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护理程序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一、护理程序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监护中的具体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钟富秀[1](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2)明确CPB术后患者发生ICU-AW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以便医护人员更好识别ICU-AW。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某省心脏医学中心CPB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CPB资料和超声测量的数据。按超声诊断标准分为ICU-AW组和非ICU-AW组,对收集的资料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其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结果(P<0.05)的所有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取方差膨胀因子<3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P<0.05)作为独立风险因素。基于独立风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内部验证和图形校准对列线图模型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本研究CPB术后所有患者的横截面积、肌肉层厚度和肌肉纤维进入腱膜的角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ICU-AW组患者肌肉下降较明显。(2)本研究共纳入473例患者,其中ICU-AW组241例,非ICU-AW组232例,CPB术后患者ICU-AW的发生率为50.95%。男性患者253例,发生ICU-AW共140例,占比55.34%;女性患者220例,发生ICU-AW共101例,占比45.91%。(3)在241例ICU-AW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5.69±11.59)岁,其中41~60岁的患者123例,占比例最高为51.04%;体重指数超重的患者119例,占比接近一半为49.38%。(4)CPB术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大部分为II级和III级,总占比88.4%。ICU-AW组心功能III级和IV级占比例大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3.88±8.72)%,ICU-AW组低于非ICU-AW组。患者术前巴氏量表分级大部分为III级,占比81.8%,ICU-AW组I级多于非ICU-AW组,而III级却低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CPB时间为(129.43±59.9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9.93±39.06)min,平均手术时间(266.67±87.11)min,ICU-AW组均高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II)为(22.29±3.52)分,ICU-AW组高于非ICU-AW组。(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巴氏量表分级、钙离子、白蛋白、乳酸、总胆红素、肌酐、尿素、肌钙蛋白、肌酸激酶-1、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手术时间、最低鼻温、滤液输出量、术中输注红细胞、术中输注血小板、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肾功能不全、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血红蛋白、血小板、术后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及疾病转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白蛋白、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APACHE-II评分是CPB术后患者ICU-AW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7)基于以上7个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8,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18~0.856);标准曲线和预测曲线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9。结论:CPB术后患者的肌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ICU-AW患者的肌肉萎缩较明显。CPB术后患者ICU-AW的发生率较高,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CPB术后患者心功能III级以上,较低的射血分数,较差的自理能力,较长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高的APACHE-II评分,较低的最低鼻温,较长的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基于以上因素,ICU-AW发生率较高。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白蛋白、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APACHE-II评分是CPB术后患者发生ICU-AW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CPB术后患者ICU-AW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符合度,有助于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李安琪[2](2021)在《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描述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的发生现状,探讨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的影响因素,提高重症护理人员对昏迷患者发生暴露性角膜病变的重视程度,为临床早期筛查和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以帮助及时监测病情并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的发生率。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湖州市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于ICU的254名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素钠眼科检测试纸及配置钴蓝光源的便携式裂隙灯,根据荧光素钠眼科试纸检测结果将病例分为暴露性角膜病变阴性组和暴露性角膜病变阳性组,对可能导致暴露性角膜病变的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选取的254例患者,其中76例患者角膜染色检查结果为阳性,暴露性角膜病变发生率为29.9%。单因素分析与暴露性角膜病变相关的因素有10个,分别为入院诊断、机械通气天数、ICU入住天数、眼睑闭合不全、结膜水肿、使用镇静剂、使用肌松剂、有无眼表分泌物、每日眼部护理次数以及眼部护理方式,其他因素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睑闭合不全、结膜水肿、使用镇静剂、机械通气天数、有无眼表分泌物是暴露性角膜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回归方程为:Logit(P)=-2.542+1.171*眼睑闭合不全+1.576*结膜水肿+1.050*使用镇静剂+1.683*眼表分泌物+1.829*机械通气天数(1)+1.095*机械通气天数(2)。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暴露性角膜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总体不容乐观,针对ICU昏迷患者的眼部护理问题更是不容忽视。(2)眼睑闭合不全、结膜水肿、使用镇静剂、存在眼表分泌物以及机械通气天数>7天是暴露性角膜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对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高风险人群给予重点关注及专业的临床评估,及时给予患者具体的眼部护理措施和诊疗方法。

孙文静[3](2021)在《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效果;同时验证高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干预效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湖州市某三级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中强度组(B组)、高强度组(C组),每组26人。三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常规康复及常规护理,B、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中强度和高强度吸气肌训练,每天1次,每周5-7天,共持续干预6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2周、4周、6周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flow,PI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进行评估;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Fugl-Meyer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本研究干预过程中失访2例,最终纳入76例患者,其中A组26例,B组和C组各25例,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偏瘫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干预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2)吸气肌功能:干预前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患者干预2周、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干预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2周时,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MIP、PIF值改善效果高于A组;干预6周时,三组间MIP、PI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改善程度高于B组和A组。(3)肺功能:干预前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患者干预2周、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干预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2周时,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干预6周时,三组间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分值高于B组和A组。(4)运动功能:干预6周后三组患者FMA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18,P<0.05),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P<0.05)。(5)日常生活能力:干预6周后三组患者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5),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P<0.05)。研究结论:(1)吸气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2)高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常鑫[4](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汪哲宇[5](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熊晶[6](2020)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其中约30-40%的患者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只有7%的患者存活到出院。大多数患者死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这是一个复杂的全身多器官衰竭,包括脑损伤、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和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心肌功能障碍是复苏后循环衰竭的重要原因,可能导致ROSC术后早期死亡。它被定义为在没有冠状动脉闭塞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情况下,由于心肌顿抑而导致的可逆性整体功能障碍。ROSC术后血流动力学非常复杂,虽然可能有稳定的循环,但并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的缺血、缺氧和代谢状态。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整体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持续的组织缺氧仍可能导致器官损伤。改善微循环血流量的临床干预措施仍然非常有限。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于2002年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冠心病指南中提出,已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增强型体外反搏的装置由环绕小腿、大腿和大腿上部的充气袖带组成。袖带在舒张期从低到高依次挤压,迅速挤压,同时在收缩开始时放气。调节该装置的机制是基于心电图。该装置产生的动脉血流动力学模拟主动脉内球囊泵的血流动力学,产生逆行动脉波脉冲。然而,与主动脉内气囊泵不同的是,它还会产生逆行静脉脉搏,从而增加静脉回流。逆行动脉波脉搏导致冠状动脉流量增加,而静脉回流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心输出量和降低氧耗(VO2)。EECP的收缩期收缩/舒张期膨胀序列导致收缩期卸荷和舒张期增大,导致血流量的搏动性增加。EECP已被证明能够增加血流的切应力,从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而改善微循环。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ROSC后的EECP治疗改善Beagle犬的神经功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舒张因子NO-1的释放,并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然而,体外反搏是否能改善心肺复苏(CPR)后的心肌血流量(MBF)仍不清楚。PiCCO2是一种连续心输出量测量设备,结合心脏预负荷容量、血管外肺水(EVLW)以及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监测。Pulsion PiCCO2利用改进的动脉脉搏轮廓分析算法,连续计算心输出量。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CCO)是通过经肺热稀释测量来校准的。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注射冷的或室温的丸剂(例如,0.9%的生理盐水)。热稀释曲线由动脉热稀释导管记录,该导管也用于压力监测。除PCCO校准外,经肺热稀释还可通过整体舒张末期容积(GEDV)和估计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来产生心脏前负荷。此外,PiCCO2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连续测量校准后的ScvO2,并可连续计算氧输送(DO2)和组织耗氧量(dVO2)。因此,PiCCO2除能监测血流动力学外,还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是ROSC术后理想的监测工具。增强型体外反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复杂的,PiCCO2系统是评估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工具。首次使用PiCCO2系统监测EECP对犬ROSC后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EECP对比格犬ROSC后心功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比格犬CA-CPR模型,首次运用PICCO技术来评价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观察EECP对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观察EECP能否增加ROSC后比格犬心肌血流和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观察EECP对ROSC后比格犬心肌自噬的影响,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自噬在CA/ROSC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期待能够为EECP对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提供一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用24只健康成年雄性比格犬(体重12.6-15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体外反搏组,每组12只。诱发心室颤动12min,心肺复苏2min。接受EECP治疗(EECP组)或不接受EECP治疗(对照组),疗程均为4h。用PiCCO2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分别于基础状态、ROSC后1、2、4h测定血气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用18F-flurpiridaz PET心肌灌注显像测定ROSC术前和术后4h的心肌血流量(MBF)。用超声心动图评价ROSC术前和ROSC后4h心功能,心肌电镜检查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蛋白表达,q-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建立乳鼠原代心肌细胞OGD(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自噬基因的表达。明确EECP对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比格犬的基本情况:24小时内记录动物存活时间,所有动物均成功诱发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后均获得ROSC。两组动物的基本生理和CPR相关参数均无显着差异。对照组中的3只动物(3/12)和EECP组的7只动物(7/12)存活24小时。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2.2(4、24)小时,明显短于EECP组的19.7(8、24)小时(P=0.026)。2.血气分析检查结果:血气分析结果表明,ROSC后,对照组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HCO3-浓度降低,碱剩余减少和血液乳酸水平升高,而EECP组的代谢性酸中毒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3.血流动力学结果:在ROSC后的每个时间点,两组动物之间的心率无显着差异。EECP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对照组。EECP组的中心静脉压(CVP)水平略高于Contro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EECP组的CPP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ROSC后比格犬的心肌收缩力降低、最大压力增加速率(DPMX)、心排出量(CO)、整体射血分数(GEF)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CCO)降低,但EECP组动物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EECP组的DPMX,CO,GEF和PCCO值显着高于对照组。ROSC后EECP组的GEDV和ITBV显着升高,表明EECP促进血液回流到胸部和心脏。EECP组的SVR值明显较低,表明EECP可以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并增加每搏出量(SV)。两组的血管外肺水(EVLW)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在ROSC后的每个时间点均增加,表明ROSC后可能存在肺损伤,但EECP组的EVLW和PVPI显着降低。EECP组中,ROSC后每个时间点的SCVO2和DO2值均显着较高,而VO2值却相反,这表明EECP可以增加DO2并降低组织VO2。这一结果与以前的EECP降低ROSC后血液乳酸水平的结果一致。4.血液流变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ECP组ROSC后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受温度、血糖浓度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5.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EECP组的MBF在静止和多巴酚丁胺应激条件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MBF与比格犬的生存时间高度相关。MBF值越高,比格犬的存活时间越长(P<0.001)。6.超声心动图结果:VF前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为62(50,75)%,EECP组为61(52,79)%,P=0.494。ROSC后1、2、3和4小时,对照组EF值显着降低,分别为40(34、45)%,38(31、59)%,42(27、57)%和41(26、55)%。EECP组分别为46(38,58)%,46(39,68)%,50(45、53)%和52(45、58)%。EECP治疗可显着改善ROSC后比格犬左心室功能(1h:P=0.023,2h:P=0.024;3h:P=0.015;4h:P=0.027)。EECP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但收缩末期容积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表明EECP可增加左心室每搏输出量。7.心肌电镜检查结果: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心肌线粒体膜不完整,线粒体变形、肿胀、溶合或破裂,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并出现断裂、溶解及空泡,线粒体中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存在较多致密的颗粒;EECP组中心肌细胞膜、核膜及线粒体膜完整,线粒体的形态基本完整,线粒体嵴排列规整而丰富,仅有少量断裂,线粒体中糖原颗粒含量较丰富,仅见少许致密的颗粒。观察心肌细胞自噬泡形成情况,23500倍视野下,每组任选3只动物,每只动物选取10个细胞,计算胞浆内自噬泡数量,EECP组自噬泡数量明显多于Control组。8.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蛋白表达结果:EECP增加比格犬心肌细胞LC3-Ⅱ的蛋白水平,降低P62的蛋白水平。9.q-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EECP增加自噬基因Beclin-1、ATG5、ATG6、ATG7、ATG12、PINK、BNIP3的表达。10.体外实验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模拟缺血缺氧6小时和再灌注4小时后可导致的52.2±0.4%的心肌细胞死亡,给予自噬激活剂Rapamycin后心肌细胞死亡数下降至39.5±1.9%,而用3-MA阻断自噬后增加心肌细胞的死亡,死亡率为58.8±2.9%,表明激活自噬可促进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存活。给予自噬激活剂Rapamycin后细胞自噬的关键分子如ATG5、ATG7、LC3-Ⅱ等都明显升高。Rapamycin对大多数自噬基因表达都上调,激活自噬Rapamycin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关键机制。研究结论:1.EECP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改善ROSC后比格犬的心脏功能,增加CCP和MBF从而保持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心脏后负荷,最后增加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灌注;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前负荷,从而增加SV和CO。EECP改善血液流变性,并有助于改善包括心肌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微循环血流。EECP增加ROSC后心肌自噬,是EECP对ROSC后心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2.PiCCO2系统是非常出色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可全面评估ROSC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心肌收缩力、心脏功能、外周血管阻力,评估器官功能和组织氧代谢状态,以及全面评估ROSC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诊断心肺复苏后综合征。3.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模拟缺血缺氧6小时和再灌注4小时后Rapamycin激活自噬减少心肌细胞死亡。

王亚[7](2020)在《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营养不良是困扰临床医生已久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营养不良所带来的临床实际问题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颇为深远。近年来临床医生尤其是急危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都对营养支持方面十分重视,旨在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体化且适当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案。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案并不能改善临床预后,但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目前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手段较为有限且复杂,而且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保证,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需要根据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建立相应的营养评估手段。研究目的如何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及如何准确的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一直是临床医生所探讨的,目前很多研究都将目光放在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患者身上,然而急诊以及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样不容乐观,国外也仅有少量研究涉及急诊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方式,上述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评估手段在急诊患者身上实现均有限制,故本研究目的如下:1.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国急诊医护的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可行教学的方案或普及方式;2.通过评估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股直肌超声变化更加简便的、适合急诊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系统或评分系统。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关于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自我评价的调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数据进行评价。用数据内容分析被来分析定性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最初是由两位研究人员分别进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分歧进行了讨论。并对有疑问数据进行复核,数据以例数(百分比)表示定性数据的可信性通过使用公开问题中有代表性的引文建立。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第二部分选择自2019年7月至12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患者,观察其在急诊留观期间(最长至7天)基础情况变化并收集相应数据。收集所有入组患者基础状况(性别(gender)、年龄(age)、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albumin,ALB)、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NUTRIC评分、股直肌厚度、主要疾病诊断、是否进行营养支持及营养支持治疗情况以及临床治疗与临床转归(出院是否存活)资料等。由急诊医护人员对在急诊滞留可能超过48小时以上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分,不干预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决策;由一位高年资住院医师通过床旁超声测量并每日(即入院当天(d0)、入院第二天(d2)、入院第三天(d3)直到入院第七天)监测患者股直肌厚度变化,数据收集完毕后通过以下统计学分析方法(1)模型构建特征选择采用机器学习领域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探索可能的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2)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进而找出可能对结局存在影响的因子,在上述分析之后对变量之间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分析,进一步通过将上一步筛选出的最佳组合变量作为自变量(X)将转归结果作为因变量(Y),用glm()函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summary()函数展示β、SE、Wald 2、P 值,exp()函数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 vif()函数计算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诊断预后影响因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①模型的区分度:用plot.roc()函数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并确定预测概率的最佳临界值,使用roc.test()函数比较两个模型的AUC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②模型的校准度:用val.prob()函数绘制校准图;③模型的拟合度:用gof()函数进行Hosmer and Lemeshow拟合优度(goodness of fit,GOF)检验。研究结果第一部分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期间收集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共计32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300份。在完成问卷的300位急诊医护人员中职称主要为医生中以主治医师为主(33.3%,n=100),护理人员以主管护师为主(18.3%,n=55)。在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支持方面,大部分急诊医护认为对急诊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十分必要,尤其是主任医师对此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在急诊滞留超过48小时的患者,58.33%的急诊医护会主动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78.6%的初级职称医生不知道营养风险筛查指南,但大部分急诊医护对于应该对何种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着普遍的认同,即对所有留观病人均应进行相关风险筛查,但因下列原因未能进:78.33%的医护人员认为病人周转较快,没有时间进行评估,70%的急诊医护人员认为现行的营养风险评估手段较为复杂,在急诊期间难以实施某些化验检查,另有28.33%的医护人员为营养评估为专科行为,在急诊没有必要。在临床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本调查发现对于营养不良分型概念方面,本次参与的急诊医护仅有10%的人对于营养不良分型的概念熟悉认知,其中高级职称对于营养分型的概念认知较其他职称的医护更为清楚;关于潜在高营养不良风险的疾病种类以及相关体征,大多数急诊医护知道慢性感染(95%,n=285)、急性胰腺炎(88.33%,n=265)、甲状腺功能亢进(88.33%,n=26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76.66%,n=230)以及其他(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种类为营养不良的高风险因素。关于对营养评估或临床营养的知识水平的自我认知,参与此次研究的急诊医护人员对于临床营养知识均有不足,不同职称之间没有差异(x=3.99±2.34,p=0.057);此次受访人员均认为营养评估或临床营养与急诊科的日常工作的相关,且不同职称之间没有差别;所有参与人员表示有兴趣学习相关临床营养知识,不同职称之间存在差异,主任医师职称的急诊医生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营养相关知识更感兴趣(x=6.25±2.23,p<0.001)。第二部分自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抢救室1172名患者,其中751名因为急诊留观未超过48小时而排除,100名因处于恶液质状态(肿瘤晚期),70名患者因未满18岁而排除,45名患者因妊娠排除,40名患者因腿部皮肤或肌肉感染而除外,最终66名患者入组,其中男性40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68岁。根据NUTRIC评分,将NUTRIC评分≥5的患者定义为高营养风险组,反之为低营养风险组。低营养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的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发现两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与高风险两组间临床评分及生化指标比较,年龄、ALB、APACHE Ⅱ、SOFA评分、NRS-2002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ALB、APACHE Ⅱ、SOFA评分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APACHEⅡ评分在多因素logistic中的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PACHE Ⅱ评分越高,患者出现高营养风险的可能性越大(OR=1.659)。肌肉厚度各时间点两组间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入院第二天(d2)股直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天(d0)、入院第三天(d3)股直肌厚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高风险治疗前后各时点间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事后两两比较:低风险、高风险肌肉厚度变化分别为d0大于d2、d3,d2大于d3,有统计学意义。即无论营养风险高低两组患者的股直肌厚度均在都在逐步减小,但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将全部变量纳入最全子集回归,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筛选出最优组合的个数,BIC得分最小时模型最优,同时采用adjr2最大时=0.75,最优组合为6个因素,最优组合是年龄、性别、机械通气与否、营养支持与否、肌肉厚度变化值、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是建立预测模型的最佳组合。将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找到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如下,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到回归方程:P=1/(1+e^(-y))y=30.89383*机械通气+45.43792*肌肉厚度变化值+apache*5.1587-age*0.8713994-12.65335*gender+28.43666*营养支持-221.9343其中P为出现高营养风险的概率。且根据建立的回归模型的校准图(Hosmer-Lemeshow test P=0.119)证明通过了校准度检验。根据建立的回归模型的GOF检验的χ2值为1.675,GOF检验的P值为0.989,P=0.119,预测值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情况较好。最后使用列线图(Alignment Diagram),又称诺莫图(Nomogram图)对营养评分系统进行更加直观的呈现。研究结论第一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的不同职称急诊医护的临床营养知识存在差距,目前急诊医学教育需要为提高急诊医护的临床营养知识增加更多的相关培训,尤其需要加强针对初级职称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更加基础、规范的营养知识教育,进而可进一步提高急诊医护人员营养支持治疗的质量。第二部分本研究发现无论营养风险高低,患者的股直肌厚度在急诊滞留期间均都在逐步减小。本研究结合急诊临床实际情况建立了符合急诊的营养风险评分系统,便于急诊医护人员更加便捷识别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

陈钊[8](2018)在《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完善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诞生,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颁布,促进了人权保护思想的发展,也推进了现代成年人监护理念的革新。在21世纪,根据“尊重本人自我决定权”“重视人身上的照顾”“活用剩余能力”“公力的适当介入”这些最新的现代成年人监护理念,许多国家先后对本国的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进行了改革。我国于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并提出编纂民法典。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我国《民法总则》已经实施,其中对成年人监护制度有所修改和补充,但是为了进一步实现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理念,我国还有待在《民法总则》之司法解释及编纂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时对这一制度进行继续补充和完善。本文主要基于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变革背景及最新立法理念,分析我国现行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成功与不足,借鉴和汲取域外国家的立法有益经验及我国学者相关观点建议,对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提出笔者的完善建议。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五章,约19万字。第一章,成年人监护制度基本理论考察。本章主要考察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性质、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等基本理论内容。第一节,成年人监护的性质探讨。本节重点分析研究这一制度的本质属性。列举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监护性质的三种学说,即权利说、义务说和权利义务说,经过分析后,笔者认为成年人监护的属性是权利义务相统一的,但是更倾向于一种义务性质。第二节,成年人监护与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将对包括未成年人监护、代理、赡养、扶养、照顾和保护进行比对,笔者认为同这几类制度相比,成年人监护制度与这些制度的界限是非常明显的,也体现了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不可替代性。第三节,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体例及主要内容。这里主要对该制度的外部体例及内部体例;对主要内容,包括主体、设立要件、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生效、变动、公力介入与监督进行基本介绍。第四节,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功能定位。监护制度作为民法重要的制度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而成年人监护制度作为监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样存在重要且特殊的功能。其具有弱者利益保护,弥补被监护人行为能力;保护第三人利益,维护交易安全的功能。第二章,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新变革研究。从改革背景与人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最新立法理念以及其发展趋势。第一节,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变革背景。阐述传统成年人监护制度之缺陷以及联合国人权保护文献对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的指导。第二节,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变革的新理念。本节主要阐述在这一改革背景下产生的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变革的新理念,包括尊重本人自我决定权;活用当事人的剩余能力,维持本人生活正常化;重视人身上的照顾;国家的适当介入。第三节,成年人监护制度变革的新内容。笔者选取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瑞士作为典型性国家进行考察与评析,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六个国家都是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的典型,其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第二,韩国的成年人监护制度在目前我国的市面上是找不到相关的翻译文本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第三,瑞士在2013年修改了成年人监护制度,还未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的考察与评析;第四,俄罗斯作为我国当时立法重要的参考对象,值得深入的研究;第五,法国、德国和日本作为众多研究成年人监护学者所考察的对象,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且其独特的特点也适宜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评析。第四节,完善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节通过对上述世界性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改革反映出我国也应当正面回应这一改革浪潮,并从人口背景、现实需求等论述完善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的思考与完善。第一节,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的现状与反思。本章重点对我国《民法总则》施行前后的立法体例现状进行介绍与评析。第二节,现代域外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考察与评析。得出成年人监护制度名称上的改变,由原来的监护制度改为照顾、保护等名称,主要是为了在名称上凸显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理念的转变;成年人监护制度在民法典中的位置,多数都将这一制度规定在民法典的亲属编中,并论证这种体例具有其合理性;意定监护与法定监护的关系,为了突出尊重当事人自我决定权,意定优先于法定适用,并应当详细规定以增加可操作性。第三节,中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学者观点之立法体例及制度名称考察与评析。第四节,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的完善。根据上述域外立法和我国学者建议,结合我国立法实际情况,得出关于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体例建议,即立法体例笔者建议“民法总则规定原则性内容而将具体内容规定于婚姻家庭编”的建议;而对于监护名称,笔者认为应当坚持目前我国现有的监护制度名称。第四章,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思考与补充构建。本章主要对成年人监护制度之意定监护进行重点研究。第一节,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现状与评析。首先对我国《民法总则》施行前后的立法现状以及司法实践进行介绍,笔者选取了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的相关典型案例,以反映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困惑,得出目前我国立法和司法上的优秀经验及仍待补足之处。第二节,现代域外国家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考察与评析。通过对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内在体例、主要内容(设立要件、主体的权利义务、生效、变动、监护监督的考察,得出成年人意定监护中应当借鉴瑞士的规定分为一般措施和医疗措施;而在主要内容中应当吸收借鉴的内容,如设立要件应当增加公证等形式、明确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内容、公力的介入情形应当增加等等。第三节,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学者观点的考察与评析。同样对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学者观点的考察并评析。第四节,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补充完善建议。对我国成年人监护的通用规定和意定监护的内容提出笔者的建议。通用规定中明确规定监护人享有法定条件下的辞任或拒任权;确立监护人享有报酬权的条件;明确监护人对费用支出的报销权;补充终止后的效力。意定监护制度中内部结构划分为一般措施和医疗措施两种类型,并分别对两类措施进行具体的内容补充。第五章,成年人监护制度法定监护制度的思考与增补完善。第一节,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现状与评析。通过对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立法现状考察及司法案例考察,目前我国法定监护的完善之处,包括扩大被监护人的范围、合理的选定了监护人的范围、成年子女对老年人的监护责任得到明确、优化了监护人的确定程序、增加了国家监护的兜底性条款。法定成年人监护具体制度不完善,包括:内部体例上缺少多元化的措施;主体中监护人的资格(监护能力)未规定、设立要件上未规定监护开始的程序、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权利义务未明确、变动中关于监护资格的恢复仍不完善、公力介入及监护监督仍应加强。第二节,现代域外国家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考察与评析。通过对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内在体例和主要内容的比较得出,类型化的监护模式值得我国吸收和借鉴。第三节,中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学者观点的考察与评析。此节主要对我国目前主要的学者观点及学者建议稿中的观点进行考察,比较评析对于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内部结构及具体内容之不同观点,为最后本文的立法建议提供借鉴。第四节,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增补完善建议。建议在内部结构上将法定监护类型化,分为监护和辅助两个措施。分别对两个措施需要增补的具体内容提出笔者的建议。

曾子芸[9](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李冰,王建荣[10](2012)在《危重患者胃肠功能监护的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胃肠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ID)是危重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既可继发于其他器官功能障碍,也可作为始动器官引起其他器官功能的继发障碍和衰

二、护理程序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监护中的具体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程序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监护中的具体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问题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操作性定义及相关概念
    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列线图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ICU患者获得性衰弱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
    1.4 本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回顾
    2.1 暴露性角膜病变的定义
    2.2 暴露性角膜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
    2.3 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后果
    2.4 暴露性角膜病变的现状分析
        2.4.1 国内外发生现状
        2.4.2 国内外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4.3 国内外干预现状
    2.5 暴露性角膜病变的临床护理要点
        2.5.1 日常眼部评估
        2.5.2 影响因素识别
        2.5.3 眼部清洁
        2.5.4 促进眼睑闭合
        2.5.5 促进角膜湿润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样本量的计算
        3.1.4 材料和仪器
        3.1.5 ICU患者日常眼部护理内容
    3.2 评估标准
        3.2.1 确定评估时机
        3.2.2 选择评估指标
        3.2.3 明确评价方法
    3.3 临床资料收集
    3.4 质量控制
        3.4.1 评价指标结果的质量控制
        3.4.2 数据收集的质量控制
        3.4.3 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3.5 伦理原则
    3.6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整体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4.2 研究对象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终止原因
    4.3 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患者出现阳性的检查次数
    4.4 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Exposure Keratopathy,EK)的单因素分析
    4.5 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Exposure Keratopathy,EK)的多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的发生现况
    5.2 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眼睑闭合不全
        5.2.2 使用镇静剂
        5.2.3 结膜水肿
        5.2.4 眼表分泌物
        5.2.5 机械通气天数
    5.3 本研究对今后临床工作的启示
        5.3.1 常规评估ICU昏迷患者的眼部情况
        5.3.2 重点关注EK的高危患者
        5.3.3 注意随访
        5.3.4 提高ICU医护人员眼部护理知识水平和治疗水平
        5.3.5 积极开展多学科管理团队(MDT)建设
6 结论和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及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ICU护士关于危重症患者并发暴露性角膜病变的教育现状和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呼吸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1.3.2 吸气肌训练的研究现状
        1.3.3 吸气肌训练的运动处方
        1.3.4 中强度吸气肌训练研究现状
        1.3.5 高强度吸气肌训练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图
2 资料与方法
    2.1 构建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干预方案
        2.1.1 成立多学科团队
        2.1.2 制定干预方案初稿
        2.1.3 专家咨询
        2.1.4 课题组讨论及预实验
        2.1.5 干预方案终稿
        2.1.6 组织人员培训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2.5 样本含量
    2.3 研究方法
        2.3.1 分组方法
        2.3.2 研究工具
    2.4 干预实施
        2.4.1 对照组(A组)
        2.4.2 中强度组(B组)
        2.4.3 高强度组(C组)
        2.4.4 评价指标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三组研究对象基线分析
        3.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1.2 评价指标的基线比较
    3.2 干预效果评价
        3.2.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MIP比较
        3.2.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PIF比较
        3.2.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VC比较
        3.2.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EV_1比较
        3.2.5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3.2.6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3.2.7 三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的影响
    4.2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4.3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4.4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4.5 吸气肌训练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OHCA的流行病学情况
    1.3 IHCA(in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的流行病学情况
    1.4 心脏骤停的救治现状
        1.4.1 生存链的作用
        1.4.2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
        1.4.3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
    1.5 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CPR后心功能
        1.5.1 ROSC后存在微循环障碍,增加脑血流改善神经功能
        1.5.2 EECP改善微循环血流
    1.6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评估ROSC后血流动力学异常
    1.7 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1.8 研究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器材
    2.2 实验中所用药品
    2.3 实验对象
    2.4 动物麻醉
    2.5 气管插管
    2.6 留置右颈内静脉管,分离右侧胫骨前动脉,置入6-F动脉测压管,连接PiCCO2 监护仪
    2.7 诱发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和CPR
    2.8 实验分组
    2.9 PiCCO2 监护仪的准备
    2.10 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18F-flurpiridaz PET MPI
    2.11 超声心功能评价
    2.12 血液流变学监测
    2.13 心肌电镜检查
    2.14 心肌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
        2.14.1 体内实验
        2.14.2 体外实验
    2.1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实验动物基本情况和CPR结果
    3.2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
    3.3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液流变学
    3.4 EECP增加ROSC后比格犬心肌血流
    3.5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心功能
    3.6 EECP减轻ROSC后心肌损伤
    3.7 EECP增加比格犬心肌细胞LC3-Ⅱ的蛋白水平,降低P62 的蛋白水平,增加自噬基因Beclin-1、ATG5、ATG6、ATG7、ATG12、PINK、BNIP3 的表达
    3.8 体外实验结果
        3.8.1 心肌细胞培养
        3.8.2 免疫荧光鉴定心肌细胞
        3.8.3 激活自噬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死亡
        3.8.4 Rapamycin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自噬基因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4.1 本研究发现
    4.2 PiCCO2 评估EECP对 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4.3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液流变学和改善微循环
    4.4 EECP增加ROSC心肌血流
    4.5 EECP促进ROSC心肌自噬的增加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7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我国急诊医护人员临床营养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设置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受访者来源
        2.2 受访者职称组成
        2.3 营养支持治疗基础知识的认知
    3 讨论
        3.1 营养风险评估方法的认知
        3.2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知识的认知
        3.3 临床营养支持方案的认知情况
        3.4 蛋白摄入的认知情况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股直肌厚度变化建立营养风险临床预测模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数据分析及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统计学方法及结果
    3 讨论
        3.1 营养支持启动时机及目标
        3.2 营养风险评估手段的选择
        3.3 营养评价指标的选择
        3.4 股直肌超声评估
        3.5 评分系统的建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相关进展
    1 文献检索方法及结果
    2 主要内容
        2.1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间的差别及营养支持时机
        2.2 营养不良的定义及相关进展
        2.3 生物标志物
        2.3.1 白蛋白与前白蛋白
        2.3.2 3-甲基组氨酸
        2.3.3 甲状腺素运载蛋白
        2.3.4 其他生物标志物
        2.4 能量评估
        2.4.1 预测方程
        2.4.2 直接量热法
        2.4.3 间接测热法
        2.4.4 呼吸商
        2.5 床旁超声在营养支持治疗方面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2.6 蛋白支持
        2.7 再喂养综合征
    3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部分)
致谢

(8)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径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成年人监护制度基本理论考察
    第一节 成年人监护的性质探讨
        一、国内学界关于成年人监护性质的争论
        二、成年人监护性质之界定
    第二节 成年人监护与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一、成年人监护与未成年人监护
        二、成年人监护与民事代理
        三、成年人监护与赡养、扶养、抚养
        四、成年人监护与照顾、保护
    第三节 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体例及主要内容
        一、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体例
        二、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具体内容
    第四节 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功能定位
        一、弱者利益保护,弥补被监护人的行为能力
        二、保护第三人利益,维护交易安全
第二章 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新变革研究
    第一节 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变革背景
        一、传统成年人监护制度之缺陷
        二、联合国人权保护文献对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的指导
    第二节 现代成年人监护制度变革的新理念
        一、尊重本人自我决定权
        二、活用当事人的剩余能力,维持本人生活正常化
        三、重视人身上的照顾
        四、国家公力的适当介入
    第三节 成年人监护制度变革的新内容
        一、域外国家对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改革进程
        二、立法原则的更新
        三、具体制度的变化
    第四节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发展概况及完善的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历史发展概况
        二、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的思考与完善
    第一节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的现状与反思
        一、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之现状
        二、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之反思
    第二节 现代域外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现状的考察与评析
        一、现代域外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的考察
        二、现代域外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的评析
    第三节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学者观点之论争
        一、立法体例的学者观点考察
        二、立法体例的学者观点评析
    第四节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的完善
        一、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体例完善建议
        二、理由分析
第四章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思考与补充构建
    第一节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现状与评析
        一、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
        二、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评析
    第二节 现代域外国家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考察与评析
        一、内部结构的考察与评析
        二、一般措施之主要内容的考察与评析
        三、医疗措施之主要内容的考察与评析
    第三节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学者观点的考察与评析
        一、内部结构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二、设立要件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三、主体权利义务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四、监护生效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五、监护监督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六、监护变动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第四节 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补充完善建议
        一、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通用规定的增补完善建议
        二、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补充完善建议
第五章 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思考与增补完善
    第一节 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现状与评析
        一、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
        二、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评析
    第二节 现代域外国家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考察与评析
        一、内部措施类型的考察与评析
        二、设立要件的考察与评析
        三、主体权利义务的考察与评析
        四、监护监督的考察与评析
        五、监护变动的考察与评析
    第三节 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学者观点的考察与评析
        一、内部措施类型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二、设立要件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三、主体权利义务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四、监护监督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五、监护变动的考察与评析
        六、保佐或辅助制度内容的学者观点考察与评析
    第四节 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增补完善建议
        一、内部措施类型化,分为监护和辅助两个措施
        二、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监护措施
        三、我国成年人法定监护制度的辅助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10)危重患者胃肠功能监护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危重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价标准
2 危重患者胃肠功能的监护现状
    2.1 肠鸣音监测
    2.2 胃管引流情况的监测
        2.2.1 胃液的性质
        2.2.2 胃液量和GRV的观察
    2.3 腹压监测
    2.4 患者主诉的听取
3 未来胃肠功能监护的发展方向

四、护理程序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监护中的具体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D]. 钟富秀.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ICU昏迷患者暴露性角膜病变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安琪.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孙文静.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6]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D]. 熊晶. 南昌大学, 2020(08)
  • [7]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D]. 王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完善研究[D]. 陈钊.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7)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危重患者胃肠功能监护的现状[J]. 李冰,王建荣.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09)

标签:;  ;  ;  

护理程序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