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调查报告(上)

中产阶级调查报告(上)

一、中产阶层调查报告(上)(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改,蔡志强,张娜[1](2021)在《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体育消费特征及其动因探究》文中指出中产阶层是中国现阶段规模增速最快的一个群体,也是反映中国消费市场趋势的风向标。研究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的体育消费现象,能够有效对中国体育市场的发展趋势加以总体把握,对中产阶层体育消费动因进行研究,可以明晰中国其他阶层的体育消费观念。现阶段分析,中国中产阶层的体育消费特点有:中国中产阶层体育消费出现明显的消费升级,品牌和服务成为中产阶层消费选择的重要参考条件;中产阶层的体育消费习惯出现了集聚和传导,中产阶层引领了其他阶层的体育消费趋势;中产阶层对体育教育支出增加,体育课外教育走向精英化;体育休闲与体育旅游成为中产阶层休闲度假的热门项目等。这些体育消费的特点主要还是由于:中产阶层的健康意识与消费能力的双向提升,其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中产阶层的消费升级;中产阶层在城市聚居,形成了中产阶层体育消费文化,进而带动其他阶层消费观念变化;体育教育与中产阶层重视子女教育的消费习惯一致,本质上认为体育为子女提供了阶层上升的通道;体育休闲旅游间接成为中产阶层群体认同的重要方式,社交和休闲属性被中产阶层重视这四点原因。建议相关部门单位及时通过调节市场、引导舆论、拓展体育产业内容、完善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等措施,实现对中产阶层与体育消费市场的调节与平衡。

张丽[2](2021)在《我国中产阶层教育焦虑原因探究》文中提出

王菘[3](2021)在《基于身体意象理论的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运动量不足导致体质下降的健康危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想要提高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运动量就要明确决定主动健身行为产生的因素与机制。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身体意象被认为是与运动行为相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身体意象理论为基础,以明晰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为目的,描述与掌握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主动健身意识与健身心理,建构主动健身行为产生的机制模型,对中产阶层职业女性高质量长效健身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质性研究形成假设,实证研究验证假设的研究思路,在对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进行访谈调查后,采用《中产阶层划分问卷》《主动健身参与量表》《身体意象量表》作为测量工具,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发放问卷86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回收651份数据使用AMOS12.0和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论如下:1.在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运动获取健康美丽身体的背后是她们可以战胜懒惰拥有自律性的体现,主动健身习惯的养成不仅承载着促进身体健康的基本意义,也是中产阶层职业女性展示自己社会地位、身份和品味的一种符号。2.从主动健身参与情况来看,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主动健身参与局面整体呈“意识热质量冷”的态势,大部分女性健身意识较为积极,可以进行规律的健身锻炼,并使健身成为闲暇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每次参与运动的锻炼时长与强度不够仍存在运动量不足的问题,运动量的不足限制了健身对健康的改善作用,因此中产阶层职业女性所面对的健身困境不是热度问题而是质量问题。3.对中产阶层职业女性内部差异性分析时发现,不同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与职业类型的女性,身体意象与主动健身行为上都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即综合拥有资本量越多的个体其身体意象程度与主动健身行为越积极,验证了本研究社会阶层正向影响身体意象、社会阶层正向影响主动健身行为的前期假设。4.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社会阶层、身体意象、主动健身三者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身体意象对主动健身行为有预测作用,且主动健身受着社会阶层与身体意象的共同影响,社会阶层越高的个体身体意象程度越为积极,身体意象的积极程度影响着主动健身行为的发生,本研究中社会阶层正向影响身体意象,身体意象正向影响主动健身行为的前期假设成立。5.借助AMOS结构方程模型的手段对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机制进行构建与检验发现,社会阶层与身体意象皆为主动健身行为产生机制中的前因要素,社会阶层影响着身体意象,身体意象促成了主动健身行为的产生,在社会阶层与主动健身行为的互动中,身体意象起着56.2%的部分中介作用。

龙会典,雷燕婷[4](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及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中产阶层消费意向对消费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相较效用因素,体验因素对中产阶层消费意向有更显着正向影响;体验因素和效用因素对中产阶层消费信赖有正向显着影响。企业应探究把握中产阶层消费行为,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吕庆春[5](2020)在《中产阶层的心理焦虑与符号消费之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阶层随时都在被重新界定。很多中产阶层人士担心地位滑落,焦虑和困扰成为现代中产阶层基本的色调。为了掩饰其心理恐慌,中产阶层人士往往通过标志符号、显示格调等方式"借地位",通过生活细节、艺术品收藏等方式"做标志",进而引领有着本阶层特色的消费时尚,建构了浓郁的符号消费特色。社会中产阶层的符号越光鲜,引领社会时尚的能力就越强,也更能显示出社会的品位与格调。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社会阶层识别的意蕴也带给中产阶层的消费之困。中产阶层秉持着这种消费时尚不断强调消费符号,进而催生出欲求消费,结果导致很多人不堪重负,加深其心理焦虑的程度。

鞠法胜[6](2020)在《“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业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近些年影子教育的“燎原”之势更是火上浇油,成为中小学生“增负”的重要来源。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下,影子教育的规范治理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对影子教育的运行模式和规范治理进行研究,第一,可以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规范影子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能够呈现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参与影子教育的真实图景,透析影子教育参与的动因;第三,可以揭露影子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政府制定合理“减负”政策和治理措施提供有益参考;第四,分析“减负”政策下影子教育的治理取向和现存困境,可以提升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本文从爱普斯坦的重叠影响域理论出发,研究“减负”背景下以城市中产阶层为代表的家长践行影子教育的原因,探寻影子教育的运作模式,以期为影子教育的规范治理提供现实依据和实际参考。首先,文章对所要研究的影子教育和城市中产阶层进行了解读和概念界定,在梳理重叠影响域理论模型、背景、理论特征和实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影子教育相关概念、影子教育的现状研究和治理研究进行文献资料梳理和评价,发现影子教育研究数量虽显着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研究视角单一、学理性研究有待加强,研究对象单一、规范化研究有待加强。其次,文章以影子教育、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和学校三个场域中的主体为研究对象,对家长、子女、公立学校和影子教育进行深度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将影子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力图对影子教育发展逻辑和运作模式进行全景式描述。研究发现,对生产者——影子教育机构而言,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教育行业对中产家庭的迎合,体现在满足、消除城市中产阶层的个性化需求和焦虑,利用公立教育资源与城市中产阶层家长期望之间的落差两种,通过市场化的教育行业对中产家庭教养的形塑,体现在对城市中产阶层教育消费与教养话语的建构,影子教育机构中的阶层区隔两类;对消费者——参与家庭而言,涉及学生和家长两个主体,学生参与影子教育有提升自身能力和兴趣、受朋辈群体影响、经学校教师推荐、受家长压力传导影响四类动机,而延续阶层优势地位的焦虑、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性依赖、对公立教育的“不信任”、对家庭课业辅导缺乏的力不从心是迫使家长寻求影子教育的主因;对学校而言,影子教育与学校的关系有“合流”和“冲突”的分野,“合流”体现在两者在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共同谋划”与“共同合作”,“冲突”则体现在两者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上。再次,文章从学理角度和实证角度分析了影子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影子教育有短期的持续存在性和长期的阶段存在性两种趋势;在发展模式上,影子教育存在“辅导托管”“线上教育”“向学校化”三种趋向。最后,文章从重叠影响域理论出发,遵循内外部治理模型,提出了“减负”背景下规范影子教育的对策:通过政府政策驱动、家庭扭转观念、学校协同育人、社会助力治理四部分共同构筑影子教育外部治理模型;在内部模型中,注重家庭、学校和影子教育机构不同场域及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处理好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影子教育——家长与影子教育教师、学校与影子教育——学校教师与影子教育教师的关系。

雷子昊[7](2020)在《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 ——基于CEPS调查数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公平研究中,文化再生产是一个重要议题。文化再生产指的是文化资本在阶层再生产中的作用,有学校和家庭两个机制。以往大部分研究探索的是文化再生产的学校机制,探索家庭机制的研究较少且主要探讨的是文化资本对学业成绩的作用效果,没有进行机制的分析。因此本研究拟探究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旨在弥补前人对文化再生产家庭机制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对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做出了界定,并通过文化资本家庭作用机制的阶层差异来反应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文化资本家庭作用机制的主要表现是文化资本在家庭中的作用路径,具体体现在不同阶层的文化资本通过家庭因素会对子女学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教育期待、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教育行为。本研究采取量化研究思路,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和对前人研究的归纳,提出文化资本家庭作用机制模型和相应的假设,并采用CEPS数据库中作为样本,将CEPS调查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本研究需要的变量来检验模型及假设。数据分析和检验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回归分析、路径分析、交互分析和chow test。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文化资本家庭作用机制中,父母教育期待路径和父母教育行为路径的阶层差异,是文化再生产家庭机制的核心部分;2)底层文化资本对学业成绩几乎没有促进作用,原因是文化资本家庭作用的路径受阻,表现为文化资本对父母教育期待作用不显着和父母教育行为对学业成绩的作用不显着;3)中产阶层存在两条显着的文化资本家庭作用路径,分别是父母学历期待和辅导功课;4)子女的非学业能力存在显着的阶层差异,但文化资本对非学业能力的作用效果不存在显着的阶层差异。依照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建立底层教育补偿机制的建议。底层教育补偿机制的建立应以学校为核心,一方面通过由学校主导的积极家校沟通提高底层父母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底层父母提供基本知识,提高家校沟通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动机干预激发和引导底层子女的学业动机,同时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资源补偿。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中国底层独特的教育期待是打破文化再生产牢笼的希望,中产阶层维持子女学业优势的过程非常艰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与政治结构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受到横向数据、变量内涵和统计方法的限制,对家庭教育模式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因果推论还不够充分,分析还不够深入。未来将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纵向数据对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熊易寒[8](2019)在《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及其对舆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梳理,指出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并以2018年无效疫苗事件为例,探讨中产阶层在公共舆情事件中的议程设置作用。本文认为,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是"情境化"的,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公共舆论的走向。

刘俊利[9](2019)在《社会分层与教育资本视域下国内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焦虑是人们关于教育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过度的情绪状态,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作为伴随社会变革而逐渐壮大的中产阶层群体,由于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群体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就当前教育领域来说,以中产阶层教育焦虑最为显着。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关于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的相关研究自2012年后数量激增,而在近三年中,不同学科视角关于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的剖析也在不断深入,这为笔者选择中产阶层教育焦虑作为研究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动力。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在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中均有所体现,“择校热”、“留学热”、“学历热”以及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早教热”等均有中产阶层的大力参与,甚至可以说中产阶层就是主力军。本研究通过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相关研究的梳理以及理论的积累,运用文献法、历史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教育社会学相关理论,将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分析的理论视角切入点聚焦于社会分层及各阶层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教育资本的差异。社会分层既定背景下,由于教育对各阶层社会流动的实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而且教育投入带来的回报在一定时期内可直接被人们感知并被社会认可。为了保证其自身和子女的阶层地位,中产阶层对于教育资源的占有与追逐一直未停歇,也正因如此,中产阶层这一群体的教育焦虑显得最为突出。就教育资本的差异来看,教育初始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家庭整体的文化资本程度以及社会资本的获取和积累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产阶层群体的未来,对于中产阶层来说,他们认为对教育及其投入的重视程度从某种层面可以缓解教育资本差异带来的影响。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拟从以下几方面对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展开论述:首先,对我国中产阶层的历史状况,包括产生、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这有助于宏观上对中产阶层群体有所了解。笔者认为,要想研究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对中产阶层的产生及演变进行梳理是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对我国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进行析因,主要包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共同作用下的教育资本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学科视角。再次,结合现有研究关于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选取访谈对象,通过访谈调查进一步加深对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的理解,明晰中产阶层教育焦虑背后的原因及想法,以现实佐证理论。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并提出关于此问题纾解的可能性思考。总而言之,笔者力图运用教育社会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我国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给以理论上的阐释和现实性的论证,并进一步了解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通过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的研究,体现笔者对于现实社会中教育问题的深切思考。

付晓珊[10](2019)在《子女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对中产阶层焦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高度关注和紧张状态已被社会大众所感知。他们热衷于为子女报各类辅导班、培训班,也积极努力想尽办法将子女送进名校的大门,为此不惜缴纳高额的择校费,或者购买天价学区房。家庭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不断增长。而在大众感知中,中产阶层似乎是对子女教育投入最为积极的家长群体,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较高。中产阶层对教育的紧张状态是他们自身焦虑情绪在教育领域的投射。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问题:中产阶层与其他阶层相比,是否有更高的焦虑发生比?子女教育投入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是否是解释社会成员的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子女教育进行的投入是否真的有明显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子女教育投入和教育期望对社会成员焦虑情绪的影响,并试图检验此间是否存在阶层差异。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当前研究成果同时针对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的偏少,大多聚焦于单一投入。因此,本研究试图建立一套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综合指标体系,综合考察家庭对子女教育的经济和精力投入,细化分析不同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同表现。在对心理学领域的焦虑概念解释的梳理基础上,建立了本研究的焦虑测量指标体系。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stata12.0建立回归模型,将子女教育投入和教育期望纳入对焦虑的解读。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六个部分展开: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理论模型、研究设计、回归分析、结论与建议。第一章主要提出研究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阐述了核心概念,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投入的关系进行了文献梳理,对教育期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总述当前研究对中产阶层焦虑与子女教育的解读。第三章在本研究对焦虑的定义的基础上,梳理教育期望对教育获得的中介作用和焦虑的相关理论成果,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基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理论模型,对数据库、相关指标进行界定和说明,并对教育投入和焦虑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五章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验证哪些因素对焦虑产生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阶层差异。第六章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总结本研究的结论,提出合理建议,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根据实证研究数据,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与上层和下层相比,本研究实证结果不能证实中产阶层有更高的焦虑发生比,但中产阶层无论是精力投入还是经济投入都显着高于下层,只是在经济投入上未与上层形成显着差距,并且他们的教育期望显着高于其他阶层;第二,家庭对子女教育的精力投入属于“培优型”,而经济投入则与父母教育期望相关;第三,子女学习表现通过影响教育精力投入,对父母焦虑发生产生了间接的积极影响,并且教育期望成为解释中产焦虑的重要原因,而身份地位风险也是影响个人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第四,阶层确实在整个影响机制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阶层不同,相应的影响效应并不一致。上述研究结论带来的对策启示主要在于:政府应保证主流教育的公平性,监督学校教学质量,为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调整教学服务创造政策条件,并且在社会塑造和谐包容、减少社会歧视的风气中起到先锋引领作用;而学校应该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不将校园内的教学任务转移到校外,并且积极尝试适当有偿的教育服务供给,如课后延时服务;家长也应该适时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重塑科学的教育思维,中产阶层家长更须在尊重子女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教育期望。

二、中产阶层调查报告(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产阶层调查报告(上)(论文提纲范文)

(1)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体育消费特征及其动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中产阶层的身份定义与群体特征
    1.1 中国中产阶层的身份定义
    1.2 中国中产阶层的群体特征
2 中国中产阶层体育消费偏好特点
    2.1 中国中产阶层体育消费出现明显的消费升级,品牌和服务成为中产阶层消费选择的重要参考条件
    2.2 中产阶层的体育消费习惯出现了集聚和传导,中产阶层引领了其他阶层的体育消费趋势
    2.3 中产阶层对体育教育支出增加,体育课外教育走向精英化
    2.4 体育休闲与体育旅游成为中产阶层休闲度假的热门项目
3 中国中产阶层体育消费偏好特点变化的动因思考
    3.1 中产阶层的健康意识与消费能力的双向提升,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中产阶层的消费升级
    3.2 中产阶层在城市聚居,形成了中产阶层体育消费文化,进而带动其他阶层消费观念变化
    3.3 体育教育与中产阶层重视子女教育的消费习惯一致,本质上认为体育为子女提供了阶层上升的通道
    3.4 体育休闲旅游间接成为中产阶层群体认同的重要方式,社交和休闲属性被中产阶层重视
4 总结与展望

(3)基于身体意象理论的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产阶层
        1.3.2 职业女性
        1.3.3 主动健身
        1.3.4 身体意象
        1.3.5 产生机制
    1.4 研究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局限
2 研究现状与述评
    2.1 中产阶层的研究现状
        2.1.1 中产阶层的发展历程
        2.1.2 中产阶层的国外研究现状
        2.1.3 中产阶层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主动健身的研究现状
        2.2.1 主动健身的提出
        2.2.2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健身行为的发展历程
    2.3 身体意象的研究现状
        2.3.1 身体意象的发展历程
        2.3.2 身体意象的衡定方法
        2.3.3 身体意象的国外研究现状
        2.3.4 身体意象的国内研究现状
    2.4 研究述评
3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的机理假设
    3.1 社会阶层与身体意象的关系机理
    3.2 身体意象与主动健身行为产生的关系机理
    3.3 社会阶层与主动健身行为的关系机理
    3.4 身体意象在社会阶层与主动健身行为产生中的作用
    3.5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机制的假设模型
4 研究对象与方法程序
    4.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选取
        4.1.1 研究对象
        4.1.2 调查对象选取
    4.2 调查工具
        4.2.1 自编目标人群筛查表
        4.2.2 中产阶层划分问卷
        4.2.3 主动健身参与量表
        4.2.4 身体意象量表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资料法
        4.3.2 半结构式访谈法
        4.3.3 扎根理论法
        4.3.4 问卷调查法
        4.3.5 数理统计法
        4.3.6 SEM模型构建法
    4.4 研究程序
        4.4.1 质性研究阶段
        4.4.2 问卷检验阶段
        4.4.3 问卷发放阶段
        4.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的机制模型构建与检验
    5.1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阶层集团、主动健身、身体意象的特征
        5.1.1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阶层集团
        5.1.2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身体意象各维度得分情况
        5.1.3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主动健身参与情况
    5.2 不同集团中介阶层职业女性身体意象与主动健身差异性分析
        5.2.1 不同集团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身体意象的差异性分析
        5.2.2 不同集团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的差异性分析
    5.3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社会阶层与身体意象的关系检验
        5.3.1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社会阶层与身体意象的相关矩阵
        5.3.2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社会阶层与身体意象的模型构建
    5.4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身体意象与主动健身的关系检验
        5.4.1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身体意象与主动健身的相关矩阵
        5.4.2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身体意象与主动健身的模型构建
    5.5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社会阶层与主动健身的关系检验
        5.5.1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社会阶层与主动健身的相关矩阵
        5.5.2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社会阶层与主动健身的模型构建
    5.6 身体意象对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的中介效应模型
    5.7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的机制模型检验
6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的机制分析
    6.1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群体特征
        6.1.1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资本分布特征
        6.1.2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身体意象特征
        6.1.3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的主动健身特征
    6.2 不同集团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身体意象与主动健身的群体差异
        6.2.1 身体意象的群体差异
        6.2.2 主动健身的群体差异
    6.3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社会阶层与主动健身的互动关系
    6.4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社会阶层对身体意象的影响功能
    6.5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身体意象对主动健身的促进功能
    6.6 身体意象对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与主动健身之间的转换功能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体育锻炼参与情况与身体意象状况调査问卷
附录二 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体育经验与身体认知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数据获取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的获取及统计软件
    (二)量表信效度分析
    (三)SEM模型验证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5)中产阶层的心理焦虑与符号消费之困(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焦虑成为现代中产阶层的基本色调
    (一)中产阶层因心理困扰而焦虑
        1. 被阶层身份的界定法则所困
        2. 被传承乃至跃升后辈阶层身份所困
        3. 被中产阶层的消费水准所困
    (二)中产阶层因地位恐慌而焦虑
        1. 生活细节体现中产阶层的地位恐慌
        2. 用一丝不苟的风格掩饰中产阶层的地位恐慌
二、中产阶层心理恐慌和焦虑引发的社会现象
    (一)借地位(1)
    (二)做标志(1)
三、中产阶层的符号消费之困
    (一)消费价值观:中产阶层符号消费之困的根源
        1. 中产阶层促成了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2. 消费主义价值观造成中产阶层透支消费
    (二)中产阶层的欲求心理符号消费之困
        1. 消费满足更多意义上的欲求
        2. 欲求促使中产阶层成为消费奴隶
四、结语

(6)“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影子教育在全球的蔓延
        (二)“减负令”下影子教育的治理
        (三)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父母的焦虑
        (四)教育不公平的阵地是否已发生转移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影子教育
        (二)城市中产阶层
    四、理论基础:重叠影响阈理论
        (一)重叠影响阈的理论模型
        (二)重叠影响阈理论的相关理论背景与诠释
        (三)重叠影响阈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框架
    五、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一节 国内研究概况
        一、影子教育相关概念
        二、影子教育现状研究
        三、影子教育治理研究
    第二节 国外研究概况
        一、影子教育相关概念
        二、影子教育现状研究
        三、影子教育治理研究
    第三节 已有研究述评
        一、研究数量增长、研究的质量不断提升
        二、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
        三、研究视角单一、学理性研究有待加强
        四、研究对象单一、规范化研究有待加强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方法论的思想
        一、从系统和关系的角度出发
        二、存有质疑的意识和常识
        三、注重微观研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一)文献法
        (二)质性研究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一)类属分析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 访谈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提纲设计
        三、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四、访谈数据处理
第三章 影子教育的成因及运作模式分析
    第一节 生产者:谁提供了影子教育,他们是如何提供的
        一、市场化教育行业的迎合
        (一)满足、消除城市中产阶层的需求和焦虑
        (二)利用公立教育与城市中产阶层期望间的落差
        二、市场化教育行业的形塑
        (一)教育消费与教养话语的建构
        (二)影子教育参与中的阶层区隔
    第二节 消费者:谁接受了影子教育,他们为什么要接受
        一、对学生而言
        (一)基于自身提升
        (二)朋辈群体影响
        (三)学校层面考量
        (四)家庭压力传导
        二、对家长而言
        (一)延续阶层优势地位的焦虑
        (二)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性依赖
        (三)对公立教育的“不信任”
        (四)家庭课业辅导的力不从心
    第三节 学校:寄生、共生还是敌对,影子教育与学校关系为何
        一、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的“合流”
        (一)共同谋划
        (二)共同合作
        二、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的“冲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子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影子教育存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
        一、短期的持续存在性
        二、长期的阶段存在性
    第二节 影子教育发展模式上的发展趋势
        一、“辅导托管”趋向
        二、“线上教育”趋向
        三、“向学校化”趋向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子教育的治理路径探究
    第一节 构建影子教育治理的外部模型
        一、政府政策驱动
        (一)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二)严格影子教育管理
        (三)鼓励家庭落实责任
        (四)强化政府监督管理
        二、家庭扭转观念
        (一)把握教育规律、准确认识影子教育
        (二)克服从众心理、理性辨别影子教育
        (三)加强自身建设、正确选择影子教育
        三、学校协同育人
        (一)贯彻政策要求、落实学校责任
        (二)协同家庭育人、树立正确观念
        (三)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业态
        (四)提升教育质量、优化学校管理
        四、社会助力治理
        (一)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二)在全社会营造“减负增质”的舆论氛围
        (三)在全社会构筑“文化育人”共同体平台
    第二节 构建影子教育治理的内部模型
        一、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
        二、家庭与影子教育——家长与影子教育教师
        三、学校与影子教育——学校教师与影子教育教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 ——基于CEPS调查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化再生产及其家庭机制
    第一节 文化再生产的理论综述
        一、西方的文化再生产研究
        二、中国的文化再生产研究
    第二节 家庭在文化再生产中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模式与文化再生产
        二、家庭作用机制与文化再生产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家庭作用机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操作化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变量与统计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变量
        三、统计方法
        四、数据分析步骤
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第一节 文化资本、家庭因素、学业成绩和非学业能力的阶层差异
    第二节 文化资本对学业成绩的作用效果
    第三节 文化资本对学业成绩的作用路径
    第四节 文化资本和家庭因素的交互作用
    第五节 文化资本对非学业能力的作用
第四章 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及其原因
        一、文化资本在父母教育期待路径和父母教育行为路径上的阶层差异
        二、文化资本家庭作用机制对底层的文化再生产作用及其原因
        三、文化资本家庭作用机制对中产阶层的文化再生产作用及其原因
    第二节 文化资本家庭作用机制的另一面——希望和艰辛
        一、底层打破文化再生产牢笼的希望
        二、中产阶层回避学历下降的艰辛
    第三节 文化再生产的家庭作用机制对底层教育补偿的启示
    第四节 选择CEPS数据库的利与弊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及其对舆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界定、规模与分布
二、新媒体时代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与社会诉求
三、中产阶层在公共舆情事件中的议程设置作用:以疫苗事件为例
四、中产阶层在舆论场发声的表现、规律和特征
五、中产阶层对当前社会心态、公共舆论和政治稳定的影响
六、结论

(9)社会分层与教育资本视域下国内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来自周遭实际经历的困惑
        (二)来自个人理论学习的思考
    二、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产阶层
        (二)教育焦虑
        (三)社会分层
        (四)教育资本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历史法
        (三)访谈法
        (四)比较法
第一章 中产阶层的演变及其发展现状
    一、中产阶层的由来及发展
    二、我国中产阶层的演变
    三、我国中产阶层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的现实表现及引发的问题
    一、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的现实表现
        (一)“早教热”:赢在起跑线的困囿
        (二)“择校热”:延续起跑线的执念
        (三)“留学热”:接力起跑线的蓄能
    二、中产阶层教育焦虑所引发的问题
        (一)“早教”忽视了孩子身心成长的阶段性特点
        (二)“减负”倡导下课业负担反加重
        (三)“包办式”教育导致的子女“空心病”
第三章 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的理论剖析及其产生原因
    一、社会分层理论
        (一)社会分层的现实性影响
        (二)社会流动的长远性追求
    二、教育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的投入及其作用
        (二)社会资本的转换及其作用
        (三)文化资本的积累及其作用
    三、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何以产生
        (一)社会层面:社会分层与阶层“再生产”的客观存在
        (二)家庭层面:阶层流动的不确定性及追求文化认同心理的驱使
        (三)教育层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公衍生了阶层流动屏障
第四章 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的纾解可能性
    一、社会层面
        (一)政府方面
        (二)社会舆论方面
    二、家庭层面
    三、教育层面
        (一)公平分配教育资源
        (二)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三)探索个性化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子女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对中产阶层焦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焦虑现象
        1.1.2 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中产阶层
        2.1.2 焦虑
    2.2 子女教育投入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2.2.1 择校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2.2.2 影子教育投入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2.2.3 子女教育的父母参与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2.3 .教育期望对不同家庭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
    2.4 中产阶层焦虑的来源与子女教育问题
    2.5 文献评述
3 理论模型
    3.1 理论基础
        3.1.1 中产阶层地位恐慌
        3.1.2 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
        3.1.3 威斯康星地位模型
        3.1.4 霍妮的焦虑理论
    3.2 理论模型
        3.2.1 子女学习表现、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
        3.2.2 子女学习表现、父母教育期望对父母焦虑的影响
        3.2.3 子女教育投入对父母焦虑的影响
        3.2.4 影响机制的阶层差异
4 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4.1.1 数据来源
        4.1.2 主要变量说明
        4.1.3 基于熵值法的子女教育投入综合指标测算
    4.2 计量方法选择
    4.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父母教育期望、子女教育投入、焦虑的阶层差异
        4.3.2 子女教育投入与父母教育期望、子女学习表现
        4.3.3 焦虑与子女教育投入
5 回归分析
    5.1 子女学习表现对父母教育期望影响的阶层差异
    5.2 父母教育期望、子女学习表现对子女教育投入影响的阶层差异
        5.2.1 子女教育总投入影响因素的OLS回归分析
        5.2.2 子女教育经济投入影响因素的OLS回归分析
        5.2.3 子女教育精力投入影响因素的OLS回归分析
    5.3 子女教育投入对焦虑的回归分析
        5.3.1 子女教育总投入对焦虑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3.2 子女教育经济投入对焦虑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3.3 子女教育精力投入对焦虑的logistic回归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中产阶层调查报告(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体育消费特征及其动因探究[J]. 刘欣改,蔡志强,张娜.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10)
  • [2]我国中产阶层教育焦虑原因探究[D]. 张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身体意象理论的中产阶层职业女性主动健身行为产生机制研究[D]. 王菘. 山东大学, 2021(02)
  • [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分析[J]. 龙会典,雷燕婷. 经营与管理, 2021(03)
  • [5]中产阶层的心理焦虑与符号消费之困[J]. 吕庆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20(04)
  • [6]“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D]. 鞠法胜. 郑州大学, 2020(03)
  • [7]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 ——基于CEPS调查数据的研究[D]. 雷子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及其对舆情的影响[J]. 熊易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9]社会分层与教育资本视域下国内中产阶层教育焦虑问题研究[D]. 刘俊利.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子女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对中产阶层焦虑的影响[D]. 付晓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中产阶级调查报告(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