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新房屋:中国制造房屋的先锋(论文文献综述)
郑华海,李元齐,刘匀[1](2019)在《基于标准化系列化部品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思考》文中提出当前,建筑工业化是我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的观点已深入人心。面对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需求,国内掀起了一股住宅工业化研究与应用热潮,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研究人员都意识到住宅工业化必将迎来大规模的发展。如何走出上世纪失败的大板式装配化住宅陷阱,保证二次住宅工业化顺利进行,探索新型的工业化住宅设计理念方法,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阐述了我国住宅工业化建造的重要性以及新型工业化住宅内涵,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住宅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国内住宅工业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现行的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方法的不足,提出基于标准化系列化部品的设计是工业化住宅,特别是低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思想的方向之一。最后,探讨了基于标准化系列化部品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法,并提出实施方法建议。
张翩翩[2](2018)在《装配式住宅建筑在乡村发展中的探索》文中提出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和战争与灾难引发的住房需求推动了装配式建筑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形成了成熟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反观国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推进,迫切需要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来革新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目前,我国正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验并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大城市中的应用。同时,乡村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急需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来解决乡村住宅建设数量巨大,住宅质量差的问题,如今中央也已经明确了在乡村发展装配式建筑。针对以上背景,首先,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概况,归纳了各个国家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异同点,为我国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建议。其次,对装配式木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介绍。紧接着,通过对三种结构形式的对比及我国当前发展装配式住宅建筑的方针政策,探讨了在目前中国现有住宅建筑建造体系条件下,装配式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发展方向的选择。同时着眼于我国乡村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乡村住宅的实际状况和乡村住宅建设的现实条件,对适合应用于我国乡村的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进行综合地比较分析,筛选并提出了适合在乡村应用的轻钢框架结构体系。最后,将轻钢框架结构体系用于浦江县新光村的新建民宅设计实践,实例论证该体系在乡村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希望能为今后的装配式住宅建筑在乡村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彭天雪[3](2016)在《北京地区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是传统建筑工业化的探索和尝试。其目的一方面是使四合院这种传统建筑类型在建筑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采用新建造技术新建筑材料,实现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不破坏历史遗留下来的四合院建筑形制的前提下,总结和探索适应现代人生活多样性需求的新型的四合院,提高四合院居住品质,减少消耗;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投入。使新型四合院成为适合现代人居住的舒适性民居。首先,对国内外轻钢结构住宅及相关法规进行了梳理,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技术支撑。与国外完善的装配式建筑体系相比,国内发展较为落后,但近年来相关行业规范的出台,给轻钢装配式结构建筑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传统四合院的形制和构造进行总结和梳理,对四合院空间组合及尺寸模数进行了归纳,这是实现标准化设计的前提。基于以上两部分的基础性研究,本文设计了一套适合于四合院建筑的轻钢结构体系,然后将轻钢结构与四合院进行尺寸和模数的适配,提出了标准化新型二进四合院成果,并建立起结构构件库。最后,以标准二进四合院为例,探讨了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的四合院功能布局,提出较为快速、合理的安装施工工艺,并作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结构新型四合院,在节能、造价、工厂化生产、施工效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且具有模数化装配化可行性,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胡昱[4](2014)在《我国农村绿色住宅发展现状初探》文中提出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其中最主要的建筑类型便是住宅,住宅建设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实际生产生活,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全面分析我国农村绿色住宅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多年来已经取得的各项成果,分析农村住宅的能耗状况和节能潜力,并揭示影响农村地区绿色住宅建设和推广的主要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实践经验以及长期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农村居民实际需要与价值观念的分析,为今后我国农村绿色住宅的研究与建设推广提供更多的借鉴。文章通过梳理长期以来农村绿色住宅的研究成果与相关的建设成果来展现我国农村绿色住宅的发展全貌,对国家与地方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与回顾,试图将我国农村绿色住宅的制度保障体系勾勒出来,便于理解绿色住宅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分析来反思还需加强的相关制度建设。并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国农村绿色住宅的发展与实践进行剖析,将农村地区的相关建设标准与国家的规范性文件加以对应,便于对比研究,发现不足,并使关于住宅建设中的结构材料的生态性、相关技术的适宜性、以及在农村地区附属设施方面的生态做法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面而详实对我国农村绿色住宅研究与建设的分析成果。最后针对研究分析得到的经验与不足之处进行思考,讨论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绿色住宅的主要难点以及可行性,不仅局限在专业领域,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农村住宅的理论研究,并助力相关实践创新。
吉喆,尹海琼,王海蕴[5](2014)在《巴蜀风向标》文中指出重庆市以及四川等地,是我国循环经济试点路线图中的重要代表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保证可持续?巴蜀大地的战略高度一致:将循环经济坚持到底。春夏交季,巴蜀大地上绿意盎然,满目苍翠,处处涌动着循环经济发展的热潮。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和四川发展路径选择的战略意义显然不同寻常。"十一五"以来,巴蜀大地就开始了循环发展的积极探索。
俞京卓[6](2013)在《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住宅产业化被认为在资源利用以及配置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是生产力提升的表现,可以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于住宅的建造、使用、销售、拆除等各个方面。实践证明,住宅产业化可以为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方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但是发展缓慢,而且缺乏实践。重庆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城市,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重庆市住宅产业化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如何查找、分析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在重庆市实现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首先建立住宅产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市的住宅产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实际状况较差,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然后,针对制约产业化住宅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住宅全寿命期内的成本构成,构建了产业化住宅成本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产业化住宅和传统住宅的建造成本、运行成本、拆除成本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表明,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看,产业化住宅相比传统住宅可以为住宅开发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重庆市推广产业化住宅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研究了如何推进重庆市的住宅产业化,即重庆市住宅产业化战略研究。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依据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管理学、系统工程学等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方法,针对重庆市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适合重庆市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与战略,提出推进重庆市住宅产业化的实施策略,构建住宅产业化的支撑措施体系和推广政策体系,以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保持住宅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本刊记者[7](2010)在《北新房屋低碳、绿色节能化房屋体系》文中研究指明为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2002年12月北新建材携手日本新日本制铁、丰田汽车、三菱商社3家世界500强企业成立北新房屋有限公司,引进新日铁薄板钢骨住宅体系,为中国的市场
本刊记者[8](2006)在《从北新建材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颖[9](2006)在《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论文是在当前住宅产业化背景下,基于发展住宅部品化提出的部品集成化相关理论、技术与策略的研究。 论文首先对我国住宅部品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住宅产业化发展部品集成的重要性,并运用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住宅通用体系与适应性理论、系统集成理论等对部品集成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住宅部品的节能、制约部品集成化的各相关因素——部品模数制、部品标准化、接口通用化和部品认定保障制度以及部品集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文另一方面是结合国内正在推行的全装修住宅的建造模式,对全装修住宅的部品集成进行了探讨,并试图通过对住宅中的厨房和卫生间的设施、设备、电器、管线等部品的集成安装和各部品接口的功能性实现对住宅的核心功能部位——厨房、卫生间进行整体设计的研究和探讨。另外,论文还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住宅部品市场上有代表性的集成部品——盒子卫生间和整体厨房、橱柜,对其构造设计、接口技术、产品质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与全装修住宅中卫生间、厨房的对比调查,对研发与市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对策分析。 论文最后对我国推动住宅部品集成化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总结,并提出有关建议和想法。
宋志平[10](2003)在《北新房屋——中国制造房屋的先锋》文中指出
二、北新房屋:中国制造房屋的先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新房屋:中国制造房屋的先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标准化系列化部品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化住宅内涵 |
2 国内外工业化住宅发展现状 |
2.1 国内发展情况 |
2.2 我国现行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法 |
2.3 国外工业化住宅现状 |
2.4 国内外对比给出的启示 |
3 基于标准化部品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法 |
3.1 标准化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法 |
3.2 两种设计建造方法对比 |
4 基于标准化系列化部品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法可行性 |
5 基于标准化系列化部品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法的必备条件 |
5.1 适合工业化建造的标准化住宅体系开发 |
5.2 解决工业化住宅的标准化设计与多样化、个性化的矛盾 |
5.2.1 工业化住宅标准化设计方法 |
5.2.2 工业化住宅多样化与个性化 |
5.3 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体系 |
6 结语 |
(2)装配式住宅建筑在乡村发展中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3.3 概念辨析 |
1.3.4 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
1.4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1.4.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1.4.2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1.4.3 未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国外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状况 |
2.1 木结构体系 |
2.1.1 发展概况 |
2.1.2 体系介绍 |
2.1.3 案例分析 |
2.2 钢结构体系 |
2.2.1 发展概况 |
2.2.2 体系介绍 |
2.2.3 案例分析 |
2.3 混凝土结构(PCA) |
2.3.1 发展概况 |
2.3.2 体系介绍 |
2.3.3 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状况 |
3.1 木结构体系 |
3.1.1 发展概况 |
3.1.2 体系介绍 |
3.1.3 案例分析 |
3.2 钢结构体系 |
3.2.1 发展概况 |
3.2.2 体系介绍 |
3.2.3 案例分析 |
3.3 混凝土结构体系 |
3.3.1 发展概况 |
3.3.2 体系介绍 |
3.3.3 案例分析 |
3.4 我国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探讨适合应用于乡村的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 |
4.1 我国乡村装配式住宅发展状况 |
4.1.1 乡村住宅建设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
4.1.2 乡村装配式住宅发展状况 |
4.1.3 发展乡村装配式住宅建筑的重要意义 |
4.2 适合应用装配式的乡村住宅建筑特点 |
4.3 适合应用于乡村的装配式住宅体系筛选 |
4.3.1 筛选条件 |
4.3.2 筛选标准 |
4.3.3 筛选结果 |
4.4 适合应用于乡村的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 |
第5章 装配式住宅建筑在浦江县新光村新建民宅中的应用探索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基地概况 |
5.2 装配式住宅建筑群体多样性 |
5.3 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应用 |
5.3.1 结构选型 |
5.3.2 结构分解 |
5.3.3 构件拆分 |
5.3.4 构件运输 |
5.3.5 现场施工 |
5.3.6 单体建筑装配率 |
5.4 问题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筒历 |
(3)北京地区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促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进入新阶段 |
1.1.2 北京四合院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新型四合院的兴起 |
1.1.3 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及钢结构住宅的优势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相关概念 |
1.3.1 轻钢装配式结构概念约定 |
1.3.2 新型四合院 |
1.4 研究对象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 |
1.4.2 使用对象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调研及设计策略 |
2.1 轻钢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2.1.1 国外轻钢装配式住宅发展概况 |
2.1.2 各国轻钢装配式低层住宅特点 |
2.1.3 国内轻钢装配式住宅发展概况及特点 |
2.2 国内现行相关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规范及标准 |
2.3 北京地区传统四合院及现代新型四合院调研与分析 |
2.3.1 传统四合院调研 |
2.3.2 传统四合院功能布局和结构 |
2.3.3 传统四合院单体建筑构造 |
2.4 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的设计原则 |
第3章 适用于新型四合院建筑的轻钢装配式结构体系设计 |
3.1 轻钢结构体系设计 |
3.1.1 轻钢骨架的选择 |
3.1.2 钢材的选择 |
3.1.3 适用于新型四合院建筑钢框架体系设计 |
3.1.4 屋顶骨架设计 |
3.1.5 钢框架的冷热桥、防腐处理 |
3.1.6 钢结构节点设计 |
3.2 预制墙板设计 |
3.2.1 钢结构住宅常用墙体 |
3.2.2 外墙板的基本构造 |
3.2.3 墙体的接缝设计 |
3.2.4 墙板的节点设计 |
3.2.5 墙面装饰构造做法 |
3.3 屋面设计 |
3.3.1 材料选择 |
3.3.2 屋面构造方法 |
3.4 基础及地面板设计 |
3.4.1 基础设计 |
3.4.2 地面集成板设计 |
3.5 管线布置 |
第4章 轻钢装配式四合院的模数设计及构件库的建立 |
4.1 四合院模数化的可行性分析 |
4.1.1 模数化的四合院构造 |
4.1.2 规律化的建筑构成 |
4.1.3 四合院模数化的可行性 |
4.2 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标准化设计 |
4.2.1 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模数的确定 |
4.2.2 空间尺寸标准化及其模数 |
4.3 结构标准化构件库建立 |
4.3.1.柱子 |
4.3.2 梁 |
4.3.3 屋架 |
4.3.4 围护结构 |
4.3.5 其他构件及连接件 |
第5章 轻钢装配式二进新型四合院的设计及经济性分析 |
5.1 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的四合院功能布局设计 |
5.1.1 封建礼制下的传统四合院空间功能 |
5.1.2 新功能的引入 |
5.1.3 现代生活模式所需的空间功能与流线 |
5.1.4 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的功能布局 |
5.2 轻钢装配式二进新型四合院建筑设计及施工 |
5.2.1 轻钢装配式二进新型四合院建筑设计 |
5.2.2 轻钢装配式二进新型四合院建筑施工 |
5.3 经济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我国农村绿色住宅发展现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解题 |
1.1“绿色住宅”概念的锁定 |
1.2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1 研究背景 |
1.2.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理论意义 |
1.3.2.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通过对相关文献深入研读的研究方法 |
1.4.2.2 通过对典型区域进行现场调研的研究方法 |
1.4.2.3 借助理论研究成果分析技术实践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1.5.1 论文创新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分析 |
2.1 现阶段我国农村住宅的建设特点: |
2.1.1 建设分散且频繁,建造方式多为自建 |
2.1.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科学规划 |
2.1.3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用能效率低下 |
2.1.4 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农村住宅新变化 |
2.2 我国农村住宅室内环境分析: |
2.2.1 南、北方地区室内热环境情况分析 |
2.2.2 南、北方地区室内空气质量情况分析 |
2.3 广大农村居民对绿色住宅的发展诉求: |
2.3.1 体现经济性是核心诉求 |
2.3.2 提高舒适性是基本诉求 |
2.3.3 兼顾灵活性是重要诉求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绿色住宅理论研究成果 |
3.1 始于被动式太阳房项目的一系列国家课题研究成果: |
3.2 国家通过颁布规范性文件支持发展农村绿色住宅: |
3.3 对农村绿色住宅的误读: |
3.3.1 绿色住宅即包含生态技术的住宅 |
3.3.2 绿色住宅往往造价很高,农村地区无力负担 |
3.3.3 为了实现住宅的“绿色”,可以牺牲其功能的合理性 |
第四章 我国农村绿色住宅实践探索分析 |
4.1 不同结构材料的农村绿色住宅探索: |
4.1.1 木结构 |
4.1.1.1 木结构建筑的特性: |
4.1.1.2 实践案例:四川省大坪村震后重建示范项目 |
4.1.2 夯土结构 |
4.1.2.1 夯土建筑的特性: |
4.1.2.2 实践案例:甘肃省会宁县丁家沟乡马岔村现代夯土绿色民居建造研究示范项目 |
4.1.2.3 实践案例:住建部村镇司在四川省马鞍桥村进行的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
4.1.3 钢结构 |
4.1.3.1 钢结构体系的特点与发展潜力: |
4.1.3.2 实践案例: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佟营村样板房 |
4.1.3.3 实践案例:北新房屋 |
4.1.4 草砖住宅 |
4.1.4.1 草砖住宅的优越性: |
4.1.4.2 实践案例:黑龙江省汤原县草砖房建设项目 |
4.2 适宜生态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 |
4.2.1 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的生态做法: |
4.2.1.1 墙体做法 |
4.2.1.2 屋顶做法 |
4.2.1.3 门窗做法 |
4.2.2 农村住宅在调节室内热舒适度方面的生态做法: |
4.2.2.1 通过收集太阳能进行采暖 |
4.2.2.2 与自然媒介进行能量交换的地源热泵 |
4.2.2.3 通过地下埋管进行被动通风 |
4.3 附属设施的生态做法: |
4.3.1 沼气发酵式厕所 |
4.3.2 三格化粪池厕所 |
4.3.3 化粪池、沼气池系统与燃池的集成设计 |
第五章 在我国推广农村绿色住宅的难点分析与发展建议 |
5.1 在我国农村推广绿色住宅的难点分析: |
5.1.1 与居住主体相关的难点分析: |
5.1.1.1 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 |
5.1.1.2 农村地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
5.1.1.3 农村居民价值观与审美观的更新 |
5.1.1.4 农村居民认识新技术的局限性 |
5.1.2 与社会环境相关的难点分析: |
5.1.2.1 宅基地面积缩小带来的困境 |
5.1.2.2 新型经济交往模式带来的阻力 |
5.1.3 与住宅建设专业性相关的难点分析: |
5.1.3.1 农村绿色住宅设计与评价标准缺乏 |
(1)已有设计与评价标准梳理 |
(2)对相关标准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
5.1.3.2 太阳能利用的建筑一体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
5.1.3.3 对创新成果进行实践的推广机制还不成熟 |
5.1.3.4 适宜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还需加强 |
5.1.3.5 施工团队的专业性和维修管理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
5.2 我国农村绿色住宅发展策略的探讨: |
5.2.1 更多关注农村绿色住宅建设的特殊性 |
5.2.2 注重太阳能资源利用的稳定性 |
5.2.3 规划设计中应兼顾耐久性与灵活性 |
5.2.4 还应坚持适用、经济与美观的原则 |
5.2.5“绿色”理念应渗透到设计与评价阶段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巴蜀风向标(论文提纲范文)
辐射全区的重庆战略 |
直击重点领域的四川战略 |
成都上下齐动 |
宜宾抓大抓重 |
绵阳变废为宝 |
广安点面结合 |
政府与市场 |
典型案例展示 |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 |
重庆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 |
重庆同兴垃圾处理有限公司 |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成都青白江工业区 |
成都丽雅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 |
台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 |
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保和富山再生资源产业园 |
北新房屋有限公司 |
四川帕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
(6)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国背景 |
1.1.2 重庆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住宅产业化相关理论 |
2.1 住宅产业 |
2.1.1 住宅产业的概念 |
2.1.2 住宅产业的构成 |
2.1.3 住宅产业的特点 |
2.2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及内涵 |
2.2.1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
2.2.2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 |
2.3 全装修住宅 |
2.3.1 全装修住宅的概念 |
2.3.2 住宅产业化与全装修住宅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住宅产业化水平现状评价 |
3.1 评价住宅产业化水平的意义 |
3.2 住宅产业化水平指标体系 |
3.2.1 住宅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2 住宅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住宅产业化水平现状综合评价模型 |
3.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 |
3.4 实证研究 |
3.4.1 选择研究对象及方法 |
3.4.2 确定评价尺度集合权重 |
3.4.3 一级模糊评价 |
3.4.4 二级模糊评价 |
3.5 住宅产业化水平偏低的原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产业化住宅技术经济分析研究 |
4.1 全寿命周期理论 |
4.1.1 全寿命周期的含义 |
4.1.2 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含义 |
4.2 产业化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4.2.1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含义 |
4.2.2 产业化住宅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意义 |
4.2.3 产业化住宅全寿命期费用构成体系 |
4.2.4 产业化住宅费用评估模型 |
4.3 基于全寿命周期产业化住宅的经济效益分析 |
4.3.1 初始投资 |
4.3.2 使用费用 |
4.3.3 拆除处置费用 |
4.4 案例分析 |
4.4.1 工程概况 |
4.4.2 基本假设 |
4.4.3 住宅全寿命期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推进措施政策研究 |
5.1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
5.1.1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基础 |
5.1.2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 SWOT 分析 |
5.1.3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总结 |
5.2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推进原则及发展目标 |
5.2.1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推进原则 |
5.2.2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目标 |
5.2.3 时间步骤 |
5.3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5.3.1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 |
5.3.2 国内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调控政策与激励机制 |
5.3.3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对重庆市的启示 |
5.4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支撑措施体系 |
5.4.1 技术保障体系 |
5.4.2 住宅建筑体系 |
5.4.3 住宅部品体系 |
5.4.4 住宅质量保证体系 |
5.4.5 住宅性能评定体系 |
5.5 重庆市住宅产业化推广政策体系 |
5.5.1 住宅产业技术政策 |
5.5.2 住宅产业经济政策 |
5.5.3 住宅产业结构政策 |
5.5.4 住宅产业组织政策 |
5.5.5 住宅产业布局政策 |
5.6 重庆市推行产业化住宅发展建议 |
5.6.1 研究部品的认定以及成套技术的选用 |
5.6.2 培育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 |
5.6.3 推行产业化住宅小区示范工程建设 |
5.6.4 扶持和培育住宅产业集团 |
5.6.5 加强技术交流与对外合作 |
5.6.6 继续广泛推行装修成品住宅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住宅产业化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 B 调查问卷数据表格 |
附表 1 标准层特征矩阵 RB |
附表 2 标准层归一化矩阵 RB |
附表 3 政策法规状况指标层 RB1 |
附表 4 政策法规状况指标层归一化矩阵 RB1 |
附表 5 专家评价表 |
附表 5 专家评价表(续) |
(8)从北新建材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从国有到国有控股再到成功上市北新建材争当国资改革先锋 |
战略调整、理念创新北新建材成功迈向新经济、新业态 |
寻找出路、将企业做强做大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
勇于实践、携资本运营能力优势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
(9)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内容框架 |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1.3.1 论文的创新点 |
1.3.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分析 |
2.1 住宅产业化概念含义及目前国内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
2.1.1 概念界定 |
2.1.2 我国住宅产业现状 |
2.2 住宅产业化部品及部品化含义 |
2.2.1 住宅部品 |
2.2.2 住宅部品化及必要性 |
2.3 以住宅部品为特征的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
2.3.1 从住宅部品发展看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 |
2.3.2 国外住宅部品化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部品化理论支持体系 |
3.1 住宅体系与住宅部品 |
3.1.1 通用体系 |
3.1.2 国内、外住宅专、通用体系的研发 |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住宅部品体系 |
3.2.1 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3.2.2 住宅部品的可持续发展 |
3.3 广泛适应性理论与住宅部品 |
3.3.1 适应性理论 |
3.3.2 住宅部品的适应性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住宅部品体系集成系统分析 |
4.1 住宅部品体系组成及技术体系 |
4.1.1 住宅部品体系的组成框架 |
4.1.2 住宅部品技术体系 |
4.2 工业化住宅系统集成 |
4.2.1 技术集成 |
4.2.2 功能集成 |
4.3 住宅部品集成化系统 |
4.3.1 住宅部品集成化方式 |
4.3.2 住宅部品集成化模式 |
4.4 全装修住宅的现状与发展模式 |
4.4.1 问题的提出 |
4.4.2 全装修住宅对住宅产业(住宅部品)的影响 |
4.4.3 全装修住宅的集成模式 |
4.4.4 全装修住宅的问题与保障 |
4.4.5 全装修住宅部品集成关键技术 |
4.4.6 全装修住宅集成重点发展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住宅部品集成化技术支持体系探讨 |
5.1 住宅部品的模数化 |
5.1.1 净模数制 |
5.1.2 部品的模数标准 |
5.2 住宅部品的接口技术 |
5.2.1 概念 |
5.2.2 接口类型、方式 |
5.3 住宅部品的优化 |
5.3.1 标准化、系列化与多样化 |
5.3.2 部品的模块化 |
5.4 住宅部品性能认定体系 |
5.4.1 部品性能认定的背景 |
5.4.2 部品性能认定的内容 |
5.4.3 部品性能认定的程序 |
5.4.4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的认定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整体卫生间技术 |
6.1 住宅卫生间的现状 |
6.1.1 设计的问题 |
6.1.2 质量的问题 |
6.1.3 卫生间整体设计的提出 |
6.2 卫生间整体设计技术前提 |
6.2.1 卫生间位置的优化 |
6.2.2 卫生间平面功能布局 |
6.2.3 卫生间的适宜尺寸和模数标准 |
6.2.4 卫生间的适应性设计 |
6.2.5 卫生间的环境设计 |
6.3 卫生间部品集成之设备布置 |
6.3.1 洁具 |
6.3.2 配件 |
6.4 卫生间部品集成之管线综合布局技术 |
6.4.1 给、排水管道 |
6.4.2 地漏 |
6.4.3 通风管道竖井 |
6.4.4 电气线路 |
6.5 卫生间部品接口技术 |
6.5.1 坐便器接口 |
6.5.2 洗面盆、浴缸、淋浴房按口 |
6.5.3 洗衣机接口 |
6.6 盒子卫生间技术 |
6.6.1 盒子建筑 |
6.6.2 盒子卫生间的发展 |
6.6.3 盒子卫生间的技术分析 |
6.6.4 盒子卫生间与全装修住宅卫生间的比较 |
6.6.5 国内企业的研发背景 |
6.6.6 问题与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整体厨房技术 |
7.1 住宅厨房的发展及现状 |
7.2 厨房整体设计技术前提 |
7.2.1 平面位置的优化 |
7.2.2 厨房的平面功能类型 |
7.2.3 厨房间的基本平面布局 |
7.2.4 厨房间的适宜尺寸 |
7.2.5 厨房间的环境设计 |
7.2.6 厨房间的适应性设计 |
7.3 厨房部品集成之设备布置 |
7.3.1 厨用家具 |
7.3.2 厨房电器 |
7.3.3 通风换气设备 |
7.3.4 热水器 |
7.4 厨房部品集成之管线综合布局 |
7.4.1 给排水及煤气设计 |
7.4.2 电气设计 |
7.4.3 "三表"设置 |
7.4.4 排油烟管道竖井设置 |
7.5 厨房部品接口技术 |
7.5.1 接口常见问题 |
7.5.2 接口细部设计 |
7.6 整体橱柜 |
7.6.1 概念的提出 |
7.6.2 整体橱柜的技术分析 |
7.6.3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发展对策 |
8.1 结论 |
8.1.1 理论支持 |
8.1.2 技术保障与支持 |
8.1.3 具体分析 |
8.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8.2.1 住宅产业环境方面 |
8.2.2 政策导向 |
8.2.3 法规、标准 |
8.2.4 技术与人员素质 |
8.3 住宅部品集成的发展途径 |
8.3.1 增强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 |
8.3.2 积极推广示范工程 |
8.3.3 促进住宅产业化集团的形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与产品目录(节选)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北新房屋:中国制造房屋的先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标准化系列化部品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思考[J]. 郑华海,李元齐,刘匀.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19(03)
- [2]装配式住宅建筑在乡村发展中的探索[D]. 张翩翩. 浙江大学, 2018(12)
- [3]北京地区轻钢装配式新型四合院设计方法研究[D]. 彭天雪.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4]我国农村绿色住宅发展现状初探[D]. 胡昱. 天津大学, 2014(03)
- [5]巴蜀风向标[J]. 吉喆,尹海琼,王海蕴. 财经界, 2014(16)
- [6]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 俞京卓. 重庆大学, 2013(03)
- [7]北新房屋低碳、绿色节能化房屋体系[J]. 本刊记者. 住宅产业, 2010(08)
- [8]从北新建材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J]. 本刊记者. 中国建材, 2006(09)
- [9]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D]. 高颖. 同济大学, 2006(02)
- [10]北新房屋——中国制造房屋的先锋[J]. 宋志平. 房材与应用,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