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须首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洋[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张霜[2](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冯旭霞[3](2013)在《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适应新环境,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一系列新发展。这些新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纲,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灵魂,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目标,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是新世纪治党治国的伟大纲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在此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其理论结晶,其中既凝结了全党智慧,也凝结了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考,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人们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包括问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阐释了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厘清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笔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经历了四个时期:理论的酝酿和萌芽阶段、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阶段、理论的深化和丰富阶段以及理论的成熟和确立阶段。对理论产生进行阶段划分,有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学习和把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第三部分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两个方面梳理了这一理论的结构。论文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充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统一。第四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论述了江泽民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出的具体贡献,分别从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人民发展维度以及党的建设维度等层面,分层次、系统地总结了江泽民同志所做出的的重要贡献。第五部分就江泽民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启示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是结语,是对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概述性总结。
杨茜[4](20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们要在新时期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国外有利因素,进一步提升国家影响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为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能够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更加改善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形成生态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顺利开展,都打下了良好基础。先进文化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是促进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力量。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其思想反映社会发展,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趋势。建设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发展先进文化,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党心凝聚力,使人民更加坚定地团结在党周围,更加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党的领导核心先进文化思想主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国情实践,总结正确理论,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多维视角相结合,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了先进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价值。新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植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中发展。坚持辩证批判地吸收借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同时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建设成就,努力在世界文化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刘起军[5](2006)在《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执政,即执掌国家政权。执政安全是指政党执政不存在危险或受到内外执政风险影响下能保持执政地位。执政党执政安全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极攻克影响执政安全的障碍和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本文首先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当前研究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现状以及它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基本框架。其次,分析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一是从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执政党建设思想、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执政安全思想出发,揭示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理论渊源;二是从把握国外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反经验总结出发,揭示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三是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为复杂、执政任务更为艰巨、自身的变化更为深刻等方面,分析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四是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成过程的特点。再次,归纳总结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江泽民对维护执政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阐述;二是科学论述了执政安全的根本要求;三是全面分析了影响执政安全的各种因素;四是明确提出了确保执政安全的战略举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执政基础,优化执政环境,提高执政能力,攻克反腐这一执政难题,造就一支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和现代化正规化军队,为执政提供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并论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特色。即它的时代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最后,本文还阐述了江泽民执政安全
彭宏杰[6](2005)在《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其对历史、现实、未来的综合思考,因其丰富、深刻、科学的内涵,不但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讨论与认同,而且更引起了各实际部门的共鸣和实践。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既大大深化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而且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必然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由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影响、休戚相关、相互交融,发展到理论上的紧密结合。 先进文化,就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先进政治和先进经济,并为它们服务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史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表明,五四时期的先进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也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同时开始了中国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关系的共同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关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相互影响的阶段,社会主义新文化与党的建设休戚相关的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党的建设相互交融的阶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由实践中的紧密结合到理论上的紧密结合的阶段。 中国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关系在20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因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而实现的理论上的紧密结合,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根据。二者的紧密结合,是基于对中国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历史经验作的正确总结,是基于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国际国内党内的形势特别是文化形势作的科学分析,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世界局势、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的准确把握。二者必须紧密结合,是因为先进文化是政党的旗帜,是因为重视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因为先进文化对于党员的影响最持久有效,是因为先进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共同性。 历史已进入到21世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大力
王观松[7](2004)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的的方向。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整体性上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论文由导言和五章以及结束语组成。 导言部分主要论述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大意义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方法论问题。 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地位。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他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的机遇和挑战,怀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经过长期的深入考验得出的重要结论。第二章主要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即“四个最”。(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三章主要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即对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作深入展开。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深刻的理论性、现实的实践性、鲜明的阶级性、丰富的历史性、严密的整体性等理论特色。第四章主要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主题。在本章中,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对主题的不同看法,然后提出本人对主题的见解并作出论证。第五章主要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坚持执政为民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张远新[8](2004)在《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不仅重视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而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力图比较系统地研究江泽民的文化思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分析其历史地位,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术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而且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历史,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旗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这不仅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着关键作用,还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体现在文化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表现。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要努力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领导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江泽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敏锐地关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新形势和新实践对科技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2) 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3)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5)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纪伟昕[9](2004)在《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刻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丰富的历史经验,并根据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入研究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应当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根本要求,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指导意义,进一步澄清各种思想疑惑,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和未来的宽广眼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着重研究探讨了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体思路。全文除导论和结束语之外,主体部分由四篇共九章组成: 第一篇,从长期思考和准备、提出和基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清晰、详实地介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国内发展的新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建新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第一、二章。 第二篇,着重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体地阐发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提出“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包括第三、四章。 第三篇,论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着重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整体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包括第五、六章。 第四篇,着重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独创性理论。以比较厚重的篇幅,系统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答“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重点突出理论创新的七个基本点。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出发,独特地回答了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必须进一步澄清的三个思想疑惑问题。包括第七、八、九章。
梁春鸿[10](2003)在《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启富民强国兴党大门之急需。 执政党领导人才是人才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是统率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指未来我国领导人才如何发展、如何壮大的总体构想和谋划。概括起来说,构筑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加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执政党领导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本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人才战略作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统一命题来考察;二是把人才战略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命题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三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才战略作历史、辨证的统一考察;四是把我国人才战略与国外相关问题作比较研究考察;五是把人才战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通过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和开拓性的理论阐述,初步形成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框架。论文主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基础理论和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第一、二章中。第一章着重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是概括地论述了领导人才的特征、本质、地位和功能,通过对人才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关系的论述,提出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同时,阐述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第二章主要作现实分析。论述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认清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形成正确有效的战略指导。我们党为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应该成为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优势。而我们的劣势是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并使之达到扬长克短的根本变化。因此,对症下药,提出新的战略,对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长远意义。第二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着重研究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阐述确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要紧紧围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环境优良的领导人才队伍,努<WP=3>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此,必须实行科学的富于实效的决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论述选择战略重点和确定战略步骤,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着重阐述我们应当突出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为重点。围绕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全局性的重点问题,加强领导人才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领导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时,阐明事物不但在空间上表现为整体和部分,而且在时间上表现为过程和阶段。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是一个大的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只有通过完成一系列相衔接的阶段性战略任务,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因此,划分战略步骤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并且提出部署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最生动和具体的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提出确立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强调观念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第六章把“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的认识贯通起来,论述了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全面实施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内容。第七章提出并阐述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战略的“六大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局面的形成,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第八章论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发展思路,总结中国共产党实施人才战略的宝贵经验,比较其他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战略,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可
二、必须首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必须首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
1.5.1 人 |
1.5.2 人民 |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方面 |
1.3.2 国外研究方面 |
1.4 研究方法 |
2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
2.1 1989.6——2000.1 酝酿和萌芽阶段 |
2.2 2000.2——2001.7 产生和形成阶段 |
2.3 2001.7——2002.11 深化和丰富阶段 |
2.4 2002.12——2004 成熟和确立阶段 |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 |
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 |
3.1.1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理论内涵 |
3.1.2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理论内涵 |
3.1.3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理论内涵 |
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部分的逻辑结构 |
3.2.1 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
3.2.2 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驱动力 |
3.2.3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关系 |
4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4.1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贡献 |
4.1.1 实践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1.2 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
4.1.3 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分配制度 |
4.1.4 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 |
4.1.5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4.1.6 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4.1.7 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开放水平 |
4.2 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 |
4.2.1 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
4.2.2 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4.2.3 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4.2.4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4.2.5 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统一战线 |
4.3 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 |
4.3.1 提出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
4.3.2 提出建设民族、科学、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4.3.3 倡导以创新精神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4.3.4 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4.4 在党的建设方面的贡献 |
4.4.1 提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4.4.2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进行先进性建设 |
4.4.3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
4.4.4 坚持反腐败斗争,始终从严治党 |
4.4.5 创造性地提出“三讲”教育 |
4.4.6 加强思想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4.5 在军队建设方面的贡献 |
4.5.1 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军队建设至关重要 |
4.5.2 强调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4.5.3 走中国特色的强军精兵之路,重视质量建设 |
4.6 在外交方面的贡献 |
4.6.1 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
4.6.2 强调当今世界相互依存,同时充满矛盾 |
4.6.3 指出世界是多样的并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
4.6.4 要正确处理主权和人权的关系 |
4.6.5 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5 江泽民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
5.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5.2 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抓好党的建设 |
5.3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先进生产力不动摇 |
5.4 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积极推动先进文化建设 |
5.5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的利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前言 |
一、文化概念 |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分 |
三、先进文化 |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 |
第1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形成 |
1.1 时代背景 |
1.2 历史基础 |
1.3 现实基础 |
1.4 理论来源 |
1.5 发展历程 |
第2章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
2.1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
2.1.1 向科学进军的先进科技文化 |
2.1.2 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发展的先进文艺文化 |
2.1.3 具有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
2.1.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道德文化 |
2.1.5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文化 |
2.1.6 宣传先进文化思想 |
2.2 毛泽东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
第3章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
3.1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
3.1.1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先进科技文化 |
3.1.2 丰富多彩文艺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3.1.3 具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
3.1.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爱先进道德文化 |
3.1.5 三个面向四有新人先进教育文化 |
3.1.6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 |
3.2 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
第4章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
4.1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
4.1.1 现代社会进步决定力量的先进科技文化 |
4.1.2 人类精神创造活动重要表现的先进文艺文化 |
4.1.3 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
4.1.4 以德治国宏扬五种精神 |
4.1.5 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先进教育文化 |
4.1.6 以改革精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4.1.7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4.2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
第5章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
5.1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内容 |
5.1.1 科技战略先进文化 |
5.1.2 繁荣文艺建设先进文化 |
5.1.3 具有科学发展精神的哲学文化思想 |
5.1.4 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建设 |
5.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
5.1.6 公益文化事业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
5.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进行宣传 |
5.2 胡锦涛先进文化思想方法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意义 |
6.1 共同点 |
6.2 发展性 |
6.3 理论意义 |
6.4 实践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一、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内涵 |
二、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 |
三、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 |
一、理论渊源 |
二、历史依据 |
三、现实条件 |
四、形成过程 |
第三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深刻阐述了维护执政安全的重要性 |
二、科学论述了执政安全的根本要求 |
三、全面分析了影响执政安全的各种因素 |
四、明确提出了确保执政安全的战略举措 |
第四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特色 |
一、鲜明突出的时代性 |
二、丰富完整的系统性 |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
四、理实交融的实践性 |
第五章 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是江泽民党建思想的核心 |
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
三、初步解决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系列重大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原创性声明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6)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两种理解 |
二、对两种理解的评析 |
三、全面理解“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 |
四、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之研究的引出、意义、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概念阐释与研究综述 |
一、先进文化概述 |
(一) 文化、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的内涵 |
(二) 先进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
(三) 先进文化的特点 |
(四) 先进文化的类型 |
(五) 先进文化的当代社会作用 |
二、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先进文化与党的领导、使命及先进性 |
(二) 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之整体关系 |
(三) 先进文化与党的各项具体建设的关系 |
(四) 各种具体形态的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
第二章 二十世纪: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之关系的历史纵观 |
一、五四时期的先进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一) 五四时期的先进文化为党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
(二) 党的创立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新局面 |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的相互影响 |
(一) 新民主主义文化对党的建设的积极影响 |
(二) 党的建设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 |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的休戚相关 |
(一)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先进文化的性质与名称界说 |
(二) 社会主义新文化由得而失的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
(三) 党的建设由正而误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影响 |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党的建设的相互交融 |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
(二) 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
五、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的紧密结合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在实践中的初步结合 |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标志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理论上的结合 |
第三章 世纪之交: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性思考 |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之历史地位的发展 |
(一) 成为以“三讲”教育为主的党的建设的具体指导思想 |
(二)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三) 由经验总结到理论体系 |
(四) 由体系化的理论到写入党章成为根本指导思想 |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实分析 |
(一) 正确分析国际形势特别是文化形势而提出的科学理论 |
(二) 正确认识国内形势而提出的科学理论 |
(三) 针对党的建设的现状而提出的科学理论 |
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根据 |
(一) 先进文化是政党的旗帜 |
(二) 重视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
(三) 先进文化对于党员的影响最持久有效 |
(四) 先进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共同性 |
第四章 廿一世纪:以先进文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
一、党的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的时代 |
二、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性 |
(一) 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命题缘起及内涵 |
(二) 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定位 |
(三) 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科学选择 |
(四) 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科学选择 |
三、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文化选择及其建设 |
(一)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元”指导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
(三) 坚持“双百”、“双重”和“双主”的“三双”方针 |
(四) 坚持先进文化内容上的“四以”标准 |
(五) 坚持文化建设中破、立、实、势、久的“五字”原则 |
四、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
(一) 有的放失,明确“推进”的目标 |
(二) 改善领导,增强“推进”的动力 |
(三) 稳步扎实,把握好“推进”的度 |
(四) 联系实际,创新“推进”的方法 |
五、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具体环节 |
(一) 创造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前提条件 |
(二) 抓住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 |
(三) 把握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 |
(四) 以先进文化推进各个领域的党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大意义 |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
2.国内理论界对本课题的研究 |
3.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意义 |
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方法论 |
1.把握课题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
2.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三个视角 |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地位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 |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根据 |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 |
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
2.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上的地位 |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
1.关于党的思想路线 |
2.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3.勾画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蓝图 |
4.强调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 |
5.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 |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
7.关于国际战略 |
8.关于党的建设 |
9.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特色 |
1.强烈的时代性 |
2.深刻的理论性 |
3.现实的实践性 |
4.鲜明的阶级性 |
5.丰富的历史性 |
6.严密的整体性 |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主题 |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主题的讨论 |
1.几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
2.本人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主题 |
1.主题的科学提法及其依据 |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回答的基本问题 |
第五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精神实质 |
一、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
1.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
3.坚持与时俱进的特征 |
二、坚持党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要求 |
1.党的先进性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实践 |
2.党的先进性体现在理论创新的全过程 |
3.党的先进性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每一个代表中 |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
1.坚持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
2.坚持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
3.坚持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属性 |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新阐发 |
结束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理论体系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阶级基础要求发展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基础要求发展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基础要求发展 |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群众基础要求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文化、先进文化及其特征 |
(一) 文化 |
(二) 先进文化及其特征 |
二、江泽民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政治背景:西方国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日益加剧 |
(二) 国内社会背景:社会转型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任务与文化新挑战 |
(三)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
三、江泽民文化思想的理论框架及理论体系 |
(一) 判断理论体系的一般标准 |
(二) 江泽民文化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
四、研究江泽民文化思想的意义 |
(一) 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二) 研究江泽民文化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三) 研究江泽民文化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一、先进文化的旗帜作用 |
(一)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
(二) 中国共产党必须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 |
(三)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
(一)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程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八十年来的主要历史经验 |
三、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一) 方向保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二) 基本要求:加强党内文明建设 |
(三) 重要条件:提高全党科学文化素质 |
(四) 关键因素: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
第二章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一、关于综合国力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内外几种关于综合国力的理论 |
(二) 综合国力的内涵及“硬国力”与“软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
(三) 文化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
二、作为知识形态的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二)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 |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伟大的精神 |
(四) 民族精神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
四、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表现 |
(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 |
(二)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
(一)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
(二)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
(三)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
(四)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 |
(五)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
三、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
(一)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文化建设,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 |
(二)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
(三)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四)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
(五) 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 |
(六)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影响文化建设全局的几个关系 |
(一)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
(二) 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 |
(三) 文化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
(四) 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五) 文化建设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
第四章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一、“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
(一)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二) 国际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
(三) 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
(四)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
二、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
(一) 必要性 |
(二) 主要途径与任务 |
三、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二)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一) 自主创新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
(二)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举措 |
五、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
(一) 国民科学素质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二) 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根本和基础 |
(三) 大力开展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 |
第五章 繁荣与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
(一) 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 |
(二)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
(三)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 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二、繁荣与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
(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三) 坚持“双百”方针,繁荣学术研究 |
(四) 大力宣传普及哲学社会科学 |
(五)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
第六章 创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和发展动力 |
一、江泽民对创新基本理论的阐发 |
(一) 江泽民创新理论的渊源和形成 |
(二) 江泽民创新理论的内涵 |
(三) 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
二、文化创新的几个具体问题 |
(一) 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本质 |
(二) 文化创新:中国共产党永不停止的追求 |
(三) 走中国式的文化创新之路 |
第七章 江泽民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江泽民的文化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
(一)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 |
(三) 江泽民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
二、提出和回答了一系列事关中华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
(一) 文化自觉的内涵及其意义 |
(二) 江泽民的文化自觉的主要表现 |
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极大地彰显文化的人文关怀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三) “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
四、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论断,标志着对党的先进性理性认识的升华 |
(一)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与文化的发展 |
(二)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断的党建意义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9)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架构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过程 |
一、 长期思考和准备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2000.1) |
二、 提出和基本形成阶段(2000.2-2001.6) |
三、 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阶段(2001.7-2002.11十六大) |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
一、 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背景 |
二、 国内发展的新条件和实践基础 |
三、 党的历史方位和解决党建新课题的探索与实践 |
第二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
一、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阐发 |
二、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涵阐发 |
三、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内涵阐发 |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及其精神实质 |
一、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
二、 “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 |
第三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第五章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
一、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
二、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
三、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
二、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
三、 整体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 |
第四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第七章 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独创性理论 |
一、 “建设什么样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 |
二、 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最新概括 |
三、 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标志 |
第八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创新 |
一、 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
三、 从制度体系上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
四、 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 |
五、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人才 |
六、 “固本强基”,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七、 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努力培育新的优良党风 |
第九章 进一步澄清思想疑惑,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为何还说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
二、 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党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吸收私营企业主等新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是否意味着党的性质的蜕变 |
三、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纲领并写入党章总纲,是不是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相混同 |
结束语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10)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才强国战略 |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
二、 知识经济呼唤国策创新 |
三、 构筑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 |
第一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分析 |
一、 领导人才是统帅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 |
(一) 什么是人才、领导人才和执政党领导人才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的本质、地位和作用 |
二、 战略就是虑长谋远管全局看发展的谋划 |
三、 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 |
(一) 中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二) 在“科教兴国”中实施人才战略 |
(三) 在可持续发展中实施人才战略 |
(四)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人才战略 |
四、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的谋划 |
五、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
(一) 实现党在21世纪三大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二) 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因素 |
(三) 保证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的关键 |
第二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现实分析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迈进21世纪党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
(三)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
二、 十六大为研究和运用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创造了新的宝贵经验 |
三、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 必须冲破束缚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落后的思想观念 |
(二) 必须改变妨碍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不合时宜的做法 |
四、 执政党领导人才发展的基本趋势 |
(一) 新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
(二) 走进注重人才能力建设的新时代 |
(三) 普遍重视人才开发问题 |
(四) 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成为一种趋势 |
(五) 人事变革的新趋向 |
第三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 |
(一) 制定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目标 |
第四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重点的部署 |
(一) 确定战略重点应该考虑的因素 |
(二) 始终突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 |
(三) 着眼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
(四) 重在培养优秀年轻领导人才 |
(五) 致力于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 |
(六) 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是重中之重 |
二、 实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的步骤 |
(一) 划分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步骤的依据 |
(二) 部署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 |
一、 人才观念的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 |
二、 走出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
三、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新理念 |
四、 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
第六章 全面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综合素质的战略 |
一、 综合素质是领导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升华 |
二、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 |
三、 从“三大规律”高度深化执政党领导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的最新成果 |
(二)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理论素养 |
(三)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树立执政党领导人才的世界眼光 |
(四)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培养执政党领导人才的战略思维能力 |
(五)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增强执政党领导人才的党性修养 |
第七章 完善和创新执政党领导人才运行机制 |
一、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优化配置机制 |
二、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
三、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
四、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
五、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
六、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监督制约机制 |
第八章 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 |
一、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比较研究 |
(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
(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关键在人 |
(三) 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 |
二、 国外人才战略的比较研究 |
(一) 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 |
(二) 人才吸引方面的比较 |
(三) 人才使用方面的比较 |
结束语 领导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必须首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3]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D]. 冯旭霞. 广东海洋大学, 2013(S1)
- [4]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 杨茜. 河北大学, 2011(11)
- [5]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D]. 刘起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2)
- [6]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初探[D]. 彭宏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探索[D]. 王观松. 武汉大学, 2004(11)
- [8]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D]. 张远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 [9]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D]. 纪伟昕.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10]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D]. 梁春鸿.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