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虚拟交换机资源抽象及接口描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宣[1](2021)在《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网络控制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简称SDN)以控制转发分离作为设计原则,将网络转发设备中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在控制平面采用逻辑集中式控制,并提出控制平面可编程,极大提高了网络控制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但是目前的SDN控制平面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可拓展性问题。同时,在SDN网络仿真领域最重要的是在仿真实验中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和动作,但是当前业界常用的SDN仿真方案却无法兼顾仿真节点的隔离性和仿真系统的性能。为了解决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容器虚拟化技术和SDN控制平面架构展开了详细研究,设计开发了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并提出了基于容器的分布式控制平面架构。首先,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以解决现有仿真系统方案中无法同时兼顾隔离性和性能的问题。首先通过Docker容器技术对SDN设备节点进行封装,利用容器的隔离性实现SDN设备节点之间的隔离,然后分别设计并实现了仿真系统中的管理网络和数据网络。管理网络由通过VXLAN技术实现的Overlay网络实现,数据网络则通过VXLAN技术和VETH技术实现。使用该仿真平台,研究人员能够通过控制数据网络中链路的创建与销毁来实现SDN数据平面网络拓扑的仿真,而且此仿真平台支持自定义SDN设备节点模型以及自定义拓扑。同时,分布式架构使得本平台能够支撑大规模SDN网络拓扑的仿真。其次,针对SDN控制平面架构,本文基于典型的两层分级分域架构设计了集群式分布式控制平面架构。本文将典型的两层分级分域架构作为一个基本的逻辑控制单元,将多个分级分域架构中的超级控制器组成一个集群,以实现控制平面管控能力的提升。针对超级控制器集群和域控制器的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如超级控制器集群中的集群管理模块、集群存储模块和跨域业务处理模块,域控制器的拓扑管理模块、域内业务处理模块和域间业务处理模块。同时,使用容器技术将相应的功能模块与控制器封装在容器中运行,不仅能够提升仿真系统的资源利用率,还能提高控制平面的可扩展性。最后,本文对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以及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架构进行了实验测试。首先对主机内虚拟链路的连通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对完整的SDN仿真进行了连通性测试与性能测试分析,最后对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器进行了流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能够完成SDN网络仿真且可拓展性强,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网络控制架构能够实现对SDN网络的管控。
胡讯沛[2](2021)在《基于DPDK与Docker容器的自定义VNF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云计算、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日俱增的网络应用场景对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 Network Functions,VNF)的灵活性与可定制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新型网络协议算法来提供更加灵活可定制的队列调度、流分类等数据包处理方法。然而传统VNF中的数据包处理通过内核协议栈实现,代码冗长且流程固定,导致VNF中新型网络协议算法的开发门槛高、可定制化程度低。本文研究分析了VNF中新型网络协议算法的开发需求,对内核旁路的数据面可编程套件(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DPDK)二次开发,实现并验证了一种开发门槛低、可定制化程度高、监控数据详细的自定义VNF技术。核心工作如下:(1)通过分析VNF中新型网络协议算法的开发需求,得出自定义VNF技术方案的核心目标:1)提供开发难度低、可定制化程度高的数据包处理方法,降低VNF中新型网络协议算法的开发门槛;2)获取VNF节点内的数据流状态与数据包行为,提供验证新型网络协议算法效果的监控数据。(2)针对目标一,本文研究并实现了模块化的自定义数据包处理流程技术。为了降低开发难度,将完整的数据包处理流程抽象拆分为入口包处理、多队列调度、出口包处理,然后对三类包处理流程的基础功能进行代码实现与模块化封装,避免了基础功能的重复开发。为了提高可定制化程度,总结出三类包处理流程模块的可配置参数并提供保存参数的配置文件,用户可按需对模块配置文件进行修改,通过对三个模块的自定义配置实现整个数据包处理流程的定制化。(3)针对目标二,本文研究并实现了数据包与数据流监控技术。在自定义数据包处理模块的代码进程中嵌入监控点,处理数据包的同时获取监控信息,无需额外的抓包进程。编辑配置文件指定监控数据流与监控点,避免监控冗余信息。具体来说,在自定义VNF入口与出口处识别数据流并获取指定数据流收发数据包数量,计算出数据流丢包信息,保存至统计文件;在自定义包处理流程模块的入口与出口设置监控点,记录数据包进出模块的时间与行为,并使用数据库保存。(4)通过设计对应测试用例,验证上述两种技术。结果表明自定义数据包处理流程技术可以快速实现高度定制化的包处理流程,数据包与数据流监控技术可有效获取指定数据包与数据流的监控数据,完成了一种可定制程度高、开发难度低、监控数据详细的自定义VNF实现技术。
李佳勉[3](2021)在《基于虚实融合的网络仿真规模扩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通网络的大规模部署,新兴网络应用大量涌现。信通网络各层协议和应用在正式部署于实际系统之前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因而,构建逼真度高、成本可控且灵活可扩展的测试网络对于网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通网络结构复杂、构建成本巨大,若所有测试网络均采用实际物理设备搭建,将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为降低构建大规模测试网络的成本,提升测试网络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采用虚拟节点构建测试网络。另一方面,若测试网络节点均采用虚拟节点复现,则无法保证仿真逼真度。因而,论文提出了基于虚实融合技术的网络仿真理念。在由实际物理节点构成的网络拓扑上,将大量虚拟节点接入物理网络,与物理节点共同构成大规模被测网络,从而实现在提升测试网络构建灵活性、敏捷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有效降低其构建成本。论文基于课题组的网络仿真测试云相关研究,创新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节点映射和基于虚拟交换机的两种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方案,并进一步对其性能进行优化,在实现物理网络接入网络仿真测试云的同时,引入容器技术,以高效利用网络仿真云底层物理资源。此外,论文提出了基于节点映射实现的动态链路虚实融合仿真方法,实现了模拟任意被测节点和网口的随机失效事件。此外,针对物理网络种类复杂,数量繁多的特点,论文提出了两种可拓展的、易搭建的面向多个网段的物理网络虚实融合方案,即:基于多浮动IP与基于路由节点的多网段虚实融合方案。其中,基于路由节点的方案解决了基于多浮动IP方案的物理网卡瓶颈问题,可更好地满足网络仿真测试云多网段虚实融合仿真需求。论文通过网络测试工具对基于节点映射和基于虚拟交换机的两种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方案进行了互通性验证,紧接着对基于路由节点的多网段虚实融合方案进行了三个不同网段的互通性验证。进一步,论文对上述虚实融合方案分别进行了时延、带宽等多维度的性能评估。此外,论文通过应用案例中的目标仿真场景,来验证仿真测试云在加入了虚实链路后,与普通的虚拟链路或物理链路相比,是否依然可以正常仿真。经过实验结果表明,论文研究的虚实融合仿真方案可以有效可靠地实现物理节点与虚拟实例节点共同仿真。
欧阳卓玥[4](2021)在《基于vDPA的虚拟网络转发性能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云计算的蓬勃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虚拟网络中虚拟机之间的数据通信越来越频繁,对数据流转发效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本论文从当前虚拟网络转发技术出发,介绍了虚拟网络转发过程中常用组件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vDPA(vhost数据路径加速)技术的数据流转发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前后的虚拟网络中数据流转发性能进行测试实验,可以看到虚拟机之间通信带宽值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20%左右,基本达到了网卡直通技术的转发性能。由此证明了基于vDPA技术的优化方案提升了虚拟网络转发性能,验证了该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此优化方案对企业降低网络转发成本、提高项目开发和测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当前常用的虚拟网络转发技术和部分组件,包括DPDK技术和OVS技术等。同时也介绍了虚拟网络中网络I/O半虚拟化技术和常用的加速数据包处理技术,包括前端virtio技术和后端vhost技术,和网卡直通技术的基本原理等。(2)设计了基于vDPA技术的虚拟网络转发性能优化方案。研究了vDPA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模块,设计了将vDPA技术运用在虚拟网络转发过程中的优化方案。方案中将vDPA组件与数据流转发框架进行结合设计,并将该优化方案进行实现,包括基于vDPA技术在内核中的实现,在用户空间中的实现和在硬件模块中的实现。该方案优化了虚拟网络中虚拟机之间数据流的转发性能,在提升网络带宽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了虚拟机实时迁移的可行性。(3)设计了虚拟网络中数据包转发性能的测试实验方案,并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完成虚拟网络中虚拟机之间的通信性能测试。实验中主要测试两种场景下,三种不同的转发方案中虚拟机之间的数据包转发速率。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验证了基于vDPA优化方案在保持virtio标准接口的同时,在原DPDK-OVS转发方案的基础上提升了网络带宽,基本达到了网络直通技术的网络带宽。
尚雪宁[5](2020)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网络切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不仅要满足站内充电设备的通信需求,更要保证电动汽车用户的可靠通信。然而传统的电力专网组网方式缺乏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为同时满足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用户的通信需求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引入网络切片机制提升资源利用率。网络切片技术可以实现弹性化、灵活化、定制化的组网方式,为每个用户在统一的物理资源上建立逻辑上孤立的端到端通信连接。各国学者对于网络切片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中资源配置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场景中,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在不同时段内迥异的网络需求给网络切片资源配置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深入分析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场景特性的基础上,为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引入了网络切片机制。论文依托于国家电网省级横向项目“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与广义车联网互联互通技术研究”,充分分析了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场景中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在不同时段中迥异的网络通信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车辆移动预测的通信需求预测机制,并在此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需求预测的网络切片资源分配算法,并搭建了网络仿真平台进行了仿真验证,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主要工作有如下三点:其一,提出了基于网络切片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架构,为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设计了具备不同网络功能的服务功能链。针对电动汽车的网络移动性支持需求,设计了适用于网络切片架构的虚拟化移动性管理实体模型。其二,设计了基于车辆移动预测的通信需求预测机制,采用后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车辆到达率,进而建立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网络切片的吞吐量需求预测模型,与电动汽车网络切片的移动性管理需求模型,并通过真实数据集验证了其准确性。其三,建立了用于描述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网络切片资源配置问题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用户需求预测的网络切片资源配置算法,通过NS3网络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钱东旭[6](2020)在《复杂网安系统测试环境自动构建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涉及的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敏感,承载这些资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临愈加严峻的安全威胁。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中充斥着的大量安全风险促使运营者在系统中增加安全设备,但是安全设备是否提高了安全防御能力无法判断,这种困境推动着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御能力测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然而,在安全防御能力测评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测试环境缺乏合适的构建技术,现有技术仍然存在着硬件设备资源网络配置繁琐、虚拟资源仿真精度差、复杂拓扑构建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御能力测试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自动化构建仿真精度高的测试环境出发,综合使用虚拟和硬件设备资源作为测试环境的构建基础模块,通过研究自动构建复杂网安系统测试环境相关的虚拟化、虚实互联、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设计虚实互联方案、测试环境构建方案,实现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形成自动构建高真实度测试环境的能力,满足复杂网安系统安全防御能力测试需求,主要工作说明如下:(1)本文设计了虚实互联方案。首先,提出资源组织方案组织虚拟和硬件设备资源作为测试环境构建的基础模块,发挥虚拟资源的高效便利、硬件设备资源功能专业和复现精度高的优势;然后,主要设计了针对硬件设备接入虚拟资源环境的虚实互联方案,解决部分硬件设备虚拟化实现效果差甚至无法虚拟化的问题,同时该方案为硬件设备附加网络可编程性,提升了硬件设备在构建测试环境时的网络配置效率。(2)本文设计了测试环境构建方案。首先,在安全防御能力测试场景下分别定义了网络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和节点,对网络和节点进行了细致刻画;其次,利用虚拟化技术、SDN技术分别实现了网络和节点的构建实现方案,解决虚拟资源构建测试环境复现精度差的问题;最后,利用测试环境构建方案在网络和节点配置方面的可编程性,实现网络和节点构建的自动化,解决复杂测试环境配置繁琐导致的构建效率低的问题。(3)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首先,使用XML语言描述网络拓扑,具体设计网络和节点的描述方案,以XML语言描述的网络拓扑文件作为系统输入;其次,设计自动化部署系统的多层架构,同时将虚实互联方案、测试环境构建方案流程化,实现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最后,通过使用自动化部署系统构建一个实例网络信息系统拓扑测试环境验证系统相关功能。
苏传宇[7](2020)在《基于KVM与IDV架构的桌面云服务端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各类机构的电脑终端设备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这也大幅提升了桌面环境的维护难度与管理成本。以高校常见的实验室机房为例,在传统的本地桌面管理模式下,管理员需要定期为每一台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更新网络、存储等相关配置,设置系统还原策略,并针对每一门课程的实际需求安装各类专业软件。为了解决上述困境,桌面云将用户的桌面环境与其显示终端设备解耦,一方面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定制的个人桌面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所有用户桌面环境交由桌面云系统进行集中处理,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成本。目前,主流的桌面云系统架构包括两种:传统的VDI架构和由Intel公司率先提出的IDV架构。VDI的特点是“集中存储,集中管理,集中运算”,对网络带宽以及服务端的磁盘I/O速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同于VDI架构,IDV架构的桌面云系统特点是“集中存储,集中管理,分布运算”,虚拟机运行在本地,显着降低了服务端的负载压力,提升了云桌面的实际操作体验。本文利用QEMU-KVM虚拟化技术,开发构建基于IDV架构的桌面云系统IDVDesktop,提出了桌面云服务端IDV-Server的分层架构模型。针对桌面云领域常见的高校云实验室场景,本文设计了桌面云服务端的整体业务逻辑,并实现了用户与教学数据管理、云桌面配置信息的维护、云桌面的批量生成、云桌面运行状态监控等核心功能。基于桌面云的实际需求和KVM虚拟机的运行特点,本文还设计并实现了桌面云服务端的镜像存储方案与虚拟网络方案。镜像存储方案通过libvirt在服务端构建统一的镜像存储池,使用Ceph RBD块设备作为云桌面的模板镜像,保证了虚拟机镜像的高性能与高可用性。虚拟网络方案采用内外网隔离的双网卡配置,使用Linux网桥与NAT模式实现云桌面对外部网络的访问功能,并整合Open v Switch与VXLAN隧道技术搭建跨物理节点的VXLAN网络,实现云桌面对内部虚拟网络的访问功能。
刘建瓯[8](2020)在《基于边缘计算的计算和网络融合系统架构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物联网、AR/VR、8K视频等业务也开始蓬勃发展。海量的设备将同时通过5G网络接入到现有的计算和网络架构中,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量将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但是,在传统以云为中心的架构中,计算和存储资源都汇聚在云端计算中心,所有的用户请求必须经过云中心节点处理再回传给用户,云中心节点以及核心网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传统以云为中心的架构将无法满足5G时代业务对高带宽、海量接入、超低时延的需求。为了解决云中心架构无法满足5G时代业务需求的问题,边缘计算正在被广泛开展研究。但因为边缘计算节点广泛分布在用户的边缘侧,可靠性难以保障,传统分布式架构无法直接应用到边缘计算中。另一方面,现有的边缘计算架构与网络架构处于割裂状态,无法充分发挥5G技术带来的新效能。因此,为了解决边缘计算架构和网络架构完全割裂的问题,融合计算和网络架构,在边缘计算基础上引入了计算和网络虚拟化技术,将传统的计算和网络资源虚拟化为统一的资源服务。本文重点分析了计算和网络融合架构在边缘计算场景中的优势,系统的研究了边缘计算场景下计算和网络融合架构的技术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计算和网络融合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功能实现,最后通过实例测试验证该融合系统在边缘计算场景中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针对传统以云为中心的架构难以支撑5G场景下新应用业务需求,以及现有的边缘计算架构难以充分发挥5G效能的问题,提出一种“云+边缘”的计算和网络融合系统架构。详细介绍了边缘侧计算和网络融合承载架构、云中心资源管理与编排架构。(2)针对边缘侧计算节点广泛分布在各地难以管理,且现有分布式架构无法直接应用在边缘计算领域的问题,引入了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和Open v Switch虚拟交换机技术,将广泛分布在各地的边缘侧节点的计算和网络资源虚拟化为统一的资源池,并通过云中心节点进行统一的管理。(3)针对传统计算架构对网络不可见不可控的问题,设计了函数化网络管理接口。为了降低网络编程的复杂度,将虚拟化的网络资源抽象为虚拟网络和逻辑网络。虚拟网络由不同虚拟交换机节点连接而成,通过扩展虚拟交换机的链路可以横向增强业务的网络资源;通过管理逻辑网络,可以从业务角度调整数据链路,动态调整业务网络资源分配。(4)针对现有边缘计算应用开发和落地难的问题,基于本文实现的边缘计算系统设计并实现了边缘计算应用快速开发插件,并引入微服务设计思想,将传统应用拆分为多个微小服务的组合,并通过云中心计算和网络管理节点将微服务快速部署到边缘侧承载节点上。同时引入领域驱动设计思想,将应用业务拆分为水平业务和垂直业务,屏蔽业务高频变化的同时,将通用业务封装给不同行业应用开发者使用。
杨辰[9](2020)在《SD-Tunnel可视化管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SDN网络诞生以来,不同厂家以OpenFlow协议为标准,实现了多种控制器,但仍有易用性低、内容繁杂、针对性弱等缺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SDN网络架构和OVS(Open vSwitch,开源虚拟交换机),将网络管控与新一代Web技术相结合,采用远程可视化动态配置的方式,实现了一种可视、高效的网络管控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介绍了现有SDN控制器的架构,分析了其技术原理和现有方案的不足之处,深入研究了OpenFlow、OVSDB等网络管理协议的技术标准。介绍了隧道技术和VXLAN组网的技术细节。介绍了基于MVVM架构的Web前端技术和基于Node的后端技术,具体分析了新一代Web技术原理和优势。(2)提出了SD-Tunnel可视化网络管控系统架构,基于OpenFlow和OVSDB协议,以可视界面的方式屏蔽底层的复杂流程,脱离现有SDN控制器实现网络管控。针对系统与网络设备的通信问题,提出了基于OVSDB远程客户端和SSH远程客户端的解决方案与具体设计,实现管控系统与虚拟交换机的信息交互,在此基础上设计了OVS数据获取机制和处理流程,设计了管控指令下发的机制和处理流程。针对系统层次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ommonJS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各功能模块独立工作又协同运行,提高了系统可扩展性。给出了基于Vue.js和Node.js的Web模块设计方法,用组件化的方式设计单页面Web应用,在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已知的信息及其关联性提升自动化程度和不必要的人工输入,只需点击和选择即能实现网络管控。(3)针对用户体验和管控系统效率的问题,基于HTTP和浏览器的缓存机制优化了Web服务;通过WebSocket的全双工通信能力,扩展管控范围;基于数据更新策略,满足频繁数据更新需求的同时减轻管控开销;利用OpenFlow组表将数据散列到不同的链路上,实现基于多链路的虚拟隧道负载分担。系统设计完成后,使用VMware虚拟网络编辑器和Minient部署测试环境,测试并验证了各功能的可用性,通过分析数据图表说明了系统优化结果。
杨锦修[10](2020)在《SDNCbench:SDN控制器性能测试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解耦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主张硬件集中化管理、开放接口、网络可编程化等思想。SDN简化了网络管理的复杂度,降低了网络创新实验的难度,并对多个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SDN控制器作为SDN架构中的核心组件,控制着整个SDN网络,是SDN网络的大脑。SDN控制器的性能决定着整个SDN网络的性能。本文从测试指标、测试技术方面对SDN控制器性能测试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测试指标体系,研究了新的测试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测试平台。另外,本文还设计了一种SDN控制器性能测试环境的自动化部署工具。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构建更加完善的SDN控制器性能测试指标体系。首先,对SDN控制器性能测试指标进行分类,然后对现有的测试指标进行收集,并在学习SDN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测试指标。最终形成更加完善的测试指标体系。(2)研究SDN控制器性能测试技术。首先对现有的SDN控制器性能测试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然后对SDN控制器性能测试的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本文选择的测试方法和依据。(3)设计并实现SDN控制器性能测试平台。该平台包含虚拟交换机模块、业务分析模块、测试调度中心、用户交互中心四个部分。虚拟交换机模块实现了OpenFlow报文构造和解析、OpenFlow连接维持、底层拓扑模拟等功能,同时还实现了虚拟交换机对多控制器的支持。业务分析模块通过对报文发送和接收的监控,实现了时延和吞吐量的计量功能。测试调度中心通过协调调度其他模块实现了测试指标的具体测试流程。用户交互中心通过命令行界面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功能。最后使用测试平台对ONOS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4)设计并实现SDN控制器性能测试环境自动部署工具。该工具使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进行设计,利用本文设计的指令规范和其他一些现有工具进行实现,解决了在进行SDN控制器性能测试时需要反复部署测试环境的问题。
二、IP虚拟交换机资源抽象及接口描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虚拟交换机资源抽象及接口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网络控制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DN仿真平台研究现状 |
1.2.2 SDN控制平面架构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SDN技术概述 |
2.1.1 SDN网络架构 |
2.1.2 OpenFlow协议 |
2.2 分级分域技术 |
2.3 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 |
2.3.1 Docker容器技术简介 |
2.3.2 Docker容器的特点 |
2.3.3 Docker容器的核心技术 |
2.3.4 Docker容器镜像管理 |
2.4 VETH技术 |
2.5 VXLAN技术 |
2.5.1 VXLAN简介 |
2.5.2 VXLAN协议 |
2.5.3 VXLAN通信方式 |
2.5.4 VXLAN技术优点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
3.1 总体架构设计 |
3.2 管理网络架构设计 |
3.2.1 Overlay网络架构设计 |
3.2.2 容器网络模式 |
3.3 数据网络架构设计 |
3.3.1 主机内虚拟网络链路设计与实现 |
3.3.2 跨主机虚拟网络链路设计与实现 |
3.4 SDN设备节点镜像设计 |
3.4.1 基于容器的SDN设备节点模型 |
3.4.2 Docker镜像工作流程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架构设计 |
4.1.1 网络架构 |
4.1.2 系统功能模块 |
4.2 超级控制器集群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集群管理模块 |
4.2.2 集群存储模块 |
4.2.3 跨域业务处理模块 |
4.3 域控制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拓扑管理模块 |
4.3.2 域内业务处理模块 |
4.3.3 域间业务处理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器实验验证 |
5.1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仿真平台实验 |
5.1.1 主机内虚拟链路实验 |
5.1.2 完整SDN仿真连通性实验与性能测试实验 |
5.2 基于虚拟机技术与基于容器技术对比实验 |
5.2.1 实验环境及拓扑 |
5.2.2 资源利用率对比实验 |
5.3 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控制器实验 |
5.3.1 实验环境及拓扑 |
5.3.2 流量测试实验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DPDK与Docker容器的自定义VNF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背景介绍 |
2.1 NFV技术简介 |
2.1.1 NFV技术背景 |
2.1.2 NFV网络架构 |
2.1.3 VNF技术简介 |
2.2 自定义VNF相关技术简介 |
2.2.1 自定义VNF开发模板-L2FWD-DPDK |
2.2.2 自定义VNF虚拟化方法-Docker容器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PDK与 Docker容器的自定义VNF方案设计 |
3.1 自定义VNF方案设计目标研究 |
3.1.1 自定义VNF方案研究关键问题 |
3.1.2 现有方案分析 |
3.1.3 自定义VNF方案设计目标 |
3.2 自定义VNF实现技术难点与解决思路 |
3.2.1 技术难点分析 |
3.2.2 技术难点解决方案 |
3.3 自定义VNF方案 |
3.3.1 自定义VNF总体软件架构 |
3.3.2 自定义数据包处理流程方案 |
3.3.3 自定义参数配置方案 |
3.3.4 数据包与数据流监控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PDK与 Docker容器的自定义VNF方案实现 |
4.1 自定义数据包处理流程实现 |
4.1.1 入口限速模块实现 |
4.1.2 队列调度模块实现 |
4.1.3 出口流量整形模块实现 |
4.2 自定义参数配置实现 |
4.2.1 读取配置文件模块流程 |
4.2.2 读取配置文件模块关键结构体与接口函数 |
4.3 数据包与数据流监控实现 |
4.3.1 获取监控信息模块实现 |
4.3.2 保存监控信息模块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PDK与 Docker容器的自定义VNF方案验证 |
5.1 实验说明 |
5.1.1 自定义VNF需验证功能 |
5.1.2 自定义VNF节点简化说明 |
5.1.3 实验环境与拓扑 |
5.2 自定义数据包处理流程技术验证 |
5.2.1 入口限速模块验证 |
5.2.2 队列调度模块验证 |
5.2.3 出口流量整形模块验证 |
5.3 数据包与数据流监控技术验证 |
5.3.1 数据流监控技术验证 |
5.3.2 数据包监控技术验证 |
5.4 自定义VNF与现有技术方案对比验证 |
5.4.1 限速精度对比验证 |
5.4.2 监控技术对比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基于虚实融合的网络仿真规模扩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网络仿真测试云技术研究 |
2.1 云计算技术基础 |
2.1.1 虚拟化技术 |
2.1.2 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
2.1.3 云计算资源管理技术 |
2.2 网络仿真测试云架构及实现 |
2.2.1 网络仿真测试云硬件架构 |
2.2.2 网络仿真测试云逻辑架构 |
2.2.3 网络仿真测试云软件模块 |
2.3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网络仿真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仿真设计与实现 |
3.1 基于节点映射的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方案 |
3.1.1 设计原理 |
3.1.2 实现流程 |
3.2 基于虚拟交换机的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方案 |
3.2.1 设计原理 |
3.2.2 实现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理网络虚实融合仿真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节点映射的物理网络虚实融合方案 |
4.1.1 基于随机事件设定的动态链路虚实融合 |
4.2 基于虚拟交换机的物理网络虚实融合方案 |
4.3 多网段物理节点网络虚实融合方案 |
4.3.1 基于多浮动IP的多网段虚实融合 |
4.3.2 基于路由节点的多网段虚实融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测试与性能评估 |
5.1 实验环境 |
5.2 参数设置与假设 |
5.3 功能验证 |
5.3.1 互通性验证 |
5.3.2 链路性能测试 |
5.4 性能评估 |
5.4.1 虚实链路性能评估 |
5.4.2 可重复性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案例分析 |
6.1 场景设计与搭建 |
6.2 实验设计及结果展示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vDPA的虚拟网络转发性能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计算的研究现状 |
1.2.2 网络转发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虚拟网络转发技术 |
2.1 DPDK虚拟化技术 |
2.1.1 DPDK主要模块 |
2.1.2 DPDK核心库 |
2.1.3 DPDK性能优化 |
2.2 Open vSwitch及相关技术 |
2.2.1 Open vSwitch定义 |
2.2.2 Open vSwitch组成架构 |
2.2.3 Open vSwitch工作流程 |
2.3 半虚拟化virtio |
2.3.1 virtio架构 |
2.3.2 virtio实现原理 |
2.4 vhost基本原理 |
2.4.1 内核态vhost-net |
2.4.2 用户态vhost |
2.5 网卡直通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vDPA虚拟网络转发优化方案设计 |
3.1 需求概述 |
3.1.1 当前网络转发技术的不足 |
3.1.2 对网络转发技术的需求 |
3.2 vDPA定义 |
3.3 vDPA功能模块 |
3.3.1 vDPA主要功能 |
3.3.2 vDPA工作流程 |
3.4 vDPA技术优势 |
3.5 基于vDPA优化方案设计 |
3.5.1 mdev框架设计 |
3.5.2 vhost-user关联设计 |
3.5.3 vDPA初始化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vDPA虚拟网络转发优化方案的实现 |
4.1 虚拟网络转发流程 |
4.1.1 NFV数据平面加速 |
4.1.2 DPDK加速的数据通路 |
4.2 基于vDPA转发优化方案的实现 |
4.2.1 内核中实现 |
4.2.2 用户空间中实现 |
4.2.3 硬件模块中实现 |
4.3 虚拟机实时迁移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及配置 |
5.1.1 实验环境的搭建 |
5.1.2 实验环境的配置 |
5.2 测试实验设计与实现 |
5.2.1 测试实验的设计 |
5.2.2 测试实验的实现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结果的分析 |
5.3.2 优化方案的不足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5)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网络切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相关技术研究概述 |
2.1 网络切片技术概述 |
2.1.1 LTE演进型分组交换核心网架构 |
2.1.2 网络切片概念架构 |
2.1.3 网络切片典型用例 |
2.2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2.2.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2.2.2 人工神经网络训练 |
2.2.3 后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
2.3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 |
2.3.1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比分析 |
2.3.2 粒子群优化算法基本流程 |
2.3.3 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位置更新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网络切片机制研究 |
3.1 基于网络切片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架构 |
3.1.1 架构概述 |
3.1.2 充电设备网络切片服务功能链设计 |
3.1.3 电动汽车网络切片服务功能链设计 |
3.2 基于车辆移动预测的通信需求预测机制 |
3.2.1 电动汽车移动预测机制 |
3.2.2 基于移动预测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流量需求模型 |
3.2.3 基于移动预测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移动性管理需求模型 |
3.3 基于用户需求预测的网络切片资源配置算法 |
3.3.1 数学模型 |
3.3.2 算法流程 |
3.3.3 目标函数 |
3.3.4 约束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网络切片机制实现 |
4.1 网络切片机制实现总体流程 |
4.2 基于移动预测的用户需求预测机制实现 |
4.2.1 数据集预处理模块实现 |
4.2.2 用户需求预测模块实现 |
4.3 资源配置策略模块实现 |
4.3.1 资源配置策略模块结构 |
4.3.2 资源配置策略模块运行流程 |
4.3.3 资源配置算法目标函数实现 |
4.3.4 资源配置算法约束条件实现 |
4.4 资源配置部署模块实现 |
4.4.1 服务功能链部署总体实现 |
4.4.2 传输网部署模块实现 |
4.4.3 接入网部署模块实现 |
4.4.4 核心网部署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功能测试与仿真实验分析 |
5.1 基于移动预测的用户需求预测机制验证 |
5.2 基于用户需求预测的资源配置算法验证 |
5.2.1 NS3验证实验设计与实现 |
5.2.2 仿真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 /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复杂网安系统测试环境自动构建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面临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方案架构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虚拟化技术 |
2.1.1 系统虚拟化及KVM |
2.1.2 虚拟化管理接口libvirt API |
2.1.3 虚拟交换机和路由 |
2.1.4 Docker |
2.2 SDN |
2.2.1 SDN架构 |
2.2.2 Open Flow |
2.2.3 VXLAN |
2.3 iptables |
2.4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
2.5 资源服务常见安全威胁 |
2.6 安全设备类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实互联方案设计 |
3.1 资源组织 |
3.1.1 虚拟资源组织 |
3.1.2 硬件设备资源组织 |
3.2 虚实互联 |
3.2.1 网络连通与硬件连接服务器 |
3.2.2 挂接虚拟机与设备网络可编程性 |
3.2.3 网关型设备虚实互联 |
3.2.4 网桥型设备虚实互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环境构建方案设计 |
4.1 网络抽象定义及其实现 |
4.1.1 网络抽象定义 |
4.1.2 网络实现 |
4.1.3 网络自动化 |
4.2 节点抽象定义及其实现 |
4.2.1 节点抽象定义 |
4.2.2 节点实现 |
4.3 宿主机选择与网络规划 |
4.3.1 网络规划 |
4.3.2 宿主机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 |
5.1 自动化部署系统 |
5.1.1 使用XML语言描述网络拓扑 |
5.1.2 自动化部署系统架构 |
5.1.3 自动化部署系统工作流程 |
5.2 系统应用验证 |
5.2.1 测试资源 |
5.2.2 网络拓扑 |
5.2.3 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与验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KVM与IDV架构的桌面云服务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进展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虚拟化及桌面云相关技术介绍 |
2.1 虚拟化技术概述 |
2.1.1 虚拟化的定义 |
2.1.2 Hypervisor的分类 |
2.2 KVM虚拟化实现原理 |
2.2.1 KVM简介 |
2.2.2 QEMU-KVM交互机制 |
2.3 虚拟化管理工具libvirt |
2.4 桌面云主流架构 |
2.4.1 VDI架构 |
2.4.2 IDV架构 |
2.4.3 VOI架构 |
2.4.4 主流架构特性对比 |
2.5 其他相关技术 |
2.5.1 桌面传输协议SPICE |
2.5.2 命令行工具virt-install |
2.5.3 分布式存储系统Ceph |
2.5.4 虚拟交换机Open v Switch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DV架构桌面云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业务场景分析 |
3.1.2 系统角色与用户组设计 |
3.1.3 功能性需求 |
3.1.4 非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整体架构设计 |
3.2.2 物理架构设计 |
3.2.3 逻辑架构设计 |
3.3 功能模块设计 |
3.3.1 云实验室业务逻辑功能 |
3.3.2 桌面云平台管理功能 |
3.4 数据模型设计 |
3.4.1 数据库表设计 |
3.4.2 数据模型E-R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桌面云服务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服务端程序具体实现 |
4.1.1 代码组织结构 |
4.1.2 重要的包和结构体 |
4.2 服务端API接口设计与实现 |
4.2.1 接口的路由设计 |
4.2.2 服务端程序的启动流程 |
4.2.3 HTTP请求的处理流程 |
4.3 用户与教学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1 用户的创建与删除 |
4.3.2 创建班级并关联学生 |
4.3.3 创建课程并关联班级 |
4.4 云桌面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1 桌面池与用户组的关联 |
4.4.2 云桌面的批量创建 |
4.4.3 云桌面的交付运行 |
4.4.4 虚拟机的生命周期管理 |
4.5 镜像存储方案设计与实现 |
4.5.1 镜像存储方案的整体架构 |
4.5.2 存储池的状态管理 |
4.5.3 存储池的类型及定义 |
4.5.4 镜像的格式、类型及用途 |
4.5.5 镜像的创建与更新 |
4.5.6 使用Ceph RBD作为虚拟机镜像 |
4.6 虚拟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 |
4.6.1 云桌面的网络拓扑结构 |
4.6.2 使用Linux网桥+NAT模式实现外部网络访问 |
4.6.3 使用OVS+VXLAN Tunnel实现跨物理机的VXLAN网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构建、运行与测试 |
5.1 系统运行环境 |
5.1.1 服务端程序的开发环境 |
5.1.2 云端服务器硬件配置与软件环境 |
5.1.3 本地主机硬件配置与软件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用户与教学管理功能 |
5.2.2 云桌面的批量创建与运行功能 |
5.2.3 存储池与镜像管理功能 |
5.2.4 虚拟网络管理功能 |
5.2.5 云桌面管理与监控功能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虚拟机性能测试 |
5.3.2 云桌面并发启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边缘计算的计算和网络融合系统架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计算发展现状 |
1.2.2 边缘计算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 |
2.1 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 |
2.1.1 技术简介 |
2.1.2 技术架构 |
2.1.3 技术优势 |
2.2 软件定义网络 |
2.2.1 技术简介 |
2.2.2 Open v Switch虚拟交换机 |
2.2.3 技术优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 |
3.1 引言 |
3.2 需求分析 |
3.3 平台整体架构设计 |
3.3.1 边缘侧计算网络承载平台 |
3.3.2 云中心管理和编排平台 |
3.4 基于微服务的服务化应用开发平台 |
3.5 边缘服务器自动接入流程设计 |
3.6 容器计算和网络监听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架构功能实现 |
4.1 引言 |
4.2 边缘侧计算和网络承载平台实现方案 |
4.2.1 基础设施层 |
4.2.2 抽象服务层 |
4.2.3 网络融合层 |
4.2.4 服务注册 |
4.3 云中心管理平台实现方案 |
4.4 微服务应用开发插件实现方案 |
4.5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4.5.1 测试环境 |
4.5.2 启动自检测试 |
4.5.3 容器动态扩容测试 |
4.5.4 分布式高可靠应急通信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SD-Tunnel可视化管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SD-Tunnel可视化管理与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网络虚拟化技术SDN |
2.1.1 SDN概述 |
2.1.2 OpenFlow概述 |
2.2 OVS与OVSDB协议 |
2.2.1 Open vSwitch原理研究 |
2.2.2 OVSDB原理研究 |
2.3 隧道技术与VXLAN组网 |
2.3.1 隧道技术简介 |
2.3.2 VXLAN组网原理研究 |
2.4 基于Web的可视化技术 |
2.4.1 Web前端设计技术 |
2.4.2 Web后端服务器Node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视化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管控系统简述 |
3.1.1 系统架构 |
3.1.2 系统功能描述 |
3.1.3 管理与控制对象说明 |
3.2 网络设备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2.1 OVSDB远程客户端 |
3.2.2 基于Web的SSH远程会话客户端 |
3.2.3 基于CommonJS的功能模块化 |
3.3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3.1 数据处理和封装 |
3.3.2 数据库设计 |
3.4 管控逻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1 基于Node的异步处理 |
3.4.2 数据获取的机制与流程 |
3.4.3 指令下发的机制与流程 |
3.5 WEB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3.5.1 基于Vue.js的Web前端 |
3.5.2 前端功能组件化 |
3.5.3 基于Node的Web后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控系统优化 |
4.1 基于HTTP令牌的Web性能优化 |
4.2 基于Web Socket的管理服务扩展与优化 |
4.3 基于数据更新策略的性能优化 |
4.4 基于多链路的SD-Tunnel负载分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D-Tunnel可视化管控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部署 |
5.2 管控功能测试 |
5.3 WEB服务器管控性能测试 |
5.3.1 基于HTTP的请求测试 |
5.3.2 基于Web Socket的请求测试 |
5.4 基于多链路的SD-Tunnel负载分担实验与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SDNCbench:SDN控制器性能测试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研究现状 |
1.2.1 测试指标研究现状 |
1.2.2 测试工具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SDN架构 |
2.2 OpenFlow |
2.2.1 OpenFlow通信协议 |
2.2.2 OpenFlow交换机 |
2.3 SDN控制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指标体系研究 |
3.1 测试指标的分类方法 |
3.2 测试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单实例模式下的性能指标 |
3.2.2 集群模式下的性能指标 |
3.2.3 完整指标体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平台研究 |
4.1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平台整体架构 |
4.1.1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方法分析与比较 |
4.1.2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平台框架设计 |
4.2 虚拟交换机模块 |
4.2.1 虚拟交换机的端口设计 |
4.2.2 OpenFlow报文构造与解析 |
4.2.3 虚拟交换机的连接维持功能研究 |
4.2.4 对多控制器的支持 |
4.2.5 虚拟交换机之间的拓扑模拟 |
4.3 测试调度中心模块 |
4.3.1 设计目标 |
4.3.2 功能设计 |
4.4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实验 |
4.4.1 测试环境 |
4.4.2 ONOS控制器单实例模式下的容量测试 |
4.4.3 ONOS控制器单实例模式下的响应时间测试 |
4.4.4 ONOS控制器单实例模式下的吞吐量测试 |
4.4.5 ONOS控制器集群模式下的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环境自动部署工具研究 |
5.1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环境简介 |
5.2 SDN控制器性能测试环境自动部署工具设计 |
5.2.1 使用的工具介绍 |
5.2.2 指令规范介绍 |
5.2.3 框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IP虚拟交换机资源抽象及接口描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容器的分布式SDN网络控制器技术研究[D]. 陈家宣.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基于DPDK与Docker容器的自定义VNF实现技术研究[D]. 胡讯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虚实融合的网络仿真规模扩展技术研究[D]. 李佳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vDPA的虚拟网络转发性能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欧阳卓玥.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网络切片机制研究[D]. 尚雪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复杂网安系统测试环境自动构建技术研究与实现[D]. 钱东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KVM与IDV架构的桌面云服务端设计与实现[D]. 苏传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边缘计算的计算和网络融合系统架构设计和实现[D]. 刘建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SD-Tunnel可视化管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10]SDNCbench:SDN控制器性能测试平台研究与实现[D]. 杨锦修.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