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络胃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心络胃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于萍[2](2019)在《国内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达10%,消化性溃疡的出现受胃酸、十二指肠粘膜和胃蛋白酶的影响。该病诱因与胃酸过高、胃粘膜屏障功能降低有关,最主要的原因为幽门螺旋杆感染。现阶段关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存在多种多样的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加强防御和削弱侵袭因素,现就国内关于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郑治敬,于博伟,韩峰梅[3](2018)在《“微观中药西用”展露攻坚“难治病”势头》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微观中药西用创新配药模式组方治疗"难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微观中药西用创新配药模式,对临床多学科多种"难治病"以微观中药西用方式自拟中药组方治疗。结果所有各科多种难治病均取得显着疗效,结果见正文。结论以微观中药西用配药模式组方,对多学科多种"难治病"均取得显着疗效。为攻坚"难治病"开辟一条新路,值得临床推广。

郭琳[4](2007)在《消糜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消糜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肝胃不和型),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改变,客观评价消糜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肝胃不和)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理,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打下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按盲法要求,将90例门诊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且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的合格受试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所用药物按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的原则,统一进行编号,然后根据就诊的时间顺序按编号发药,每个病人提供同一编号可连续服用6周的药物。治疗组患者服用消糜汤,本方为导师的经验方(由柴胡10g,枳壳10g,郁金10g,陈皮10g,砂仁10g,佛手10g,香橼皮10g,川楝子10g,赤白芍各10g,蒲公英15g,炒莱菔子10g,炙甘草6g,白芨20g,黄连6g,吴茱萸3g,乌贼骨30g组成),上述药物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次150ml,一日2次;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治疗,一次150mg,一日2次。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以6周为一疗程。两组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服药同时给予抗HP治疗,服用枸橼酸铋钾24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每日2次,疗程一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确定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辨证要求的症候(胃脘胀痛,痛窜两胁,嗳气,胸闷太息,嘈杂泛酸,纳呆食少等)的量化积分,治疗前后必须做胃镜检查。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了解复发情况。实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录入,揭盲及数据分析,进行综合疗效评价,比较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中医辨证要求的症状和体征、胃镜检查、复发率)的变化,对各组治疗进行有效性评价。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替代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1%,愈显率为57.78%;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66%,愈显率为55.5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临床综合疗效(包括中医辨证要求的症状和体征、胃镜检查)总有效率、愈显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疗效相当。2.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8.74±4.39)与治疗前(17.44±3.95)比较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7.84±4.62)与治疗前(16.67±3.64)比较降低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9.20±4.50)与对照组(8.53±4.67)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提示两种药物治疗均有明显效果,并且两者疗效相当。3.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24.39%,对照组复发率为64.1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提示消糜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与西药相比,复发率低。4.两组胃镜像的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效果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提示两种药物均能明显改善胃镜像,并且两者疗效相似。5.在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消糜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在综合疗效、症状体征、胃镜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与雷尼替丁疗效相当,并且具有复发率低,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点,其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张冬萍[5](2007)在《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ochrane系统评价》文中提出背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皮质激素因其抗炎作用用于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可减少神经损伤并且可以减轻或预防相关的神经痛。目前关于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存在争议,需进行系统评价综合分析以了解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状。目的: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了解是否已有充分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可对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结论,以提供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最佳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Cochrane神经肌肉协作组的收集策略,检索数据库:Medline(1950-2006)、Embase(1980-2006)、LILACS(1982-2006)、the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CENTRAL/CCTR)(Cochrane Library Issue 3,2006)、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6)等;手检《中华神经科杂志》等8种杂志;追踪检索相关的综述、论文的参考文献。纳入有关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或半随机对照试验(CCTs),由两名评价人员提取每个纳入试验关于研究质量、基线资料及结果等数据,并进行交叉核对。由同样的两名评价人员对每个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如有争议,则共同讨论,必要时由第3者仲裁。采用下列指标对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评价:急性带状疱疹发疹后6个月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病率;应用36条目简明量表评估发疹后6个月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或数字评分法评估发疹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疼痛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软件,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36个已完成的RCTs或CCTs,其中5个(包括767例患者)试验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均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22个试验被排除,9个试验待评价。2个纳入试验未说明具体随机方法及分配隐藏方法,2个试验未报告盲法具体内容和方法,5个试验均报告了随访资料。由于缺乏相关资料和统一判效指标,不能对发疹后6个月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疹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疼痛严重程度行Meta-分析。其余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带状疱疹发疹后6个月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病率皮质激素组(2/15,1.3%)与安慰剂组(2/19,1.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55;95%CI 0.25—9.42)。皮质激素加阿昔洛维组(9/41,2.2%)与单用阿昔洛维组(9/27,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0;95%CI 0.40—2.03)。皮质激素组严重不良反应(急性心衰、皮疹扩散、细菌性肺炎)发生率(2/87,2.3%)高于安慰剂组(1/92,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2.00;95%CI 0.19—21.38)。皮质激素轻度不良反应(眩晕、恶心、呕吐、高血压、血糖升高)发生率(13/87,14.9%)高于安慰剂组(7/93,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0;95%CI 0.80—4.08)。皮质激素加阿昔洛维组严重不良反应(死亡、肺部感染、呕血、支气管肺炎)发生率(6/292,2.1%)高于安慰剂加阿昔洛维组(3/296,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88;95%CI 0.52—6.82)。皮质激素加阿昔洛维组非严重不良反应(高血压、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生率(49/292,16.8%)高于安慰剂加阿昔洛维组(39/296,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27:95%CI 0.87—1.87)。结论:虽然皮质激素已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带状疱疹,但本文结果提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将其推荐为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常规治疗方案。有必要进行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益(或有害)。在今后开展的临床试验中,要注意样本量、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和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有足够长的随访期,并采用反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国际公认、便于交流的判效指标。

任少伟,王秋[6](2002)在《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性观察》文中认为

朱栋才,刘达云,卢杰夫,苏桂华[7](1998)在《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观察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朱栋才刘达云卢杰夫苏桂华欣洛维口服液(胸腺蛋白)是一种新型的胃粘膜保护剂,为了证实该药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自1997年2月至12月,我们采用了开放式试验方法,用于治疗PU病例,现总结...

祝博[8](2012)在《《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第33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说明

梁国英[9](2012)在《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T3、Survivin、EGFR、PTEN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该项目主要研究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T3、 Survivin、EGFR、PTEN的影响,从而探索揭示欣胃颗粒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机制及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模型组欣胃颗粒治疗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维霉素组,每组20只。采用以MNNG为主要因素,联合其他方法的造模方法,建立胃癌前病变的大鼠模型,造模16周。造模成功后,给药治疗12周,维霉素组给予维霉素混悬液1.0g/kg每日1次灌胃;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按成人临床等效量(20g·d)进行换算,分别给予1.254g/kg.d、2.508g/kg.d、5.016g/kg.d的量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6周后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用ELISA法检测PTEN、EGFR表达水平以及Realtime-PCR法检测STAT3mRNA表达、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STAT3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欣胃颗粒能够抑制STAT3表达,欣胃颗粒中剂量组最为显着,作用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欣胃颗粒高、低剂量组与维霉素组相比疗效相当,无显着性差异(P>0.05)。(2)模型组Survivin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欣胃颗粒能够抑制Survivin表达,欣胃颗粒中剂量组最为显着,作用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欣胃颗粒高、低剂量组疗效优于维霉素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模型组EGFR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欣胃颗粒能够抑制EGFR表达,欣胃颗粒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与维酶素组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欣胃颗粒中药低,中剂量组之间相比无有统计学意义(p=1)。(4)模型组PTEN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欣胃颗粒能够上调PTEN表达,欣胃颗粒中剂量组最为显着,作用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欣胃颗粒高、低剂量组疗效优于维霉素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欣胃颗粒可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病理状况,下调STAT3mRNA表达、Survivin mRNA表达及EGFR水平,上调PTEN基因水平,欣胃颗粒及其立法(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可有效的干预胃癌前病变.

张文平[10](2010)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的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试验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含有127个氨基酸残基,其重组蛋白rhGM-CSF可以在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rhGM-CSF分子量从14.4到32kDa不等。rhGM-CSF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前体细胞增殖的作用,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增生。该重组蛋白最初用于骨髓移植、肿瘤化疗及艾滋病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目前,rhGM-CSF是以注射剂的形式应用于临床,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剂型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风险。本实验室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制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BmrhGM-CSF)口服胶囊,分子量为29kDa,临床前研究表明BmrhGM-CSF在体内外均具有生物学活性:在体外可以促进人骨髓干细胞集落形成;体内试验证明给小鼠、狗和猕猴灌胃BmrhGM-CSF后可以吸收入血并且发挥细胞因子的功能:(1)小鼠口服BmrhGM-CSF后,明显促进脾脏表面造血灶的形成和骨髓DNA的合成;(2)60Co辐照导致造血功能抑制的比格犬口服BmrhGM-CSF后第9天白细胞数目恢复到基值的50%,到第12天恢复到正常水平;(3)经环磷酰胺化疗的猕猴口服BmrhGM-CSF后,相对空白对照组,其白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其疗效与注射剂rhGM-CSF相似。基于上述工作的基础,本论文开展以下两部分研究:一是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试验,二是BmrhGM-CSF胶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一、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试验为探索BmrhGM-CSF胶囊单剂量用药安全性,选择健康受试者27例,分成5个剂量组:150μg、300μg、600μg、750μg、900μg,口服给药一次,按照剂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试验,试验期间需观察前一个剂量组不产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才进行下一个剂量组试验。经过临床观察以及尿液、血生化、心电图等指标的检查表明:BmrhGM-CSF胶囊单次用药在900μg以下为安全剂量范围,没有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为研究BmrhGM-CSF胶囊药效学,采取两种试验方案,一是选择14例实施化疗的肿瘤患者,分成2个剂量组:150μg和300μg,一天口服2次,连续14天,经过实验室检查发现BmrhGM-CSF胶囊在上述两个剂量下多次给药后没有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而且口服BmrhGM-CSF胶囊后可以预防因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另外一种方案是将48例肿瘤放、化疗病人随机分成2组:口服BmrhGM-CSF胶囊组(39人)以及安慰剂对照组(9人);口服BmrhGM-CSF组于放化疗后第三天口服BmrhGM-CSF:一次300gg,一天2次,连续12天;安慰剂对照组于放化疗后第三天口服安慰剂:一次2粒,一天2次,连续12天。试验发现:在安慰剂组,给药后第3天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开始下降,到第9天白细胞数目下降到最低值为3.31×109/L、中性粒细胞数目为1.53×109/L;而在口服BmrhGM-CSF胶囊组,给药后第9天白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分别为4.61×109/L和2.32×109/L。上述结果表明口服BmrhGM-CSF胶囊能够改善肿瘤病人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症状。根据双处理、双周期、两序列的随机交叉试验设计方法,选择19例志愿者,口服BmrhGM-CSF 8μg/kg或皮下注射大肠杆菌表达的rhGM-CSF 3.75μg/kg,给药后按0h、0.5h、0.75h、1.0h、1.5h、2.0h、3.0h、4.0h.5.0h、6.0h、8.0h、10.0h、12.0h肱静脉取血,ELISA法测定血液中hGM-CSF浓度,结果表明19人口服BmrhGM-CSF后,有15人血液中检测到与正常血浆有显着差异的血药浓度,用梯形面积法计算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根据试验品的AUC与参比品的AUC比值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得出BmrhGM-CSF经口服后在15人中有效吸收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为1%,最高为3.1%。二、BmrhGM-CSF胶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BmrhGM-CSF经125I标记后,按10μg/kg、50μg/kg的剂量给ICR小鼠灌胃,给药后在不同的时间收集尿液检测放射活性,结果表明,口服125I-BmrhGM-CSF8h后,经尿液排出大约18%的125I总放射活性。同时在口服125I-BmrhGM-CSF30min后采血,离心析出血清,SDS-PAGE电泳后放射自显影,在高剂量组(50μg/kg)出现一条有125I放射性的条带,大小约18-20 kDa,这条带为125I-BmrhGM-CSF的部分降解产物,低剂量组没有出现125I放射性的条带,说明125I-BmrhGM-CSF可以吸收入血。SD大鼠灌胃50μg/kg、10μg/kg的BmrhGM-CSF,给药后15min在大鼠血清中可检测到GM-CSF。两组大鼠在给药后30min时内血清中GM-CSF浓度达到最高值分别是1010ng/L、212ng/L,然后逐渐下降,一直维持到12h,12h后所有大鼠血浆中均无法测出GM-CSF。说明SD大鼠口服BmrhGM-CSF胶囊后可以被吸收入血。设计自身交叉试验,取3名志愿者口服BmrhGM-CSF或注射rhGM-CSF后0h,1h,2h,3h,4h后的血清样品进行质谱分析(Q-Trap MS/MS TOF),对各取样点进行EMS扫描,得出各点的一级谱图,以Oh为参照点,其它点分别与之比较,得出差异峰,对差异峰进行EPI扫描,进而得出此差异峰的分子量及其可能的氨基酸序列。以Oh的血清样本的MS数据为对照,在其余不同时间EM峰中找出差异峰,并对这些差异峰作进一步分析。根据分子量建立的肽图谱表明,在差异峰中存在hGM-CSF肽片段,这些大小不同的多肽分子量范围是2039到7336Da,证明通过口服,BmrhGM-CSF可以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将蚕蛹冻干粉与大肠杆菌表达的rhGM-CSF混合给小鼠灌胃,结果证明小鼠灌胃这种混合物后其血液中rhGM-CSF浓度升高。将蚕蛹匀浆,离心除去沉淀,将上层溶液置于分液漏斗,分离富脂蛋白层和蛋白质层,制成冻干粉,分别作为载药材料包裹大肠杆菌表达的rhGM-CSF并且给小鼠灌胃。试验结果表明将蚕蛹富脂蛋白层作为载药材料包裹rhGM-CSF给小鼠灌胃后30mmin和60min的血药浓度显着上升,分别为98.73ng/L、106.28ng/L。将蚕蛹蛋白层作为载药材料包裹rhGM-CSF给小鼠灌胃后30min和60min的血药浓度也会上升,分别为48.73ng/L、76.25ng/L,说明蚕蛹富脂蛋白层和蛋白质层均可以促进rhGM-CSF的口服吸收,而且蚕蛹富脂蛋白层作为载药材料包裹rhGM-CSF的效果比蚕蛹蛋白层的要好。将大肠杆菌表达的rhGM-CSF用蚕蛹富脂蛋白层包裹后给小鼠灌胃后取血清,用快速液相色谱(FPLC)的10 RI反相柱进一步纯化血清样品的蛋白质,按峰自动收集,再利用MALDI-TOF MS进行质谱分析,结果发现口服rhGM-CSF的小鼠血清中存在14.5kDa的rhGM-CSF,其质谱图类似于皮下注射大肠杆菌表达的rhGM-CSF的小鼠血清质谱图。另外,用5%戊二醛固定蚕蛹富脂蛋白层承载的rhGM-CSF于铜台上,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蚕蛹富脂蛋白层包裹的rhGM-CSF样品形成近似球形的微囊结构,这种脂质微囊具有脂溶性,它可能与小肠壁绒膜细胞膜融合,通过胞饮作用将rhGM-CSF微囊球通过生物膜内陷形成细胞吞噬体而进入细胞内,继而将rhGM-CSF从小肠壁外转运到小肠壁内。将蚕蛹蛋白通过Sephadex G-150分离柱的分离纯化,我们收集到36管蛋白样品。应用Biacore X-100分析发现其中有1管蛋白样品能够与大肠杆菌表达的rhGM-CSF结合,说明蚕蛹蛋白中存在与rhGM-CSF结合因子,这些因子可能有助于rhGM-CSF通过口服吸收入血,对于这些因子的结构和组成需进一步分析。本论文不仅为BmrhGM-CSF胶囊的Ⅱ期临床研究提供了前期的实验依据,而且也为开发其他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的同类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剂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国内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胃酸
    1.1 制酸剂
    1.2 H2受体阻滞剂
    1.3 质子泵抑制剂
    1.4 谷丙胺
    1.5 选择性毒蕈碱受体阻滞剂
2 胃粘膜保护剂
    2.1 粘膜屏障增强剂
    2.2 粘液合成分泌促进剂
    2.3 微循环改善剂
    2.4 前列腺素制剂
    2.5 表皮生长因子 (EGF)
    2.6 胸腺蛋白
    2.7 维生素E
3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新途径
    3.1 微循环改善
    3.2 神经机制的改善
    3.3 免疫反应调节
    3.4 超氧化物超岐化酶 (SOD)
4 总结

(4)消糜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治疗药物
    4. 实验方法
    5. 治疗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3. 消糜汤的临床疗效
    4. 消糜汤的中医组方药效分析
    5. 消糜汤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ochrane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英文计划书
致谢

(9)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T3、Survivin、EGFR、PTEN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的研究进展
        1.4 中医药相关胃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2.西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2.1 对胃癌前病变疾病的认识
        2.2 对胃癌前病变疾病病因的认识
        2.3 对胃癌前病变病机的认识
        2.4 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3.问题与展望
        3.1 发病机理
        3.2 诊断
        3.3 治疗
        3.4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方法
        2.2 动物模型制造
        2.3 给药
        2.4 动物处死与取材
    3.标本采集
        3.1 血清制备
        3.2 HE染色标本采集
        3.3 胃组织的制备
    4.指标检测方法及步骤
        4.1 HE染色
        4.2 ELISA方法检测EGFR、PTEN
        4.3 Real-time PCR检测STAT3 mRNA、Survivin mRNA
    5.统计方法
    6.实验结果
        6.1 大鼠状况
        6.2 胃黏膜病理
        6.3 各组大鼠基因STAT3 mRNA表达的变化
        6.4 各组大鼠基因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
        6.5 各组大鼠EGFR水平表达的变化
        6.6 各组大鼠PTEN水平表达的变化
讨论
    1.欣胃颗粒的立方依据
    2.欣胃颗粒的方解
    3.欣胃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4.欣胃颗粒对STAT3、Survivin、EGFR、PTEN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的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试验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术语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及实验设计
    第一章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给药的研究进展
        1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认识过程
        2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剂型的国内外开发近况
        3 开发蛋白多肽类口服药物的问题与挑战
        3.1 影响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
        3.2 蛋白多肽类口服药物的挑战
        4 促进蛋白多肽类口服药物吸收的策略
        4.1 前药策略
        4.2 化学结构修饰
        4.3 酶抑制剂
        4.4 吸收促进剂
        4.5 纳米粒载体
        4.6 脂质体
        4.7 定位释放
        4.8 微乳
        4.9 基因工程
        5 蛋白多肽类口服药物开发前景与展望
    第二章 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的蛋白多肽类口服药物研究进展
        1 口服rhGM-CSF
        2 口服胰岛素(CTB-INS)
        3 口服人乳铁蛋白(hLF)
        4 口服人生长激素
        5 口服rhOPG
        6 口服rhEPO
        7 口服疫苗
    第三章 实验设计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研究
        2.2 BmrhGM-CSF胶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
第二篇 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研究
    第四章 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单次剂量给药安全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及临床研究基地
        1.2 受试者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1.4 试验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试者一般情况
        2.2 用药前后的一般检查结果和分析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分析
        2.4 不良反应
        3 结论
    第五章 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生物利用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及临床研究基地
        1.2 受试者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试者体检及参加试验情况
        2.2 血清中rhGM-CSF测定方法的质控结果
        2.3 生物利用度
        2.4 不良反应
        3 结论
    第六章 Ⅰ期临床药效学初步研究(一):肿瘤化疗患者口服BMRHGM-CSF胶囊自身对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及临床研究基地
        1.2 受试者选择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试者一般情况
        2.2 一般检查结果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4 药物不良反应
        3 结论
    第七章 Ⅰ期临床药效学初步研究(二):肿瘤放化疗患者口服BMRHGM-CSF及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
        1 材料与分析
        1.1 试验药物
        1.2 受试者选择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三篇 BMRHGM-CSF胶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
    第八章 小鼠口服~(125)I-BMRHGM-CSF后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药物及实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口服~(125)I-BmrhGM-CSF后放射性的排泄
        2.2 小鼠口服~(125)I-BmrhGM-CSF后血清SDS-PAGE放射自显影
        3 结论
    第九章 SD大鼠口服BMRHGM-CSF胶囊后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药物及实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十章 人口服BMRHGM-CSF后血液中HGM-CSF的质谱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受试者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口服BmrhGM-CSF胶囊后人体血清质谱分析结果
        2.1.1 口服BmrhGM-CSF胶囊后人体血清EMS差异性(与Oh比较)检测结果
        2.1.2 口服BmrhGM-CSF胶囊后人体血清EPI分析结果
        2.1.3 口服BmrhGM-CSF胶囊后人体血清的hGM-CSF肽指纹分子量对照分析
        2.2 皮下注射rhGM-CSF后人体血清质谱分析结果
        2.2.1 皮下注射rhGM-CSF后人体血清EMS差异性(与Oh比较)检测结果
        2.2.2 皮下注射rhGM-CSF后人体血清EPI分析结果
        2.2.3 皮下注射rhGM-CSF后人体血清的hGM-CSF肽指纹分子量对照分析
        3 结论
    第十一章 蚕蛹中不同组份作为载药材料对RHGM-CSF口服吸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药物及实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1.2.1 蚕蛹不同组份的制备
        1.2.2 蚕蛹冻干粉协同rhGM-CSF口服吸收的小鼠试验
        1.2.3 蚕蛹富脂蛋白层组份协同rhGM-CSF口服吸收的小鼠试验
        1.2.4 蚕蛹蛋白层组份协同rhGM-CSF口服吸收的小鼠试验
        1.2.5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rhGM-CSF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蚕蛹冻干粉协同rhGM-CSF口服吸收的小鼠试验结果
        2.2 蚕蛹富脂蛋白层组份协同rhGM-CSF口服吸收的小鼠试验结果
        2.3 蚕蛹蛋白层组份协同rhGM-CSF口服吸收的小鼠试验结果
        3 结论
    第十二章 蚕蛹富脂蛋白层作为载药材料对RHGM-CSF口服吸收后血清样品的质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药品试剂及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MALDI-TOF MS质谱分析rhGM-CSF皮下注射和口服吸收的血清样品
        1.2.2 FPLC联合MALDI-TOF MS分析rhGM-CSF皮下注射和口服吸收的血清样品
        2 结果与分析
        2.1 rhGM-CSF皮下注射和口服吸收的血清MALDI-TOF MS质谱分析结果
        2.2 FPLC联合MALDI-TOF MS质谱分析rhGM-CSF皮下注射和口服吸收的血清样品结果
        2.2.1 FPLC分离纯化蛋白
        2.2.2 MALDI-TOF MS质谱分析经过FPLC分离纯化的各组样品
        3 结论
    第十三章 蚕蛹富脂蛋白层作为载药材料包裹蛋白质药物的微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药物、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 结论
    第十四章 蚕蛹中RHGM-CSF口服吸收协同因子分析
        1 材料与分析
        1.1 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分组
        1.2.2 试验流程
        1.2.3 Biacore X-100对hGM-CSF蛋白结合动力学分析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rhGM-CSF标准品偶联效果
        2.2 rhGM-CSF抗体与rhGM-CSF抗原结合反应
        2.3 筛选与rhGM-CSF结合反应的蛋白样品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四、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国内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现状[J]. 于萍. 医学信息, 2019(11)
  • [3]“微观中药西用”展露攻坚“难治病”势头[A]. 郑治敬,于博伟,韩峰梅. 第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年会会议资料, 2018
  • [4]消糜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郭琳.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
  • [5]皮质激素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ochrane系统评价[D]. 张冬萍. 四川大学, 2007(05)
  • [6]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性观察[J]. 任少伟,王秋. 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2(S1)
  • [7]欣洛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观察[J]. 朱栋才,刘达云,卢杰夫,苏桂华. 广西医学, 1998(04)
  • [8]《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第33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2(12)
  • [9]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T3、Survivin、EGFR、PTEN影响的研究[D]. 梁国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12)
  • [10]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的BmrhGM-CSF胶囊Ⅰ期临床试验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D]. 张文平. 浙江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心络胃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