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长江三峡工程明渠封堵及蓄水期碍断航对航运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豪,王寿猛,覃华爱[1](2020)在《内河航道断航影响分析和应对措施研究——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断航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造成黔江主航道断航约5.5个月。通过全面梳理断航对航运业、企业生产、地方财税、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影响,分析国内建设项目施工期断航补偿处理工作在补偿报告编制、补偿范围确定、补偿对象认定、补偿标准制定、补偿社会风险评估、补偿工作机制建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编制断航社会经济影响分析报告、广泛征求意见、提高地方政府参与度、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等措施,拓宽了解决内河航道断航货币补偿处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相关经验可供同类项目借鉴参考。
张明进[2](2014)在《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适应性及原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三峡运行前后荆江河段及上、下边界沿程控制水文站的来水来沙数据,总结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的新水沙特性;在实测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了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演变趋势预测;充分研究了蓄水过程中不同类型整治建筑物的适应性,着重探讨了守护型工程实现航道治理目标的内在机理,研究了多因素作用下的丁坝水毁情况;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荆江河段航道系统整治的原则。全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通过分析宜昌、枝城、沙市、监利、汉口各站水沙实测资料,揭示了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的新水沙特性。三峡水库的运行调平了流量过程,使得枯水期缩短,中水期延长;三峡水库开始运用后,各站年输沙量大幅度减少,几乎可以认为清水下泄;坝下游各水文站自上而下年输沙量逐渐增加,出库“清水”从沿程河床获取泥沙后不饱和度降低,输沙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2)在分析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演变规律及航道条件变化的基础上,揭示了水沙变化与河床演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沙卵石河段、沙质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包括顺直分汊型、弯曲分汊型)浅滩河段的演变特点。(3)考虑上下游河段关联性,基于数学模型计算对枝江江口、周天、藕石碾、窑监浅滩河段演变趋势做出预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新水沙条件下不同类型浅滩河段的演变趋势。(4)针对三峡蓄水过程中的碍航河段,进行蓄水过程的适应性分析,分别模拟守护型工程(工程较弱)和调整型工程(工程较强)对于汛后蓄水过程的适应性及工程效果。守护型工程对航道改善有一定效果,但要彻底提高对三峡水库汛后蓄水过程较为敏感河段的航道条件,需要采用一定的调整型工程。(5)运用河流动力学理论,推求出整治水位下河槽在冲刷前、后航深变化值的表达式,从理论上探讨守护型控导工程实现航道治理目标的内在机理,并以长江中游荆江藕池口水道和太平口河段为例,计算了这两个河段守护关键可动洲滩后航深的变化过程,进一步验证了守护型控导工程实现航道改善的内在机理。(6)建立了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求解三维自由表面流动的非静压数值模型,对两种常见的丁坝结构型式在不同工况下的水流结构及压强分布进行精细模拟。结果表明:水流结构及压力分布特性都表明丁坝的坝头和坝根是容易产生水毁的主要部位;下挑丁坝结构在防水毁方面要略优于正挑丁坝。(7)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结合对已实施航道整治工程整治原则的总结,提出荆江河段系统整治原则;上、下荆江具体整治原则;不同类型浅滩整治原则及不同类型整治建筑物的选取原则。
金瑞[3](2010)在《向家坝水电站施工期通航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金沙江腹地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和稀土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磷矿资源亦较丰富,沿线的攀枝花市是全国着名的钢铁工业基地,内河航道在腹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规划的最末一个梯级,电站河段河床地势复杂,滩险众多,水面比降大,河道宽窄相间,电站施工导流期未设置临时船闸,电站下段又受横江河口的顶托,该航段的滩险情况、水流条件及泥沙冲於变化情况极其复杂。为保证客货运输畅通,保证电站建设顺利进行,在整个向家坝水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开展电站施工期通航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向家坝水电站施工期导流及通航方式、一期施工导流期对航道的影响及通航条件、二期施工断航期翻坝转运条件、库区转运码头的通航条件等方面,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计算方式,模拟并研究了各个阶段的通航条件,为确保电站建设期间的航运畅通及航运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从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工程来看,该项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地解决了施工一期碍航问题,翻坝转运运行良好,航道畅通,没有发生一起海损事故,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类似的电站施工期通航问题研究参照。
刘远平[4](2008)在《三峡船闸过闸需求预测及提高过闸能力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长江航运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峡大坝修筑后,显着改善了长江上游的航运条件,水路运输成本显着下降,增加了水路运输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能力,极大地促进了重庆航运业的发展。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进度安排,三峡船闸2006年10月起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建设期。按照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期间三峡船闸将单线运行,船闸通过能力大幅下降,碍断航问题将对重庆市的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据测算,在为期一年多的改建施工期间,船闸通过能力将只有正常情况的40%左右,届时船闸实际通过能力将远远小于实际过闸需求,翻坝分流在所难免。本文从社会损失最小的角度出发,对三峡大坝对重庆市货运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对过闸的客货情况进行统计,找出问题所在,并经过查找对重庆市统计年鉴,预测出重庆市未来几年的过闸需求量,并根据预测值,结合相关政策,对提高过闸能力提出一系列方法和模型。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为:过闸现状;过闸货物分类;过闸船舶分类;船闸通过能力与船舶过闸时间参数;船舶过闸编组作业优化模型;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对策。通过研究得出测算出:船舶过闸能力、实际过闸船舶和客货运量、船舶过闸等待时间和损失估计,并提出:船舶过闸编组作业优化模型、翻坝运输方案、改善运输的其他措施等解决方案。
王秀英[5](2006)在《冲积河流航道整治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欧美国家航道治理的经验教训表明,强制性的整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河床固有的演变特性,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干预过大必然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充分考虑水沙条件与河床演变规律,利用河流自身特点,通过较少的工程措施,引导其向有利于通航条件改善的方向发展是更为科学的航道整治思路。这就要求作为浅滩整治工程基础的参数设计能够反映河段演变特性、浅滩冲淤规律及航道条件要求,并方便使用。而且水库下游河床处于非平衡调整过程中,浅滩演变规律会发生一定变化,航道条件也会随之出现许多新问题,部分河段甚至可能恶化。因此,水库下游非平衡条件下的整治参数更需要以能够准确反映工程作用的方法为基础,结合水库修建前后的差异分析确定。保证航道整治工程符合河床演变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能解决具体河段的特殊问题一直是整治参数确定的重点和要求。然而,目前枯水浅滩航道整治设计参数与河床演变规律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整治河段展开,综合性研究成果进展较为缓慢。虽然参数确定方法逐渐发展,但各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理论基础仍然不够完善,以至于不同方法确定的结果相差较大,更有些复杂河段无法应用。本文对航道整治设计理论及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改进,综合考虑河床演变规律与航道整治工程作用,以浅滩碍航淤积量为结点,将产生淤积的水沙过程、河床冲淤、浅滩演变与消除碍航影响的通航设计水位、整治参数、整治建筑物联系到一起,力图概化影响因子,选取典型变量改进参数确定方法,使其能够反映水沙特性、浅滩类型、演变规律及航道等级。如此即便在水库下游非平衡条件下,通过合理选择变量值,仍能够适用,进而保证了水库修建前后工程设计的一致性。研究特色在于将河流动力学及河床演变研究成果与航道工程理论相结合,从基本概念层面完善整治参数理论体系,探讨各确定方法的理论支持与不足;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浅滩演变规律及参数确定影响因素,提出整治工程保证率概念,并与能够反映浅滩碍航特性及航道等级的碍航淤积量、有效冲刷时间共同引入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给出了不同类型浅滩整治线宽度确定公式和河流动力学统一公式。论文结合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实例,分析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改进公式进行试算,取得了较好效果,对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运用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全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通过分析水沙条件及河床冲淤变化与航道整治工程设计的关系阐明航道整治设计理论有待健全和完善,提出以河床演变基本规律为指导,体现具体河段浅滩碍航特性的航道设计、整治参数确定方法是水沙条件变化前后航道整治发展的必然要求。(2)归纳总结了平衡状态下河流水沙输移、河床冲淤变化的一般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非平衡条件下水沙变化情况及其下游河道在输沙、河床冲淤等方面的响应;从航道治理角度分析浅滩类型及其演变规律,并总结了水库下游浅滩演变特点,以便于提取反映浅滩碍航特性的变量,为进一步航道整治设计提供理论支持。(3)对现有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方法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综合历时曲线法和保证率频率法在保证率取法、计算差值比较及数学表述等方面的区别,获得了取得一致性结论的途径。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校核计算长江中下游重点水文站设计水位,并与保证率频率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水文站设计水位在过去二十年内有明显的升降变化。将原有设计水位的概念延伸至非平衡河流河床冲淤变化过程中,提出了以水库调度和下游河段一维数学模型计算为基础的建库后设计水位变化线确定方法,以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河段为例,分析了不同蓄水阶段设计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过程及变化程度,计算了各站不同时段设计水位,构成非平衡河流设计水位变化线。保证率概念在设计水位确定中使用,实际上它可以贯穿整个航道整治工程设计,包括整治线布置、整治水位、整治线宽度。依据一定保证率确定工程所针对的条件,可起到简化水沙过程,反应工程对河床改变程度的作用。(4)以总体河势控制为前提,分析航道整治参数的基本问题;从航道整治工程特点出发,将其基本概念与河流动力学概念进行区分;总结整治参数影响因素及整治工程分类;与以往认识不同,指出整治线布置是整治水位、整治线宽度确定的基础,航道等级相同时,不同整治线布置方案对应不同碍航淤积量、浅滩冲刷时段,进而有不同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浅滩整治线布置原则,引进环流消失理论获得整治线型理论公式用以确定过渡段长度,在长江中游河段取得较好效果。(5)对现有沙质河床枯水整治水位确定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可对比性;以长江中下游整治工程经验为基础,指出已有方法确定整治水位中存在的不足,依据整治参数影响因素总结了较为适用的方法;分析非平衡条件下整治水位确定方法,提出了在水位变化过程中利用水库下泄流量分级特点,采取两极整治策略,随着河床冲淤发展确定整治水位变化线的方法。(6)在系统分析现有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三种模式,剖析了各自的理论支持,针对顺直河段、分汊河段、弯曲河段浅滩整治前后断面冲淤关系,将浅滩演变特征量:碍航淤积量、有效冲刷时间、整治保证率引入整治线宽度确定公式,提出了分别适用于守护型和调整型不同河段的整治线宽度河流动力学方法计算公式,并以碾子湾水道、陆溪口水道及武桥水道为例确定整治线宽度;将非平衡条件下碍航淤积量分解为水沙波动引起和河床单向冲淤引起两部分,根据非平衡河床发展阶段分别确定,从而获得整治线宽度变化线,依据一定保证率,综合确定整治线宽度。(7)以守护型和调整型航道整治工程为标准对主要航道整治建筑物进行了分类讨论,分析了建筑物布置方法、结构形式、主要作用。
甘富万[6](2005)在《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来就不足的水资源和水电能源更是越来越显得宝贵。在当前水资源紧缺和能源危机的大环境下,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库综合效益特别是发电效益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三峡水库是一个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其防洪、发电、航运效益都非常巨大。每提高1m水头所带来的发电效益都非常可观。但现有水库汛后起始蓄水时间的确定,较多的考虑了库尾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对航运的影响。而且按照原设计蓄水,三峡水库存在着蓄不满的隐患,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汛后入库流量的减少,三峡水库在以后正常应用中的蓄水将会遇到蓄水困难的问题。为了保证三峡水库的蓄水,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高三峡水库的兴利效益,研究汛后提前蓄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提前蓄水的角度出发,寻求一个安全有效的、充分提高三峡水库综合效益的方法,为三峡和其它水库的蓄水调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水库的效益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三峡水库提前蓄水中防洪、发电和航运之间都存在很大的矛盾。由于洪水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提前蓄水可以增加水库发电效益,但也会增加防洪风险,同时对水库汛后走沙不利,会增加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淤积。为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使水库整体效益最大,必须协调、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论文将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综合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如何处理好提前蓄水中这三个方面矛盾,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所在。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建立三峡水库防洪发电计算模型;第二部分则为了兼顾防洪、发电和航运的需要提出了9月分旬控制蓄水方法和各种提前蓄水方案;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则是比较9月分旬控制蓄水方法及各种蓄水方案的各方面效益,为三峡水库提前蓄水提供了有效的蓄水方法和建议。论文共分为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分析了现存的水资源和能源紧缺的问题,以及三峡水库效益发挥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且对现有水库综合效益提高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提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将是从提前蓄水的角度出发研究三峡水库综合效益的提高。 第二章 在分析水库防洪调度和发电的计算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考虑防洪调度的发电调度计算模型,为提前蓄水的研究提供计算依据。首先从洪水调节计算出发,比较了目前调洪计算常用的几种方法,指出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分析了水库防洪优化调度的方法,然后采用水库调度图进行水库发电调度计算,分析了水库调度图的组成和应用原理,根据水库汛期防洪要求,建立了考虑调洪的发电调度计算模型,最后分析了三峡水库的防洪和发电计算条件。
潘大中[7](2003)在《长江航运史上难忘的一页——三峡工程翻坝转运纪实》文中研究指明 2003年4月9日23时48分,按照国家批准的工程计划安排,三峡工程左岸临时船闸送出了最后一条过闸船舶,安全关闭,临时船闸在完成了6个年头的通航使命后,功成身退。从这一时刻开始,直至2003年6月15日三峡工程初期蓄水至135米高程,双线五线船闸正式通航之前,长江三峡工程坝区
唐冠军[8](2002)在《三峡工程碍断航期的通航管理》文中提出
赵凯[9](2002)在《截断云雨应无恙》文中研究说明浩浩长江,滚滚东逝。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在一起,向下游奔流而去。站在朝天门大酒店15层重庆港九(600279)的办公室里,或者站在隔街相望的三峡宾馆18层长运股份(600369)的办公区域,都恰好可以俯瞰整个朝天门码头繁荣的景象。重庆港九的码头、客运站和长?
谭德绥[10](2002)在《三峡工程截流和蓄水碍断航问题研讨》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三期截流至水库蓄水期间,坝区将发生碍航和断航。采取提高船舶过闸单位面积核算载量的综合管理措施,碍航期货物过坝运输将不受大的影响:适度扩大汽车滚装运输和集装箱转运规模,可减少断航期损失。
二、论长江三峡工程明渠封堵及蓄水期碍断航对航运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长江三峡工程明渠封堵及蓄水期碍断航对航运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内河航道断航影响分析和应对措施研究——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断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大藤峡截流断航影响 |
2.1 断航对航运业的影响 |
2.2 断航对工业企业的影响 |
2.3 断航对地方财税、绩效考评的影响 |
2.4 断航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3 国内建设项目施工期断航补偿处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断航补偿处理报告编制缺乏依据 |
3.1.1 断航补偿报告编制工作时间不明确 |
3.1.2 断航补偿报告补偿对象确定不合理 |
3.1.3 断航补偿报告补偿标准确定不合理 |
3.2 断航影响涉及范围考虑不全面 |
3.3 断航补偿社会风险考虑不足 |
3.4 断航补偿工作机制不健全 |
3.5 县级政府断航前期工作参与度不够 |
4 施工期断航补偿处理工作思考与建议 |
4.1 制定合理的断航补偿报告编制依据 |
4.1.1 明确断航补偿报告编制时间 |
4.1.2 断航补偿对象应在征求县级政府意见后确定 |
4.1.3 断航补偿标准应协商确定 |
4.2 县级政府应编制断航对地方社会经济影响分析报告 |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断航补偿工作机制 |
4.4 提高县级政府在断航补偿处理工作中的参与度 |
5 结 语 |
(2)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适应性及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长江航道及航运 |
1.1.2 长江中游航道建设 |
1.2 航道整治研究进展 |
1.2.1 河道演变规律研究 |
1.2.2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变化特性分析 |
2.1 长江中游河段三峡蓄水后水沙特性 |
2.2 Mann-Kendall研究方法介绍 |
2.3 宜昌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趋势、突变分析 |
2.3.1 径流量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
2.3.2 输沙量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
2.4 汉口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趋势、突变分析 |
2.4.1 径流量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
2.4.2 输沙量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
2.5 长江中游泥沙恢复过程 |
2.5.1 长江中游悬沙和床沙颗粒变化特征 |
2.5.2 长江中游分组泥沙恢复过程 |
2.6 小结 |
第三章 荆江河段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分析 |
3.1 荆江河道概况 |
3.2 荆江河段历史变迁 |
3.3 荆江河段近期演变规律 |
3.3.1 冲淤变化 |
3.3.2 断面形态 |
3.3.3 岸线变化 |
3.3.4 河床演变与水沙条件关系 |
3.4 上下游河段关联性分析 |
3.5 荆江河段演变影响因素 |
3.6 荆江河段航道条件 |
3.6.1 航道现状 |
3.6.2 航道条件变化特点 |
3.6.3 碍航特性 |
3.7 小结 |
第四章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演变趋势的模拟预测 |
4.1 模型原理及简介 |
4.1.1 控制方程 |
4.1.2 边界条件给定 |
4.1.3 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
4.1.4 数学模型计算有关问题的处理 |
4.2 模型率定与验证 |
4.3 不同类型浅滩演变趋势预测 |
4.3.1 砂卵石河段浅滩演变趋势预测 |
4.3.2 沙质河段顺直河型浅滩演变趋势预测 |
4.3.3 沙质河段弯曲河型浅滩演变趋势预测 |
4.3.4 沙质河段分汊河型浅滩演变趋势预测 |
4.4 荆江长河段演变趋势预测 |
4.5 小结 |
第五章 整治工程适应性、守护型工程机理及丁坝水毁分析 |
5.1 三峡水库调度原则及蓄水过程对下游航道的不利影响 |
5.2 整治工程对三峡汛后蓄水的适应性分析 |
5.2.1 窑监河段对比方案概况 |
5.2.2 汛后蓄水过程整治效果模拟 |
5.3 守护型控导工程合理性探讨 |
5.3.1 坝下河道演变规律 |
5.3.2 冲刷前后航深的变化 |
5.3.3 参数讨论 |
5.3.4 实例分析 |
5.4 丁坝水毁模拟分析 |
5.4.1 非静压三维数值模型 |
5.4.2 丁坝水流及压强的模拟 |
5.4.3 模拟结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荆江河段系统整治原则研究 |
6.1 航道整治与河道治理的协调发展 |
6.1.1 荆江河段已实施河道治理工程 |
6.1.2 荆江河段河道治理目标 |
6.2 荆江河段航道整治研究基础 |
6.2.1 已实施航道整治工程整治原则 |
6.2.2 已实施航道整治工程整治方法 |
6.2.3 已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评价 |
6.3 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航道系统整治原则 |
6.3.1 荆江河段航道整治面临的新问题 |
6.3.2 整治目标 |
6.3.3 荆江河段航道系统整治原则 |
6.4 不同类型浅滩航道整治原则 |
6.4.1 顺直型浅滩河段整治原则 |
6.4.2 弯曲型浅滩河段整治原则 |
6.4.3 分汊型浅滩河段整治原则 |
6.5 浅滩整治工程类型选取原则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向家坝水电站施工期通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向家坝电站施工期导流方案研究 |
2.1 施工导流期通航规划探讨 |
2.1.1 导流方案 |
2.1.2 通航规划 |
2.1.3 过坝方式 |
2.2 施工导流期通航方案探讨 |
2.2.1 缩窄主河床通航 |
2.2.2 明渠导流通航 |
2.2.3 临时船闸通航 |
2.2.4 临时船闸结合导流明渠通航 |
2.2.5 利用永久通航建筑物通航 |
2.2.6 利用闸孔、缺口及底孔通航 |
2.2.7 翻坝转运通航 |
2.3 施工导流期通航问题研究现状与分析 |
2.3.1 五强溪水电站施工期通航问题 |
2.3.2 葛洲坝工程施工期通航问题 |
2.3.3 株洲航电枢纽施工期通航问题 |
2.3.4 多瑙河铁门水利枢纽施工期通航问题 |
2.3.5 三峡工程施工期通航问题 |
2.4 向家坝水电站施工导流设计 |
2.4.1 影响导流方式选择的因素 |
2.4.2 导流方案比选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一期施工导流通航条件数值模拟研究 |
3.1 工程河段航道现状 |
3.2 一期施工围堰布置 |
3.3 河道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
3.3.1 网格离散及剖分 |
3.3.2 基本方程求解 |
3.3.3 方程的定解条件 |
3.4 数学模型计算条件 |
3.4.1 模型范围 |
3.4.2 束窄河床计算原理 |
3.4.3 计算工况选择 |
3.5 数学模型验证 |
3.5.1 网格布局 |
3.5.2 模型验证 |
3.6 计算结果分析 |
3.6.1 围堰河段几何尺度变化 |
3.6.2 工程前后流场对比 |
3.6.3 工程前后流速对比 |
3.6.4 工程前后水面比降对比 |
3.6.5 航行及航线选择 |
3.7 小结 |
第四章 二期施工期客货过坝方案研究 |
4.1 航运现状 |
4.2 通航船舶 |
4.2.1 现行船舶 |
4.2.2 设计船型 |
4.2.3 设计流量 |
4.3 翻坝转运通航分析 |
4.3.1 翻坝转运过坝货运量分析 |
4.3.2 翻坝转运货运量设计 |
4.3.3 翻坝转运时段 |
4.3.4 翻坝转运交通条件 |
4.3.5 与三峡工程翻坝转运对比 |
4.4 翻坝转运总体方案布置 |
4.4.1 低位翻坝转运方案 |
4.4.2 高位翻坝转运方案 |
4.4.3 长期翻坝转运方案 |
4.4.4 应急转运预案 |
4.5 翻坝转运经济补偿方案 |
4.6 翻坝转运利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运码头布置及港区通航条件数值模拟研究 |
5.1 转运码头港址选择 |
5.2 转运码头布置 |
5.2.1 二狮岩码头布置方案 |
5.2.2 新滩坝码头布置方案 |
5.2.3 小岸坝码头布置方案 |
5.2.4 安边码头布置方案 |
5.3 上游转运码头河道条件 |
5.4 数学模型计算条件 |
5.4.1 模型范围 |
5.4.2 地形数据 |
5.4.3 计算工况选择 |
5.4.4 计算边界处理 |
5.5 数学模型验证 |
5.5.1 天然情况工程河段原型观测结果 |
5.5.2 网格布局及模型验证 |
5.6 计算结果分析 |
5.6.1 工程前后码头断面过水面积变化 |
5.6.2 工程前后港区流速变化 |
5.6.3 工程前后港区水位变化 |
5.6.4 工程后港区河段水面比降 |
5.6.5 水域布置 |
5.7 工程对航道条件的影响 |
5.7.1 工程对航道尺度的影响 |
5.7.2 工程对船舶航行、航线的影响 |
5.7.3 船舶靠泊、进出及作业条件 |
5.7.4 泥沙淤积对工程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4)三峡船闸过闸需求预测及提高过闸能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思路和重点 |
第二章 船闸通过能力分析 |
2.1 船闸设计通过能力 |
2.2 现阶段船闸通过能力 |
2.3 船闸在改建施工期间的通过能力分析 |
第三章 船舶过闸现状及影响评估 |
3.1 过闸过程描述与影响因素 |
3.2 过闸船舶数量及种类 |
3.3 各类船舶过闸待闸时间分析 |
3.4 不同时期通过三峡货物成本分析 |
3.5 建设期内对重庆的影响 |
3.6 永久船闸建成后的影响 |
第四章 现行过闸模式造成的影响 |
4.1 重庆市客货运输分析及预测 |
4.2 近年过坝客货运量发展趋势及预测 |
4.3 未来过闸客货运量预测 |
第五章 实行翻坝运输 |
5.1 翻坝运输含义及其起因 |
5.2 翻坝运输规划 |
第六章 开通升船机 |
6.1 升船机的重要性分析 |
6.2 升船机与船闸的关系分析 |
第七章 推进船舶标准化 |
7.1 目前长江干线船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 推进船舶标准化的原因分析 |
7.3 船舶标准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2004 年主要货物运输分类分析情况 |
附件2 2006、2007 年三峡过闸货物价值量预测情况 |
附件3 三峡坝区货物评价分析表 |
附件4 重庆市重点企业货物运输情况 |
附件5 三峡过坝货物分流图 |
附件6 三峡坝区码头分布图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冲积河流航道整治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浅滩演变与枯水航道整治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冲积河流水沙过程与河床相互作用 |
2.1 平衡河流水沙条件及河床冲淤特性 |
2.2 非平衡河流水沙条件及河床冲淤特性 |
2.3 浅滩演变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对水沙过程变化的响应 |
3.1 平衡河流通航设计水位 |
3.2 非平衡河流通航设计水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势控制与航道整治线布置 |
4.1 河势控制及航道整治工程 |
4.2 沙质浅滩航道整治参数 |
4.3 平衡河流航道整治线布置 |
4.4 非平衡河流河势控制及航道整治线 |
4.5 整治线型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治水位确定方法研究 |
5.1 平衡河流整治水位确定方法 |
5.2 长江中下游浅滩段整治水位 |
5.3 非平衡河流整治水位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研究 |
6.1 平衡河流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 |
6.2 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改进 |
6.3 整治线宽度公式的基本形式 |
6.4 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线宽度确定 |
6.5 非平衡河流整治线宽度确定 |
6.6 整治水位及整治线宽度联合求解方法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沙质浅滩枯水航道整治建筑物 |
7.1 守护型建筑物及其作用 |
7.2 调整型建筑物及其作用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加课题 |
(6)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水库综合效益提高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计算模型的建立 |
2.1 概述 |
2.2 防洪发电模型的建立 |
2.3 模型计算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防洪发电效益 |
3.1 概述 |
3.2 9月分旬控制蓄水方法 |
3.3 9月各旬防洪限制水位的确定 |
3.4 提前蓄水发电效益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对航运的影响 |
4.1 水库调度对航运的影响 |
4.2 三峡水库中的泥沙问题 |
4.3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对航运的主要影响分析 |
4.4 提前蓄水对重庆河段影响分析 |
4.5 提前蓄水对下游航运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综合效益分析 |
5.1 发电效益 |
5.2 航运效益 |
5.3 综合效益以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四、论长江三峡工程明渠封堵及蓄水期碍断航对航运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内河航道断航影响分析和应对措施研究——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断航为例[J]. 张家豪,王寿猛,覃华爱. 人民长江, 2020(10)
- [2]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适应性及原则研究[D]. 张明进. 天津大学, 2014(08)
- [3]向家坝水电站施工期通航问题研究[D]. 金瑞. 重庆交通大学, 2010(01)
- [4]三峡船闸过闸需求预测及提高过闸能力对策研究[D]. 刘远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08(09)
- [5]冲积河流航道整治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 王秀英. 武汉大学, 2006(03)
- [6]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研究[D]. 甘富万. 武汉大学, 2005(05)
- [7]长江航运史上难忘的一页——三峡工程翻坝转运纪实[J]. 潘大中. 中国三峡建设, 2003(04)
- [8]三峡工程碍断航期的通航管理[J]. 唐冠军. 中国水运, 2002(12)
- [9]截断云雨应无恙[N]. 赵凯. 中国证券报, 2002
- [10]三峡工程截流和蓄水碍断航问题研讨[J]. 谭德绥. 中国水运,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