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卒中患者血浆神经肽Y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向昱臻[1](2020)在《清脑益元汤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NPY、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清脑益元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肽NPY、CGRP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脑益元汤防治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240只SD大鼠按照体重大小分层,再分成A、B两大组,每大组120只大鼠,每大组用随机数字表法再将大鼠分为4组:空白组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参照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其中,假手术组在大鼠颈内动脉插入线栓8-10mm,此深度不足以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其余步骤与手术组相同。参考Longa的5分制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按照MCAO术后1d、3d、7d、14d、28d五个处死时间点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空白组正常饲养,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术后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清脑益元汤组术后灌胃等体积清脑益元汤,持续至各个取材时间点。应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切片NPY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CGRP蛋白含量,并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假手术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2)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及清脑益元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相同取材时间点,清脑益元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E染色:(1)空白组、假手术组:脑组织无水肿,细胞排列整齐,形态结构基本正常。(2)模型组:大鼠神经元皱缩变形,呈三角形松散排列,大范围散在坏死的红色神经元,大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周围间隙增大,细胞胞体变形缩小,细胞核固缩浓染,炎性细胞浸润、坏死,细胞溶解消失或见少量固核残留。(3)清脑益元汤组:给予药物后,脑组织梗死区可见少量神经元坏死、核固缩浓染等病理特征,较模型组有显着改善,皮质区域的神经元细胞排列紧密,呈类球形,细胞排列趋于正常,偶见部分细胞变形。表明清脑益元汤能够促使神经元细胞修复,或具有使神经细胞再生,修复神经损伤的作用。(3)免疫组化法检测NPY:(1)在各个取材时间点,空白组及假手术大鼠脑组织中观察到少量NPY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同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同一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清脑益元汤组大鼠NPY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同一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清脑益元汤组NPY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Western blot法检测CGRP:(1)CGRP在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的脑组织中均有少量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同一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清脑益元汤组CGRP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模型组相比,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组织内的CGRP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脑益元汤可改善大鼠脑缺血组织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脑缺血损伤后NPY阳性细胞数、增加CGRP蛋白表达,进而调控脑血管的舒缩状态,改善缺血区域的脑血流有关。
张恒嘉[2](2020)在《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从“脑-肠轴”角度研究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的水平变化。方法: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气郁血瘀痰阻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给药方案:治疗组给予疏脑解郁汤早晚冲服,日1剂,对照组予帕罗西汀1片,日1次,治疗8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的变化;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60例患者疗前和疗后血清SP及神经肽Y含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其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结果:(1)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11.2±8.59)优于对照组(21.67±10.53)(P<0.05);中医证候疗效性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疗后HAMD评分、NIHSS评分下降(P<0.05),ADL评分升高(P<0.05),以上评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下降(P<0.05),治疗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肽Y含量均升高(P<0.05),治疗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疏脑解郁汤可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自理能力;(2)疏脑解郁汤可降低血清SP含量及升高神经肽Y水平,即疏脑解郁汤可通过“脑-肠轴”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HAMD抑郁评分与血清SP含量呈正相关,与神经肽Y含量呈负相关;抑郁评分越低血清SP水平越低、神经肽Y水平越高。
秦少坤[3](2020)在《调肝解毒法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情感行为和NPY、NPY2R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的化学点燃方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选取化浊解毒疏肝方作为调肝解毒法的代表方剂对癫痫大鼠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痉挛性发作情况和情感行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分析调肝解毒法对癫痫大鼠脑组织海马和杏仁核内NPY及其受体NPY2R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运用调肝解毒法治疗癫痫的神经化学机制,以期对调肝解毒法治疗癫痫的效果提供有效的实验基础。实验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出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用PTZ腹腔注射14次,隔日一次,建立大鼠癫痫模型并随机分为癫痫组、丙戊酸钠组、化浊解毒疏肝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单笼饲养,造模期间观察记录大鼠癫痫发作情况。造模结束后化浊解毒疏肝方各组及丙戊酸钠组进行相应药物灌胃治疗28天,空白组和癫痫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结束后,采用旷场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分析。行为学测试结束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分析NPY及其受体NPY2R在脑组织海马及杏仁核的阳性表达。实验结果:1.发作情况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发作潜伏期明显长于癫痫组(P<0.01),发作等级明显低于癫痫组(P<0.01)。与丙戊酸钠组比较,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发作潜伏期及发作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为学测试在旷场实验中,癫痫组中央区停留时间、行走路程以及进入次数明显少与对照组(P<0.01)。化浊解毒疏肝方各组在中央区停留时间、行走路程以及进入次数均高于癫痫组,其中高剂量组与癫痫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与丙戊酸钠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架实验中,癫痫组进入开放臂次数、在开放臂的停留时间以及进入闭合臂的潜伏期明显少于空白组(P<0.01),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进入开放臂次数、在开放臂的停留时间以及进入闭合臂的潜伏期高于癫痫组(P<0.01),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与丙戊酸钠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癫痫组NPY在海马CA1、CA3、DG区和杏仁核中央核的表达高于空白组,其中在CA1区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区的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在海马CA1和杏仁核中央核的表达高于癫痫组(P<0.01),在海马CA3和DG区的表达低于癫痫组(P<0.05)。癫痫组NPY2R在海马CA1、CA3和DG区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与癫痫组比较,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在CA1和DG的表达较高(P<0.05),在CA3区的表达高(P<0.01)。结论:1.本研究采用隔日腹腔注射PTZ 14次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癫痫模型,该模型有情感行为异常的表现。2.调肝解毒法可以缓解大鼠的癫痫发作,改善癫痫大鼠旷场以及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测试。3、调肝解毒法可以改变NPY和NPY2R在癫痫大鼠脑组织的表达变化。
袁梦晨[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险,进展快的特点。ICH发生后,血液积聚在脑实质,对其周围脑组织造成机械性压迫,同时,炎症反应、缺血缺氧、循环障碍、BBB损伤、血液活性物质释放、代谢紊乱等均造成了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目前,临床上针对ICH的治疗方法都缺乏针对性。醒脑静注射液源自《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是以天然麝香、冰片、栀子、郁金为主要成分复方中药制剂,具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对多因素导致的出血和缺血性中风病都有良好的临床效用。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的新学科。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能够充分体现中药及其方剂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预测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作用成分和关键作用靶点,构建不同药物不同成分不同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有效成分、关键作用靶标和作用机制,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从 TCMSP、BATMAN-TCM、TCMID、TCM-MESH 以及 ETCM 数据库中醒脑静注射液(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组成)的全部化学成分,根据“BBB≥-0.3”和“DL≥0.18”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利用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构建醒脑静注射液各味中药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检索 SwissTargetPrediction、DisGenet、CTD、Genecards以及Open Target Platform数据库获得脑出血靶点信息数据集。将醒脑静注射液的靶点基因数据集与脑出血靶点基因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获得重叠基因并进行GO及KEGG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的MCODE模块功能,对比分析挖掘醒脑静注射液模块(X模块)和脑出血模块(Ⅰ模块)联系与差异,获得经筛选出来的模块中联系密集的靶点,将靶点与CTD数据库获得的神经炎症靶点进行映射,构建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2.使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运用Ⅶ型胶原酶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采用mNSS神经功能评分和前肢放置试验判断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T2加权MRI观察脑血肿量。通过TUNEL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病理结构。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ANXA1、iNOS、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根据BBB≥-.3,DL≥0.18的筛选标准,共得到麝香主要活性成分4个,靶点547个;冰片主要活性成分4个,靶点67个;郁金主要活性成分19个,靶点47个;栀子主要活性成分21个,靶点158个。合并去重后获得醒脑静注射液靶点635个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2.醒脑静注射液和脑出血共同作用靶点的GO分析BP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通过调控白细胞活化激活的炎症反应来干预脑出血,CC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细胞水平与多种突触密切相关,MF分子功能层面与G蛋白耦联受体参与调控的突出后电位离子转运、药靶结合等有紧密联系。KEGG的富集分析显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 MAPK signaling pathway、P13K-Akt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TGF-β1 signaling pathway等22条信号通路有关,并构建药物-成分-靶标-通路网络。3.模块分析划分醒脑静注射液模块15个和脑出血模块37个通过模块对比分析,剔除了不关联的模块和部分联系不紧密的靶点,选取高关联性的模块合并进行分析,将353个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作用靶点集中到176个。通过CTD数据库检索“神经炎症”获得212篇文献2669个靶点,将其与模块筛选出来的176个靶点进行映射,获得88个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可能作用靶标,对靶标进行网络拓扑分析,为后续实验验证提供参考标准和理论基础。4.脑出血3天,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T2加权MRI病变体积明显减少,病理观察显示醒脑静组尼氏小体较模型组大、多且清晰,且凋亡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对神经元保护作用和脑保护作用。5.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ANXA1、iNOS的表达明显升高,TGF-β1、mTOR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ANXA1、TGF-β1、mTOR的表达明显增高,iNOS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从多靶点、多途径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损伤,促进血肿吸收,保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王莹[5](2019)在《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和大鼠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评价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性细胞因子、ERK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1.药效学研究:(1)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酸氟西汀组(0.02g/kg)、柴胡疏肝散(9.29g/kg生药)、高剂量组(23.52g/kg生药)、中剂量组(11.76g/kg生药)和低剂量组(5.88g/kg生药),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6天,空白对照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于第14天进行悬尾实验和第15天进行强迫游泳实验。(2)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CUMS模型,以糖水偏好实验作为造模成功的判断标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盐酸氟西汀0.01g/kg)、中药阳性对照组(柴胡疏肝散6.5g/kg生药)、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16.48g/kg生药)、中剂量组(8.24g/kg生药)和低剂量组(4.12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连续15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继续给予应激,持续15天,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称量大鼠体重,进行糖水消耗实验和开场实验。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皮质和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2)神经免疫: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4和IL-10的水平。(3)ERK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Raf、p-Raf、Rsk、MEK、p-MEK、ERKl/2、p-ERKl/2、CREB、p-CREB和BDNF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CREB、BDNF和Trk B的m 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的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1)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氟西汀组、柴胡舒肝散组、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2)大鼠行为学结果:组内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均明显提高(P<0.01)。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上升(P<0.05),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明显上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前造模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均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减少(P<0.01),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减少(P<0.05);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增加(P<0.01)。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测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皮质和下丘脑内5-HT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皮质内DA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和下丘脑内DA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海马内NE的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内NE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2)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下降(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上升(P<0.05),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3)ERK信号通路检测结果:WB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p-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内MEK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的大鼠海马内CREB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CREB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BDN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rt-PCR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m RNA和ERK2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升高(P<0.05)。IHC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2和Trk B的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1.参胡温胆汤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缩短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逆转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下降、体重减轻、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的症状。2.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与上调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和NE的含量有关。3.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下调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对机体进行双相良性调节,恢复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有助于防治抑郁症。4.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指标(Raf、MEK、ERK、RSK、CREB),调节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 B,有助于发挥抗抑郁作用。
张浩[6](2019)在《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抑郁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心理疾患,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变机制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针灸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在明确电针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突触可塑性(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机制,为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方法:120g-170g成年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采用合笼饲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独笼饲养,即孤养模式。空白组连续接受35天普通饲养条件,自由摄入水食,昼夜节律正常。模型组在接受35天普通饲养的同时,予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应激(包括食物、饮水剥夺,45°角倾笼、水平摇笼、5℃冰水刺激、37℃温水刺激、夹尾、潮湿垫料、簇居、昼夜颠倒、异物饲养和束缚12种,每日随机予以2种刺激)。电针组除了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处理外,从第15天起至第35天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参数:取心俞、肾俞穴,2mA/100Hz;疗程持续3周共21天,20分钟/天,5天/周。(一)观察指标:(1)行为学检测:①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观测大鼠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比率,在实验前(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进行;②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FT)。观测水平穿格和垂直扶墙的数量,在实验第36天进行;③莫里斯水迷宫训练及测试(Morris water maze,MWM)。观测平台潜伏期、平台区穿梭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比率,在实验第37至41天进行;④避暗测试(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观测大鼠从明箱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在实验第40和41天进行。(2)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Synaptic numerical density,Nv)、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ost-synaptic density,PSD)和突触间隙宽度(Synaptic cleft)。(3)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二)统计方法:验证计量数据是否符合为正态分布、做方差齐性检验,满足上述条件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者根据校正系数调整统计结果。上述方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一)动物行为学:①糖水偏好测试。重复测量显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糖水偏好值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模型组的值随着实验进行逐步地下降。统计分析提示,测量开始前三组的基础值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间重复测量的差异显着(P<0.05),空白组和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二者显着大于模型组(P<0.05,P<0.05)。②旷场测试。观察发现,空白组和电针组的自发活动多于模型组。统计分析提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无差异(P<0.05),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5)。③避暗测试。三个组在训练时潜伏期没有统计差别(P>0.05)。经过电刺激后,三个组的测试潜伏期出现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均大于模型组(P<0.05),二者之间无差异(P>0.05)。④水迷宫测试。在平台潜伏期、平台区域穿梭次数与目标象限占比上,发现空白组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没有统计显着性(P>0.05)。(二)突触超微结构:经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突触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特征:与空白组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前成分中突触小泡密度减少、突触前活性区和突触后致密带边缘模糊;统计分析提示:①模型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Nv)显着小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5,P<0.05)。②模型组的两个脑区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亦小于二组(P<0.05,P<0.05)。③电针组的海马CA1区Nv数大于空白组(P<0.05)外,二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Nv数和PSD无差别(P>0.05)。(三)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WB检测发现,三个组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差异特征相似:①模型组的Synaptophysin、PSD-95、BDNF和AKT水平显着低于空白组与电针组(P<0.05,P<0.05)。②GSK-3 β水平均显着高于二组(P<0.05,P<0.05)。③空白组与电针组的各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电针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2.电针对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机制之一。
李少红[7](2018)在《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三年来(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且每组均各有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氟西汀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氟西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最后将两组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将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的NIHSS评分与HAMD以及Bal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对比两组的血浆Cor和神经肽Y水平治疗之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5.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76.12%,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NIHSS、HAMD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的NIHSS以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Balthel指数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浆Cor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肽Y均有增加,且观察组的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其临床疗效更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李媛媛[8](2018)在《温阳法次第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温阳法次第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临床观察,为缺血性中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根据国内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阳法次第治疗,即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桂枝法”之阳化汤疗程8天,“四逆法”之扶阳方疗程20天,共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改良的Ranki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免疫学指标神经肽Y(NPY)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Rankin评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NIHSS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NIHSS积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ADL评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免疫学指标神经肽Y(NPY):两组治疗后血浆神经肽Y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降低更显着(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法次第疗法能够提高缺血性中风患者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候评分、改良Rankin评分、NIHSS评分和ADL评分,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有关。
韩玉慧,孟智宏[9](2018)在《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抑郁症患者134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对照组口服米氮平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HAMD评分、Balthel指数评分及血浆Cor和神经肽Y水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52%)高于对照组(7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HAMD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althel指数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al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浆Cor降低而神经肽Y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Cor高于对照组,而神经肽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张中福,周厚援,罗志强[10](2017)在《解毒通腑法对卒中后神经肽Y及心肌酶谱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解毒通腑法对急性脑卒中后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的影响及与心肌酶谱异常的相关性,探寻中医药防治脑心综合征(Cerebral-cardiac syndrome,CCS)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符合入院条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4例,其中实验组71例,对照组63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我科自研的中药解毒通腑汤,对照组则不口服中药。分次检测血浆神经肽Y与心肌酶谱水平,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血浆神经肽Y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肌酶谱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腑法能够显着降低脑卒中患者体内的神经肽Y水平,但是这一水平的改变并没有反映在心肌酶谱异常率的下降趋势上。
二、脑卒中患者血浆神经肽Y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患者血浆神经肽Y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清脑益元汤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NPY、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 |
1.2 实验动物药物及给药方法 |
1.3 实验主要试剂、仪器及器材 |
1.3.1 主要试剂 |
1.3.2 主要液体及配制方法 |
1.3.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 实验模型建立 |
2.2.1 麻醉固定 |
2.2.2 分离血管 |
2.2.3 线栓的制备 |
2.2.4 插线与结扎 |
2.2.5 缝合与消毒 |
2.3 实验模型成功评定标准 |
2.4 实验动物取材 |
2.5 指标检测 |
2.5.1 制备脑组织石蜡切片 |
2.5.2 HE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 |
2.5.3 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NPY蛋白含量 |
2.5.4 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的CGRP蛋白含量 |
2.5.5 统计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动物脑缺血损伤后的表现 |
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
3.3 HE染色评估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
3.4 免疫组化法测脑组织NPY蛋白阳性细胞表达 |
3.5 Western blot法测脑组织的CGRP蛋白含量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4.1.1 中风病名之源流 |
4.1.2 中风病因病机之探究 |
4.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阐释概要 |
4.2.1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4.2.2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进展 |
4.3 清脑益元汤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及策略 |
4.3.1 探究痰瘀交阻,热毒内生,肾虚髓亏病机理论 |
4.3.2 谨守病机,清补兼施 |
4.3.3 清脑益元汤组方析义 |
4.4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NPY、CGRP肽类的表达 |
4.4.1 NPY与局灶性脑缺血的关系 |
4.4.2 CGRP与局灶性脑缺血的关联 |
4.4.3 NPY与 CGRP间的相互联系 |
4.5 清脑益元汤对NPY、CGRP肽类的影响 |
4.5.1 清脑益元汤对NPY表达的影响 |
4.5.2 清脑益元汤对CGRP蛋白表达的影响 |
4.5.3 清脑益元汤对NPY和 CGRP的综合调节效应 |
4.6 实验方法分析 |
4.6.1 动物的选择 |
4.6.2 造模方案的选择 |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缩略词表 |
综述 基于内质网应激-自噬途径探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中医药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探讨 |
1.卒中后抑郁 |
1.1 中医认识 |
1.2 西医认识 |
2.“脑-肠轴”理论 |
2.1 中医认识 |
2.2 西医认识 |
2.3 血清P物质、神经肽Y与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脱落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生物学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疗效评价标准 |
3.5 统计学处理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血清指标结果 |
4.4 用药安全性评价 |
5.讨论 |
5.1 疏脑解郁汤的立法依据 |
5.2 盐酸帕罗西汀片(赛乐特)的选择依据 |
5.3 血清SP及 NPY含量测定分析 |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附录三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四 课题所需量表 |
致谢 |
(3)调肝解毒法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情感行为和NPY、NPY2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1.3 神经肽Y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
1.3.1 神经肽Y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1.3.2 神经肽Y对癫痫的作用机制探讨 |
1.3.3 神经肽Y与情感行为的关系 |
1.3.4 思考与展望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药物与试剂 |
2.2 造模及治疗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造模方法 |
2.2.3 灌胃药物配比及煎煮方法 |
2.2.4 给药方法及剂量 |
2.3 发作情况及行为学测试方法 |
2.3.1 发作情况(Seizure) |
2.3.2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
2.3.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 |
2.4 免疫组织化学测试法 |
2.4.1 取材方法 |
2.4.2 石蜡包埋、切片方法 |
2.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
2.4.4 阳性表达统计方法 |
2.5 统计方法 |
2.6 实验结果 |
2.6.1 PTZ造模结果 |
2.6.2 各组大鼠癫痫发作结果 |
2.6.3 各组大鼠旷场测试结果 |
2.6.4 各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测试结果 |
2.6.5 各组大鼠脑部NPY表达结果 |
2.6.6 各组大鼠脑部NPY2R表达结果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个人成果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1. 临床研究 |
1.1 减轻炎性反应 |
1.2 影响凝血系统 |
1.3 改善血管通透性 |
1.4 抗氧化作用 |
1.5 促进铁离子代谢 |
1.6 其他 |
2. 实验研究 |
2.1 保护血脑屏障 |
2.2 减轻炎症反应 |
2.3 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1.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
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2.1 模块药理学 |
2.2 分子对接 |
3.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药与复杂网络 |
3.2 网络证候学 |
3.3 单方/单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4 复方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5 中药配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拓扑分析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与软件 |
1.2 方法 |
1.2.1 醒脑静注射液化学成分检索 |
1.2.2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的筛选 |
1.2.3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 |
1.2.4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
2. 结果 |
2.1 麝香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2 冰片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3 郁金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4 栀子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5 醒脑静注射液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醒脑静注射液药物与脑出血疾病共同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 |
1.2 方法 |
1.2.1 脑出血疾病靶点预测 |
1.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数据集 |
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1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BP分析 |
2.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CC分析 |
2.2.3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MF分析 |
2.2.4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KEGG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模块药理学方法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与软件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醒脑静注射液对ICH大鼠脑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
2.2 前肢放置实验实验结果 |
2.3 T2加权MRI检测结果 |
2.4 尼氏染色结果 |
2.5 TUNEL染色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醒脑静注射液对ANXA1表达的影响 |
2.2 醒脑静注射液对TGF-β1表达的影响 |
2.3 醒脑静注射液对iNOS表达的影响 |
2.4 醒脑静注射液对mTOR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2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
2.1 心境低落 |
2.2 认知功能损害 |
2.3 意志活动减退 |
2.4 躯体症状 |
3 抑郁症脑结构的改变 |
4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4.1 脑内神经递质 |
4.2 神经内分泌 |
4.3 神经免疫 |
4.4 神经营养因子 |
4.5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
5 抑郁症的治疗 |
5.1 药物治疗 |
5.2 非药物疗法 |
二 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
1 郁证病因病机概述 |
1.1 沿革概要 |
1.2 蒋健教授郁证研究成果 |
2 中医药解郁(抗抑郁)治疗研究进展 |
2.1 中药 |
2.2 针灸 |
三 加味温胆汤相关研究 |
1 方剂来源及其主治、适应症 |
2 组方意义 |
3 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
3.1 抑郁症 |
3.2 失眠 |
3.3 癫痫 |
3.4 心血管疾病 |
3.5 消化系统疾病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参胡温胆汤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行为绝望模型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
4.2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二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造模方法及观察指标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4.2 CUMS大鼠模型的建立 |
4.3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的影响 |
4.4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
4.5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开场实验中大鼠行为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三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造模方法 |
2.3 取材 |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
4.2 皮质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
4.3 下丘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
5 小结 |
实验四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造模方法 |
2.3 取材 |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4.2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五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造模方法 |
2.3 取材 |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WB检测大鼠海马区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4.2 rt-PCR检测大鼠海马区ERKl/2、CREB、BDNF和 Trk B的基因表达 |
4.3 IHC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表达 |
5 小结 |
讨论 |
1 实验方法的选择 |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1.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1.3 实验取材的选择 |
2 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 |
2.1 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的影响 |
2.2 对CUMS大鼠的影响 |
3 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 |
3.1 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3.2 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3.3 ERK通路的影响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6)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
一、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
二、抑郁症与中医相关病证 |
三、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
四、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二、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
三、抑郁症的脑可塑性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二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郁病的针灸治疗 |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 |
2.2 |
2.3 将两组患者治疗之前的Balthel指数的评分与治疗结束后相比较: |
2.4 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浆Cor和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 |
3 讨论 |
(8)温阳法次第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 中风病名的相关记载 |
1.2 古今医家对中风病发病机制认识不同的阶段 |
1.2.1 唐宋“外风论” |
1.2.2 金元“内风论” |
1.2.3 明清内外兼重,“内风论”发展 |
1.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
2.1 中风病辨证要点 |
2.1.1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
2.1.2 辨分期 |
2.1.3 辨病情顺逆 |
2.1.4 辩闭证、脱证 |
2.2 中风病分证论治 |
2.2.1 从“风”论治 |
2.2.2 从“火”论治 |
2.2.3 从“痰”论治 |
2.2.4 从“瘀”论治 |
2.2.5 从“虚”论治 |
2.2.6 从“气”论治 |
3 关于温阳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依据 |
3.1 扶阳学派的形成 |
3.2 阴阳为纲,阳主阴从 |
3.3 中风病阳虚为本,当温阳次第疗之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疾病分期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2.2 一般资料及可比性分析 |
2.2.1 基线比较 |
2.2.2 既往史、伴发病比较、中医症状总积分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项目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安全性评价 |
2.6.1 不良反应 |
2.6.2 不良事件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总临床疗效比较(见表7) |
3.2 疗效积分观测 |
3.2.1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8) |
3.2.2 改良的Rankin评分(见表9) |
3.2.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NIHSS)(见表10) |
3.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见表11) |
3.2.5 血浆神经肽Y水平检测(见表12) |
3.3 安全性评价 |
3.3.1 安全性指标的观察结果 |
3.3.2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导师对缺血性中风的阳虚为本的认识 |
4.2 “三焦次第”治疗思想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
4.2.1 关于“三焦”的理解 |
4.2.2 导师从阴阳的本体结构对“三焦次第”治疗中风病的理解 |
4.3 浅析温阳两法之药用 |
4.4 血浆神经肽Y水平在脑梗死中发挥的作用 |
4.5 温阳法“次第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 |
4.5.1 关于中医症候积分评分情况的分析 |
4.5.2 关于Rankin评分情况的分析 |
4.5.3 关于NIHSS评分情况的分析 |
4.5.4 关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情况的分析 |
4.5.5 关于降低血清神经肽Y水平的情况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判定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 组治疗疗效比较 |
2.2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HAMD评分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Balthel指数评分比较 |
2.42组治疗前后血浆Cor和神经肽Y水平比较 |
3 讨论 |
(10)解毒通腑法对卒中后神经肽Y及心肌酶谱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血浆神经肽Y (NPY) 变化比较 |
2.2 两组心肌酶谱异常率变化比较 |
3 讨论 |
四、脑卒中患者血浆神经肽Y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脑益元汤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NPY、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D]. 向昱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D]. 张恒嘉.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3]调肝解毒法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情感行为和NPY、NPY2R表达的影响[D]. 秦少坤. 河北大学, 2020(08)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D]. 袁梦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D]. 张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李少红. 北方药学, 2018(11)
- [8]温阳法次第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媛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针灸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韩玉慧,孟智宏. 世界中医药, 2018(01)
- [10]解毒通腑法对卒中后神经肽Y及心肌酶谱影响的临床观察[J]. 张中福,周厚援,罗志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