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癌p16、cyclin D_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延蛟[1](2021)在《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球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每年约有841,000新发病例和782,000死亡病例,其中约50%来自中国,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寻找肝癌潜在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能早发现、早治疗的任务迫在眉睫。DEN(Diethylnitrosamine,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癌变过程与人肝癌的过程非常相似,是最广泛应用的肝癌模型。而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涉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关于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基因芯片能对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病变特异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并迅速将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mi RNA虽然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无明显的细胞特异性,而存在于生殖细胞piwi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近年被发现也存在于癌细胞,与piwi蛋白结合的piRNA(Piwi-interacting RNA)在维持DNA完整、抑制转录、翻译等均有重要作用,但关于piRNA/piwi与肿瘤发生的相关研究还在初始阶段。肝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研究表明紫草素具有抗癌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副作用小,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综上所述,本研究以DEN诱导建立的大鼠肝癌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肝癌标志物、免疫、内分泌及相关指标,寻找肝组织差异表达的mRNA和piRNA及相关蛋白,揭示以上因素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肝癌细胞CBRH-7919为研究对象,检测紫草素对其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为探索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选取40只6周龄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重量在150克左右,分为肝癌模型组(NC)和正常对照组(Md),其中,肝癌模型组自由饮用浓度为0.1 mg/m L DEN的无菌水,每24小时更换一次,20周后停药(9-12周断药用水代替),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ELISA法检测外周血AFP、ASMA、HSP、IL-1、IL-6、TNF-α、ACTH、CORT等指标的改变;利用芯片技术检测组间肝组织mRNA的差异表达并筛选候选基因,采用RT-q 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检测肝癌组织中候选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2)利用二代测序法检测肝组织差异表达的piRNA;利用motif短序列模式比配算法辨认piRNA临近调控区域加工区域特征进行富集度解析和聚类,结合piRNA定位进行功能基因的分布总结,利用RT-q PCR对piRNA、mi RNA进行定量,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中piwil2、piwil4等基因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CBRH-7919细胞中的piwil4基因,利用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迁移的变化;3)用MTT、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法观察紫草素作用于CBRH-7919细胞后的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等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紫草素作用CBRH-7919细胞后STAT3、Cyclin D1、piwil4、Bcl-xl蛋白。结果:1)利用改变饮水方式建立了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成癌率为75%,并避免了实验动物中途死亡,肝癌组肝脏表面粗糙度增加,假小叶、增生灶和大量癌结节形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组血清AFP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1);组间血清ASMA无统计学差异,肝癌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SP差异显着(P<0.01)。血清免疫学指标IL-1、IL-6水平降低而TNF-α水平升高(P<0.05),内分泌指标ACTH和CORT的水平降低。mRNA芯片结果显示,31042个mRNA中表达上调的有1639个,表达下调的有360个,应用RT-q PCR法检测结果发现,STAT3和Cyclin D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Igfals、G6P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中STAT3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少,肝癌模型组STAT3和Cyclin D1蛋白的高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核。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Igfals、G6PC以及Emp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总计发现符合piRNA序列特征的为27439个,mRNA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肝癌模型组中上调表达的piRNA有4个(P<0.05),分别是piR-64745(piR-rno-51044),piR-64265(piR-rno-50623),piR-79437(piR-rno-48177),piR-64744(piR-rno-51043),表达下调的有2个(P<0.01),分别是piR-64143(piR-rno-50518)和piR-64142(piR-rno-50517)。组间表达异常的piRNA靶基因涉及嘌呤嘧啶代谢、氨基酸降解、黏多糖合成、复制、DNA剪切与修复、RNA和蛋白质降解、MAP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众多途径,RT-q PCR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肝组织的piR-79437表达增加(P<0.01)、piR-64143表达降低(P<0.01),肝癌模型组血清中mi R-133b升高(P<0.05);在肝癌模型肝脏中Piwil2、Piwil4的蛋白高表达(P<0.01),Piwil4基因敲除后,与肝癌正常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KO组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KO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Piwil4-/-细胞中STAT3、Cyclin D1、Bcl-x L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差异显着(P<0.05);3)紫草素的IC50是11.97μM,作用细胞的浓度确定为5、10、15μM,细胞的存活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发生梯度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CM结果显示,紫草素浓度为0μM、5μM、10μM、15μM时候,凋亡细胞数量分别为5.50±0.28%、7.88±0.51%、16.05±1.23%、26.88±0.22%,细胞凋亡率逐步上升,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依次用0μM、5μM、10μM、15μM的紫草素对应的迁移率分别为52.10±6.12%、47.01±9.01%、34.11±7.18%、13.98±4.52%,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依次用0μM、5μM、10μM、15μM的紫草素对应穿过小室膜的细胞数分别为482.33±55.54%、423.00±35.51%、386.33±68.37%、288.67±50.74%,呈现出浓度依赖性,侵袭能力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15μM紫草素处理CBRH-7919细胞48小时后,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P<0.05),piwil4和Bcl-x L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使用0.1mg/ml的DEN饮用水诱导大鼠肝癌模型20周(9-12周停药),成癌率为75%(15/20),效果良好,观察肝脏组织HE病理结果发现肝癌发生,且血清AFP、HSP均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大鼠模型。作者认为免疫相关IL-1、IL-6、TNF-α水平的升高,内分泌相关ACTH和CORT水平的降低,提示肝癌模型中免疫和内分泌功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紊乱;2)模型肝脏中,STAT3,Cyclin D1等癌基因的过表达和促凋亡基因EMP1低表达共同导致细胞的持续增殖,肝癌模型的G6PC表达的降低便于糖异生的中间产物用于肝癌细胞增殖所需能量的供应和物质的生物合成;3)本研究发现piR-79437、piR-6414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HCC存在关联,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血清mi R-133b可能是肝癌的潜在标志物,PIWIL2和PIWIL4在肝癌模型组的高表达,提示具有促癌作用,PIWIL4基因敲除细胞中STAT3,cyclin D1和Bcl-xl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PIWIL4基因可能通过作用于STAT3/cyclin D1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通过STAT3/Bcl-x L抑制其凋亡;4)紫草素使STAT3和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提示其对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紫草素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抑制其迁移及侵袭,呈现浓度依赖性的关系,但其作用细胞后的piwil4和Bcl-x L的表达水平没有变化,提示紫草素不通过Bcl-x L影响细胞凋亡,具体通过什么途径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还需进一步研究。
张影[2](2020)在《抗Cyclin D1胞内抗体对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亦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引起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要病因。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缺乏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具有高侵袭性、高转移性和显着耐药性等特点。TNBC发病率占乳腺癌总发病率的20%,死亡率占乳腺癌总死亡率的83%,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TNBC患者的愈后差、远期生存率低,目前TNBC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因此开展三阴性乳腺癌的新型治疗策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Cyclin D1是由CCND1基因编码的细胞周期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基因转录等功能,可在多种癌症中呈高表达。现有研究表明,阻断Cyclin D1的治疗策略将有助于干扰多种癌症特异性信号通路达到癌症治疗的目的。但是Cyclin D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愈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且Cyclin D1在TNB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深入研究TNBC中Cyclin D1的表达以及靶向拮抗Cyclin D1的作用效能,对于进一步理解TNBC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改善TNBC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胞内抗体技术是在细胞内表达且作用于同一细胞内靶抗原的具有功能的抗体分子,通过阻断或调节靶蛋白的活性,在翻译后水平实现蛋白质的敲低,作为RNA干扰(RNAi)和小分子抑制剂等靶分子敲低技术的互补手段,在蛋白质功能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对胞内抗体进行工程化修饰等手段,将抗体蛋白定位于细胞各区间内,从而在多种疾病(例如病毒感染、退行性疾病和肿瘤)中发挥诊断和治疗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构建了内质网滞留型抗Cyclin D1胞内抗体(命名为ER-ADκ),能够在ER阳性乳腺癌及肝癌细胞内结合并抑制Cyclin D1活性,有效抑制MCF-7、Hep G2等肿瘤细胞系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但ER-ADκ能否在TNBC中发挥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深入研究TNBC中Cyclin D1的致癌机制以及ER-ADκ能否作为改善TNBC患者愈后的有效治疗策略,本研究拟通过分析GEO数据库中TNBC患者m RNA转录组学数据,明确CCND1在TNBC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及可能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利用胞内抗体技术识别并结合TNBC细胞内Cyclin D1后,分别在细胞水平及裸鼠体内探究ER-ADκ的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生长、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具体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明确Cyclin D1在TNBC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特性。通过GEO数据库下载TNBC患者m RNA芯片数据并利用R语言进行生物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CND1在TNBC组织中呈高表达,通过STRING网站行PPI网络构建、通过R语言行GO功能注释及KEGG富集通路分析发现,Cyclin D1在TNBC中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细胞衰老、乳腺癌的发生以及在PI3K-AKT、Wnt等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乳腺癌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进一步证实:Cyclin D1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预示Cyclin D1可能成为TNBC靶向治疗的分子靶点。二、证实抗Cyclin D1胞内抗体(ER-ADκ)能够有效抑制TNBC增殖和转移,促进TNBC凋亡。(1)在MDA-MB-231和BT-549两种TNBC细胞中转染ER-ADκ的质粒,进行Western blot、co-IP和间接免疫荧试验,结果表明,ER-ADκ在TNBC中成功表达并定位在细胞内质网;(2)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ER-ADκ能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G1/S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3)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小室等实验发现,ER-ADκ能抑制MDA-MB-231和BT-549细胞的迁移、侵袭和浸润能力。三、探究ER-ADκ抑制TNBC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TNBC细胞中,ER-ADκ抑制成视网膜细胞瘤抑癌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Rb)磷酸化水平,并上调抑制细胞周期相关因子p21(Cyclin inhibition protein 1)、p27(Kinase inhibition protein 1)的转录,进而抑制TNBC细胞周期进程;(2)ER-ADκ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促进TNBC细胞发生凋亡;(3)ER-ADκ通过抑制β-catenin的核易位,下调TNB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相关转录因子Slug、Snail的表达,抑制EMT相关蛋白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和MMP14的表达,并提高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抑制TNBC的转移。四、ER-ADκ抑制TNBC生长及转移的体内效应及相关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裸鼠异种移植瘤实验发现,ER-ADκ可以在体内显着降低MBA-MB-231细胞的瘤重及瘤体积,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的体内生长;ER-ADκ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的方式在体内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2)通过裸鼠异种移植瘤实验和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发现,ER-ADκ能够在体内有效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肺转移的能力;ER-ADκ促进E-cadherin表达、抑制β-catenin表达降低癌细胞肺转移的能力。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Cyclin D1在TNBC组织中呈高表达,并对TNB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浸润等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MDA-MB-231和BT-549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内表达抗Cyclin D1的胞内抗体ER-ADκ,能够在细胞内识别并结合Cyclin D1,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增殖及转移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ER-ADκ结合并抑制Cyclin D1活性,下调Rb磷酸化水平,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并减少β-catenin的核累积,进而使EMT过程受阻,从而抑制TNBC生长和转移。综上,本研究首次通过胞内抗体技术实现敲低TNBC中的Cyclin D1,发现抗Cyclin D1胞内抗体能够显着抑制TNB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探讨了相应的机制,为Cyclin D1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胞内抗体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韩艳艳[3](2020)在《PIK3CA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PIK3CA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差异及表观遗传学甲基化水平,阐述鼻咽癌组织中PIK3CA表达与鼻咽癌临床恶性表型、预后的关系;探讨PIK3CA表达模式对于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PIK3CA上游调控PVT1/mi R-515-5p-PIK3CA轴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和放疗抵抗的作用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为揭示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疗抵抗分子机制和个体化治疗靶点的筛选奠定科学基础。方法:第一部分:(1)组织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鼻咽癌及鼻咽正常粘膜组织标本PIK3CA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鼻咽癌组织内PIK3C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PIK3CA表达水平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2)体外细胞水平通过特异性si RNA转染鼻咽癌细胞下调PIK3CA表达,检测PIK3CA表达水平对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细胞功能的影响;(3)利用焦磷酸盐测序法检测鼻咽癌及正常鼻咽粘膜组织中PIK3C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差异。第二部分:(1)利用star Base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PIK3CA和mi R-515-5p之间的潜在靶位点,构建载有mi R-515-5p结合位点PIK3CA 3’UTR的野生型序列插入p GL3载体,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 R-515-5p调控PIK3CA基因表达结合位点,并通过抗Ago2进行RIP检测并分析mi R-515-5p与PIK3CA的相互作用。(2)组织水平利用q RT-PCR法检测鼻咽癌和正常鼻咽粘膜组织中PIK3CA的m RNA表达水平,并在细胞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PIK3CA基因在鼻咽癌细胞系及正常鼻咽粘膜细胞系中蛋白表达差异;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mi R-515-5p敲减后的NPC细胞中PIK3CA蛋白表达调控。(3)用CCK8法检测转染PIK3CA+mi R-515-5p的NPC细胞监测细胞增殖趋势。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辐照剂量(0、2、4、6、8 Gy)下转染PIK3CA+mi R-515-5p的NPC细胞相较PIK3CA的存活分数及凋亡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辐照剂量(0和8Gy)下以上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D1和Bax的蛋白水平,从而揭示mi R-515-5p调控PIK3CA对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水平影响。第三部分:(1)组织水平采用q RT-PCR检测NPC和正常组织中PVT1的表达及不同TNM分期的PVT1表达差异,并分析其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细胞水平采用q RT-PCR检测正常粘膜细胞系和NPC细胞系中的PVT1水平差异。(2)采用携带sh RNA的慢病毒转染敲减PVT1,通过q RT-PCR验证PVT1的敲减效率;使用CCK8法评估PVT1表达对细胞增殖水平影响。进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检测、细胞周期蛋白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及western blot法,分析鼻咽癌细胞在不同辐照剂量(0,2,4,6,8Gy)下的存活分数、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蛋白水平。(3)用star Base预测了PVT1与mi R-515-5p结合位点;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抗Ago2法进行混合靶点阳性候选基因的单靶点验证。构建慢病毒载体,采用q RT-PCR评估NPC组织和细胞中转染mi R-515-5p和PVT1表达调控关系。(4)采用CCK8法检测转染mi R-515-5p、mi R-515-5p+PVT1的鼻咽癌细胞增殖情况,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辐照剂量下(0、2、4、6、8 Gy)转染PVT1+mi R-515-5p的NPC细胞相较PIK3CA的存活分数及凋亡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辐照剂量下(0和8 Gy),以上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D1和Bax的蛋白水平,从而揭示PVI1调控mi R-515-5p对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水平影响。(5)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转染sh-PVT1、sh-PVT1+Anti-mi R-515-5p的鼻咽癌中PIK3CA、AKT和p-AKT的蛋白质水平,确定PVT1/mi R-515-5p-PIK3CA轴调节关系。(6)为了验证PVT1在体内的功能,通过转染sh-PVT1或sh-Control的C666-1细胞建立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动态监测瘤体在裸鼠皮下成瘤及生长情况,验证PVT1对鼻咽癌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PIK3CA蛋白在71例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1.69%,高于正常鼻咽粘膜组织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K3C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Ki-67等均无统计学相关性,与肿瘤T分期(P=0.000)、N分期(P=0.008)及临床分期(P=0.002)有相关性,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PIK3CA蛋白强表达的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及中等表达的患者(Log Rank检验结果:?2=7.995,P<0.05);(2)敲减PIK3CA的si RNA转染鼻咽癌细胞后,MTT实验显示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受抑制;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CNE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在敲减PIK3CA后受到了的抑制(P<0.05)。(3)焦磷酸盐测序检测PIK3C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启动子区发现4个甲基化位点,其中3个位点鼻咽癌组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鼻咽粘膜组织组(P<0.05)。第二部分:(1)利用star Base预测mi R-515-5p和PIK3CA之间的潜在靶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RIP检测证实了mi R-515-5p是通过该结合位点调控鼻咽癌细胞中PIK3CA基因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法分析其调控关系,结果显示转染mi R-515-5p的鼻咽癌细胞较正常鼻咽粘膜细胞中PIK3CA的蛋白水平下调(P<0.05),提示mi R-515-5p在体外负性调控PIK3CA的表达。(2)CCK8法检测结果提示,转染mi R-515-5p后鼻咽癌细胞较PIK3CA组增殖下降(P<0.05),提示mi R-515-5p逆转了PIK3CA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3)转染mi R-515-5p后,鼻咽癌细胞随辐射量的增加细胞存活分数降低,PIK3CA组较对照组存活分数下降幅度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促进鼻咽癌细胞的放疗抵抗,mi R-515-5p的上调逆转了PIK3CA诱导的对放疗抵抗的增强作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PIK3CA过表达可抑制放疗导致的NPC细胞凋亡(P<0.05),而转染mi R-515-5p后PIK3CA抑制放射线所致的凋亡作用被消除(P<0.05)。综上所述,PIK3CA促进NPC细胞的增殖和放疗抵抗,抑制NPC细胞的凋亡,而mi R-515-5p在调节NPC细胞增殖、凋亡和放疗抵抗中与PIK3CA起着相反的作用。第三部分:(1)组织水平,与配对正常对照组织相比,NPC组织中PVT1上调,晚期(III+IV)的PVT1表达水平高于早期(P<0.05);而细胞水平,鼻咽癌中PVT1较鼻咽上皮细胞中上调,PVT1水平越高,细胞存活率越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PVT1可能是鼻咽癌的癌基因,其高表达导致了NPC的预后不良。(2)通过sh-PVT1瞬时转染鼻咽癌细胞,细胞增殖CCK8试验提示鼻咽癌细胞中PVT1下调抑制NPC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细胞随辐照剂量(0,2,4,6,8Gy)的增高sh-PVT1组较sh-Control组存活分数下降(P<0.05),提示敲减PVT1后明显促进NPC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不同辐照剂量(0和8 Gy)下PVT1敲减后鼻咽癌细胞凋亡率升高,sh-Control组较sh-PVT1组细胞周期蛋白D1的增加、Bax水平的下降(P<0.05),PVT1沉默降低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水平,增加了放疗后Bax在NPC细胞中的表达。综上所述,敲减PVT1在体外抑制NPC细胞的增殖和放疗抵抗,并诱导细胞凋亡。(3)通过star Base发现mi R-515-5p载有PVT1的靶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RIP检测证实mi R-515-5p是PVT1的靶点。经q RT-PCR证实mi R-515-5p在体外受到NPC细胞中PVT1的负调控。(4)CCK8法检测结果提示,鼻咽癌细胞转染mi R-515-5p后增殖水平下降(P<0.05),但转染mi R-515-5p+PVT1后的鼻咽癌细胞较mi R-515-5p组增殖增加(P<0.05),PVT1的表达逆转mi R-515-5p对细胞增殖抑制。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同样提示,PVT1通过反向调控mi R-515-5p的作用,促进NPC细胞的增殖和放疗抵抗,抑制NPC细胞的凋亡。(5)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鼻咽癌细胞水平,sh-PVT1组较对照组PIK3CA和p-AKT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低(P<0.05),PVT1的下调降低了PIK3CA和p-AKT的水平;转染sh-PVT1+Anti-Control组较sh-PVT1+Anti-mi R-515-5p组逆转了这种作用(P<0.05)。结果表明,通过与NPC细胞中mi R-515-5p相互作用,PVT1在体外诱导了AKT通路。(6)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实验证实,敲减PVT1在体内通过与PIK3CA发生作用,抑制了肿瘤的生长。结论:(1)PIK3CA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鼻咽癌的不良预后相关,PIK3CA基因表达下调能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鼻咽癌中PIK3CA存在异常甲基化,且其甲基化水平高于鼻咽正常粘膜组织。(2)mi R-515-5p在体外靶向调控PIK3CA,并负性调节PIK3CA的表达。PIK3CA促进NPC细胞的增殖及放疗抵抗,抑制了NPC细胞的凋亡,而Mi R-515-5p逆转了PIK3CA的作用。(3)PVT1在NP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NPC的不良预后相关。mi R-515-5p是PVT1的靶点,并且在体外受到NPC细胞中PVT1的负调控。PVT1通过与mi R-515-5p相互作用,促进NPC细胞的增殖和放疗抵抗,抑制NPC细胞的凋亡。在体外PVT1通过与NPC细胞中mi R-515-5p相互作用,诱导了AKT通路,促进鼻咽癌细胞增殖和放疗抵抗。敲减PVT1在体内通过与PIK3CA发生作用,抑制了肿瘤的生长。PVT1/mi R-515-5p-PIK3CA轴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并诱导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导致鼻咽癌预后不良,本研究为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化靶向治疗关键分子筛查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王彩莹[4](2020)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D-L1及CDK4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DK4及PD-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观察这两个因子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而探讨CDK4与PD-L1能否成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子;分析CDK4与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为CDK4抑制剂与PD-L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的联合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2016至2017年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病理科的结直肠腺癌病理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115例,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最短距离>5cm)40例。所有纳入患者原发肿瘤均已经病理学诊断为结直肠腺癌,相关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纳入患者均无其他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方面严重疾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及其他肿瘤相关治疗。从标本库中调取符合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石蜡标本制作组织芯片,通过对组织芯片进行CDK4与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查看两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PD-L1与CDK4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两者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1.PD-L1在11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有38例(33%),相较于癌旁组织阳性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PD-L1阳性患者癌组织发生的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阴性患者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微卫星不稳定等无明显关系(P>0.05);通过对随访成功的95例患者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法分析PD-L1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PD-L1阳性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PFS)例数有24例(64.9%),与阴性3年无进展的患者43例(74.1%)相比较,PD-L1阳性的患者预后更差。2.CDK4阳性表达有50例(43.5%),癌旁组织阳性表达有3例(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CDK4的表达差异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和病理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无明显关系(P>0.05);CDK4阳性的患者3年PFS有28例(60.9%),与阴性3年无进展患者39例(79.6%)相比较,CDK4阳性的患者预后更差。3.PD-L1与CDK4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04,P<0.05)。结论1.PD-L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D-L1在结直肠癌患者阳性表达者较阴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3年无进展生存期短、预后不良。2.CDK4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CDK4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3年无进展生存期短、预后不良。3.PD-L1与CDK4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PD-L1抑制剂与CDK4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受益。
汤德锋[5](2017)在《前脑啡肽PENK在胃肠间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常用生物数据库分析以及临床肿瘤组织验证并结合细胞功能学试验,探讨前脑啡肽(proenkephalin,PENK)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作用与肿瘤恶性行为的关系,明确PENK基因在GIST中高表达与GIST临床危险度分级的关系,初步阐明PENK在胃肠间质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GIST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中的功能。【方法】1)通过GEO数据库、Oncomine在线数据库(https://www.oncomine.org)、c Bio Portal(http://www.cbioportal.org)等分析了GIST肿瘤组织标本和配对正常组织标本中基因表达差异。以Fc(Fold chang)值≥2(即表达量增加一倍及以上)同时基因改变以拷贝数扩增(copy number amplification,CNA)为主,CNA≥5%为标准筛选出一组各数据库中均出现的差异基因,结合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不同危险度分级的GIST新鲜组织标本(高危10例及低、中危各5例)以及14例正常胃组织(其中10例配对高危GIST,2例配对低危GIST,2例配对中危GIST)q RT-PCR结果,我们从中挑选出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表达差异较大的基因PENK。同时,比较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前期所作的GIST不同危险度GIST组织的表达谱芯片筛查结果,发现PENK基因在中低危GIST中高表达,而在高危GIST中低表达,故拟选择此基因作为研究对象。2)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GIST患者肿瘤组织构建的GIST组织芯片(2002.01.01~2011.12.3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ENK在不同危险度分级的GIST表达情况,结合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PENK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3)GIST-882、GIST-T1细胞功能实验验证:首先在GIST-882细胞系、GIST-T1细胞系中验证PENK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构建PENK稳转干扰及过表达片段,在GISTT1细胞系中进行了功能验证:通过CCK-8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验证GISTT1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空穿及胶穿)实验验证GIST-T1迁移、侵袭能力;通过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验证其对细胞周期或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构建稳转干扰细胞株并裸小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PENK在裸小鼠体内对GIST-T1细胞株成瘤能力的影响。4)通过对PENK蛋白纯化和上游调控转录因子预测、下游信号通路激活等方面研究和分析了PENK在GIST进程中的作用机理。5)构建GIST-T1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初步验证了PENK对耐药细胞株的功能。【结果】1)通过对GEO、TCGA、Oncomine中GIST配对资料的数据库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以Fc值≥2为界限同时该基因变化以拷贝数扩增为主(CNA≥5%)筛选出在两个数据库中均出现的高表达基因14个(TOX、CHEK1、FOXG1、CEP170、BDNF、KIF1A、PEG10、SATB2、TCF19、MCPH1、SIX1、RFTN2、GNG2、PENK)。2)对1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显示PENK正常组织中呈现低表达但在GIST组织中呈现高表达,两组间表达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88。进一步GIST组间分析,PENK在低、中危组GIST中呈高表达,低、中危组间PENK表达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837;在高危组中呈显着低表达,与正常组织和低中危组相比较均呈现显着地统计学差别,P值分别为0.015和0.00014。3)268例GIST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ENK在GIST高危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9%,明显低于中低危GIST组织的77.2%,两组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别,P=0.0001。进一步将PENK表达水平与NIH危险度分级相关指标关联,我们发现PENK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P=0.001)、核分裂相(P=0.0002)、肿瘤破裂出血(P=0.026)、危险度分级(P=0.001)均呈显着负相关。随着GIST肿瘤体积增大(肿瘤破裂出血风险亦随之增高)、肿瘤核分裂相增加及NIH危险度分级增高,GIST肿瘤组织的PENK蛋白染色的阳性率减少,而阴性率显着增加,提示PENK在GIST进展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4)对GIST患者生存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进行分析,发现PENK高表达组GIST患者存活率显着高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36;在GIST患者疾病复发率上,PENK高表达组显着低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合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样的结论出现在268例按PENK表达水平不同划分的GIST患者中,PENK高表达可显着改善GIST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4和0.033,即PENK高表达者预后较好,低表达者预后差。同时按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的268例GIST患者中,在OS方面低危和中危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高危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在RFS方面出现同样的结论。提示PENK阳性表达患者与NIH低、中危患者的OS和RFS显着高于高危患者,反之则预后较差。为明确268例GIST患者中一些病例服用伊马替尼对其OS和RFS的影响,我们分别对此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服用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和未服用IM并未对268例患者的OS和RFS产生影响,P值均大于0.05。5)进一步细胞功能实验验证中,PENK过表达GIST-T1细胞和稳转干扰GIST-T1的细胞功能实验中两者呈现截然相反的结论:在细胞增殖实验中,PENK过表达GIST-T1细胞系的增殖能力显着低于PENK稳转干扰GIST-T1细胞系;在体现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中(空穿及胶穿),PENK过表达GIST-T1细胞系的迁移、侵袭能力显着低于PENK稳转干扰GIST-T1细胞系;在细胞周期检测中,PENK过表达或稳转干扰GIST-T1细胞系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细胞凋亡实验中,PENK过表达细胞系GIST-T1诱导凋亡的能力显着高于PENK稳转干扰GIST-T1细胞系;在体外动物实验中,PENK稳转干扰细胞系GIST-T1的诱导成瘤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GIST-T1细胞系。因此,在体内和体外两个层面我们验证了PENK作为抑癌基因的抑制GIST增殖的功能。6)在PENK如何触发其抑癌机制研究中,我们发现PENK基因启动受AP-1基因调控,PENK蛋白对细胞周期无显着作用,但PENK蛋白酶切产物阿片类生长因子(opiod growth factor,OGF)可以通过激活抑癌基因P16从而竞争性抑制Cdk4和Cyclin D的结合使得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GIST的增殖,同时PENK激活凋亡相关通路从而增加GIST凋亡使得GIST生长抑制。初步GIST-T1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功能实验中我们证实PENK蛋白对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无显着作用,但其酶切产物OGF可显着抑制耐药细胞株的生长,为进一步耐药机制探讨打下基础。【结论】1)PENK在低、中危GIST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在高危GIST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PENK表达程度与GIST患者的复发率呈负相关而和患者的生存率呈正相关。2)PENK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显示其抑制GIST的增殖功能。3)PENK通过PENK蛋白酶切产物OGF激活抑癌基因P16从而竞争性抑制Cdk4与Cyclin D的结合使得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GIST-T1细胞的增殖,同时PENK激活凋亡相关通路从而增加GIST-T1细胞的凋亡使得GIST-T1的生长抑制。4)GIST-T1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功能实验中我们证实PENK蛋白在体外对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但PENK蛋白酶切产物OGF能够显着抑制GIST-T1耐药细胞株的生长。
奚松阳,王瑞平,邹玺[6](2016)在《中药对大肠癌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细胞的周期调控机制遭到破坏而导致肿瘤细胞失控性生长相关。大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高,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随着中药抗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许多中药能够将肿瘤细胞阻滞于不同的细胞周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对近年来大肠癌细胞周期研究及中药对大肠癌细胞周期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参考文献45篇。
魏卓文,党冬梅[7](2014)在《胃癌组织中p16、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研究p16、Cyclin D1和Surv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p16、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p16的表达率高于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胃癌组织中p16的表达率低于二者;p16、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均无关;p1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yclin D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P<0.05);Survivin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且p16与Cyclin 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86),p16与Survivin也呈负相关(r=-0.518),Cyclin D1与Survivin呈正相关(r=0.431)。结论 p16、Cyclin D1和Survivin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
谷化平,黄勇,尚培中[8](2013)在《细胞周期素D1和p16蛋白表达与胆管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p16蛋白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胆管癌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Cyclin D1及p16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胆管癌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胆管癌中Cyclin D1和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6/50)和42.0%(21/50)。胆管癌中Cyclin D1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05),而p16表达阳性率显着低于正常胆管组织(P<0.05)。Cyclin D1和p16表达与胆管癌分化程度、TNM分期、转移及患者生存期相关(P<0.05)。Cyclin D1和p16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68,P<0.05)。结论检测Cyclin D1和p16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估胆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焦学信,任勇亚[9](2008)在《大肠癌p16Ink4a和周期素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肠癌p16Ink4a和周期素(cyclin)D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大肠癌及正常大肠黏膜中p16Ink4a和周期素D1的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16Ink4a和周期素D1表达率为57.35%和73.53%,而对照组为85.00%和0.00%,两组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Ink4a和周期素D1表达与大肠癌分化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大肠癌中p16Ink4a与周期素D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肠癌发生机制涉及p16Ink4a和周期素D1调节通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且与大肠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等有关。周期素D1蛋白高表达可能是大肠癌发生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p16Ink4a低表达反映了大肠癌恶性进展,是有价值的预后因子。
陈小贺,孟文格,袁权利,韩增山,武纪生,苑艳娟,付泽娴,蔡建辉[10](2008)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 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 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1、CDK4、和p16进行检测。结果CyclinD1和CDK4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分别为36/70(51.4%)和28/70(40.0%),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和CDK4的阳性率分别为70.0%和6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0%和3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p16在大肠癌中为低表达33/70(47.1%),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分别为57.1%和71.4%,CyclinD1与CDK4呈正相关关系(P(0.05)。CyclinD1与p16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CyclinD1、CDK4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yclinD1的过度表达和p16的低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大肠癌的发生机制涉及CyclinD1、CDK4和p16调节环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
二、大肠癌p16、cyclin D_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p16、cyclin D_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mRNA芯片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piRNA/piwi与肝癌的关系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紫草素对肝癌细胞CBRH-7919 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piRNA/piwi 在癌症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2)抗Cyclin D1胞内抗体对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乳腺癌研究现状 |
1.1.1 乳腺癌发病率 |
1.1.2 乳腺癌病理分型 |
1.1.3 三阴性乳腺癌病理分型 |
1.1.4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 |
1.2 细胞周期调控 |
1.3 Cyclin D1 蛋白 |
1.3.1 Cyclin D1 转录和翻译后调控 |
1.3.2 Cyclin D1 生物学功能 |
1.3.3 Cyclin D1 发挥促癌作用信号通路 |
1.3.4 靶向Cyclin D1 癌症治疗策略 |
1.4 胞内抗体 |
1.4.1 抗体基本结构组成 |
1.4.2 胞内抗体制备 |
1.4.3 胞内抗体应用 |
1.5 本论文立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Cyclin D1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异常表达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细胞株及质粒 |
2.2.2 实验耗材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2.5 组织芯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去内毒素质粒的提取 |
2.3.3 细胞转染 |
2.3.4 细胞稳定转染 |
2.3.5 细胞荧光共定位分析 |
2.3.6 细胞周期检测 |
2.3.7 细胞凋亡检测 |
2.3.8 划痕实验 |
2.3.9 细胞侵袭能力的测定 |
2.3.10 细胞迁移能力的测定 |
2.3.11 Western blot分析 |
2.3.12 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 |
2.3.13 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技术 |
2.3.14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
2.4 数据库资源 |
2.4.1 GEO数据库资源 |
2.4.2 数据分析处理所用软件资源 |
2.4.3 统计学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5.1 TBNC组织中Cyclin D1 异常转录 |
2.5.2 PPI网络构建 |
2.5.3 KEGG 富集分析Cyclin D1在TNBC中参与的信号通路 |
2.5.4 Cyclin D1在TNBC组织中高表达 |
2.5.5 ER-ADκ在 MDA-MB-231和BT-549 细胞中的表达 |
2.5.6 ER-ADκ在 MDA-MB-231和BT-549 细胞中的定位 |
2.5.7 细胞中表达的ER-ADκ能与Cyclin D1 相互作用 |
2.5.8 ER-ADκ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进程 |
2.5.9 ER-ADκ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 |
2.5.10 ER-ADκ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 |
2.5.11 ER-ADκ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和浸润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ER-ADκ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分子机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株及转染试剂 |
3.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3 实验所需抗体 |
3.2.4 Q-PCR 实验所需引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及转染 |
3.3.2 逆转录(RT)反应 |
3.3.3 Real Time PCR(Q-PCR) |
3.3.4 细胞透射电镜观察 |
3.3.5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ER-ADκ 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的活化 |
3.4.2 ER-ADκ 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通路的活化 |
3.4.3 ER-ADκ 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相关通路的活化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靶向Cyclin D1 胞内抗体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机制的体内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细胞株 |
4.2.2 实验动物 |
4.2.3 本研究中用到的试剂 |
4.2.4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动物实验 |
4.3.3 组织H&E染色 |
4.3.4 免疫组化技术 |
4.3.5 TUNEL染色 |
4.3.6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ER-ADκ抑制体内MDA-MB-231 乳腺癌原位生长 |
4.4.2 ER-ADκ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远端转移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PIK3CA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PIK3CA基因表达模式及其对鼻咽癌发生发展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iR-515-5p在 PIK3CA诱导的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和放疗抵抗中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使用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NPC细胞中PVT1/miR-515-5p-PIK3CA轴调控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PIK3CA 基因与头颈部肿瘤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D-L1及CDK4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制作组织芯片 |
3. 实验材料 |
4.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 |
5. 免疫组化染色(Max Vision 二步法) |
6. 随访 |
7.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PD-L1 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 |
2. CDK4 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 |
3. PD-L1 与 CDK4 的表达的相关性 |
讨论 |
1. PD-L1 在结直肠癌中的意义 |
2. CDK4 在结直肠癌中的意义 |
3. PD-L1 与 CDK4 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 |
(5)前脑啡肽PENK在胃肠间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胃肠间质瘤高表达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候选基因前脑啡肽PENK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脑啡肽PENK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功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前脑啡肽PENK在胃肠间质瘤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参考文献 |
小结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中药对大肠癌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肠癌细胞周期失控机制 |
2 中药对大肠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2.1 中药作用于大肠癌细胞G0/G1期 |
2.2 中药作用于大肠癌细胞S期 |
2.3 中药作用于大肠癌细胞G2/M期 |
3 问题与展望 |
(7)胃癌组织中p16、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2.2 结果判断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p16、Cyclin D1和Survivin在不同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 |
2.2 p16、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2.3 p16、Cyclin D1和Survivin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8)细胞周期素D1和p16蛋白表达与胆管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试剂: |
1.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 结果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yclin D1和p16在胆管癌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 |
2.2 Cyclin D1和p16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
2.3 Cyclin D1和p16蛋白表达与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2.4 胆管癌中Cyclin D1和p16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
3讨论 |
(9)大肠癌p16Ink4a和周期素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判定标准 |
四、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p16Ink4a和周期素D1在大肠癌表达 |
二、p16Ink4a和周期素D1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
三、大肠癌周期素D1与p16Ink4a表达的相关性 |
讨论 |
(10)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 |
1.2 HE染色 |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4 结果判定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大肠癌p16、cyclin D_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延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抗Cyclin D1胞内抗体对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影. 吉林大学, 2020(03)
- [3]PIK3CA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韩艳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4]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D-L1及CDK4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 王彩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前脑啡肽PENK在胃肠间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汤德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6]中药对大肠癌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进展[J]. 奚松阳,王瑞平,邹玺. 山东中医杂志, 2016(06)
- [7]胃癌组织中p16、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 魏卓文,党冬梅.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4(02)
- [8]细胞周期素D1和p16蛋白表达与胆管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J]. 谷化平,黄勇,尚培中.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3(03)
- [9]大肠癌p16Ink4a和周期素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焦学信,任勇亚. 江苏医药, 2008(11)
- [10]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陈小贺,孟文格,袁权利,韩增山,武纪生,苑艳娟,付泽娴,蔡建辉.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