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县“梧州话”调查报告

富川县“梧州话”调查报告

一、富川县“梧州话”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冀晶娟[1](2020)在《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村落是承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新一轮乡村振兴背景下,其依然是持续性关注的焦点。广西地处我国西南与华南交汇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民族文化特征显着,传统村落与民居遗存丰富。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广西东北部与东南部地区,突出典型案例的探讨,相当一部分地区有待于作进一步挖掘与补充。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全域覆盖性普查,有利于展示广西多元地域文化,通过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将更深层地揭示传统村落的规律性问题,同时为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研究以建筑类型学理论、居住领域性理论、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分别对应民居、村落与区域三个层次,进行了分类、分布以及诠释性的探索。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等方法,借助Arc GIS、SPSS技术,构建了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以数据为基础,按照“揭示分布规律—划定文化区—诠释文化景观—分析影响机制”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形成创新性结论。首次建立了广西全域1118个传统村落与民居样本数据库。研究对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开展全域普查,运用实地调研与建筑实测、文献整理与信息采集、卫星影像数据分析等方法,经过筛选判断,确定1118个村落为研究样本。根据文化地理学中“因子”概念,以客观反映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特征为基本准则,综合考虑因子的历史性、完整性、独特性与可得性,建立了包括3大类、13小类的因子体系,涉及村落空间地理与行政区位、自然环境要素、物质环境要素、非物质环境要素四个方面的内容。借鉴类型学分类方法对所有因子进行细化分类,建立因子属性数据库,为文化景观的呈现与诠释提供基础。揭示了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确定14组因子具有相关性,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广西传统村落分布总体上表现出“东北多、西南少”的特点;村落地理环境以山地为多,平原丘陵其次,多在低海拔区域,以微坡地形为主,坡向均质,靠近低等级河流分布;民居类型以单幢最多、堂厢其次、从厝较少,其中,中堂侧房型占单幢类民居比例最高,分布最广泛,堂厢类民居分布于东北部与中东部地区,数量相当,交杂现象显着,从厝类民居则集聚于桂东南地区;布局形态以集中型、沿等高线阶梯布局型为主;水塘集中于东部与南部,水柜均处于西北部;村落规模以2-5公顷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建村年代以清时期最多,明次之;民族以汉族最多,壮、瑶、苗、侗族依次减少;语言以汉、壮语最多,侗、瑶、布努语次之。运用SPSS技术,进一步对两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有14组因子共存程度较高,多角度诠释了村落文化景观的共性与差异性。科学划定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文化亚区,以区域及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释了各区文化景观特征,系统呈现了村落与民居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根据文化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以民居类型为主导因子,借鉴居住领域性理论,初步判断宏观层面文化区大致范围,再结合多因子叠合法、历史地理法,考虑自然地物与行政区划的影响,确定文化区具体边界,形成开放型、围合型及兼容型3大文化区。其次,在3大文化区内,分别将民居类型与村落布局、民族、语言等因子进行叠加,划定12个文化亚区。研究从区域层面详细阐明了每个文化区、文化亚区的文化景观特征,并通过典型案例深入解读了各区域的文化景观现象。深入剖析了各文化区、文化亚区的形成与分布机制。宏观文化区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广西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央统一与地方自治的制度化差异两个方面,同时受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多民族文化融合等因素影响,文化区边界产生了历时性变化。其次,开放型文化亚区之间存在由“前后”、“发散”向“左中右”的递变关系,影响机制为土着民族的生活本能需求、中原文化影响、人口增加及生态环境改变;围合型文化亚区之间存在大家族共居向小家庭居住方式的递变关系,影响机制为行政区划与移民、经济发展与制度改变、交通要道与文化传播;兼容型文化亚区具有民居过渡性、民族融合性的特点,影响机制表现为山地向丘陵平原地貌的过渡以及汉瑶壮多民族的融合。机制剖析过程中涉及与其它地区文化景观的对比研究,通过在更大地域范围下研究各民族、民系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差异性与同质性,探讨了文化传播、文化整合的影响与作用。

廖才敏[2](2020)在《梧州市城区话语音及其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梧州市城区话属于粤语广府片,与粤语的标准音广州话十分接近,从音系对比来看保留了大量早期广府粤语的痕迹。目前对梧州城区话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对城区话及近郊长洲镇方言进行了田野调查,获得了城区话老派音与新派音以及长洲话三份同音字表,并结合杨祯海所作的同音字表,将城区话各个时期的语音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从而得出了一些城区话的语音及其演变和广府粤语音系的整体演变的结论,并希望此文能为深入研究梧州话与广府粤语音系演变提供帮助。本文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梧州市的地理、历史、语言等情况,概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同时说明了本文的语料来源以及方言调查发音人的相关情况。第2章描写了城区话的声韵调系统,并对其中老派音与新派音在音系方面的不同做了简单说明。第3章是对杨氏音、老派音和新派音进行穷尽式的对比,也是本文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本章分2节,第1节对杨氏音、老派音不同于新派音的差异读音进行对比,第2节对杨氏音、老派音与新派音的又读音进行对比,列举了所有的不同之处。第4章是以老派音为演变的中间节点对城区话的语音演变进行分析,按时间顺序分为2节。第1节分析了杨氏音在老派音中的发展,第2节分析了新派音的新发展。这两节的演变主要是音系方面的变化,是可以从同音字表的对比中直接发现的。第5章是对除第4章外的演变的分析,是不能直接从同音字表的对比中发现的,包括变读音的增加与溪晓匣母的演变两类,其中溪晓匣母的演变不但是城区话的问题,也是整个广府粤语的重要研究方向。第6章是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既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结论,也承认了本文存在的不足。

覃远雄[3](2019)在《广西平乐、钟山“本地话”的性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列举比较了广西平乐、钟山两县"本地话"的特点,并与周边平话土话和粤语进行比较,说明其中某些与桂北平话相同的特征是晚近演变所致,其本质是勾漏片粤语。

魏书颂[4](2019)在《贺州铺门话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是粤、湘、桂交界的三角地带,其境内语言资源丰富。本文的研究对象铺门话是贺州境内的方言之一。铺门话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铺门镇及其周边一些镇。因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原因,导致铺门话处于勾漏片粤语的包围之中,并表现出较有特色的语音特征。铺门话的归属至今尚无确切定论。本文选取铺门镇龙桂村为调查点,调查描写了铺门话的语音面貌。主要描写了铺门话的语音系统,并对其两字连读变调、声韵调配合关系的情况进行描写与分析,并制定了同音字表。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将其与中古音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铺门话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的语音特征。同时,将铺门话与周边方言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亲疏关系,进一步认识铺门话的语音发展现状。在比较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统计法、历史层次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方法,对铺门话古非组和知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一二等韵的分合及古全浊上的分化情况等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铺门话存在明显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效摄一二等基本都还能区别、全浊上今多读阳上等存古音韵特征。其次,我们还探讨了铺门话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情况,重点分析了古全浊声母的送气情况、今读擦音[θ-]和[∫-],以及古匣母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的情况。第三,我们还探讨了铺门话阳声韵尾[-m、-n、-η]和入声韵尾[-p、-t、-k]的分化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其鼻化韵和入声舒化演变的条件和成因。最后,对铺门话的归属再做探讨,我们认为,铺门话是由外来语言与当地语言不断叠加融合而成的、带有明显存古特征的勾漏片粤语较为特别的一支。

袁丽红[5](2018)在《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文中研究说明南岭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不断有中原汉人和瑶人迁入,成为汉族与瑶族杂居地区。宋元时期即定居于此的瑶族,由于封建政府的镇压和招抚,他们走出深山,定居于丘陵谷地,成为耕田地、纳租税的"良徭""熟徭",即现在的平地瑶、民瑶。后来迁入的一些汉人,为了避徭役投入瑶籍,还有一些汉人因为长期与瑶族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入瑶族当中,成为平地瑶、民瑶的一部分。平地瑶和汉族共同生活在南岭走廊地区,长期杂居在一起,两者既有社会交往,又有经济技术交流,还有民族文化和民族血统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十分密切。

孙芳莎[6](2017)在《平南大安镇与梧州市粤方言语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在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言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描写与比较、定性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全面描写大安镇与梧州市粤方言语音事实,重点对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进行语音比较分析,并与其他周边汉语方言进行语音比较,力图全面揭示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的语音面貌及特点,并试图对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相关语音现象进行分析阐释,为粤方言内部划分提供参考,为丰富语言接触理论提供一些依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主要介绍平南县与梧州市两地人文地理概况及语言概况、广西粤语语音研究现状以及平南县与梧州市粤语语音研究现状及两地其他汉语方言语音研究概况及本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语料来源、发音人简介及本文使用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的说明。第二部分,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语音系统。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平南大安镇和梧州市粤方言语音系统及声韵调配合关系简表。第三部分,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语音纵向比较研究。该部分主要将大安镇与梧州市粤方言与中古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进行语音的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出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主要语音特征。第四部分,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语音横向比较研究。该部分主要将大安镇和梧州市粤方言之间的语音进行比较,将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与周边6个其他汉语方言的语音进行比较研究。考虑到平南与梧州两地汉语方言的情况,本文进行横向比较选取的周边汉语方言有广州白话、平南闽语、贺州平话、北流客家话及广西境内较为广泛的西南官话和湘语。通过重要特征、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的比较,揭示其语音特征的同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系数分析”的方法,比较大安镇粤语、梧州市粤语、广州白话、闽语、客家话、平话、西南官话、湘语之间的相似度,力图通过科学数据来揭示处于语言接触处的方言与周边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接触的状况。第五部分,基于前面的分析比较结果,对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相关的语音现象进行专题研究。主要有大安镇粤方言古效摄开口二等字系统又读现象分析、梧州市粤方言浊平字与全浊上、浊去字合流现象分析和大安镇粤方言古精组字今读现象分析。第六部分,结语。从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语音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研究的内容概括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的主要语音特征并讨论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的归属及对语言接触问题的思考。第七部分,附录。大安镇与梧州市粤方言同音字汇。

李欢[7](2016)在《梧州话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传统语音理论指导下,对属于粤语-广府片的广西梧州话进行语音调查、描写、分析、归纳。广大学者研究粤语多指向香港、广州,而对高度相似的广西梧州话关注、研究较少。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一、在对梧州话音系描写的基础上与普通话、中古音进行对比,从共时角度探寻普通话-梧州话间的对应关系;从历时角度探究梧州话在声韵调方面的中古音来源及发生例外音变的原因,填补对梧州话语音系统描写与分析的空白;二、分析归纳梧州话文白异读现象、连读音变现象及成因,为粤方言的语音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材料及研究背景、简述梧州的地理、历史沿革、语言概况。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本文主体。根据实地调查得到的语料对梧州话的语音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反映出梧州话语音特点。第二章音系,描写了声母、韵母、声调、声韵调配合关系。第三章连读音变。第四章文白异读现象。第五章与普通话比较,列出两者在声韵调的对应关系。第六章梧州话与中古音比较,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与中古音进行对比,列出对应关系及例外音变的情况、原因。第七章结论,总结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附录为同音字表。

黄玉姣[8](2016)在《富川平地瑶八都话词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平地瑶八都话的词法进行细致地描写并将之与周边语言——富阳话、梧州话及勉语的词法进行共时对比,试图揭示平地瑶话词法特点及其与周边语言词法方面的异同,以期为今后平地瑶话的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并对富川平地瑶八都话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第二部分:富川平地瑶八都话的语音系统。主要介绍了富川平地瑶八都话的声韵调系统及其音韵特点。第三部分:富川平地瑶八都话的词法。分别对富川平地瑶八都话的构词法和构形法进行描写和分析。其中,构词法包括附加式和复合式两类,构形法包括内部屈折式和重叠式两类。第四部分:富川平地瑶八都话与周边语言词法比较。这一部分将富川平地瑶八都话与富阳话、梧州话及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进行共时对比,从而揭示四者词法方面的异同。第五部分:结语。指出本文研究的价值、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刘宗艳[9](2015)在《贺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贺江流域处在湘粤桂土话区向粤语和西南官话等大方言区的过渡地带,内部还有其他多种汉语方言,这些汉语方言与壮语、瑶语等民族语言交错分布。该流域的汉语方言语音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音系描写和比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平话、土话及粤语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现代实验语音学角度的研究成果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单点方言材料和讨论区内复杂方言关系,并研究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问题。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使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以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跨学科性。还可以进一步将语音变体和发声态纳入主要研究对象,使研究向更微观的层次发展,以发现更有意义的语音现象和语音规律。

麦益姣[10](2012)在《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研究》文中认为区域性的信仰民俗研究,是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自治县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对地方民俗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新兴都具有重要的资料保存与借鉴意义。本选题即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独具区域性特征的地方保护神——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的研究。选取熟悉的家乡民俗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一贯传统。笔者以富川地域范围中最有凝聚功能的淮南庙为田野调查典型,对“刘娘”信仰民俗依托的环境、信仰对象的传说、信仰的庙宇、信仰的民俗活动及信仰的传承方式进行描述;解读刘娘信仰民俗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然后分析此信仰民俗在功能、传播方式、仪式活动等方面的嬗变过程,从外在与内在因素分析刘娘信仰在20世纪80年代复现的原因;最后,指出其在当代的意义及其传承与保护应注意的问题。信仰民俗的复现过程难免带有一些负面和消极的东西。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肯定刘娘信仰民俗存在的合理性。需强调的是,信仰民俗不管作为文化资源还是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都应该符合实际,进行科学引导和规划。

二、富川县“梧州话”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川县“梧州话”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与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诉求
        1.1.2 多民族交汇下传统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挖掘与保护需求
        1.1.3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理论与方法有待完善
    1.2 研究问题
        1.2.1 地域分布差异未能真实反映传统村落的留存情况
        1.2.2 既有定性研究未能细致呈现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特质
        1.2.3 静态个案描述未能系统诠释传统村落与民居形成机制
        1.2.4 总体评价
    1.3 研究对象与理论基础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理论基础与方法架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1.5.1 拓宽研究样本对填补村落分布空白区具有现实意义
        1.5.2 构建理论体系将提升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的科学性
        1.5.3 形成文化区划对村落多样性保护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5.4 展示民族文化为世界提供中国农耕文明的创造智慧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传统村落与民居相关研究
        2.1.1 国外乡土建筑与乡土聚落研究
        2.1.2 我国传统民居相关研究简述
        2.1.3 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简述
    2.2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相关研究
        2.2.1 早期以干栏形式的民居建筑研究为主
        2.2.2 上世纪末突出民族性与地域性民居建筑探索
        2.2.3 新世纪以来多学科交叉运用拓宽了研究广度
        2.2.4 近期突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特征与机制探讨
    2.3 既有研究反映的特点与问题
        2.3.1 区域上差异大,亟需挖掘非典型村落与民居
        2.3.2 理论上缺支撑,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框架
        2.3.3 对象上较孤立,未将村落与民居有机结合
        2.3.4 方法上定性多,难以落实全样本的具体属性
    2.4 传统村落及民居与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新探索
        2.4.1 持续关注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划问题
        2.4.2 大数据背景下谱系类研究的新进展
        2.4.3 本文的研究基础与拓展之处
第三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生成背景
    3.1 广西传统村落生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3.1.1 气候特征:热量丰裕,雨水充沛
        3.1.2 地形地貌:土山石山多,丘陵平原少
        3.1.3 河流水系:河网密度大,地下河发达
    3.2 先秦时期广西古代文明产生及原始聚落形成
        3.2.1 经济生产方式
        3.2.2 社会组织形态
        3.2.3 原始崇拜意识
        3.2.4 聚落与住屋的形成与演变
    3.3 秦统一至民国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及村落形成与分布
        3.3.1 秦与南越国:原有方国基础上开启封建统治
        3.3.2 两汉至隋:以其故俗治,汉于治所土着广泛分布
        3.3.3 唐宋时期:完善羁縻制度,族群分化与迁徙
        3.3.4 元明时期:推行土司制度,多民族形态形成
        3.3.5 清至民国:实行改土归流,汉文化影响显着
    3.4 广西传统村落的多元文化特质
        3.4.1 基于地理与区位环境形成的文化多元性
        3.4.2 基于族群分化与迁徙形成的文化多元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
    4.1 传统村落样本选取与因子体系构建
        4.1.1 样本选定
        4.1.2 因子体系构建
        4.1.3 因子属性来源
    4.2 传统村落自然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2.1 地形地貌
        4.2.2 坡度坡向
        4.2.3 河流水系
    4.3 传统村落物质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3.1 传统民居
        4.3.2 村落布局
        4.3.3 历史环境
        4.3.4 村落规模
    4.4 传统村落非物质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4.1 建村年代
        4.4.2 世居民族
        4.4.3 语言与民系
    4.5 传统村落与民居数据库建立
        4.5.1 数据库建立的技术路线
        4.5.2 数据库内容及表达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分布规律
    5.1 传统村落整体分布特征
        5.1.1 传统村落分布形式的判断
        5.1.2 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与集聚特征
    5.2 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属性分布特征
        5.2.1 自然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2.2 物质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2.3 非物质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3 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5.3.1 民居类型与村落布局相关性分析
        5.3.2 村落布局与其它因子相关性分析
        5.3.3 民居类型与其它因子相关性分析
        5.3.4 其它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划与文化景观
    6.1 文化区概念、原则与方法
        6.1.1 文化区概念与划分原则
        6.1.2 文化区划分方法与步骤
    6.2 宏观文化区划与文化景观
        6.2.1 宏观文化区的划分与结论
        6.2.2 开放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2.3 围合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2.4 兼容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3 开放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3.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3.2 多民族+沿等高线布局+前堂后寝型文化亚区
        6.3.3 侗苗族+沿等高线布局+前廊火塘型文化亚区
        6.3.4 瑶壮族+内凹圈层布局+前寝后堂型文化亚区
        6.3.5 多民族+沿等高线布局+中堂后房型文化亚区
        6.3.6 壮族+横排布局+前堂后寝型文化亚区
        6.3.7 壮族+集中与横排布局+中堂后厨与中堂侧房型文化亚区
    6.4 围合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4.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4.2 湘赣系+集中与密集布局+堂厢与从厝型文化亚区
        6.4.3 多族系+集中与组团布局+单幢、堂厢及从厝型文化亚区
        6.4.4 勾漏系+纵列与组团布局+堂厢与从厝型文化亚区
        6.4.5 钦廉与客家系+块状拼合与密集布局+从厝型文化亚区
    6.5 兼容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5.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5.2 多民族+集中与沿等高线布局+单幢与堂厢型文化亚区
        6.5.3 壮族+集中布局+单幢与堂厢型文化亚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划影响机制
    7.1 宏观文化区划的影响机制
        7.1.1 自然环境差异奠定宏观文化区划的基本构架
        7.1.2 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制度分化与文化景观差异
        7.1.3 经济技术发展促使文化区边界产生历时性变化
    7.2 开放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2.1 文化亚区之间的内在联系
        7.2.2 居住本能需求致使多个亚区呈“前后”序列特点
        7.2.3 汉文化影响促使中堂后房亚区呈“发散”序列特点
        7.2.4 人口增长导致中堂后厨与中堂侧房亚区呈“左中右”序列特点
    7.3 围合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3.1 文化亚区之间的内在联系
        7.3.2 行政区划导致湘赣、钦廉与客家系亚区大家族聚居特征显着
        7.3.3 经济发展与制度改变促使勾漏系亚区以小家庭居住方式为主
        7.3.4 交通要道与文化传播致使多族系亚区居住方式趋于多元
    7.4 兼容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4.1 文化亚区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7.4.2 大瑶山环境促使汉壮瑶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亚区形成
        7.4.3 山地向平原过渡促进汉壮民族相互影响与亚区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2)梧州市城区话语音及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梧州市概况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发音合作人及相关材料说明
第二章 梧州市城区话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声母
    第二节 韵母
    第三节 声调
第三章 杨氏音、老派音与新派音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杨氏音、老派音中不同于新派音的读音差异
    第二节 杨氏音、老派音与新派音的又读音
第四章 梧州市城区话语音演变的分析
    第一节 杨氏音在老派音中的发展
    第二节 新派音的新发展
第五章 专题讨论
    第一节 变读音
    第二节 溪晓匣母的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梧州市城区话同音字表
附录2 梧州市长洲镇白话同音字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3)广西平乐、钟山“本地话”的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壹 引言
    1.1平乐、钟山两县分别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贺州市所辖,位于桂林市东南和贺州市西部。
    1.2学界很多学者将平乐、钟山本地话看做桂北平话。
    1.3先将本文的主要材料来源统一交代一下:
贰 本地话同于桂北平话而别于粤语的语音特征
    2.1平乐、钟山本地话的语音特征好些是桂北平话与粤语共有的,比较重要的有:
    2.2 平乐、钟山本地话与桂北平话相同而有别于周边粤语的主要有三条:
    2.3上述三项都是晚近的演变。
叁 本地话同于粤语而异于桂北平话的语音特征
肆 结语
    4.1由上所述,可以看到平乐、钟山本地话与粤语(以及桂南平话)的相同点远多于跟桂北平话的相同点。
    4.2以上只是就语音特点来说的,其实平乐、钟山本地话好些常用词也是跟粤语相同的,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它们跟周边粤语同属一种方言。
    4.3同为一类的方言还有广西富川、湖南江华的“梧州话”。

(4)贺州铺门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概况
        1.1.1 贺州市语言概况
        1.1.2 铺门镇及铺门话简介
    1.2 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1.2.1 贺州境内汉语方言研究述评
        1.2.2 铺门话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调查相关情况
        1.5.1 语料来源
        1.5.2 主要发音合作人
        1.5.3 凡例
2 铺门话的语音系统
    2.1 铺门话的声韵调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2.2 铺门话的两字连读变调
    2.3 铺门话声韵调之间的配合规律
    2.4 铺门话同音字汇
3 铺门话的语音特点
    3.1 铺门话与中古音比较
        3.1.1 声母比较
        3.1.2 韵母比较
        3.1.3 声调比较
    3.2 铺门话的音韵特点
        3.2.1 声母特点
        3.2.2 韵母特点
        3.2.3 声调特点
4 铺门话与周边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
    4.1 声母比较
        4.1.1 声母系统的比较
        4.1.2 古全浊声母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1.3 古非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1.4 古帮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1.5 古端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1.6 古精组、知组、庄组、章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1.7 古日母、疑母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1.8 古见组、晓组、影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1.9 声母比较汇总
    4.2 韵母比较
        4.2.1 韵母系统的比较
        4.2.2 古果摄、假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2.3 古遇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2.4 古蟹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2.5 古止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2.6 古效摄、流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2.7 古咸、深、山、臻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2.8 古宕、江、曾、梗、通摄字的主要今读比较
        4.2.9 韵母比较汇总
    4.3 声调比较
    4.4 语音比较小结
5 铺门话语音演变及归属问题的探讨
    5.1 铺门话存古音韵特征的探讨
        5.1.1 古非组的层次及其演变
        5.1.2 古知母、澄母的层次及其演变
        5.1.3 铺门话一二等韵的分合
        5.1.4 古全浊上的分化
    5.2 铺门话全浊声母今读的探讨
        5.2.1 古全浊声母今读的送气情况
        5.2.2 古全浊声母今读擦音[θ-]和[∫-]的情况
        5.2.3 古匣母的层次及其演变
    5.3 铺门话阳声韵尾和入声韵尾的探讨
        5.3.1 铺门话阳声韵尾的演变
        5.3.2 铺门话入声韵尾的演变
    5.4 关于铺门话归属的探讨
        5.4.1 前人研究观点
        5.4.2 本文的观点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地瑶与汉族杂居的分布格局
二、汉族是平地瑶的重要来源
三、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 社会交往
        1. 通婚
        2. 拟制亲属关系
        3. 生产生活互助
    (二) 经济技术交流
        1. 商贸往来
        2. 技术交流
    (三) 民族文化交融
        1. 宗教信仰
        2. 风俗习惯
        3. 语言
    (四) 民族身份和民族血统交融
四、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民族关系
    (一) 民族界限不分明, 都认同中华民族
    (二) 增进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6)平南大安镇与梧州市粤方言语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平南县与梧州市人文地理概况及语言概况
        一、平南县人文地理概况和语言概况
        二、梧州市人文地理概况和语言概况
    第二节 广西粤语语音研究现状
    第三节 平南县与梧州市汉语方言语音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发音人简介
第二章 大安镇与梧州市粤方言语音系统
    第一节 大安镇粤方言语音系统
        一、声韵调系统
        二、声韵配合关系简表
    第二节 梧州市粤方言语音系统
        一、声韵调系统
        二、声韵配合关系简表
第三章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语音纵向比较研究
    第一节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声母系统与中古声类的比较
        一、大安镇粤方言声母系统与中古声类的比较
        二、梧州市粤方言声母系统与中古声类的比较
        三、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声母与中古声类主要对应简表
        四、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声母主要特征
    第二节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韵母系统与中古韵类的比较
        一、大安镇粤方言韵母系统与中古韵类的比较
        二、梧州市粤方言韵母系统与中古韵类的比较
        三、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韵母与中古韵类主要对应简表
        四、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韵母主要特征
    第三节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声调系统与中古调类的比较
        一、大安镇粤方言声调系统与中古调类的比较
        二、梧州市粤方言声调系统与中古调类的比较
        三、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声调与中古调类主要对应简表
        四、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声调主要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语音横向比较研究
    第一节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之间的语音比较
        一、声母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二、韵母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三、声调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第二节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与周边6个汉语方言点的横向语音比较
    第三节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与周边6个汉语方言语音亲疏关系的计量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相关语音现象专题讨论
    第一节 大安镇粤方言古效摄开口二等字系统又读现象分析
    第二节 梧州市粤方言古浊平字与全浊上、浊去字合流现象分析
    第三节 大安镇粤方言古精组字今读现象分析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语音特点小结
    第二节 周边汉语方言对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语音影响的特点及规律分析
    第三节 大安镇、梧州市粤方言系属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安镇粤方言同音字汇
附录二 梧州市粤方言同音字汇
致谢

(7)梧州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材料来源及研究背景
        一、材料来源
        二、研究背景
    第三节 梧州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梧州市历史沿革
        三、梧州市语言概况
第二章 梧州话音系
    第一节 声韵调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第二节 声韵调配合关系
        一、声韵调配合表
        二、声韵调配合特点
第三章 梧州话连读音变
    第一节 同化
    第二节 异化
    第三节 脱落、合音
        一、脱落
        二、合音
    第四节 变调
        一、语音变调
        二、语法变调
第四章 梧州话文白异读
    第一节 文白异读类型
        一、异声同韵同调
        二、同声异韵同调
        三、同声异韵异调
        四、异声异韵同调
        五、异声异韵异调
    第二节 文白异读的对应规律
        一、古见组字中送气与不送气的对应
        二、影母字中零声母与鼻音[?]的对应
        三、部分精组字舌面音[t?]/[t?h]与半元音[j]对应
        四、古照组部分字舌尖音[s]与舌面音[t?h]对应
        五、部分溪母、晓母合口字擦音[f]与塞音[kh]对应
        六、部分溪母、晓母开口字擦音[h]与塞音[kh]对应
        七、韵腹[i]与[?]对应
        八、韵腹为[?]与[i]对应
        九、韵腹为[?]与[a]对应
        十、韵腹为[a]与[?]对应
        十一、韵母为[ao]与[?u]对应
        十二、韵腹[a]与[?]对应
        十三、韵腹[?]与[?]对应
        十四、韵腹[a]与[u]对应
第五章 梧州话与普通话语音比较
    第一节 梧州话声母与普通话声母比较
    第二节 梧州话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
    第三节 梧州话声调与普通话声调比较
第六章 梧州话音系与中古音系比较
    第一节 梧州话声母与中古声母比较
        一、梧州话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对应关系
        二、中古声母在梧州话里的演变
        三、中古声母在梧州话里例外演变的原因
    第二节 梧州话韵母与中古韵母比较
        一、梧州话韵母与中古韵母的对应关系
        二、中古韵母在梧州话里的演变
        三、中古韵母在梧州话韵母里例外演变的原因
    第三节 梧州话声调与中古声调比较
        一、梧州话声调与中古声调的对应关系
        二、中古声调在梧州话里例外演变的原因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梧州话同音字表

(8)富川平地瑶八都话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平地瑶话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6 体例说明
二、富川平地瑶八都话语音系统
    2.1 富川平地瑶八都话的声母系统
    2.2 富川平地瑶八都话的韵母系统
    2.3 富川平地瑶八都话的声调系统
三、富川平地瑶八都话词法
    3.1 构词法
        3.1.1 附加式
        3.1.1.1 前缀
        3.1.1.2 后缀
        3.1.1.3 小结
        3.1.2 复合式
        3.1.2.1 联合型
        3.1.2.2 偏正型
        3.1.2.3 补充型
        3.1.2.4 动宾型
        3.1.2.5 主谓型
        3.1.2.6 小结
    3.2 构形法
        3.2.1 内部屈折式
        3.2.1.1 语音屈折表数
        3.2.1.2 语音屈折区分词性
        3.2.1.3 小结
        3.2.2 重叠式
        3.2.2.1 AA式
        3.2.2.2 A□A式/A□AB式
        3.2.2.3 AABB式
        3.2.2.4 ABAC式
        3.2.2.5 小结
四、富川平地瑶八都话与周边语言词法比较
    4.1 构词法比较
        4.1.1 富川平地瑶八都话与富阳话、梧州话及勉语附加式对比
        4.1.2 富川平地瑶八都话与富阳话、梧州话及勉语复合式对比
    4.2 构形法比较
        4.2.1 富川平地瑶八都话与富阳话、梧州话及勉语内部屈折式对比
        4.2.2 富川平地瑶八都话与富阳话、梧州话及勉语重叠式对比
    4.3 平地瑶八都话与周边语言词法比较小结
五、结语
附录:富川平地瑶八都话词汇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贺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贺江流域语言地理概况
二、贺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回顾
    (一)平话、土话及粤语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
    (二)传统音系描写比较成熟
        1.单点方言研究中的语音部分
        2.独立的单点音系描写材料
        3.音系比较材料
    (三)现代实验语音学的研究较少
三、贺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展望
    (一)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延伸
        1.进一步增加方言材料
        2.进一步讨论区内复杂的方言关系
        3.研究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问题
    (二)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完善
        1.语音研究更具科学性
        2.语音研究更具跨学科性
    (三)研究对象可以扩展
        1.将语音变体纳入主要研究对象
        2.将发声态纳入主要研究对象
四、结语

(10)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刘娘信仰民俗依托的环境
    第一节 刘娘信仰民俗依托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刘娘信仰民俗依托的人文环境
        一、 刘娘信仰民俗的社会环境
        二、 刘娘信仰民俗的信仰背景
    第三节 刘娘信仰范围的形成
        一、 “刘娘信仰”的范围
        二、 刘娘信仰范围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刘娘信仰民俗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刘娘相关传说
        一、 与刘娘信仰有关的传说
        二、 刘娘传说与其信仰形成的关系
    第二节 刘娘信仰的显性空间:庙宇
        一、 相关庙宇
        二、 重要庙宇的历史变迁
        三、 庙宇的建立与地方文化的认同
    第三节 刘娘信仰民俗的集中体现:祭祀活动
        一、 群体性的祭祀活动
        二、 个体性的祭祀活动
    第四节 刘娘信仰民俗活动的参与要素
        一、 组织者:头人
        二、 祭祀仪式的引导者:觋公
        三、 参与者:民众
第三章 刘娘信仰民俗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第一节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族群认同文化
        一、 关于族群
        二、 刘娘的族群身份
        三、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的族群认同
    第二节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龙母崇拜文化
        一、 水神——龙崇拜
        二、 刘娘的龙母身份
    第三节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歌圩文化
        一、 歌圩文化
        二、 刘娘的歌仙身份
    第四节 刘娘信仰民俗体现巫道文化
        一、 刘娘的女巫身份
        二、 刘娘信仰受道教女性神灵观影响
        三、 巫、道结合的刘娘信仰
    第五节 刘娘信仰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 教化功能
        二、 规范和维系功能
        三、 调节功能
第四章 刘娘信仰民俗的变迁与当代意义
    第一节 刘娘信仰民俗的变迁
        一、 刘娘信仰民俗的复现
        二、 刘娘信仰民俗的嬗变
    第二节 刘娘信仰民俗的当代意义
        一、 刘娘信仰民俗的当代意义
        二、 刘娘信仰民俗的传承与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插图
致谢

四、富川县“梧州话”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D]. 冀晶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梧州市城区话语音及其演变研究[D]. 廖才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广西平乐、钟山“本地话”的性质[J]. 覃远雄. 方言, 2019(04)
  • [4]贺州铺门话语音研究[D]. 魏书颂. 广西大学, 2019(01)
  • [5]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J]. 袁丽红.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4)
  • [6]平南大安镇与梧州市粤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 孙芳莎.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7]梧州话语音研究[D]. 李欢.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5)
  • [8]富川平地瑶八都话词法研究[D]. 黄玉姣. 云南大学, 2016(02)
  • [9]贺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述评[J]. 刘宗艳. 贺州学院学报, 2015(04)
  • [10]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研究[D]. 麦益姣. 广西师范学院, 2012(09)

标签:;  ;  ;  ;  ;  

富川县“梧州话”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