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小育[1](2021)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进健身房,参加器械训练,以塑造形体美为主,多半是减重。很多女大学生在各项身体指标非常标准的情况下,还主观的认为自己偏胖或超重,因此不科学的减重给女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缓解女大学生的体像焦虑,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本研究引用器械训练做为运动干预手段,试图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像认知态度和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引导女大学生的身心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是否有影响,(2)4周的器械训练是否能让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产生显着性的变化,(3)探讨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4)探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体育锻炼对促进女心理健康的作用。为改善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最后,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推动器械训练在女性群体中的推广,化解女性群体对器械训练的误解与偏见,向更多的女性普及器械训练的好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探索4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的积极影响。经过被试条件筛选后,随机选取了上海体育学院24名普通女大学生(均为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她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2人为实验组,12人为对照组。对12名实验组的普通女大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每周训练两次,共8次,每次90分钟。另外12人不参加器械训练作为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她们的自尊水平和体像水平以及形体指标特征进行测试,并利用SPSS19.0对实验前后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研究结果:(1)外显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有了显着性的提升,对照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没有显着性的变化。(2)内隐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被试在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她们的内隐自尊没有显着性的提高,但是实验后实验组的内隐效应平均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90.16毫秒,提升至480.02毫秒,说明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有一定的积极影响。(3)体像认知: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在实验后实验组被试在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七个分量表上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在相貌倾向,舒适评估,健康倾向三个分量表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对照组在体像十个维度上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形体: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的身体形态在骨骼肌和体脂百分数两个指标上变化显着(P<0.05),在身体素质方面前后对比下肢力量和心肺能力有显着性的变化(P<0.05),对其他指标没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所以得出结论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型变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结论:(1)4周的器械训练能显着提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2)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显着性变化: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认知有提高和改善的积极趋势。(3)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她们的形体没有显着的变化。

李梓豪[2](2021)在《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适应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研究的重点内容。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发展重要转折点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及人格的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份子,他们既有专业的特殊性又具有大学生的普遍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体育教育专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但是,在日益增长的体育人才需求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为了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整体的社会适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据团体辅导理论、《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内部5个维度及该群体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期待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水平的提升及人格的完善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本文运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以辽宁省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该群体的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现状,并通过对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的情况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辽宁省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一30名新生,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前对这3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发放《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进行前测,再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个半月,共计6次的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同样的量表后测,进而得出本次团体辅导方案是否对于提升该群体的社会适应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均呈现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群体社会适应的最小值均数低于中间值,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有待提升。不同性别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呈现出显着差异;不同年级在总体社会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以及人际适应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未来适应、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学生干部在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在人际适应维度以及总体社会适应上呈现出显着差异。经过团体辅导活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的均值分数都得到了显着提升,证明本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对于提升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效果显着。

李洪春[3](2021)在《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智能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即将要从学校进入社会中的群体,起着“学校-社会”的重要转折点的重要作用,在对于促进全民健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介入以及运动类APP的兴起,使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意向都发生了转变,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运动类APP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高校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验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意愿、体育锻炼坚持性以及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掌握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和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提升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期为全民健身、健康传播和健康促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论如下:1.在运动类APP使用意愿量表中,感知有用性维度得分最高,满意度维度得分最低;体育锻炼坚持性量表中,情感体验得分最高,行为习惯得分最低。2.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意愿量表中,感知服务质量、期望确认度、满意度以及持续使用意愿四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感知有用性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运动类APP使用意愿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感知有用性、感知服务质量、期望确认度和满意度在年级上存在差异,持续使用意愿在年级上不存在差异。3.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行为习惯、努力投入以及情绪体验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各维度及整体得分在年级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4.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均高于女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为大四年级自我效能感最高。5.运动类APP使用意愿与体育锻炼坚持性呈正相关关系;运动类APP使用意愿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体育锻炼坚持性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6.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意愿对体育锻炼坚持性之间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根据结果研究后得出结论,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意愿更加能够确定方向预测体育锻炼坚持性,自我效能感在运动类APP使用意愿与体育锻炼坚持性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意愿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坚持性。针对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以及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现状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1.提升运动类APP的质量:在感知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方面,树立可靠形象,提升自身专业性;在期望确认度和持续使用意愿方面,提升运动类APP创新性;在感知有用性方面,提升运动类APP服务社交功能。2.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满足大学生的能力需要;满足大学生的关系需要;满足大学生的自主需要。

李胜男[4](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效地指导了高校体育课的实践发展方向,其中要将体育课程的设置适当地调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所占比例,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武术散打作为一项具有中华武术传统特色的项目,其技术成熟、动作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攻防理论十分全面,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方法多样,趣味性强,对大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宣泄方面也有积极的帮助,其运动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江西省自2008年开始就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增加了大学生组比赛,江西省高校组常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参赛队伍多、成绩突出,赢得了全国高校的好评和声誉,基于这种良好趋势应该保持武术散打在江西省高校中的优势,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特色课程,不仅推广武术散打,更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和武术自信,更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下才能源远流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1所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高校中随机抽取了372名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和13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师,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2.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3.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4.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针对目前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1.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2.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度;3.根据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4.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5.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6.提高领导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7.“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8.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发现目前江西省普通高校在武术散打公选课中存在一些改革的契机:1.撰写一本专门针对散打公共选修课零基础学生的适用教材,将教学经验和训练比赛经验整合成一本教材范本供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使用;2.在后疫情时代,学会利用互联网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填补武术散打专业教师随着年纪的增大,部分教师的动作技术不到位、不规范,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损伤问题;3.将VR技术应用到目前的武术散打教学中,减少或避免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意外发生,减少在进行高难度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器材设备设施不足给学习者带来的感官上缺陷。

李克[5](2021)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心理致因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存在轻视理论课学习的认知与态度,使得在理论课堂上表现出较多的问题学习行为。这些问题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学业、社交和行为上的成功,并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消极结果。影响理论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有教师授课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场地设施、教材内容,以及学习氛围等;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专业认同等。相对而言,心理因素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试图较为全面的探讨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理论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以期为改善本专业学生理论课堂学习效果提供参考。采用整群取样的方式选择三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问题学习行为问卷测量学生在理论课上的问题学习行为;采用成就动机量表、学习动机问卷、学习兴趣问卷、学习效能感量表、专业认同问卷考查影响问题学习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影响问题学习行为的外在因素。问卷调查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共收回问卷561份。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与层次回归分析,分析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的现状、问题学习行为与各研究变量的关系,以及能够预测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具有一定的问题学习行为,涣散懈怠行为显着多于扰乱秩序行为;(2)具体而言,发生频率最高的三种问题学习行为是说话、玩手机、揉眼睛;(3)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扰乱秩序行为显着多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男生的扰乱秩序行为显着多于女生;(4)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与外部因素之后,影响扰乱秩序行为的心理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追求成功、学业效能感、专业认同、学习兴趣与避免失败;(5)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与外部因素之后,影响涣散懈怠行为的心理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追求成功、学业效能感、专业认同、避免失败。本研究揭示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发现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学业效能感、专业认同、学习兴趣与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对学生理论课上的问题学习行为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参考意义,可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端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改进理论课的授课方式等办法来减少大学生在理论课上的问题学习行为。

董贺楠[6](2021)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趋势下,毕业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创业代替就业”的提出则为体育专业毕业生缓解了调查和相关行业的现状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大都倾向于自主创业,因此毕业生的创业率很高,但在创业毕业生中性别分配不均,男生明显多于女生;(2)创业者大多都在学习专业时萌发创业的想法,为更好地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丰厚的商业价值,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从而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3)自我创业和团体创业是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形式,一般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但这类形式单一,不利于说服投资方,起步基金无法到位;(4)毕业生在创业时作为新人,不了解市场的变化规律,人脉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即使拥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并且大多创业者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职业素养,很难承担各类项目进行所产生的风险。针对毕业生在创业时所遇到的难题,也为了切实提高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跆拳道专项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跆拳道毕业生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帮助高校丰富自身的创业经验,为提高高校和政府以后的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毕业生创业者创造一定的机遇,本文提出了毕业生在创业时应做好以下几点:1)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正确的人生三观,为未来创业遇到的困难提供保障;2)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3)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建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4)积极参加各种关于创业的讲座,增强自己的见识并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5)关注校企之间的各种活动,懂得把握良好的时机去展现自己等。这些对策的提出进一步帮助高校毕业生适应创业的大环境,能够创造适合自身的创业之路,为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刘帅[7](2021)在《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篮球是集体对抗性项目,由球员之间共同努力,凝聚到一起,有着共同的目标逐步打造出来的。球员个体之间为了实现某一特殊目标需要高度的一致性,不管是球员成就目标的自我定向还是任务定向都会直接影响球队的发展,也就是说,球员的成就目标会影响到整个球队的群体凝聚力。成就目标和群体凝聚力是团队在目标、情感和行为上的综合实力,直接反映了团队的战斗力。因此,球队的成就目标和群体凝聚力对竞争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云南省高校2019年体育专业秋季周末联赛(篮球)总决赛第22届CUBA预选赛篮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龄段、篮球运动员等级、训练年限、居住地、是否主力运动员在成就目标定向上存在显着差异,但不同性别、场上位置、专业在成就目标定向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其中,21-22岁篮球运动员自我定向水平高于22岁以上篮球运动员高于20岁以下篮球运动员;国家二级篮球运动员成就目标水平高于国家一级篮球运动员高于无篮球等级篮球运动员;在任务定向上,训练年限3-5年的篮球运动员高于训练年限5年以上和训练年限3年以下的篮球运动员;在自我定向上,5年训练年限的篮球运动员高于3-5年训练年限和3年训练年限以下的篮球运动员;主力球员在任务定向方面优于替补球员;主力球员在成就目标方面上优于替补球员;城市篮球运动员在自我定向、成就目标方面高于农村篮球运动员。不同居住地篮球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篮球运动员水平、不同训练年限、不同场上位置、不同专业篮球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差异不显着。主力队员在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方面优于非主力队员,城市运动员在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一致性、群体任务一致性方面优于农村运动员。在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中得出: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与自我定向呈正相关;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一致性与任务定向呈正相关;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呈正相关。在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回归分析中得出:群体凝聚力中的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一致性,成就目标中的自我定向、任务定向均与比赛成绩呈正相关,群体凝聚力中的群体任务一致性与比赛成绩呈负相关。在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中介效应分析中得出:群体凝聚力不仅能够直接预测比赛成绩,而且能够通过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预测比赛成绩。成就目标在群体凝聚力和比赛成绩中起到中介作用。

王纲[8](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郝艳华[9](2021)在《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个人背景、创业自我效能、创业环境、创业教育四个变量来探讨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对提升山西省高校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提供参考意见及建议,进而为构建山西省高校社体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数据依据,从而促进山西省高校社体专业创业指导等相关部门有目的、预见性的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研究方法:本文以山西省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创业意向为主线,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西省高校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老八所中开设有社体专业的高校)17级、18级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展开了调查,并通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多种数据分析手段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本课题的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水平在年级、家庭户籍、创业经历、学生干部担任情况上有显着影响,在不同性别、独生子女情况和家庭年收入情况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三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水平强于大四社体专业学生;城镇户口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强于农村户口;担任学生干部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强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社体专业学生;家庭有创业经历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高于家庭没有创业经历的学生。(2)社会体育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越高,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越强。在创业教育中,影响社会体育创业意向的主要因素是创业教育的实施,以及学校经常举办创业演练活动。(3)社会体育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对社会体育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越强,创业意向越强。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中,影响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创新能力和抗挫能力。(4)社体专业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对社体专业学生的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创业自我效能感越强,创业意向也越强。在创业自我效能中,对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创新和抗挫折能力。最后,本文从发展创业教育、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高俊虎[10](2021)在《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是一项重大任务。研究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对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保持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巩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和现实状况出发,以文献和调查资料为依据,以测量评估发现的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总体情况和各层面的认同情况以及差异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实证评价分析,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差异性和困境,进而分析和阐释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影响因素。内在机制主要是从内在需求、知识内化、自律转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内在机制中的内在需求、知识内化、自律转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结的,反映了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是一个相互联结的过程,也是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外部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的。最后遵循认同规律,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以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困境,借鉴古今中外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教训,结合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影响因素,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灌输教育与实践育人相促进、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从强化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构建利益协调引导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科学的宣教体系、构筑良好的家风等方面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旨在使高校青年教师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践行者和护卫者,引领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高校的意识形态,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1.1.2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1.3 器械训练是改善大学生体像和自尊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1.1.4 体像和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3)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其研究
        2.1.1 器械训练
        2.1.2 体像概念
        2.1.3 自尊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2.2.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2.2.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2.3.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2.3.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2.4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实验法
        3.2.6.1 实验目的与任务
        3.2.6.2 实验假设
        3.2.6.3 实验对象
        3.2.6.4 实验步骤
        3.2.6.5 .实验控制
    3.3 研究工具
        3.3.1 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
        (1)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来源及使用
        (2)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3.2 Rosenberg自尊量表
        (1)Rosenberg自尊量表来源及使用
        (2)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3.3.3 内隐联想测试(Implict Assocition Test)
        (1)内隐联想测试(IAT)来源及使用
        (2)实验程序
        (3)施测方法
        (4)内隐联想测试(IAT)的信度、效度检验的
        3.3.4 电脑
        3.3.5 InBody720 体测仪
        3.3.6 AI智能体测一体机
4.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4.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分析
        4.2.1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外显自尊的影响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5)实验前后实验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4.2.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内隐自尊的影响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5)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隐自尊变化对比差异分析
    4.3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的影响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4.3.3 实验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4.3.4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4.3.5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
        (1)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2)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访谈提纲1(健身教练版)
附件二 访谈提纲2(参与器械训练的女大学生)
附件三 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
附件四 Rosenberg自尊量表
附件五 体育活动适应能力调查问卷(PAR-Q)
附件六 4 周的运动训练计划表
附件七 实验实拍图(部分)

(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适应概念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适应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关于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
    2.2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维度的划分
    2.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4 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
        2.4.1 团体辅导的定义
        2.4.2 团体辅导的理论
        2.4.3 团体辅导的发展
        2.4.4 团体辅导的功能
        2.4.5 团体辅导的优点
        2.4.6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查阅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
        4.1.1 社会适应各维度及总体概况
        4.1.2 不同性别社会适应现状
        4.1.3 不同年级社会适应现状
        4.1.4 是否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现状
        4.1.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社会适应现状
    4.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1 不同性别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2 不同年级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3 是否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4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3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4.3.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4.3.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的方案大纲
    4.4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比较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差异比较
        4.4.3 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4.4 对照组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5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分析
        4.5.1 团体辅导研究结果分析
        4.5.2 团体辅导成员反馈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 B 团体辅导成员反馈表
附录 C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2.1.1 运动类APP
        2.1.2 体育锻炼坚持性
        2.1.3 自我效能感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运动类APP的相关研究
        2.2.2 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相关研究
        2.2.3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2.4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与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相关研究
        2.2.5 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相关研究
        2.2.6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 APP、体育锻炼坚持性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心理测验法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工具
    4.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4.2.1 概念模型
        4.2.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技术路线
    4.4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运动类APP使用意愿量表、体育锻炼坚持性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描述性统计
        5.1.1 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意愿量表情况描述性统计
        5.1.2 体育锻炼坚持性量表情况描述性统计
        5.1.3 自我效能感愿量表情况描述性统计
        5.1.4 运动类APP使用意愿量表、体育锻炼坚持性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总体情况描述性统计
    5.2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体育锻炼坚持性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
        5.2.1 大学生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在性别上的差异
        5.2.2 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在性别上的差异
        5.2.3 大学生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在年级上的差异
        5.2.4 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在年级上的差异
        5.2.5 各量表在性别上的总体差异
        5.2.6 各量表在年级上的总体差异
    5.3 大学生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体育锻炼坚持性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5.3.1 运动类APP使用意愿与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关系研究
        5.3.2 运动类APP使用意愿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5.3.3 体育锻炼坚持性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5.3.4 自我效能感、运动类APP使用意愿与体育锻炼坚持性总体关系研究
    5.4 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使用运动类 APP 对体育锻炼坚持性影响的中介作用
第6章 分析与讨论
    6.1 大学生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体育锻炼坚持性整体特征分析
        6.1.1 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整体特征分析
        6.1.2 体育锻炼坚持性整体特征分析
    6.2 大学生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体育锻炼坚持性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状况分析
        6.2.1 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在人口变量上状况分析
        6.2.2 体育锻炼坚持性在人口变量上状况分析
        6.2.3 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上状况分析
    6.3 大学生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体育锻炼坚持性与自我效能感相关关系分析
        6.3.1 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与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关系分析
        6.3.2 体育锻炼坚持性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6.3.3 大学生运动类 APP 使用意愿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6.4 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使用运动类 APP 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2.1 提升运动类APP质量
        7.2.2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8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1.1.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发展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核心理论及概念
        2.1.1 武术散打
        2.1.2 散打选修课的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可行性
        2.2.2 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状况研究
        2.2.3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2.4 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质量因素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评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师资情况分析
        4.1.1 武术散打教师性别与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4.1.2 武术散打打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4.1.3 武术散打教师的专业与运动等级调查分析
        4.1.4 武术散打教师的科研及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现状分析
        4.2.1 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知
        4.2.2 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兴趣
        4.2.3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目的
        4.2.4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基础水平
        4.2.5 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影响
    4.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4.3.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目标
        4.3.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分析
        4.3.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方法
        4.3.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课时分配情况
        4.3.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开设学期安排情况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4.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的教学设施情况分析
        4.5.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条件情况分析
        4.5.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师生满意度分析
        4.5.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
    4.6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比赛频率的情况分析
    4.7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对策
    5.1 加大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师的师资投入力度
    5.2 加强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5.3 改善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场地设施
    5.4 加大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课时量,由学期制转为学年制
    5.5 优化教学评价内容,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6 后疫情时代鼓励武术散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5.7 将VR技术应用到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活动中
    5.8 多渠道开展散打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
        6.1.2 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
        6.1.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
        6.1.4 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
        6.1.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
    6.2 建议
        6.2.1 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
        6.2.2 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度
        6.2.3 根据武术散打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
        6.2.4 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
        6.2.5 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
        6.2.6 提高领导的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6.2.7 “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
        6.2.8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7.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心理致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概念定义
        1.1.1 体育理论课
        1.1.2 问题学习行为
    1.2 问题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
        1.2.1 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1.2.2 影响问题学习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
    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1.3.1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
        1.3.2 体育学习的特点
        1.3.3 体育专业理论课学习的特点
    1.4 已有研究述评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题学习行为及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3.1.1 各研究变量的得分情况
        3.1.2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3.2 问题学习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3.3 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的层次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现状与人口学差异
    4.2 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4.2.1 追求成功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2 学业效能感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3 专业认同度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4 学习兴趣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5 避免失败对问题学习行为的抑制作用
        4.2.6 学习动机与问题学习行为
    4.3 教育对策与建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就业现状
        1.1.2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
        2.2.1 关于大学生创业形势的研究
        2.2.2 关于大学生创业现状的研究
        2.2.3 关于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研究
        2.2.4 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
        2.2.5 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研究
    2.3 国内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的研究
        2.3.1 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现状研究
        2.3.2 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能力培养及改革路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率情况
    4.2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跆拳道专项创业者现状
        4.2.1 创业者的性别现状
        4.2.2 创业的原因调查
        4.2.3 创业者创业想法形成情况
        4.2.4 创业者接受创业教育的现状
    4.3 黑龙江省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现状调查
        4.3.1 创业资金的现状
        4.3.2 创业区域现状
        4.3.3 毕业生自主创业者的创业形式现状
        4.3.4 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行为调查与分析
    4.4 跆拳道专项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
    4.5 跆拳道专项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职业目标规划有偏差,缺乏创业规划能力
        4.5.2 专业技能不熟练,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4.5.3 自身的经验不足,与职场要求不适应
        4.5.4 创业的队伍单薄,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4.5.5 创业资金筹集困难,风险承担能力弱
    4.6 促进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的对策
        4.6.1 毕业生自我完善
        4.6.2 学校完善教育制度
        4.6.3 发挥社会作用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介

(7)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成就目标定向
        2.1.1 成就目标定向相关研究
        2.1.2 国内外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现状
        2.1.3 对成就目标定向以往的评述
    2.2 群体凝聚力的相关研究
        2.2.1 群体凝聚力相关研究
        2.2.2 国内外群体凝聚力研究现状
        2.2.3 对群体凝聚力以往的评述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1 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2 不同性别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3 不同年龄段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4 不同篮球运动员等级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5 不同训练年限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6 不同场上位置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7 是否为场上主力队员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8 不同居住地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1.9 不同专业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4.2 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在群体凝聚力上的差异性分析
        4.2.1 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在群体凝聚力上的差异性分析
        4.2.2 不同性别在群体凝聚力中的差异性分析
        4.2.3 不同年龄段在群体凝聚力中的差异性分析
        4.2.4 不同运动员等级在群体凝聚力中的差异性分析
        4.2.5 不同训练年限在群体凝聚力中的差异性分析
        4.2.6 不同场上位置在群体凝聚力中的差异性分析
        4.2.7 是否为主力在群体凝聚力中的差异性分析
        4.2.8 不同居住地在群体凝聚力中的差异性分析
        4.2.9 不同专业在群体凝聚力中的差异性分析
    4.3 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4 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回归分析
    4.5 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性比较
        5.1.2 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在群体凝聚力上的差异性比较
        5.1.3 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5.1.4 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之间的回归分析
        5.1.5 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2 建议
第6章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1.3.3 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1.3.4 社体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模型
    2.4 研究假设
        2.4.1 山西省高校社体专业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2.4.2 山西省高校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2.4.3 山西省高校社体专业学生创业环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2.4.4 山西省高校社体专业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受访者个人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3.1.2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描述性分析
        3.1.3 创业环境对创业意向的描述性分析
        3.1.4 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的描述性分析
    3.2 社体专业学生个人背景因素与创业意向关系分析
        3.2.1 不同性别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差异性分析
        3.2.2 不同年级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差异性分析
        3.2.3 不同户籍所在地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差异性分析
        3.2.4 是否是独生子女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差异性分析
        3.2.5 不同家庭年收入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差异性分析
        3.2.6 担任过学生干部情况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差异性分析
        3.2.7 家庭创业经历不同的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差异性分析
    3.3 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分析
    3.4 社体专业学生创业环境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分析
    3.5 社体专业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发展社体专业学生创业教育
        4.2.2 优化社体专业学生创业环境
        4.2.3 提高社体专业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5 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10)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核心概念
        2.1.1 高校青年教师及其特点
        2.1.2 价值、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3 价值观测量
        2.1.4 认同、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
        2.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2.1.6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2.2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2.2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
        2.2.3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4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2.2.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2.6 社会认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评价体系构建
    3.1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卷的编制
        3.1.1 问卷编制的原则
        3.1.2 问卷编制的过程
        3.1.3 问卷编制的内容
    3.2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卷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3.2.1 问卷试测的样本
        3.2.2 问卷的信度
        3.2.3 问卷的效度
    3.3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证分析
    4.1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的基本情况
        4.1.1 调查样本分析
        4.1.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2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总体情况
        4.2.1 认知认同情况
        4.2.2 情感认同情况
        4.2.3 行为认同情况
    4.3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的认同评价
        4.3.1 评价过程
        4.3.2 评价结果分析
    4.4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4.4.1 政治面貌的差异性分析
        4.4.2 高校层次的差异性分析
        4.4.3 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影响因素
    5.1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机制
        5.1.1 内在需求机制
        5.1.2 知识内化机制
        5.1.3 自律转化机制
    5.2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因素
        5.2.2 学校环境因素
        5.2.3 家庭环境因素
    5.3 本章小结
6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
    6.1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目标
        6.1.1 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
        6.1.2 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6.1.3 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护卫者
    6.2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原则
        6.2.1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
        6.2.2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6.2.3 理论灌输与实践育人相促进俥
        6.2.4 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统一
    6.3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6.3.1 强化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
        6.3.2 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6.3.3 优化良好的社会环境
        6.3.4 构建利益协调引导机制
        6.3.5 构建科学的宣传教育体系
        6.3.6 构筑良好的家风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D]. 邹小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D]. 李梓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李洪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胜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问题学习行为心理致因研究[D]. 李克.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跆拳道专项毕业生创业现状的调查研究[D]. 董贺楠.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云南省高校篮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D]. 刘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 郝艳华. 中北大学, 2021(09)
  • [10]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 高俊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