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亡方式对大鼠DNA降解影响的图像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瑞琪[1](2021)在《基于PCR、qPCR和STR自动分析系统对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过程定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转基因食品商业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激烈的探讨,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外源性基因在动物胃肠道内被降解为几百bp的小片段,但是关于外源性基因在小鼠和大鼠胃肠道内的降解速率以及降解半衰期的研究还很少。本实验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PCR)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自动分析系统,探索外源性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过程并定量分析,并且通过体外模拟的方法初步探索了胃液对裸DNA和具有细胞结构的DNA的消化情况。方法:1.制备黑色的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到小鼠消化道内,在消化不同的时间后,解剖小鼠观察并测量半固体糊在小鼠消化道推进情况。2.吸取人血液白膜层随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到小鼠和大鼠消化道内,选取人类管家基因GAPDH和STR基因座位中TH01、TPOX、D7S820作为目的基因。在不同的消化时间段,提取小鼠和大鼠的胃和小肠不同部位的内容物的DNA,使用普通PCR法定性观察小鼠和大鼠胃内和小肠内目的基因的降解情况。3.将获取到的不同消化时间段小鼠和大鼠胃内容物和小肠内容物DNA,采用STR自动分析系统对提取的DNA进行21个STR位点等位基因扩增分析,探讨了不同消化时间段人血液基因组DNA降解为小片段DNA的半衰期情况。4.在不同的消化时间段,提取小鼠和大鼠胃和小肠不同部位中内容物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DNA进行相对定量,计算DNA降解率和半衰期,观察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的动态过程。5.制备模拟胃液,将裸DNA和血液白细胞放在37℃模拟胃液中孵育一段时间后观察DNA的降解情况。结果:1.解剖小鼠观察黑色营养性半固体糊在小鼠消化道的位置发现,灌胃10分钟后,小鼠小肠推进率为20.27±2.60(%),在20分钟小肠推进出现分段推进现象,360分钟小鼠胃完全排空,540分钟左右小鼠胃和小肠内营养性半固体糊完全排空,半固体糊全部进入盲肠。2.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中,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观察到在消化0-120分钟内,小鼠胃内容物中均有四种目的基因条带(DNA>200bp),而在小肠内,在消化40分钟后的小肠内容物中均没有目的基因条带。3.在STR法中,把平均峰面积作为DNA的浓度,根据平均峰面积的自然对数对消化时间作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外源性DNA在小鼠胃内的降解半衰期为63.13分钟。并且STR图谱显示,随着食物在小鼠小肠内推进,能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越来越少。4.在q PCR法中通过测定灌胃0分钟、40分钟、80分钟、120分钟后小鼠胃内容物DNA中目的基因的Ct值,根据Ct值对不同消化时间的目的基因进行相对定量,灌胃0-120分钟内,小鼠胃内外源性DNA的浓度较0分钟明显下降,计算外源性DNA在小鼠胃内降解半衰期为70.50±5.46分钟,在灌胃40分钟,小鼠小肠内容物DNA中目的基因的Ct值都在35左右,几乎均检测不到目的基因。5.在灌胃0-80分钟的大鼠胃内容物中能够检测到人类DNA,基因片段>200bp;外源性DNA在大鼠胃内降解的半衰期为37.86±3.66分钟,比小鼠降解的快;大鼠小肠、血液、肝脏和脾脏内未检测到外源性DNA。6.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发现,裸DNA在模拟胃液中孵育20分钟已被破坏,白细胞在模拟胃液中孵育后DNA的降解的半衰期为96.33分钟,裸DNA比具有细胞结构的核酸更容易被破坏。结论:1.外源性DNA在小鼠胃内消化120分钟后仍能检测到目的基因,基因片段>200bp,外源性DNA在小鼠胃内降解半衰期为70.50±5.46分钟。外源性DNA在进入小鼠肠道40分钟内几乎被全部降解,STR分析方法与q PCR法结果一致,这一结果对于评估转基因食品或饲料进入动物体内的风险以及口服核酸类药物进入体内的代谢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外源性DNA在大鼠胃内降解的半衰期为37.86±3.66分钟,比小鼠降解的快;大鼠小肠、血液、肝脏和脾脏内未系统的检测到外源性目的基因。3.裸DNA在模拟胃液中孵育20分钟就已经被降解,白细胞在模拟胃液中孵育后DNA的降解的半衰期为96.33分钟,时间比在小鼠和大鼠胃内长,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更好的分析导致DNA破坏的因素和条件。
王新宇[2](2020)在《染色质裂解在Cyclophilin A促进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文中指出背景:神经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胶质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但经过系统性治疗后,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大多也不超过一年。这可能是由于胶质瘤细胞具有抗凋亡性,导致其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通过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程序性坏死与细胞凋亡不同,它是一种caspase非依赖性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其机制与凋亡相似,但形态学特征与坏死相似。程序性坏死过程首先激活RIP1,RIP1通过其RIP同型作用基团激活下游信号因子RIP3并与之结合形成“坏死体”,除此之外RIP3还可以通过自磷酸化作用而被激活。在程序性坏死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细胞肿胀、胞膜通透性增强、胞核中DNA的损伤以及细胞能量衰竭。DNA损伤包括DNA单链断裂,碱基不稳定性位点和DNA双链断裂等多种形式,其中DNA双链断裂是DNA损伤中最严重的形式,可以造成染色质的裂解,引起细胞死亡。当DNA复制时受到化学药物、电离辐射或氧化应激作用后会导致DNA损伤,发生DNA双链断裂。程序性坏死在DNA双链断裂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在DNA发生双链断裂时,DNA依懒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蛋白(ATM)将被激活,促进组氨酸突变亚型H2AX磷酸化生成γ-H2AX。所以,γ-H2AX通常被认为是DNA双链断裂的标志物。但是γ-H2AX作为DNA双链断裂标志物的同时,它也能够招募线粒体中AIF和细胞中Cyclophilin A向细胞核转移,形成DNA降解复合体,促进染色质裂解。所以,DNA双链断裂是导致染色质裂解的关键因素。紫草素是一种萘醌类物质,是从紫草根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活性成分呈紫红色。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广泛用于治疗感染、炎症以及出血性疾病。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紫草素还可以在骨肉瘤细胞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诱导程序性坏死的发生。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证实紫草素可以在胶质瘤细胞中诱导程序性坏死,通过激活RIP1和RIP3进而激活其下游信号因子MLKL,通过造成AIF核转位和γ-H2AX的形成,促进染色质裂解。同时有报道表明在凋亡细胞AIF发生核转位的同时,Cyclophilin A也参与其中并且能正向调控AIF核转位的发生,通过与AIF和γ-H2AX结合形成DNA降解复合体,促进染色质的裂解。但是,Cyclophilin A是否参与紫草素诱导的程序性坏死,是否受到RIP1和RIP3的调控尚不明确。因此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使用人及鼠源胶质瘤细胞系以及裸鼠植瘤模型来探究染色质裂解在Cyclophilin A促进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目的:通过使用人及鼠源胶质瘤细胞系以及裸鼠植瘤模型来探究染色质裂解在Cyclophilin A促进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MTT法检测紫草素作用的胶质瘤细胞生存活性。2、通过LDH释放实验检测紫草素作用的胶质瘤细胞死亡率。3、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紫草素处理前后细胞核的变化。4、通过流式细胞学(JC-1染色)检测紫草素作用的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5、通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紫草素作用的胶质瘤细胞及裸鼠植瘤组织中DNA损伤和DNA双链断裂。6、通过中性彗星实验检测紫草素作用的胶质瘤细胞DNA损伤和DNA双链断裂。7、通过DCFH-DA探针检测紫草素作用的胶质瘤细胞内ROS水平,Mito SOX探针检测紫草素作用的胶质瘤细胞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中荧光强度,酶标仪分析细胞中荧光密度的变化。8、通过si RNA转染明确Cyp A、AIF、RIP1和RIP3在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9、通过建立BALB/C C6细胞裸鼠植瘤模型探究紫草素在体内环境中对胶质瘤细胞的作用。10、Western Blot分析紫草素作用后胶质瘤细胞及裸鼠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11、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胶质瘤细胞中Cyp A、AIF和γ-H2AX表达的变化。结果:1、MTT与LDH结果显示,在紫草素IC50药物浓度作用下可以降低胶质瘤细胞的生存率,提高胶质瘤细胞的死亡率,呈时间依赖性。2、在紫草素作用下,胶质瘤细胞中Cyp A表达水平增高,且呈时间依赖性。Cs A抑制Cyp A、si RNA敲低Cyp A和AIF后能够提高胶质瘤细胞的生存率,降低紫草素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中性彗星实验结果表明,紫草素能够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DNA损伤和DNA双链断裂。这种损伤可以被Cyp A的抑制剂Cs A、si RNA敲低Cyp A或AIF抑制。紫草素能够诱导胶质瘤细胞中γ-H2AX,p-ATM和p-DNAPKcs的表达,而抑制剂Cs A或si RNA敲低Cyp A作用后,可以抑制γ-H2AX,p-ATM和p-DNAPKcs的过度表达。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Hoechst染色观察紫草素作用后,胶质瘤细胞形态符合坏死的特征,细胞核膜完整,核空虚,染色质发生裂解。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胶质瘤细胞显示紫草素作用后,胶质瘤细胞核中Cyp A表达增加;线粒体中AIF表达降低,胞核中AIF表达增高;胞核中γ-H2AX形成。5、DCFH-DA探针和Mito SOX探针检测紫草素作用的胶质瘤细胞中ROS和线粒体中超氧化物增加,荧光显微镜下绿色和红色荧光更加明亮。加入Cyp A的抑制剂Cs A和si RNA敲低Cyp A后,胶质瘤细胞中ROS和线粒体中超氧化物含量明显降低。6、BALB/C C6细胞裸鼠植瘤模型表明相比于对照组,紫草素处理组中裸鼠肿瘤的大小和体积明显减小,肿瘤组织中DNA损伤和DNA双链断裂增加,相关蛋白Cyp A、AIF、γ-H2AX、p-ATM和p-DNAPKcs表达增加。结论:1、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促进了Cyclophilin A的表达。2、在紫草素诱导的程序性坏死过程中,活化的Cyclophilin A能够靶向线粒体并触发线粒体中超氧化物的过量产生,造成线粒体去极化,AIF释放发生核转位,同时线粒体中过量超氧化物形成可以提高细胞中ROS含量从而加剧γ-H2AX的形成。3、在紫草素诱导的程序性坏死过程中,Cyclophilin A可以正向调控AIF核转位,并且可以与AIF和γ-H2AX形成DNA降解复合物,诱导胶质瘤细胞中染色质裂解。
郭长智[3](2016)在《西宁地区不同方法推测大鼠死亡时间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别测量大鼠死后不同死亡时间尸温、后肢拉伸长度与抬高角度及脑、心脏和肝脏细胞核DNA,研究尸温、尸僵、细胞核DNA与死亡时间关系,为西宁地区利用此三种方法推测死亡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不同死亡时间点组,以死后即刻0h为对照组。大鼠断颈处死后,1、用数字式体温仪测量大鼠肛温;2、用直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后肢拉伸长度和抬高角度;3、取脑、心脏、肝脏,固定于福尔马林,采用改良Feulgen染色法染色,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AT)测量染色区域的AOD、IOD、A、MD、PI及周长。结果1.尸温:温度(921)℃,湿度(2031)%的室内环境中,大鼠尸温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经历10.5h降与环境温度一致;与前一时间组比较,各组均有差异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肛温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02.5)h:Y=7.438-0.206X(r=-0.979);(2.55)h:Y=19.663-0.687X(r=-0.971);(510.5)h:Y=47.799-1.978X(r=-0.993)。2.尸僵:大鼠后肢拉伸长度及抬高角度随死亡时间推移其变化趋势为:形成期呈下降趋势,维持期在低谷维持,缓解期呈上升趋势。形成期、缓解期的拉伸程度及抬高角度与前一时间组比较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死亡时间均呈高度相关(r拉=-0.989,r抬=-0.972;r拉=0.968,r抬=0.958)。形成期中后肢拉伸长度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Y=4.632-0.185X,抬高角度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Y=4.53-0.106X。缓解期中后肢拉伸长度与PMI的回归方程为:Y=2.307X+9.237;抬高角度与PMI的回归方程为:Y=1.304X+9.726。3.DNA: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脑、心脏、肝脏组织中AOD、IOD、A、MD及周长均呈现下降趋势,PI呈上升趋势。脑和肝脏细胞核DNA死后降解较心脏快。三个组织细胞核DNA各参数与死亡时间均有相关性,灰度参数中的IOD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较AOD高,形态参数中的异形指数(PI)与死亡时间相关性较其余三个参数好。大鼠脑、心脏、肝脏细胞核DNA死后4320min仍未降解完全。结论1、西宁温度(1921)℃,湿度(2031)%的室内环境,利用大鼠尸温、尸僵及细胞核DNA推测死亡时间的适用范围不同;大鼠尸僵经历5h达到完全,维持7h后开始缓解,72h完全缓解;尸温2.5h内下降最快,经历10.5h与环温相同;死后72h细胞核DNA仍未完全降解。2、后肢拉伸长度及抬高角度与死亡时间相关性高,可作为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新指标;3、反映DNA含量的指标——异形指数、积分光密度,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较平均光密度、周长等指标好,可用于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王勇,杨雅丽,王晶,李海龙,陈彻[4](2015)在《大鼠死后骨骼肌DNA降解规律与晚期死亡时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鼠死后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晚期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0d、1d、3d、7d、21d、28d、35d、42d时间点组,采用断颈法处死后,在相应时间点采用常规HE染色观察和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DNA浓度、进行看家基因GAPDH PCR半定量,对骨骼肌DNA降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骨骼肌的自溶程度增加,在死后7d,细胞核HE切片中细胞核基本消失。Hoechst 33258荧光定量和GAPDH PCR半定量分析显示,大鼠死后21d以内,DNA浓度及GAPDH的表达量迅速下降,期间各时间点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而在之后至42d期间,数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上述实验结果可相互印证。结论大鼠骨骼肌组织DNA含量死后21d内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变化规律可尝试用于晚期死亡时间推断。
虢洪松,崔文[5](2014)在《死亡时间推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确的推断死亡时间,一直是法医实践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彗星试验、显微分光光度术及流式细胞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旨在为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良财,崔玉宝[6](2012)在《不同器官组织细胞中DNA含量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法医实际工作中,死亡时间的推断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热点。本文就死亡后心、肝、脾、骨髓、脑、骨骼肌等组织细胞中DNA含量变化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黎增强,左卫东,张付,李冬日,王慧君[7](2012)在《死亡时间推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始终是法医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传统死亡时间推断方法、机体死后核酸和组织降解、玻璃体液成分变化、组织生化等方面,对2002年以后各种死亡时间推断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介绍和比较,以期对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田强[8](2011)在《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酸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在死后不同时间点,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酸物质的降解。分析死后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内核酸的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27只SD大鼠根据死后不同时间点(0h对照组、6h、12h、18、24h、36h、48h、60h、72h),随机分为9组,每组3只坐骨神经。在不同时间点取相应组的坐骨神经。用甲基绿派罗宁染色方法进行染色。结果:纵切面:细胞核着明显蓝绿色,胞核形态结构完整、饱满、呈粗长的梭形,胞核面积占细胞面积的2/3,胞浆着明显红色。着色细胞数目均匀遍布任意一个视野,每个高倍视野(×40)细胞数目约20-30;坐骨神经横切面上雪旺氏细胞内核酸的着色情况、形态大小及细胞的数目不易统计和分析。6-12小时:细胞核着色、结构形态变化轻微,细胞数目有所减少但变化不明显,但是胞浆的红色但变窄,且着色不再明显;18-48小时:视野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大约每高倍视野10-20个,18小时的核染色变淡,到48小时时细胞核着色模糊,体积变小,从长梭形逐渐变成了细线条形,但局部区域仍可见结构清晰细胞;60-72小时:小部分视野区域仍可见结构清晰细胞核,每高倍视野约8-10个。剩余区域细胞核染色清淡、结构模糊。神经平均目标面积的直线回归方程:Y=98.046-5.265X, R2=0.82, P<0.01;神经平均灰度的直线回归方程:Y=203.270-5.873X, R2=0.711, P<0.01;平均光密度的直线回归方程:Y=0.203-0.010X , R2=0.509, P<0.01。神经平均目标面积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最好,R2最大。结论: 72h内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内核酸的降解规律与PMI有相关性。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酸平均目标面积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最好,直线回归方程如下:Y=98.046-5.265X,R2=0.821,p<0.01。
林旭,尹雅莎,冀强[9](2011)在《DNA定量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的定量已广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机体死后不同组织和器官中DNA含量随时间的降解情况,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Feulgen染色图像分析技术、流式细胞仪等近年来新的DNA定量技术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何松国,黄新凤,金尔启[10](2010)在《利用DNA和RNA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死亡时间是法医和刑事侦查工作者在调查犯罪行为和其他死亡事件中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之一。但是目前死亡时间推断所使用的传统方法常受到经验和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推断的准确性。由于DNA和某些RNA在细胞内的含量十分稳定,而且个体死亡后这些遗传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呈有规律地降解,所以通过测定死后细胞内的DNA和RNA含量推断死亡时间成为法医学的研究热点。
二、死亡方式对大鼠DNA降解影响的图像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死亡方式对大鼠DNA降解影响的图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CR、qPCR和STR自动分析系统对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过程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营养性半固体糊在小鼠胃肠道消化的生理过程的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营养性半固体糊制备 |
2.2 小鼠灌胃 |
结果 |
1.营养性半固体糊在小鼠胃肠道中消化情况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普通PCR法定性观察DNA在小鼠胃肠道内的降解情况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白膜层制备 |
2.2 人血液基因组DNA和小鼠肝脏基因组DNA提取 |
2.3 筛选目的基因并用PCR法扩增验证引物的特异性 |
2.3.1 目的基因的选择 |
2.3.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2.4 灌胃并提取DNA |
结果 |
1.筛选目的基因结果 |
2.小鼠胃肠道内容物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用STR自动检测系统对DNA在小鼠胃肠道内的降解动力学情况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样本获取 |
2.2 STR扩增以及片段分析 |
2.2.1 检测原理 |
2.2.2 实验步骤 |
2.2.3 PCR反应体系及循环方案 |
2.2.4 电泳检测 |
2.3 数据分析 |
2.3.1 DNA浓度计算 |
2.3.2 半衰期计算 |
结果 |
1.STR检测结果 |
1.1 对照(ladder)样本测定结果 |
1.2 样本STR检测结果 |
2.不同消化时间小鼠胃内DNA的降解动力学 |
3.不同消化时间小鼠小肠内DNA的降解情况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源性DNA在小鼠胃肠道内的降解动态过程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样本获取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样本进行扩增 |
2.3 数据分析 |
结果 |
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消化时间小鼠胃内目的基因定量检测结果 |
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消化时间小鼠小肠内目的基因定量检测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外源性DNA在大鼠胃肠道、血液、肝及脾内的代谢情况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目的基因定性分析 |
2.1.1 白膜层制备 |
2.2.2 营养性半固体糊制备 |
2.2.3 灌胃并提取DNA |
2.2 DNA在SD大鼠消化道降解的动力学进行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
2.3 DNA在 SD大鼠消化道降解的动力学进行测定:STR自动分析系统检测 |
结果 |
1.人类基因组DNA在大鼠胃肠道内的降解情况:PCR法检测结果 |
2.人类基因组DNA在大鼠胃肠道内的降解动力学:q PCR检测结果 |
3.人类基因组DNA在大鼠血液、肝脏和脾脏内的代谢情况:PCR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裸DNA和人血液白细胞在体外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消化情况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DNA的提取及白膜层的制备 |
2.2 DNA在模拟胃液中的降解 |
2.2.1 模拟胃液制备 |
2.2.2 裸DNA和人血液白细胞与模拟胃液的反应 |
2.3 DNA提取后PCR 定性分析和q PCR 定量分析 |
结果 |
1.DNA浓度的检测 |
2.PCR检测结果 |
3.qPCR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结论 |
工作展望 |
综述 外源性基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及其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介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染色质裂解在Cyclophilin A促进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神经胶质瘤治疗的现状 |
2.1.1 治疗方法总论 |
2.1.2 手术治疗 |
2.1.3 放射治疗 |
2.1.4 化学治疗 |
2.1.5 其他治疗方法 |
2.2 程序性坏死 |
2.3 Cyclophilin A |
2.4 紫草素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3.1.1 主要的实验器材 |
3.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
3.2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裸鼠饲养 |
3.3 实验药物、液体及配置方法 |
3.4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3.5 实验技术 |
3.5.1 MTT法检测胶质瘤细胞的生存率 |
3.5.2 LDH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胶质瘤细胞的死亡率 |
3.5.3 siRNA干扰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
3.5.4 通过JC-1 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 |
3.5.5 胶质瘤细胞内ROS水平及线粒体内过氧化物的检测(荧光显微镜/酶标仪) |
3.5.6 Hoechst染色观察胶质瘤细胞形态学变化 |
3.5.7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蛋白水平的变化 |
3.5.8 彗星实验(中性) |
3.5.9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5.10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胞浆、线粒体及细胞核中蛋白的变化 |
3.5.11 裸鼠皮下植瘤及给药 |
3.5.12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紫草素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活性并且能够诱导胶质瘤细胞的死亡 |
4.1.1 MTT法检测紫草素时间梯度胶质瘤细胞的生存率 |
4.1.2 LDH法检测紫草素时间梯度胶质瘤细胞的死亡率 |
4.2 紫草素能够造成胶质瘤细胞染色质裂解 |
4.2.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Hoechst 33258 染色观察紫草素作用前后,胶质瘤细胞中细胞核的形态学改变 |
4.2.2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DNA的损伤与断裂 |
4.3 紫草素能够诱导胶质瘤细胞胞浆、线粒体和胞核中CypA表达的上调 |
4.4 抑制CypA可以减少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的死亡和染色质裂解 |
4.4.1 LDH检测使用siRNA沉默CypA后,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率的改变 |
4.4.2 LDH检测使用CypA特异性抑制剂CsA提前1小时预处理后,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率的改变 |
4.4.3 Western Blot检测使用siRNA沉默CypA或使用CypA特异型抑制剂CsA提前1小时预处理后,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胞浆、线粒体和胞核中CypA蛋白水平的改变 |
4.4.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使用siRNA沉默CypA或使用CypA特异型抑制剂CsA后能够明显缓解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染色质裂解 |
4.5 紫草素通过CypA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线粒体损伤和AIF核转位 |
4.5.1 荧光显微镜结合JC-1 染色观察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中线粒体的损伤 |
4.5.2 流式细胞术结合JC-1 检测使用siRNA沉默CypA或使用CypA特异型抑制剂CsA提前1小时预处理后,对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的影响 |
4.5.3 Western Blot检测紫草素处理后胶质瘤细胞胞浆、线粒体和胞核中AIF表达的改变 |
4.5.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Hoechst 33258 染色观察紫草素作用后AIF核易位 |
4.5.5 Western Blot检测siRNA敲低AIF后,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胞浆和胞核中AIF蛋白水平的变化 |
4.5.6 LDH检测siRNA敲低AIF后,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率的变化 |
4.5.7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使用siRNA沉默AIF后能够明显缓解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染色质裂解 |
4.5.8 Western Blot检测使用siRNA沉默CypA或使用CypA特异型抑制剂CsA提前1小时预处理后,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胞浆和胞核中AIF蛋白水平的改变 |
4.5.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Hoechst 33258 和mitotracker染色,观察紫草素作用前后,胶质瘤线粒体和细胞核中CypA的变化 |
4.6 紫草素通过CypA诱导胶质瘤细胞DNA发生双链断裂 |
4.6.1 Western Blot检测siRNA CypA敲低CypA或CsA提前小时预处理后,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胞核中 γ-H2AX、p-ATM和p-DNAPKcs蛋白水平的变化 |
4.6.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Hoechst 33258 染色观察紫草素作用前后,胶质瘤细胞核中 γ-H2AX的变化 |
4.6.3 中性彗星实验观察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DNA损伤与DNA双链断裂 |
4.7 CypA通过引起线粒体超氧化物的过量产生来提高细胞中ROS水平 |
4.7.1 荧光显微镜结合Mitosox染色观察紫草素对胶质瘤细胞线粒体内超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4.7.2 荧光显微镜结合DCFH-DA染色观察紫草素对胶质瘤细胞中ROS含量的影响 |
4.7.3 Mitosox检测使用siRNA沉默CypA或使用CypA特异型抑制剂CsA提前1小时预处理后,对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线粒体内超氧化物产生的影响 |
4.7.4 DCFH-DA检测使用siRNA沉默CypA或使用CypA特异型抑制剂CsA提前1小时预处理后,对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中ROS产生的影响 |
4.7.5 Mitosox染色检测CsA和线粒体超氧化物特异性抑制剂MnTBAP对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线粒体中超氧化物产生的影响 |
4.7.6 DCFH-DA染色检测CsA和MnTBAP对紫草素诱导胶质瘤细胞中ROS产生的影响 |
4.8 RIP1和RIP3能够上调胶质瘤细胞胞浆、线粒体和胞核中CypA的蛋白水平 |
4.8.1 Western Blot检测siRNA敲低RIP1和RIP3时,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中CypA蛋白水平的变化 |
4.8.2 Western Blot检测使用抑制剂Nec-1 或GSK872抑制RIP1或RIP3时,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中CypA蛋白水平的变化 |
4.9 紫草素在体内诱导胶质瘤细胞中CypA活化和染色质的裂解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西宁地区不同方法推测大鼠死亡时间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动物处死 |
2.2.3 测量方法 |
2.2.3.1 测量尸温 |
2.2.3.2 测量尸僵 |
2.2.3.3 HE染色 |
2.2.3.4 DNA-Feulgen染色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尸温 |
3.2 尸僵 |
3.3 HE染色 |
3.4 Feulgen染色 |
3.5 计算机图像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尸温与死亡时间关系 |
4.1.1 测量方法的选择 |
4.1.2 尸温变化趋势 |
4.1.3 尸温与死亡时间的相关与回归 |
4.1.4 影响因素的作用 |
4.2 尸僵与死亡时间关系 |
4.2.1 测量方法的选择 |
4.2.2 尸僵变化趋势 |
4.2.3 影响因素的作用 |
4.3 细胞核DNA与死亡时间关系 |
4.3.1 自溶现象——镜下观察 |
4.3.2 实验原理 |
4.3.3 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综述 死亡时间推断中尸冷、尸僵、DNA 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大鼠死后骨骼肌DNA降解规律与晚期死亡时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实验动物 |
1.2HE染色 |
1.3DNA检测 |
1.3.1骨骼肌组织DNA提取 |
1.3.2DNA浓度测定 |
1.3.3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1.3.4DNA分型检测 |
2结果 |
2.1HE染色结果 |
2.2DNA浓度测定结果 |
3讨论 |
(5)死亡时间推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TIR |
2 彗星试验 |
3 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技术 |
4 流式细胞技术 |
5 小结 |
(6)不同器官组织细胞中DNA含量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肌细胞 |
2 肝细胞 |
3 脾细胞 |
4 骨髓细胞 |
5 脑细胞 |
6 其它 |
(7)死亡时间推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死亡时间推断方法 |
1.1 尸温 |
1.2 超生反应 |
1.3 尸僵 |
1.4 尸斑 |
2 核酸成分降解推断死亡时间 |
2.1 死后DNA含量变化 |
2.2 死后RNA含量变化 |
2.3 优势和局限性 |
3 组织腐败降解推断死亡时间 |
4 玻璃体液成分变化 |
4.1 离子成分 |
4.2 酶、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
4.3 统计方法的改进 |
5 组织生化 |
6 其他方法 |
7 展望 |
(8)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酸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结果 |
2.1 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结果 |
2.2 雪旺氏细胞核酸物质各参数的表达值 |
2.3 直线回归分析 |
2.4 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DNA定量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机体死后DNA含量的变化 |
2 应用于推测PMI的DNA定量技术 |
2.1 单细胞凝胶电泳 |
2.2 Feulgen染色图像分析技术 |
2.3 流式细胞仪技术 |
3 运用DNA定量技术推断PMI展望 |
(10)利用DNA和RNA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DNA的含量测定方法 |
(一) 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
(二) 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法 |
(三)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
(四) 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法 |
二、RNA的定量测定方法 |
三、死后DNA和RNA变化在PMI推断中的应用 |
(一) 死后DNA含量变化在PMI推断的应用 |
(二) 死后RNA含量变化在PMI推断中的应用 |
四、展望 |
四、死亡方式对大鼠DNA降解影响的图像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CR、qPCR和STR自动分析系统对DNA在小鼠和大鼠消化道降解过程定量分析[D]. 邢瑞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染色质裂解在Cyclophilin A促进紫草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D]. 王新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3]西宁地区不同方法推测大鼠死亡时间的适用性研究[D]. 郭长智. 青海大学, 2016(08)
- [4]大鼠死后骨骼肌DNA降解规律与晚期死亡时间的关系[J]. 王勇,杨雅丽,王晶,李海龙,陈彻.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04)
- [5]死亡时间推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 虢洪松,崔文.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4(03)
- [6]不同器官组织细胞中DNA含量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J]. 刘良财,崔玉宝.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2(04)
- [7]死亡时间推断研究进展[J]. 黎增强,左卫东,张付,李冬日,王慧君. 法医学杂志, 2012(04)
- [8]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酸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D]. 田强. 南华大学, 2011(12)
- [9]DNA定量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J]. 林旭,尹雅莎,冀强. 法医学杂志, 2011(01)
- [10]利用DNA和RNA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J]. 何松国,黄新凤,金尔启.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