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大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数据仓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越[1](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研究 ——以莱西市姜山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今的中国面临的是数据量的爆炸式上涨,数据形式的千变万化,大数据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主要发展模式,催生着新的发展格局。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收获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更多地是面临巨大的挑战。统计工作范围日益扩大,统计内容愈发庞杂,统计数据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多,同时各方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关注度也持续上升,作为数据最直接收集者的乡镇统计机构势必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乡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价值性,全面提高乡镇统计数据的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业已成为当前乡镇统计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以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以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为研究对象,详述了论题产生的国内外理论背景,点明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和现实意义、创新点,也指出了不足;提取了大数据、统计数据质量这两个关键词,并充分界定了其概念、特点等;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深刻剖析与结合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标准,打造统计数据质量优化框架;详述乡镇统计的独特性及统计数据优化的迫切性,并着重阐述采用姜山镇为例所具有的代表性;结合姜山镇的统计数据质量发展实情,融入统计数据质量优化框架和统计数据质量衡量标准,详细解析姜山镇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现状;以数据质量优化框架为架构,以数据质量衡量标准为依据,嵌入姜山镇统计数据研究中,通过工作流程、技术运用、管理配置三个维度展开问题与原因的分析与归纳;以问题为基础,以原因为导向,结合姜山镇实际,并融入创新协同元素,在框架的指导下,针对三个层面的多个具体方面,提出乡镇优化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保证了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统计数据质量优化框架是符合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研究需要的,姜山镇是具有研究代表性的,这些都为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吴冲[2](2020)在《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意义,而大遗址作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建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彰显城市与区域文脉、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75%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及郊野地区,这些大遗址区往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文物保护制度对工、农业生产实施严格控制,导致了大遗址区村庄普遍性的贫困问题,并且由于资本投入与文保限制的空间差异产生了遗址区村庄的不均衡发展,进而引发大遗址区社会冲突矛盾加剧和遗址区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反思。在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紧迫性。大遗址区作为一个空间相对独立、管理部门权职交错、保护与利用影响交织、利益相关者众多的复杂地域系统,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问题研究需要跳出传统的“绝对空间”思维,从社会与空间相互影响的辩证逻辑中寻求答案。“空间生产”理论既有助于解决传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中“社会-空间”相互割裂的问题,也能够将大遗址区社会分化与空间不均衡纳入同一框架内进行讨论。因此本研究结合大遗址区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建立具体化分析框架,通过“社会-空间”辩证法从空间实践与社会变迁的交互作用中探寻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规律,以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角度揭示社会空间演变机制。首先,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与大遗址区现实情况相结合,建立大遗址区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在界定大遗址区空间范围与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三元论”对大遗址区的社会空间本体划定,并论证空间生产理论在大遗址区的适用性,重点从权力、资本视角探寻遗址区“社会-空间”的辩证逻辑。其次,宏观上总结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发展特征。首先分析关中大遗址的分布特征及其自然环境特征,论证自然环境对大遗址区乡村的影响。其次梳理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程,分析展示利用工作对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的影响。最终总结关中大遗址区乡村发展的普遍性特征规律。一方面借鉴哈维的三次资本循环理论大致划分出关中大遗址区发展阶段,分析资本驱动下居民实现再生产的模式与途径。另一方面,探究在空间权力让渡与分化过程对村庄居民生产方式调整的影响。这一部分研究既为具体案例地研究提供广泛的素材与依据,也在实践层面论证了空间生产理论对大遗址区研究具备普遍适用性。然后,选取秦始皇陵、乾陵、桥陵、耀州窑、雍城五处大遗址区作为典型案例地研究,分析具体案例地村庄的社会空间演变规律与特征。空间上,以行政村为基本统计单元,从“人-地关系”、“人-人关系”两方面入手建立指标,采取生态因子分析法、社会空间分异指数明确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特征。时间上,通过比对分析90年代、2000年、2010年、2018年四个时间段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状况,总结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与特征,提炼出5种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最后,在分析5种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中“人地关系”与“人人关系”变化特征规律基础上,进一步从资本视角分析保护利用影响下大遗址区空间资本累积过程,从权力视角解读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各种制度性框架下居民为实现再生产而对自身生计模式调整过程,从资本与权力视角解析大遗址区社会空间生产的规律并总结社会空间演变机制,提出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发展的优化建议。研究认为:(1)空间生产理论对于大遗址区研究具有普遍适用性,大遗址区乡村发展体现出哈维所说的三次资本循环特征,权力与资本所支配的“第三空间”影响着遗址区乡村物质环境转变与社会变迁。(2)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大多呈扇形同心圆圈层结构。并且根据其演变规律总结出旅游服务业发展型村庄、农业发展型村庄、传统农业村庄、工业化与城镇化带动村庄、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等五种演变模式。(3)“人地关系”上,村庄聚落由原本单一的居住功能衍生出生产与消费职能,最终衍生出文化服务职能;“人人关系”上,早期村民自主生产或受雇于投资企业而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期乡村空间资本价值提升,居民与外来经营户形成房屋租赁合作关系,最后由于文化资本外溢,居民与旅行社、经营户产生广泛的业务往来。综上,本研究提出资本投入空间生产实践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原始动力,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内生因素,政府权力对利益群体的引导与规范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外部驱动。面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社会分层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选取大遗址区乡村为研究案例,探寻社会弱势群体在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如何实现自身再生产过程。在人本视角拓展了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研究广度,也进一步丰富了空间生产的微观领域研究。对我国大遗址周边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解析,希望借此为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钱佳萍[3](2019)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建筑业被认为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建筑行业的发展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是建筑业发展的“晴雨表”,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行,对建筑业的发展及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都提出了要求,这就更加凸显了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与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合称为建筑统计报表制度)与广义建筑业发展无法很好匹配的问题,导致了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无法反应广义建筑业真实的发展形态。同时,随着一些新业态的出现,建筑业与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且两者的统计制度未能很好的衔接,不利于展示广义建筑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规律。本文立足于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的现状,基于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归纳选取主要指标对建筑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针对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分别以法人和业务为单位对其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论述了新形势新要求下对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对统计的影响,揭示了现行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存在的问题:工程咨询服务行业未有统一的统计报表制度,细分行业的统计报表制度在表式设计上相似度高,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下,企业重复填报现象严重。同时,随着设计施工总承包业务的推广,加大了跨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重复填报数据无法识别等主要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即在现行细分行业的统计报表制度基础上,首先实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融合和统一,继而实行广义建筑业的统计,论文还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促进建筑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更好地适应建筑业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发挥其统计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俐[4](2016)在《城市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国家统计年鉴,2014年末,我国集中供热面积已达61.1亿平方米,供热管道已达18.7万公里。随着每年人口新增,房地产持续发展,我国供热面积及惠及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于此同时,我国整个城市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供热系统方面,供热技术过于老旧,“跑、冒、滴、漏”是老建筑供热常见的问题,不仅如此,我国所采用的传统的大换热站技术及定流量计量系统,导致供热常常出现大流量小温差、二级管网失调及能源利用效率极低的问题难以解决。供热体制方面,城市供热行业中的供热企业一直处于“自然垄断”地位,占据供热市场的优势地位,热价上涨常常遭到老百姓的强烈不满,抵制缴纳供热费也是常有的事。加上我国供热费收费流程不合理,导致供热企业连年亏损,国家巨额补贴。虽然国家自2000年起开始,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但是由于于其配套的改革体制不完善,实施强制力也不够,导致我国供热改革改了13年,却13年如一日,未见明显的改革成效。基于我国供热行业的以上现状,本文认为对于供热企业而言,纵向的绩效评价方式并不适用,而需要重新采取新的绩效评估方式,借于城市的技术经济体征为自然垄断型,自身的成本弱增性再加上政府规制,导致一方面城市供热企业没有激励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政府难以把握放开市场的边界在哪里。然而,我国供热行业绩效低下有目共睹,政府也在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民怨下进行了十多年的改革,然而改革一直不能有效推进,为了分析其原因,本文将详细归纳了我国供热改革的经历,并将其与欧洲发达国家的成功改革经历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一直以来阻碍我国供热改革步伐的因素主要是供热系统改革和供热体制改革无法同步,加上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和激励性的优惠政策。尽管的改革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本文认为供热行业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竞争来逐步推动供热改革。最后,本文为了论证观点,共搜集了194个城市的供热产能及财务的相关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利用Max DEA Basic 6.6软件,进行了绩效标杆的评价分析,试图让城市间的供热企业进行横向竞争;为了保证分析的有效性,本文在绩效分析之前,还利用了SPSS Statistics 20对196个城市进行了经济环境的聚类分析,此后,再根据不同聚类城市分别进行了无导向技术效率分析、投入导向绩效分析以及产出导向的绩效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城市供热企业渐进式改革的方向。并且绩效标杆的评价分析方式还未曾应用于供热行业中,因此,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邹暾,侯杰华,蒋晓方[5](2015)在《大型企业统计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大型企业业务信息化产生的海量数据给统计工作在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安全性等方面带来的巨大挑战,湖南省烟草公司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通过数据仓库、商业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先进技术,设计并建立了智能化的统计云平台。湖南烟草统计云的应用结果表明统计云可实现企业各系统间统计数据无障碍联通和充分共享,提升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体现数据的价值,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闫洁瑜[6](2015)在《城市客运企业统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客运企业伴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产生,是为满足居民公共出行的需求而提供客运服务、经营城市客运交通的经济实体。城市客运企业统计是对城市客运企业客观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从总体上反映和研究城市客运经济现象的数量、规模、构成、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城市客运与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及其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城市客运企业统计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充实城市客运企业乃至交通运输行业统计理论、指导城市客运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统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城市公交客运企业、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和轨道交通客运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分析研究、实地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客运企业统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城市客运企业统计现有研究成果,明确了城市客运企业的概念,系统的梳理了城市客运企业及城市客运企业统计的相关理论;其次,以完善和优化指标体系为目的,结合现有统计报表制度,在充分考虑统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性构建出更符合实际需要、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城市客运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再次,从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调查方法、组织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对统计调查的实施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在剖析城市客运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行业管理角度和企业自身管理角度分别提出统计工作的改革创新措施。
王艳明,王忠辉[7](2015)在《现代企业统计功能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比较了"统计功能"与"统计职能"的差异,从企业管理角度,提出了现代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分析功能、管理功能,并对三大功能的涵义、内容与实现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以推动我国企业统计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发展。
彭华[8](2013)在《加强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工作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统计分析在国有大型电机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以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作用,不断完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努力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严格杜绝统计数据失真现象,真正发挥统计工作和统计信息在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李爱国[9](2012)在《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真实、科学地反映微观物流发展状况,从而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物流发展战略决策起到信息支撑的作用。笔者从资源占用、活动产出及绩效评价角度,建立了反映企业物流活动全貌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每个子系统既可独立核算,反映局部物流活动状况,又可互相融合,构成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
祝宏宇[10](2011)在《义乌道路货物运输价格指数体系及信息平台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制义乌道路运输和仓储指数,对于促进浙江交通“大物流”建设,对于完善“义乌指数”统计分析,对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对于为市场交易方进行成本预算与价格谈判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对义乌道路货运价格指数体系及信息平台构建方案进行了充分分析。本文从道路货物运输价格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知名运输价格和景气指数的编制方法,以此为基础对道路货运价格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和义乌道路货物运输行业主要定价方法。通过分析义乌货运和仓储市场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阐述了行业管理部门、运输服务供给者和运输服务需求者不同用户对运价指数的信息的需求。本文以道路运输的理论价格构成为基础,以市场中通用的货物运输价格结构为重要参考,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实用性”等运输价格指标系统确定基本原则,确定义乌市运输价格指标体系结构和运价计算方法,构建了包括通用仓库和通用型保税库在内的仓储价格指标体系,并确定了仓储价格指标计算方法。构建了由“价格指数体系”、“景气指数体系”和“单独监测指标指数体系”等三大部分构成的义乌专业市场运价指数体系。本文研究提出了价格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发布管理的相关方案。对样本企业选择与确定、采集方法、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和人员配置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数据分析利用和发布形式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本文提出了运输价格指数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系统基本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并制作了指数采集和发布的软件界面。
二、建立大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数据仓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大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数据仓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背景下的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研究 ——以莱西市姜山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0.5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的概述 |
1.1 大数据的概述 |
1.1.1 大数据的概念 |
1.1.2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 |
1.2 统计数据质量的概述 |
1.2.1 政府统计 |
1.2.2 统计数据质量 |
1.3 相关理论基础的概述 |
1.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1.3.2 统计数据质量优化框架 |
2. 大数据背景下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
2.1 乡镇统计的独特性 |
2.1.1 乡镇统计独具的特征 |
2.1.2 乡镇统计特有的功能和任务 |
2.1.3 乡镇统计要素的差异性 |
2.1.4 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管控方式的不同 |
2.2 乡镇的发展迫切要求优化统计数据质量 |
3. 大数据背景下姜山镇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况 |
3.1 工作流程的优化夯实了统计数据质量 |
3.1.1 数据收集的优化提高了及时性 |
3.1.2 数据存储的优化提高了经济性 |
3.1.3 数据处理优化提高了一致性 |
3.2 先进技术的运用提升了统计数据质量 |
3.2.1 四大工程的运用提升了准确性 |
3.2.2 先进工具的运用提升了可比性 |
3.3 管理配置的强化保障了统计数据质量 |
3.3.1 法规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可获得性 |
3.3.2 专门人才的配备保障了适用性 |
4. 大数据背景下姜山镇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 |
4.1.1 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不到位 |
4.1.2 统计数据的一致可比性不完善 |
4.1.3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减损 |
4.1.4 统计数据的适用性不强 |
4.1.5 统计数据的经济可获得性不稳固 |
4.2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分析 |
4.2.1 工作流程不完备 |
4.2.2 技术运用不强大 |
4.2.3 管理配置不优质 |
5. 大数据背景下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的建议 |
5.1 注重过程优化 |
5.1.1 提高公开服务水平 |
5.1.2 抬升统计设计品质 |
5.1.3 调整不适宜的统计报表制度 |
5.2 加大技术投入 |
5.2.1 加速技术推广运用 |
5.2.2 搭建信息协同共享平台 |
5.2.3 深入开展数据技术研究 |
5.2.4 推动四大工程升级 |
5.3 完善管理配置 |
5.3.1 政策支持到位 |
5.3.2 加强行政执法 |
5.3.3 建立数据报送奖惩机制 |
5.3.4 严格企业资料审查制度 |
5.3.5 提高统计宣传普及率 |
5.3.6 推进统计队伍建设 |
5.3.7 进一步解放思想 |
5.3.8 合理配备人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主要概念界定 |
1.1.1 大遗址与大遗址区 |
1.1.2 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 |
1.1.3 社会空间 |
1.1.4 乡村与乡村社会空间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社会空间演变相关基础研究 |
1.3.2 社会空间生产的相关研究 |
1.3.3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演变研究 |
1.3.4 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研究 |
1.3.5 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价值与影响相关理论 |
2.1.2 乡村聚落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3 传统“社会-空间”二元对立分析理论 |
2.1.4 空间生产理论及其相关延伸理论 |
2.2 空间生产理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研究的适用性与独特性 |
2.2.1 空间生产理论导向下大遗址区社会发展的时空观转变 |
2.2.2 空间生产理论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的适用性 |
2.2.3 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的独特性 |
2.3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分析方法 |
2.3.1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的主体及其作用 |
2.3.2 大遗址区乡村空间生产的“社会-空间”辩证逻辑 |
2.3.3 “三元论”导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生产特征 |
3.1 关中大遗址数量及展示利用情况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 |
3.1.1 关中大遗址的数量与分布在全国范围的比较 |
3.1.2 关中大遗址展示利用工作在全国范围的比较 |
3.2 关中大遗址区自然环境因素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
3.2.1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与大遗址分布 |
3.2.2 关中大遗址类型及选址产生的大遗址区自然条件差异 |
3.2.3 大遗址区自然环境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
3.3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因素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
3.3.1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程与保护利用模式 |
3.3.2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对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
3.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生产特征 |
3.4.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本循环特征 |
3.4.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管理制度变迁特征 |
3.4.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空间实践特征 |
3.4.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变化特征 |
3.5 关中大遗址区类型划分与社会经济特征 |
3.5.1 关中不同自然条件禀赋的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特征 |
3.5.2 关中不同影响力级别的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特征 |
3.5.3 关中不同发展阶段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
第四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与特征 |
4.1 案例地选取与数据获取 |
4.1.1 典型案例地选取 |
4.1.2 数据获取 |
4.2 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
4.2.1 分析方法与步骤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3 空间生产理论下的指标体系 |
4.3 案例地大遗址保护利用及其大遗址区乡村概况 |
4.3.1 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
4.3.2 乾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
4.3.3 桥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
4.3.4 雍城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
4.3.5 耀州窑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
4.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
4.4.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主因子及其空间分布 |
4.4.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 |
4.4.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 |
4.5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结构特征的提取 |
4.5.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共性特征 |
4.5.2 关中各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差异性特征 |
4.6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与分异过程 |
4.6.1 90年代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
4.6.2 2000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
4.6.3 2010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
4.7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规律与演变模式 |
4.7.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主因子的变化 |
4.7.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分异指数的变化 |
4.7.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 |
4.7.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的提炼与比较 |
第五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的影响因素 |
5.1 人地关系: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生产方式的调整 |
5.1.1 内圈层:旅游服务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
5.1.2 中圈层Ⅰ:农业发展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
5.1.3 中圈层Ⅱ:传统农业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
5.1.4 外圈层Ⅰ:工业化或城镇化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
5.1.5 外圈层Ⅱ: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
5.2 人人关系: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生产关系的转变 |
5.2.1 内圈层:旅游服务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
5.2.2 中圈层Ⅰ:农业发展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
5.2.3 中圈层Ⅱ:传统农业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
5.2.4 外圈层Ⅰ:工业化或城镇化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
5.2.5 外圈层Ⅱ: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
5.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中资本循环的逻辑解释 |
5.3.1 大遗址区乡村农业相关的资本累积 |
5.3.2 大遗址区乡村工业化或城镇化中的资本累积 |
5.3.3 大遗址区乡村旅游服务业中的资本累积 |
5.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关系变迁的逻辑解释 |
5.4.1 大遗址区乡村空间生产主体的利益诉求 |
5.4.2 三次资本循环中大遗址区利益主体权力的空间化 |
5.4.3 三次资本循环中管理制度调整与空间主体利益关系的互馈 |
第六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机制 |
6.1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基本动因 |
6.1.1 大遗址展示利用的溢出效应 |
6.1.2 资本增殖性的内在驱动 |
6.2 大遗址区空间生产主体对乡村社会空间的作用路径 |
6.2.1 政府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
6.2.2 市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
6.2.3 地方社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
6.3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
6.3.1 资本投入空间生产实践是原始动力 |
6.3.2 居民生产关系调整转变是内生驱动 |
6.3.3 权力对利益群体的引导与规范是外部动因 |
第七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建议 |
7.1 优化的原则与价值判断 |
7.1.1 保护还是发展 |
7.1.2 谁的乡村 |
7.1.3 谁的遗址 |
7.2 明确各利益主体的空间权力边界 |
7.2.1 政府的职能定位与权力边界 |
7.2.2 顺应资本循环规律的市场引入 |
7.2.3 乡村社区发展权力的赋予 |
7.3 空间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
7.3.1 共建共享的空间实践 |
7.3.2 开发利用共同参与的制度 |
7.3.3 基于空间公平的补偿机制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村庄资料统计问卷 |
附录二 :居民家庭统计问卷 |
附录三 :文管部门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发表学术论文 |
2.参与项目获奖情况 |
致谢 |
(3)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建筑统计制度的基本分析 |
1.1 统计制度的基本分析 |
1.1.1 统计制度的含义及意义 |
1.1.2 统计制度的改革发展 |
1.1.3 建筑统计制度的基本设置 |
1.2 建筑业及其发展的基本分析 |
1.2.1 建筑业的基本含义 |
1.2.2 工程咨询的基本含义 |
1.2.3 工程咨询行业的服务内容 |
1.3 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 |
1.3.1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 |
1.3.2 现行建筑业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
1.3.3 现行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
第二章 基于现行统计制度的建筑业发展分析 |
2.1 建筑业发展模式 |
2.1.1 建筑业总产值 |
2.1.2 建筑业增加值 |
2.1.3 建筑业固定资产 |
2.2 建筑业产业素质 |
2.2.1 企业数 |
2.2.2 劳动力 |
2.2.3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 |
2.3 建筑业组织结构 |
2.3.1 国内承包能力 |
2.3.2 产业集中度 |
2.3.3 国际承包能力 |
第三章 基于现行统计制度的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发展分析 |
3.1 以企业法人为单位分析 |
3.1.1 行业产值 |
3.1.2 人均营业收入 |
3.1.3 企业规模 |
3.1.4 工资水平 |
3.2 以业务活动为单位分析 |
3.2.1 工程咨询行业业务 |
3.2.2 勘察设计行业业务 |
3.2.3 工程监理行业业务 |
3.3 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两个建筑强省为典型分析 |
3.3.1 江苏、浙江两省总体发展情况对比 |
3.3.2 江苏、浙江两省工程监理企业细分业务收入对比 |
第四章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要求与路径分析 |
4.1 建筑业发展要求及其对统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
4.1.1 推行工程总承包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1.2 建立新型工程公司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1.3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2 工程咨询行业发展要求及其对统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
4.2.1 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2.2 推行电子招投标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2.3 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及其对统计的影响 |
4.3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 |
4.3.1 现行统计制度对建筑业发展的不适应分析 |
4.3.2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初步设想 |
4.3.3 建筑统计制度改革原则 |
第五章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研究 |
5.1 分设统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5.1.1 统一工程咨询服务行业统计制度 |
5.1.2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的深入优化 |
5.1.3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后的功能实现 |
5.2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之统计指标的创新构建 |
5.2.1 “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统计指标 |
5.2.2 “建筑市场模式”统计指标 |
5.2.3 “人才素质”统计指标 |
5.2.4 “建筑信用”统计指标 |
5.3 建筑统计制度重构的配套措施建议 |
5.3.1 完善建筑统计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
5.3.2 放宽资质管理,允许市场准入 |
5.3.3 完善建筑统计监督管理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城市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自然垄断企业的技术经济体征及政府规制 |
2.1.1 自然垄断企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1.2 政府规制 |
2.2 自然垄断企业绩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3 绩效标杆竞争理论的理论基础 |
2.4 自然垄断企业的有效竞争 |
2.4.1 马歇尔冲突 |
2.4.2 自然垄断企业的可竞争性 |
2.4.3 有效竞争——竞争与垄断的均衡 |
3 城市供热企业发展与企业绩效概况 |
3.1 我国城市供热企业改革与发展 |
3.1.1 第一阶段:供热改革阶段(1995——2003 年) |
3.1.2 第二阶段:“两改一保”(2003——2009 年) |
3.1.3 第三阶段:热计量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今) |
3.2 我国城市供热企业绩效概况 |
3.3 国外发达国家供热企业发展与绩效概况 |
3.3.1 国外典型国家供热企业发展及绩效概况 |
3.3.2 国外典型国家供热企业绩效良好原因分析 |
3.4 国内供热企业绩效不良的原因分析 |
4 城市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分析 |
4.1 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研究方法选择 |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3 城市热水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分析 |
4.3.1 城市热水供热企业统计量描述性分析 |
4.3.2 热水供热企业城市经济环境聚类分析 |
4.3.3 热水供热企业城市聚类城市绩效标杆分析 |
4.4 采用蒸汽和热水供热的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分析 |
4.4.1 采用蒸汽和热水供热的供热企业统计量描述性分析 |
4.4.2 采用蒸汽和热水供热的供热城市经济环境聚类分析 |
4.4.3 采用蒸汽和热水供热的供热企业绩效标杆分析 |
4.5 城市蒸汽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分析 |
4.5.1 城市蒸汽供热企业统计量描述性分析 |
4.5.2 蒸汽供热企业的城市经济环境聚类分析 |
4.5.3 蒸汽供热城市绩效标杆分析 |
4.6 城市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分析总结 |
5 结论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供热企业绩效改进途径建议 |
5.2.1 统一全国各供热城市供热企业的统计指标 |
5.2.2 为被评为绩效标杆的企业制定激励机制 |
5.2.3 建立独立的供热监管机构 |
5.2.4 建立供热消费者保护协会 |
5.2.5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竞争的、市场化的供热体制 |
6 本文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城市客运企业统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概述 |
2.1 城市客运企业 |
2.1.1 城市客运交通和城市客运企业的概念 |
2.1.2 城市客运企业的类别 |
2.1.3 城市客运企业的特征 |
2.2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 |
2.2.1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的概念和职能 |
2.2.2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的任务 |
2.2.3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的特点 |
第三章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2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内容 |
3.2.1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报表制度 |
3.2.2 城市客运企业内部统计 |
3.3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指标的分类及优化 |
3.3.1 城市客运企业运输情况统计指标 |
3.3.2 城市客运企业车辆运行线路及场站建设维护情况统计指标 |
3.3.3 城市客运企业财务状况统计指标 |
第四章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调查的实施 |
4.1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调查组织实施模式 |
4.1.1 组织实施模式的发展沿革 |
4.1.2 建立综合信息型统计调查组织实施模式 |
4.2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调查方法 |
4.2.1 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 |
4.2.2 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的选择 |
4.3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调查工作的组织保障 |
4.3.1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制度体系 |
4.3.2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决策支持体系 |
4.3.3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管理体系 |
第五章 城市客运企业统计工作的改革 |
5.1 我国城市客运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
5.1.1 管理主体变更,企业统计工作薄弱 |
5.1.2 企业重统计数据,轻统计分析功能 |
5.1.3 统计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匮乏 |
5.1.4 统计手段落后,尚未实现全面信息化 |
5.2 行业管理层面的改革措施 |
5.2.1 成立专门负责统计的管理机构 |
5.2.2 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建立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
5.2.3 强化统计工作的重要地位 |
5.3 企业层面的改革措施 |
5.3.1 健全统计管理制度 |
5.3.2 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
5.3.3 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
5.3.4 稳定统计工作的人员队伍 |
5.3.5 积极推进城市客运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加强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工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计分析在国有大型电机企业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一) 统计信息是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管理的基础 |
(二) 统计分析强化国有大型电机企业预测的客观性 |
(三) 统计数据是国有大型电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
(四) 统计分析在国有大型电机企业过程分析及阶段分析控制中具有应用价值 |
二、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统计指标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 |
(二) 统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有待于提高 |
(三) 企业统计自动化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 |
(四) 存在企业统计数据失真的问题 |
三、完善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分析 |
(一) 加快推进统计信息网络建设, 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全面提升统计水平 |
(二) 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作用 |
(三) 进一步完善适合电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的统计指标体系 |
(四) 严格杜绝统计数据失真现象 |
四、结语 |
(9)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二、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1. 综合性原则 |
2. 科学性原则 |
3. 可比性原则 |
4. 可操作性原则 |
5. 系统性原则 |
三、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 |
1. 资源占用类指标子体系 |
(1) 劳动力资源指标 |
(2) 物质资源占用指标 |
(3) 财务资源占用指标 |
(4) 成本费用指标 |
2. 经营成果类指标子体系 |
(1) 实物量指标 |
(2) 价值量指标 |
3. 经营绩效指标子体系 |
(1) 物流效益指标 |
(2) 物流效率指标 |
(3) 服务质量指标 |
(4) 绿色物流指标 |
(5) 物流业务发展指标 |
四、结论 |
(10)义乌道路货物运输价格指数体系及信息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运输价格指数研究现状 |
1.2.2 景气指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道路货运价格形成机制和运价指数的需求分析 |
2.1 道路货物运输服务价格形成影响因素分析与定价方法 |
2.2 义乌市运输和仓储市场现状 |
2.2.1 货运市场现状 |
2.2.2 仓储市场现状 |
2.3 运价指数需求分析 |
2.3.1 政府部门价格信息需求 |
2.3.2 运输服务供给方价格信息需求 |
2.3.3 运输服务需求方价格信息需求 |
第3章 义乌市道路运价指数体系编制方案 |
3.1 价格指标体系结构和指标计算 |
3.1.1 运输价格指标体系结构 |
3.1.2 运输价格指标计算 |
3.1.3 仓储价格指标体系结构 |
3.1.4 仓储价格指标计算 |
3.2 指数体系结构和指数计算 |
3.2.1 运输价格指数体系结构 |
3.2.2 运输价格指数计算 |
3.2.3 仓储价格指数体系结构 |
3.2.4 仓储价格指数计算 |
3.2.5 运输市场景气指数体系和计算 |
3.2.6 仓储市场景气指数体系和计算 |
3.3 义乌市运价指数编制方案汇总表 |
第4章 价格指数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发布管理 |
4.1 价格信息采集单位选择 |
4.1.1 调查对象简介 |
4.1.2 一般情况的抽样方法介绍 |
4.1.3 义乌市国内货运价格信息采集单位选择 |
4.1.4 义乌市仓储价格信息采集单位选择 |
4.2 价格信息采集方案 |
4.2.1 数据采集技术路线 |
4.2.2 数据采集 |
4.2.3 数据质量控制 |
4.2.4 数据采集组织机制 |
4.2.5 数据采集人员配置 |
4.3 指数分析方案 |
4.4 指数发布方案 |
4.5 价格与指数的发布规划 |
4.5.1 价格指标发布规划 |
4.5.2 指数发布规划 |
第5章 义乌道路货运价格指数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
5.1 建设原则 |
5.2 建设目标 |
5.3 总体架构设计 |
5.4 功能模块设计 |
5.4.1 用户管理 |
5.4.2 数据信息录入 |
5.4.3 指数信息生成 |
5.4.4 指数信息查询 |
5.4.5 指数信息综合分析 |
5.4.6 指数信息发布 |
5.4.7 帮助服务 |
第6章 论文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建立大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数据仓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背景下的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研究 ——以莱西市姜山镇为例[D]. 王越.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2]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D]. 吴冲. 西北大学, 2020(07)
- [3]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建筑统计制度改革的研究[D]. 钱佳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4]城市供热企业绩效标杆评价研究[D]. 王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5]大型企业统计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邹暾,侯杰华,蒋晓方. 中国烟草学报, 2015(S1)
- [6]城市客运企业统计问题研究[D]. 闫洁瑜. 长安大学, 2015(01)
- [7]现代企业统计功能设计及实现[J]. 王艳明,王忠辉. 统计与决策, 2015(01)
- [8]加强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工作的分析[J]. 彭华. 企业导报, 2013(17)
- [9]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 李爱国. 中国储运, 2012(04)
- [10]义乌道路货物运输价格指数体系及信息平台构建研究[D]. 祝宏宇. 吉林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