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刻种植体19例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莱,邸萍,崔宏燕,郝强,林野[1](2021)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两年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2年临床效果, 探究其相关技术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患者15例, 其中男性4例, 女性11例, 年龄(64.2±9.3)岁。所有患者均于下颌植入4枚种植体后, 使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 将专用钛杆坚固焊接于种植体基台套管上, 形成钛合金修复体支架;通过个性化预成修复体重衬于该支架上, 完成下颌全牙弓即刻修复体。累计15例下颌骨(共60枚种植体)完成基台水平的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焊接支架-基台就位密合状态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存留情况、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生物学并发症、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随访时间范围为24~55个月, 平均34.9个月。结果 15例焊接支架-基台就位顺利, 临床及影像密合度良好, 修复体连接固定顺利, 至2年复查时60枚种植体中2枚种植体(2例患者)因骨结合丧失被取出, 余58枚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7±0.2)mm。存留的58枚种植体观察期内牙龈出血指数<3, 未见明显牙龈红肿和瘘管等炎症表现。种植体无折裂变形等机械并发症, 15件即刻固定修复体中6件发生人工牙脱落或修复体折裂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度不良, 软垢评分(3.4±0.4)分。结论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短期临床效果可预测, 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影响种植体间稳定连接的修复机械并发症, 其即刻修复体有可能作为长期修复体使用, 远期效果需继续随访观察。
董事玲[2](2020)在《单颗前牙种植时机影响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即刻和延期种植同期GBR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单颗前牙种植时机影响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背景】牙齿缺失后会发生牙槽骨的生理性吸收和改建,软组织的形态尺寸同时也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拔牙后前半年时间里。传统延期种植在拔牙后4-6月后植入植体,此时牙槽突已经历了大量的软硬组织改建,导致前牙缺失后缺牙区骨量不足以及软组织塌陷的情况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开展多项临床治疗技术以保存骨量,如位点保存术、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以及即刻种植技术等。与传统的拔牙窝自然愈合相比,位点保存术通过拔牙后在牙槽窝内同期填入骨粉及胶原膜,可以更好地保存牙槽骨骨量,对生理性骨吸收和改建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然而,与即刻种植相比,位点保存术依旧缺乏时效性,存在二次骨增量的可能性。研究显示,即刻种植同期植骨可以缓解牙槽嵴吸收,但存在美学风险。结合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的优缺点,有学者提出在拔牙后4-8周后进行早期种植治疗的概念。在现有资料中,我们通过回顾性或前瞻性临床报告发现,即刻种植对于修复缺失前牙在功能和美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种植体失败及美学风险等方面仍存有较大争议。因此,需要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明确上颌前牙区不同种植时机的种植修复疗效。【目的】通过纳入现有随机对照试验,对前牙区单颗种植体的即刻种植与其他时机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价。【方法】根据预设标准,电子检索Pub Med、EMBASE和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2月。所有检索结果导入Endnote X9软件进行重复文献的筛除,得到的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人员根据标准审查题目、摘要及全文得出最终纳入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制定的主要结局指标为种植体存留率,次要结局指标为牙槽骨吸收量、美学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通过Review Manager 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电子数据库和手工检索的结果为292篇,通过导入Endnote X9筛除重复得到208篇文章,2名独立研究员经标题及摘要初步筛选出20篇文献再经全文筛查后得到最终纳入的文献8篇。共计498颗前牙区单颗植体纳入研究,随访时间为1年及以上。纳入研究的文章总体为低偏倚风险。Meta结果显示,即刻种植与位点保存后延期种植存留率有显着差异(RR=0.94;95%CI:[0.95,1.02];P=0.04),位点保存组优于即刻种植组;即刻种植组美学评分与早期种植相比,粉红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更佳(MD=1.06;95%CI:[0.78,1.36];P<0.0001);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以及即刻种植与早期种植之间种植体存留率无显着性差异;即刻组与位点保存延期组关于边缘骨、粉红美学评分以及并发症的Meta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前牙区单颗牙缺失无论选择何时植入植体,种植体在1年的随访期里都显示出高存留率,拔牙位点保存后延期种植治疗相对于即刻种植显示出更高的存留率;即刻种植较早期种植粉红美学评分更高。二单颗前牙即刻和延期种植同期GBR的对比研究【研究背景】上颌前牙区牙缺失除了极大地影响功能,更影响患者的美观。随着口腔种植诊疗技术的发展,上颌前牙区种植治疗的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前牙种植治疗已然成为一个可靠且可预测的治疗程序。常规临床种植技术包括延期种植和即刻种植,即刻种植因其成功率高、诊疗次数少和疗程较短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有学者认为即刻种植的成功率低于传统种植方式,有些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治疗方式的美学效果也有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即刻种植具有缓解牙槽突生理性改建的作用,可获得更好的美学结果,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即刻种植在软组织退缩上有更多的风险,可能影响最终的美学效果。上前牙区常常存在骨量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病例面临骨增量的需要。前牙区骨增量术包括GBR、骨劈开术、Onlay植骨术等,其中GBR技术具有安全、适应范围广的优点,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骨增量技术。即刻种植一般认为仅需在种植体与牙槽窝骨壁的间隙内进行植骨即可,但部分学者提出在间隙内植骨的同时唇侧骨板额外植骨能获得更稳定的骨量。目前这部分研究较少,即刻种植与传统延期种植同期GBR之间疗效比较也尚未明确。【目的】分析比较上颌切牙区单颗牙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同期唇侧植骨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度在南京市口腔医院行上颌切牙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5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即刻组(28例)和延期组(29例),两组均同期行GBR。所有患者于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6个月(T2)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检查,并通过影像分析软件定位测量种植体肩台下2 mm和10 mm处唇侧水平骨量。两组患者在最终冠修复3月后进行满意度及美学评分。【结果】在观察期内,两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在T2时间节点时,即刻组患者在2个位点处的唇侧骨板吸收量少于延期组(P<0.05),即刻组在2个位点处唇侧剩余骨厚度>2 mm的患者均多于延期组,且即刻组获得更好的粉红美学评分与满意度评分。【结论】上前牙区单颗种植体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均能获得高成功率。相较于延期组,即刻种植同期行唇侧植骨术更有利于缓减牙槽骨吸收,维持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
李风帆[3](2020)在《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上中切牙骨水平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因前牙外伤、牙体疾病、牙周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上中切牙缺失需要进行OSSTEM系统延期种植修复的患者。患者按照修复后6个月PES评分分为三组:第一组为PES≥12分修复美学效果佳,此组为42位患者;第二组为12>PES≥8分修复美学效果可接受,此组为18位患者;第三组为PES<8分修复美学效果欠佳,此组为0位患者。并测量统计计算60位患者的缺牙间隙、同名牙宽度、种植体半径、缺牙间隙减同名牙宽度差值、种植体与同名牙间隙、水平偏离、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的中点到同名牙中线的水平距离、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的中点到同名牙切端平面的垂直距离、所成三角形斜边距离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和Tanα值(垂直距离除以水平距离)。观察测量种植后即刻和修复后6个月的边缘骨吸收,修复后即刻和修复后6个月的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来评估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由于第三组纳入患者为0位,所以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直接测量数据统计结果:缺牙间隙无显着性差异(P=0.387);同名牙宽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的中点到同名牙宽度中线的水平距离有显着性差异(P=0.032);到切端平面的垂直距离有显着性差异(P=0.014)。2.两组通过计算得出统计结果:缺牙间隙与同名牙宽度的和除以2无显着性差异(P=0.068);缺牙间隙减同名牙宽度的差无显着性差异(P=0.166);水平偏离无显着性差异(P=0.319);种植体与同名牙间隙无显着性差异(P=0.225);三角形斜边距离无显着性差异(P=0.082);三角形的面积无显着性差异(P=0.425);Tanα值有显着性差异(P<0.001)。3.两组边缘性骨吸收(MBL)统计结果:近中边缘性骨吸收(MBL)无显着性差异(P=0.133);远中边缘性骨吸收(MBL)无显着性差异(P=0.476)。4.两组软组织统计结果: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D)修复后即刻有显着性差异(P=0.002);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D)修复后6个月有显着性差异(P=0.004);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BI)修复后即刻有显着性差异(P=0.001);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BI)修复后6个月后有显着性差异(P=0.044)。5.患者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修复后即刻患者对软组织色泽的满意度无显着性差异(P=0.291);咀嚼功能无显着性差异(P=0.191);附着高度无显着性差异(P=0.074);整体美观有显着性差异(P=0.001)。修复后6个月患者对软组织色泽的满意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1);咀嚼功能无显着性差异;附着高度无显着性差异(P=0.134);整体美观有显着性差异(P=0.040)。结论:1.近远中方向上,中切牙的宽度可影响同名牙种植美学效果;近远中距离可影响种植美学效果。建议通过修复方式调整同名牙大小,正畸调整间隙影响水平距离后,再做种植修复。2.垂直方向上,垂直距离影响种植深度从而影响美学效果,建议测量后再决定种植深度,设计前牙种植时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术保留牙槽骨高度或种植时需去骨或植骨。3.Tanα值影响前牙种植美学效果显着,建议治疗前种植设计,协调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比例即Tanα值在1.400±0.208范围内修复后美学效果更为理想。
吴晓虹,刘伟东[4](2019)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Bio-oss人工骨粉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富小板血浆联合Bio-oss人工骨粉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完成种植修复、后期复查时确诊为牙种植体周围缺损的患者70例为观察对象,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Bio-oss人工骨粉进行修复治疗, 观察组则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Bio-oss人工骨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探针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以及菌斑指数(PI)、龈沟出血指数(SBI)水平分别为(7.18±1.31)mm、(5.68±0.87)mm、(1.23±0.31)、(2.48±0.34)和(7.22±1.28)mm、(5.74±0.83)mm、(1.27±0.33)、(2.53±0.36), 均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骨密度(BMD)水平分别为(35.48±4.58)g/cm3、(35.74±4.61)g/cm3, 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PD、CAL及PI、SBI水平分别为(4.48±1.01)mm、(4.27±0.53)mm、(0.68±0.21)、(1.12±0.13)和(3.43±0.76)mm、(0.58±0.54)mm、(0.38±0.07)、(0.41±0.08),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9±0.83)mm、(4.83±0.71)mm、(0.89±0.27)、(1.46±0.21)和(4.14±0.98)mm、(4.21±0.62)mm、(0.49±0.11)、(0.63±0.13)](t=3.213、3.739、3.632、8.144和3.387、4.533、4.991、8.526, P=0.002、0.000、0.000、0.000和0.001、0.000、0.000、0.000)。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的牙尖交错位习惯咬合状态(ICP-HB)、最大力紧咬合状态(ICP-MC)时的颞肌前部(TA)肌电值和咬肌(MA)肌电值水平分别为(76.81±15.17)、(67.56±14.43)、(74.24±13.28)、(68.27±13.03)和(66.44±13.28)、(58.76±13.07)、(65.58±11.55)、(59.04±10.76)mV, 均明显高于治疗前[(46.48±11.15)、(38.19±13.04)、(54.83±12.57)、(56.48±13.13)和(45.71±10.98)、(38.23±13.11)、(55.14±12.69)、(56.61±13.08)mV](P<0.05), 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ICP-HB、ICP-MC时的TA、MA肌电值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2、2.674、2.911、2.994, P=0.003、0.009、0.004、0.003)。结论富小板血浆联合Bio-oss人工骨粉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显着, 富血小板血浆能够加快和提升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速度和修复质量, 使种植修复治疗效得以长期保持,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杨菁[5](2018)在《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种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和种植体设计的不断革新,种植牙的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种植牙已逐渐成为目前广泛采用并且有着极高可预见临床疗效的牙列缺失修复方法。为解决颌骨后部区域骨量不足问题,学者们发明并不断改进各种骨增量技术(包括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植骨术、牵张成骨术等)和种植体的设计方案(包括短种植体、窄种植体、倾斜种植体、颧骨种植体以及种植体形态、表面处理技术等),并针对各种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本文针对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分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1)运用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比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研究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2)运用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比植入骨移植材料与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研究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种植体周边缘骨丧失、新生骨密度。3)回顾性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并探究影响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相关因素。第一部分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本研究比较牙槽骨增量技术和短种植体两种不同临床解决方案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中运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预先设定好入选标准后,搜索以下数据库PubMed、EMBASE(通过OVID)以及 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以及检索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获得的结果均导入Endnote X7软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的对检索结果进行审查,确定纳入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关心的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Meta分析使用RevMan(Review Manager)5.1软件。证据的总体质量评价使用 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评定。结果: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共获得2082篇文章。经过标题、摘要和全文审查,并交叉比对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Meta分析最终纳入10篇符合标准的研究。10篇文献总计将1175个种植体纳入研究,其中605个种植体在骨增量组,570个种植体在短种植体组。Meta分析结果提示骨增量组与短种植体组的种植体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风险比(RR)为0.99(95%的可信区间为0.96到1.01,P=0.29)。骨增量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短种植体组,风险比为2.23(95%的可信区间为1.16到4.26,P=0.02)。同时骨增量组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相较短种植体组显着增高,风险比为0.19(95%的可信区间为0.11到0.27,P<0.00001)。依据GRADE评级,证据的质量等级均为高。结论:在具有足够剩余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以植入短种植体的颌骨相对骨量不足区域,相较于使用骨增量技术联合植入常规种植体,单纯使用短种植体具有相似的成功率和更少的并发症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第二部分植入骨移植材料与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目的:本研究系统性评价上颌窦底提升植入骨移植材料和不植入骨移植材料在上颌后牙区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预先设定好入选标准后,搜索以下数据库PubMed、EMBASE(通过OVID)以及 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以及检索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获得的结果均导入Endnote X7软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的对检索结果进行审查,确定纳入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关心的结局指标包括种植体成功率、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种植体周骨水平和新生骨密度。Meta分析使用RevMan(Review Manager)5.1软件。证据的总体质量评价使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评定。结果: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共获得707篇文章。经过标题、摘要和全文审查,并交叉比对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Meta分析最终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研究,总计包含336种植体,其中122个种植体在上颔窦底提升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214个种植体在上颌窦底提升使用骨移植材料组。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上颌窦底提升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与使用骨移植材料组的种植体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风险比(RR)为1.00(95%的可信区间为0.96到1.04,P=0.94)。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上颌窦底提升使用骨移植材料组显着高于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风险比(RR)为-0.69(95%的可信区间为-1.28到-0.11,P=0.02)。同时植骨组与不植骨组比较种植体周骨丧失水平以及新生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3和0.54)。依据GRADE评级,证据的质量等级分别为中等(种植体成功率和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改变)、低(上颌窦内新生骨量)、极低(新生骨密度)。结论:依据现有证据,我们认为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种植体短期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第三部分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影像学分析-随访18个月的回顾性研究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并探究影响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分析40位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Bicon种植体并采用单冠修复患者(共植入51颗种植体)的影像学相关资料。每位患者均采集术前全口曲面断层片、术前CBCT以及术后即刻(TI)、术后6个月(T2)、术后12个月(T3)、术后18个月(T4)的全口曲面断层片。采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骨水平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18个月,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量为2.55±2.24mm(范围为0.1 to 8.6mm),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的值为0.69±0.61mm。术前可用骨高度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量无显着相关性,偏相关系数为-0.143(P=0.328).偏相关分析同时显示上颌窦底提升程序中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是否使用骨移植材料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P=0.000)和0.596(P=0.000)。种植牙牙冠/种植体比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无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73(P=0.224),偏相关系数为0.006(P=0.966)。结论: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以及是否使用骨移植材料与术后上颌窦内新骨形成正相关,而种植牙牙冠/种植体比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无显着相关性。短种植体与OSFE联合应用是修复萎缩上颌后部的可行方法,适量的植骨有利于获得可预期的临床结果。
蒋澍[6](2018)在《前牙即刻种植的修复效果及美学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与分析即刻种植对前牙种植体的修复效果及美学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笔者科室就诊的拟行前牙种植体即刻种植修复的4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即刻种植修复前后患者PIS指数及改良红色美学指数变化情况。结果:40例患者共40枚前牙种植体均发生骨结合,且无松动现象,与周围骨结合牢固,修复成功率100%。患者即刻种植修复前后,PIS指数各等级对比、改良红色美学指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牙种植体修复患者行即刻种植修复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且对软组织美学效果未造成明显影响,应用效果较优。
曾培[7](2018)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口腔修复膜在颌骨缺损位点保存中的初步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在即刻种植术、骨劈开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中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和口腔修复膜联合骨粉于种植体周围颌骨缺损区行位点保存,观察骨整合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初步评价PRF促进软组织愈合和骨组织修复的临床疗效,及其在临床上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8例需要行磨牙区牙种植术的患者,其中,即刻种植术12例、骨劈开术同期种植体植入16例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10例,每种术式随机分为PRF组和生物膜组,PRF组予以充填PRF膜联合骨粉,生物膜组予以口腔修复膜联合骨粉,每组均19例。观察术后疼痛、术区软组织愈合及种植体预后情况,并利用Planmeca Dimaxis Pro 4.5.0(ZH)软件分析系统测量牙槽骨的变化来评估两种材料的效果。结果:(1)术后24h,PRF组和生物膜组在三种手术中均表现出了疼痛,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示PRF组和生物膜组有25例轻度炎症,9例无炎症反应,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别(P>0.05)。术后10d及1、3个月后所有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良好,无术后并发症,达到初期愈合,未见种植体暴露。(2)术后3个月,PRF组和生物膜组在即刻种植术、骨劈开术同期种植体植入中均能维持牙槽骨骨密度(P>0.05),在上颌窦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中,PRF组的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优于生物膜组,但二者维持了牙槽骨骨高度。(3)即刻种植术PRF组能维持术区骨密度和骨高度,骨劈开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二者均能维持颌骨密度,而不可避免地阻止牙槽骨的吸收。(4)在三种手术方式中,PRF组更适用于即刻种植术的颌骨缺损位点保存,生物膜组的作用效果均相同。结论:(1)PRF和口腔修复膜均可应用于种植周围颌骨缺损的修复,术后不良反应率低,对软组织愈合的效果好,可屏障缺损区周围的牙龈组织,引导新骨的形成,重建颌骨缺损的骨组织。(2)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PRF的促进新骨形成作用优于口腔修复膜,而对于即刻种植术、骨劈开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术,PRF在即刻种植术中的作用效果更佳。(3)PRF具有简便、安全、价廉的优点,在颌骨缺损位点保存中效果可靠,但其远期效果还有待研究。
秦敬杰,郑翔宇[8](2018)在《不同种植修复的近期临床效果和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平台转换连接种植体和对接连接种植体种植修复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本院接受种植体种植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台转换组(种植体为nobel active)与对接连接组(种植体为nobel replace),每组50例患者,每例患者接受1枚种植体修复。对比2组患者种植体周牙龈的位置变化情况、牙槽骨吸收情况和种植体存留率。结果⑴2组患者术后即刻种植体周牙龈的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3,P>0.05);2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种植体周牙龈的位置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1,P<0.01)。⑵平台转换组患者的牙槽骨吸收情况优于对接连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7,P<0.01)。⑶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种植体均完成骨及软组织的结合,无松动、脱落,平台转换组和对接连接组种植体存留率均达到100%。结论与对接连接种植体种植修复相比,平台转换连接种植体优势在于牙龈探诊深度及牙槽骨吸收方面,牙龈健康状况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蒋澍,雷志敏[9](2017)在《不同骨材料对上颌窦底提升术骨吸收和种植体存留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骨材料对上颌窦底提升术骨吸收率和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48例牙列缺损患者,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检查显示上颌后部分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均接受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和植骨延期种植术治疗,根据骨移植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异种骨移植材料作为异种骨组,20例采用自体骨联合异种骨移植材料作为混合组。结合X线片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植骨术后骨吸收率和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48例均成功完成上颌窦底提升术和延期种植体植入,术后随访2年,两组移植骨量均有一定程度减少,但异种骨组随访期末植骨面积(45.75±6.91)mm2大于混合组(40.04±4.57)mm2,骨吸收率(1.99%)低于混合组(15.24%)(P<0.05);异种骨组、混合组分别植入57、42枚种植体,随访存留率分别为98.25%、97.62%,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采用异种骨移植材料的骨吸收率低于异种骨联合自体骨,但二者对延期种植体存留效果无明显影响。
李国平,林静[10](2014)在《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临床美学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上颌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的近期疗效及美学效果。方法对39例41颗无法保存的上前牙微创拔除后,即刻种植,即刻临时冠修复。6个月后行永久烤瓷冠修复。随访17年,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情况及相邻天然牙唇侧牙龈的协调性。通过主观评价和临床检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 43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无松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外形正常。其中28枚种植修复体唇侧牙龈缘位置与邻近天然牙唇侧龈位置及颜色协调一致,15枚种植修复体唇侧牙龈外形轻度异常。患者对即刻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满意。结论即刻种植修复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应用正确的手术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和美学效果。
二、即刻种植体19例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即刻种植体19例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单颗前牙种植时机影响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即刻和延期种植同期GBR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美学区拔牙后牙槽突的改建 |
1.2 牙槽嵴保存技术 |
1.3 前牙骨增量技术 |
1.4 前牙种植体的三维位置 |
1.5 种植时机的分类及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单颗前牙种植时机影响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单颗前牙即刻和延期种植同期GBR的对比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 |
致谢 |
(3)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影响前牙区种植美学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牙槽骨骨增量技术与短种植体在颌骨骨量不足区域的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植入骨移植材料对比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联合短植体植入术后影像学分析-18个月随访的回顾性研究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病例分析报告 |
1 病例一 |
1.1 —般情况 |
1.2 病史 |
1.3 临床检査 |
1.4 诊断 |
1.5 治疗计划 |
1.6 具体治疗步骤 |
1.7 讨论 |
1.8 参考文献 |
1.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2 病例二 |
2.1 一般情况 |
2.2 病史 |
2.3 临床检査 |
2.4 诊断 |
2.5 治疗计划 |
2.6 具体治疗步骤 |
2.7 讨论 |
2.8 参考文献 |
2.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3 病例三 |
3.1 一般情况 |
3.2 病史 |
3.3 临床检査 |
3.4 诊断 |
3.5 治疗计划 |
3.6 具体治疗步骤 |
3.7 讨论 |
3.8 参考文献 |
3.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4 病例四 |
4.1 一般情况 |
4.2 病史 |
4.3 临床检査 |
4.4 诊断 |
4.5 治疗计划 |
4.6 具体治疗步骤 |
4.7 讨论 |
4.8 参考文献 |
4.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5 病例五 |
5.1 一般情况 |
5.2 病史 |
5.3 临床检査 |
5.4 诊断 |
5.5 治疗计划 |
5.6 具体治疗步骤 |
5.7 讨论 |
5.8 参考文献 |
5.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6 病例六 |
6.1 一般情况 |
6.2 病史 |
6.3 临床检査 |
6.4 诊断 |
6.5 治疗计划 |
6.6 具体治疗步骤 |
6.7 讨论 |
6.8 参考文献 |
6.9 临床照片和图片 |
临床工作总结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致谢 |
(6)前牙即刻种植的修复效果及美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即刻种植修复前后患者PIS指数变化情况: |
2.2 对比即刻种植修复前后改良红色美学指数变化情况: |
3 讨论 |
3.1 前牙种植现状: |
3.2 前牙即刻种植方法: |
3.3 即刻种植的优点: |
(7)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口腔修复膜在颌骨缺损位点保存中的初步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材料与器械设备 |
1.3 术前准备 |
1.3.1 签署知情同意书 |
1.3.2 记录病历资料 |
1.3.3 设计手术方案 |
1.3.4 术前全口洁治并处理邻近病灶牙 |
1.4 PRF的制备 |
1.5 手术治疗程序 |
1.5.1 术区的消毒与麻醉 |
1.5.2 即刻种植术 |
1.5.3 骨劈开术同期种植体植入 |
1.5.4 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 |
1.6 术后医嘱 |
1.7 观察方法 |
1.7.1 术后24h情况 |
1.7.2 术后10d情况 |
1.7.3 术后1个月种植体的预后情况 |
1.7.4 术后3个月种植体的预后情况 |
1.7.5 影像学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后24h情况 |
2.1.1 疼痛检查情况 |
2.1.2 粘膜检查情况 |
2.2 术后10d情况 |
2.3 术后1个月种植体预后情况 |
2.4 术后3个月种植体预后情况 |
2.5 影像学观察 |
2.5.1 术后当天影像学结果 |
2.5.2 术后3个月影像学结果 |
2.6 统计学分析 |
2.6.1 两样本t检验 |
2.6.2 配对t检验 |
2.6.3 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
2.6.4 多个样本均数的多重比较 |
2.6.5 有序变量的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
3 讨论 |
3.1 PRF和口腔修复膜对软组织的影响 |
3.2 PRF和口腔修复膜联合骨粉促进骨组织生长 |
3.3 不同的种植系统对骨组织形成的影响 |
3.4 PRF的制备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综述 |
(8)不同种植修复的近期临床效果和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入选标准 |
1.3排除标准 |
1.4主要仪器、材料 |
1.5 手术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统计学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种植体周牙龈的位置变化 |
2.2 2组患者的牙槽骨吸收情况 |
2.3 2组患者种植体存留率 |
3 讨论 |
(9)不同骨材料对上颌窦底提升术骨吸收和种植体存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 |
1.2.2 种植体植入术 |
1.3 术后随访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植骨后植骨面积比较 |
2.2 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 |
3 讨论 |
(10)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临床美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种植材料 |
1.3 术前准备 |
1.4 种植体植入和冠修复 |
1.5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即刻种植体19例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两年疗效观察[J]. 李莱,邸萍,崔宏燕,郝强,林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12)
- [2]单颗前牙种植时机影响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及即刻和延期种植同期GBR的对比研究[D]. 董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3]上中切牙种植体平台与同名牙位置关系对修复美学的影响[D]. 李风帆.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富血小板血浆联合Bio-oss人工骨粉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吴晓虹,刘伟东. 中国基层医药, 2019(13)
- [5]颌骨后部骨量不足区域种植技术探讨 ——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影像学分析[D]. 杨菁. 武汉大学, 2018(01)
- [6]前牙即刻种植的修复效果及美学意义[J]. 蒋澍. 中国美容医学, 2018(04)
- [7]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口腔修复膜在颌骨缺损位点保存中的初步临床观察[D]. 曾培.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8(02)
- [8]不同种植修复的近期临床效果和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J]. 秦敬杰,郑翔宇. 中国校医, 2018(03)
- [9]不同骨材料对上颌窦底提升术骨吸收和种植体存留的影响[J]. 蒋澍,雷志敏. 西南国防医药, 2017(04)
- [10]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临床美学观察[J]. 李国平,林静.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