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士施乐复印机中国制造供应全球(论文文献综述)
刘承元[1](2021)在《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希望》文中提出理性看待中国制造的现状每当讨论国内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的时候,都离不开中国制造这个话题,因为"中国制造"是真正支撑国民经济的"脊梁",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中国制造和德美日制造比较起来,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针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各有看法。但是如果仅仅以规模论英雄的话,毫无疑问,我们是世界第一。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欣慰的事情。
丁杨科[2](2020)在《信息与通信设备再制造供应链系统的博弈分析与决策研究》文中指出自从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时代以来,信息与通信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不得不面对大量被废弃的信息与通信设备。它们可能是污染环境的废物,也可能是“城市矿山”。为此,世界多国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强制要求生产者对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进行回收处理。对于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而言,再制造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截至2020年1月1日,工信部已经发布了八批再制造产品目录,越来越多的信息与通信设备再制品入选。本文首先研究欧洲国家、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管理政策和实践,随后紧扣这些国家的废旧品回收处理特征,分别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古诺博弈和Stackelberg博弈模型以及竞合演化博弈模型,用于研究在多层次竞争和多因素影响下欧洲国家的回收方案和定价决策,研究针对于零售商回收订购竞争并应用于美国惠普打印机墨盒案例的定价决策和回收策略,以及研究基于我国“互联网+回收”的回收策略和激励机制。首先,归纳总结了欧洲国家、美国、日本和我国的管理政策和回收实践,描述了各国有关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的回收处理特征,最后根据我国的废旧品回收处理现状,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7项关于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回收处理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欧洲国家、美国(许多州)、日本以及我国都采用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强制要求生产者负责或资助废旧品的回收处理;(2)欧洲国家建立了高效完善的废旧品回收处理管理体系,实现了回收责任化与处理市场化的有机结合;(3)美国的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主要是通过消费者进店(如零售店、直营店、运营商门店等)投放回收或者邮寄回收;(4)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在日本的回收需增设隐私保护方式,且回收主体需经过授权认证;(5)如今,以“互联网+回收”为代表的正规方式逐步成为我国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的主要回收渠道。其次,研究了在多层次竞争和多因素影响下欧洲国家回收方案和定价决策。具体而言,本文针对欧洲国家的回收方案,提出了两个制造商与两个回收处理商的上下层级和同一层级之间的竞争,分析了销售与回收处理竞争、废旧品回收处理规模经济、回收率和再制造率等特征因素对闭环供应链主体回收方案和定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一定条件下,竞争回收方案比垄断回收方案对各方参与者更为有利,即回收处理商与制造商可以通过选择竞争回收方案而使得消费者、制造商与回收处理商实现共赢;(2)在垄断回收方案中,存在着不公平的“搭便车”现象:回收处理商竞争能力的增强虽然会增加废旧品回收处理量,但却减少其收费和收益;(3)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大会提升制造商产品售价和废旧品回收处理费;(4)废旧品回收处理规模经济和回收率的增大会降低制造商产品售价和废旧品回收处理费;(5)再制造率的增加会降低制造商产品售价,提高废旧品回收处理费;(6)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废旧品回收率以及回收处理竞争能力较其它因素对回收处理费的影响更大,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对制造商产品售价、回收处理商和制造商均衡利润的影响最大。再次,研究了基于零售商回收与订购竞争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动态耦合关系。具体而言,本文考虑两个零售商之间的回收和订购竞争,研究了制造商的批发价和转移价决策与零售商的订购和回收策略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还首次探讨了在多种最优定价下,制造商的利润、销售业绩与回收效果,零售商的利润、订购数量与回收表现。研究发现:(1)在低定价时,零售商倾向于选择从事回收;在中等定价时,回收与不回收共存,其中选择回收的均衡概率由转移价格和回购费决定;在高定价时,零售商不与制造商有业务往来;(2)选择回收的零售商的市场需求与其回收努力呈正相关,选择不回收的零售商的市场需求与从事回收的竞争对手的回收努力呈负相关;(3)在低定价时,废旧品回购费是由制造商以转移价格的形式承担,而不是由零售商,因此,当回购费提高时,只有制造商的利润小幅下降;然而,在中等定价时,提高回购费对于零售商下订单和从事回收极为不利;(4)不管是在低定价还是在中等定价时,制造商应对制造成本增加的最好方式都是降低批发价;(5)基于收益的视角,制造商和零售商均倾向于选择低定价策略,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基于废旧品回收数量的视角,制造商应实施中等定价策略,以获得更多的订单和回收数量。最后,研究了针对“互联网+回收”的再制造逆向供应链奖惩机制。具体而言,本文着眼于我国“互联网+回收”中的制造商回收与线上回收商回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回收竞争与合作策略以及演化趋势,首次研究了在平等逆向供应链结构下基于竞合演化动态均衡的双边奖惩机制。研究发现:(1)达成双边合作对制造商和线上回收商最为有利,制造商获得更多的再制造原材料,线上回收商获得更多的回收收益;(2)由于制造商或线上回收商违约、奖惩机制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等原因,所以从长期看,他们会出现合作和竞争交替呈现的情形;(3)可以建立一个双边内部奖惩机制,促使双方在不稳定状态时向合作趋势演化;(4)制造商应该在采取合作策略前认真评估线上回收商的履约历史与运营能力,一旦达成合作,就忠实履行;(5)线上回收商应该提高运营管理能力以增强制造商承担合作机会成本的意愿,增加回收数量和质量以提高服务成功概率,还应充分利用制造商的资源,如利用制造商的销售网点进行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的回收以减少其合作转移成本。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多层次竞争和多因素影响的博弈模型理论研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新产品订购与废旧品回收的动态耦合关系理论研究,以及再制造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理论研究;为我国提供了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回收处理的政策建议,为在零售商回收渠道下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成员提供了决策支持,为“互联网+回收”的新型再制造逆向供应链结构形态提供了激励机制保障。
张雪梅[3](2020)在《政府规制下再制造供应链决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的再循环利用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措施,再制造受到了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关注。然而,我国再制造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再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诸多现实问题。首先,考虑外部消费市场作用和政府规制,由于再制造供应链上的各利益相关方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双重边际效应”仍然存在,导致供应链处于失调状态而影响系统整体效益。如何设计供应链内部协调契约以实现供应链成员和整体效益的提升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其次,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再制品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如何影响企业再制造决策和企业利润,以及再制造绩效水平等问题尚待研究。最后,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政府作为再制造产业的引导者和推动方,关于制定法律法规和财政措施以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问题尚处初步探索阶段。政府如何选择规制措施,以及如何影响再制造供应链绩效水平以及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效益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究。基于上述存在于再制造供应链内外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政府规制下的再制造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采用供应链协调契约、消费者效用、博弈论、网络均衡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再制造案例,构建数理模型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基于政府规制(包括法律法规、奖惩机制和财政措施)的再制造供应链决策问题,构建了政府和再制造供应链系统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其中再制造供应链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回收处理商组成。结合现实国情,设计了基于产品绿色设计的制造商和回收处理商的供应链协调契约,确定了制造商实施绿色设计的条件及程度,得到再制造供应链成员最优决策。通过求解政府和再制造供应链成员的博弈均衡解,分析政府政策制定及相关参数对政府和企业决策的影响。结合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案例,比较理论结果和实际情况,为政府和企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建议。研究发现,政府实施合理的规制措施可以有效激励制造商提高产品再制造率,促进回收处理商提升回收努力水平,提升整体社会福利,进一步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2)考虑政府规制(包括法律法规、奖惩机制和财政措施)作为外部因素影响再制造供应链决策时,由于现实中企业再制造活动还受到消费市场和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构建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再制造微分博弈模型,设计基于成本分担契约的供应链内部协调契约,分别探讨无政府规制无供应链协调、有政府规制无供应链协调、有政府规制有供应链协调三种情形下新产品和再制品的动态定价决策和再制造供应链绩效水平。以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为实际案例,分析再制造相关企业在不同情形下的产品定价决策和再制造水平,分别基于政府和企业视角给出实践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规制有利于激励制造商积极参与再制造活动,而供应链协调契约可以进一步提升政府政策的实施;制造商与零售商订立的成本分担契约可以有效消除“双重边际效应”,有利于实现再制造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的改进。(3)考虑政府仅通过财政措施干预再制造决策时,构建由多个制造商、零售商、再制造商和具有模糊需求的市场构成的再制造供应链网络模型,利用网络均衡和变分不等式理论和方法求得网络均衡解,通过实地调研机床再制造企业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结合消费者对再制品认知和偏好的问卷调研结果,探讨消费者偏好、产品异质性、市场需求波动、政府财政措施及其收支平衡条件等因素对供应链网络均衡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在平衡预算的基础上实施财政措施时,消费者对再制品认可和偏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再制品产量,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然而消费者对再制品过低或过高的偏好均不利于再制造商获益,中等偏低的再制品偏好最有利于激励再制造商积极开展再制造活动。(4)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管部门(以一定的概率对再制品进行抽查)规制企业再制造活动时,考虑原始制造商委托第三方再制造商开展再制造活动,构建以制造商为监管者和再制造商为被监管者的群体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在不同情形下的策略选择倾向、博弈动态演化和进化稳定策略。分析政府参与监管程度、制造商监管成本、监管成功率、惩罚力度等因素对双方策略演化的影响。介绍国外相关再制造先进经验和实践活动,基于我国再制造行业发展形态及趋势,结合制造商和再制造商的演化理论结果,给出我国再制造产业未来发展的管理启示和建议。研究发现,制造商监管策略受其监管成本和监管成功率的影响,且监管成本影响更大;政府积极参与监管既能提高制造商的监管成功率,又能遏制再制造商的违规行为;再制造产业初步发展时期,再制造商违规频繁,政府参与程度较高,制造商将主动监管再制造商行为。本研究针对再制造相关企业以不同的再制造模式、在不同供应链结构以及不同决策周期下开展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活动,面向政府规制、消费者偏好、供应链内部成员协调合作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再制造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具体分析政府实施不同政策时供应链成员企业再制造策略选择问题,为政府相关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再制造相关企业实际运营决策提供现实建议。
许佳阳[4](2020)在《基于政府规制的绿色供应链动态决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和企业已经陆续开展绿色经济实践。一方面政府制定补贴、税收等环境政策对企业生产运营进行监督,引导和激励企业采取绿色行为;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和对绿色产品认知力的不断提高,许多企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绿色实践中。但是我国目前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实施绿色行为前期投入成本大,绿色生产技术能力不足,因此政府有必要对企业提供合理的财政补贴,以激发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绿色化水平。同时,针对企业非绿色行为,也应当实施相应的经济惩罚。本文基于我国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环境规制和企业绿色行为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最优控制论、微分博弈、演化博弈和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考虑了绿色供应链运营中关于逆向选择和长期动态的现实问题,构建了政企之间和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契约,以探究政府环境规制下供应链的绿色决策问题,并为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绿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了政府采购中针对制造商绿色决策的激励机制设计。针对产品绿色度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设计了政府与制造商之间一次性转移支付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通过显示原理得到各契约下政府转移支付、绿色产品订购量以及产品绿色度的均衡解,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绿色产品发展情况,分析了各契约甄别真实信息和激励制造商提高产品绿色度的实施条件和效果;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纳什协商模型的非线性协调契约,实现政府和企业收益的帕累托改进;在政府采购再制造喷墨打印机过程中采取弹性比例收益共享契约,验证了弹性比例契约对政府甄别产品真实绿色度、提升企业绿色水平的积极作用。(2)从长期动态角度研究政府不同补贴形式下的供应链绿色决策问题。基于无政府参与、政府一次性补贴机制、政府单位补贴机制三种模式,构建了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运用微分博弈研究制造商绿色生产努力程度、产品定价以及零售商对绿色产品的广告宣传努力程度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并对比分析了各模式下的产品绿色度、产品商誉和供应链收益;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展开研究,表明两种政府补贴形式对提高产品绿色度、产品商誉和供应链收益均具有积极影响,且一次性政府补贴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更具激励性。(3)探究了供应链上下游成员长期动态合作机制的设计。将制造商和零售商独立决策扩展到制造商和零售商建立合作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制造商分担零售商广告宣传成本契约,分析了政府不同补贴形式下的供应链决策问题。考虑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建立长期成本分担契约,并就产品绿色度、产品商誉和供应链收益与独立决策进行对比,表明成本分担契约有利于提高经销商广告宣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产品商誉,促进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4)探究了奖惩机制下政府监管与供应链绿色决策的演化过程。结合支付矩阵和复制动态方程构建了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绿色行为决策和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讨论了单方决策的演化稳定状态。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电子产品供应链案例分析局部均衡策略的稳定性,并探讨了初始策略的选择、政府奖励和惩罚程度三个因素对各群体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长期博弈过程中,政府加大绿色补贴和惩罚力度,能激励企业采取绿色行为;在对我国电子产品供应链的实践研究中发现,政府应首先对下游制造商进行激励,其绿色行为会进一步影响上游供应商进行绿色原材料的生产。本论文基于信息不对称、政府规制方式、供应链长期动态博弈三个视角,重点探讨了政府环境规制下企业的绿色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企业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激励关系。将理论结果分别结合政府再制品采购、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电器电子产品产业的实践案例,为我国绿色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一些现实指导建议。
国元贺[5](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向制造业学习过程中,制造业与建筑业的趋同性强化了建筑“产品”的概念。制造业先进理念技术逐步引入到建筑中,然而,应用的深度与角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筑工业化已成为设计建造的重要方向,但国内外研究中并没有对于“建筑产品化”的确切概念,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制造业产品与建筑异同,定义“建筑产品化”:以标准化为基础,通过模块化方法,提高各层级建筑产品通用化程度的建筑系列化过程。工程实践中,精益建造所提倡的“建筑是固定的产品,流动的人员”局限于现场施工建造方式,并不能将建筑产品质量提高到制造业水平,通过系统分析法进行建筑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以及模块化特征分析,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了建筑构件-建筑模块-建筑系列的建筑产品化结构体系。BIM仅以建筑设计图纸提交为目的的设计策略,局限于设计与产品间的联系,产生大量重复性低效设计工作,数据库间信息隔离、信息有效性差,难以支撑建筑产品化发展,应用模型分析法,引入制造业产品族概念,建立建筑产品化应用的分析模型,归纳了建筑产品化道路并总结了建筑产品化的设计方法。本文基于产品化视角,从建筑构件产品、模块产品、系列产品三个层次延伸“建筑产品化”概念,论述了基于BIM的建筑产品化设计模式,并以老旧小区加建电梯项目为例,进行建筑产品化设计的比较研究,找出适合建筑业的产品化发展模式。使建筑产品化实现同制造业一样,支撑一系列建筑设计生产建造的优化过程,加速建筑工程“制造业化”。
刘启[6](2018)在《WTP差异下回收率和再制造率不确定的供应链定价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制造行业踏上了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型之路,再制造应运而生。国内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再制造的发展,提出了关于再制造的发展意见并于2011年正式生效,将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加入再制造产业。另外,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并以此再制造,这对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策略是顺应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的,能够促进企业的再制造发展。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再制造的文献,总结之前文献的研究方向与不足之处,得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并以富士施乐公司为案例,通过分析富士施乐再制造过程,指出目前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然后以一个零售商和制造商以及消费者组成的闭环供应链构建数学模型,在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存在WTP(消费者支付意愿)差异下,考虑回收率以及再制造率的不确定性,运用斯坦克伯格博弈论分析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闭环供应链定价策略。本文主要分析两种决策下制造商和零售商以及整体供应链的利润,得到新/再制造产品的最优产品价格和最优产品数量。借助数值模拟,使研究结果更直观可见。并试图提出一定的协调方法来调节闭环供应链系统的效率缺失问题。研究结果发现:(1)再制造率的增加会使得两种决策下供应链中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价格降低,产量增加;(2)消费者支付意愿正向影响再制造产品的销售价格;(3)再制造率和回收率都会显着影响供应链的产品价格和生产数量;(4)在WTP差异存在于再制造产品和新产品之间的情况下,集中决策下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利润要高于分散决策下的。本文为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再制造产品定价,分散决策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协调定价策略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建议。同时也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克服再制造供应链系统效率缺失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本文可为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再制造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也为政府引导再制造市场的发展提供指导。
张晓瀛[7](2018)在《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国的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在过去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国内市场形成了成熟的营销模式。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产品、服务本身同质化的日益加深,办公自动化外设厂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营销困局:传统的营销模式遭遇到诸多挑战,急需变革;价值链前端的供应商和后端的经销商难以整合,突显营销优势;传统行业难以依托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扩大营销网络,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这些问题已成为所有办公自动化外设厂商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为上述的营销困局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对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作了分析,总结了厂商面临的几大发展瓶颈。随后,作者以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在产品结构、分销渠道以及技术服务方面的缺陷和问题,并阐述了在该公司引入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本文的重点是作者对柯尼卡美能达整个互联网营销方案内容和实施过程详尽的介绍以及全面的绩效评估。最后作者还指出了方案的不足、未来可预见的瓶颈以及持续改进的设想,从而保证该公司的互联网营销方案将收到持续而稳定的成效。
袁艺[8](2014)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办公设备再制造的运营模式研究 ——以南京田中机电再制造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导致各类工业产品的数量迅速增加,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对自然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为了缓解资源供需矛盾,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降低废旧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再制造产业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再制造能够使废旧的产品得以高质量的再生,同时又能做到节能、节材,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办公设备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再制造的基本概念及流程,通过对产品再制造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分析,明确再制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本文运用PEST分析法和SCP模式分别分析了我国目前再制造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基于以上的综合分析,本文设计出适合我国办公设备再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包括从产品回收、再制造到销售、租赁以及再回收的一系列具体运营方式。最后以南京田中机电再制造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公司现行的运营模式,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刘康[9](2014)在《基于富士施乐的闭环供应链政府环境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使得当前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紧缺的资源状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力也随之提升,产品制造商为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提高,新产品取代旧产品,从而被废弃的旧产品进一步增加了环境的压力。怎样协调消费者在新产品消费上的福利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成为当今经济学研究的主题,闭环供应链便是顺应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而生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有效发挥闭环供应链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上的作用,政府作为经济调控的主体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而各种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富士施乐为基础,从中国的闭环供应链现实案例出发,通过分析由富士施乐、富士施乐爱科和第三方物流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的运行模式和组织形式来理清闭环供应链的典型决策模型;通过梳理当今世界各国应用广泛的环境政策以及适应我国的环境政策总结出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为我国广泛应用的政府环境财政政策。进而在考虑不同环境政策情况的前提下,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的、由富士施乐、富士施乐爱科、富士施乐指定的第三方物流和富士施乐爱科指定的第三方物流所组成的闭环供应链进行模型化处理;然后,通过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决策情况,对闭环供应链各成员的均衡决策进行数理推导,基于推导探讨了政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服务水平的影响,并且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均衡需求和均衡利润受政策的影响;最后,在前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两种政策下的均衡决策进行比较;进而,基于比较针对不同的目的提出相应较为有效的政策建议。
朱俊开[10](2013)在《富士施乐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全方位的竞争力,来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环境。产品质量在企业的竞争力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质量管理是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活动。改革开放和引进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同时,中国企业的质量事故频发,也给“中国制造”塑造了负面形象。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必须积极实行质量管理活动,提升产品竞争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FXSZ质量管理按照产品实现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制造业质量管理、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研究不足与局限;其次,按照现状分析、问题研究、改进优化的步骤,对FXSZ的质量管理进行了阐述分析。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供应商质量管理整合入企业质量管理,基于核心企业的二级供应链产品实现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企业身处环境和产品实现过程都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本文尝试从动态性的角度,对质量管理的各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对质量信息共享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基本框架结构。在质量管理、供应链质量管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学习基础上,本文揭示了FXSZ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层层分解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充实了制造业质量管理的研究案例,扩展了质量管理的研究视角。对研究学者的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实际运用都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二、富士施乐复印机中国制造供应全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士施乐复印机中国制造供应全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希望(论文提纲范文)
理性看待中国制造的现状 |
积极思考中国制造的未来 |
如何用精细化管理不断升级中国制造 |
(2)信息与通信设备再制造供应链系统的博弈分析与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再制造供应链回收策略 |
1.2.2 再制造供应链定价决策 |
1.2.3 再制造供应链激励机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再制造的理论概述 |
2.1.1 再制造的概念界定 |
2.1.2 再制造的行业应用 |
2.1.3 再制造管理的研究概述 |
2.2 再制造供应链的相关理论 |
2.2.1 逆向供应链 |
2.2.2 闭环供应链 |
2.3 博弈论的相关概念 |
2.3.1 博弈论 |
2.3.2 Stackelberg博弈 |
2.3.3 古诺博弈 |
2.3.4 演化博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旧信息与通信设备管理政策和实践研究 |
3.1 欧洲国家 |
3.1.1 管理政策 |
3.1.2 回收实践 |
3.1.3 管理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
3.2 美国 |
3.2.1 管理政策 |
3.2.2 回收实践 |
3.2.3 管理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
3.3 日本 |
3.3.1 管理政策 |
3.3.2 回收实践 |
3.3.3 管理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
3.4 中国 |
3.4.1 管理政策 |
3.4.2 回收实践 |
3.4.3 政策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方案和定价决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4.2.1 模型描述 |
4.2.2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
4.3 模型构建 |
4.3.1 垄断回收方案 |
4.3.2 竞争回收方案 |
4.4 模型求解 |
4.4.1 垄断回收方案 |
4.4.2 竞争回收方案 |
4.4.3 纳什均衡解唯一存在条件 |
4.4.4 市场需求的非负约束 |
4.5 模型分析 |
4.5.1 纳什均衡解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4.5.2 垄断回收方案与竞争回收方案的比较分析 |
4.6 数值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4.7.1 研究结论 |
4.7.2 对中国回收的启示 |
4.7.3 研究拓展 |
第五章 基于古诺博弈和Stackelberg博弈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定价决策与回收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5.2.1 模型描述 |
5.2.2 符号说明与模型假设 |
5.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5.3.1 两个零售商的古诺博弈 |
5.3.2 零售商回收策略的纳什均衡 |
5.3.3 制造商的最优定价 |
5.4 美国惠普原装墨盒案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5.5.1 研究结论 |
5.5.2 对中国回收的意义 |
5.5.3 研究拓展 |
第六章 基于演化博弈的再制造逆向供应链回收策略与奖惩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6.2.1 模型描述 |
6.2.2 符号说明与模型假设 |
6.3 模型构建 |
6.4 模型分析与讨论 |
6.4.1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6.4.2 竞合演化分析 |
6.4.3 灵敏度分析 |
6.5 奖惩机制仿真 |
6.6 本章小结 |
6.6.1 研究结论 |
6.6.2 研究建议 |
6.6.3 研究拓展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政府规制下再制造供应链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政府规制下的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 |
1.2.2 政府规制下的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 |
1.2.3 文献述评及问题提出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3 研究结构 |
1.3.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再制造供应链及政府规制相关概念 |
2.1.1 再制造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
2.1.2 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模式 |
2.1.3 EPR相关概念 |
2.2 供应链管理相关协调契约和消费者效用理论 |
2.2.1 供应链协调理论 |
2.2.2 消费者效用理论 |
2.3 博弈论相关理论 |
2.3.1 博弈论概述 |
2.3.2 Stackelberg博弈 |
2.3.3 微分博弈 |
2.3.4 演化博弈 |
2.4 供应链网络均衡理论 |
2.4.1 供应链网络及其均衡 |
2.4.2 供应链网络均衡与变分不等式 |
2.4.3 变分不等式求解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EPR制度的再制造供应链决策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型描述 |
3.2.1 模型框架 |
3.2.2 符号说明 |
3.2.3 模型函数和假设 |
3.3 模型建立与求解 |
3.3.1 再制造供应链最优决策 |
3.3.2 政府最优决策 |
3.4 政府和再制造供应链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决策变量之间的关系 |
3.4.2 主要参数与决策变量之间的关系 |
3.4.3 主要参数与企业利润的关系 |
3.5 案例分析 |
3.5.1 案例简介与数据收集 |
3.5.2 政府和再制造相关企业决策情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政府规制和供应链协调的再制造动态决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背景描述 |
4.2.1 模型框架 |
4.2.2 符号说明 |
4.2.3 模型函数 |
4.3 模型建立与求解 |
4.3.1 情形Ι(无政府规制,无供应链协调) |
4.3.2 情形Π(有政府规制,无供应链协调) |
4.3.3 情形Ш(有政府规制,有供应链协调) |
4.4 不同情形下再制造动态决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状态变量及企业利润变化趋势 |
4.4.2 主要参数对企业商誉水平和产品再制造水平的影响 |
4.4.3 政府规制参数对供应链利润的影响 |
4.4.4 供应链参数对企业决策和利润的影响 |
4.5 案例分析 |
4.5.1 案例数据收集及最优解计算 |
4.5.2 案例结果分析与研究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政府财政干预和消费者偏好的再制造供应链网络均衡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描述 |
5.2.1 模型框架 |
5.2.2 符号说明 |
5.2.3 模型假设 |
5.3 再制造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
5.3.1 制造商最优行为及其均衡 |
5.3.2 零售商最优行为及其均衡 |
5.3.3 再制造商最优行为及其均衡 |
5.3.4 需求市场最优行为及其均衡 |
5.3.5 再制造供应链网络均衡 |
5.4 模型算法和内生变量求解 |
5.5 再制造供应链网络均衡决策实例分析 |
5.5.1 案例简介与参数设置 |
5.5.2 消费者偏好对再制造供应链网络决策的影响 |
5.5.3 产品价格竞争强度对再制造供应链网络决策的影响 |
5.5.4 市场需求波动对再制造供应链网络决策的影响 |
5.5.5 政府财政干预对再制造供应链网络决策的影响 |
5.6 理论和管理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政府监管的再制造决策动态演化研究 |
6.1 引言 |
6.2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
6.2.1 模型背景和基本假设 |
6.2.2 博弈支付矩阵的建立 |
6.3 考虑政府监管的再制造演化博弈模型 |
6.3.1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
6.3.2 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 |
6.3.3 基于收益损失比的再制造演化策略分析 |
6.4 再制造动态演化策略及影响因素分析 |
6.4.1 再制造策略演化稳定趋势 |
6.4.2 主要参数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 |
6.4.3 监管成功率与收益损失比的关系 |
6.5 管理启示及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建议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新产品和再制品需求函数求解 |
附录2 :回收处理商期望利润求解 |
附录3 :回收处理商利润函数海塞矩阵求解 |
附录4 :消费者剩余CS的求解 |
附录5 :命题4.1的证明过程 |
附录6 :零售商期望利润函数求解 |
附录7 :变分不等式(5-24)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证明 |
附录8 :模型求解算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政府规制的绿色供应链动态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政府环境规制的研究现状 |
1.2.2 政府环境规制下企业绿色行为相关研究 |
1.2.3 政府环境规制下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 |
1.2.4 政府行为与供应链合作契约设计相关研究 |
1.2.5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剖析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剖析 |
2.1.1 供应链绿色决策 |
2.1.2 绿色产品及其绿色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博弈论介绍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系统动力学 |
第3章 政府采购中针对制造商绿色决策的激励机制设计 |
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3.1.1 问题描述 |
3.1.2 基本假设 |
3.2 一次性转移支付契约 |
3.3 收益共享契约 |
3.3.1 基于固定比例的收益共享契约 |
3.3.2 基于弹性比例的收益共享契约 |
3.4 基于纳什协商模型的协调契约设计 |
3.4.1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激励机制设计 |
3.4.2 基于纳什协商模型的非线性协调契约设计 |
3.5 数值分析 |
3.5.1 基于固定比例的收益共享契约中α与双方收益的关系 |
3.5.2 基于弹性比例的收益共享契约中(?)与双方收益的关系 |
3.5.3 收益共享契约的比较 |
3.6 案例分析 |
3.6.1 案例背景 |
3.6.2 基于弹性比例收益共享契约下的实施结果 |
3.6.3 基于纳什协商模型的非线性协调契约设计下的实施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补贴形式下供应链绿色决策长期动态优化研究 |
4.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1.1 问题描述 |
4.1.2 基本假设 |
4.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2.1 无政府干预下的微分博弈(NG) |
4.2.2 政府一次性补贴下的微分博弈(LG) |
4.2.3 政府单位补贴下的微分博弈(UG) |
4.2.4 模型比较 |
4.3 数值分析 |
4.3.1 政府补贴分析 |
4.3.2 灵敏度分析 |
4.4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补贴形式下供应链绿色决策长期动态协调研究 |
5.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5.1.1 问题描述 |
5.1.2 基本假设 |
5.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5.2.1 无政府干预下制造商分担成本的微分博弈(NGS) |
5.2.2 政府一次性补贴下制造商分担成本的微分博弈(LGS) |
5.2.3 政府单位补贴下制造商分担成本的微分博弈(UGS) |
5.2.4 三种情况比较 |
5.3 数值分析 |
5.4 案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奖惩机制下政府监管与供应链绿色决策演化博弈 |
6.1 模型描述及构建 |
6.1.1 模型简述 |
6.1.2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
6.1.3 模型构建 |
6.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6.2.1 供应商单方决策的演化博弈分析 |
6.2.2 制造商单方决策的演化博弈分析 |
6.2.3 政府单方决策的演化博弈分析 |
6.2.4 供应商、制造商及政府三方决策的ESS分析 |
6.3 案例分析 |
6.3.1 SD模型构建 |
6.3.2 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6.3.3 灵敏度分析 |
6.3.4 案例总结及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第3章的相关证明和计算过程 |
附录B 第4章的相关证明和计算过程 |
附录C 第5章的相关证明和计算过程 |
附录D 第6章的相关证明和计算过程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概念辨析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论文框架 |
第2章 制造业中以产品为目标的工业设计理论与实践 |
2.1 由生产到产品——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 |
2.1.1 由标准化到个性化的工业设计 |
2.1.2 精益生产理论 |
2.1.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2.1.4 敏捷制造理论与工业4.0 |
2.2 以产品为目标的工业设计实践 |
2.2.1 汽车 |
2.2.2 船舶 |
2.3 制造业中产品化设计的技术体系 |
2.3.1 软件系统 |
2.3.2 产品族DNA开发设计模式 |
2.3.3 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与系列化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业中的产品化趋向与设计模式的转变 |
3.1 由建造到制造——建筑设计理论的转变 |
3.1.1 既有建筑工程建造体系分析 |
3.1.2 精益建造理论 |
3.1.3 并行工程与协同产品开发 |
3.1.4 建筑产品化与制造服务化 |
3.2 以产品为目标的建筑设计实例 |
3.2.1 整体厨卫浴 |
3.2.2 集装箱建筑 |
3.3 BIM技术与建筑的产品化设计 |
3.3.1 BIM应用框架 |
3.3.2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产品化各阶段的优势 |
3.3.3 BIM技术推进建筑工程“制造业化” |
本章小结 |
第4章 BIM技术在不同层级建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4.1 构件族库——建筑产品化设计的基础 |
4.1.1 基于BIM的建筑构件产品化设计模型 |
4.1.2 基于BIM的构件产品标准化设计研究 |
4.1.3 BIM构件产品族库 |
4.2 部品模块——建筑产品化设计的核心 |
4.2.1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族模块化设计 |
4.2.2 建筑产品模块化设计矩阵模型 |
4.2.3 BIM模块装配资源平台 |
4.3 产品系列——建筑产品化设计的目标 |
4.3.1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化工作模型 |
4.3.2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供应链 |
4.3.3 建筑产品系列化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中建筑产品开发与设计 |
5.1 基于BIM的外加电梯产品开发 |
5.1.1 建筑产品化设计特征 |
5.1.2 外加电梯项目产品化分析 |
5.1.3 外加电梯产品化族库建立 |
5.2 基于BIM的外加电梯产品化设计 |
5.2.1 外加电梯模块化装配平台 |
5.2.2 外加电梯产品系列化设计 |
5.2.3 方案生成 |
5.3 外加电梯项目案例比较研究 |
5.3.1 横向比较 |
5.3.2 纵向比较 |
5.3.3 建筑产品化设计前景 |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表目录 |
图目录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6)WTP差异下回收率和再制造率不确定的供应链定价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线路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再制造相关理论基础 |
2.1.2 闭环供应链相关理论基础 |
2.1.3 数学模型相关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2.1 消费者支付意愿文献综述 |
2.2.2 闭环供应链定价决策文献综述 |
2.2.3 回收率和再制造率文献综述 |
第3章 回收率和再制造率不确定的供应链利润模型 |
3.1 模型构建分析 |
3.1.1 模型构建背景 |
3.1.2 问题描述 |
3.1.3 模型假设 |
3.2 集中决策下的供应链利润模型 |
3.3 分散式决策下供应链利润模型 |
3.3.1 分散决策下零售商的利润模型 |
3.3.2 分散决策下制造商的利润模型 |
第4章 模型结果分析 |
4.1 产品最优价格分析与比较 |
4.2 参数变化对产品最优价格的影响 |
4.3 参数变化对产品最优产量的影响 |
4.4 算例分析 |
4.5 协调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互联网营销理论 |
2.1.1 互联网营销理论概述 |
2.1.2 互联网营销的特点 |
2.1.3 主要运用的范围 |
2.2 深度营销理论 |
2.2.1 深度营销理论概述 |
2.2.2 深度营销的核心理念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2 相关研究结果 第3章 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的行业现状 |
3.1 办公自动化外设的基本概念 |
3.1.1 产品的分类 |
3.1.2 产品的基本特点 |
3.2 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1 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市场发展瓶颈 |
3.4 国内外主要厂商实施营销策略的现状 |
3.4.1 国内现状 |
3.4.2 国外现状 第4章 柯尼卡美能达的营销现状 |
4.1 柯尼卡美能达公司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公司组织架构 |
4.2 市场与营销现状 |
4.2.1 市场份额及表现 |
4.2.2 现有的营销体系 |
4.3 营销体系问题诊断 |
4.3.1 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销售利润低下 |
4.3.2 营销价值链缺乏整合,协同效应难以显现 |
4.3.3 技术服务资源不足,阻碍渠道拓展 |
4.4 公司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4.4.1 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必要性 |
4.4.2 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可能性 第5章 柯尼卡美能达公司互联网营销方案的设计实施与持续改善 |
5.1 互联网营销方案的设计理念 |
5.1.1 基于互联网4D营销理论的对策 |
5.1.2 基于深度营销理论的对策 |
5.2 柯尼卡美能达的互联网营销方案 |
5.2.1 营销团队的组织架构 |
5.2.2 营销的业务流程再造 |
5.2.3 配合互联网营销的产品升级 |
5.2.4 配合互联网营销的服务升级 |
5.3 互联网营销的组织实施 |
5.3.1 产品企划以用户需求为先 |
5.3.2 电商销售完善线上渠道体系 |
5.3.3 商务管理构筑全渠道营销布局 |
5.3.4 技术服务提供参与式体验 |
5.3.5 广报宣传实施多渠道整合传播 |
5.4 互联网营销的效益评估 |
5.4.1 产品企划 |
5.4.2 电商销售 |
5.4.3 商务管理 |
5.4.4 服务技术 |
5.4.5 广报宣传 |
5.5 可能遇到的瓶颈及预案 |
5.6 营销方案的持续改善设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研究的课题 |
6.3 对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
(8)基于循环经济的办公设备再制造的运营模式研究 ——以南京田中机电再制造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对循环经济的研究 |
2.2 对再制造的研究 |
2.2.1 对再制造的理论研究 |
2.2.2 对再制造产品的研究 |
2.2.3 与再制造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 |
2.3 对办公设备再制造的研究 |
2.4 运营模式的定义 |
2.5 办公设备的定义 |
第3章 办公设备再制造的原理与评估 |
3.1 办公设备再制造概论 |
3.1.1 办公设备再制造理论基础 |
3.1.2 办公设备再制造与维修、再循环的差异 |
3.1.3 办公设备再制造与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 |
3.2 办公设备再制造性评估 |
3.2.1 办公设备再制造的可行性评估 |
3.2.2 办公设备再制造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评估 |
第4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办公设备再制造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办公设备再制造行业结构 |
4.2.2 办公设备再制造企业行为 |
4.2.3 办公设备再制造企业经营绩效 |
第5章 办公设备再制造企业运营模式设计 |
5.1 再制造办公设备的市场 |
5.2 废旧办公设备回收系统 |
5.2.1 回收体系 |
5.2.2 回收模式 |
5.3 办公设备再制造流程 |
5.4 再制造办公设备的销售与服务 |
5.4.1 市场与客户 |
5.4.2 企业盈利模式转变 |
5.4.3 企业运营模式创新 |
5.5 办公设备再制造企业基本运营模式 |
5.6 对于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建议 |
第6章 南京田中机电再制造有限公司运营模式及改进建议 |
6.1 田中机电再制造有限公司 |
6.1.1 公司简介 |
6.1.2 田中运营模式分析 |
6.2 对公司运营模式的改进建议 |
6.2.1 企业联盟、形成产业集聚 |
6.2.2 构架办公设备再制造企业联盟网络平台 |
6.2.3 完善对中小客户提供的服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9)基于富士施乐的闭环供应链政府环境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闭环供应链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闭环供应链研究综述 |
1.2.2 闭环供应链服务研究综述 |
1.2.3 闭环供应链中的政府环境政策研究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的技术线路 |
第2章 基于富士施乐的闭环供应链及政府环境政策 |
2.1 基于富士施乐的闭环供应链 |
2.1.1 富士施乐的概述与发展障碍 |
2.1.2 富士施乐的闭环供应链流程 |
2.2 闭环供应链中的环境政策 |
2.2.1 各国(地区)政府环境政策概述 |
2.2.2 我国政府环境政策概述 |
第3章 闭环供应链中的政府环境补贴政策研究 |
3.1 生产环节的政府环境补贴政策分析 |
3.1.1 模型构建与博弈均衡推导 |
3.1.2 数值仿真与博弈均衡分析 |
3.2 物流环节的政府环境补贴政策分析 |
3.2.1 模型构建与博弈均衡推导 |
3.2.2 数值仿真与博弈均衡分析 |
第4章 闭环供应链中的政府环境税收政策研究 |
4.1 生产环节的政府环境税收政策分析 |
4.1.1 模型构建与博弈均衡推导 |
4.1.2 数值仿真与博弈均衡分析 |
4.2 物流环节的政府环境税收政策分析 |
4.2.1 模型构建与博弈均衡推导 |
4.2.2 数值仿真与博弈均衡分析 |
第5章 政府环境政策比较及政策建议 |
5.1 以改善环境与服务为目标的政策对比分析 |
5.2 以提高产品回收利用率为目标的政策对比分析 |
5.3 以扩大产品市场为目标的政策对比分析 |
5.4 环境财政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富士施乐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企业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制造业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2 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概论 |
2.1.1 质量定义 |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
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
2.3 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2.3.1 供应链质量定义 |
2.3.2 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 研究述评 |
3 FXSZ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FXSZ企业概况 |
3.2 FXSZ企业特点 |
3.3 FXSZ质量管理体系 |
3.4 供应商质量管理 |
3.4.1 供应商审查 |
3.4.2 供应商工程变更管理 |
3.4.3 供应商质量评价与控制 |
3.5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
3.5.1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
3.5.2 质量成本管理 |
3.6 市场产品服务质量管理 |
3.7 持续质量改进 |
4 FXSZ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
4.1 供应商质量管理 |
4.1.1 供应商审查 |
4.1.2 供应商工程变更管理 |
4.1.3 供应商质量评价与控制 |
4.1.4 基于供应链的问题点研究 |
4.2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
4.3 市场产品服务质量管理 |
4.4 持续质量改进 |
5 FXSZ质量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5.1 供应商质量管理 |
5.2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
5.3 市场产品服务质量管理 |
5.4 持续质量改进 |
5.5 组织结构优化 |
5.6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信息共享机制探讨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富士施乐复印机中国制造供应全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希望[J]. 刘承元. 企业家, 2021(02)
- [2]信息与通信设备再制造供应链系统的博弈分析与决策研究[D]. 丁杨科.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政府规制下再制造供应链决策研究[D]. 张雪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基于政府规制的绿色供应链动态决策研究[D]. 许佳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D]. 国元贺. 天津大学, 2020(02)
- [6]WTP差异下回收率和再制造率不确定的供应链定价策略[D]. 刘启. 湖南大学, 2018(01)
- [7]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D]. 张晓瀛.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8]基于循环经济的办公设备再制造的运营模式研究 ——以南京田中机电再制造有限公司为例[D]. 袁艺.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9]基于富士施乐的闭环供应链政府环境政策比较研究[D]. 刘康. 湖南大学, 2014(04)
- [10]富士施乐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质量管理研究[D]. 朱俊开.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