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把的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1](2020)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农办牧[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督促指导各地和各类防疫主体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我部组织制定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防控实际,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解读,科学有序推进常态化防控工作。
张翠林[2](2020)在《公建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及与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直接影响着室内环境的质量和人员的身体健康,微生物浓度也是空气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空气微生物种类繁多,且易受室内环境影响,所以在不同建筑中微生物污染状况也不尽相同。目前空气微生物污染研究场所多在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中的医院和校园,而对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则关注较少,同时也缺乏有关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系统数据。因此,为了更广泛的探究不同公共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本文同时选择人员集中的学校、承担城市大量客运任务的地铁、购物频率最高的超市和作为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中关村电子城作为研究对象,对室内空气微生物总浓度、不同粒径段微生物浓度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与颗粒物的相关性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安德森空气采样器对不同公共建筑及同一建筑不同区域的室内空气微生物进行现场采样,同时检测颗粒物浓度以及其他环境参数;对比分析这四类公共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并基于单因子评价法对其进行微生物污染评价;最后基于实验结果,研究了微生物与颗粒物的相关性,并通过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明确了微生物与颗粒物的相互关系。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公共建筑室内细菌和真菌在污染浓度上存在差异。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学校宿舍>电子城>超市>地铁,分别为(1099±601)cfu/m3、(838±282)cfu/m3、(750±558)cfu/m3和(449±186)cfu/m3;真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超市>电子城>地铁>学校宿舍,分别为(558±350)cfu/m3、(282±92)cfu/m3、(186±96)cfu/m3和(158±94)cfu/m3;2、不同公共建筑室内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粒径上的浓度分布存在差异性。空气细菌主要分布在第Ⅰ级(>7.0μm)、第Ⅳ级(2.13.3μm)和第Ⅴ级(1.12.1μm),各场所室内空气细菌中值直径范围1.142.98μm;空气真菌主要分布在第Ⅲ级(3.34.7μm)、第Ⅳ级(2.13.3μm)和第Ⅴ级(1.12.1μm),各场所室内空气真菌中值直径范围1.612.28μm;3、不同公共建筑室内PM2.5和PM10浓度大小依次为:学校宿舍>电子城>地铁>超市,粒径比值PM1/PM2.5范围为0.870.91,PM2.5/PM10范围为0.550.64。公共建筑室内PM2.5/PM10小于住宅建筑;4、同一建筑不同区域的空气微生物总浓度均值存在差异。学校宿舍中,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宿舍(含独卫)的卫生间>宿舍(含独卫)的室内>宿舍(无独卫)的室内,评价卫生间细菌污染等级,16.7%的为污染,16.7%为严重污染;地铁中,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列车车厢中部>列车车厢尾部>站台,污染等级均为较清洁;超市中,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水果区>蔬菜区污染等级均为较清洁;电子城中,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配件区>数码区,污染等级配件区为轻污染,数码区较清洁。真菌最大总浓度均值出现在超市蔬菜区,为1009 cfu/m3,污染等级为污染;5、公共建筑中,空气细菌与PM2.5和PM10存在显着相关关系,真菌与颗粒物相关关系不显着;6、不同公共建筑室内细菌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存在相关关系。学校宿舍内空气细菌与PM2.5、PM10之间显着相关;地铁内的空气细菌与PM10显着相关,与PM2.5相关关系不显着;超市内空气细菌与PM2.5显着相关,与PM10相关关系不显着;电子城内空气细菌与PM10显着相关,与PM2.5相关关系不显着;7、不同公共建筑室内微生物与颗粒物的回归分析存在差异。建筑本身内部的环境和特征会对微生物产生一定促进和抑制作用。学校和地铁站内空气微生物与颗粒物回归分析相似,统筹分析发现微生物与颗粒物存在回归方程所呈现的趋势。日后研究,需对同类场所进行大量实验和数据来证明此规律的准确性。
张建群,胡向前,袁士杰[3](2020)在《余姚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风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浙江省余姚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分析主要风险因素,为改进医院消毒和控制感染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依据GB 15982-2012、GB 15981-1995对医疗机构消毒相关物品进行采样监测。结果 2016-2018年共监测医疗机构各类消毒样品1 125件,消毒质量总合格率87. 29%。其中外科器械、使用中消毒液和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合格率为100. 00%,医疗机构污水合格率为91. 12%,其他项目合格率均在90%以下,空气、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3项合格率偏低,平均合格率为88. 26%。口腔用水、水龙头和拖把的合格率最低,分别为60. 16%、55. 56%和9. 09%。结论余姚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总体一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需要加以重视,口腔用水、拖把、水龙头等消毒效果急需提高,对非常规物体表面需要加强监督检查。
杨艳艳,汤琼,李晓燕,徐晖,施尔瑾,海映梅,杨华[4](2019)在《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国内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情况及各类清洁消毒、评价方法和保洁人员管理对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效果。认为选择合适的清洁消毒、评价方法,科学的保洁人员管理可有效保证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合格率。
刘小明[5](2018)在《以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的保洁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以H集团旗下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工的细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管理。在医疗行业,人们对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奉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医院常常将作为重要保障部门的后勤,特别是进入门槛低的保洁服务进行外包,保洁服务外包的优点明显大于缺点,但为医院提供保洁服务的外包公司缺乏专业的医院感染知识,也是保洁管理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H集团旗下18家医院为研究对象,从H集团旗下18家医院的保洁外包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医院保洁服务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的现状,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以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的新的保洁管理体系。本文的具体安排为:第一章绪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目的在于凸显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章对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念、理论基础,如外包服务、医院感染等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梳理,特别是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描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在是在第一、二章的基础上分析H集团旗下18家医院的保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员管理的问题、质量控制问题、成本控制问题、风险管理问题、沟通管理五大类问题。第四章提出重新构建可提高保洁服务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的保洁管理体系。新的保洁管理体系通过重新确定保洁管理组织目标、调整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职责、改进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加强人员管理、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对保洁管理体系全过程的控制来规范保洁工作。第五章为结论与展望,研究重新构建管理体系后在医院感染控制领域取得的成效,说明本次研究的前瞻性,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前景。通过本次研究,H集团旗下医院保洁管理乃至整个后勤管理工作得到了整体提升。同时,也希望对国内其他医疗机构给予借鉴参考,期望整个行业的人共同努力,加强最经济有效的管理体系----保洁管理体系,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陈天林,邓先群[6](2018)在《诺如病毒疫情中的环境样品病毒污染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荆门市发生诺如病毒疫情的2所托幼机构环境样品进行病毒污染监测,掌握诺如病毒在各类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状况,为托幼机构针对诺如病毒疫情发病早期的消毒及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中的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幼儿园患儿的生物样本及食品、水质、食饮具、卫生用品、玩具、拖把、门帘、水龙头等环境样品的诺如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丝袜袋装肥皂病毒阳性率为63.64%(7/11),拖把阳性率为50.00%(5/10),饮水杯阳性率为44.44%(4/9),厕所门帘阳性率为40.00%(2/5),玩具阳性率为22.22%(2/9),水龙头阳性率为16.67%(1/6),餐具阳性率为11.11%(1/9),食品阳性率为8.33%(1/12),门把手和饮用水阳性率为0.00%(0/6)。结论发生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幼儿园的丝袜袋装肥皂、拖把、水杯、厕所门帘等样品受到较为严重的诺如病毒污染,应以这些样品为重点对象,合理制订消毒措施,早期控制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防止诺如病毒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和爆发。
朱彩凤,黄雪平,王坚,季崇裕,钱静[7](2017)在《医院环境清洁干预措施对ICU感染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环境清洁措施的干预对ICU感染率的影响,为预防和降低ICU医院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入住ICU的患者3 439例,将2012年1月-2014年6月入住患者1 821例作为干预前,2014年7月-2016年6月入住患者1 618例作为干预后,对比干预前后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前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2.5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24‰,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65‰、干预后医院感染例次率为7.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86‰,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17‰,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18‰;其中医院感染例次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环境清洁措施的干预对降低综合ICU感染率,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较为显着的作用。
汪洋[8](2017)在《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鲍曼不动杆菌(Ab)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几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尤其在重症监护室(ICU)。鲍曼不动杆菌积累耐药机制的特性使它能快速对使用的抗菌药物发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能在医院环境中存活长达数月,且对医院使用的消毒剂产生抗性。为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本次研究对江苏省内八家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况进行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及菌株的消毒剂抗性进行研究。方法:分别对江苏省南部和北部地区共八家医院ICU病房家具、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手和病房空气进行采样,将上述样本同医院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一起进行鉴定、药敏分析、同源性分析、qacE△1-sul Ⅰ基因检测,最后测定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两种消毒剂对采得的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本次研究发现,Ab在医院ICU环境中被广泛检出,苏北地区医院ICU环境中Ab检出率较苏南地区的高(24.9%:16.8%,P=0.007)。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菌株先后在苏北某医院ICU9个床单位被检出;同一病原体在长达147天后依然在同一医疗环境被检出;27位病人中共有8位病人的Ab感染被证实为医院内获得。qacEΔ1-sul Ⅰ阳性菌株构成比也较苏南地区的高(4.5%:42.3%,P=0.000),两种消毒剂(醋酸氯己定、苯扎溴铵)的MIC和MBC的测定显示qacE△1-sul Ⅰ阴性菌和阳性菌株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检测的菌株均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泛耐药菌株占总数的百分比高达25.9%,临床菌株对多种被检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环境菌株,qacE△1-sul Ⅰ阳性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结论:本研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ICU存在不同程度的播散,明确显示了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发生来源。结果表明医院清洁消毒不仅要关注物表,同时还应注意医护人员手、护工手及清洁人员可能带来的污染。在消毒剂抗性研究发现,目前携带消毒剂抗性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在对消毒剂的抗力方面与未携带抗性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可以推断目前消毒剂的剂量浓度仍然是有效的。后续研究应着力于如何规范、优化清洁消毒措施,结合溯源调查和院感发生状况对消毒效果进行中期和远期评价。
王晓晔[9](2017)在《独立清洁单元消毒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质量以及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目前ICU医院感染及其风险环节、MDRO感染(或定植)与传播、环境清洁消毒模式等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改进ICU环境清洁消毒与管理措施,在ICU实施独立清洁单元模式,并采用新的环境清洁消毒效果监测方法,探讨新型环境清洁消毒模式在ICU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以期提高环境清洁消毒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ICU人员安全,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行业规范标准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ICU实施独立清洁单元消毒模式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培训ICU医务人员,尤其是保洁工人,掌握新的环境清洁消毒模式;重视并增加手高频接触物表的清洁消毒频次,使用清洁、消毒、去污一步完成的一次性医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手高频接触物表;全部采用超细纤维材质的抹布和可拆卸式拖地巾;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专用洗衣机处置用后的抹布、地巾,使用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机械烘干一步完成,使洁具AO值大于600;难清洁消毒的物表实施屏障覆盖保护,减少污染及传播,如可浸泡清洗消毒的键盘、鼠标等;采用物表采样细菌培养计菌落数、荧光标记和目标菌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监测和评价环境清洁消毒质量;做好生活区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对比干预前后物表采样、荧光标记、目标菌监测、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率。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细菌培养计数菌落数、荧光标记及目标菌监测消毒效果评价方法,得出独立清洁单元消毒方法干预后,菌落计数合格率由干预前56.79%提高到86.47%,目标菌MDR-Ab检出率由干预前30.86%下降至6.03%,荧光标记清除率由干预前41.00%提高至80.17%,手卫生依从性由干预前66.06%提高至82.83%,ICU医院感染率由8.59%下降至6.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遵循独立清洁单元的清洁消毒模式实施集束化的环境物表清洁消毒措施,可有效提高环境物表请洁消毒质量,降低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说明实施独立清洁单元消毒模式能有效预防与控制ICU医院感染。
阮晶晶,陶秀彬,彭辉,钱丽华,李燕,吴群,蔡东珍[10](2016)在《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方法与效果评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医院物体表面清洁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分析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现状,对比我国医疗机构环境清洁工作与国际最新环境清洁方式,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提出可行的改善环境卫生质量的表面清洁方法,同时有目的、有对比地进行环境表面清洁质量监测,改善监测部位和清洁效果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环境清洁程序,并在实践中检验,为中国医院环境感染控制积累更多的循证证据。
二、拖把的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拖把的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养殖生产环节 |
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餐厨废弃物(泔水) |
2.2车辆 |
2.3猪只 |
2.4人员 |
2.5风险动物及生物媒介 |
2.6饲料 |
2.7生产生活物资 |
2.8水源 |
3.布局和设施 |
3.1围墙 |
3.2场区入口 |
3.3出猪间(台) |
4.猪群管理 |
4.1禁止野外散养或放养 |
4.2实施“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管理 |
4.3引进猪只的管理 |
4.4日常巡检 |
4.5售猪管理 |
5.人员管理 |
5.1人员入场前注意事项 |
5.2人员进入猪场流程 |
5.3人员进入猪舍流程 |
6.车辆管理 |
6.1外来运猪车管理 |
6.2饲料运送车管理 |
6.3内部运猪车管理 |
6.4病死猪/粪污运输车管理 |
7.物资管理 |
7.1兽药疫苗管理 |
7.2饲料管理 |
7.3食材管理 |
8.病死猪和猪场废弃物处理 |
8.1病死猪处理 |
8.2粪便污水处理 |
8.3餐厨废弃物(泔水)处理 |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
8.5生活垃圾处理 |
9.风险动物控制 |
10.清洁与消毒 |
10.1猪场清洁 |
10.2栏舍清洗消毒 |
10.3环境消毒 |
10.4工作服和工作靴洗消 |
10.5设备和工具消毒 |
10.6消毒效果评价 |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
1.场址选择 |
1.1政策要求 |
1.2生物安全评估 |
2.场区布局与建设 |
2.1场区布局 |
2.1.1生物安全区界限划分 |
2.1.2净区与污区 |
2.2猪场建设 |
2.2.1围墙 |
2.2.2道路 |
2.2.3料塔 |
2.2.4猪舍 |
2.2.5隔离舍 |
2.2.6出猪台 |
2.2.7淋浴室 |
2.2.8隔离场所 |
2.2.9车辆多级洗消和烘干中心 |
3.饲养管理 |
3.1后备猪管理 |
3.1.1引种评估 |
3.1.2隔离舍准备 |
3.1.3引种路线规划 |
3.1.4隔离观察 |
3.1.5入场前评估 |
3.2精液引入管理 |
3.2.1供精资质评估 |
3.2.2病原学检测 |
3.3猪群管理 |
3.3.1全进全出管理 |
3.3.2猪群环境控制 |
3.3.3栏舍要求 |
3.3.4日常管理 |
3.4生猪转群管理 |
3.5生猪调出管理 |
3.6出猪台管理 |
3.7风险动物控制 |
3.7.1外围管理 |
3.7.2场内管理 |
3.7.3环境卫生 |
4.人员管理 |
4.1场内工作人员 |
4.1.1人员入场前管理 |
4.1.2场外隔离人员操作程序 |
4.1.3人员入场操作程序 |
4.1.4人员出场 |
4.2后勤人员 |
4.2.1后勤区域管理 |
4.2.2厨房管理 |
4.3来访人员 |
4.3.1进入场区外围 |
4.3.2进入场区 |
5.车辆管理 |
5.1外部运猪车 |
5.2内部运猪车 |
5.3散装饲料运输车 |
5.4袋装饲料运输车 |
5.5病死猪运输车 |
5.6猪粪运输车 |
5.7通勤车 |
5.8社会车辆 |
5.9车辆的洗消管理 |
5.9.1生猪运输车 |
5.9.2非运猪车辆 |
5.9.3采样检测 |
6.物资管理 |
6.1食材管理 |
6.2兽药疫苗 |
6.2.1进场消毒 |
6.2.2使用和后续处理 |
6.3饲料 |
6.4生活物资 |
6.5设备 |
6.6其他物资 |
7.卫生与消毒 |
7.1场区外环境控制 |
7.1.1猪场外围及主道路 |
7.1.2猪场门口 |
7.2外生活区、生活区卫生与消毒 |
7.2.1隔离宿舍 |
7.2.2厨房 |
7.2.3餐厅 |
7.2.4生活区宿舍 |
7.3生产区环境卫生与消毒 |
7.3.1生产区一般要求 |
7.3.2生产区淋浴室卫生与消毒 |
7.3.3生产区物资间卫生与消毒 |
7.3.4生产区人员卫生管理 |
7.3.5圈舍卫生与清洗消毒 |
7.3.6赶猪通道清洗与消毒 |
7.4工作服和工作靴清洗消毒 |
7.5设备和工具清洗消毒 |
7.5.1栏舍物品和工具消毒 |
7.5.2漏缝板等消毒 |
7.5.3附属设备消毒 |
7.6饮水 |
8.病死猪与污物无害化处理 |
8.1病死猪内部转运与无害化处理 |
8.2粪便无害化处理 |
8.3污水处理 |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
8.5餐厨垃圾处理 |
8.6其他生活垃圾处理 |
9.监测与处置 |
9.1检测实验室要求 |
9.2非洲猪瘟监测 |
9.2.1早期发现 |
9.2.2采样 |
9.2.3病原检测 |
9.3处置及生产 |
9.3.1全面检测 |
9.3.2清除 |
9.3.3持续检测 |
9.3.4恢复生产 |
10.制度管理与人员培训 |
10.1生物安全制度管理 |
10.1.1生物安全小组 |
10.1.2制定规程 |
10.1.3登记制度 |
10.1.4检查制度 |
10.1.5奖惩制度 |
10.2生产运维记录管理 |
10.2.1建立记录制度 |
10.2.2记录可追溯 |
10.3人员培训 |
10.3.1制定培训计划 |
10.3.2理论培训 |
10.3.3实操培训 |
10.3.4执行能力考核 |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3.分区管理原则 |
4.进厂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控制(红区) |
5.原料处理(橙区) |
6.原料储存(黄区) |
7.饲料加工(绿区) |
8.成品储存与运输(绿区) |
9.饲料中转站和经营场所 |
10.监测与记录 |
11.异常处置 |
生猪产业相关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1.保险理赔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2.配种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3.基层防疫员良好行为规范 |
4.兽药、饲料销售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
5.动物诊疗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
二、调运和屠宰环节 |
生猪收购贩运及承运行为规范 |
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车辆 |
2.2司乘人员及随车物品 |
3.车辆清洗消毒 |
3.1基本要求 |
3.2清扫与整理 |
3.3初次清洗 |
3.4二次清洗 |
3.5检查及干燥 |
3.6消毒及干燥 |
3.7驾驶室的清洗、消毒 |
4.其他注意事项 |
4.1随车用品 |
4.2司乘人员 |
4.3记录 |
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猪只 |
2.2车辆 |
2.3人员 |
2.4水源 |
2.5生产及生活物资 |
3.建筑布局与设施 |
3.1总体布局 |
3.2大门 |
3.3卸猪台 |
3.4病害生猪及其产品、废弃物暂存设施 |
3.5病害猪及产品无害化处理间 |
3.6生产区布局 |
4.生猪入厂检查 |
4.1采购要求 |
4.2生猪入厂检查要求 |
5.人员管理 |
5.1企业人员 |
5.1.1基本要求 |
5.1.2技能要求 |
5.1.3卫生要求 |
5.2外来人员管理要求 |
6.清洗消毒 |
6.1基本要求 |
6.2消毒管理要求 |
6.3场区环境消毒 |
6.4卸猪区域清洗消毒 |
6.5待宰圈清洗消毒 |
6.6生产车间清洗消毒 |
6.7冷库清洗消毒 |
6.7.1日常消毒 |
6.7.2彻底消毒 |
6.8运输车辆清洗消毒 |
6.8.1进出场消毒 |
6.8.2卸载后的清洗消毒 |
6.9人员消毒 |
6.10工作服清洗消毒 |
6.11储血罐清洗消毒 |
6.12清洗消毒效果评估 |
7.无害化处理 |
7.1基本要求 |
7.2处理要求 |
7.2.1病害生猪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 |
7.2.2污水、污物的处理 |
7.2.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
7.2.4生活垃圾的处理 |
7.3操作人员要求 |
7.4运输要求 |
7.5消毒要求 |
8.非洲猪瘟检测 |
8.1检测实验室 |
8.2检测程序 |
8.2.1采样 |
8.2.2样品处理 |
8.2.3留样 |
8.2.4核酸提取 |
8.2.5检测 |
8.2.6结果判定 |
8.3检测报告 |
8.4注意事项 |
9.记录和档案管理 |
三、其他环节 |
无害化处理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建设布局 |
2.2车辆 |
2.3暂存点 |
2.4人员 |
2.5设施设备 |
2.6无害化处理产物 |
3.无害化处理场 |
3.1建设要求 |
3.2管理 |
3.3消毒 |
3.4监测评估 |
4.收集转运 |
4.1收集 |
4.2转运车辆 |
4.3车辆消毒 |
5.暂存点 |
5.1布局和设施要求 |
5.2管理 |
5.3消毒 |
6.人员管理 |
7.记录和档案管理 |
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 |
1.总则 |
1.1目的 |
1.2定义 |
1.3建设原则 |
1.4适用范围 |
2.选址与布局 |
2.1选址 |
2.2布局 |
2.3水、电 |
2.4出、入口 |
2.5标识 |
3.设施设备建设 |
3.1洗消设施设备 |
3.2污物污水处理设施设备 |
3.3信息监控平台 |
4.制度与机制 |
4.1清洗消毒制度 |
4.2洗消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
4.3洗消登记制度 |
4.4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4.5洗消环境监测制度 |
5.清洗消毒程序 |
5.1清洗消毒前的准备 |
5.2清理 |
5.3清洗 |
5.4消毒 |
5.5烘干 |
6.其他 |
非洲猪瘟自检实验室建设规范 |
1.选址布局 |
2.室内建设 |
3.仪器设备 |
3.1病原学检测 |
3.2血清学检测 |
4.人员管理 |
5.制度建设 |
6.安全防护 |
(2)公建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及与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微生物与颗粒物污染 |
1.2.1 空气微生物来源与危害 |
1.2.2 颗粒物来源及危害 |
1.3 微生物污染及与颗粒物等相关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微生物污染研究现状 |
1.3.2 微生物与颗粒物相关性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微生物实验室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培养皿配置药品 |
2.2.2 培养皿配置设备 |
2.2.3 培养皿配制与培养方法 |
2.3 现场测试 |
2.3.1 测试设备 |
2.3.2 采样点设置 |
2.3.3 采样时间设定 |
2.3.4 采样测试方法 |
2.4 微生物计数校正及浓度计算 |
2.5 空气微生物污染评价 |
2.6 相关分析方法 |
2.6.1 正态分布检验 |
2.6.2 相关系数 |
2.6.2.1 相关系数检验 |
2.6.3 线性回归分析 |
2.6.3.1 回归系数的检验 |
2.6.3.2 方差检验 |
2.6.3.3 拟合优度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建筑环境的微生物与颗粒物污染特征 |
3.1 不同建筑环境细菌污染特征 |
3.1.1 空气细菌总浓度水平 |
3.1.2 建筑内空气中不同粒径段细菌浓度分布 |
3.1.3 各场所内细菌中值直径 |
3.2 不同建筑环境真菌污染特征 |
3.2.1 空气真菌总浓度水平 |
3.2.2 建筑内空气中不同粒径段真菌浓度分布 |
3.2.3 各场所内真菌中值直径 |
3.3 不同建筑环境颗粒物污染特征 |
3.3.1 颗粒物浓度水平 |
3.3.2 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占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同一建筑不同区域的微生物与颗粒物污染特征 |
4.1 同一建筑不同区域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
4.1.1 学校宿舍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
4.1.1.1 细菌总平均浓度对比 |
4.1.1.2 真菌总平均浓度对比 |
4.1.2 地铁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
4.1.2.1 细菌总平均浓度对比 |
4.1.2.2 真菌总平均浓度对比 |
4.1.3 超市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
4.1.4 电子城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
4.2 同一建筑不同区域颗粒物浓度对比 |
4.2.1 学校宿舍颗粒物浓度对比 |
4.2.2 地铁颗粒物浓度对比 |
4.2.3 超市颗粒物污染对比 |
4.2.4 电子城颗粒物污染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与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
5.1 微生物与环境参数相关性分析 |
5.1.1 学校宿舍微生物总浓度与颗粒物相关性 |
5.1.2 地铁微生物总浓度与颗粒物相关性 |
5.1.3 超市微生物总浓度与颗粒物相关性 |
5.1.4 电子城微生物总浓度与颗粒物相关性 |
5.1.5 微生物总浓度与温度、湿度、CO_2相关性 |
5.2 空气微生物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
5.2.1 学校宿舍细菌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
5.2.2 地铁细菌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
5.2.3 超市细菌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
5.2.4 电子城细菌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
5.3 综合分析同类建筑室内细菌与颗粒物相关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3)余姚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监测对象 |
1.2 采样监测方法与判定标准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项目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
2.2 手卫生情况 |
2.3 物体表面 |
3 讨论 |
(4)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CU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重要性 |
2 ICU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 |
2.1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法 |
2.2 酒精擦拭消毒法 |
2.3 一次性使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法 |
2.4 超细纤维材料的抹布和拖把消毒擦拭法 |
3 清洁消毒的评价方法 |
3.1 直接观察法 |
3.2 生物荧光 (ATP) 检测仪 |
4 ICU保洁人员管理 |
4.1 ICU保洁人员管理对策 |
4.1.1 加强保洁人员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的岗位培训 |
4.1.2 量化管理 |
4.2 ICU保洁人员管理模式 |
5 小结 |
(5)以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的保洁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以H集团旗下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医院保洁管理现状 |
1.2.2 国内医院保洁管理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保洁管理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医院保洁管理概述 |
2.1.1 医院保洁管理的特性 |
2.1.2 外包概述及外包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3 医院保洁管理的模式及内容 |
2.1.4 保洁管理外包的步骤 |
2.1.5 保洁管理体系概述 |
2.2 医院感染有关概述 |
2.2.1 定义 |
2.2.2 医院感染的计算方法 |
2.2.3 与医院感染相关的行为 |
2.2.4 监测医院感染的方法 |
2.2.5 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 |
第3章 H集团旗下医院目前的保洁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 人员管理问题 |
3.1.1 保洁管理人员数量配置不足、专业素养不够 |
3.1.2 保洁人员综合素质差,人员流动性大 |
3.1.3 保洁人员感染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的储备不足 |
3.2 质量控制问题 |
3.2.1 与感染相关的保洁管理制度职责、标准流程不健全 |
3.2.2 保洁人员培训不到位 |
3.2.3 医院保洁工作监管体系及奖惩机制不完善 |
3.2.4 保洁公司在以院感控制为目的的保洁质量管理上意识较差 |
3.3 成本控制问题 |
3.3.1 医院过度考虑节约外包成本,忽略院感管理质量 |
3.3.2 医院在招标之初未对保洁费用进行分配比例要求 |
3.3.3 保洁公司过度压缩成本,使利润最大化 |
3.3.4 保洁公司在成本控制领域没有成熟的管理办法 |
3.4 风险管理问题 |
3.5 沟通管理问题 |
3.5.1 信息传递不全 |
3.5.2 信息不对称 |
第4章 H集团旗下医院以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的保洁管理体系建设 |
4.1 制定保洁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
4.2 核心制度建设 |
4.3 组织结构构建 |
4.4 体系关键环节改进 |
4.4.1 优化招标,引入竞争机制 |
4.4.2 增加保洁专用设备投放,控制医院感染 |
4.4.3 对涉及到院感的保洁工作关键行为进行优化 |
4.5 加强人员管理 |
4.5.1 加强保洁相关人员的配置 |
4.5.2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
4.6 绩效考核执行 |
4.6.1 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持续改进管理工作 |
4.6.2 重点专项检查 |
4.6.3 三部门联合检查 |
4.7 激励机制建设 |
4.8 加强对整个保洁体系管理的控制能力 |
4.8.1 对检查标准、谈判标准实施控制 |
4.8.2 解决整个体系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 |
结论及展望 |
1.主要结论 |
2.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诺如病毒疫情中的环境样品病毒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本采集 |
1.1.2 试剂及仪器 |
1.2 方法 |
1.2.1 食品的诺如病毒检验 |
1.2.2 患者生物样本、饮水、食饮具、卫生洁具、玩具、等环境样品检验 |
1.2.3 诺如病毒GⅠ/GⅡ核酸基因检测 |
1.2.4 结果判断及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两所幼儿园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概况 |
3.2 不同环境样品病毒阳性检出情况及可能污染途径分析 |
3.3 诺如病毒疫情中高风险环境样品的识别及控制措施 |
(7)医院环境清洁干预措施对ICU感染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干预方法 |
1.3.1 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午餐会 |
1.3.2 加强ICU床单元及周围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 |
1.3.2. 1 全面改良环境清洁用品 |
1.3.2. 2 改变清洁用品复用方式 |
1.3.2. 3 进一步规范床单元的擦拭消毒工作 |
1.3.2. 4 |
1.3.2. 5 召开后勤保洁部门协调会 |
1.3.2. 6 增加配备过氧化氢空气消毒机 |
1.4 监测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干预前后ICU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 |
握合格率比较 |
2.2 干预前后ICU手卫生及物表、空气消毒合格 |
率情况比较 |
2.3 干预前后ICU医院感染率比较 |
3 讨论 |
(8)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独立清洁单元消毒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方法与效果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污染与医院感染事件的相关性 |
2 我国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工作现况 |
3 国际最新环境表面清洁方法 |
3.1 国际最新针对医院环境表面清洁工作的的指南 |
3.2清洁单元化 |
3.3 国际先进指南推荐的环境表面清洁方法 |
3.4 环境表面清洁质量监测部位 |
3.5 目前环境表面清洁效果的评价方法 |
四、拖把的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0(09)
- [2]公建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及与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D]. 张翠林.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余姚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与风险因素分析[J]. 张建群,胡向前,袁士杰.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0(01)
- [4]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研究进展[J]. 杨艳艳,汤琼,李晓燕,徐晖,施尔瑾,海映梅,杨华.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16)
- [5]以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的保洁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以H集团旗下医院为例[D]. 刘小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6]诺如病毒疫情中的环境样品病毒污染调查[J]. 陈天林,邓先群.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8(08)
- [7]医院环境清洁干预措施对ICU感染率的影响[J]. 朱彩凤,黄雪平,王坚,季崇裕,钱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15)
- [8]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D]. 汪洋.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9]独立清洁单元消毒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晔. 皖南医学院, 2017(01)
- [10]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方法与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 阮晶晶,陶秀彬,彭辉,钱丽华,李燕,吴群,蔡东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