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东坡杭州治水传佳话(论文文献综述)
谢光前[1](2020)在《运河文化之“气”论》文中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启动,昭示着绵延2500年的中国大运河凤凰涅盘将以文化形态走向未来。在漫长的时空流转过程中,运河之"气"遍行全域,就其已然的历史气韵看,大运河存霸气、现王气,蓄财气、聚人气,通仙气,立骨气,接地气,带俗气。运河是国家统一的干道,经济繁荣的血脉,城镇兴盛的滋养,百姓栖息的家园。当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展开,既是为激发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也能够显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性价值的志气。文化带建设肩负着保护历史遗存、涵养生态环境、丰富旅游资源的重任,需要全社会勠力同心养其秀气,创其灵气,同时谨防在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妖气与邪气,即借文化建设之名行伤害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之事。统筹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文化,其要义在养天地浩然之正气,强健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旨归。
倪梦洁[2](2020)在《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轼作为宋代百科全书式的文人代表,他的多种类型文学作品都被学者拿出单独研究。涉及科技内容的作品却向来受到的关注不多,而这类作品又兼备文化和史料价值,对地方文化建设和科技相关史料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笔者统计出的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两百四十余篇诗文为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学阐释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学的主视角展开研究,尝试挖掘一些被人忽视的价值。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梳理了宋前科技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北宋作为中国古代科技高峰的大致情况。接着对当时参与科技活动的重要文人和学界对“道”与“技”的关系看法进行简要梳理,这是理解科技如何对苏轼发生影响的基础。第二章主要围绕苏轼涉及科技内容诗文的科技属性来进行探究,讨论了苏轼诗文中的呈现出的科技观念,例如重视实践、尊重自然、继承了道家的“实验”精神以及局限于意象思维的不足等。并从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五大学科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其诗文中蕴含的较重要的科技知识。第三章则主要围绕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的文学特征进行探讨,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是分析了苏轼涉及科技的诗文与宋代文学的议论化、俗语化、戏谑化三大特征上存在怎样的共性及个性。接着从其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中提炼出苏轼心系民生、仁心仁术和知出于行的形象特征。最后通过分析代表性作品阐释他是如何通过融合叙事和想象,用诗意的笔触来描绘科技元素的,这也是苏轼科技诗文的最突出艺术特色。通过对其涉及科技内容诗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在苏轼身上同时看到积极探索世界的求知精神和传统儒士济世利民的使命感两种特征,丰富了他一向在大众心中固有的洒脱不羁的“文豪”形象。
陈艳[3](2020)在《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从严治党不断加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挖掘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对构建良好政治生态至关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民贵君轻”“慎独”“正直”“忠诚”“克己”等思想反映出中国廉政文化源远流长,而苏轼是习总书记引用典故最多的中国古代名家之一,苏轼的一生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和廉政实践。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它是苏轼在吸收他之前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思考与人生实践凝成的心血。一方面,苏轼廉政思想与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苏轼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苏轼廉政思想与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与历史借鉴。本文在对苏轼廉政思想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作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苏轼各类着述以及苏轼为官的具体实践,总结出苏轼的廉政思想,主要表现有:“坚守善道,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为政修养;“以俭为上,节用廉取”的为政智慧;“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为官态度;“建章立制,考课百官”的为政方略。苏轼的廉政实践主要表现为:廉能简政,精兵强国;节用廉取,官榷与民;坚持廉善,救济百姓;反腐惩贪,整顿吏治。应该看到,虽然苏轼离我们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苏轼的廉政思想并未过时,它与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廉政思想有不少的契合之处,这就是:以人为本、俭政节用、反腐倡廉、重视监督、不忘初心。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对今天党员领导干部崇廉拒腐、施行仁政、慎独勤政以及营造优良家风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认识苏轼,从而推动包括苏轼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当然,由于苏轼是封建社会的官员,其廉政思想与实践不可避免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与现实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创新。
遆羽欣[4](2019)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太湖流域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水环境与太湖流域城市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太湖流域河湖密布,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人与水的互动贯穿了太湖流域的开发历史。水环境治理与风景营建相结合,塑造了太湖流域的传统地域景观。在这个过程中,古代文人士大夫凭借自身知识体系和文化艺术修养,通过大量的水土整治和风景营建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审美意境的整体性水环境治理及风景营建理论体系,对传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图示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风景园林的视角,研究文人士大夫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以及与之相结合的风景营建实践,探讨士人阶层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和特征。具体而言,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身份特征和相关的修养准则,以明确文人士大夫与营建活动的关系;并从隋以前、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四个阶段梳理了文人士大夫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及风景营建沿革。然后,论文系统解读了文人士大夫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即水利建设、农业规划和城市风景营建耦合叠加的理论体系。其中,水利建设包括开河浚河、修堤筑圩、建闸筑坝三项基本策略;农业规划包括根据水文特征进行分区土地利用的整体性规划、基于防洪需求、基于用水需求的农田规划;结合水环境治理的城市风景营建包括水适应性城市景观的营造、以园林化的造景手法对水利设施的改造、以诗文书画和城市八景的创作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发掘、整合和意境的赋予。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以苏轼、陈一谦、许瑶光为例,通过其对杭州、平湖、嘉兴三地水环境治理及风景营建实践的研究,分析在不同尺度、环境和需求下治理思路的差异和共性。最后,论文总结文人士大夫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特征,并针对当今中国城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文人士大夫传统经验的现代价值,从而为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谢璕[5](2019)在《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膨胀,现代城市遵循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理论,对工程手段的过度依赖割裂了城市自然系统,自然过程的中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水环境恶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与水依存又抗争的几千年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城市水系统营建、使用和管理的方法,北宋作为我国历史上水利修建的一个高潮阶段也不例外。作为北宋文人官员代表人物的苏东坡其一生营建的水环境工程20余项,与水环境营建直接相关的诗文60余篇,成为我们研究北宋时代文人士大夫水环境营建智慧的宝贵材料。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来源并界定了研究中“水环境”与“营建”的概念,接着对国内外在人居环境科学、水利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对苏东坡的研究分别做了相关文献综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和方法。第二章对苏东坡所处的北宋时代背景、水利建设环境及其本人的政治生涯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章将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选取三到四个重要的水环境营建案例进行研究,并将其水环境营建活动归纳为三类,分别是湖泊水环境营建、河渠水环境营建、城市水源环境营建,阐述各时期各类营建活动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总结出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活动的8大功能效益。第四章是苏东坡“西湖”风景营建模式专题研究,对苏东坡所营建的凤翔东湖、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的山、水、城空间格局和包含堤、岛、桥、建筑在内的营建要素进行分析,探讨苏东坡影响下“西湖模式”的形成。在前四章研究基础上,第五章提炼出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思想:(1)推理酌情的水利观;(2)经世致用的科学技术观;(3)有机统一的空间环境观;(4)仁政爱民的城市发展观;(5)诗情画意的自然审美观。第六章作为本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并阐述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赵婧[6](2019)在《陈文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文述(17711845),原名文杰,字云伯,别号退庵、颐道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三年(1798)副榜,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至江都知县,是清代嘉道时期着名诗人。曾以团扇诗受知于阮元,与陈鸿寿、陈甫被阮元称为“钱塘三陈”。陈文述一生作诗逾万首,着述数量繁多,着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诗选》、《颐道堂戒后诗存》、《秣陵集》、《西泠怀古集》、《西泠闺咏》、《西泠仙咏》、《颐道堂文抄》、《碧城题跋》、《碧城文隽》、《碧城诗髓》等等。陈文述着作内容丰富,能反映诸多当时文坛及社会状况,颇具文史价值。以往学界侧重于研究陈文述与清代才女的互动以及对女性的书写,对他本人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因此对他进行较为全面的个案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文献考订和研究讨论来考察陈文述的生平面貌、交游状况和诗文成就,以期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的社会。本论文分为上下编两部分,上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生平、交游,凡六章,下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着作版本、诗风嬗变,凡四章。每章的内容概要如下:上编第一章《陈文述家世戚属》,从陈文述的诗文集中勾勒出其家世谱系,并绘制世系图。通过考述其父母、妻妾、晚辈的生平,来展现他的家庭关系。陈文述有大量描述家庭内部生活、涉及夫妻之情的诗文作品,十分有利于考索出其家人尤其是女性眷属的生平经历。第二章《陈文述生平经历》,陈文述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写陈文述早年的读书经历及在京师屡试不第的过程。第二阶段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写陈文述在江南一带的薄宦生涯和尝试海运运动的得失。第三阶段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37),写陈文述在丧失爱子之后的心境转变与因家贫晚年再度出仕的波折起伏。最后,结合多方材料澄清了陈文述的卒年问题。第三章《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阮元是陈文述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和老师。以陈文述为切入点,考察他与阮元的订交过程,在阮元幕府中参与的文学活动,以及与阮元幕府中其他幕宾的来往交流,更能了解阮元幕府对于乾嘉诗学的贡献,以及“诗人幕宾”、“政客幕宾”与“学者幕宾”三者的关系。第四章《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随着陈文述在江南一带遍交友人,他在苏州的“桂叶书堂”逐渐具有一定号召力。本章重点研究了陈文述与舒位、萧抡的交往经历与诗学交流,并考证陈文述与《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厘清这本书的第一作者,试图理解陈文述对这部书产生的作用。第五章《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陈文述与钱杜通过诗画合作积累了深厚的友谊。本章在具体的诗画合作案例中勾画了陈文述与钱杜的交游过程,分析他们的人格思想,揭示诗人与画家特有的互动关系。第六章《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针对顾太清在诗中痛诋陈文述伪造题诗的疑案,结合种种文献考辩,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编第一章《陈文述着作考述》,逐一简要介绍陈文述二十八种至今流传的着作的版本与内容。第二章《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陈文述在初学诗法阶段主要效法了吴伟业“梅村体”的诗风。本章通过解读具体诗歌,探究陈文述的叙事性七言古体诗在转韵方面对“梅村体”的继承,及在题材与写法上对“梅村体”的发展。第三章《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陈文述中年根据萧抡的建议转而追求诗歌的讽喻用世功能,重新删定早期藻丽的诗作,最后又有所反悔。本章首先对比了《碧城仙馆诗抄》与《颐道堂诗选》前五卷的异同,显示其删定过程的复杂性。其次从诗学上分析其诗观转变的意义。最后探讨他没有真正成功地转变诗风的因素。第四章《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陈文述晚年在诗学倾向上标举李白。本章通过分析陈文述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评价上对李白的师法与尊崇,及其与学李诗人的交游这三方面,结合其晚年求仙问道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论述他尊崇李白的原因和意义。
封闪[7](2019)在《李宗瀚《静娱室偶存稿》点注与研究》文中指出李宗瀚,祖籍江西临川,其祖父迁居广西,遂为事实上的广西桂林人,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清中期着名书法家、文学家。晚年自定其所作为《静娱室偶存稿》,其子李联珂于道光十六年将之付梓刻印。《静娱室偶存稿》内容包括题咏诗、唱和诗、酬赠诗、咏物诗、行旅诗、记游诗和其他,其中题咏诗和酬唱赠答两类占据大半篇幅。艺术风格显着,有以下特点:第一,多五言、七言和杂言古体长篇;第二,多作自注;第三,多用瘴气、榕树、苍梧、湘江等粤西和湖南地域特色意象;第四,喜欢用典、余味悠长;第五,语言清远、结构谨严。时人邓显鹤赞之曰:“其为诗寄托遥深,酝酿古厚,浏然以清,悠然以远,沉思孤往,余味曲包。”诗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本文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前言,主要介绍李宗瀚的生平及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等,下编是对《静娱室偶存稿》作断句标点注释。《静娱室偶存稿》一书,仅有清道光十六年刊本孤本传世,现今诸丛书所收者,均为此版本,故无法采用不同版本校勘的研究方式。本研究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所编纂的《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四九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版)所收《静娱室偶存稿》为工作底本,对原文作断句标点,并借助工具书和其他相关文献,对诗中的词语、典故、人名、地名等作注。
成千[8](2018)在《敢为苍生问鬼神——苏轼祭祀行为中的治水智慧》文中研究表明苏轼治水,前人有很多研究。从他治水的功绩,足以勾勒出一个重水利、爱水利、懂水利的"水利人"苏轼的形象。纵观其一生,都与水结缘,在疏浚湖河、防洪抗旱、航道治理等水利建设方面留下了不少功绩,遗泽后世。苏轼深刻认识到治水的重要性,水治则邦兴,水患则邦衰。《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强调"陂湖河渠之类,久废复开,事关兴运"[1]863,他把水利事业上升到影响国家兴衰的高度。其水利着述有《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论水利的奏章有《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奏论八
王劲韬[9](2018)在《苏东坡时期杭州西湖的水利及水文化探析》文中指出杭州西湖作为中国古代城市水利和水景观营造史上最杰出的案例,基本成形于唐、五代,至北宋时期臻于完善,其后又经历元代的百年荒废,以及明清以来的历次大规模疏浚和修复工程,得以保持至今。在西湖水利和西湖文化发展史上,苏东坡作为杭州通判和太守期间所主持的治理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视之为西湖水利史上最重要的民心工程,同时作为文豪的苏东坡也给西湖留下了最丰厚的人文记忆。以苏东坡西湖水利整治工程及文献为核心,综合阐述西湖在水利疏浚、城市水景观营造、江湖水系整治及西湖水文化塑造等方面的特色。
肖伟[10](2019)在《《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宣和画谱》是中国历史第一部以“画谱”为名的官修绘画着录文献,是在北宋从宫廷到民间的浓郁的收藏风气影响下编撰的。《宣和画谱》在书画着录文献上有开创之功,最早对绘画作品进行系统、科学地分类、命名,并记录作者生平及绘画评价。其编撰借鉴了传统目录学的着录方式,对精选的6396件绘画作品着录,虽然有不完善之处,却是中国书画目录学相对成熟的着录文献,其绘画目录编撰方式对为后世的公私绘画着录提供了范式。作为绘画目录学着作,面对数量庞大的宫廷收藏,分类与命名是最重要的工作,《宣和画谱》的分类是以绘画题材为标准将众多作品分为十门。这种分类方法虽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较细致、科学的分类法。《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中反映了对画家及画作的品第,宋前名作为重,入宋后的画家入谱与帝王推重有重要的关系。而宋代的翰林图画院画家因身份与资质的原因入谱的机会很小。《宣和画谱》所创立的绘画命名也比前人更科学。除了沿用前人文献,还有大量的重新命名,宋徽宗题名也是其命名的一部分,各门类绘画命名都遵循的一定的原则,这种命名原则对后世文献中的绘画的命名以及后人的收藏和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靖康之难后《宣和画谱》着录绘画从北宋宫廷中散佚,这是公私收藏的一大浩劫。在这场劫难中幸存的画作在金和南宋的公私收藏中流传递藏。这些作品在元明清的宫廷和民间收藏中成为备受青睐的古画名作。历代宫廷收藏、文人藏家的书画题跋中,《宣和画谱》着录的画作,可以考见其流传情况。这些画作有少部分流传至今的,保存在中外各大收藏机构中,虽经专家鉴定,多为后世摹本,但也是世人认识《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参考。
二、苏东坡杭州治水传佳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东坡杭州治水传佳话(论文提纲范文)
(1)运河文化之“气”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文化之“气”的发散 |
二、运河文化的历史气韵 |
1.存霸气、现王气 |
2.蓄财气、聚人气 |
3.通仙气,立骨气 |
4.接地气,带俗气 |
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气象 |
1.托底气,长志气 |
2.养秀气,显灵气 |
3.防邪气,避妖气 |
四、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文化,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
(2)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题价值 |
(一)文化价值 |
(二)史料价值 |
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宋代文人与科技思潮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峰 |
一、宋代以前的科技 |
二、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 |
第二节 宋人的“道”与“技” |
一、科技活动者的实践 |
二、学界的观点 |
第二章 苏轼诗文中的科技观与科技知识 |
第一节 苏轼诗文中的科技观 |
一、重利致用的技术观 |
二、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
三、继承道家的“实验”传统 |
四、局限于意象思维 |
第二节 苏轼诗文所涉科技知识 |
一、天文与地理 |
二、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
三、化学及相关技术 |
四、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
第三章 对苏轼科技诗文的文学考察 |
第一节 苏轼科技诗文与宋代文学特征的异同 |
一、畅发议论而内蕴理趣 |
二、以俗为雅兼自然明快 |
三、巧语戏谑更诙谐幽默 |
第二节 科技诗文中映射出的苏轼形象 |
一、心系民生 |
二、仁心仁术 |
三、知出于行 |
第三节 苏轼科技诗文的艺术特色 |
一、科技元素的诗意表达 |
二、叙事与想象的碰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代文献 |
二、现代学术着作 |
三、学位论文 |
四、学术期刊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苏轼廉政思想的研究 |
1.2.2 关于苏轼廉政实践的研究 |
1.2.3 关于苏轼为官思想的研究 |
1.2.4 关于苏轼为官实践的研究 |
1.2.5 关于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苏轼的廉政思想 |
2.1 苏轼廉政思想的产生条件 |
2.1.1 客观条件 |
2.1.2 主观条件 |
2.2 苏轼廉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
2.2.1 “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为政修养 |
2.2.2 “坚守善道,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 |
2.2.3 “以俭为上,节用廉取”的为政智慧 |
2.2.4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为官态度 |
2.2.5 “建章立制,考课百官”的为政方略 |
3 苏轼的廉政实践 |
3.1 廉能简政,精兵强国 |
3.2 节用廉取,官榷与民 |
3.2.1 节用廉取 |
3.2.2 官榷与民 |
3.3 坚持廉善,救济百姓 |
3.3.1 救灾解难 |
3.3.2 改善民生 |
3.4 反腐惩贪,整顿吏治 |
4 苏轼廉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廉政思想的契合点 |
4.1 以人为本 |
4.2 俭政节用 |
4.3 反腐倡廉 |
4.4 重视监督 |
4.5 不忘初心 |
5 苏轼廉政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
5.1 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启迪党员领导干部崇廉拒腐 |
5.1.1 以廉为首 |
5.1.2 正确谋“利” |
5.1.3 提高修养 |
5.2 以“以人为本,廉善为民”启迪党员领导干部施行仁政 |
5.3 以“恪尽职守,廉敬从政”启迪党员领导干部慎独勤政 |
5.3.1 知行合一 |
5.3.2 勤于政事 |
5.4 以“家庭和谐,家风清廉”启迪营造优良家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太湖流域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来源与经费支持 |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4.2. 研究范围 |
1.5. 相关概念阐述 |
1.5.1. 人居环境科学 |
1.5.2. 水环境 |
1.5.3. 中国古代风景营建思想 |
1.6. 相关研究综述 |
1.6.1. 中国古代风景营建相关研究 |
1.6.2. 太湖流域相关研究 |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内容 |
1.7.3. 论文框架 |
2. 文人士大夫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 |
2.1. 文人士大夫与营建活动 |
2.1.1. 文人士大夫的形成和身份界定 |
2.1.2. 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特征 |
2.1.3. 文人士大夫参与营建活动的知识基础 |
2.1.4. 文人士大夫参与营建活动的行为依据 |
2.2. 太湖流域的水环境 |
2.2.1. 自然地理环境 |
2.2.2. 河湖水网与水文变迁 |
2.3. 本章小结 |
3 文人士大夫对太湖流域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历史沿革 |
3.1. 隋代以前 |
3.1.1. 水利农田建设 |
3.1.2. 风景营建 |
3.2. 隋唐五代 |
3.2.1. 水利农田建设 |
3.2.2. 风景营建 |
3.3. 两宋 |
3.3.1. 水利农田建设 |
3.3.2. 风景营建 |
3.4. 元明清 |
3.4.1. 水利建设 |
3.4.2. 农田开发 |
3.4.3. 风景营建 |
3.5. 本章小结 |
4. 文人士大夫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体系 |
4.1. 由水而生:水利建设思想 |
4.1.1. 开河浚河 |
4.1.2. 修堤筑圩 |
4.1.3. 建闸筑坝 |
4.1.4. 思想特征 |
4.2. 因水而异:农业规划思想 |
4.2.1. 基于水文特征的整体性规划 |
4.2.2. 基于防洪需求的农田规划 |
4.2.3. 基于用水需求的农田规划 |
4.2.4. 思想特征 |
4.3. 理水成景:结合水环境治理的城市风景营建思想 |
4.3.1. 以民为本:水适应性的城市景观 |
4.3.2. 雅俗共赏:功能性水利设施的园林化 |
4.3.3. 诗画成境: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发掘和整合 |
4.3.4. 思想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文人士大夫对太湖流域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个例研究 |
5.1. 苏轼:杭州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景观提升 |
5.1.1. 治理背景与问题 |
5.1.2. 六井和运河的治理 |
5.1.3. 西湖的治理及风景营建 |
5.1.4. 小结 |
5.2. 陈一谦: 平湖县东湖风景营建 |
5.2.1. 治理背景 |
5.2.2. 城市的恢复和东湖的风景营建 |
5.2.3. 小结 |
5.3. 许瑶光:嘉兴南湖整治与城市风景规划 |
5.3.1. 治理背景 |
5.3.2. 城市的恢复 |
5.3.3. 南湖的整治和风景营建 |
5.3.4. 城市风景规划:“南湖八景”的创作 |
5.3.5. 小结 |
6. 文人士大夫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特征与现代启示 |
6.1. 文人士大夫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特征 |
6.1.1. 保民生、兴教化的儒家社会责任观 |
6.1.2. 科学的工程技术与朴素的生态智慧 |
6.1.3. 以水为核心的整体环境观 |
6.1.4. 自然与意境兼具的文人审美观 |
6.2. 对当今城乡建设的启示 |
6.2.1. 现代中国水环境治理及风景营建中存在的问题 |
6.2.2. 文人士大夫风景营建思想的现代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课题背景 |
1.1.2 历史背景 |
1.1.3 现实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水环境 |
1.2.2 营建 |
1.3 文献综述 |
1.3.1 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2 水利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3 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活动的背景研究 |
2.1 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活动的社会背景 |
2.1.1 北宋汴京的地理位置对水利建设的影响 |
2.1.2 北宋统治者对水环境治理的重视 |
2.1.3 北宋的治水制度和政策 |
2.2 苏东坡政治生涯概述 |
2.2.1 初涉宦途 |
2.2.2 两次罢黜 |
2.2.3 晚年与身后波折 |
第三章 苏东坡各时期水环境营建活动研究 |
3.1 苏东坡政治生涯前期的水环境营建活动(1057 年至1079 年) |
3.1.1 凤翔东湖的营建 |
3.1.2 参与修浚西湖六井和沈公井 |
3.1.3 徐州抗洪 |
3.2 苏东坡政治生涯中期的水环境营建活动(1079 年至1094 年) |
3.2.1 西湖及其周边水环境营建 |
3.2.2 杭州乞开石门河 |
3.2.3 颍州阻开八丈沟 |
3.2.4 颍州西湖及周边城市水系营建 |
3.3 苏东坡政治生涯后期的水环境营建活动(1094 年至1101 年) |
3.3.1 参与惠州西湖修堤筑桥 |
3.3.2 参与广州引水工程 |
3.3.3 海南寻找城市水源 |
3.4 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活动总结 |
3.4.1 水环境营建的类型和各时期营建活动特点 |
3.4.2 水环境营建活动的功能效益 |
第四章 苏东坡“西湖”风景营建模式研究 |
4.1 “西湖模式”的山、水、城空间格局 |
4.1.1 四湖的山水城空间格局及演变 |
4.1.2 “西湖模式”的山水城空间格局——以四湖为例 |
4.2 “西湖模式”的营建要素 |
4.2.1 苏东坡对四湖之营建 |
4.2.2 后世与苏东坡相关之营建 |
4.2.3 “西湖模式”的营建要素——以四湖为例 |
第五章 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思想研究 |
5.1 推理酌情的水利观 |
5.1.1 遵循治水的高低先后次序 |
5.1.2 顺势利导,蓄泄结合 |
5.1.3 酌之以人情,以退为进 |
5.1.4 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
5.2 经世致用的技术观 |
5.2.1 实事求是,重视实地调研 |
5.2.2 强调营建技术,尊重治水人才 |
5.2.3 立足长远,重视后期管理 |
5.3 有机统一的空间环境观 |
5.3.1 水城一体,循环持续 |
5.3.2 因地制宜,地尽其利 |
5.4 以民为本的城市发展观 |
5.5 诗情画意的自然审美观 |
5.5.1 因借自然,附丽自然 |
5.5.2 文化浸润,意境塑造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图片目录 |
附录 Ⅱ 表格目录 |
附录 Ⅲ 苏东坡各时期水环境相关活动及诗文论述整理 |
附录 Ⅳ 苏东坡对其各类水环境营建活动的相关诗文着述 |
附录 Ⅴ 苏东坡水环境营建相关文献全文 |
(6)陈文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编:陈文述的生平与交游 |
第一章 陈文述家世戚属 |
第一节 家世渊源 |
第二节 手足情深 |
第三节 妻妾之争 |
第四节 家族联姻 |
第二章 陈文述生平经历 |
第一节 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 |
第二节 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 |
第三节 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45) |
第三章 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 |
第一节 陈文述与阮元的师生情谊 |
第二节 陈文述与诗人幕宾的交游 |
第三节 陈文述与学者幕宾的交游 |
第四章 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 |
第一节 陈文述“桂叶书堂”交游圈概况 |
第二节 陈文述与萧抡的诗学切磋 |
第三节 陈文述与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 |
第五章 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 |
第一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交流缘起 |
第二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合作三例 |
第三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理论交流 |
第六章 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 |
第一节 《颐道堂戒后诗存》中的题诗与和诗 |
第二节 遭顾太清痛诋之原因试探 |
第三节 此事与“丁香花案”的关系 |
下编:陈文述的着述与诗学 |
第一章 陈文述着作考述 |
第一节 诗集 |
第二节 小集 |
第三节 文集 |
第四节 诗文评 |
第五节 词集、善书及其他 |
第二章 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一节 色丽而节和:陈文述对“梅村体”的继承 |
第二节 世俗而炫奇:陈文述对“梅村体”的发展 |
第三章 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 |
第一节 诗集比较:从才藻之作到风人之作 |
第二节 诗观转变:从藻饰到明道 |
第三节 删诗改存:从反悔到迷茫 |
第四章 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 |
第一节 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 |
第二节 对李白诗学的师法与评议 |
第三节 与学李诗人的交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李宗瀚《静娱室偶存稿》点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编 |
引言 |
第一章 李宗瀚的生平与成就 |
第一节 由临川迁桂的李氏家族 |
一、祖父迁桂,家道始兴 |
二、父亲重教,斯文日隆 |
三、三代四代,更有名家 |
第二节 李宗瀚的生平及思想 |
一、李宗瀚生卒年 |
二、李宗瀚履历 |
三、儒道释的融合——李宗瀚其人思想 |
(一)学而优则仕 |
(二)事亲纯笃,骨肉情深 |
(三)行道以自隐 |
(四)学禅以自怡 |
第三节 李宗瀚的文学、书法和收藏 |
一、文学得与失 |
二、书法名重一时 |
三、收藏家 |
第四节 《静娱室偶存稿》版本及李宗瀚研究现状 |
一、《静娱室偶存稿》版本 |
二、李宗瀚相关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静娱室偶存稿》题材内容 |
第一节 题咏之作 |
第二节 行旅之作 |
第三节 咏物之作 |
第四节 记游之作 |
第五节 酬赠之作 |
第六节 唱和之作 |
第七节 其他 |
第三章 《静娱室偶存稿》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多古体长篇 |
一、多古体的原因分析 |
(一)古体长篇平仄相对自由 |
(二)古体长篇对仗要求不高 |
(三)古体长篇用韵比较宽松 |
二、《静娱室偶存稿》各类古体长篇分析 |
(一)五言古诗 |
(二)七言古诗 |
(三)杂言古诗 |
第二节 多作自注 |
一、自注的位置 |
(一)标题自注 |
(二)诗中自注 |
二、自注的作用 |
(一)解释相关时间节点 |
(二)解释写作对象 |
(三)解释写作地点 |
(四)解释相关写作背景 |
(五)解释所用典故、史实 |
(六)解释所涉古诗文 |
第三节 多用粤西、湖南地域特色意象 |
一、苍梧 |
二、榕树 |
三、瘴 |
四、湘江 |
第四节 喜用典,富余韵 |
第五节 语言清远,结构谨严 |
下编 |
《静娱室偶存稿》点注 |
凡例 |
静娱室偶存稿 |
卷首行状 |
《静娱室偶存稿》卷上 (古今体诗一百四十四首) |
次韵胡雒君征士《正月十八日晨起登南薰亭看雪》 |
送沈秋渠之广州 |
哭徐临谷同年五十韵 |
汤平庄招游铁佛寺小集华景洞 |
吴兰雪有“鹤意似听诗”句,项道存为画图,同人赋诗 |
乙丑七夕 |
秋海棠[10] |
题孔云谷刺史《松壑流泉图》 |
望衡岳 |
衡山吟 |
仲冬登岳阳楼,时岳州试罢将赴澧州 |
晚泊洞庭 |
次韵景忆山中丞游岳麓 |
过桃源 |
辰阳船溪驿行馆对紫荆感怀 |
二鸟吟 |
黔阳道中雨行 |
偶展《家园娱稚图》及旧题句,长儿联璧忽亡三岁矣,感书四十字寄痛 |
永顺试院夜作 |
澧州吊宋玉墓 |
楚江怀古 |
楚中吊古三首 |
屈平 |
宋玉 |
贾谊 |
游岳麓寺敬和家大人作 |
湘江夜泊迟友人舟不至 |
君山僧赠斑竹 |
雪后过重湖时将按试澧阳 |
夜宿湖心忆同行诸君子 |
舟居 |
常德试竣赠别应孺华孝廉,时其弟未堂太守留主讲朗江 |
江夜怀陶丈季寿 |
久不得黄立之消息因寄 |
念妹 |
人日送别朱让泉内弟 |
过耒阳感赋即赠常誉堂明府并序 |
永州途次遇钱氏妹归宁 |
重过浯溪 |
邵阳黑田驿趁凉夜行即事 |
秦小岘侍郎得告归里,同人饮饯于陶然亭,赋诗为别 |
题朱勋楣编修《鹭塘耦耕图》 |
英煦斋司农同年得独孤兰亭及赵十三跋烬余残字,属余为编次付装,并见示自摹赵迹响拓本,即题其后 |
书斋小桃忽得一花,诗以赏之 |
唐镜海编修为其外姑杨孝妇金淑人征诗 |
题法梧门祭酒《诗龛五家图卷》 |
题梧门先生《西涯图》 |
近见刘文清公所藏褚黄庭,品为褚书第一,并题绝句,敬和其后 |
题陈钟溪侍郎同年《书贽图》 |
次韵王春城明府《招游叠彩岩》 |
叠前韵 |
树根虎歌 |
再作 |
子鹿 |
我园晚菊 |
濡滞洞庭道中作 |
酬翁覃溪先生见赠《会稽内史银印歌》 |
奉和覃溪先生《恩加二品衔重宴琼林诗》 |
六月十日雨中携家集尺五庄观荷,并约吴兰雪、家子佩及蓝又航、杨飞泉、张鲤堂三生同游,是日为内子初度 |
《新城陈氏南昌旧园图诗》为石士侍御作 |
题董小槎编修《秋镫对读图》 |
七月七日朱虹舫学使、叶琴柯方伯、祝与亭廉访、宋梅生观察、梁接山太守小集桂隐山斋,因泛舟杉湖 |
题宋梅生观察《借园八景图册》 |
杉湖烟雨 |
榕寺霜钟 |
竹渚垂纶 |
松亭坐月 |
尧山积雪 |
独秀晴岚 |
渔市春声 |
莲舟晓渡 |
中秋前二日梅生观察招同人泛月杉湖,分韵得星字 |
九月望日庆蕉园中丞招饮因而园,即席分韵得菊字 |
次韵答梅生观察除日泛舟过湖西庄访余不值见赠 |
程任斋廉访出示《太夫人教子图》,奉题册后 |
倦飞亭看菊 |
正初我园新楼赏雪 |
人日集湖西庄次王老圃韵 |
再次前韵题湖西庄 |
慈乌啼 |
铜鼓歌 |
五十初度书怀 |
题家黼之《乞食图》黼之为恭毅公孙 |
蒋小榭《小红雪楼图》小榭为心余先生曾孙 |
汤雨生骑尉《秋江罢钓图》 |
咄咄 |
敬次家大人《感事》原韵 |
次韵中秋湖西庄待月 |
登越王台次曾宾谷先生题壁韵 |
雨后壶山看桃花已过半矣 |
饯送叶琴柯同年入都即次留别原韵 |
送宋梅生观察罢职归南昌 |
余北上入中州界,日在秋霖泥潦中,时兰阳河决,南北岸冲漫多处,匪徒行路之忧矣,感喟成篇 |
由武陟绕小道至获嘉 |
九日宿邯郸县驿 |
过黄鹤楼遣怀 |
浯溪作 |
岁除前三日零陵令曾生石友出湘口远迎兼载酒食相饷即赠 |
新正入粤界作 |
喜陈文恭公元孙哲臣以解元掇会状因寄 |
园居秋咏 |
重阳前一日朱楚亭龙山书屋看桂同邓湘皋孝廉作 |
湘皋次余看桂诗韵赋芙蓉且邀同赋 |
哭凰台令陶丈季寿 |
同湘皋对菊作 |
展九日湖西庄赏菊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分韵得篱字 |
独秀山 |
前诗意未尽次日复得一首 |
题湘皋《松荫堂图》堂为其祖松堂先生读书处 |
庚辰秋杪同邓湘皋、孙冶山、家弟小松步出城北至虞山,小憩南薰亭 |
游中隐山 |
仲冬十九日邀同邓湘皋、家东涵游七星山,寻龙隐月牙弹子省春诸岩至栖霞洞,薄暮而还 |
屏风山寻范石湖所题空明洞壶天观慨然有作 |
寒食日过栖霞寺次壁间陈文简公诗原韵 |
湘皋见示再叠文简韵诗复叠韵奉答 |
次韵答湘皋《湘江月夜》见寄 |
题湖东楼壁 |
题五弟《小松山房图》后 |
素心兰 |
与诸子游隐山六洞 |
《静娱室偶存稿》卷下 (古今体诗一百三十八首) |
春日同人过壶山看桃花即踰七星山背出补陀岩至栖霞寺小集 |
蚕豆花和陈莘园 |
次韵答莘园三月七日过饮湖西庄见赠 |
韶音洞后看菜花 |
再作 |
又咏菜花二首 |
题桂隐山斋牡丹 |
静娱室八咏 |
汉淳于长夏承碑 |
隋丁道获书启法寺碑 |
唐虞世南书夫子庙堂碑 |
唐魏栖梧书文荡律师碑 |
文与可《晚霭横看》 |
李迪《牧牛图》 |
晏元献所藏铜雀瓦砚 |
陆放翁砚 |
过云林山馆赠湘皋 |
次韵湘皋《索旧所赠龙鬒席》 |
夏日偕湘皋易无咎家东涵游白龙洞刘仙岩 |
答湘皋见示近什 |
题徐春粼《放鹇图》 |
蝇 |
白燕 |
白雁 |
四月十一日唐藿君、邓湘皋、晏筠塘诸君过拓园泛舟至湖西庄小集,答筠塘见赠 |
敬和家大人《移韦石作》 |
姑妇双节行 |
烈女冯秀琼吟 |
题费新桥廉访《泛海图》 |
长句谢煦齐参政寄赠自用端石砚并所制墨 |
偶述 |
西城上看李花感怀 |
同唐藿君、杨环溪、晏筠塘隐山看桂,因集湖西庄 |
南山鸱 |
泊梧州 |
哭殇儿敏生 |
题王石谷《载竹图》 |
张蒙山《守梅图》 |
送思恩太守家兰卿二兄 |
题郭兰石编修所藏唐颜升《瘗琴铭》并其妻庄清卿《阴心经》后 |
悯忠寺后新立谢文节公祠 |
书陈石士学士《八贤剩墨图》 |
又题《寒闺访梦图》 |
雪后过斌少仆笠耕即赠 |
舒铁珊舍人《章林惜别图》 |
又题《吟香山馆图》 |
侯叶唐编修堂上三世苦节诗 |
题史忠正公遗札后 |
送廖春泉南归 |
题杨鉴泉明府《抱经草堂图》 |
题徐晴圃方伯《拈花图》 |
晴圃又以《从军陕右图》索题 |
陆忠宣公从祀孔庙诗 |
邓湘皋孝廉属题其仲兄云渠先生《松园听雨图》 |
松园旧有连床约,要听萧萧夜雨声。 |
湘皋又见示《南村耦耕图》,并题其后 |
大兴朱笥河学士典学闽中,士相见者令各贡一石勒名充贽,凡得石三百三十有三,因作亭以名之,韩树屏中丞继使是邦,倩幕客黄君绘《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图》,写真并及其少子焉 |
送韩树屏少空致仕归里 |
《密县超化砦景贤祠图》为邑侯杨蕉雨炳室题 |
题黄树斋太史《思树芳兰图》 |
陈石士学士倩朱野云橅余所得十洲《东坡笠屐图》,为题长歌 |
题朱兰嵎临李伯时《坡公笠屐像》 |
潘绂庭《秋林琴趣图》 |
《孤舟泛海图》为周少帆太守题 |
《拯鸡行》为朱野云山人作 |
书潘芝轩同年所藏《仙瀛雅集图卷》后 |
又题芝轩《枌社奎光吟卷》 |
题潘星斋(曾莹)《莲塘消夏图》 |
家海帆太守《海上钓鳌图》 |
顾晴芬司农《木竹柴门图》 |
滇南黑龙潭有唐梅二株,陈望坡尚书抚滇时,顾南雅学士适视学其地,花时每同游赏,学士为尚书图作巨幅,因题其后 |
题谢佩禾《青山别墅图》 |
质邸画娑罗木花奉题二绝 |
顾南雅学士属题其弟苹洲《三兄竹趣图》 |
顾南雅为潘绂庭临杨补之《梅横卷》 |
题李曦古所画《黄文节公庐山观瀑图》 |
腊月十九日兰雪邀为坡公作生日,适值大雪,因写《东坡雪堂图》,使各赋之 |
消寒集分赋近畿名胜,拈得黍谷 |
宾谷先生消寒席上观黄尊古《长江万里图》歌 |
书朱芝圃同年《瀛馆集仙图》后 |
题沈饴原学士《郊居图》 |
钱深庐广文属题其曾祖文端公《直庐问寝图》 |
题常润斋观察《秋圃观弈图》 |
曹玉水舍人藏其祖济寰给谏遗瓮,其父剑亭先生继入台垣, |
两世谏草焚其中,因绘图征诗以记其事 |
杨飞泉《焚香小照》 |
题成兰生太守《西湖镜影图》 |
谭菊农将之官四川,画《且泊图》寄意属题 |
殳积堂《桐阴觅句图》 |
奉题王珠潭夫子《松桂读书图遗照》 |
题杨北樵明府《黄叶村人图》 |
丹徒杨子坚(铸)《载酒前缘册子》 |
《雁宕探奇图》为张芥航河帅题 |
有持归安章翁《昆季四皓图》乞题者,漫书一律 |
题潘功甫舍人《宣南诗会图》 |
陈芝楣太守《棠芝图》 |
梁茝林方伯见示《小山丛桂图》,感而有作 |
茝林重修沧浪亭绘图纪事为赋一诗 |
齐秋颿观察有《桐阴观奕图》并《青灯有味似儿时》卷子,各赋一绝 |
题天台张明府(如梧)《三谷种梅图》 |
《春波洗砚图》为杭州徐协镇(庆超)题 |
九日台州校士馆得丹桂一枝供几上 |
感衰 |
仙居王节母诗 |
雨中过天台不果游 |
再过天台阻雨不得登,作长句遣兴 |
过石门洞观瀑 |
游雁荡吟 |
重阳后十日游雁荡诸胜,中途杨紫卿独往大龙湫[10],予与同人遂至灵岩寺[11],紫卿以诗见投因答 |
卷末跋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敢为苍生问鬼神——苏轼祭祀行为中的治水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轼斐然的治水功绩 |
二、治水——经世致用的体现 |
(一) 地域对苏轼治水思想的潜在影响 |
(二) 宋朝重水利的传统是外在推力 |
三、祭祀——精神信仰的寄托 |
(一) 水神崇拜 |
(二) 祭祀盛行的宋朝 |
四、治水和祭祀的融合 |
(一) 祭祀安民是治水的前提 |
(二) 兴修水利才是治水的根本 |
(10)《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上编《宣和画谱》绘画着录研究 |
第一章 北宋宫廷绘事机构与藏画风气 |
第一节 翰林图画院的设立 |
一、翰林图画院的历史沿革 |
二、翰林图画院的主要职责 |
三、翰林图画院与画学 |
第二节 宋代“崇文”政策下的宫廷收藏风尚 |
一、北宋宫廷藏画机构 |
二、宫廷书画雅集:帝治观赏和宫廷曝书会 |
三、内臣参与 |
四、《宣和画谱》——北宋宫廷收藏的产物 |
第三节 北宋私人书画鉴藏群体 |
一、相国寺——汴京地区主要的书画市场 |
二、官僚、文人的书画收藏 |
三、民间收藏 |
第二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分类 |
第一节 绘画分类的渊源 |
第二节 传统绘画着录文献的分类方法 |
一、以品分类 |
二、以人分类 |
三、以绘画题材分类 |
第三节 《宣和画谱》的绘画分类 |
第四节 《宣和画谱》绘画分类的不足 |
第三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命名 |
第一节 前代绘画文献绘画名称与《宣和画谱》绘画的命名 |
一、《历代名画记》中的绘画命名 |
二、《益州名画录》中的绘画命名 |
三、《贞观公私画史》中的绘画命名 |
第二节 宋徽宗题名——《宣和画谱》绘画命名的直接来源 |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命名原则 |
第四节 《宣和画谱》绘画命名的影响 |
一、使后世绘画类书籍的绘画名称有本可依 |
二、宋高宗及金章宗直接沿用宋徽宗题款 |
三、为后世绘画的收藏及真伪鉴定提供了依据 |
第四章 《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方式 |
第一节 传统目录学与《宣和画谱》 |
第二节 《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方式 |
一、绘画目录的特点 |
二、《宣和画谱》着录方式 |
三、《宣和画谱》着录方式的评价 |
第三节 对后世绘画着录编撰的影响 |
一、张丑《南阳名画表》 |
二、张泰阶《宝绘录》 |
三、《秘殿珠林》与《石渠宝笈》 |
第五章 从《宣和画谱》看北宋宫廷画作收藏原则 |
第一节 宋前名家画作倍受珍视 |
一、景仰画家 |
二、摹本入谱 |
三、徽宗摹古 |
第二节 有宋以来名家画作初受重视 |
一、五代入宋之画家 |
二、宗室、宗妇、驸马等皇室贵族画家 |
三、文臣、武臣、内臣等臣僚画家 |
四、无官职的民间画家 |
第三节 翰林图画院画家与《宣和画谱》 |
一、翰林图画院画家的地位 |
二、先朝画院画家入谱的条件 |
三、当朝画院画家无缘入谱 |
下编《宣和画谱》着录绘画递藏研究 |
第六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来源 |
第一节 历代皇宫旧藏 |
第二节 南唐西蜀绘画作品的增入 |
一、南唐绘画进入北宋宫廷 |
二、西蜀绘画进入北宋宫廷 |
第三节 进献、购藏与赏赐——北宋宫廷绘画的流转形式 |
一、进献 |
二、购藏 |
三、赏赐 |
第四节 翰林图画院画家的作品 |
一、北宋初期入谱的翰林图画院画家作品 |
二、北宋中后期入谱的翰林图画院画家 |
第七章 靖康之难后《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散佚 |
第一节 靖康之难对收藏的影响 |
第二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金代的流传 |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南宋宫廷收藏 |
一、宋高宗引领下的南宋宫廷收藏 |
二、《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南宋宫廷的流传 |
三、金国流传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南宋宫廷 |
第四节 南宋私家收藏中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
一、赵令畤的收藏 |
二、赵与懃的收藏 |
三、文人过眼及宋元笔记中的绘画流传 |
四、贾似道的收藏 |
第八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流传 |
第一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元代的流传 |
一、《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元代宫庭收藏 |
二、元代私人收藏中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
第二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明代的流传 |
一、明内府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
二、明代私人收藏之《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清代的流传 |
一、清初收藏家所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
二、清初书画着录中《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
三、清代私家收藏进入宫廷收藏 |
四、《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晚清的流传 |
第九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存世与辨伪 |
第一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存世情况 |
一、国内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
二、海外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
第二节 存世《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辨伪 |
一、确定真迹 |
二、伪作及后世摹本 |
三、存疑或待定 |
四、真伪相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苏东坡杭州治水传佳话(论文参考文献)
- [1]运河文化之“气”论[J]. 谢光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研究[D]. 倪梦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艳. 西华大学, 2020(01)
- [4]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太湖流域基于水环境治理的风景营建思想与实践研究[D]. 遆羽欣.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苏东坡水环境营建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谢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陈文述研究[D]. 赵婧. 上海大学, 2019(03)
- [7]李宗瀚《静娱室偶存稿》点注与研究[D]. 封闪.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敢为苍生问鬼神——苏轼祭祀行为中的治水智慧[J]. 成千. 中国苏轼研究, 2018(02)
- [9]苏东坡时期杭州西湖的水利及水文化探析[J]. 王劲韬. 中国园林, 2018(06)
- [10]《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D]. 肖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