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被高科技遗忘的角落——老年型手机市场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嘉璠[1](2021)在《数字鸿沟视角下智能手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数量实现24年以来首次冲破10%,中国老龄化与数字化几乎同步发展,二者不可避免的出现“共振”,引发了新的冲突与挑战。数字鸿沟是指提出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的差异,以及信息与知识和利用能力的差距。很显然,老年人在数字化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着更严峻的数字鸿沟问题,而居于更弱势未知的农村老年人尤甚。考虑到现代社会,一般人群在生活中与数字设备或信息的接触方式主要表现在智能手机的拥有和使用方面,本文主要聚焦于讨论农村老年人以智能手机使用为核心的数字鸿沟问题。基于数字鸿沟的精神接入、物质接入、技能接入、使用接入分析框架,关注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以及研究智能手机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以期对弥合数字鸿沟、促进积极老龄化有所裨益。具体来看,本研究运用访谈法获得了北京市城郊Z村19位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的情况。相关研究发现如下:在精神接入方面,学习资源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程度水平有显着的影响,家庭、朋辈、邻居等给予的支持越充分,老年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越多;记忆力疾病等身体健康情况会降低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意愿;而随着手机视频、图片的广泛流行,教育程度已经不是影响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决定性因素了。在物质接入方面,老人虽然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但智能硬件的购买方面仍然比较保守,主要以使用家人的二手设备或被动赠与情况居多。因此,受老年人价值观、消费观的影响,网费(宽带、路由器、流量等)成为了影响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显着因素。在技能接入方面,农村老年人的使用智能手机的水平处于初级水平,高阶功能匮乏,以通讯、娱乐功能为主,基础性操作技能缺乏是影响老年人使用效果的障碍因素。在使用接入方面,农村社区网络建设基本得到保障,有数字化消费的环境基础,同时也因为农村社区数字化发展处于双轨化包容性阶段,因此老年人日常智能设备的使用需求并不迫切。而在智能手机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方面,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智能手机对老年人数字化消费、娱乐、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有非常显着正向的影响。互联网丰富了老年人日常生活,有助于老年人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在数字化社会中能够获得新角色的成就感与参与感,同时能够接收新的信息与知识,有利于老人继续社会化,智能手机掌握相对较好的老年人在心态上明显积极稳定。但不适当的使用习惯也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弥合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社工实务干预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孙春晓[2](2019)在《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家用备忘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智能家居系统已经初步进入了家庭的内饰装潢中,并且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下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提高和突破,人口的年龄层比例也在飞速变化,老龄人口的生活问题与产品的使用体验问题也成了人工家居领域发展密切关注的一环。针对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家用备忘系统设计也正在产业升级中紧密布局,家用备忘系统的设计与布局不仅仅针对老年人群,围绕中青年人做了更多的拓展和开发设计。结合通用设计的核心思想,设计开发一套完善并且体验卓越的家用备忘系统在整体的智能家居系统研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促成作用。在进一步探讨智能家居领域中的基于通用设计的家用备忘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先期对当下的产业中的产品使用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目前家庭中的备忘设计模块进行了系统化的体验分析,并结合使用者的亲身感受,对当下的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家用备忘系统进行了多层次的问题探讨,以新设计构思为范例,通过对外观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的研究和提案,促进新产品的改良和更新迭代。优秀的产品用户体验在当下的科技产品评估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设计讨论中我们更为关注用户本身更为深层次的使用心理反馈,结合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深挖新产品设计的精髓,通过较为理想的工业设计手法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创新再设计,这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精髓。
郝美丽[3](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张玲[4](2018)在《基于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老年人手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高速发展,引领着手机行业的不断创新,智能手机席卷世界各地,备受人们欢迎,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由于身体征原因常常被高科技边缘化,被人们忽视。大多数老年人使用的还是过时的简单机,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使用智能手机又相对困难,无法享受现代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生活。老年人手机设计的理论研究寥寥无几,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手机设计行业停滞。文章正是基于这些背景展开研究。以先进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系统全面的对老年人手机进行研究,针对老年人现阶段使用的手机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解决方案,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细分和定位,将现有的简单机与智能机优势互补,让老年人也参与到设计中,和老人一起设计出便于他们学习、操作的具有情感的人性化手机。同时,针对老年人特性提出“引导型”设计,优秀的手机设计不仅能够让老年人轻松使用,还能够引导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做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由此基础上的设计才能使我国的手机行业拥有特色的、清晰的、人性化的品牌形象,才会引导未来的手机行业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文章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老年人手机的设计及其发展,并且作出比较完善且独立的老年人手机设计理论体系,为老年人手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文章以老年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设计原则对手机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首先,做出背景、现状、目的和意义的阐释得出老年人手机设计的必然性,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列出研究框架。其次,分析老年人群的特征及对手机的需求,总结出老年人手机设计的必要功能和发展方向。对老年人手机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做出研究,阐述设计原则、设计流程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让老年人参与体验。然后,对老年人手机进行系统设计研究,以模块化方式对手机功能进行选择、重组,以美学、价值学、设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为指导进行设计总结,得出系统而可靠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参数。最后,构建老年人手机模型,进行老年人手机的优化设计实践。
乔扬[5](2018)在《基于包容性设计理论的失能老年人可穿戴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的发展进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呈加速上升状态,同时,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上涨,其中也有很大部分是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由于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因此,未来失能老年人对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本文首先对包容性设计理念进行了梳理,研究与总结归纳包容性设计理论的概念、意义和方法,包容性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设计理论,它不再将特殊群体异化,而是将他们作为多样化的群体来对待,使产品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是一种人文关怀主义的设计思想。如今,它已经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老龄化设计,意义深远。在包容性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可以使老年人融入社会,不再感受到歧视与差别对待,使他们平等的参与到社会中来。随后,通过调查问卷、用户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失能老年人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失能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对失能老年人辅助产品等功能需求和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最终,论文的设计实践将包容性设计理论应用于失能老年人可穿戴产品上,总结出包容性设计在失能老年人可穿戴产品设计中的设计原则,并进行产品硬件和软件APP设计,该产品可以辅助老年人翻身,也可以为普通大众提供健康监测等功能,包容性强,易于接近,解决了失能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赵雨淋[6](2017)在《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到来,手机的触屏时代以一种难以抵挡的趋势快速发展。因为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剧,我们无法低估由此现象引发的老年人对于触屏手机的强大需求。手势交互作为触屏手机新兴的界面交互方式其优势是具有自然直观、便携、直接和融入感,使老年人摆脱按键的束缚,能以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完成操作,这不仅提高了老年人手机交互的可用性,还增加了高龄者在使用触屏手机的过程中的效率与趣味。论文从老年人的操作行为与手势交互设计需求角度进行探讨,旨在提出满足老年用户使用的、合理有效的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设计方法。本文对目前老龄化所带来的身心变化以及老年人在使用触屏手机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对触屏手机手势交互的研究现状、分类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概述,并提出在老年用户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首先收集比较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中的操作手势,结合i 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搭载平台的手势特点分析提炼出九套手势不一致的操作命令,在此基础上收集其备选手势操作整理的命令动作,将其进行问卷制作。通过对老年人的采访问卷调查,得知老年人对于触屏手机手势交互的操作情况,由此得出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的手势操作行为偏好;通过对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的操作行为进行分析,提取老年用户对手势交互的需求,结合Kano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将得出的数据结果运用到手势交互设计实践中;最后通过设计原型,对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检测评估,进一步对本研究得出的设计方法与相关研究结论的有效与否进行验证。
闻洪涛[7](2016)在《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但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创新能力却备受质疑。在国内国际面临环境因素不确定的背景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到底如何进行创新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本文聚焦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话题,基于产业创新理论、文化产业理论、战略管理论和传播学理论,进行跨学科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进行中外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比较分析。(2)研究了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3)研究了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创新主体结构,提出网络文化产业创新主体从个体到网络创新的路径优化。(4)研究产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提出市场创新能力是我国网络文化产业重要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所在,并把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重点创新领域研究。(5)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优选模式是以市场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模式。本文提出,网络文化产业的创新应突出市场创新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6)从产业制度创新的视角提出保障和激励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回到创新理论创始人熊彼特的理论本源,结合产业实践,提出“市场创新能力”是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核心能力所在。提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主要领域在于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其中市场创新为核心领域。产业创新宜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新的市场创新”的渐进性创新路径。文章建构了网络文化产业逆向周期模型,并分析了网络产业创新中的“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互动关系。(2)提出网络文化产业创新主体结构应“从个体创新到网络创新”的路径优化;建立了产业创新主体六要素双层概念模型(企业、风投机构和用户居于核心层,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政府处于外围层),提出应高度重视风投机构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3)提出以市场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模式是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优选战略模式。自主创新带动战略的内涵主要是:以市场创新为核心,同时注重产品创新的重要性;突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掌握产业创新主导权;产业创新要发挥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合作创新是产业创新的优选模式。
沙锋[8](2015)在《基于老年人的智能手环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的研究命题主要集中在当今社会中最庞大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即“银发族”群体。在这个大的群体当中,又着重分析身体患有老年疾病的各类人群。在社会节奏、就业压力、生活成本都日益增加的社会环境下,本着孝义为先的传统,很多独生子女一代要面临两人照看四位老人的同时,兼顾工作和自己的下一代。那么如何高效、精准、相对简洁的去实现种种义务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在宏观的人类社会系统中,分析、提炼出一套直接针对如何平衡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的设计方法。“老年智能预警手环”作为一种具体的产品形式,在整个老年医疗健康系统当中,扮演一座“生命桥梁”的角色。本文基于设计学研究强调的“问题意识”为导向,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内涵的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的设计思维。通过对市场上现有老年人使用的相关电子产品进行市场调研,问题分析,寻找共性,分析优缺点;并对老年人的行为规律、生理特征、事理特征以及情理特征进行收集与分析,构成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以设计分析为主体的基础上,对产品具体形态进行构思并套用在具体的用户身上进行试验。本文通过各学科相关知识的交叉辅助分析,针对市面上现有的与老年人身体健康相关的产品的功能进行了一些改进和精简。最终期望的研究成果是设计出一个存在于老年病患生命健康系统之中的智能手环设备,实现老人、子女和医生之间的云端智联。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发病时的智能预警,子女合理的规划生活负担,医生高效、系统的收集老年人身体信息,从三个方向围绕老年人构建一个贴心的、实用的健康保障平台。
成宁[9](2013)在《国内电信运营商市场发展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国内电信行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第四次重组后,移动通信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快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电话市场经过几年高速增长后,增长速度显着放缓。固定电话市场则早已处于不断萎缩状态,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从争夺新增用户向挖掘存量用户和经营已有用户转变,而高端用户的争夺和维护成为各运营商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同时,在3G业务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电信业务受到严重冲击,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高补贴、大赠送的前提下,电信运营商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在用户数量和经营收入增长的同时,其利润率越来越低。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如何发展高端和稳定的客户群,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回报是电信运营商在追逐的目标。本文从数据分析入手,搜集统计了近四年来国内电信市场发展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阐述了电信业务的发展趋势。从国内三大运营商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总结并归纳了国内电信市场发展中传统的竞争策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电信市场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电信运营商与企业集团合作建设运营企业数字化智慧专网,实现既是“公众大网的一部分,又是局部数字化智慧专网”的可行性。在深入研究论证电信运营商与青海油田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合作进行了投资效益分析与发展前景展望。通过实施案例剖析了合作双方的利益所在。提出了合作的要点、难点和影响合作成功与失败因素,以及合作发展的风险点及其控制要素。阐述了电信运营商在当今电信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发展和稳定高端用户,与企业集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发展策略。
江海[10](2013)在《德阳移动服务营销的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3G牌照的发放,使通信领域运营商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原有产品导向型的竞争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普及,对通信行业原有的服务营销模式带来巨大冲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创新和改变原有的服务营销体系。德阳移动作为四川移动的地市级分公司,向客户提供移动通信、无线固话、专线等信息服务。其用户规模、收入、客户满意度等各项指标均在四川地区内一直名列前茅。目前四川移动对地市移动的考核除新增用户及收入考核外,增加了增幅及价值提升等相应指标的考核。德阳移动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通信市场已趋于饱合用户及收入增长迟缓,要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保证在四川地区的领先地位,采用原有的服务营销模式及体系已无法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随着社会法制的健全,客户维权意识逐渐提高,从内部管理来说业务发展、业务办理流程以及相应的客户投诉考核机制对用户发展均有所制约,从外部条件看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舆论也不允许企业按原有的方式发展业务。因此现有的管理方式及体系无法满足营销发展需求,必须对有的服务营销体系进行优化,方可保证营销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移动通信业务经历了通话需求、增值业务需求、互联网应用需求三个阶段,原有产品导向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有的竞争环境,而三大网络运营商全业务运营后移动单业务运营的劣势凸显。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要逐渐从产品竞争导向型向客户需求导向型转变,根据德阳移动现状,必须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有效的利用渠道、终端、成本资源以及客户规模等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顺应新的竞争形势。传统的4C服务营销理论顾客、成本、便利、沟通是服务营销的基础理论,结合德阳移动市场环境,将增加竞争、创新2C理论充实德阳移动现有服务营销体系,同时根据德阳移动客户规模及业务平台的优势,1L长尾理念将能够让德阳移动的规模优势发挥作用,有利于提升德阳移动客户价值及整体收入,以确保德阳移动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德阳地区领先的地位。
二、关注被高科技遗忘的角落——老年型手机市场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被高科技遗忘的角落——老年型手机市场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鸿沟视角下智能手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视角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老年人 |
2.1.2 数字鸿沟 |
2.1.3 老年数字鸿沟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数字鸿沟 |
2.2.2 老年数字鸿沟 |
2.2.3 老年人群体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 |
2.3 研究框架 |
2.3.1 研究思路 |
2.3.2 研究方法 |
第3章 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及数字鸿沟产生因素分析 |
3.1 Z村基本情况 |
3.2 精神接入 |
3.2.1 教育程度 |
3.2.2 身体健康 |
3.2.3 学习资源 |
3.3 物质接入 |
3.3.1 网络接入情况 |
3.3.2 智能手机拥有情况 |
3.4 技能接入 |
3.4.1 智能手机掌握程度 |
3.5 使用接入 |
3.5.1 农村社区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手机对老年人生活影响探究 |
4.1 数字化消费 |
4.1.1 移动支付 |
4.1.2 网络购物 |
4.2 娱乐消遣 |
4.3 社会交往 |
4.4 身体心理影响 |
4.5 疫情影响 |
4.6 未使用智能手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
4.7 小结 |
第5章 社会工作项目设计与政策建议 |
5.1 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社会工作项目设计 |
5.2 政策建议 |
5.2.1 加强政策倡导,实现政策落地具体化 |
5.2.2 凝聚多方力量,致力农村老人“数字化脱贫” |
5.2.3 创新开发适老化产品,打造信息无障碍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家用备忘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 |
2.1 通用设计 |
2.1.1 通用设计的起源以及发展 |
2.1.2 通用设计的概念 |
2.1.3 通用设计的七大原则 |
2.1.4 通用设计的辩证认识 |
2.1.5 通用设计系统评价的五个方面 |
2.2 通用设计概念用于家用备忘系统的设计要点 |
2.2.1 要适合所有家庭成员的需求 |
2.2.2 包含多种使用方式的可选择性 |
2.2.3 家庭备忘产品在功能上的合理性 |
2.2.4 通用设计总结 |
2.3 家用备忘系统概述 |
2.3.1 家用备忘系统 |
2.3.2 家用备忘系统分析 |
2.3.3 备忘产品优秀案例分析 |
第3章 用户行为方式分析 |
3.1 用户年龄界定及其行为特点 |
3.2 不同年龄段记忆发展状况分析 |
3.3 用户记忆特点分析 |
3.3.1 幼儿的记忆特点分析 |
3.3.2 青少年的记忆特点分析 |
3.3.3 老年人的记忆特点分析 |
3.4 问卷调查 |
3.4.1 问卷数据整理归纳 |
3.4.2 问卷调查总结 |
第4章 家用备忘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分析 |
4.1 家用备忘系统的设计原则分析 |
4.1.1 针对用户的安全性设计 |
4.1.2 针对用户的趣味性设计 |
4.1.3 针对用户的易用性设计 |
4.1.4 针对用户的模块化设计 |
4.2 家用备忘系统的造型要素分析 |
4.2.1 形态要素分析 |
4.2.2 色彩要素分析 |
4.2.3 材质要素分析 |
4.3 家用备忘系统的设计功能分析 |
4.3.1 功能分析 |
4.3.2 情感功能分析 |
第5章 家用备忘系统造型设计方案 |
5.1 家用备忘系统的设计定位 |
5.1.1 用户人群定位 |
5.1.2 产品功能定位 |
5.2 家用备忘系统的设计过程分析 |
5.2.1 设计灵感来源 |
5.2.2 设计方案分析优化 |
5.2.3 设计验证分析 |
5.2.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5.3 家用备忘系统场景类别展示 |
5.3.1 模型渲染及效果展示 |
5.3.2 使用场景展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3)《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简介 |
1.1.1 原文作者简介 |
1.1.2 原文内容简介 |
1.1.3 原文文本特点 |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4.1 功能语境理论 |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
5.1 情景语境重构 |
5.1.1 要素增减 |
5.1.2 要素转换 |
5.1.3 要素替代 |
5.1.4 要素重组 |
5.2 文化语境重构 |
5.2.1 异化 |
5.2.2 归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老年人手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文章创新点 |
第2章 老年人群特征分析 |
2.1 老年人特征分析及对设计的要求 |
2.1.1 老年人生理变化 |
2.1.2 老年人心理变化 |
2.2 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分析 |
2.2.1 现实需求 |
2.2.2 期望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老年人手机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研究 |
3.1 老年人手机的交互设计研究 |
3.1.1 交互设计概念 |
3.1.2 老年人手机交互设计原则 |
3.1.3 老年人手机交互设计要素分析 |
3.1.4 老年人手机交互设计流程 |
3.1.5 交互设计在老年人手机中的应用 |
3.2 老年人手机的用户体验研究 |
3.2.1 用户体验概念 |
3.2.2 用户体验方法 |
3.2.3 老年人体验要素分析 |
3.2.4 用户体验在老年人手机中的应用 |
3.2.5 用户调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年人手机系统设计研究 |
4.1 老年人手机设计原则和流程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流程 |
4.2 老年人手机模块化分析 |
4.2.1 基本模块 |
4.2.2 娱乐模块 |
4.2.3 健康模块 |
4.2.4 紧急救护模块 |
4.2.5 其他功能模块 |
4.3 老年人手机设计的美学分析 |
4.4 老年人手机设计的心理层面分析 |
4.5 老年人手机设计的价值学考量 |
4.6 设计案例分析 |
4.6.1 案例分析 |
4.6.2 现存问题 |
4.7 提出“引导型”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老年人手机模型 |
5.1 设计定位 |
5.2 手机硬件设计 |
5.2.1 外观造型 |
5.2.2 机身材质 |
5.2.3 操作按钮 |
5.2.4 草图方案 |
5.3 手机软件界面设计 |
5.3.1 页面设计 |
5.3.2 界面交互设计 |
5.4 效果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B 老年人手机使用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5)基于包容性设计理论的失能老年人可穿戴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包容性设计理论的概念与意义 |
2.1 包容性设计的概念 |
2.1.1 包容性设计的定义与内涵 |
2.1.2 包容性设计的相关概念 |
2.2 包容性设计的原则 |
2.3 包容性设计的方法与流程 |
2.3.1 包容性设计的方法 |
2.3.2 包容性设计的流程 |
2.4 包容性设计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失能老年人自身特征与需求分析 |
3.1 失能老年人的界定 |
3.2 失能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析 |
3.2.1 失能老人的生理特征分析 |
3.2.2 失能老人的心理特征分析 |
3.3 失能老人的自身特征对产品设计的需求 |
3.3.1 失能老人的生理特征对设计的需求 |
3.3.2 失能老人的心理特征对设计的需求 |
3.4 失能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
3.4.1 目标用户人群调研 |
3.4.2 建立用户模型 |
3.4.3 失能老年人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包容性设计在失能老年人可穿戴产品中的应用与实践 |
4.1 可穿戴产品 |
4.1.1 可穿戴产品的定义 |
4.1.2 可穿戴产品的分类 |
4.2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4.2.1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现状 |
4.2.2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 |
4.3 包容性设计在可穿戴医疗产品中的设计原则 |
4.3.1 包容性原则 |
4.3.2 易用性原则 |
4.3.3 精准度原则 |
4.3.4 容错性原则 |
4.3.5 安全性原则 |
4.4 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失能老年人可穿戴产品设计实践 |
4.4.1 产品概念设计 |
4.4.2 产品硬件设计 |
4.4.3 产品软件APP设计 |
4.5 产品最终展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B 关于失能老年人可穿戴产品设计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用户访谈 |
(6)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老龄化现象严峻 |
1.1.2 多点触控技术的发展 |
1.1.3 科技化背景下老年人对于生活的新述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架构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设计概述 |
2.1 老年用户基本特征 |
2.1.1 老年人生理特征 |
2.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
2.2 老年人触屏手机交互设计概况 |
2.2.1 老年人触屏手机使用情况 |
2.2.2 老年人触屏手机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
2.3 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设计的概述 |
2.3.1 手势交互设计的概述 |
2.3.2 触屏手机中手势交互的分类 |
2.3.3 目前手势交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2.4 手势交互中的用户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
3.1 用户访谈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 老年人调查过程与方式 |
3.4 老年人手势交互行为调查结果 |
3.4.1 老年人的结构分析 |
3.4.2 手势交互行为结果统计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年人对手势交互设计需求的分析 |
4.1 老年人手势交互需求提取 |
4.2 结合Kano模型的需求分析 |
4.2.1 Kano需求模型概述 |
4.2.2 老年人手势交互需求调查问卷 |
4.2.3 老年人手势交互需求项最终结果 |
4.2.4 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设计需求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设计方法与实践 |
5.1 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设计方法 |
5.1.1 操作手势定制化 |
5.1.2 建立轻提示、可视化的手势引导方式 |
5.1.3 增强即时反馈与容错能力,提高操作稳定性 |
5.1.4 提升操作易用性,增加老年用户信心 |
5.1.5 降低手势难度,专注交互效率 |
5.2 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设计实践——以通话应用为例 |
5.2.1 目标定位 |
5.2.2 设计原型制作 |
5.2.3 用户测试反馈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文章框架 |
1.5 研究特色和可能的创新点 |
2.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
2.1 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关理论 |
2.2 核心能力理论 |
2.3 创新扩散理论 |
2.4 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概念 |
2.5 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及述评 |
3.中外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比较分析 |
3.1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特点 |
3.1.1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历程 |
3.1.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成就 |
3.1.3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特点 |
3.2 国外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经验 |
3.2.1 美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特点 |
3.2.2 日本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特点 |
3.2.3 .韩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特点 |
3.3 中外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比较及启示 |
4.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
4.1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外部环境分析——基于PEST分析框架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科技环境 |
4.1.5 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 |
4.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内部条件分析——基于创新能力视角 |
4.2.1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能力评估 |
4.2.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内部优势和劣势 |
4.3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SWOT分析 |
5.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主体网络构建——从个体创新到网络创新 |
5.1 从单一主体到多样化主体的转化——从企业个体到创新网络 |
5.1.1 企业作为核心创新主体的地位 |
5.1.2 政府作为产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
5.1.3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 |
5.1.4 中介机构的作用 |
5.1.5 用户作为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 |
5.1.6 风投机构:从外围因素到创新主体的变化 |
5.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主体六要素双层概念模型构建 |
5.2.1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主体六要素模型构建 |
5.2.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主体分层现象分析 |
5.2.3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主体六要素双层概念模型构建 |
5.2.4 创新主体网络中“企业-风投”和“企业-用户”关系的建立 |
5.3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机制优化——从独立创新到合作创新 |
5.3.1 产业创新形式和独立创新的价值 |
5.3.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机制优化:从独立创新到合作创新 |
5.4 从产业集群到全国性的产业创新网络 |
5.4.1 产业集群的作用 |
5.4.2 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 |
5.4.3 从创新集群到全国性的产业创新网络 |
6.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重点领域——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 |
6.1 从价值链理论看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价值活动 |
6.1.1 价值链理论 |
6.1.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价值链分析 |
6.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领域分析 |
6.2.1 平台型产品创新 |
6.2.2 内容产品创新 |
6.2.3 市场创新 |
6.2.4 产业制度创新 |
6.2.5 商业模式创新 |
6.3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重点和核心 |
6.3.1 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 |
6.3.2 市场创新: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核心领域 |
6.4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逆向周期模型构建 |
6.4.1 服务业逆向产品周期理论 |
6.4.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逆向周期模型构建 |
7.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战略模式选择 |
7.1 影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
7.1.1 创新的主动权问题 |
7.1.2 创新的核心领域 |
7.1.3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定位和创新目标 |
7.2 以市场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构建 |
7.2.1 以市场创新为核心的同时注重产品创新的重要性 |
7.2.2 加强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创新的主动权 |
7.2.3 网络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
7.2.4 合作创新——产业创新的优选模式 |
8.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保障与激励措施 |
8.1 产业制度创新及挑战 |
8.1.1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
8.1.2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面临的挑战 |
8.2 从房地产“后拐点论”的广泛传播看产业制度创新的紧迫性 |
8.2.1 “后拐点论”的出台及其传播过程 |
8.2.2 “后拐点论”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
8.2.3 应对虚假信息传播的思考 |
8.3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的主要保障和激励措施 |
8.3.1 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企业家精神的激励 |
8.3.2 金融创新:国有和民营风投机构的合力 |
8.3.3 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
8.3.4 加强内容真实性保障 |
8.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用户隐私保护 |
9.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老年人的智能手环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 |
1.5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老年人群的用户分析 |
2.1 老龄化人口现现状及造成的影响 |
2.1.1 国内外老龄化人口现状 |
2.1.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
2.2 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分析与研究 |
2.2.1 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 |
2.2.2 对老年人的观察研究 |
2.2.3 老年用户观察和访谈的问题总结 |
2.2.4 老年人心理问题分析 |
2.3 智能手环使用人群分析 |
第3章 现有智能健康手环与相关技术分析 |
3.1 可穿戴设备概况 |
3.2 智能医疗设备产品调查 |
3.3 国外智能医疗产品分析 |
3.4 国内智能医疗产品分析 |
3.5 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分析 |
3.5.1 生物医学信号的种类及特点 |
3.5.2 生理信号的检测和老年疾病的关系 |
3.5.3 传感器技术的阐述 |
3.5.4 传感器的分类与应用 |
第4章 智能手环的人机界面与使用行为 |
4.1 人机工程应用要素 |
4.1.1 人体系统工程与相互协调 |
4.1.2 常用人体尺寸数据 |
4.1.3 人体各尺寸测量以及差异性研究 |
4.2 人机交互行为设计 |
4.2.1 情境调查与研究 |
4.2.2 情境调查的改进与拓展 |
4.2.5 交互行为设计与应用 |
4.2.6 视觉界面设计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果和设计方案 |
5.1 老年智能手环设计方法提炼 |
5.2 老年智能手环的功能设计 |
5.3 草图方案 |
5.4 交互行为构想 |
5.5 三围建模与效果图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国内电信运营商市场发展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电信市场运营动态 |
2.1 通信“元年”中国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
2.2 国内电信市场增长与规模 |
2.2.1 移动用户规模与增长数据 |
2.2.2 宽带与固话用户数据 |
2.2.3 主营收入及财务数据 |
2.3 电信市场发展态势 |
2.3.1 移动电话用户增长趋缓 |
2.3.2 移动电话 ARPU 值呈下降走势 |
2.3.3 固网宽带用户增长率保持基本稳定 |
2.3.4 固定电话用户持续出现负增长 |
2.3.5 主营收入增长 EBITDA 率下降 |
2.4 国内电信市场格局与普遍现象 |
2.4.1 市场份额趋向均衡 |
2.4.2 、收入和利润增长日益弱化 |
第三章 电信市场传统竞争策略类型分析 |
3.1 种类繁多的电信市场传统竞争策略类型 |
3.2 电信市场新型竞争策略开拓 |
第四章 国内电信市场增长点分析 |
4.1 国内人口状况 |
4.2 国内人口与结构发展趋势 |
4.3 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分析 |
4.4 宽带用户普及率分析 |
4.5 移动用户市场增长点分析 |
4.6 宽带用户市场增长点分析 |
4.7 通信服务收入增长点分析 |
第五章 新时期电信市场发展策略 |
5.1 物联网信息服务是新增市场的源泉 |
5.1.1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
5.1.2 政策扶持与导向 |
5.1.3 物联网的市场前景 |
5.2 新业务是收入增长的突破点 |
5.2.1 经营模式转型带来新生机 |
5.2.2 人才战略是市场竞争的动力 |
5.3 合作共赢发展策略 |
第六章 电信运营商与青海油田合作发展数字化智慧专网案例 |
6.1 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6.1.1 社会与地理环境 |
6.1.2 企业人口经济环境 |
6.1.3 网络与技术环境 |
6.1.4 合作资源分析 |
6.2 合作模式方案策划 |
6.2.1 合作双方资源分析 |
6.2.2 合作建设投资与资产界定 |
6.2.3 网络运行维护 |
6.2.4 油田 V 网规划设计 |
6.2.5 资费套餐设计 |
6.2.6 市场发展分工模式 |
6.2.7 财务结算与成本分担 |
6.2.8 市场发展与收入预测 |
6.2.9 业务拓展 |
6.3 合作实施与运营效果 |
6.3.1 市场占有率格局变化 |
6.3.2 投资收益分析 |
6.4 合作优势分析 |
6.4.1 网络覆盖优势 |
6.4.2 互联互通优势 |
6.4.3 跨区漫游优势 |
6.4.4 营销措施优势 |
6.4.5 企业政策优势 |
6.4.6 其他辅助措施优势 |
6.5 实施合作的重点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工作展望和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德阳移动服务营销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2 本文将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服务营销相关理论综述 |
2.1 服务营销导论 |
2.1.1 服务营销的重要性 |
2.1.2 服务营销概述 |
2.1.3 服务营销的特点 |
2.2 服务营销 6C+1L 理论 |
2.3 其他相关理论 |
2.4 移动通信服务特点 |
第三章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现状 |
3.1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之消费者 |
3.1.1 基础通信需求 |
3.1.2 增值业务需求 |
3.2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之成本 |
3.2.1 消费者成本 |
3.2.2 企业成本 |
3.3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之便利 |
3.4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之沟通 |
3.5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之竞争 |
3.6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之创新 |
3.6.1 设置创新管理团队 |
3.6.2 注重产品及市场创新 |
3.7 德阳移动无形服务有形展示 |
第四章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
4.1 通信产业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移动整体发展环境分析 |
4.2 移动外部环境分析 |
4.3 德阳移动内部环境分析 |
4.4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存在问题 |
4.4.1 消费者细分不足 |
4.4.2 成本 |
4.4.3 沟通 |
4.4.4 便利 |
4.4.5 竞争 |
4.4.6 缺乏创新机制 |
4.4.7 未能找到真正的长尾市场 |
4.4.8 无形服务有形展示 |
4.5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面对的挑战 |
4.5.1 渠道及集团客户服务能力缺乏 |
4.5.2 缺乏常效创新机制 |
4.5.3 竞争优势不明显 |
4.5.4 成本优势不明显 |
4.5.5 产品资费整合的系统及成本支撑受到挑战 |
第五章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提升建议 |
5.1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整体规划 |
5.1.1 研发合适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
5.1.2 提高核心竞争力 |
5.1.3 提高成本使用效能 |
5.2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之消费者 |
5.3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之成本 |
5.3.1 建立成本效能体系 |
5.3.2 提高非功能性价值 |
5.4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之便利 |
5.4.1 严格做好渠道质量管控 |
5.4.2 通过电子渠道建设分流实体渠道业务量 |
5.4.3 尽快完成新一代营业厅建设 |
5.5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之沟通 |
5.5.1 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
5.5.2 建立客户沟通数据库 |
5.5.3 产品或促销活动沟通 |
5.5.4 企业理念及责任沟通 |
5.6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之竞争 |
5.6.1 提升 3G 网络覆盖 |
5.6.2 提升渠道服务能力 |
5.6.3 优化产品资费 |
5.6.4 持续开展品牌建设 |
5.6.5 建立竞争信息收集机制 |
5.7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之创新 |
5.8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之长尾效应 |
5.8.1 内容应用长尾 |
5.8.2 话音产品长尾 |
5.8.3 服务长尾 |
5.9 德阳移动服务营销体系提升之无形服务有形展示 |
5.9.1 完善并统一服务形象 |
5.9.2 建立服务环境评估体系 |
5.9.3 制定服务接触管理规范 |
5.9.4 建立并贯彻客户优惠感知显性化审核流程 |
第六章 展望 |
6.1 论文的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 |
6.3 论文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关注被高科技遗忘的角落——老年型手机市场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鸿沟视角下智能手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D]. 郑嘉璠.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
- [2]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家用备忘系统设计[D]. 孙春晓.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3]《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4]基于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老年人手机设计研究[D]. 张玲.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5]基于包容性设计理论的失能老年人可穿戴产品设计研究[D]. 乔扬.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6]老年人触屏手机手势交互的设计研究[D]. 赵雨淋.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7]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战略研究[D]. 闻洪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基于老年人的智能手环的设计与研究[D]. 沙锋.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9]国内电信运营商市场发展竞争策略研究[D]. 成宁. 天津大学, 2013(02)
- [10]德阳移动服务营销的提升策略研究[D]. 江海.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