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7例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7例临床研究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7例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邓雅文[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测序的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的治疗靶标,寻找治疗靶标互作网络中的枢纽基因、网络模块和共表达基因,预测显着性生物学过程和作用通路;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验证;初步阐释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可能的疗效机制。研究方法:借助SymMap数据库初步确定血府逐瘀汤活性成分及重要靶点;整合GeneCards、CHD@ZJU数据库筛选冠心病有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Hubba、MCODE、Coexpedia等工具对网络进行分析,筛选出枢纽基因、网络模块、共表达基因。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血府逐瘀汤治疗靶标提取富集显着的生物学过程和作用通路。利用转录组学与二代测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临床研究治疗前后4例外周血血样进行总RNA提取与检测、建库与测序、基因组序列比对、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与临床研究的差异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合理推测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的疗效机制。研究结果:(1)本研究经检索数据库获得血府逐瘀汤共含化合物1839个,以口服利用度>30%为筛选条件获取血府逐瘀汤活性成分800个,其中:桃仁活性成分有33个;红花活性成分有70个;生地的活性成分有26个;赤芍的活性成分有70个,当归的活性成分有74个,川芎的活性成分有116个,枳壳的活性成分有1 1个,桔梗的活性成分有27个,柴胡的活性成分有182个,牛膝的活性成分有49个,甘草的活性成分有142个。(2)本研究共获取血府逐瘀汤2124个药物靶点,其中:桃仁有124个潜在靶点,红花有307个潜在靶点,生地有84个潜在靶点,赤芍有202个潜在靶点,当归有84个潜在靶点,川芎有175个潜在靶点,枳壳有78个潜在靶点,桔梗有147个潜在靶点,柴胡有365个潜在靶点,牛膝有271个潜在靶点,甘草有286个潜在靶点。以P值<0.05为条件筛选各中药的重要靶点,其中桃仁重要靶点有72个,红花重要靶点有224个,生地重要靶点有36个,赤芍重要靶点有126个,当归重要靶点有28个,川芎重要靶点有88个,枳壳重要靶点有59个,桔梗重要靶点有79个,柴胡重要靶点有218个,牛膝重要靶点有146个,甘草重要靶点有167个。(3)本研究共获得6785个冠心病靶点,其中1436个人源冠心病靶点,血府逐瘀汤与冠心病人源靶点的交集靶点有251个。(4)本研究通过网络拓扑学分析得到血府逐瘀汤“中药成分-药物靶点”网络中有15个核心靶点。经分析治疗靶标的蛋白质互作网络中,得到网络中心性程度较高的靶点有32个,具体为:INS、IL6、GAPDH、TNF、VEGFA、TP53、MAPK3、PTGS2、JUN、EGFR、MAPK8、EGF、STAT3、MAPK1、SRC、IL1B、MYC、CXCL8、MMP9、CCL2、FN1、IL10、NOS3、FOS、ESR1、CCND1、PPARG、ACTB、FGF2、PTEN、MMP2。(5)本研究对治疗靶点富集分析中生物学过程显着集中在信号转导、细胞间通讯、能量通路、代谢、免疫反应等(P<0.01);分子功能方面显着集中在转录因子活性、催化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等(P<0.01);细胞组分富集显着集中在细胞外、细胞质、细胞外间隙和胞外区(P<0.05)。对治疗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核心信号通路有8条,具体为: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P<0.01);网络模块分析得到13个具有相似生物功能的模块,最大的模块基因群由12个基因和78条边构成;基于MCC法识别Top10 枢纽基因,具体为:VEGFA、GAPDH、IL6、TNF、PTGS2、MMP9、MARK3、INS、FN1、TP53。基因共表达分析得到14个与冠心病具有相同表达谱的共表达基因:PLG、CYP1A2、PON1、CYP2E1、CYP2C8、CTH、CRP、XDH、TGM2、GSTM2、GSTM1、C5AR1、RAF1、BCL2L1。(6)通过转录测序确定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如下:疗后2组在治疗前后包含283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47个上调,1085个下调;疗前1组与疗前2组对比得到26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45个上调,1611个下调。疗前1组与疗后1组对比所得差异基因有2410个,1315个上调,1095个为下调基因。疗后1组与疗后1组对比含差异表达基因2737个,其中1579个为上调基因,1158个为下调基因。(7)本研究对血府逐瘀汤干预西药基础治疗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涉及富集显着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10条(P<0.05);涉及4条显着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Fc epsilon RI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P<0.01)。单纯用西药基础治疗和血府逐瘀汤干预西药基础治疗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性生物学过程主要有炎症反应、药物代谢、肽基-谷氨酸羧化反应等10条(P<0.016);涉及6条主要信号通路为MARK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P<0.01)。经比较,涉及血府逐瘀汤治疗前后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中均包含“炎症反应”这一生物学过程。通过比较网络药理学方法得到治疗靶点与转录测序得到血府逐瘀汤干预西医基础治疗前后的差异基因,发现存在22个共同靶点,分别是:CXCL10、MPO、MYC、PLAT、PTGS2、CCL2、CCL5、HNF1A、THBD、TNF、TRPC3、VEGFA、CD163、BIRC5、C5AR1、CDKN1A、CHI3L1、FOS、JUN、PLAU、SLC6A4、HK2;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前后差异基因KEGG富集通路结果与TNF信号通路、补体与凝集级联、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NF-κB信号通路等4条通路显着关联。综合分析来看,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抗血小板凝集、保护血管内皮、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过程和调节免疫应激等作用机制相关,与NF-κB信号通路、补体与凝集级联、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相作用以及TNF信号通路显着相关。研究结论1)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涉及多靶点、多过程、多通路。2)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抗血小板凝集、保护血管内皮、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过程和调节免疫应激等作用机制相关。3)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补体与凝集级联、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相作用以及TNF信号通路显着相关。

尹嘉[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牛天福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牛天福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中医有效处方开展研究,以分析发现导师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规律,并结合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对导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同时,根据以上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结果并结合临床导师用药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频次药物组合,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作用机理,阐明药物治疗疾病的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诊疗参考方案,并为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牛天福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处方为来源,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以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对处方进行挖掘分析,并对以上挖掘结果得出的高频次药物组合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作用机制的研究。1收集牛天福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中医处方,以此为来源进行处方分析,对方中各药物之性味归经、频次及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与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将得出的高频次药物中频次排前五的“丹参”“川芎”“赤芍”“枳壳”“茯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治疗冠心病中含有以上药物的处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分析导师治疗冠心病气血络脉各个阶段病人的常用药,挖掘发现其配伍规律,更进一步的总结导师冠心病气血络脉分层论治的用药规律与临床经验。2网络药理学分析以挖掘出的高频次药物组合“赤芍-川芎-柴胡-枳壳”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来对“赤芍,川芎,柴胡,枳壳”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检索,进而基于Cytoscape 3.5.1软件(http://www.cytoscape.org/)构建活性成分-预测靶点,同时构建冠心病的蛋白互作网络,并且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进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探索该药物组合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基于数据挖掘的牛天福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一)整体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共收集牛天福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方剂912首。处方中寒性与温性药物使用最多,平性次之,凉性和热性药物较少。处方中所涉及中药的五味,以苦味药居多,次为甘与辛味。处方中所涉及中药的归经,按照各自比重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依次为肝,心,肺,脾,肾。药物频次统计结果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五味药物分别是“丹参”(567次)、“川芎”(495次)、“赤芍”(406次)、“枳壳”(387次),“茯苓”(363次)。药物组合频次统计结果中,排前三的依次为“赤芍,川芎”(377次),“川芎,枳壳”(340次),“川芎,柴胡”(326次)。分析“关联规则”所得的出现频次≥10的药物组合得到99条规则。同时,在改进的互信息法的基础之上,用聚类分析之法分析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得出关联系数≥0.04的药对共计42对。根据以上关联度结果,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方法,演变转化出核心组合4组,同时在提取的以上核心组合的基础之上,运用无监督的嫡聚类算法,进一步得到4个新处方。(二)含丹参处方的处方规律研究:使用频次前五的味药物分别是“丹参”(567次)、“川芎”(318次)、“牡丹皮”(262次)、“赤芍”(255次),“红花”(223次)。频次最高的3个药物组合依次是“川芎,丹参”(318次),“牡丹皮,丹参”(262次),“赤芍,丹参”(255次)。分析“关联规则”所得的出现频次≥10的药物组合得到100条规则。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运用聚类分析之法,得到关联系数≥0.04以上的药对共50对。排前三位的是“栀子,黄芩”、“钩藤,黄芩”、“茯神,黄芩”。(三)含川芎处方的处方规律研究:使用频次前五的味药物分别是“川芎”(495次)、“赤芍”(377次)、“枳壳”(340次)、“柴胡”(326次),“丹参”(318次)。频次最高的3个药物组合依次是“赤芍,川芎”(377次),“川芎,枳壳”(340次),“川芎,柴胡”(326次)。分析“关联规则”所得的出现频次≥10的药物组合得到58条规则。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联系数≥0.04以上的药对40对,排前三位的是“生地黄,赤芍”、“桔梗,香附”、“牛膝,赤芍”。(四)含赤芍处方的处方规律研究:使用频次前五的味药物分别是“赤芍”(406次)、“川芎”(377次)、“枳壳”(317次)、“柴胡”(312次),“红花”(293次)。频次最高的3个药物组合依次是“赤芍,川芎”(377次),“赤芍,枳壳”(317次),“川芎,枳壳”(316次)。分析“关联规则”所得的出现频次≥10的药物组合得到68条规则。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联系数≥0.04以上的药对22对。排前三位的是“柴胡,郁金”、“柴胡,瓜蒌”、“牛膝,郁金”。(五)含枳壳处方的处方规律研究:使用频次前五的味药物分别是“枳壳”(387次)、“川芎”(340次)、“柴胡”(321次)、“赤芍”(317次),“红花”(257次)。频次最高的3个药物组合依次是“川芎,枳壳”(340次),“柴胡,枳壳”(321次),“赤芍,枳壳”(317次)。析“关联规则”所得的出现频次≥10的药物组合得到104条规则。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联系数≥0.04以上的药对21对。排前三位的是“生地黄,川芎”、“赤芍,瓜蒌”、“桃仁,半夏”。(六)含茯苓处方的处方规律研究:使用频次前五的味药物分别是“茯苓”(363次)、“白术”(288次)、“丹参”(207次)、“川芎”(170次),“枳壳”(161次)。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药物组合依次是“白术,茯苓”(288次),“丹参,茯苓”(207次),“川芎,茯苓”(170次)。分析“关联规则”所得的出现频次≥10的药物组合得到305条规则。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联系数≥0.04以上的药对53对。排前三位的是“茯神,黄芩”、“黄芩,天麻”、“枳壳,五味子”。二“赤芍-川芎-柴胡-枳壳”药物组合对治疗冠心病的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状关系进行研究。对“赤芍-川芎-柴胡-枳壳”药物组合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并结合文献补充,得到有效活性成分66个,筛选出346个药物靶点,获得相关疾病靶点6785个,取排名前1200(Relevance score≥12.10)作为研究靶点,获取药物-疾病之共同靶点共152个。绘制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的网络图,Degree值≥10的化合物包括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山奈酚(kaempferol)阿魏酸(Ferul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柚皮素(naringenin)、苯甲酰芍药苷(Benzoylpaeoniflorin)、黄芩素(baicalein)、杨梅酮(Myricanone)、异鼠李素(isorhamnetin)、肾上腺素(Synephrine)、皂苷A(saikosaponin a)、鞣花酸(ellagic acid),分别能与83、32、29、28、28、25、20、18、18、16、14、13、12、12、11个蛋白靶点发生相互作用,推测这15个成分是“柴胡-赤芍-川芎-枳壳”药物组合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从靶点的角度来看,degree值大于10的有三个,PTGS2、PTGS1、SCN5A,分别能与30、20、1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表明这些靶点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分析得到蛋白相互作用的PPI网络,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联度较大的有IL6、AKT1、VEGFA、EGF、CASP3等,可以推测这些靶点为蛋白互作网络中的核心靶点,对该药物组合治疗冠心病有重要意义。GO结果显示,交集基因集合共富集至2250条生物学过程通路,其中,富集基因数目>10个的数目为594条,主要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调节、凝血、血管生成等相关;交集基因集合共富集至107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其中,富集基因数目>10个的数目为30条,主要与内质网、细胞外基质、受体复合体等有关;交集基因集合共富集至171个与分子功能相关的过程,其中,富集基因数目>10个的数目为33项,主要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血红素结合等有关。KEGG结果显示,主要与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结论1.牛天福教授治疗冠心病用药灵活,配伍精巧,多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宁心安神、利水渗湿等药物,强调调理阴阳,以平为期;强调整体,脏腑相关;注重名方,灵活化裁;气血络脉,分层论治。符合中医整体审查,病证结合,标本兼顾的原则,对临床制定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将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应用于对中医药领域,对名医用药规律的研究继承与发展,经验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赤芍-川芎-柴胡-枳壳”药物组合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十分复杂,涉及到的疾病亦种类多样,其对药理学机制可能是药物组合的活性化学成分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阿魏酸等对关键靶点如PTGS2、PTGS1、SCN5A、CASP3、PPARG、AR、ADRB2等进行调控,并通过MAPK、PI3K-Akt、VEGF、HIF-1、TNF、JAK-STAT等信号通路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调节、凝血、血管生成等机制来治疗冠心病。

王凯欢[6](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鹿暖[7](2016)在《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构建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检索CBM、CNKI、VIP、Wanfang data各国内中文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筛选合格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2)以有效、安全及统计结果稳定为标准,筛选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优势治法、方药。结果:共检索到相关临床对照试验研究28704篇,最终纳入合格研究402篇。Jadad评分,60项研究得分≥3分,其余研究得分均<3分。涉及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155种,体现出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益气活血祛瘀等12种治法及其相应治则的临床指导作用。结论:(1)虚性病机—证治体系为气虚-气虚证-补气法-黄芪注射液;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麦注射液。(2)实性病机—证治体系为心血瘀阻-心血瘀阻证-活血祛瘀法-葛根素注射液、银丹心脑通胶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府逐瘀汤、杏丁注射液、心可舒片、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胶囊。(3)虚实夹杂病机—证治体系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证-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法-稳心颗粒;气虚痰瘀阻络-气虚痰瘀阻络证-芳香开窍,益气活血祛瘀法-麝香保心丸;气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法-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

王风霞[8](2015)在《GXDS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480例临床试验》文中指出目的:对GXDS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方法,共选择480例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配—试验组360例、对照组120例。其中160例进行平板运动试验,试验组12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试验药物GXDS颗粒及冠心康颗粒模拟剂,对照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试验药物GXDS颗粒模拟剂及冠心康颗粒,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冠心病心绞痛分级评价的变化、中医证候总分及单项症状评分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的变化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观察试验过程中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AST、ALT、AKP、Tbil、y-GT)、肌酐(Cr)、尿素氮(BUN)及心电图等实验室指标和试验过程中有无发生不良反应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成果:GXDS颗粒可显着改善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安全性好。有效性评价:FAS分析两组之间中医证候疗效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分级14d相比基线变化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用药后疼痛分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试验组降低最多;FAS分析心绞痛过去两周发作次数,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发作次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FAS分析心绞痛每日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绞痛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次数降低较多;FAS分析中医证候总分结果14d试验组与治疗前的差值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心绞痛持续时间评分结果试验组14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心悸评分结果对照组14d、28d评分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比较好。安全性评价:试验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8%和3.3%、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对照组无判断为不良反应的不良事件。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GXDS颗粒临床用药安全。结论:GXDS颗粒可显着改善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疗效和冠心病心绞痛分级评价疗效两项主要指标高于对照组冠心康颗粒。与冠心康颗粒相比,硝酸甘油停减率有明显优势,临床运用安全性较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侯如艳[10](2008)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有独特的优势,但治则治法纷繁复杂。本研究通过分析从古至今有效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的基础上,对中药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作初步探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为冠心病治则治法及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20部着名古代医籍中记载的治疗胸痹心痛的名家名方和1979-2007年间40多种省级以上中医药期刊中涉及到的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1000余首,按照药味完整、药量准确、疗效确切的标准,再次筛选出600首,建立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基于数据库运用excel及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并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及中药药理研究知识阐明了用药规律的合理性。【结果】1.复方的收集及数据库的建立通过对20部古典医籍及近30年来40多种省级以上中医药期刊所载的治疗冠心病的有效复方搜集,共收集到有效方剂1000余首。依照药味完整、药量准确、疗效确切等标准,再次从这些方剂中筛选出600首方剂,按照中文文摘的方式建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有效复方数据库。2.冠心病有效复方中涉及的中药种类在治疗冠心病的600首有效复方中,总共涉及18类中药,运用中药多达235种,总计用药5937次。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前4类药分别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相对使用频率分别为27.88%、23.20%、8.79%、7.33%。而驱虫药、泻下药等虽然仍有使用,但使用频率仅为0.05%和0.22%。3.各类药物的配伍规律研究在搜集到的600首方剂中,根据方剂组成逆向分析,数据库中涉及到的各类药物配伍方法有: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养阴药+补气药;化痰药+理气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等等。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有补气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4.冠心病复方中涉及的单味中药及使用频率研究数据库中总共涉及中药235种,不同中药使用频率有很大差别。在活血化瘀类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丹参、川芎、红花,在600首方剂中分别出现400次、314次和159次。补益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气药黄芪、补血药当归、养阴药麦冬,出现频率分别为292次、216次、151次。5.各个中药之间配伍规律各种药物之间配伍规律主要体现在药对的应用上。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复方的最小单元。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用药对有:瓜蒌与薤白;人参与三七;丹参与赤芍;乳香与没药等。这些药对的应用十分普遍,增强了单味药治疗的效果。【结论】1.研究显示,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共涉及所有中药中的18类,共计235种中药。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而不局限于某一类或某几类中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仍以辩证论治为基础,根据证型选择用药,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根本特征。2.在涉及的所有中药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且这几类中药常常相互配伍使用。其中,补气药配伍活血化瘀药、理气药配伍活血化瘀药、理气药配伍化痰药最为常见,由此可见,冠心病的临床证型仍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滞痰阻证最为常见。3.在治疗冠心病的235种中药中,出现频率排在前20位的中药分别是丹参、川芎、黄芪、当归、赤芍、桂枝、瓜蒌、红花、麦冬、炙甘草、三七、郁金、人参、茯苓、半夏、薤白、生甘草、五味子。这些药物在临床治疗冠心病中应用频率最高,疗效确切,在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中具有较好的前景。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7例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7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测序的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机理的研究概况
        1 中医认识
        2 相关机制探讨
        3 临床研究
        4 思考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突变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 LDL代谢相关基因
        2 HDL代谢相关基因
        3 TG代谢相关基因
        4 其他相关基因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应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研究一 血府逐瘀汤的化学成分检索与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血府逐瘀汤药物靶点与冠心病疾病靶点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血府逐瘀汤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基因功能富集与通路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差异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数据挖掘的牛天福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1.1 因虚致病
        1.2 因实致病
        1.3 虚实夹杂
        2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中药自拟方及成药治疗
        2.3 中医针灸疗法
        2.4 中医针药并用
        2.5 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3 讨论
    综述二 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1 数据挖掘简介
        2 数据挖掘在中医研究的应用
        2.1 方剂研究
        2.2 中医证候研究
        2.3 中医诊断研究
        2.4 医案研究
        3 网络药理学简介
        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一、牛天福治疗冠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一)整体处方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具体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结果
        2.1 药物性味及归经统计
        2.2 药物频次统计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2.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3 结论
        3.1 药性分析
        3.2 药物频次分析
        3.3 核心药物组合及新方
        4 讨论
        4.1 调理阴阳,以平为期
        4.2 强调整体,脏腑相关
        4.3 注重名方,灵活化裁
        4.4 气血络脉,分层论治
        (二)含丹参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含川芎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含赤芍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含枳壳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六)含茯苓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柴胡-赤芍-川芎-枳壳”药物组合治疗冠心病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药物化合物及作用靶点筛选
        2.2 疾病相关靶点
        2.3 药物-疾病共同靶点
        2.4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的网络图
        2.5 蛋白相互作用的PPI网络
        2.6 GO与 KEGG功能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柴胡-赤芍-川芎-枳壳”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分析
        3.2 “柴胡-赤芍-川芎-枳壳”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分析
        3.3 关键靶点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系统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标准
        (二)文献排除标准
        (三)文献检索
        (四)文献筛选
        (五)资料提取
        (六)方法学质量评价
        (七)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四)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结果
讨论
    一、基于临床疗效构建病机-证治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二、病机-证治理论体系构建模式与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二)中医药有效性分析
        (三)中医药安全性分析
        (四)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五)漏斗图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8)GXDS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480例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西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的认识
        一、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定义
        二、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与病理过程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一、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治则治法的认识
    第三节 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方法
        一、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二、祖国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第四节 GXDS颗粒的研究资料
        一、处方及功能主治
        二、临床研究资料
        三、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试验设计原则
        二、治疗用药方案
        三、试验步骤
        四、评价指标
        五、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试验结果
        一、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二、依从性分析
        三、基线指标比较
        四、有效性指标评价
        五、安全性指标评价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临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前人用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概况
    第二节 现代对冠心病中药治疗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冠心病中药治疗研究的今后发展趋势
    第四节 评价与思路
第二章 冠心病有效复方数据库的建立
    一、复方的收集方法
    二、筛选的有效方剂(详见附件)
第三章 冠心病临床用药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药物使用频率研究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用药配伍规律
    第三节 冠心病临床常用药对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结语
附录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7例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测序的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D]. 邓雅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基于数据挖掘的牛天福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尹嘉.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6]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D]. 鹿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GXDS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480例临床试验[D]. 王风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临床用药规律研究[D]. 侯如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7例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