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根瘤菌对盆栽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地瓜根瘤菌对盆栽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一、厚荚相思根瘤菌对盆栽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曹彦强,张中峰,蒋士宋,唐金荣,周龙武,滕秋梅,徐广平[1](2021)在《根际促生菌对石漠化地区造林苗木的促生效应》文中认为西南岩溶石漠化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养分贫瘠,导致植被恢复困难。为探究固氮菌对岩溶石漠化地区造林苗木的生长促进效应,该文以广西石漠化地区常见造林树种香樟、任豆、喜树和台湾相思苗木为材料,利用平板稀释法从石漠化乡土植物根际土壤筛选固氮菌,通过测定固氮酶活性及鉴定固氮菌菌种,选择固氮酶活性较高的菌种制成复合菌剂接种到试验苗木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6株具有固氮能力的根际促生菌,分别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其中归类为根瘤菌属的3株固氮菌酶活性较高。复合菌剂接种试验表明接种固氮菌对造林苗木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苗木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均显着增长;同时苗木的氮、磷、钾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香樟、任豆、喜树和台湾相思的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8.9%、53.1%、37.0%和31.6%;香樟、台湾相思的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5.6%和42.5%;任豆、台湾相思的钾含量分别增加了57.5%和49.7%。接种石漠化乡土固氮菌能够显着促进造林苗木生长和养分含量,在石漠化植被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丁玮[2](2019)在《白花泡桐幼林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非豆科植物泡桐与微生物共生固氮体系,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及其系统发育地位进行初步研究。对从广西钦州市和南宁市2处地点采集的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根瘤上分离、纯化获得的根瘤内生细菌菌株,进行了传统生理生化特性、生长适应性、回接试验,并对16SrDNA全序列以及固氮nif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1株泡桐根瘤内生细菌菌株,从菌体的形态特征来看,除菌株PG-7外,其余菌株均为杆状,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所有菌株均无芽孢,有鞭毛,33%的菌株有荚膜,这些菌株的形态与根瘤菌有许多相似性。从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来看,不同菌株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3-酮基乳糖试验均呈阴性,10%的菌株可以水解淀粉,90%的菌株都能利用柠檬酸盐,33%的菌株能还原硝酸盐,大部分菌株表现牛肉膏蛋白胨的阳性反应,B.T.B反应试验中95%的菌株均产酸。多数供试菌株能不同程度地利用KNO3和(NH4)2HPO4两种氮源,有95%的菌株能利用硝酸盐,有90%的菌株能利用铵盐,绝大部分菌株都能在含有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左右,多数菌株不能耐高温和低温。耐酸碱的范围较宽,有48%的菌株能在pH值为4.0~9.0的条件下生长,具有较强的耐碱性,耐酸能力相对较差。耐盐能力较好,有81%的菌株能在NaC1为2.0%的浓度下生长。大部分供试菌株对Sm和Cm抗性最强,而对Tc和Gm无抗性,不同菌株对抗菌素的抗性有较大差异。3.回接结瘤试验中,接种9株根瘤内生菌株的试管幼苗均未结瘤,但在盆栽试验中对泡桐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根瘤内生细菌对植株的促生效应有明显差异,接种菌株PG-9的幼苗株高和地径生长量为最高。4.通过16SrDNA全序列分析,可将21株供试菌株分为6个细菌属,分别为根瘤菌属(Rhizobium)、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壳聚糖酶产生菌属(Mitsuaria)和鞘脂菌属(Sphingobium)。其中根瘤菌处于优势地位,有67%的菌株都是根瘤菌,说明了泡桐根瘤内生细菌具有丰富地遗传多样性。5.对供试菌株的nif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通过比对分析得出,菌株PG-7与伯克氏菌属的nifA基因有97%的相似性,而其余菌株与根瘤菌属的nifA基因均有普遍相似性,与参比菌株相似性均在95%至以上,最高达到99%。

段如雁[3](2019)在《花榈木根瘤菌多样性及优良菌株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为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红豆属Ormosia的珍贵用材、园林绿化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花榈木能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但与哪些根瘤菌共生?其特性是什么?是否具有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人工接种根瘤菌后有哪些接种效应?尚不清楚。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研究花榈木-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丰富我国根瘤菌基因资源,选育高效菌株进行人工接种以提高花榈木苗木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小组在花榈木分布区广泛采集花榈木根瘤,进行野生分布特征和生境调查,分析花榈木-根瘤菌多样性与环境的耦合关系;运用传统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根瘤细菌的组成和分布;对花榈木根瘤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回接验证,通过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根瘤菌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以明确花榈木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进行人工接种根瘤菌和接种苗抗旱试验,筛选优良促生和抗旱菌株。通过4年多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花榈木根瘤主要集中分布在0-30cm的土层内,10-20cm土层根瘤数量、重量最大,根瘤主要着生在花榈木侧根上,其形状有球形、椭圆形、长条形、棒状分叉、姜状和珊瑚状等,根瘤小的仅1-2mm,大的可达20mm以上。根瘤的颜色有浅黄色、黄褐色、浅褐色、深褐色等,属于无限根瘤类型。花榈木根瘤菌菌落生长时间为2-7d,直径达1.5-6mm,乳脂色或半透明,边缘整齐,表面凸起,产生粘液,具光泽,不吸收刚果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根瘤菌呈杆状、棒槌状,部分呈X、T形,平均大小为3.12±0.70μm×0.69±0.08μm。(2)生态环境对根瘤菌与花榈木共生关系的影响较大,海拔对根瘤重具有极显着的作用,海拔越低,根瘤越重;土壤pH对花榈木根瘤大小的影响最大,在pH为3.76-6.89的范围内,根瘤短径随pH的增加而增大;根瘤重与碱解氮含量最相关,土壤碱解氮含量越高,单个根瘤越重。在花榈木根瘤内细菌的物种分布上,土壤因子比地理因子的影响大,一定范围内,花榈木根瘤内细菌的多样性随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3)花榈木根瘤内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以注释到6门、11纲、20目、34科,61属。包括结瘤共生菌和非结瘤共生菌,分别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Spirochaetes(螺旋体门)、Melainabacteria,其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包含了大部分结瘤共生菌,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一起构成花榈木根瘤细菌的优势门。(4)花榈木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丰富,大部分菌株对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比较广泛,少数菌株对碳源利用能力较差,所有供试菌株均可利用L-天冬氨酸、L-半胱氨酸、L-酪氨酸、L-白氨酸、L-谷氨酸作为唯一氮源。对头孢霉素的抗性最弱,对溶解酶素的抗性最强。供试菌株普遍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而耐碱能力较差,大部分花榈木根瘤菌菌株能在4-40℃温度中生长,少部分菌株能在60℃中生存,总体对温度的适应性范围较广。多数花榈木菌株在无NaCl、1%NaCl、2%NaCl生长较好,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花榈木根瘤菌生长越来越差。68.4%的菌株BTB中产酸,31.6%的菌株BTB中产碱。所有供试菌株不产生氧化酶,98.2%的菌株能产生过氧化氢酶,96.5%的菌株不能在肉汤中生长。57株供试菌株在82%相似性水平可以分为5个表观群。(5)花榈木根瘤菌16S rRNA扩增产物分别用四种限制性内切酶(Hae III、Hinf I、MspI和RsaI)酶切后,分别得到22、21、21、15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类型和50种组合类型,表现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供试菌株16S r RNA PCR-RFLP、BOX-PCR指纹图谱分别在75%、7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6大类,这些遗传图谱类型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16S rRNA PCR-RFLP、BOX-PCR指纹图谱及16S rRNA基因的全序列三个聚类树状图揭示的发育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7株可结瘤菌株分别位于Rhizobium(根瘤菌属)、Azorhizobiu(固氮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Burkholderia(伯克氏菌属)6个属中。(6)接种根瘤菌能显着提高花榈木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促进花榈木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及总生物量积累。不同菌株的促生效果存在显着差异,通过促生效应综合评价,排名前五的菌株依次为45号、46号、32号、51号、47号,可初步作为优良促生菌株。(7)接种根瘤菌能显着提高花榈木幼苗的抗旱性,花榈木接种不同的菌株对中度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显着。接种根瘤菌能够降低干旱胁迫对花榈木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提高植株体内脯氨酸及可溶性糖等可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提高活性氧和自由基清除酶SOD的活性,从而减小对细胞造成的脱水伤害,并能有效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提高花榈木幼苗的耐旱能力。接种后花榈木幼苗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PSⅡ反应中心内的光能转化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提高,对干旱胁迫的调节适应能力增强。抗旱综合评价结果显示,34号、35号、32号、43号、28号、37号菌株有利于提高花榈木幼苗的抗旱性,可初步作为优良的抗旱菌株。综合促生效果和抗旱性指标,得到38号、35号、42号、47号、32号菌株为既促生和抗旱综合效果最佳的前五名菌株。

安常蓉,韦小丽,段如雁,叶润,黎星炜[4](2018)在《接种方式对花榈木幼苗结瘤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珍贵用材树种花榈木幼苗接种根瘤菌的有效方法。【方法】设计了浸种、浸根、拌种和浇灌4种接种方式进行盆栽试验,以不接根瘤菌的盆栽苗为对照,观察接种后幼苗根系形态、结瘤数量变化,并测定幼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固氮相关指标。【结果】不同接种方式处理下花榈木幼苗根系松软、呈土黄色,幼瘤多呈球形、黄褐色,结瘤部位多位于侧须根系上。不同接种方式处理的花榈木幼苗结瘤数量和质量差异明显,浇灌处理的结瘤数量最多,鲜瘤生物量最大,结瘤率最高,其次是浸根处理。接种上根瘤的花榈木幼苗生长指标均大于CK,与CK相比,4种接种方式处理下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增幅分别为11.48%29.51%、3.21%26.61%和36.30%148.18%;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总根体积和根尖数增幅分别为70.62%139.39%、74.70%140.97%、164.28%200.00%、75.00%250.00%和28.03%167.42%。不同接种方式处理的花榈木结瘤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显着,浇灌处理的花榈木结瘤幼苗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和根系活力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接种上根瘤的花榈木幼苗叶片全氮、鲜瘤豆血红蛋白含量、总氮量以及固氮量明显高于CK,浇灌和浸根处理优于其他处理。【结论】花榈木根瘤接种的适宜方式为用萌发种子浸根和用菌液浇灌长出真叶后的幼苗。

任豫霜,朱丹,姜伟,李玖燃,张磊[5](2017)在《酸性土壤中接种耐酸根瘤菌对豆科植物根际微生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接种耐酸豆科根瘤菌可以提高豆科植物耐酸能力。应用PLFA等方法研究接种耐酸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综合影响,从土壤角度阐明接种耐酸根瘤菌缓解土壤酸度对豆科植物胁迫的机制。【方法】盆栽条件下分别向种植于p H 4.8酸性土壤中的葛藤和苜蓿植株相应接种耐酸葛藤根瘤菌068、389、390与耐酸苜蓿根瘤菌91512、91522、91532,于接种后30 d、60 d、90 d、120 d、150 d取样,分析耐酸根瘤菌对土壤养分、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接种耐酸葛藤和苜蓿根瘤菌处理后,根际土壤p H由4.8显着提高至6.0左右,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效果显着(P<0.05),至120 d达到最高。120 d样品的有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及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3.16~48.68 mg/kg、61.21~81.96mg/kg、65.05~86.38 mg/kg和11.85~12.87 g/kg,分别比未接种对照提高24.8%~162.4%、16.6%~56.2%、145.4%~225.8%、1.4%~10.1%;2)接种苜蓿和葛藤耐酸根瘤菌后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着提高(P<0.05),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20 d达到峰值,比同期未接种对照分别提高了61.5%~348.4%、3.4%~441.7%和18.9%~255.2%,分别达到48.00×102~133.3×107、20.11×104~155.9×104和3.21×104~9.59×104 cfu/g鲜土;3)PLFA分析表明,虽然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处理的根际土壤的特征脂肪酸种类数与未接种处理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接种葛藤或苜蓿根瘤菌均明显降低了根际土壤中异构PLFA/反异构PLFA值,显示土壤根际微生态的稳定性得到提高。【结论】在种植豆科植物的酸性土壤中接种相应耐酸根瘤菌能显着提高根际土壤p H,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氮磷养分含量,缓解土壤酸性对根际微生物的胁迫。

潘佳,范燕,李荣,陈利军,胡小文[6](2016)在《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菌株的筛选》文中指出本研究结合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对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和陇东苜蓿(M.sativacv.Longdong)幼苗生长及结瘤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接种根瘤菌后陇东苜蓿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物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甘农3号接种17767菌株后,生物量、株高、分枝数和叶数分别增长了102%、100%、17%和18%;陇东苜蓿接种17625菌株后,生物量、株高、分枝数和叶数分别增了187%、48%、80%和47%。而在大田条件下,甘农3号接种17650菌株后,生物量和株高分别增长了21%和13%;陇东苜蓿接种17574菌株后,生物量和株高分别增长了348%和70%。盆栽条件下,相比未接种处理,接种6-3、17537、129、17670、17582、17578、17650菌株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陇东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仅接种17578、17582菌株提高了其光合速率。综合盆栽与田间试验,与甘农3号最佳共生匹配的根瘤菌菌株为B2;而与陇东苜蓿最佳共生匹配的根瘤菌菌株为17650。

黄斌龙[7](2015)在《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卷荚相思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常绿乔木树种,对其轻型基质容器苗的研究的扩大及推广种植具有重要意义。以泥炭土、锯屑、珍珠岩和稻壳炭为基本因子材料,采用单形重心混料试验方法,设计了不同的14种轻基质配比并以半轻型育苗基质和常规育苗基质为两个对照组,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方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生理生化以及营养元素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筛选出适宜的卷荚相思容器苗基质配方,为卷荚相思树种的栽培推广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基质配方的理化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各理化性质指标为:轻型基质的容重为0.23-0.38 g·cm-3,均小于两个对照组(CK1为0.85 g·cm-3和CK2为0.47g·cm-3);总孔隙度为23.66%-77.46%,其中K3(20%泥炭土+80%锯屑)、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总孔隙度小于两个对照组;pH值为5.29-6.28,其中K8(20%泥炭土+40%珍珠岩+40%锯屑)、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的pH值小于5.5;EC值为0.47-1.03 mS·cm-1,K9(20%泥炭土+40%珍珠岩+40%稻壳炭)的EC值小于0.5 mS·cm-1;碱解氮1.04-3.34 g·kg-1;速效钾0.27-1.44 g·kg-1;速效磷0.08-1.14 g·kg-1。综合得出K1(100%泥炭土)、K6(60%泥炭土+40%锯屑)基质配方的理化性质表现优良。2.育苗基质对卷荚相思生长期内苗高和地径研究结果表明,K1(100%泥炭土)、K6(60%泥炭土+40%锯屑)、K11(46%泥炭土+27%珍珠岩+27%锯屑)、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在整个生长期内表现良好,总体上都优于对照组(CK1(10%松表土+70%黄心土+10%肥土+10%火烧土)和CK2(34%营养土+33%锯屑+33%稻壳炭)),是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促进型的轻型基质配方。K2(20%泥炭土+80%珍珠岩)、K4(20%泥炭土+80%稻壳炭)、K8(20%泥炭土+40%珍珠岩+40%锯屑)、K9(20%泥炭土+40%珍珠岩+40%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表现较差,且均低于对照组,是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抑制型轻型基质配方。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基质配方对卷积相思容器苗苗高、地径两两之间大部分差异显着。3.基质配比对卷荚相思营养元素的研究得出,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体内各元素含量的影响相对比较复杂,对于卷荚相思叶片和根N、P、K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大,卷荚相思容器苗K元素的含量分布叶片大于根,并且都比栽培基质中K的含量高。而N、P元素的含量分布叶片小于根,并且都比栽培基质中N、P的含量少;K5(60%泥炭土+40%珍珠岩)、K6(60%泥炭土+40%锯屑)、CKl(10%松表土+70%黄心土+10%肥土+10%火烧土)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的N、P、K元素的含量较高,说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抗逆性等方面表现良好,而K2(20%泥炭土+80%珍珠岩)、K14(20%泥炭土+27%珍珠岩+27%锯屑+26%稻壳炭)的表现较差。不同配比基质对其他元素的影响较小。4.通过育苗基质对卷荚相思形态和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卷荚相思容器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和根系构型指标等差异显着。从生长指标和苗木质量指标来看,K1(100%泥炭土)、K6(60%泥炭土+40%锯屑)、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表现良好,苗木质量较高,且均高与两个对照组(CKl(10%松表土+70%黄心土+10%肥土+10%火烧土)和CK2(34%营养土+33%锯屑+33%稻壳炭)),是促进型卷荚相思容器苗轻型基质配方。K2(20%泥炭土+80%珍珠岩)、K4(20%泥炭土+80%稻壳炭)、K9(20%泥炭土+40%珍珠岩+40%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表现较差,苗木质量较低,是抑制型卷荚相思容器苗轻型基质配方。5.对卷荚相思容器苗各项生长、生理指标、矿质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得出生长指标苗高、地径、质量指数等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其他各指标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理指标根系活力、SOD活性、CAT活性、Fv/Fm、可溶性糖之间呈现极显着相关性;矿质元素中Ca、Mg、Fe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三种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而P与Ca、Mg、Fe之间呈负相关,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矿质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因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苗高、地径、生物量、根系活力、Fv/Fm、SOD活性、N、K、Ca、Mg可以作为评价卷荚相思容器苗的主要指标,得出K1(100%泥炭土)、K6(60%泥炭土+40%锯屑)及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苗木质量较好,而K2(20%泥炭土+80%珍珠岩)、K4(20%泥炭土+80%稻壳炭)、K9(20%泥炭土+40%珍珠岩+40%稻壳炭)及K12(46%泥炭土+27%珍珠岩+27%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苗木质量较差。

朱丹[8](2014)在《有益微生物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以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和秦青稞菌肥为例》文中指出至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如何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的可持续性利用将至关重要。随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壤退化,包括酸化和瘠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结构、营养和肥力建成最重要和活跃的生物因素,通过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改变着土壤的肥力水平,一直以来是土壤可持续性利用研究的热点。本试验着眼于土壤微生态,采用传统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有益微生物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影响,以期为有益微生物菌肥评价提供参考,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葛藤、紫花苜蓿及其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在酸胁迫下的生长和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在酸性环境下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产生的碱性物质,以及菌肥对青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葛藤和苜蓿根瘤菌菌株16S rDNA序列为1345~1380bp,葛藤根瘤菌068、389、390、021和Rhizobium构成一个分支,并与该属各种的相似性分别为99.35%(Rhizobium lusitanum)、98.46%(Rhizobium),98.24%(Rhizobium)、98.54%(Rhizobium)。苜蓿根瘤菌3、4、5、8和Sinorhizobium构成一个分支,并与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相似性分别为98.83%、99.20%、98.61%、98.99%。(2)葛藤和苜蓿根瘤菌在不同酸度下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酸显着降低根瘤菌的生长速率,使其生长延滞期增长,对数生长期滞后,稳定期延迟。葛藤根瘤菌均能在pH4.6及以上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苜蓿根瘤菌均能在pH5.0及以上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说明在低酸条件下,耐酸苜蓿根瘤菌在其耐受酸度范围内经过较长的延滞期后仍然能够较快地生长。(3)酸显着降低葛藤和苜蓿根毛变形率,随着pH降低,根毛变形率逐渐降低。中性(pH7.0)和酸性(pH4.8)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可提高根毛变形率。酸显着降低葛藤和苜蓿根系活力,随着pH降低,根系活力逐渐降低。接种耐酸葛藤和苜蓿根瘤菌提高了根系活力。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均分别能使葛藤和紫花苜蓿结瘤,但中性条件处理的结瘤数显着高于pH4.8的处理p<0.05)。酸性条件下,葛藤和紫花苜蓿会表现出延迟结瘤。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处理均可使营养液pH升高,如接种耐酸葛藤和苜蓿根瘤菌处理的营养液pH均从pH4.8升至pH7.5左右。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接种葛藤、苜蓿根瘤菌对葛藤、苜蓿植株鲜重、地上部鲜重、根鲜重、株高、瘤鲜重和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显着。说明在酸性环境中,环境pH是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接种高效耐酸葛藤和苜蓿根瘤菌、选择优良的葛藤、苜蓿植株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pH对苜蓿生长的负效应。(4)接种耐酸葛藤和苜蓿根瘤菌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根瘤菌,且优于不接种的处理。接种葛藤和苜蓿根瘤菌后,根际土壤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显着提高,并增加了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接种耐酸葛藤和苜蓿根瘤菌处理增加了根际土壤中细菌PLFA绝对含量、革兰氏阴性菌PLFA绝对含量、革兰氏阳性菌PLFA绝对含量、真菌PLFA绝对含量和放线菌PLFA绝对含量,且显着优于不接种处理。耐酸苜蓿根瘤菌对酸性土中土壤的养分状况有所改善,提高土壤肥力。(5)薄层层析(TLC)和试管显色反应表明葛藤菌株068和苜蓿菌株5在培养过程中能产生生物碱类物质。根瘤菌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和根长的生长,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和根长的生长。(6)应用化学分析、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研究了西藏棕色砂壤土中微生物肥料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期对青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谷特菌肥能显着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水平,如播前施用菌肥浓度750ml hm-2的处理较不施用菌肥的处理上述指标分别提高13.32%、28.42%、16.20%、9.81%、21.36%、39.35%和30.48%,拔节期施用菌肥浓度2250ml hm"2的处理较不施用菌肥的处理分别提高7.25%、29.35%、18.04%、12.86%、15.90%、43.27%和53.99%。DGGE分析表明,相同施用方式中不同施用量土样中微生物的DGGE图谱相似。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将DGGE图谱分为2大类群。Shannon指数表明,施用菌肥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先增加后逐渐降低,播前以喷施谷特菌浓度750ml hm-2时的细菌多样性最高;拔节期则以喷施谷特菌浓度2250ml hm-2处理的细菌多样性最高,且两种施用方式的土壤养分的释放与Shannon指数的变化规律均为播前>拔节期。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浓度土样微生物种群分布较为广泛,其中Actinobacteria纲细菌种类略多,少数菌种为未经培养菌种(Uncultured bacterium)。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DGGE图谱条带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碱解氮、全磷和全氮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谷特菌肥可明显改善青稞根际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

郑明朝[9](2013)在《益生菌对巨尾桉广林9号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指的是某些有益菌类附生于植物根系或根系周边土壤中,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吸收及利用,并能抑制有害生物,利于植物生长,主要有固氮菌、解钾菌和解磷菌。本研究通过对巨尾桉广9号无性系接种不同的益生菌,在造林3.5年后对不同处理林分进行生长情况调查,从林木的生长特性、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情况、接种益生菌种后桉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桉树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对不同处理的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接种不同益生菌桉树的胸径、树高、单株立木材积均有显着性差异。接种益生菌40K的桉树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最大,其中胸径比未接种益生菌桉树胸径增长24.7%,单株材积增长增长70.9%;接种其他益生菌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与未接种益生菌的有一定的差异,说明接种益生菌40K、N1和P1对巨尾桉广9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接种不同益生菌桉树的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未接种益生菌的生物量,且不同益生菌处理间桉树的单株生物量也有明显差异。接种益生菌处理的桉树林木单株生物量相对未接种益生菌的分别增加了35.25kg/株、20.56kg/株、60.05kg/株。接种益生菌40K的桉树林分生物量达到206.22t/hm2,相对未接种益生菌增长了100.1t/hm2。经过接种益生菌的桉树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达到85%以上,生物量分配格局优于未经过接菌处理的桉树林分,说明接种不同益生菌对巨尾桉广9无性系的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有一定的影响。(3)接种益生菌N1、P1、40K对巨尾桉广9无性系地上部分各器官营养元素百分比含量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处理营养元素积累量以接种益生菌40K的桉树林分对营养元素N、P、K累积量较其他处理均排首位,分别为213.23kg/hm2、23.51kg/hm2.107.76kg/hm2。各处理中,去皮干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60%,树枝、树叶、树皮的生物量总和仅占30%,但N、P、K营养元素在树叶、树皮和树枝的积累总量要高于去皮干的积累量,说明在林木采伐之后,保留树枝、树叶、树皮对林地土壤肥力恢复有重要作用。(4)采用静态和静态经济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人工林进行评价,通过指标数据可得知,接种益生菌的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要高于未接种益生菌的林分;对于接种菌类来说,接种40K的桉树人工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总体来说,接种益生菌对桉树的树高、胸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桉树单株立木材积和生物量,增加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中,以益生菌40K对巨尾桉广9无性系的促进效果最佳。

赵陟峰[10](2013)在《外源物质对煤矸石碎屑上植物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煤矸石山的立地条件极端困难,直接进行植物栽植很难成活,即使成活也难以养护管理。前人在煤矸石废弃地的基质改良和植物种选择与植被演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一些理论和技术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对生态恢复中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和提高。本研究探索外源物质对煤矸石基质的改良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将煤矸石与土壤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形成不同基质,并用玉米秸秆对基质进行改良。各基质分别设置添加保水剂、硝酸稀土拌种、接种根瘤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等不同处理,研究白三叶草、高羊茅、紫穗槐等植物在改良煤矸石基质上的生长状况、光合生理特征、植株营养元素状况以及其对基质的改良作用等。探索硝酸稀土、保水剂、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等外源物质在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与用量,筛选适合煤矸石废弃地上植物生存的最优基质配比和基质改良方案,以期找出适合煤矸石废弃地基质改良与植被恢复的新配比、新方案,丰富煤矸石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喷施硝酸镧能提高改良煤矸石基质上高羊茅的日均生长率,加快其高生长速度。基质改良和喷施硝酸镧能提高煤矸石基质上高羊茅的水分利用效率,减轻高温和干旱对植物的胁迫,高浓度的硝酸镧喷施会抑制净光合速率,但保水剂与硝酸镧合理组合能缓解高浓度硝酸镧喷施对净光合速率的抑制。本组试验的最优方案为A3B2C2D2,即土壤与煤矸石按500g:500g混合、每1kg基质中添加2g保水剂和30g玉米秸秆、出苗后用浓度为200mg/kg的硝酸镧喷施叶面三次效果最好。添加保水剂及硝酸镧拌种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及其对煤矸石基质改良作用的研究表明:煤矸石基质中添加保水剂在一定程度上使基质结构和水热状况得到改善,提高白三叶的水分利用效率,促进白三叶草的高生长。添加保水剂和适宜浓度的硝酸镧溶液拌种能提高三叶草的净光合速率、调节蒸腾速率,避免高温对叶片造成灼伤,有效缓解高温胁迫,促进三叶草对温度较高的煤矸石基质的适应能力。本组试验的最优方案为A3B3C2D2,即煤矸石与土壤质量比为500g:500g、每1kg基质中添加2g保水剂和15g粉碎玉米秸秆、播种前用200mg/kg浓度硝酸镧溶液拌种。接种根瘤菌对改良煤矸石基质上单播白三叶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接种根瘤菌能促进白三叶草生长和分蘖、增加生物量,接种根瘤菌的白三叶草株高比对照提高13.78%;接种根瘤菌能提高白三叶的结瘤率和固氮酶活性,同时能够促进基质中P和K的分解,从而改善煤矸石基质的营养状况。煤矸石与土壤质量比为500g:500g、接种浓度为1.0×109个/ml的根瘤菌菌液、每1kg基质中添加1g保水剂和15g粉碎玉米秸秆的组合最优,即A3B2C3D2。白三叶草和高羊茅混播的较优基质方案为A3B1C3D2,即煤矸石与土壤质量比为500g:500g、接种浓度为1.0×109个/ml的根瘤菌菌液、每1kg基质中添加15g粉碎玉米秸秆,不添加保水剂。接种根瘤菌后混播白三叶草和高羊茅的生物量分别比未接种提高30.19%和40.67%,这是因为接种根瘤菌能提高白三叶草的结瘤率和基质的固氮酶活性,使其为自身及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素营养,而禾本科植物的竞争又刺激了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从而促进了植物生长。混播条件下,白三叶与高羊茅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曲线呈此消彼长的趋势,这有利于两种植物对水分的合理利用。在煤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中丛枝菌根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增强煤矸石基质上紫穗槐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紫穗槐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提高了根际土壤的固氮酶活性,促进煤矸石基质上紫穗槐的生长、增加其生物量。煤矸石与土壤按质量比为500:500混合并接种根内球囊霉(G1ZJ2C2),是适合非自燃煤矸石条件下紫穗槐生长的最佳方案。G2ZJ2C3,即煤矸石与土壤按质量比为500:500混合并接种摩西球囊霉,是适合自燃煤矸石基质条件下紫穗槐生长的最佳方案。总之,硝酸稀土、保水剂、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等几种外源物质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煤矸石基质上植物生长,在煤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厚荚相思根瘤菌对盆栽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荚相思根瘤菌对盆栽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根际促生菌对石漠化地区造林苗木的促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固氮菌株的分离与固氮酶活性测定
    1.3 16S r 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1.4 盆栽试验
    1.5 测定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石漠化地区根际土壤固氮菌筛选及其固氮酶活性
    2.2 接种固氮菌对造林苗木生长的影响
    2.3 接种固氮菌对造林苗木叶绿素含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2)白花泡桐幼林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泡桐概述
    1.2 泡桐的研究概况
    1.3 生物固氮的研究概况
    1.4 植物内生菌研究概况
    1.5 根瘤菌的研究概况
        1.5.1 根瘤菌的发现
        1.5.2 根瘤菌的鉴定分类
    1.6 非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研究
        1.6.1 弗兰克氏菌—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1.6.2 根瘤菌—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1.7 根瘤菌结瘤基因和固氮基因研究概况
        1.7.1 结瘤nod基因
        1.7.2 固氮nif基因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理生化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培养基
        2.1.3 根瘤的采集以及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2.1.4 分离菌株形态学特征的研究方法
        2.1.5 生理生化试验
        2.1.5.1 3-酮基乳糖反应
        2.1.5.2 牛肉膏蛋白胨试验
        2.1.5.3 淀粉水解
        2.1.5.4 B.T.B反应试验
        2.1.5.5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2.1.5.6 硝酸盐还原试验
        2.1.5.7 碳源利用试验
        2.1.5.8 氮源利用试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根瘤对泡桐生长的影响
        2.2.2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3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形态特征
        2.2.4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2.2.5 碳源利用试验
        2.2.6 氮源利用试验
    2.3 小结
第三章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生长适应性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温度试验
        3.1.3 耐盐性试验
        3.1.4 耐酸碱度试验
        3.1.5 抗生素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生长的影响
        3.2.2 酸碱度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生长的影响
        3.2.3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耐盐性
        3.2.4 抗生素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生长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接种泡桐根瘤内生细菌对泡桐苗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及幼苗
        4.1.2 培养基
        4.1.3 菌种的培养
        4.1.4 回接试验
        4.1.5 穴盘幼苗接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试管回接试验结果
        4.2.2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回接对泡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菌体培养
        5.1.3 总DNA的快速提取
        5.1.4 16S rDNA-PCR扩增
        5.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5.1.6 16S rDNA的全序列测定
        5.1.7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6S rDNA扩增结果
        5.2.2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5.2.3 16S rDNA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固氨基因序列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与培养
        6.1.2 总DNA的提取
        6.1.3 nifA基因PCR扩增
        6.1.4 琼脂糖凝胶电泳
        6.1.5 nifA基因序列测定
        6.1.6 基因序列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nifA扩增结果
        6.2.2 nif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6.2.3 nifA基因片段序列(以与参比菌株相似度最高的菌株PG-3为例)
        6.2.4 菌株PG-3系统发育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花榈木根瘤菌多样性及优良菌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根瘤概述
        1.2.2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2.3 影响根瘤菌结瘤的因素
        1.2.4 根瘤内细菌
        1.2.5 根瘤菌的生物学、生理特性及生态作用
        1.2.6 根瘤菌的多样性研究
        1.2.7 根瘤菌的分类
        1.2.8 根瘤菌的抗逆性及优良菌株筛选
        1.2.9 苗木接种效应
        1.2.10 研究展望
    1.3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榈木根瘤多样性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花榈木根瘤的采集与调查
        2.2.2 环境因子和采瘤母树状况调查
        2.2.3 土壤取样和理化性质测定
        2.2.4 数据统计方法
    2.3 结果和分析
        2.3.1 花榈木根瘤地理分布和生境状况
        2.3.2 根瘤采集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3.3 生境对花榈木根瘤外部形态、大小、重量的影响
        2.3.4 根瘤随土层深度的分布特征
        2.3.5 母树状况对根瘤重、根瘤大小的影响
        2.3.6 环境因子与根瘤大小、重量的相关分析
        2.3.7 环境因子与根瘤大小、重量RDA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花榈木根瘤内细菌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3.2.3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3.2.4 生物信息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测序数据处理
        3.3.2 根瘤内细菌OTU物种注释及数目统计
        3.3.3 根瘤内细菌物种分布情况
        3.3.4 Alpha多样性分析
        3.3.5 Beta多样性分析
        3.3.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花榈木根瘤菌分离培养和表型多样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花榈木根瘤菌采集和分离
        4.2.2 花榈木根瘤菌纯化、保存、染色、镜检
        4.2.3 回接试验
        4.2.4 花榈木根瘤菌表型多样性的研究
        4.2.5 数据统计和聚类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回接
        4.3.2 根瘤菌表型多样研究
    4.4 讨论
第五章 花榈木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5.2.2 16S rRNA PCR-RFLP分析
        5.2.3 BOX-PCR指纹图谱分析
        5.2.4 16S rRNA全序列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16S rRNA PCR-RFLP
        5.3.2 BOX-PCR指纹图谱分析
        5.3.3 16S rRNA全序列测定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高效促生菌株的筛选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研究方法
        6.2.3 指标测定方法
        6.2.4 数据统计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对花榈木幼苗结瘤数和鲜瘤重的影响
        6.3.2 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
        6.3.3 对花榈木幼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6.3.4 对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
        6.3.5 对苗高的影响
        6.3.6 对地径的影响
        6.3.7 对生物量的影响
        6.3.8 接种不同根瘤菌效应的综合评价
    6.4 讨论
第七章 优良抗旱菌株筛选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无菌苗培育
        7.2.3 花榈木接种根瘤菌
        7.2.4 干旱胁迫处理
        7.2.5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7.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干旱胁迫对接种不同菌株花榈木幼苗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7.3.2 干旱胁迫对接种不同菌株花榈木幼苗生化指标的影响
        7.3.3 干旱胁迫对接种不同菌株花榈木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7.3.4 不同菌株幼苗抗旱性综合评价
    7.4 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1.1 花榈木根瘤及根瘤菌特性
        8.1.2 环境因子对花榈木根瘤及根瘤细菌的影响
        8.1.3 花榈木根瘤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
        8.1.4 苗木接种效应及优良菌株的筛选
    8.2 创新点
        8.2.1 系统分析了花榈木花榈木根瘤和根瘤细菌多样性即为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8.2.2 揭示了花榈木共生根瘤菌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
        8.2.3 筛选出促生抗旱的根瘤菌株,对花榈木根瘤菌的生产应用提供了依据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期成果
附表1 花榈木根瘤菌表型性状
图版

(4)接种方式对花榈木幼苗结瘤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根瘤的采集、分离与纯化
        1.1.2 接种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结瘤观察及指标测定方法
        1.3.1 根部形态的记录
        1.3.2 结瘤情况记录
        1.3.3 生长指标的测定
        1.3.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3.5 叶片元素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方式对花榈木幼苗根部形态及结瘤状况的影响
        2.1.1 根部形态
        2.1.2 结瘤形态
        2.1.3 幼苗结瘤数量及质量
    2.2 接种方式对花榈木结瘤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 苗高和地径
        2.2.2 生物量
        2.2.3 幼苗根系
    2.3 接种方式对花榈木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接种方式对花榈木幼苗叶片元素含量的影响
    2.5 接种方式对花榈木幼苗固氮效应的影响
        2.5.1 豆血红蛋白含量
        2.5.2 总氮量和固氮量
    2.6 接种方式对花榈木幼苗结瘤效应影响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5)酸性土壤中接种耐酸根瘤菌对豆科植物根际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土壤常规性质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测定
        1.3.2 土壤磷脂脂肪酸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2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2.3 接种耐酸根瘤菌对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2.3.1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土壤中PLFA分
        2.3.2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土壤中PLFA含
        量和组成的影响
    2.4 接种耐酸根瘤菌对PLFA特征比值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菌株
    1.2 菌株培养及接种方法
        1.2.1 菌株培养
        1.2.2 接种方法
    1.3 温室试验
        1.3.1 育苗
        1.3.2 形态学指标测定
    1.4 大田试验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盆栽试验
        2.1.1 接种根瘤菌对甘农3号、陇东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2.1.2 接种根瘤菌对甘农3号、陇东苜蓿有效根瘤数的影响
    2.2 大田试验
        2.2.1 接种根瘤菌对甘农3号、陇东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2.2.2 接种根瘤菌对甘农3号、陇东苜蓿有效根瘤数的影响
    2.3 陇东苜蓿生物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
        2.3.1 生物量构成因素
        2.3.2 光合特性
        2.3.3 生物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与结瘤特性的影响
    3.2 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物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结论

(7)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卷荚相思研究概况
    1.2 容器苗研究进展
    1.3 苗木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3.1 苗木质量评价和质量定义
        1.3.2 苗木质量评价方法及发展状况
    1.4 育苗基质概况
        1.4.1 基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1.4.2 基质的分类及筛选
    1.5 混料设计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准备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
        2.4.1 基质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4.2 卷荚相思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基质配方的理化性质
        3.1.1 不同基质配方的物理性质
        3.1.2 不同基质配方的化学性质
    3.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苗高的影响
        3.2.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地径的影响
        3.2.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生物量的影响
        3.2.5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根系的影响
    3.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酶活的影响
        3.3.1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SOD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POD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CAT活性的影响
        3.3.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MDA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1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初始荧光F0的影响
        3.4.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最大荧光产量Fm的影响
        3.4.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可变荧光Fv的影响
        3.4.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3.5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养分元素吸收的影响
        3.5.1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K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Fe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Ca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Mg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基质对卷英相思Al含量的影响
        3.5.6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N含量的影响
        3.5.7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P含量的影响
    3.6 相关性分析
        3.6.1 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指标之间相关性
        3.6.2 卷荚相思容器苗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
        3.6.3 卷荚相思容器苗矿质元素之间相关性
    3.7 主成分分析
        3.7.1 各生长特性指标主成分分析
        3.7.2 各生理特性指标主成分分析
        3.7.3 各矿质元素主成分分析
        3.7.4 综合主成分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有益微生物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以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和秦青稞菌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酸性土壤利用现状
        1.1.1 酸性土壤形成的原因
        1.1.2 我国酸性土壤的特点
    1.2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耐酸研究进展
        1.2.1 接种耐酸根瘤菌提高豆科植物耐酸能力
        1.2.2 根瘤菌耐酸性研究进展
        1.2.3 耐酸根瘤菌的耐酸机理
    1.3 根际微生物
        1.3.1 接种耐酸根瘤菌对根际微生境的影响
        1.3.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1.4
        1.4.1 传统培养方法
        1.4.2 PLFA图谱分析法
        1.4.3 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的可行性
    2.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株的16SrDNA序列测定和生长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菌株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生长曲线和pH的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6S rDNA PCR扩增
        3.2.2 测序结果与系统进化树分析
        3.2.3 菌株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生长曲线和pH曲线的测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水培体系中葛藤、紫花苜蓿耐酸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葛藤、紫花苜蓿根毛变形率的影响
        4.2.2 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葛藤、紫花苜蓿根系活力的影响
        4.2.3 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葛藤、紫花苜蓿结瘤性状的影响
        4.2.4 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葛藤、紫花苜蓿pH的影响
        4.2.5 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葛藤、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酸胁迫下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酸性土壤上葛藤、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2.2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3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5.2.4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5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呼吸的影响
        5.2.6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根际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的影响
        5.2.7 接种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酸胁迫下碱性产生物的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化学定性鉴定和试管显色反应
        6.2.2 对萌发率的影响
        6.2.3 对根长的影响
        6.2.4 对根面积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菌肥对青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供试材料
        7.1.3 试验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播前和拔节期不同菌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7.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7.2.3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7.2.4 测序结果与系统进化树分析
        7.2.5 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多样性的相关性
    7.3 讨论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株的16SrDNA序列测定和生长特性研究
        8.1.2 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对水培体系中葛藤、紫花苜蓿耐酸的影响
        8.1.3 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酸胁迫下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8.1.4 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酸胁迫下碱性产生物初步研究
        8.1.5 菌肥对青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益生菌对巨尾桉广林9号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益生菌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固氮菌研究概况
        1.2.2 解磷菌研究概况
        1.2.3 解钾菌研究概况
        1.2.4 国内益生菌研究现状
    1.3 桉树益生菌的研究概况
    1.4 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动态
        1.4.1 桉树人工林养分研究动态
        1.4.2 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技术路线
    1.8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2.4 养分元素测定
        2.2.5 林分经济效益评价
        2.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木生长影响
        3.1.1 对桉树胸径以及树高的影响
        3.1.2 对桉树林木单株材积的影响
    3.2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木生物量的影响
        3.2.1 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木单株生物量的影响
        3.2.2 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林分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3.3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3.4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林分营养元素累积量与分布的影响
    3.5 接种不同益生菌对桉树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外源物质对煤矸石碎屑上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2 煤矸石的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国内外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动态
    1.4 外源物质在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1.4.1 保水剂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1.4.2 稀土元素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1.4.3 根瘤菌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1.4.4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供试外源物质选择
    2.4 供试植物种
        2.4.1 白三叶
        2.4.2 高羊茅
        2.4.3 紫穗槐
    2.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6 技术路线
3 稀土与保水剂对煤矸石碎屑上高羊茅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基质及高羊茅植株的养分特征
        3.2.2 不同处理下高羊茅的生长状况
        3.2.3 不同处理下高羊茅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
        3.2.4 不同处理下高羊茅的SPAD值与生物量
    3.3 讨论
    3.4 小结
4 稀土与保水剂对煤矸石碎屑上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基质及白三叶草植株的养分特征
        4.2.2 不同处理对白三叶草生长状况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下白三叶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
        4.2.4 不同处理对白三叶草SPAD值和生物量的影响
    4.3 小结
5 接种根瘤菌对煤矸石碎屑上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基质及白三叶草植株的养分特征
        5.2.2 接种根瘤菌对单播白三叶草生长状况的影响
        5.2.3 接种根瘤菌对单播白三叶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5.2.4 接种根瘤菌对单播白三叶草结瘤与固氮的影响
        5.2.5 接种根瘤菌对单播白三叶草SPAD值和生物量的影响
    5.3 小结
6 根瘤菌对煤矸石碎屑上混播白三叶、高羊茅生长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基质及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植株的养分特征
        6.2.2 接种根瘤菌对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生长状况的影响
        6.2.3 接种根瘤菌对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6.2.4 接种根瘤菌对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结瘤与固氮的影响
        6.2.5 接种根瘤菌对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SPAD值和生物量的影响
    6.3 小结
7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煤矸石碎屑上紫穗槐生长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指标测定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处理对菌根侵染率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2.2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生长状况的影响
        7.2.3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7.2.4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生物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8 几种外源物质改良基质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8.1 外源物质对基质改良的作用分析
    8.2 外源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四、厚荚相思根瘤菌对盆栽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根际促生菌对石漠化地区造林苗木的促生效应[J]. 曹彦强,张中峰,蒋士宋,唐金荣,周龙武,滕秋梅,徐广平. 广西植物, 2021(05)
  • [2]白花泡桐幼林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D]. 丁玮. 广西大学, 2019(01)
  • [3]花榈木根瘤菌多样性及优良菌株筛选[D]. 段如雁. 贵州大学, 2019(09)
  • [4]接种方式对花榈木幼苗结瘤效应的影响[J]. 安常蓉,韦小丽,段如雁,叶润,黎星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5]酸性土壤中接种耐酸根瘤菌对豆科植物根际微生态的影响[J]. 任豫霜,朱丹,姜伟,李玖燃,张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4)
  • [6]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菌株的筛选[J]. 潘佳,范燕,李荣,陈利军,胡小文. 草业科学, 2016(08)
  • [7]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D]. 黄斌龙.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8]有益微生物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以耐酸葛藤、苜蓿根瘤菌和秦青稞菌肥为例[D]. 朱丹. 西南大学, 2014(11)
  • [9]益生菌对巨尾桉广林9号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研究[D]. 郑明朝. 广西大学, 2013(02)
  • [10]外源物质对煤矸石碎屑上植物生长的影响[D]. 赵陟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地瓜根瘤菌对盆栽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