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体育场地给水排水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苏昶明[1](2021)在《大型金属屋面虹吸式雨水系统设计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东清远奥体中心体育场金属屋面虹吸式雨水系统设计为例,介绍了大型、复杂金属屋面虹吸式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的重点、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在大型、复杂金属屋面虹吸式雨水系统的设计、施工配合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实时地了解建筑内部的空间特点和结构做法,与各方(屋面深化、钢结构深化、施工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协调、配合,来确保虹吸式屋面雨水系统实施后金属屋面排水的安全性。
赵大维[2](2021)在《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扩张,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给排水基础设施仍有差距。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排放标准等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北京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对其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承载力进行评估后,分别对城市用水量进行预测研究和城市内涝风险区识别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给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综合评估,首先需要确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其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给水指标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每万人供水管长度、供水设施利用率、人均日供水生产能力和漏损程度;排水指标包括每万人排水管长、污水处理率、污水设施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建成区雨水管密度。从指标标准化值看,北京给水系统中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给水系统指标大部分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排水系统指标对比中,再生水的利用率领先全国;污水处理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指标在全国重视排水建设以来,尤其是在2015年后,都在稳步提高。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承载力指数的权重,评估认为北京给水基础设施在2011-2019年间一直高于全国给水基础设施水平。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在2015年前大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在2015年后,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提升,但近年随着全国排水承载力保持着平稳提升的状态,正在缩小与北京排水基础设施的差距。为判断北京在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的给水基础设施能否满足用水需求,对未来用水量进行预测,按照北京对2020的用水量控制目标,将用水量的预测分为生活、农业、生态和工业四类用水途径。将各类用水量汇总,得到2020-2025年用水量预测值,总量控制在42亿m3左右,则北京给水基础设施在未来一段时间基本能够满足首都用水量需求。在存量满足的基础上,仍需要对用水结构和基础设施质量进行优化,未来以发展生活生态用水为主,降低和控制农业工业用水,同时提出围绕加强用水量储备,降低输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率等优化建议。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在近五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内涝问题通过针对高风险内涝区域改造得到缓解。为系统解决内涝问题,探究如何在北京城中全方位地识别高风险内涝区。通过整理近年内涝点的位置、时间、灾情等信息和相关内涝影响因素数据,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内涝高风险区的预测模型。在Arc GIS中对城六区进行内涝概率计算并将其进行图像化,得到内涝风险区的识别结果。利用内涝风险区模型指导内涝区域对排水基础设施优化,建议使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手段,同时利用海绵城市改善区域的雨水消纳能力,进而提升了内涝点周围区域的雨水渗透能力。最后结合丰台和房山的三个内涝点改造案例,分析并总结内涝风险的优化路线。
廖宇凡,洪瑛,黄景会[3](2021)在《温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屋面雨水设计》文中认为温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屋面为钢桁架结构的轻钢屋面。根据本项目特点,与建筑、结构专业深入配合,分析比选几种屋面雨水排水方案,并进行重难点分析,最终确定采用集中汇水、集中设置虹吸雨水沉箱的方式,确保屋面雨水的排放安全。
韩科昌,赵志勇,李云山,高建昆,金晓龙,朱雪媛[4](2021)在《衢州体育中心体育场及附属设施给排水系统概述》文中研究指明衢州体育中心是衢州市政府主导的一个大型体育类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对提升衢州市的城市品位、增强竞争力都会有很大的助力,同时该项目也必将成为衢州市一个地标性建筑群。从设计角度对体育中心的体育场及附属设施工程给排水及消防设计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袁梦[5](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张璐[6](2019)在《既有校园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环境正在面临严重的“雨洪”危机,既有校园作为城市建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绿化率低、可置换面积有限、地下管网复杂的特点,更使其成为雨洪问题的“重灾区”。暴雨条件下,雨水无法正常下渗、也无法通过管网及时排走,硬质地面形成大量地表径流造成积水与内涝,给师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本研究旨在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校园,针对既有校园搭建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并以此为依据完成“评估-模拟-设计”实践,尝试在景观层面寻求既有校园雨洪问题的解决途径。本研究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首先对场地现状进行调研校核,统计暴雨条件下的积水路段、积水点,发现雨洪问题。基于AHP-Mc Hurg针对天大校园做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并利用Arc GIS软件对天大校园地表环境建模、分析,使用SWMM软件模拟不同暴雨条件下场地的水文情况,以剖析不同区域出现雨洪问题的原因。其次,根据不同重现期下的模拟结果提出校园雨洪问题应对策略,并据此布设雨洪设施,构建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雨洪管理系统。而后,再次运用SWMM软件对场地水文进行二次模拟,对比不同场景下的系统径流量、分析雨洪系统管理绩效。最后,根据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结果提出具体的景观设计策略与景观改造方案,实现既有校园雨洪管理能力与海绵校园景观品质的提升。既有校园如何通过自我更新实现对暴雨的科学应对和对雨水的有效利用不仅是惠及师生的大事,还将对雨洪技术措施的应用起到展示作用、对各类场地雨洪管理体系构建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海绵城市建设。
骆艳华[7](2020)在《广东地区高校海绵校园设计策略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近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各个地区遭遇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尤其是强降雨的情况,使各地都面临内涝灾害的威胁。本文主要围绕广东地区高校“海绵校园”的设计策略进行初探,意在归纳出适合广东地区及其高校适用的专用雨水管理措施,弥补目前相关内容的空缺。通过各大高校建校日期较为老旧推算出各大高校的排水管网相对陈旧,然后经过网络问卷调查后得出:(1)65%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内存在轻微水淹的情况,28%以及25%受访者认为还会出现水淹至膝盖及倒灌至建筑物内。在轻微水淹的情况下,全国高校的情况基本一致,但在严重水淹的情况,广东高校明显低于其它地区;(2)对于目前的校园雨水管理态度上,受访者都给予了中等的评分,但是对海绵城市及海绵校园的认知度相当高;(3)对于校园内海绵设施的认知,大部分受访者都认识,并对其实用性给与中等以上的评价,最高评价为透水铺装,最低评分为立体绿化墙,但受访者对海绵设施认识并未全面;(4)针对各项海绵设施详细评分中,雨水花园的外观评价及需求度最高,江河湖泊作为海绵设施的具有实用性最高,但危险性也是最高;(5)在海绵校园设计策略的实用性、需求度、环保教育需求度的评分都在高分,证明确立海绵校园策略有非常高的必要性。目前国外的雨水管理策略存在一定的地域不适用性,为下渗不适用以及无法下渗后,水滞留表面在高温下增加湿热的问题。因此,在海绵校园的设计策略文本里,应包含有最新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配合城市发展与规划。通过对美加两地高校的雨水政策的对比与整理,归纳出海绵校园的设计策略应包含内容。然后以南方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SWMM模拟实际应用,对深圳市的雨型重新分配,海绵设施的设置会使洪峰流量有明显的减缓,但并没有很大的下渗效果。通过对部分海绵设施的部分海绵设施的面积增量及经济价格的对比,得出结论为海绵设施对于削减洪峰流量是起到非常显着的效果,其削减百分数达到13%以上,若将各个设施组合起来应用,削减径流流量至少三成或以上。同时,从经济上来说,建造的设施面积越大,平均单价下获取的效益最高。最后,本文结合高校的要素与海绵设施进行归纳总结,下凹绿地作用最大,透水铺装效果最低。
罗陶然[8](2019)在《基于SWMM模型的海绵城市径流水量及水质模拟》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已然成为全人类的文明汇聚点。功能不再局限于人口居住,而是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功能的集合体。以城市建设为核心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近些年出现了多个千万人口城市,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虽然明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其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相当严峻。下垫面类型改变,地表下渗能力减弱,城市市政排水管网压力激增,内涝灾害频发。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国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案例,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新思路,利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来缓解城市内涝及污染问题。(1)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雨洪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选取甘肃省庆阳市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收集了研究区域的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及专业地质勘察报告,确立了校园的排水管网和各子汇水区域规模。运用SWMM模型建立研究区域实地雨洪模型,并采用降雨量为17.7mm、35mm、77.2mm的三场实测雨型来评估水量及水质模拟效果。(2)依据建筑总图对场地设计完成后,计算得出现状条件下无法满足径流削减率及污染物削减率指标。遵循规范,改造普通绿地及硬化铺装,对校园进行了海绵设施设计,估算出布设LID设施后研究区域设计调蓄容积、径流及污染物削减率。证明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对雨水的收集和净化比传统建设模式优势更为明显。(3)运用SWMM模型对校园排水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中雨、大雨、暴雨三场降雨类型下,布设LID设施前后峰值削减率分别为87.0%、81.3%、53.1%;径流削减率分别为82.5%、79.4%、58.4%;溢流节点分别减少了75%、100%、41%;污染物削减率为77.6%、70.4%、51.4%。表明LID设施不仅能够削减雨洪峰值,还能够削减径流、缓解管网压力、净化水质。从而为甘肃省庆阳市同类型区域建设提供参考。
赵刚[9](2019)在《潍坊医学院体育馆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潍坊医学院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万合格毕业生,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学校现有校舍建设不完善、用房面积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体育教学设施及在校生和教职工课余活动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明显影响了学校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学校提出建设一座综合型体育馆,以满足在校师生使用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本文首先对项目提出的背景进行阐述,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潍坊医学院实际情况和使用需求,从建设地点、建设条件、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工工程建筑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给排水方案设计、消防方案设计、采暖方案设计、通风方案设计、电气方案设计、无障碍设施方案设计、环保方案设计、消防方案设计、安全防护方案设计、建筑节能方案设计等方面对本体育馆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可行性论证与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结合项目建设方案在建安工程设计管理、建设手续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投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本项目工程管理措施建议,并编制了实施进度计划。本文参考当地类似项目造价及当前主要建筑材料的价格,初步编制了项目投资估算,结合潍坊医学院实际情况确定资金筹措措施为全部由学校自筹。最后,本文还对本体育馆建成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并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价。基于以上论证研究,本文确定了潍坊医学院体育馆项目的功能需求与建设规模,对建设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证,并编制了工程进度计划和投资估算,结合对本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以及建设管理措施建议,得出了本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十分必要、建设方案可行的结论。
陈琳琳[10](2018)在《雨水调蓄在严重内涝街区海绵城市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以连江县凤城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城镇化的过度开发建设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城市内涝等一系列问题,对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街区是城市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因此,研究在既有严重内涝的街区下海绵城市雨水调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连江县凤城镇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SWMM模型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收集SWMM建模所需的水文特性资料及地形图、排水管网图等资料,通过构建研究街区排水系统的降雨径流模型,分析不同降雨强度下连江县凤城镇街区内发生雨水积涝的情况,并结合模拟运行结果反映出的各节点、管段超载情况确定研究区域。之后,设计五种海绵城市雨水调蓄方案并分别分析不同重现期降雨事件下采用不同雨水调蓄方案进行改造产生的雨水调蓄效果、工程造价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情况。最后,根据不同雨水调蓄方案的综合效益总结了在高低降雨重现期设计标准下各雨水调蓄方案的优先选用顺序。本文中通过对模型运行的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连江县凤城镇街区现行的雨水管网承载力明显不足,在P=2的降雨事件下也会出现部分管道满载现象,重现期越大,节点溢流和管道超载现象越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旧有管道的设计标准较低,另外,城市化后流域洪峰流量增大、峰现时间提前、径流系数变大等因素导致。(2)在180min的降雨历时事件下,雨水管道内的径流量约在80min时达到洪峰流量,在各雨水管网的“超载点”附近建设不同的雨水调蓄措施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削减洪峰流量,达到雨水调蓄的目的。(3)在不同降雨重现期设计标准下各雨水调蓄方案的优先选用顺序:在中低重现期的设计标准下,雨水调蓄方案的选择优先顺序为:LID雨水调蓄措施+管渠调蓄+雨水调蓄池>LID雨水调蓄措施>调整管渠系统>建设雨水调蓄池>雨水行泄通道。在高重现期的设计标准下,雨水调蓄方案的选择优先顺序为:①在有空旷地可作为行泄通道的情况下:雨水行泄通道>LID雨水调蓄措施+管渠调蓄+雨水调蓄池>建设雨水调蓄池>LID雨水调蓄措施>调整管渠系统;②在没有空旷地可作为行泄通道的情况下:LID雨水调蓄措施+管渠调蓄+雨水调蓄池>建设雨水调蓄池>LID雨水调蓄措施>雨水行泄通道>调整管渠系统。
二、大型体育场地给水排水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体育场地给水排水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金属屋面虹吸式雨水系统设计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屋面形状及结构形式 |
2 汇水区域划分及天沟排水量 |
3 虹吸雨水斗、集水槽的布置 |
4 天沟溢流 |
5 天沟构造及施工 |
6 相关深化内容的复核 |
(2)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基础设施评价概况 |
1.2.2 给水设施优化概况 |
1.2.3 排水设施优化概况 |
1.3 创新点 |
1.4 课题来源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价方法 |
2.3.2 给水系统用水量预测方法 |
2.3.3 排水系统识别高风险内涝区方法 |
2.4 研究区概况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价 |
3.1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现况 |
3.1.1 北京水源历史与现况 |
3.1.2 供水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3.1.3 排水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3.2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估 |
3.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3.2.2 北京与全国给水指标对比 |
3.2.3 北京与全国排水指标对比 |
3.3 承载力计算评估 |
3.3.1 主成分分析法权重计算 |
3.3.2 给水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 |
3.3.3 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 |
3.4 基于评估结果选择优化研究方向 |
3.4.1 给水基础设施优化研究方向 |
3.4.2 排水基础设施优化研究方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用水量预测 |
4.1 预测模型方法 |
4.2 城市用水量预测 |
4.2.1 RBF神经网络生活用水预测 |
4.2.2 RBF神经网络生态用水预测 |
4.2.3 年增长率法农业用水预测 |
4.2.4 基于政策对工业用水预测取值 |
4.2.5 供水总量预测 |
4.3 北京给水基础设施优化 |
4.3.1 现存问题 |
4.3.2 优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城区内涝风险区识别 |
5.1 内涝概况和信息整理 |
5.1.1 内涝问题概况 |
5.1.2 内涝信息整理 |
5.1.3 内涝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 影响因素与数据处理 |
5.2.1 影响因素处理 |
5.2.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5.3 内涝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
5.3.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5.3.2 内涝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
5.3.3 模型结果讨论 |
5.4 北京市排水基础设施优化 |
5.4.1 工程措施优化方法 |
5.4.2 非工程措施优化方法 |
5.4.3 内涝区域改造案例 |
5.4.4 高风险内涝区改造优化路线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3)温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屋面雨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屋面概况和特点 |
2 排水方案比选 |
2.1 方案一:平底排水沟式 |
2.2 方案二:分段平底沉箱式 |
2.3 方案三:集中平底沉箱式 |
3 虹吸雨水系统设计 |
3.1 虹吸雨水排水系统 |
3.2 溢流设施 |
3.3 集中沉箱 |
4 重点问题分析 |
4.1 汇水区域面积校核 |
4.2 导水沟宽度校核 |
4.3 导水沟末端流速控制 |
4.4 月牙尾部雨水收集 |
4.5 导水沟伸缩缝处理 |
4.6 沉箱设置 |
(4)衢州体育中心体育场及附属设施给排水系统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生活给水系统 |
3 场地喷灌系统 |
4 生活热水系统 |
5 排水系统 |
6 消防系统 |
(5)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
1.2 研究对象 |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
2.1 相关基础研究 |
2.1.1 健康的定义 |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
2.1.3 人的健康需求 |
2.1.4 健康建筑 |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
2.2.1 发展背景 |
2.2.2 专业领域 |
2.2.3 关注对象 |
2.2.4 技术内容 |
2.2.5 可感知性 |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
2.3.1 英国BREEAM |
2.3.2 德国DGNB |
2.3.3 法国HQE |
2.3.4 美国LEED |
2.3.5 日本CASBEE |
2.3.6 中国ESGB |
2.3.7 比较分析 |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4 比较分析 |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
2.6 小结 |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
3.1.1 身体层面 |
3.1.2 心理层面 |
3.1.3 社会层面 |
3.2 评价指标初选 |
3.2.1 指标来源 |
3.2.2 选取原则 |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
3.3.1 指标筛选 |
3.3.2 指标修正 |
3.4 评价指标内容 |
3.4.1 空气 |
3.4.2 水 |
3.4.3 舒适 |
3.4.4 健身 |
3.4.5 人文 |
3.4.6 服务 |
3.5 小结 |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
4.1.1 指标权重 |
4.1.2 赋权方法 |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
4.2.1 构建指标层次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
4.2.4 群决策 |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因素层 |
4.3.3 准则层 |
4.3.4 指标层 |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
4.5 小结 |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
5.1 评价程序 |
5.2 评价对象简介 |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
5.3.1 评价分析 |
5.3.2 评分汇总 |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
5.4.1 评价分析 |
5.4.2 评分汇总 |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
5.5.1 评价结果分析 |
5.5.2 改进建议 |
5.6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图录 |
附录4: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既有校园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城市普遍面临雨洪问题 |
1.1.2 “海绵城市”进入新阶段 |
1.1.3 绿色发展对校园环境提出新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1.6.1 论文框架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既有校园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既有校园 |
2.1.2 雨洪管理理念 |
2.1.3 精细化设计 |
2.1.4 模块化设计 |
2.2 既有校园环境特征分析 |
2.2.1 功能布局 |
2.2.2 广场绿地系统 |
2.2.3 道路系统 |
2.2.4 河湖水系统 |
2.3 既有校园海绵建设影响要素 |
2.3.1 自然条件 |
2.3.2 建设现状 |
2.3.3 目标与需求 |
2.4 海绵城市理念在既有校园内的应用 |
2.4.1 发展趋势 |
2.4.2 应用原则 |
2.4.3 技术流程 |
2.4.4 雨洪设施类型与选择 |
2.4.5 雨洪设施规模计算方法 |
第3章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区域现状与问题评估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环境 |
3.1.2 校园建设 |
3.1.3 雨洪改造 |
3.2 基于AHP-MCHURG适宜性分析法的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2 确定评分标准与结果计算 |
3.2.3 适宜性评价分析 |
3.3 SWMM模型模拟分析 |
3.3.1 SWMM模型模拟原理 |
3.3.2 地表部分模型构建 |
3.3.3 地下部分模型构建 |
3.3.4 设计雨型与参数率定 |
3.4 模拟结果分析 |
3.4.1 地表径流模拟结果 |
3.4.2 节点超载模拟结果 |
3.4.3 雨洪问题成因分析 |
第4章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雨洪管理体系构建 |
4.1 基于SWMM模拟结果的校园雨洪问题应对策略 |
4.1.1 校园雨洪控制重点 |
4.1.2 雨洪系统构建策略 |
4.1.3 校园绿地布局调整方案 |
4.2 雨洪管理系统设计 |
4.2.1 系统下垫面整理 |
4.2.2 年径流量控制目标取值与分解 |
4.2.3 雨洪系统设施布设 |
4.2.4 雨洪调蓄容积估算 |
4.2.5 雨洪设施规模推演 |
4.3 多情景雨洪控制模拟比较 |
4.3.1 情景一:原始系统 |
4.3.2 情景二:绿地系统 |
4.3.3 情景三:雨洪系统 |
4.3.4 对比分析 |
第5章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海绵校园景观改造 |
5.1 设计目标与原则 |
5.1.1 设计目标 |
5.1.2 设计原则 |
5.2 设计策略 |
5.2.1 设计理念 |
5.2.2 总体设计 |
5.2.3 模块分区 |
5.3 模块化海绵景观设计 |
5.3.1 道路交通层面 |
5.3.2 广场绿地层面 |
5.3.3 附属绿地层面 |
5.4 景观节点设计方案 |
5.4.1 六里台学生宿舍区 |
5.4.2 26号教学楼周边片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广东地区高校海绵校园设计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 |
1.2.2 建设海绵城市等雨水管理设计策略的兴起 |
1.2.3 校园雨水管理的发展 |
1.3 研究对象 |
1.3.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绿色校园中应用 |
1.3.2 广东地区海绵校园设计 |
1.3.3 南方科技大学的海绵校园设计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内海绵校园研究 |
1.5.2 国外校园雨水管理研究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研究内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问题关键 |
第二章 广东地区海绵校园发展现状分析 |
2.1 我国高校校园雨水管网的现状 |
2.2 海绵校园现状调查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结果及讨论 |
2.3 高校校园雨水管理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
2.3.1 直接原因 |
2.3.2 间接原因 |
2.4 高校校园雨水管理现状问题影响分析 |
2.4.1 直接影响 |
2.4.2 间接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绵校园设计策略理论分析 |
3.1 雨水管理策略整理 |
3.1.1 下渗问题 |
3.1.2 雨水滞留问题 |
3.2 校园雨水管理设计文件案例分析 |
3.3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绵校园设计策略技术分析 |
4.1 海绵校园雨水系统设计技术路线 |
4.2 校园建筑海绵设计策略分析 |
4.2.1 校园建筑现状分析 |
4.2.2 校园建筑海绵设计策略分析 |
4.3 校园道路、广场与停车场海绵设计策略 |
4.3.1 校园道路、广场与停车场现状问题分析 |
4.3.2 校园道路、广场与停车场海绵设计策略 |
4.4 校园水体海绵设计策略 |
4.4.1 校园水体现状分析 |
4.4.2 校园水体海绵设计策略 |
4.5 校园体育场地海绵设计策略 |
4.5.1 校园体育场地现状分析 |
4.5.2 校园体育场地海绵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雨水控制单元的雨量化模拟 |
5.1 选用模拟工具 |
5.2 模拟对象 |
5.3 模拟内容 |
5.3.1 基础数据 |
5.3.2 实际降雨时不同开发强度对雨水径流的影响对比 |
5.3.3 实际降雨时不同海绵设施对雨水径流的影响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校园海绵设施选用分析 |
6.1 校园绿色海绵设施选用 |
6.2 绿色屋顶 |
6.2.1 绿色屋顶雨水路线流程图 |
6.2.2 三大类型绿色屋顶设计策略 |
6.2.3 绿色屋顶的研究 |
6.2.4 经济分析对比 |
6.3 立体绿化 |
6.3.1 立体绿化雨水路线流程图 |
6.3.2 立体绿墙 |
6.3.3 高位花坛 |
6.4 雨水花园 |
6.4.1 雨水花园雨水路线流程图 |
6.4.2 雨水花园设计 |
6.4.3 经济分析对比 |
6.5 生态驳岸 |
6.5.1 生态驳岸雨水路线流程图 |
6.5.2 生态驳岸设计 |
6.6 透水铺装 |
6.6.1 透水铺装效率分析 |
6.6.2 透水铺装产品分析 |
6.6.3 经济分析对比 |
6.7 植草沟/旱沟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SWMM模型的海绵城市径流水量及水质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雨洪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雨洪模拟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庆阳市概况 |
2.2 项目概况 |
2.2.1 区位 |
2.2.2 建设用地面积及各类面积明细 |
2.2.3 地形、地质 |
2.3 校园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 |
2.4 设计依据及原则 |
2.4.1 设计依据 |
2.4.2 设计原则 |
2.5 设计目标 |
3 校园海绵设施设计 |
3.1 设计流程 |
3.2 设计计算 |
3.2.1 计算原则 |
3.2.2 汇水区划分 |
3.2.3 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计算 |
3.2.4 LID设施主要技术做法 |
3.3 本章小结 |
4 SWMM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4.1 SWMM软件及原理 |
4.1.1 SWMM模型介绍 |
4.1.2 SWMM模型原理 |
4.2 SWMM模型构建 |
4.2.1 雨水管网概化 |
4.2.2 子汇水区与划分 |
4.2.3 降雨资料选取 |
4.2.4 参数设置 |
4.3 LID设施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5 SWMM模型结果分析 |
5.1 降雨径流量削减效果分析 |
5.1.1 不同场次降雨径流量分析 |
5.1.2 不同方案径流量分析 |
5.1.3 径流量削减效果分析 |
5.1.4 LID设施渗透效率分析 |
5.2 管网溢流模拟分析 |
5.2.1 溢流节点分析 |
5.2.2 管网承压分析 |
5.3 污染物削减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校园低影响建设评价及建议 |
6.1 经济效益评价 |
6.2 社会效益评价 |
6.3 环境效益评价 |
6.4 建议 |
6.4.1 对其他专业的建议 |
6.4.2 对物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潍坊医学院体育馆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2.1 学校发展概况 |
2.2 项目提出的背景 |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方案设计与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 |
3.2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
3.3 工程方案设计 |
3.4 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防护 |
3.5 建筑节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项目工程管理与实施计划 |
4.1 组织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 |
4.2 项目实施管理方法 |
4.3 进度计划安排 |
4.4 本章小结 |
5 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
5.1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5.2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
5.3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雨水调蓄在严重内涝街区海绵城市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以连江县凤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海绵城市概述 |
1.2.1 海绵城市政策建设历程 |
1.2.2 海绵城市的理念及建设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街区内涝成因与SWMM模型 |
2.1 街区内涝成因 |
2.1.1 街区雨水径流特点 |
2.1.2 街区内涝内外因素 |
2.2 SWMM模型 |
2.2.1 常用水文水力模型简介 |
2.2.2 SWMM模型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街区海绵城市雨水调蓄 |
3.1 相关定义 |
3.2 雨水调蓄设施的设计 |
3.2.1 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 |
3.2.2 不同功能下雨水调蓄容积设计 |
3.2.3 雨水调蓄在雨洪调控中的应用案例简介 |
3.3 既有严重内涝街区雨水调蓄建设方案 |
3.3.1 雨水调蓄主要工程方案 |
3.3.2 生态雨水调蓄方案 |
3.3.3 雨水径流超标排放调蓄方案 |
3.3.4 总结及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严重内涝街区雨水调蓄案例研究 |
4.1 案例概况与现状分析 |
4.1.1 连江县地理概况 |
4.1.2 连江县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分析 |
4.1.3 研究街区内的排水现状 |
4.2 研究街区SWMM模型构建及模拟 |
4.2.1 确定建立模型需要的基础资料 |
4.2.2 排水管网概化及子汇水面积划分 |
4.2.3 模型参数的确定、率定 |
4.2.4 模拟运行与结果分析 |
4.3 雨水调蓄方案在模型中的应用与分析 |
4.3.1 调蓄设施的初选及容积计算 |
4.3.2 调蓄设施位置的选择 |
4.3.3 情境模拟设计 |
4.3.4 调蓄措施的应用与模拟结果分析 |
4.3.5 各雨水调蓄方案总结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本文主要结论 |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大型体育场地给水排水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金属屋面虹吸式雨水系统设计与思考[J]. 苏昶明. 给水排水, 2021(07)
- [2]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D]. 赵大维.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温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屋面雨水设计[J]. 廖宇凡,洪瑛,黄景会. 给水排水, 2021(05)
- [4]衢州体育中心体育场及附属设施给排水系统概述[J]. 韩科昌,赵志勇,李云山,高建昆,金晓龙,朱雪媛. 给水排水, 2021(S1)
- [5]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既有校园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D]. 张璐. 天津大学, 2019(01)
- [7]广东地区高校海绵校园设计策略初探[D]. 骆艳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SWMM模型的海绵城市径流水量及水质模拟[D]. 罗陶然.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9]潍坊医学院体育馆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D]. 赵刚.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雨水调蓄在严重内涝街区海绵城市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以连江县凤城镇为例[D]. 陈琳琳. 福州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