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播学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播学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农广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阿依夏木古丽·依马木尼牙孜[1](2016)在《新疆阿瓦提县农广校创新发展思路探讨》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广校越来越重视。农广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农广校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加强学校的全面建设,始终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教育,全面创新农广校的精神面貌。文章就此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

何建刚[2](2016)在《抢抓机遇,加快农广校培训体系建设》文中提出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科技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农广校也面临了生源不足、自身发展难等问题。如何继续发挥农广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实用人才,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杨效宏,郑振华,曹建平,李婷[3](2016)在《“四化”背景下陕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研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迎来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农民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破解未来"谁来种地",解决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乏人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培育一支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本文通过对陕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研,从思想认识提升滞后、教育培训基础脆弱、培育

魏群勇[4](2011)在《南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南阳市作为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粮食安全的高度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这就需要科技创新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这一层面讲,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大有可为,作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责任重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南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工作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陈晓娜[5](2010)在《我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3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创办填补了我国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办学的空白,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教育需求,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因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农广校"系统认识不到位,自身体系建设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及管理、运营不善等原因,造成"农广校"面临资金短缺、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等困境,制约其发展。为使"农广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文章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范巍[6](2010)在《农广校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文中提出农村实用人才植根于农业生产一线和广大农民之中,是学习、接纳、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载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速推

储诚炜[7](2010)在《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特定群体,弱质性农业特点和历史传承积淀下来的身份定位,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相比较,其滞后性显现无疑,也正因为如此,对其进行教育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目标指向而言,其教育的正当性毋庸置疑,而时处“三农”问题破解和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在“人的发展才是社会根本发展”命题的逻辑框架下,其教育的迫切性又理所当然。古人云“三十年仁政乃成”,也就是说,治理国家者施行仁政,解决民生问题,三十年是一个可以显示出效果的时间区段。而中国传统的“六十花甲子”更是一个标志成熟的时间,所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建国六十周年纪念之际,回顾新中国六十年农民教育发展历史,系统整理和分析农民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其教训,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演进路径,从理论角度对之加以深入研究,这对如何持续发展农民教育,推进农村改革步伐,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遵循纵向梳理的历史范式,以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衍进为线索,在对史料的分解和综合之中,提取农民教育事件中的教育因素和显着特征,并努力通过对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对比,划分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总结阶段性特征,形成前后一致且自成逻辑的农民教育发展历史。试图立足于客观立场以思辨性方式评价各阶段农民教育得失,且在系统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六十年农民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做理性分析。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立题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农民教育研究状况,说明了论文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并界定农民教育相关概念。开宗明义,表达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章立足于近代社会奠定的农民教育基础以及农民教育概念的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农民教育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所占比例不高,而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则更多的是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行道德教化。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农民教育思潮兴起的影响,在中国农村大地上掀起一场以改良农村、建设农村为宗旨的乡村建设运动。作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致力于农民现代化和农村社会民主化的角度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文化扫盲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以扫盲识字运动为切入点,分析该运动中的农民教育成效;立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从“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论断中分析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内在价值,力求探讨在大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改造、人的改造与农民教育的相互关系,并在农民利益、土地制度变迁与文化逻辑视野下去研究农民心理和农民教育。第四章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的农民政治教育。在人民公社组织体制下农民教育面临着教育与被教育、理想追寻与现实困境的冲突,农民教育经历了“毛泽东思想”学习运动、“四清运动”、知识青年下乡运动等历史阶段;“农业学大寨”时期大寨精神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的理想寄托,科技要素、农民力量和合作逻辑是其明显的特点;这一时期农民教育的制度惯性和教育困境是探索过程中的深层次考量要素。第五章涉及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技能培训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历史起点,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之下,农民教育工作在改革初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从农民技能培训的各种类型入手,着重分析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在农民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对电视媒体在农民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估和审视。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历史背景之下,分析计划经济、市场导向和农民利益诱致之间的关系,阐述市场导向下农民经营管理素质培育的历史必然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客观状况也敦促在理论上必须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教育、职业转换和身份更替的关系做出回答。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基础上上,对目前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做系统的概括。第六章论述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新的发展。“三农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因素,农民教育无疑是解决其现实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论证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民市民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探讨新型农民的“现代性”价值取向和农民素质结构的内在要素;从社会和谐角度出发,讨论农民教育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公民社会视野中的农民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在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基础上的文化问题,农民民生问题、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教育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第七章在前六章的基础上,系统回顾新中国的农民教育发展历程,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对比和总结中试图总结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基本特点是教育内容不断变化,教育理念循序衍进,教育手段趋向多样,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从国民特性视角、发展路径视角和教育本质视角分别总结农民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新中国六十年农民教育发展规律的总结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从职业教育、全面教育到国民教育是一个目标递进的演化过程;农民教育是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命题博弈中施教主体的角色调整和定位的历史,农民教育的过程就是各种施教主体参与、赋权与退出的博弈过程;立足于利益逻辑的角度,着重探讨农民教育历史中内在诉求、外部推动和历史契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比较视野中分析后发劣势、后发优势和农民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第八章分析目前农民教育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并从现实角度分析了农民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挑战,并从层次、模式、内容和方法四个维度分析农民教育的创新路径。立足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历史的角度,从现代化路径、改革模式的角度来认识“三农”问题和农民教育问题,进行农民教育体制改革和综合治理,健全合理的农民教育制度,从根本上确保农民教育改革顺利推进。

孟默涵[8](2007)在《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从经济到政治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懂法制讲民主、懂技术善经营、有思想讲文明的高素质农民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但现在承担农民教育的许多成人教育机构基本处于无经费、无师资、无学员的瘫痪境地。针对这种状况,本文提出由高等农业院校来担当农民教育施教主体的观点,希望依靠高等农业院校各方面的优势开展多方面的教育,帮助农民走上自信、自立、自强的道路。为此,文章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在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村冲击加剧、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冲突加大的转型期,农民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传统生活及文化水平,以便能更好的迎接这些挑战。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农民依然处于文化、科技等教育严重缺失的状态。第二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理论分析。文章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根据社会需求和农民个人需求确定了开展农民教育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一目标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结合农民学习特点做了具体分析。第三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实践分析。这一部分主要以山西农业大学开展的一些农民教育为个案,从高等教育、技术教育、扶贫教育、市场主体意识教育及一些基本文化常识教育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在肯定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四部分:几点启示。文章通过上文的实践分析,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坚持自己为农服务的特色,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职工能够真正以一腔爱民情怀对农民实施高等教育及技术培训等,同时,也提出了使其顺利开展农民教育的外部条件,比如资金投入、招生自主、改变轻视农业的观念等。

姜卫良,姜家献[9](2006)在《论新形势下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农业新阶段农民教育新的形势,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必须找准定位、明确职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健全办学体系,强化基础建设,适应发展需求。

古杰然[10](2002)在《农广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文中提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所成人中专学校,建校以来,充分发挥了远距离教育优势在培养基层干部和农村技术人才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广校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农广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广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瓦提县农广校创新发展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广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农广校的发展优势
    1、教学质量优
    2、拥有广泛的招生源
三、创新发展新思路
    1、质量为本促发展
    2、特色办学
    3、强化师资力量
    4、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
    5、拓宽招生之路

(2)抢抓机遇,加快农广校培训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紧跟中央和农业部的部署,贯彻执行培育新型农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农民培训职能作用
二、紧跟中央和农业部的部署,着力构建农广校体系建设,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
三、紧跟中央和农业部的部署,抓紧加强农广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四、紧跟中央和农业部的部署,结合培训专业,调整课程设置
五、紧跟中央和农业部部署,积极争取,有所作为,切实改善农广校办公设施条件

(4)南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南阳市农民素质现状
2 农广校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广校办学条件与承担的培训任务极不相称
    2.2 培训方式不够灵活, 针对性不强
    2.3 部门内部培训工作关系不够顺畅
    2.4 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
3 农广校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3.1 面对困难, 正视困难
    3.2 认清形势, 树立信心
    3.3 解放思想, 务实创新
    3.4 振奋精神, 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5)我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3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分析
    (一)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取得的成就
        1.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2.强化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了农村经营管理水平
        3.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二)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成就的原因分析
        1.缓解了农民教育的资源短缺问题
        2.解决了农民教育的工学矛盾问题
        3.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一) 认识不清, 定位模糊
    (二) 体系建设不健全
    (三) 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四) 经费困难, 限制发展
    (五) 教育培训流于形式, 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7)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1.3.2 国内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1.3.3 现有研究的特点和薄弱环节
        1.3.4 研究难点和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农民教育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
        1.5.1 教育与农民教育
        1.5.2 农民、农村与农业
        1.5.3 农民教育、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
        1.5.4 农民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
        1.5.5 农民工教育
第二章 近代社会奠定的农民教育基础和思想积累
    2.1 近代农民教育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2.1.1 历史绵延:传统社会农民教育历史的传承
        2.1.2 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2.1.3 时代诉求:“教育救国”理念的现实映照
    2.2 多样性实践模式与多元化农民教育思想
        2.2.1 多样性施行模式
        2.2.2 多元化农民教育思想
    2.3 近代民主化视野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的农民教育
        2.3.1 雏形初现:综合性、“大农教”思想的初步形成
        2.3.2 身体力行:农民教育旗帜下的知识分子的启蒙与践行
        2.3.3 历史期待:农民教育基础的奠定与未尽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文化扫盲教育与农民思想改造运动
    3.1 50 年代扫盲识字运动全面展开
        3.1.1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扫盲识字运动的发轫和开端
        3.1.2 知识普及基础上的民智开启与文化启蒙
        3.1.3 “扫盲大跃进”的泛政治化色彩与激进主义
        3.1.4 “文化翻身”视角下和革命语境中的农民扫盲识字运动
    3.2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改造
        3.2.1 思想滥觞: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3.2.2 调整逻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互动
        3.2.3 政策约束:社会改造中的人的改造
        3.2.4 土地制度变迁视阈中的农民心理和农民教育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的农民政治教育
    4.1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政治教育的探索
        4.1.1 体制依存: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教育的发展悖论
        4.1.2 精神操练:学习毛泽东着作运动和“四清运动”中的农民教育
        4.1.3 政治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农民教育
    4.2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农民政治教育
        4.2.1 大寨精神的政治语境和理想寄托
        4.2.2 科技要素、农民力量和合作逻辑
    4.3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农民教育的理性反思
        4.3.1 制度惯性
        4.3.2 教育困境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蓬勃兴起
    5.1 系统工程:农民技能培训形式多种多样
        5.1.1 绿色证书工程
        5.1.2 农科教和“三教合一”模式
        5.1.3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5.1.4 青年农民培训工程
    5.2 工具载体:依托机构和媒介工具的独特作用
        5.2.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5.2.2 电视普及状态下的农民职业教育
    5.3 体制诱因:90 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农民教育
        5.3.1 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农民教育
        5.3.2 市场化条件下的市场导向和农民利益驱动
        5.3.3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职业转换和身份更替
    5.4 体系建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5.4.1 国外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借镜
        5.4.2 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建构
第六章 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新的发展
    6.1 破解“三农困境”中的农民教育
        6.1.1 深层次历史积淀和综合性发展要求冲突下的“三农”困局
        6.1.2 基于非农合作和教育合力基础上的破解途径
    6.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育
        6.2.1 “新旧”之辩: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要求
        6.2.2 层级递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民市民化
        6.2.3 价值趋向:新型农民的“现代性”价值取向与农民素质结构要素
    6.3 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农民教育
        6.3.1 农村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
        6.3.2 人的和谐与农民教育
    6.4 农民民生问题、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教育
        6.4.1 社会转型时期的目标博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农村视角观察
        6.4.2 教化与治理:民生之计、“维稳”和农民教育
第七章 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变迁逻辑
    7.1 新中国60 年农民教育发展基本特点
        7.1.1 教育内容不断变化
        7.1.2 教育理念循序衍进
        7.1.3 教育手段趋向多样
        7.1.4 教育对象范围扩大
    7.2 新中国60 年农民教育发展基本经验
        7.2.1 国民特性视角:厘清国民性特点基础上的针对性教育
        7.2.2 发展路径视角:教育改革的特殊性和农民教育改革的渐进性
        7.2.3 教育本质视角:政府的农民教育政策与农民的自我教育
    7.3 新中国60 年农民教育发展基本规律
        7.3.1 职业教育、全面教育与国民教育的目标递进
        7.3.2 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
        7.3.3 内在诉求、外部推动与历史契机的利益逻辑
        7.3.4 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与农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农民教育发展现实困境和未来展望
    8.1 农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8.1.1 体制性障碍
        8.1.2 结构性问题
        8.1.3 现实性挑战
    8.2 多维视角下农民教育的创新路径
        8.2.1 层次创新
        8.2.2 模式创新
        8.2.3 内容创新
        8.2.4 方法创新
    8.3 现代化路径和改革模式创新中健全合理的农民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1 社会转型及其对农民提出的新要求
        1.1.1 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显着变化
        1.1.2 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经济冲击加剧
        1.1.3 多元经济导致农民价值观、思想道德观分化
        1.1.4 现代农业对现代农民提出新要求
    1.2 农民受教育的现状—整体缺失
        1.2.1 思想观念教育的缺失
        1.2.2 科学技术教育的缺失
        1.2.3 闲暇教育的缺失
        1.2.4 法制教育的缺失
        1.2.5 妇女教育的缺失
二、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理论分析
    2.1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1 农民教育机构的发展
        2.1.2 农民教育的开展情况
        2.1.3 高等农业院校承担农民教育的必要性
    2.2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2.1 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优势
        2.2.2 高等农业院校的信息资源优势
        2.2.3 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优势
        2.2.4 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
        2.2.5 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底蕴优势
    2.3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目标定位
        2.3.1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
        2.3.2 以农民个体需求为依据
        2.3.3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目标定位
    2.4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教学分析
        2.4.1 当代农民特点
        2.4.2 农民的学习特点
        2.4.3 农民教育的教学内容
        2.4.4 农民教育的教学方法
        2.4.5 农民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实践分析—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个案
    3.1 大力开展农民高等教育
    3.2 全面推广农民技术教育
    3.3 有的放矢的开展农民脱贫教育
    3.4 积极开展农民市场主体意识教育
    3.5 广泛开展农民文化及基本常识教育
四、几点启示
    4.1 高等农业院校有效开展农民教育的途径
        4.1.1 准确定位,强化为农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4.1.2 培养教职工高尚无私的爱民情怀
        4.1.3 深化招生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农民高等教育
        4.1.4 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4.2 高等农业院校顺利开展农民教育的外部条件
        4.2.1 资金投入问题
        4.2.2 招生自主权问题
        4.2.3 轻视农业的传统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情况介绍

四、农广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瓦提县农广校创新发展思路探讨[J]. 阿依夏木古丽·依马木尼牙孜. 农业工程技术, 2016(23)
  • [2]抢抓机遇,加快农广校培训体系建设[J]. 何建刚. 甘肃农业, 2016(15)
  • [3]“四化”背景下陕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研与思考[J]. 杨效宏,郑振华,曹建平,李婷. 农民科技培训, 2016(05)
  • [4]南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 魏群勇.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18)
  • [5]我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30年回顾与展望[J]. 陈晓娜.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5)
  • [6]农广校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范巍. 农民科技培训, 2010(06)
  • [7]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研究[D]. 储诚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8]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个案[D]. 孟默涵. 山西大学, 2007(05)
  • [9]论新形势下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J]. 姜卫良,姜家献. 中国农业教育, 2006(02)
  • [10]农广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 古杰然. 新疆农业科技, 2002(S1)

标签:;  ;  ;  ;  ;  

农播学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