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问题多多(论文文献综述)
孙柏[1](2021)在《地方高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析》文中指出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活动日益增加,经济活动伴随的管理风险也在加剧。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不断加重,对其日常管理和经济活动的监督愈发必要。高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高校干部的监督管理,促使其廉洁自律,降低高校管理风险的有效管理手段之一。目前,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而传统模式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地方高校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将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改变审计方法和模式,重视运用审计结果,提高地方高校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就尤为重要。
王思瑶[2](2021)在《ZZ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马艳秋[3](2021)在《黑龙江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中认为
姜羽[4](2021)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胶州市A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杨卓[5](2021)在《区县级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L市T区为例》文中指出
熊琦[6](2020)在《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自然资源纳入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自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生态文明建设,拉开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序幕,正式步入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轨道。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对这一制度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解读,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助于完善审计体系。本文以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在对审计报告、工作汇报等文献研究、与审计人员访谈基础上,首先从审计概况(审前准备、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审计组织实施方面对案例进行描述。其次,通过对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包括:离任审计结构不完整、离任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离任审计的基础不明确与对离任领导干部责任界定存在争议。导致问题的原因包括:法规建设滞后导致审计依据不足、审计力量薄弱导致资源整合难、数据采集困难与责任界定不清导致追究问责难。最后,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审计依据、整合配置审计资源增强审计力量、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与完善领导干部责任界定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策。
吴建莲[7](2020)在《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研究 ——以S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多次强调要加强和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改革和完善对“一把手”监督。过去,权力监督常常“聚焦”于党政机构,而往往忽略素有“象牙塔”、“清水衙门”之称的高校里的权力运行问题。随着近年来高校内腐败问题的不断曝光、高校领导人经济犯罪现象的日益凸显,社会对加强高校领导人的权力运行制约和履职监督的呼声不断高涨,特别是加强高校领导人经济责任监督、预防职务犯罪问题成为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强化对高校领导人特别是高校部门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重要手段,在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尽责、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校内各部门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促进学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强化高校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更好地加强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防止权力运行失控,预防职务犯罪,促进高校良性运转。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着手,首先分析了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现状,然后在深入分析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对策措施。通过研究发现,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包括监督对象覆盖面有限、先离后审现象突出、审计评价难把握、经济责任界定困难、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从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机构职能发挥不力、配套制度不健全、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审计力量薄弱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建设、加强结果运用、增强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
管冲冲[8](2020)在《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从十八大召开到现在,党中央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十分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文件指出,要明确部署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来说,能够产生十分重要的成效,该措施能够促进体制改革的实现,使建设生态文明的速度大幅提升,能够使国家干部以及领导者牢固树立和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向和生活生产方式,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节约管理机制、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机制,以及完善责任追究体制以及评估考核生态文明绩效的相关体系。该文章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展开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获取相关教训,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内容,基于G县的具体情况,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开展情况和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问题对策建议,先对有关内容以及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基于对参与G县试点审计的审计人员的访谈、文献研究、分析工作汇报以及审计报告等过程,分别从审计结果、过程、方法、内容、目标、背景等角度描述试点案例,总结试点审计中初步取得成效。然后对试点审计过程中具有的缺陷及其造成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很难实现责任追究、法规建设落后、很难采集数据、审计业务水平低等。此外,从多个角度对G县试点中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问题以及造成原因进行分析,如监管体制改革的进行、追究责任机制的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的增强、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等。通过研究,为G县开展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助力完善相关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
杜俊奇[9](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张雅[10](2019)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以C县审计试点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坚持执行,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必须要实行最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实行治理系统化和管理统筹化。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在行使审计监督权,保障人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揭示自然资源管理风险,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实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覆盖是完善审计监管体系、服务生态治理的应有之义。但是随着当前审计全覆盖的推行,审计资源供给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全覆盖的审计需求。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流程,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是解决审计全覆盖与审计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资源依赖理论、系统论和协同理论为基础,在梳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对象和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审计职权以及信息技术资源是审计过程中的关键审计资源。本文对上述关键资源进行整合,围绕审计资源供给、审计目标实现和审计效率提升这三项关键点开展资源整合,提出了系统性、高效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整合原则。同时,为了验证审计资源整合的有效性,本文以A省审计厅在C县实施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匮乏、审计数据缺乏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受限等问题,并针对C县审计试点存在的代表性、典型性问题及成因,从健全审计机关人才管理体系、完善审计经费管理制度、推进政府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审计机关权责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审计资源整合的风险防控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有助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问题多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问题多多(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高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
二、地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规定不够细致 |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以及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安排不够周详 |
(四)部门间协调配合不紧密 |
(五)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够到位 |
(六)审计人员力量和素养相对薄弱 |
(七)审计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 |
三、开展地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
(一)制定和完善高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
(二)调整审计模式和方式,将风险导向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结合在一起 |
(三)强化审计工作计划性 |
(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五)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实行审计结果公开 |
(六)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 |
(七)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养与审计力量 |
(6)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 |
2.1.2 自然资源资产 |
2.1.3 离任审计 |
2.1.4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治理理论 |
2.2.2 行政监督理论 |
2.2.3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 |
3.1 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
3.1.1 审计目标 |
3.1.2 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 |
3.1.3 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
3.1.4 审计的组织与实施 |
3.2 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3.2.1 离任审计结构不完整 |
3.2.2 离任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 |
3.2.3 离任审计的基础不明确 |
3.2.4 对离任领导干部责任界定存在争议 |
3.3 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法规建设滞后导致审计依据不足 |
3.3.2 审计力量薄弱导致资源整合难 |
3.3.3 数据采集困难 |
3.3.4 责任界定不清导致追究问责难 |
第4章 完善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策 |
4.1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审计依据 |
4.1.1 完善离任审计相关规章制度 |
4.1.2 细化相关追责制 |
4.1.3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制度 |
4.1.4 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 |
4.2 通过整合配置审计资源增强审计力量 |
4.2.1 加快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
4.2.2 通过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
4.3 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 |
4.3.1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4.3.2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 |
4.4 完善领导干部责任界定机制 |
4.4.1 通过审计资料汇编实现责任界定 |
4.4.2 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4.3 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责机制 |
4.4.4 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研究 ——以S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 |
二、经济责任 |
三、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第二章 S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现状 |
第一节 S高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S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基本现状 |
一、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主体基本情况 |
二、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内容 |
三、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主要制度依据 |
四、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程序 |
五、近十年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开展情况 |
六、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取得的成效 |
第三章 S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监督对象覆盖面有限 |
二、先离后审现象突出 |
三、审计评价难以把握 |
四、经济责任界定困难 |
五、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
二、组织机构职能发挥不力 |
三、配套制度不健全 |
四、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 |
五、审计力量薄弱 |
第四章 国内外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先进经验借鉴 |
一、美国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主要做法 |
二、澳大利亚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主要做法 |
三、国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内先进经验借鉴 |
一、湖南师范大学经济责任审计做法 |
二、复旦大学经济责任审计做法 |
三、对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启示 |
第五章 加强S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的措施 |
第一节 提高思想认识 |
第二节 强化组织领导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推进审计全覆盖 |
第三节 健全制度建设 |
一、健全经济责任制度 |
二、健全审计评价体系 |
第四节 加强结果运用 |
一、强化协调配合机制 |
二、推进审计结果公开 |
第五节 增强队伍建设 |
一、增加审计力量 |
二、加强自身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自然资源资产 |
2.1.2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
2.1.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环境审计理论 |
2.2.3 政府环境责任理论 |
3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分析 |
3.1 G县试点审计开展情况与取得成效 |
3.1.1 审计开展情况 |
3.1.2 初步取得成效 |
3.2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获取困难 |
3.2.2 未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
3.2.3 领导干部的责任难以界定 |
3.2.4 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缺乏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管理分散不准确 |
3.3.2 起步阶段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
3.3.3 领导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影响具有滞后性 |
3.3.4 涉及各类自然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
4 国外国内其它地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经验借鉴 |
4.1 国外环境审计概况 |
4.1.1 美国关注绩效审计与资源利用效果 |
4.1.2 加拿大更加注重环境绩效审计 |
4.1.3 日本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水平较高 |
4.2 国内其它地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
4.2.1 绵阳市制定指标体系进行履职评价 |
4.2.2 湖州市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
4.2.3 湖北省强化专业指导出台操作指南 |
4.3 经验借鉴 |
4.3.1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
4.3.2 开发自然资源审计信息化平台 |
4.3.3 建立适应地方的评价指标体系 |
4.3.4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专家库 |
5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解决对策 |
5.1 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
5.1.1 加强基础数据采集与动态管理 |
5.1.2 探索建立涉及多部门的数据平台 |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界定标准和考评体系 |
5.2.1 制定科学的责任界定标准 |
5.2.2 因地制宜健全评价考核体系 |
5.3 确保审计问题整改和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位 |
5.3.1 强化审计结果落实与问题整改 |
5.3.2 促进形成良好的政绩观和环保意识 |
5.4 建立完善专业人才专家库和人才培养体系 |
5.4.1 多维度建立专业人才专家库 |
5.4.2 优化专业性人才结构与培养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10)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以C县审计试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1.3.2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2.1.2 政府审计资源 |
2.1.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整合 |
2.2 基本理论 |
2.2.1 资源依赖理论 |
2.2.2 系统论 |
2.2.3 协同理论 |
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整合要素和原则 |
3.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整合要素 |
3.1.1 审计人力资源整合 |
3.1.2 审计经费资源整合 |
3.1.3 审计职权整合 |
3.1.4 审计信息技术资源整合 |
3.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整合原则 |
3.2.1 系统性原则 |
3.2.2 重要性原则 |
3.2.3 高效性原则 |
4 案例分析:C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资源整合 |
4.1 审计概况 |
4.1.1 案例试点地概况 |
4.1.2 审计目标 |
4.1.3 审计前期准备 |
4.1.4 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 |
4.1.5 审计发现与成效 |
4.2 审计存在问题 |
4.2.1 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匮乏 |
4.2.2 审计数据缺乏有效整合 |
4.2.3 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受限 |
4.3 审计资源整合 |
4.3.1 审计人力资源整合 |
4.3.2 审计信息技术资源整合 |
4.3.3 审计职权整合 |
5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整合对策建议 |
5.1 健全审计机关人才管理体系 |
5.1.1 构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家库 |
5.1.2 构建面向审计实践的审计教育培训体系 |
5.1.3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
5.2 完善审计经费管理制度 |
5.2.1 加强预算管理 |
5.2.2 提高经费支出效率 |
5.2.3 强化审计经费制度保障 |
5.3 构建审计机关权责清单制度 |
5.3.1 明确界定审计机关权力和责任 |
5.3.2 完善协同问责机制 |
5.4 推进政府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 |
5.4.1 拓展审计技术方法 |
5.4.2 注重信息交流共享 |
5.4.3 构建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 |
5.5 建立健全审计资源整合风险防控机制 |
6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问题多多(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内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析[J]. 孙柏.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12)
- [2]ZZ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D]. 王思瑶. 西京学院, 2021
- [3]黑龙江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D]. 马艳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胶州市A镇为例[D]. 姜羽.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5]区县级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L市T区为例[D]. 杨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D]. 熊琦. 南昌大学, 2020(01)
- [7]高等学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职监督研究 ——以S高校为例[D]. 吴建莲.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管冲冲.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10]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以C县审计试点为例[D]. 张雅.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标签:离任审计论文; 公职人员论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