞和康公司反向购买上市后的非财务绩效进行了分析。接着,又基于EVA相关指标视角,从EVA核心评价指标、EVA价值驱动指标这两个方向出发,对贝瑞和康公司进行反向购买交易前后这六年间企业绩效的变动进行分析。在EVA核心评价指标中,从EVA、EVA回报率、EVA增长率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贝瑞和康公司在反向购买上市交易前后六年的变化情况。在EVA价值驱动指标中,从税后净营业利润率、资本周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VA动量展开,以此来分析贝瑞和康公司在反向购买上市交易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化情况。此外,还将贝瑞和康公司的市场绩效与EVA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从短期市场绩效上看,在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后,市场反应激烈,导致天兴仪表公司的股价不断上涨。从长期企业绩效上看,贝瑞和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在反向购买上市后得到提升,企业的EVA也明显得到提升,企业绩效明显改善。总之,此次反向购买交易对交易双方都是利好影响,让两者共赢。在对这次反向购买交易的企业绩效进行分析后,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反向购买是贝瑞和康公司上市的合适选择;2.在反向购买之后贝瑞和康公司的企业绩效得到提升;3.反向购买上市有利于贝瑞和康公司的企业发展;4.进行反向购买购买交易需关注风险;5.反向购买交易前需充分了解现行政策及法规。并给出了以下建议:1.企业应根据需求来选择上市方式;2.选择合适的被反向购买公司;3.在反向购买上市后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于小涵[2](2020)在《资产结构、营运效率与企业价值 ——基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文中指出资产结构是反映企业不同类型的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的一种参考指标。对于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而言资产结构一直备受关注,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类型和规模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资本力量也能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同类型的资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各资产之间的比例结构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企业价值,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所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最终目标。为保障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企业价值,本文并利用营运效率来探讨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本文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2009-2018年的80家企业数据为样本,首先整理了资产结构优化,以及资产结构与营运效率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大多情况下企业的资产结构可能直接会对企业营运效率以及企业价值产生直接影响,但在有些企业中不同类型的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影响不显着,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企业资产结构各指标对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影响也有所不同,未有一致结论。其次本文通过资产结构优化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产结构与营运效率以及企业价值的关系分析,研究其相关性的可能,分析认为上市公司的各项资产是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不同类型的资产在其生产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会对企业经营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营运效率以及企业价值。根据梳理文献和相关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资产结构比例变化会对企业的营运效率与企业价值产生影响;营运效率在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资产结构与营运效率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营运效率在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对二者之间关系起到一个增强的作用。因此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应该合理规划投资,优化各资产结构比例,提升企业的营运效率,从而达到企业价值的提升。
潘咏雪[3](2020)在《制造业上市企业战略差异对企业经营绩效波动影响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凸显着我国经济实力强弱,随着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我国制造业以往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能源、土地和原材料的价格,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用以维持生存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正不断被削弱。结合我国动荡的经济环境与制造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制造业遇到的困境,振兴我国制造业并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选取何种战略才能维持自身市场地位同时提高核心竞争力。现如今大部分学者都在研究采用何种类型的战略能够使制造业企业取得最佳经营绩效,但由于战略的划分以及对环境和企业的认识不同,因此目前没有出现统一的结论。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在战略差异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领域的研究较少,但在现实中战略差异与企业经营绩效波动息息相关。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战略差异对企业经营绩效波动的影响,并基于杜邦分析体系对其影响路径展开研究。利用2012-2018年沪深上市的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建立战略差异与企业经营绩效波动影响路径相关的多元回归模型,运用Excel和STATA15.0进行多元化回归,探讨了战略差异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波动的直接影响情况,并分别探讨了战略差异如何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及偿债能力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波动产生影响。同时还分别基于不同的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及成长性下对战略差异与企业经营绩效波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经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制造业企业中,选择不同的战略差异程度的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显着差异,战略差异度越大的企业经营绩效波动越强;第二,企业选择的战略与同行业的常规战略偏离越远,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下降,但偿债能力就会提高;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偿债能力在战略差异度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第四,战略差异与经营绩效波动之间的关系在不同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及企业成长性的作用下存在差异。
王宁[4](2020)在《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行为与公司财务困境》文中指出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令世人惊叹,曾经取得的成绩也令人瞩目,但近些年来却暴露出压力上升和风险加大的迹象。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上市公司业绩不佳,部分公司商誉减值幅度大且亏损严重。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规律是不变的。因此,可以说内部管理层制定的各项经营决策决定了公司的生死存亡,那么管理层自身的能力和行为特征以及经营决策的具体内容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作为起点,研究管理者心理偏差如何通过投资行为影响公司财务困境。自信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信的人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激励人们推动事物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主观上的努力往往会大大提升成功的概率。根据优胜劣汰的观点,自信的人勇于创新、敢于接受挑战,从而增加成功的机会,所以更具有生存的竞争优势。但是,当自信的人们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沉浸于自己自信、果断、高效的决策所带来的成就感,自我肯定的认知不断强化,最终形成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随着行为金融学的深入发展,研究者认为心理因素会阻碍决策者理性行事,导致实践中出现两个阻碍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障碍,一个存在于公司内部,是管理者由于认知缺陷和情感影响而犯下的错误所带来的成本或价值损失;一个存在于公司外部,源于分析师和投资者的行为错误。公司内部的行为障碍直接影响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决策执行的后果,从而出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投资决策、投资决策影响财务困境的传导路径。本文首先在第2章中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困境、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投资行为对财务困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其中重点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尤其是投资决策的影响以及财务困境成因的实证研究。此外,为配合后文关于中介效应研究假设的检验,对该问题涉及到的已有文献做必要梳理,为明确中介效应分析法对本文研究的适用性提供依据。第3章从行为金融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因,重点讨论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公司财务困境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理性公司而言,过度自信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盈利能力、公司治理水平和营运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缓解财务困境,而投资机会、管理层持股会使财务健康状况恶化。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指标,文章在稳健性检验部分通过实证分析排除了管理层增持股票的其他潜在解释,包括内部消息、历史业绩、风险偏好和信号传递,证明该方法是稳健的。第4章从投资规模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财务困境之间的作用机理,具体分为过度投资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两个问题。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当公司处于较为宽松的内外融资环境时,相对于理性公司而言,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更容易出现过度投资的现象;但在融资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虽然获取资金的成本较高,但管理者自信投资项目未来的高收益足以弥补融资成本,且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可以确保高收益的实现,因而投资水平并未相应降低,没有呈现出显着的投资不足。其次,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相对于内部现金流上升的情况而言,内部现金流下降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会变弱,即内部现金流下降并未带来投资规模相应下调,投资规模出现向下调整粘性,从而出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非对称现象,而该现象在融资约束环境下虽然变弱但仍然存在。最后,过度投资现象和投资规模向下调整粘性即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非对称现象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财务困境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第5章选择多元化经营的视角,从投资方向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困境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相对于理性管理者而言,过度自信管理者更易选择多元化经营,且多元化经营程度更深,体现为过度自信管理者选择多元化经营的概率更高、当年出现新增收入来源的可能性更大、经营涉及的行业数目更多、赫芬达尔指数更小、熵指数更大,总体显示出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扩张欲望。其次,相对于单一经营而言,多元化经营的公司更易陷入财务困境,表现为行业数目越多、赫芬达尔指数越小、熵指数越大则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越高。为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文中对决策实施前后的不同时段进行区分,从时间序列的角度证明相对于多元化决策实施之前的财务状况而言,上市公司在决策实施之后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再次,如果公司在进入样本期之前是单一经营的状态,那么相对于经验丰富的多元化经营公司而言,这种公司在首次实施多元化决策之后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更高,在重复经历中汲取经验的学习能力是不同多元化行为产生差异化影响的原因。第四,多元化经营决策尤其是单一公司多元化一次的行为,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财务困境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五,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多元化决策后陷入财务困境并至少持续三年,而理性管理者实施多元化决策后并不会陷入财务困境。第6章选择并购决策的视角,从投资行为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困境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相对于管理者理性的公司而言,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更易选择并购活动,而且连续并购的可能性更大、并购活动更频繁。其次,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更易选择非相关并购、跨地域并购,在并购时更易选择现金支付,而且会支付更高的并购溢价。进一步分析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往往忽视非相关并购交易资源整合的难度以及跨地域并购伴随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确定支付方式时不能充分考虑公司内部资源和所处市场环境,在确定交易金额时又夸大标的公司的潜在价值,从而不可避免的给出过度支付。再次,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并购行为更易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最后,并购行为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财务困境关系中发挥的部分中介作用是显着的,管理者过度自信通过不恰当的并购行为间接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具体体现为非相关并购的中介效应、跨地域并购的中介效应、支付方式不当的中介效应和并购溢价过高中介效应。其中支付方式不当的中介效应体现为主并公司由于过高估计并购后资源整合带来的收益,在存有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用现金支付,进而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王一如[5](2020)在《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股权质押已逐渐成为上市企业控股股东缓解融资困境的重要手段,但是股权质押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同时,会导致控制权转移风险并加剧第二类代理问题;企业的创新技术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与其他投资项目不同,企业创新投资具有长期、可持续投入特点,并且创新投资项目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创新投资具有高风险性,使得企业投资项目往往受到资金的限制。而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的作用来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提高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降低企业投资项目风险,成为当前技术创新领域和公司金融领域的重要关注点。因此,研究企业的股权质押行为对投资创新项目的影响以及金融深化在股权质押与企业研发创新之间会如何发挥作用,对当前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和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0年--2018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企业股权质押行为与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以及金融深化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从对企业创新行为的角度,实证分析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考虑了股东进行连续质押的不同情况,进一步分析对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差异性影响;结合中国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金融深化及其程度是否会对股权质押的公司在进行企业创新投资时产生不同影响;同时,考虑不同行业自身的差异性发展,并结合各行业股权质押比例的差异,进一步定义高科技行业和非高科技行业,验证股权质押对不同行业创新投资行为的影响。经过相关研究得到如下结论: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企业创新投资有抑制作用,与非连续质押的企业相比,进行连续质押的企业对企业创新投资的抑制作用明显更强;相对于非高科技行业,高科技行业中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着;金融深化可以缓解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资的抑制作用。
李芊[6](2020)在《基于EVA的XG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绩效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目前,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估多数是以利润多少来评价,而不考虑资本成本,因此它不能客观地反映出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同时,EVA绩效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决策和管理工具,逐渐受到各大企业的关注。随着国内外众多企业成功应用EVA绩效评价方法,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也确立了以EVA为核心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EVA绩效评价方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本成本进行计量,并对不合理的会计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来提高企业价值及创造能力评价的准确性。XG公司作为一家冶炼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因此无法客观、全面的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将EVA财务绩效评价应用于XG公司,试图证实该公司运用EVA财务绩效评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以XG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为研究背景,以EVA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知识为理论支撑,选取公司重要的财务指标,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及指标计算,分析XG公司财务状况,研究XG公司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找出不足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该公司是否有必要引入EVA绩效评价。本文还计算出XG公司的EVA值,将EVA指标与现行传统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同行业优秀企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最后结合XG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保障性措施,促进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尹华丽[7](2020)在《华谊集团整体上市绩效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工具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鼓励上市公司顺利地实施整体上市计划。同时,集团公司也经常整合产业链、减少关联方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合理优化和均衡配置资本市场资源,最终实现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作为整体上市的目标。而对于公司选择上市模式以及整体上市之后能否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切实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成为摆在当前最紧迫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整体上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对华谊集团整体上市的过程及动因进行分析,分析华谊集团采用定向增发整体上市模式的原因。首先,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整体上市对公司的长短期市场绩效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市在长短期内都为公司提供了积极的市场回报。其次,利用2013年至2018公司年报数据以及Wind数据库中行业数据对公司财务指标的分析对整体上市对公司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市后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成长能力都有不同水平的提高。再次,采用EVA对华谊集团上市前后的绩效进行分析,发现整体上市为企业带来了正的经济增加值。之后,通过整体上市前后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关联交易、股权结构三方面变化,展开整体上市对上市公司绩效的作用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市有助于上市公司避免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等问题,定向增发整体上市会提高大股东控制权,增加其监督激励进而减少代理成本,同时有利于提高控股股东支持上市公司的动机,减少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最后,结合华谊集团整体上市绩效影响进行归纳与总结,从本案例中得到启发,提出有关建议,为今后其他企业顺利地进行整体上市提供借鉴。
黄云芳[8](2020)在《A公司产业链延伸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启示研究》文中指出能源危机的加深加剧了全球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以及企业都在迫切寻找一条新的路径,解决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而LED作为新一代能源,因其耗能小,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普遍受到各国重视。但起步晚及技术的落后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对国外相关技术依赖程度依然较高,长期处于LED产业链中下游环节使得我国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都较弱。这一难题又如何突破,也是我国政府以及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产业链延伸不仅有节约交易费用、增强市场势力的作用,更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的优势。产业链延伸被认为是企业重要的战略机制也是新的发展路径。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完善,而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是否能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聚焦于案例企业的分析,选取上市以来多次进行产业链延伸的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现实背景提出问题,结合现有的文献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接着分析A公司所处的行业背景,提出A公司产业链延伸的动因、路径以及作用机制;最后分析A公司产业链延伸下企业盈利能力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盈利能力数量重点分析产业链延伸对收入、资本以及资产的盈利能力的变化,盈利能力质量则是进一步研究产业链延伸对盈利能力影响分析,主要从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创现能力以及营运效率三个方面来衡量。研究发现,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及经营风险等问题是目前市场大环境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问题。而进行产业链延伸后,外部性问题即转化成了内部性问题,A公司不仅降低了公司经营风险以及交易成本还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整体竞争力。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A公司在进行产业链延伸后出现产能过剩,资金回笼存在一定的困难;后期营运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等问题,最后对案例总结并对A公司以及同行企业提出相关以及经验启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期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在正在寻求市场突破以及提升竞争力的同类型企业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陈薇[9](2020)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成果颇丰,资本市场渐趋多层次化,互联网金融从起步到发展蓬勃仅用了7年时间,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货币资金避开传统的金融中介而直接在交易双方间融通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一现象就是“金融脱媒”。商业银行一直保持着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因此最先迎来“金融脱媒”的冲击与挑战。那么“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来说究竟是冲击还是机遇,商业银行又该如何应对并继续维持其盈利能力,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有关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的一系列文献资料,提炼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金融中介理论、金融脱媒理论以及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理论这三个方面;随后用现状描述和数据指标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状况以及“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还从理论层面上探究了金融脱媒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诸多路径。在实证部分,本文搜集了19家银行近13年来的面板数据资料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在脱媒指标的选择上创新性地划分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得出结论:直接融资和银行资产端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解释为直接融资剥夺了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资源和传统业务收入,银行贷款流出银行资产池降低了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银行负债端脱媒和矫正效应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是正面的,即银行存款在总负债中占比的下降非但没有减少其盈利来源,反而促使银行积极拓展其他业务,突破发展瓶颈,寻找到新的盈利来源,矫正效应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中间业务种类增加,规模扩大,保证了银行盈利的可持续发展。接着,以工商银行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从工商银行的盈利现状入手,结合业务构成和收入占比分析金融脱媒对工商银行盈利的影响,并总结工行为应对金融脱媒进行的一系列转型措施,包括信贷布局、业务转型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为下一章的建议提供启示。最后,参考实证结论,就未来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并提高的盈利能力给出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经营、宏观经济分析能力、风险管理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建议。
寇楠[10](2020)在《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科技创新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核心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成为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左右,却贡献了全部新产品研发数的80%、有效发明专利数的1/3。中小企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大、规模小、融资难等弊端。目前,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企业自身积累少,不仅内源融资匮乏,外部融资也存在较大的约束。基于这个现实问题,找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并加以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文献研究、规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首先厘清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原则,并回顾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在有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融资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阐述,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目前无论通过哪种渠道融资都存在困难,只有改善这种状况,企业才能得以长久生存。其次,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的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做了6个理论假设,再运用Stata15.0软件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样本企业的融资能力与企业规模、资产周转能力、担保能力和盈利能力存在正的相关性;与抵御风险能力、内部积累水平存在负的相关性。此外,为了区分这些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盈利水平企业上的区别,将样本企业按盈利水平高低分组进行回归,得出了与首次回归不同的结果,盈利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和较低的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因素有差别。最后,根据实证结论和当前现状提出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注重自身建设、增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入手,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丰富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二、提高资本市场营运效率的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资本市场营运效率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贝瑞和康反向购买天兴仪表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反向购买的情况 |
二、案例所在行业情况 |
三、研究背景总结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反向购买模式研究 |
第二节 反向购买行为绩效研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反向购买的概念 |
二、绩效的概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协同效应理论 |
二、效率效应理论 |
三、信号传递理论 |
四、市场势力理论 |
第四章 贝瑞和康反向购买天兴仪表案例介绍 |
第一节 交易双方简介 |
一、贝瑞和康公司简介 |
二、天兴仪表公司简介 |
第二节 反向购买动因 |
一、贝瑞和康公司反向购买的动因分析 |
二、天兴仪表公司被反向购买的动因分析 |
第三节 反向购买交易过程 |
一、交易流程 |
二、具体方案 |
三、操作结果 |
第五章 贝瑞和康反向购买天兴仪表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评价 |
第一节 偿债能力 |
一、偿债能力纵向分析 |
二、偿债能力横向分析 |
第二节 盈利能力 |
一、盈利能力纵向分析 |
二、盈利能力横向分析 |
第三节 营运能力 |
一、营运能力纵向分析 |
二、营运能力横向分析 |
第四节 发展能力 |
一、发展能力纵向分析 |
二、发展能力横向分析 |
第五节 非财务绩效评价 |
一、行业地位提升,知名度扩大 |
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
三、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加强 |
四、公司产业布局扩大 |
第六章 贝瑞和康反向购买天兴仪表EVA绩效评价 |
第一节 EVA的会计调整 |
一、调整原则 |
二、调整项目的确定 |
第二节 基于EVA的绩效指标计算 |
一、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 |
二、计算资本总额 |
三、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四、计算EVA |
第三节 EVA核心评价指标的绩效评价 |
一、EVA分析 |
二、EVA回报率分析 |
三、EVA增长率分析 |
第四节 EVA价值驱动指标的绩效评价 |
一、税后净营业利润率分析 |
二、资本周转率分析 |
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分析 |
四、EVA动量分析 |
第五节 EVA绩效与市场绩效对比评价 |
一、窗口期股价波动情况 |
二、个股回报率与EVA回报率对比分析 |
三、托宾Q值与EVA动量对比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反向购买是贝瑞和康公司上市的合适选择 |
二、反向购买后贝瑞和康公司的企业绩效提升 |
三、反向购买有利于贝瑞和康公司的企业发展 |
四、进行反向购买交易需关注风险 |
五、反向购买前需充分了解现行政策及法规 |
第二节 建议 |
一、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上市方式 |
二、选择合适的被反向购买公司 |
三、反向购买上市后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资产结构、营运效率与企业价值 ——基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资产结构影响相关文献 |
1.2.2 不同类型资产结构相关文献综述 |
1.2.3 不同行业资产结构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资产结构 |
2.1.2 营运效率 |
2.1.3 企业价值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产结构理论 |
2.2.2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
2.2.3 资产结构与营运效率、企业价值相关性理论分析 |
3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
3.1 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
3.2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概况 |
3.2.1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现状 |
3.2.2 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现状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2 变量指标的测量 |
4.3 模型的构建 |
4.3.1 中介效应 |
4.3.2 模型的建立 |
5 实证分析 |
5.1 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货币资金比率、营运效率与企业价值 |
5.3.2 固定资产比率、营运效率与企业价值 |
5.3.3 应收账款比率、营运效率与企业价值 |
5.3.4 无形资产比率、营运效率与企业价值 |
5.4 中介效应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样本企业财务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制造业上市企业战略差异对企业经营绩效波动影响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战略差异与经营绩效波动的文献综述 |
1.2.1 企业战略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
1.2.2 企业经营绩效波动的相关性研究 |
1.2.3 战略差异与企业经营绩效的波动的相关性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战略 |
2.1.2 企业战略差异 |
2.1.3 企业经营绩效 |
2.1.4 企业经营绩效波动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2.2.4 资产负债观及决策有用观 |
2.3 相关概念的度量 |
2.3.1 战略差异的度量 |
2.3.2 经营绩效波动的度量 |
第三章 制造业上市企业战略差异和经营绩效波动现状分析 |
3.1 制造业上市企业战略差异现状分析 |
3.1.1 不同产权性质下制造业企业的战略差异分析 |
3.1.2 不同规模下制造业企业的战略差异分析 |
3.1.3 不同成长性下制造业企业的战略差异分析 |
3.2 制造业上市企业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及偿债能力的现状分析 |
3.3 制造业上市企业经营绩效波动现状分析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战略差异对企业经营绩效波动影响的假设 |
4.1.2 企业盈利能力的中介效应影响假设 |
4.1.3 企业运营效率的中介效应影响假设 |
4.1.4 企业偿债能力的中介效应影响假设 |
4.2 进一步研究假设 |
4.2.1 企业产权性质影响的进一步假设 |
4.2.2 企业规模影响的进一步假设 |
4.2.3 企业成长性影响的进一步假设 |
4.3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4 指标选取 |
4.5 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3.1 战略差异与经营绩效的波动 |
5.3.2 中介效应回归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TSLS两阶段回归 |
5.4.2 Heckman两阶段回归 |
5.4.3 经营绩效波动的替换变量检验 |
5.4.4 战略差异的替换变量检验 |
5.5 进一步分析 |
5.5.1 按企业性质分组 |
5.5.2 按企业规模分组 |
5.5.3 按企业成长性分组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行为与公司财务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1.5 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管理者过度自信 |
2.1.1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基本内涵 |
2.1.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 |
2.1.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其他决策 |
2.2 财务困境 |
2.2.1 财务困境理论 |
2.2.2 财务困境成因实证研究 |
2.3 中介效应 |
2.3.1 中介效应及其应用 |
2.3.2 中介效应分析法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
2.3.3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
2.3.4 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
2.4 文献评述 |
2.4.1 指标选取问题 |
2.4.2 过度自信的双重效应 |
2.4.3 过度自信与财务困境 |
第3章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财务困境 |
3.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 研究设计 |
3.3.1 模型设定 |
3.3.2 变量选取 |
3.3.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3.4 实证检验 |
3.4.1 描述性统计 |
3.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3.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5 稳健性检验 |
3.5.1 过度自信度量方法的适用性 |
3.5.2 其他度量过度自信的方法 |
3.5.3 样本自选择偏误问题 |
3.6 基本结论 |
第4章 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规模与公司财务困境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 |
4.2.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
4.2.3 投资规模中介效应 |
4.3 研究设计 |
4.3.1 模型设定 |
4.3.2 变量选取 |
4.3.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4.4 实证检验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4.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5 稳健性分析 |
4.5.1 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的适用性 |
4.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6 基本结论 |
第5章 管理者过度自信、多元化经营与公司财务困境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多元化经营决策 |
5.2.2 多元化经营与公司财务困境 |
5.2.3 多元化经营中介效应 |
5.3 研究设计 |
5.3.1 模型设定 |
5.3.2 变量选取 |
5.3.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5.4 实证检验 |
5.4.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多元化经营决策 |
5.4.2 多元化经营与公司财务困境 |
5.4.3 多元化经营中介效应 |
5.4.4 进一步分析:多元化经营导致财务困境的持续时间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归核化 |
5.5.2 过度自信管理者归核化后的财务状况 |
5.6 基本结论 |
附表 |
第6章 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购决策与公司财务困境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 |
6.2.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行为特征 |
6.2.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主并公司财务困境 |
6.2.4 并购行为中介效应 |
6.3 研究设计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取 |
6.3.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6.4 实证检验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基本结论 |
附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研究 |
1.2.2 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研究 |
1.2.3 金融深化与企业创新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股权质押、企业创新投资及金融深化发展分析 |
2.1 股权质押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 |
2.2 企业创新项目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
2.3 金融深化概念界定及发展理论 |
第3章 金融深化、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行为的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
3.1 理论分析 |
3.1.1 股权质押动机分析 |
3.1.2 股权质押的影响机制分析 |
3.1.3 金融深化理论中关于对企业的微观传导效应 |
3.2 研究假设 |
3.2.1 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 |
3.2.2 股权质押、行业类型与企业创新 |
3.2.3 金融深化、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 |
第4章 金融深化、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资的模型设定 |
4.1 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的模型设定 |
4.2 变量选取 |
4.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5章 实证分析结果与说明 |
5.1 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1 相关性检验 |
5.1.2 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回归结果 |
5.1.3 股权质押、行业类型与企业创新回归结果 |
5.1.4 金融深化、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回归结果 |
5.2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EVA的XG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EVA的研究 |
1.3.2 关于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 |
1.3.3 基于EVA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知识 |
2.1.1 财务绩效的含义 |
2.1.2 财务绩效评价的含义 |
2.2 经济增加值(EVA)基本理论 |
2.2.1 EVA的定义 |
2.2.2 EVA计算模型与会计调整说明 |
2.2.3 EVA绩效评价方法的优越性 |
2.3 基于EVA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权变管理理论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XG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G公司基本情况 |
3.1.1 XG公司简介 |
3.1.2 XG公司财务状况 |
3.2 XG公司现行财务绩效评价 |
3.2.1 XG公司现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
3.2.2 XG公司现行体系下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3.3 XG公司现有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3.1 忽略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
3.3.2 忽略了股东投资回报 |
3.3.3 会计利润容易被操纵 |
3.3.4 不能充分关注企业和员工的长远发展 |
第四章 基于EVA的XG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4.1 XG公司实施EVA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4.1.1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促成双边利益 |
4.1.2 准确评价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价值 |
4.2 EVA评价指标计算中对会计要素的调整 |
4.2.1 调整范围 |
4.2.2 调整后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 |
4.3 XG公司2015-2018年EVA计算 |
4.3.1 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 |
4.3.2 资本总额的计算 |
4.3.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 |
4.3.4 2015-2018年EVA值的计算 |
4.4 EVA指标与现行传统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
4.4.1 EVA值与净利润对比 |
4.4.2 净资产EVA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对比 |
4.4.3 销售EVA率与销售净利率对比 |
4.4.4 EVA绩效评价体系的优点和不足 |
4.4.5 EVA与公司现行财务绩效评价产生差异的原因 |
第五章 XG公司与同行业优秀企业的EVA指标的对比分析 |
5.1 样本选择 |
5.2 EVA指标的杜邦分解 |
5.2.1 销售EVA率 |
5.2.2 调整后的资本周转率 |
5.2.3 调整后的权益乘数 |
5.3 2015-2018年XG公司与各年优秀企业的对比分析 |
5.3.1 2015年XG公司和钢研高纳的对比分析 |
5.3.2 2016年XG公司和方大特钢的对比分析 |
5.3.3 2017年XG公司和方大特钢的对比分析 |
5.3.4 2018年XG公司和方大特钢的对比分析 |
5.4 XG公司的不足之处 |
第六章 基于EVA的XG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
6.1 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税后净营业利润 |
6.2 选择合适的定价策略提高资本回报率 |
6.3 减少非现金资本成本提高资本营运效率 |
6.4 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 |
6.5 学习并培养EVA价值管理和经营理念的思维模式 |
6.6 建立一套适合行业特色使用的EVA评价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7)华谊集团整体上市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整体上市动因研究 |
1.2.2 整体上市模式研究 |
1.2.3 整体上市绩效研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整体上市相关概念 |
2.1.1 整体上市概念 |
2.1.2 整体上市模式界定 |
2.1.3 整体上市绩效概念 |
2.2 整体上市影响绩效的理论基础 |
2.2.1 信号传递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企业边界理论 |
2.2.4 公司控制权理论 |
第3章 华谊集团整体上市案例研究 |
3.1 华谊集团概况简介 |
3.2 华谊集团整体上市背景和动因 |
3.2.1 整体上市背景 |
3.2.2 整体上市动因 |
3.3 华谊集团整体上市模式选择及原因 |
3.3.1 华谊集团整体上市模式介绍 |
3.3.2 整体上市模式选择原因 |
第4章 华谊集团整体上市绩效分析 |
4.1 事件研究法 |
4.1.1 整体上市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4.1.2 整体上市长期市场绩效分析 |
4.2 财务指标法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营运效率分析 |
4.2.3 偿债能力分析 |
4.2.4 成长性分析 |
4.3 EVA分析 |
4.3.1 采用EVA分析的原因 |
4.3.2 EVA的计算过程 |
4.4 整体上市对华谊集团绩效影响的作用路径分析 |
4.4.1 同业竞争的改变 |
4.4.2 关联交易的变化 |
4.4.3 控股股东股权的变化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A公司产业链延伸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产业链以及产业链延伸的综述 |
1.3.2 关于盈利能力的的综述 |
1.3.3 关于产业链延伸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综述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贡献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链及产业链延伸概念 |
2.1.2 盈利能力的内涵 |
2.2 盈利能力的分析方法 |
2.2.1 比率分析法 |
2.2.2 因素分析法 |
2.2.3 杜邦分析法 |
2.3 产业链延伸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基础理论分析 |
2.3.1 资源基础理论 |
2.3.2 交易费用理论 |
2.3.3 核心能力理论 |
第3章 A公司所处行业现状以及A公司情况简介 |
3.1 A公司所处行业现状 |
3.1.1 LED简介 |
3.1.2 LED产业链简介 |
3.2 A公司情况简介 |
3.2.1 A公司发展现状 |
3.2.2 A公司发展目标简介 |
3.3 A公司产业链延伸现状 |
3.3.1 产品方面 |
3.3.2 业务分布方面 |
3.3.3 A公司产业链延伸特征 |
第4章 A公司产业链延伸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 |
4.1 A公司产业链延伸的动因分析 |
4.1.1 LED发展前景广阔,政府大力支持 |
4.1.2 打破专利壁垒 |
4.1.3 利润增速下滑,拓展资源势在必行 |
4.2 A公司产业链延伸的路径分析 |
4.2.1 上游环节:掌握核心技术,扩大规模 |
4.2.2 支撑环节:确保原材料供应,打破专利壁垒 |
4.2.3 中、下游环节:建立全产业链一体模式,打造经济规模 |
4.2.4 多元化延伸:警惕“天花板”,探索多元化发展 |
4.3 A公司产业链延伸对A公司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 |
4.3.1 降低经营风险 |
4.3.2 节约交易成本 |
4.3.3 提高核心竞争力 |
第5章 A公司产业链延伸影响盈利能力的结果分析 |
5.1 A公司产业链延伸影响盈利能力数量分析 |
5.1.1 A公司产业链延伸影响收入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
5.1.2 A公司产业链延伸影响资本盈利能力横纵向对比分析 |
5.1.3 A公司产业链延伸影响资产盈利能力横纵向对比分析 |
5.2 产业链延伸影响A公司盈利能力质量分析 |
5.2.1 A公司产业链延伸影响盈利能力稳定性与持久对比分析 |
5.2.2 A公司产业链延伸影响创造现金能力对比分析 |
5.2.3 A公司产业链延伸影营运效率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经验启示 |
6.1 案例结论 |
6.2 经验启示 |
6.2.1 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
6.2.2 对同类型企业的启示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重点难点 |
1.6 创新点 |
1.7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理论 |
2.2 金融中介理论 |
2.3 金融脱媒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概况 |
3.2 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分析 |
3.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金融脱媒概况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4.1 我国金融脱媒的表现 |
4.2 金融脱媒的原因 |
4.3 金融脱媒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路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脱媒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 |
5.2 样本的选取 |
5.3 模型设定 |
5.4 实证检验 |
5.5 实证结论 |
第六章 金融脱媒对中国工商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案例分析 |
6.1 工商银行盈利现状 |
6.2 金融脱媒对工商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
6.3 工商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转型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建议 |
7.1 结论 |
7.2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10)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0.2.3 研究评析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贡献与不足 |
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
1.1.2 融资和融资能力 |
1.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
1.2.1 MM理论 |
1.2.2 优序融资理论 |
1.2.3 权衡理论 |
1.2.4 代理成本理论 |
1.3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1.3.1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1.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3.3 融资缺口理论 |
1.3.4 关系型借贷理论 |
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情况概述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2.2.1 内源融资 |
2.2.2 外源融资 |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3.1 商业银行在融资中的局限性 |
2.3.2 资本市场融资状况不理想 |
2.3.3 民间融资缺少规范运作 |
2.3.4 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
2.3.5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原因 |
3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机理及因素分析 |
3.1 影响机理分析 |
3.1.1 资产规模 |
3.1.2 融资成本 |
3.1.3 营运效率 |
3.1.4 偿债能力 |
3.2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2.1 样本选取及变量说明 |
3.2.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3.2.1.2 变量说明 |
3.2.2 研究假设 |
3.2.2.1 企业外源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假设 |
3.2.2.2 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假设 |
3.2.3 模型构建 |
3.2.3.1 模型设计 |
3.2.3.2 变量选取 |
3.2.4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3.2.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3.2.4.2 相关性检验 |
3.2.4.3 回归分析 |
4 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对策建议 |
4.1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注重自身建设 |
4.2 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
4.3 加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
4.4 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提高资本市场营运效率的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贝瑞和康反向购买天兴仪表绩效研究[D]. 许琅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资产结构、营运效率与企业价值 ——基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D]. 于小涵.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制造业上市企业战略差异对企业经营绩效波动影响的路径研究[D]. 潘咏雪.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7)
- [4]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行为与公司财务困境[D]. 王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5]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D]. 王一如.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于EVA的XG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李芊.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华谊集团整体上市绩效研究[D]. 尹华丽.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8]A公司产业链延伸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启示研究[D]. 黄云芳.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9]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研究[D]. 陈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寇楠. 辽宁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