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对在校子女造成的心理偏差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车宇英[1](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L县H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如社会结构变化导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形成,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的问题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农村人员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长。由于长期缺乏亲情和关爱,留守儿童遭受了成长失爱、学习失教、心理失衡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心解健康教育问题对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大部分学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进行过探讨,很少有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通过实证考察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和调查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调查,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调查对象进行统计调查,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从农村留守儿童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该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支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三章为调查研究报告分析,该部分主要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整理,从中得出相关数据,剖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机构设置不完善、教育方法单一等。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留守儿童层面四个层面在问题当中寻求成因。第四章从社会工作介入角度阐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章基于优势视角基础上对某个案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介入。第六章从社会工作介入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建议。最后是结论和反思。
黄应龙[2](2020)在《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欺凌数量和恶性程度不断被媒体曝光,其多发性、社会危害的严重性以及治理的复杂性,逐渐从单一的校园教育问题上升为全球都在面临并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模式也就变得尤为紧迫与重要。基于此,我国政府为有效遏制中小学生欺凌,国务院以及中央多部委通过联合发文的形式提出各地开展实施中小学生欺凌治理。县域作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环节中的重要空间,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其治理水平直接关乎公共政策在我国基层的落地执行以及实际运行成效,调研县域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的实际推进情况以及各方响应力度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P县已实施县域内中小学生欺凌治理一年有余,总体上而言仍处于治理的起步探索阶段,还有诸多有待商榷之处,亟需探索并及时修正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策略。基于此,本文对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进行探索与研究,以多中心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人物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了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回顾了东西方发达国家中的美日两国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优化策略。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自2018年6月各省陆续响应中央号召以来,为了推进中小学生欺凌治理,P县主要通过教育局、公安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确立了单一的政府参与治理的模式。但是,由于政府层面治理理念创新意识不强、领导机构权力分配不合理、治理职责划分模糊、缺乏长期治理机制、惩治欺凌现行法律不力,家庭层面家庭功能缺失、家校互动不足、治理方法有效性不高,社会层面网络社会不良因素防控机制薄弱、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尚处空白、人技共治互动不足、媒体宣传导向不力,学校层面法治教育形式单一、教师惩治欺凌意愿不足、校内防控体系有效性不高等,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水平还不高。为此,需要发挥主导性,优化政府治理、弥补监护与教育缺失,完善家庭治理、构建支持维度,夯实社会治理、增强内部防控,强化学校治理,以推进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的进一步发展。期望通过政府联合各方共同成为治理主体,并加以国家立法的强制性保障,合力应对中小学生欺凌,让中小学生能够沐浴在全员共治与法治健全的的天空下茁壮、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能够在全员共治的过程中,既能提升社会各界对政府的公信力,又能夯实县级政府的治理水平,更是县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实践探索与有力回应。
贺德望[3](2019)在《城市留守儿童思想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产物。部分城市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眼界视野宽阔,心智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严峻的思想问题。研究并解决城市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有利于帮助其健康阳光成长,也能促进具有城市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教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教育扶贫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对城市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课题分四部分进行分析探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该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综述国内外城市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研究现状,同时阐述该课题研究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在整合专家学者们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与本文相关的概念如思想的内涵,再结合调查访谈内容资料总结出当前城市留守儿童思想问题现状,具体从集体意识、亲子关系、求学态度、责任感、自我独立意识、心理健康、行为体现等七个方面指出该群体存在的思想问题。第三部分在借鉴专家学者们对城市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利用查阅文献研究、调查访问、个案研究、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结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经验总结,从城市留守儿童自身主观因素和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方面着手,对城市留守儿童思想问题现状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结合对城市留守儿童思想问题典型案例的成因分析,从学校、家庭、社会、地方政府等方面提出城市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策略,并明确教育策略运用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教育对策的实效性。
郑雪婷[4](2019)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化进程发展,以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又由于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及现行的城乡分制户籍管理制度,一个边缘性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即由于父母进城务工,被留在农村学习、生活,由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未满十八周岁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查阅了无数新闻报道,以及进行了相关实地考察之后,深刻认识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名工家庭的自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量的新闻报道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受到各种各样的身心伤害,又或者,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道德意志薄弱、价值观扭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实地访谈法,从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出发,深层次剖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成因,保障调查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数不胜数,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相当广,如留守儿童的规模、类型、主要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等。然而,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却是相对匮乏。研究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性格方面,常有焦虑自卑感,逆反心理大。(2)学习方面,注意力缺陷,学习动机较弱。(3)人际关系方面,孤僻不合群,多数留守儿童患有社交恐惧症。(4)人生观方面,道德意志较为薄弱,扭曲心理严重。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拟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以及儿童心理健康的理论依据出发,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再从我国的政策体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五个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所分析的原因,针对性地从五个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研究和解决策略提供新的视角;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城市化的发展;为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与方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杨霞[5](2018)在《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因素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市第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属于高级中等教育的范畴,连接九年义务教育与大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社会的不断进步带来高中的蓬勃发展。但同时,也给高中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便是“辍学”。高中不在义务教育范围之内,高中生辍学并未像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一样受到高关注。但高中生辍学同样阻碍教育的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这个问题不可以被忽视。特别是对于农村籍高中生来说,他们好不容易考到城区的高中,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辍学”了,这不仅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更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涉及社会公平。本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为田野调查地点,样本学校为文山市第二中学,是文山市城区内三所高中之一。样本学校的特点在于,她是地处城区的高中,但承担的高中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这一部分学生来到城区继续学业,却又成为城市辍学生的“主力”。本文通过对样本学校2017学年高二年级辍学的农村籍高中生、他们的同学及家长、老师进行访谈,同时对在学校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真实全面地对文山市第二中学农村籍高中生辍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因素和突发事件这六个角度,全面调查分析文山市第二中学农村籍高中生辍学原因,对四个典型农村籍辍学高中生事例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得出学生个体、家庭、老师及学校的管理及综合因素四方面影响农村籍高中生的辍学选择。并提出了以下对策:农村籍高中生在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学校应加强对农村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农村籍高中生遇到挫折、遭受困境时,家长、老师应向他们提供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政府、社会应加大对解决农村家庭沉积多年的经济困难的帮扶和引导,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家庭的经济难题;学校和教育部门要给辍学的农村籍高中生留出让他们回来的“后路”。
房靖钧[6](2018)在《农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霞浦县L村为例》文中指出目前,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城市化过程,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留守儿童数量约2300多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达1980多万。近年来,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事件频发,留守儿童问题俨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教育状况很不乐观,以隔代抚育模式最为普遍,由于父母长期缺位,孙辈与祖辈共同生活,受老一辈的习惯性的经验以及育儿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孙辈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学习、安全等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当下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接受与社会要求相适宜的教育,无论是对新农村建设,还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均是不利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愈发严峻,介入迫在眉睫,如何做好相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门坎,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以霞浦县崇儒乡L村0-16周岁的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了解他们家庭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搜集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生活的一系列资料,并对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全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有关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的相关概念和社工专业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了霞浦县崇儒乡L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第三部分讲的是个案介入的过程并从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程序来实施。第四部分探讨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解决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教育相关问题的具体的可行的对策。本文根据社会工作介入后的评估,并进行相关总结与反思,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更需要政府的助力、良好家庭环境的支持以及社会网络系统的帮扶,社会各界应尽到对留守儿童这一监护义务,情系留守,关爱隔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胡利[7](2016)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劳动力外出虽然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然而也形成了一些新型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孩子的教育、监护等因素,从而出现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针对中国当前的户籍体制城市相关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部分待遇分析,该方面人口得到的福利和城市人口不一样,所以其通常情况下不会带孩子外出。中国于二零一四年留守儿童人数大概是5800万人,而农村留守儿小于十四周岁的人数高于4000万人。并且该数据定会稳定在很长的时间,且呈稳步上升趋势。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前言。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就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界定。第三章在对山东省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调研所整理的一手数据资料,进行着重分析山东省邹城市的留守儿童现状。第四章主要分析山东省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缺失,包括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这几个主要因素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五章国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个案研究。主要分析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和江西省上栗县福田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个案。第六章结合以上对于山东省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首先是要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其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再次完善学校教育。最后强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高旭[8](2015)在《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以万安县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也面临挑战。在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产生大量的用工需求,而与此相反,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迁移,以缓解生存压力,提高收入。二元经济体制下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政策规定,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生活、学习的壁垒,务工人员本身由于学历、技能层次低,他们大多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从事脏苦累的工作,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很难承担子女在城市生活、学习的高额成本,于是大量的农村留守人员产生。儿童就成为这支庞大群体的尤其引人关注的对象。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所处的境况、环境却不容乐观。而且农村留守儿童有数千万之众,他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全面发展,牵涉到留守儿童、家庭的根本利益,事关广大农村的未来发展,事关和谐社会的实现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本文以万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为基础,描述并分析了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据此提出对策研究。全文共分6章,第1章为绪论。概述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第2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分析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万安县为案例研究,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万安县当地的主要做法及启发;第4章为江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第5章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提出解决江西省留守儿童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及措施。第6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做出展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国家、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合力构建社会关心、支持的体系和制度网络,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李长锋[9](2014)在《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富裕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流动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诸如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问题,他们子女的入学、高考等受教育问题等。和普通家庭相比,农民工的家庭由于其外出务工的缘故,使其子女成为了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他们中的很多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自身的许多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些都告诉我们必须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以佳木斯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围绕着佳木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这一论题,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并相对应地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阐释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家庭育人环境建设、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三者的角度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对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关的概念与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相关概念从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两个方面展开;相关的基础理论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学理论、农村留守儿童系统管理理论和农村留守儿童边缘化理论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对佳木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家庭教育即家务繁重、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和得不到应有的受教育权;学校教育即学习目的功利性严重和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对佳木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从家庭因素即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和其他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学校因素即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和同学之间的负面影响;社会因素即城乡二元化社会制度的不利影响、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和整体合力不强三个方面展开。本文的第五部分对佳木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从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即家庭环境建设和学校环境建设;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即改革城乡户籍制度,促进教育公平与立足佳木斯实际,发展地区经济及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农村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郭煜[10](2013)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以冠县东古城镇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同时产生一批特殊人群,即留守儿童。人在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就是儿童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缺少了父母的指导和帮助,那么他的人格发展就容易偏离常规,进而影响心理正常发展。尤其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缺少了父母的引导,儿童很容易形成不易改变的人格障碍倾向,影响自己一生的幸福,一些人甚至会走向极端的道路。了解留守学生的现状,创建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以及留守儿童关爱委员会,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拟运用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等理论知识,应用实证调研、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以东古城镇中学为例,着重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措施和政策建议。本选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理论视野为指导,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紧扣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一主线进行研究。先界定研究内容,明确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以及留守儿童的现状。然后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历史发展,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如果任由农村留守儿童依照现状发展下去,那么可能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会是怎样,即留守儿童问题。介绍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关的各种理论视野,并利用这些相关理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以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中学作为个案,以中学七、八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就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养成与心理健康、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的现状与成因。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总体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分析论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有数目及增长速度都非常可观,整体素质相对下滑和隐含的心理问题会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较大威胁。留守儿童的普遍存在会加剧社会分化,甚至造成社会对立。本文试图依据近年来推行的各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与项目的进展和收效情况,找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探究政府、公众、社会需要怎么做,可以做到什么。最后通过调研结果给出政府和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全民了解、关注留守儿童,政府有责任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法则,流动人口转移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健全有效的留守儿童监督管理机制。
二、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对在校子女造成的心理偏差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对在校子女造成的心理偏差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L县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留守儿童 |
2.1.2 心理健康教育 |
2.1.3 社会工作介入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2.2.2 社会支持论 |
2.2.3 优势视角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述评 |
3 H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研究步骤 |
3.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 |
3.3.1 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
3.3.2 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家庭基本信息分析 |
3.3.3 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
3.4 成因分析 |
3.4.1 家庭教育方面 |
3.4.2 学校教育方面 |
3.4.3 社会工作介入方面 |
3.4.4 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
4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4.1 必要性 |
4.1.1 学校教育发展需要 |
4.1.2 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
4.1.3 我国社会发展需要 |
4.2 可行性分析 |
4.2.1 价值理念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
4.2.2 符合我国教育目标的要求 |
4.2.3 教育方法灵活 |
5 基于优势视角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介入 |
5.1 案例陈述 |
5.1.1 案主信息及背景 |
5.1.2 接案原因 |
5.2 介入过程及成效 |
5.2.1 原因预估 |
5.2.2 案主资源优势评估 |
5.2.3 服务计划 |
5.2.4 介入过程 |
5.2.5 成效评估及小结 |
5.3 其他介入方式 |
6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
6.1 树立科学社会工作理念,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
6.2 整合社会各种优势资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
6.3 发挥社会工作功能优势,构建科学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
6.4 正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逐步加强社会工作介入 |
6.5 强化相关部门领导重视程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
7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访谈调查 |
致谢 |
(2)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中小学生欺凌 |
(二)治理 |
二、理论基础 |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现状调查 |
一、中小学生欺凌治理调查实施过程 |
(一)明确调查目的 |
(二)设计调查问卷与拟定访谈提纲 |
(三)确定调查对象 |
(四)发放、回收此次调查问卷以及访谈资料 |
二、中小学生欺凌治理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治理现状及访谈调查结果简要概述 |
三、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现存问题 |
(一)政府主导性发挥不足 |
(二)家庭监护与教育缺位 |
(三)社会支持力度不强 |
(四)学校内部防控薄弱 |
第四章 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政府治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治理理念创新意识不强 |
(二)领导机构权力分配不合理 |
(三)治理职责划分模糊 |
(四)缺乏长期治理机制 |
(五)惩治欺凌现行法律不力 |
二、家庭治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家庭功能缺失 |
(二)家校互动不足 |
(三)治理方法有效性不高 |
三、社会治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网络社会不良因素防控机制薄弱 |
(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尚处空白 |
(三)人技共治互动不足 |
(四)媒体宣传导向不力 |
四、学校治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法治教育形式单一 |
(二)教师惩治欺凌意愿不足 |
(三)校内防治体系有效性不高 |
第五章 中小学生欺凌治理国外经验 |
一、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美国经验 |
(一)政府出台相应治理计划 |
(二)社会层面参与共同治理 |
(三)制定专门法去夯实法治防线 |
二、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日本经验 |
(一)政府出台多项治理措施 |
(二)社会各界多方参与治理 |
(三)建立自上而下反欺凌治理机构 |
三、中小学生欺凌治理国外经验借鉴 |
第六章 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优化策略 |
一、发挥主导性,优化政府治理 |
(一)转变政府治理理念 |
(二)完善领导机构设置 |
(三)细化政府欺凌治理职责 |
(四)主动对接各方需求 |
(五)建立各方互动渠道完善长期治理机制 |
(六)健全法律法规,筑牢法治防线 |
二、弥补监护与教育缺位,完善家庭治理 |
(一)“代理家长”化解县域临时家庭缺位 |
(二)家校互动打通校内外欺凌共治通道 |
(三)夯实家庭参与欺凌治理有效方法 |
(四)引导本地就业弥补长期家庭缺位 |
三、构建支持维度,夯实社会治理 |
(一)清扫网络社会不良因素 |
(二)加强媒体宣传导向 |
(三)引导人技共治 |
(四)培育社会组织 |
四、增强内部防控,强化学校治理 |
(一)创新学校法治教育形式 |
(二)明确教师治理职责 |
(三)完善校内欺凌防控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情况访谈提纲(政府) |
附录C 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情况访谈提纲(学校) |
附录D 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情况访谈提纲(公众) |
附录E 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情况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3)城市留守儿童思想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的背景 |
2. 研究的目的 |
3. 研究的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状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三) 本文写作思路和方法 |
1. 写作思路 |
2. 写作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 本文创新性和可行性分析 |
2. 本文不足之处 |
一、城市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阐述 |
(一) 思想的内涵 |
(二) 城市留守儿童思想内涵 |
(三) 城市留守儿童思想问题 |
1. 集体观念欠缺,追求自我享乐 |
2. 亲子关系不佳,家庭美德匮乏 |
3. 求学态度不端,理想信念淡薄 |
4. 缺乏责任担当,人际关系紧张 |
5. 独立意识缺少,自我管理减弱 |
6. 心理偏差严重,情绪调控不足 |
7. 沾染不良习性,行为表现不良 |
二、城市留守儿童思想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主观因素方面 |
1. 生源性原因 |
2. 认知性原因 |
(二) 客观因素方面 |
1. 家庭教育缺少 |
2. 学校教育缺位 |
3. 社会教育缺失 |
三、城市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对策探诉 |
(一) 教育主体层面的教育对策建议 |
1. 加强学校教育 |
2. 重视家庭教育 |
3. 联动社区教育 |
4. 政府导向关注 |
(二) 教育对策的运用要求 |
1. 要尊重城市留守儿童 |
2. 要理解城市留守儿童 |
3. 要贴近城市留守儿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概述与理论依据 |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述 |
2.1.1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
2.1.2 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划分 |
2.1.3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
2.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
2.2.1 心理健康的内涵 |
2.2.2 心理健康的界定标准 |
2.2.3 儿童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 |
2.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理论依据 |
2.3.1 精神分析学派 |
2.3.2 行为主义学派 |
2.3.3 人本主义学派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
3.1.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
3.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验证方法 |
3.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
3.2.1 性格方面 |
3.2.2 学习方面 |
3.2.3 人际关系方面 |
3.2.4 人生观方面 |
3.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
3.3.1 政策体制不完善 |
3.3.2 社会环境的影响 |
3.3.3 学校教育的缺位 |
3.3.4 家庭教育的不足 |
3.3.5 自身存在的不足 |
第四章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
4.1 政府方面 |
4.1.1 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政策统一与制度公平 |
4.1.2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
4.2 社会方面 |
4.2.1 加强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支持 |
4.2.2 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
4.3 学校方面 |
4.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
4.3.2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 |
4.3.3 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持教师与家长有效对话 |
4.4 家庭方面 |
4.4.1 强化亲子教育功能,给予留守儿童亲情关怀 |
4.4.2 重视监护人的选择,明确代理监护人的责任 |
4.5 自身方面 |
4.5.1 提高自觉自律性,增强良好道德观念 |
4.5.2 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自立自强品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因素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市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调查云南省文山市第二中学农村籍高中生的辍学现状 |
二、分析云南省文山市第二中学农村籍高中生辍学因素 |
三、反思减少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的有效对策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
二、研究步骤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辍学因素的综述 |
二、关于解决学生辍学问题的对策的综述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样本学校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样本学校概况 |
一、样本地概况 |
二、样本学校概况 |
第二节 问卷及访谈反馈 |
一、问卷反馈 |
二、访谈反馈 |
第三节 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因素分析 |
一、农村学生个体因素 |
二、农村家庭因素 |
三、城区学校管理因素 |
四、综合因素 |
第四章 应对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二、关注城区的农村籍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 |
三、在高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
第二节 学校、教师、家长对城区的农村籍高中的关爱和用心 |
一、学校的责任 |
二、教师的责任 |
三、家长的责任 |
第三节 对贫困的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及其家庭的帮扶 |
一、政府、学校加大对贫困的农村籍学生的资助 |
二、政府加深对贫困的农村家庭的帮扶 |
第四节 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之后返校的可能 |
一、坚持不断地对辍学的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进行跟踪 |
二、对想要“返校”的辍学生敞开大门 |
三、多渠道地解决辍学生的在教育问题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因素 |
二、应对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问题的对策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农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霞浦县L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回顾 |
二、国外文献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目标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标 |
第四节 理论依据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二、优势视角理论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具体研究方法 |
二、研究条件和基础 |
第二章 霞浦县L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L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概述 |
第二节 L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
一、家庭教育的主体是文化素质较低的祖父母与外祖父母 |
二、祖辈关心孩子衣食住行,尤其重视农活和劳务 |
三、隔代监护下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现象严重 |
四、隔代监护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
五、生活单调乏味,留守儿童缺少娱乐活动 |
第三节 L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祖辈思想观念较落后 |
二、隔代教育方式不科学 |
三、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
第四节 L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民工潮的影响 |
二、祖辈文化存在局限 |
三、父母责任意识淡薄 |
第三章 社工介入L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接案 |
一、个案工作介入方法和优势 |
二、案件情况 |
第二节 预估 |
一、预估的内容 |
二、问题界定和系统分析 |
第三节 目标与行动计划 |
一、案主要达成的目标 |
二、介入计划 |
第四节 介入过程 |
一、个案介入活动 |
二、案主面谈介入和引导 |
三、家访面谈介入和引导 |
第五节 评估 |
一、关系建立的评估 |
二、介入阶段的评估 |
三、介入结果的评估 |
第六节 结案 |
一、具体目标实现情况 |
二、后期巩固阶段情况 |
第四章 总结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组建“学习平台”,提高监护人文化素质 |
二、铺架“亲情桥梁”,强化家长教育责任感 |
三、增设“心理频道”,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 |
四、打造“安全网络”,政府、家庭、社会齐抓共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L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儿童版) |
附录二: L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人的调查问卷(监护人版) |
附录三: L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人的访谈 |
附录四: L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人访谈纪要 |
附录五: 社工介入与小C面谈记录 |
附录六: 社工家访面谈记录 |
个人简历 |
(7)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
2.1 农村留守儿童 |
2.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
2.3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不同 |
2.3.1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
2.3.2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 |
第3章 山东省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地概述 |
3.2 研究设计 |
3.2.1 调查地点的选取 |
3.2.2 研究样本的选取 |
3.2.3 调查形式以及相关情况 |
3.2.4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分析 |
3.3.1 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状况 |
3.3.2 在校留守儿童的寄宿状况 |
3.3.3 父母在外务工情况 |
3.3.4 父母外出务工的地域情况 |
3.3.5 父母在外务工回家的频率 |
3.3.6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
3.3.7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
3.3.8 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 |
3.3.9 农村留守儿童对监护人的态度 |
3.4 山东省邹城市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
3.5 山东省邹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3.5.1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
3.5.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
第4章 山东省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
4.1 家庭教育的缺失 |
4.1.1 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陪伴时间不足 |
4.1.2 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
4.1.3 缺乏亲情抚慰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
4.2 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设施比较落后 |
4.2.1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欠缺 |
4.2.2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寄宿制没有建立 |
4.2.3 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 |
4.3 社会教育环境恶化 |
4.4 政府制度和措施缺失 |
第5章 国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个案研究 |
5.1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
5.1.1 牡丹江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概况 |
5.1.2 牡丹江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措施 |
5.2 江西省上栗县福田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个案 |
5.2.1 上栗县福田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概况 |
5.2.2 上栗县福田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措施 |
5.3 经验总结 |
第6章 山东省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
6.1 完善相关政策保障 |
6.1.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促进教育公平 |
6.1.2 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完善筹资渠道 |
6.1.3 改革城乡二元制度,促成无缝对接 |
6.1.4 构建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6.1.5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
6.2 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 |
6.2.1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教育的重视度 |
6.2.2 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 |
6.2.3 父母应慎重选择子女的监护人 |
6.3 完善学校教育 |
6.3.1 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6.3.2 加强学校监护力度 |
6.3.3 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
6.3.4 加大应试教育的改革力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
6.3.5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 |
6.4 强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
6.4.1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帮助和研究 |
6.4.2 树立正确的社会风气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8)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以万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农村留守儿童 |
2.1.2 留守儿童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2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第3章 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突出问题——以万安县为例 |
3.1 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分析 |
3.1.1 万安县概况 |
3.1.2 调查设计情况 |
3.1.3 调研结果分析 |
3.2 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
3.2.1 家庭教育现状 |
3.2.2 学校教育现状 |
3.2.3 社会教育现状 |
3.3 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3.3.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2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3 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江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
4.1 社会原因 |
4.1.1 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
4.1.2 政治经济体制壁垒 |
4.1.3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
4.2 文化原因 |
4.2.1 制度文化的制肘 |
4.2.2 社区、家庭文化的制肘 |
第5章 解决江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
5.1 政治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
5.2 经济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
5.3 文化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留守儿童 |
2.1.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政策学理论 |
2.2.2 系统管理理论 |
2.2.3 边缘化理论 |
3.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1 家务繁重,课余生活单调乏味 |
3.1.2 未享受应有的受教育权 |
3.2 学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1 学习目的功利性严重 |
3.2.2 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
4.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
4.1 家庭因素 |
4.1.1 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 |
4.1.2 其他监护人的监管不力 |
4.2 学校因素 |
4.2.1 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关心 |
4.2.2 同学之间的负面影响 |
4.3 社会因素 |
4.3.1 城乡二元化社会制度的不利影响 |
4.3.2 政府部门重视不够,整体合力不强 |
5.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对策 |
5.1 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
5.1.1 家庭环境建设 |
5.1.2 学校环境建设 |
5.2 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 |
5.2.1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促进教育公平 |
5.2.2 立足佳木斯实际,发展地区经济 |
5.2.3 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农村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以冠县东古城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
2.4 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 |
第三章 东古城镇中学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
3.1 调查数据 |
3.2 数据分析 |
3.2.1 留守儿童基础数据 |
3.2.2 留守对样本个体的影响 |
3.2.3 留守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影响 |
3.2.4 留守儿童离校后的倾向及去向 |
第四章 大范围的留守儿童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4.1 “留守”现象存在的弊端 |
4.1.1 留守数量多,成长环境差 |
4.1.2 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逐渐淡化 |
4.1.3 成绩较差,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
4.1.4 自我“入世”定位低 |
4.2 严重的留守现象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
4.2.1 我国留守儿童基数大,增长快 |
4.2.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既有问题对留守儿童“入社”的影响 |
4.2.3 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既有问题与留守现象的存在之我见 |
4.3 笔者所接触到的解决留守弊端各方面的努力 |
4.3.1 学校方面 |
4.3.2 社会方面 |
第五章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
5.1 “疏”、“束”结合,从最基层开始 |
5.1.1 鼓励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档案 |
5.1.2 尽快推出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法则 |
5.1.3 建立健全有效的留守儿童监督管理机制 |
5.2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定相应的政策及对策 |
5.2.1 政府有责任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 |
5.2.2 尽快完善流动人口转移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 |
5.3 全民动员畅通关爱渠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对在校子女造成的心理偏差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L县H小学为例[D]. 车宇英.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P县中小学生欺凌治理研究[D]. 黄应龙.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城市留守儿童思想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D]. 贺德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雪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城区高中的农村籍学生辍学因素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市第二中学为例[D]. 杨霞. 云南大学, 2018(04)
- [6]农村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霞浦县L村为例[D]. 房靖钧. 福州大学, 2018(03)
- [7]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D]. 胡利. 湖北大学, 2016(05)
- [8]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以万安县为例[D]. 高旭. 南昌大学, 2015(02)
- [9]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 李长锋. 吉林大学, 2014(03)
- [10]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以冠县东古城镇中学为例[D]. 郭煜. 山东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