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nalysis of ingredient and heating valu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李旭清,杨万勤[1](2022)在《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垃圾热值是决定垃圾是否能采用焚烧处理,以及焚烧处理厂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因素。经验模型是常用的获取热值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的研究,从热值的表示、计算模型的类型、建模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大小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热值表示方式在该研究领域不统一,建立模型的样本量小,缺乏普适模型,推广难,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还有待开发。建立精度高、适用性广的普适模型将是未来研究重点。
王丹,李旭清,杨万勤[2](2022)在《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垃圾热值是决定垃圾是否能采用焚烧处理,以及焚烧处理厂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因素。经验模型是常用的获取热值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的研究,从热值的表示、计算模型的类型、建模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大小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热值表示方式在该研究领域不统一,建立模型的样本量小,缺乏普适模型,推广难,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还有待开发。建立精度高、适用性广的普适模型将是未来研究重点。
丁晨曦,严爱军[3](2021)在《城市生活垃圾热值的特征变量选择方法及预测建模》文中认为在垃圾焚烧的过程中,垃圾热值的波动会影响垃圾焚烧的稳定性.为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热值的实时在线预测以及变化趋势预测,采用模糊神经网络软测量方法,利用焚烧发电厂在线运行数据作为输入,实现垃圾热值的实时预测功能.首先采用互信息方法从若干特征变量中剔除部分无关变量;然后将模糊神经网络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结合起来从上述选择出的特征变量中进一步剔除冗余变量,从而确定预测垃圾热值的输入变量,并从中训练出垃圾热值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后通过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预测准确率和实时性,适用于垃圾热值的在线预测.
江旭昌[4](2021)在《浅论可燃废弃物应用技术在水泥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文中研究指明由水泥工业应用可燃废弃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水泥窑炉协同处置"可燃废弃物"的初级阶段和水泥窑炉应用"替代燃料"的高级阶段。发达国家都早已步入高级阶段,因而热量替代率TSR都很高,一般都在30%~90%之间,有几个水泥企业都达到了100%。我国目前水泥窑炉协同处置的都是可燃废弃物,还没有应用真正意义上的"替代燃料",热量替代率TSR是提不高的,到2019年底,最高TSR只能达到3.6%,还有人说到2020年仅达2%。水泥窑炉只有应用替代燃料才能更大量地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等可燃废弃物,改善城市环境和面貌;更大幅度地节能减排和降碳,降低水泥生产成本并净化大气;可节省大量土地建设投资并保护资源;使水泥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使我国水泥工业尽快步入应用替代燃料的高级阶段,为提前实现碳达峰预定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作出积极贡献,我国当前应大力发展"替代燃料"产业。
张丽霞[5](2021)在《垃圾焚烧机组燃烧状态监测与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具有垃圾处理合理利用化、减容减量化和无毒无害化的独特优势,具有经济、环保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但由于垃圾组成成分复杂,垃圾热值随机波动性较大,且燃烧系统具有大惯性、强耦合、多变量和非线性等特性,难以实现对垃圾焚烧炉的自动燃烧控制。本文以垃圾焚烧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燃烧机理的研究,构建垃圾焚烧炉非线性动态模型,实现对关键状态信号监测;并根据焚烧炉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耦合特性,提出炉膛燃烧优化控制策略,解决多随机性、多耦合、非线性对象的控制难题。本文首先以垃圾焚烧炉排炉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垃圾焚烧锅炉燃烧多耦合的问题,提出了垃圾分块和燃烧过程分阶段的建模思想,建立炉内燃烧过程动态数学模型。其次,研究了垃圾焚烧炉燃烧状态稳定性监测方法,包括基于软测量模型的料层厚度监测、基于火焰图像分析处理的燃烧火线监测以及基于能量平衡的垃圾热值监测。最后,结合燃烧状态监测结果,对垃圾焚烧过程进行优化控制研究,通过给料炉排控制,保证每次进入炉内的垃圾料层厚度相同;通过炉排速度和一次风量控制,实现对火线位置的均衡控制;通过炉排翻动次数控制,实现对燃烧释放热量的校正。
朱真真,王进,王沛丽,钟乐,徐刚,许岩韦[6](2021)在《中国城市入炉生活垃圾热值分析》文中指出为分析垃圾热值与地理区域、季节、年份等的关系,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46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和整理大量运营数据后,计算得到入炉生活垃圾的热值。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地区垃圾热值普遍高于北方,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生活垃圾热值最高,其中广东、江苏和浙江入炉垃圾热值均在7 400 kJ/kg以上;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季和冬季城市生活垃圾热值明显低于夏季和秋季,不同季节入炉垃圾的热值最大相差8%~22%;各城市生活垃圾热值逐年增长。
尤海辉[7](2021)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具有减容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特点,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垃圾焚烧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垃圾焚烧技术作为主要的焚烧技术之一,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随着垃圾焚烧环保标准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部分CFB生活垃圾发电企业出现了CO排放及炉膛中上部温度5分钟均值不能连续稳定达标等问题,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燃烧优化,提升垃圾焚烧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是CFB垃圾焚烧炉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CFB生活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从燃烧优化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提升锅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概括介绍CFB垃圾焚烧工艺和CFB垃圾焚烧炉的组成,分析并归纳总结了CFB焚烧炉流体动力学特性、炉内传热模型、燃烧模型、CO生成和燃烧机理、热工特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CFB生活垃圾焚烧系统的运行控制要求。(2)对某CFB垃圾炉的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分析,深入跟踪分析CO排放状况、运行状况。结果表明,垃圾品质差、垃圾预处理和给料均匀性不够重视、运行调整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出现CO超标排放、运行周期偏短等问题。(3)对CFB垃圾焚烧炉的CO排放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分析了CO超标排放的影响因素。从垃圾预处理、垃圾给料、炉膛受热面布置、炉膛二次风布置、热烟气停留时间等方面着手,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经过整体改造之后,CFB垃圾焚烧锅炉CO排放数据能够连续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CO时均值浓度能够稳定控制在50 mg/m3以下,日均值浓度可以控制在20 mg/m3以下,锅炉运行周期亦得到了较大的延长。(4)由于生活垃圾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在线测量仪器对其热值进行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缺少可靠的热值反馈信号,难以掌握入炉燃料热量的变化,影响控制效果。本文提出利用锅炉运行参数对入炉燃料热量进行虚拟重构的方法,结合CFB垃圾焚烧锅炉的运行机理特点和运行人员经验智慧,以模糊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将相关的锅炉运行操作参数作为系统的输入变量,构建入炉垃圾热量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优秀泛化能力,可以快速准确反映入炉垃圾热值水平。此外,还利用智能建模算法针对锅炉床温、NOx、汽包水位等参数进行建模研究,预测误差均能控制在±2%以内。(5)CFB生活焚烧炉飞灰产生率普遍在原生垃圾的10%左右,偏高的飞灰率导致锅炉效率下降、运行周期偏短、飞灰处置成本上升。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减量化研究,针对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焚烧炉,设计了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量系统、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和飞灰回燃系统,通过多种方式降低CFB锅炉的飞灰率。实践结果表明,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系统可以减少飞灰率4%以上,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在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锅炉能够减少飞灰率5%左右,飞灰回燃系统有助于CO排放控制,并且能够减少飞灰率1.5%左右,减少每吨垃圾2kg左右氢氧化钙用量。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认为开展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及提出的系统性优化方案,对控制CFB垃圾焚烧炉CO稳定达标排放、延长锅炉运行周期、优化锅炉运行调整方式、降低飞灰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工作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指明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蔡杰[8](2021)在《基于ASPEN Plus的村镇垃圾热解气化燃烧模拟与试验》文中指出由于村镇垃圾产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村镇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收集转运再集中处理的方式成本过高,固定床热解气化技术相比于其他方式更适合应用于小规模村镇垃圾的处理。本文根据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特性,建立了村镇垃圾热解气化燃烧一体化的模型,以期为实际工艺系统的应用和运行提供依据和借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我国村镇垃圾组成成分以及理化特性进行了实地采样调研和分析,对村镇生活垃圾组成成分、含水率以及热值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本文模拟用到的ASPEN Plus软件,软件中的模块和基本计算方法及原理进行了介绍。(2)根据村镇垃圾实际数据,在ASPEN Plus平台上建立了村镇垃圾固定床热解气化模型,将实际过程分为干燥、热解、气化三个阶段,用RYield反应模块和RGibbs反应模块组合作为热解段,用RGibbs反应模块作为气化段,研究了气化温度(500~1000℃)、空气系数(0.1~1)、水蒸气与物料质量比(0.1~1)以及不同气化介质(水蒸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与烟气混合)对村镇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焦炭燃烧产生的烟气与水蒸气混合作为气化介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同时,利用自行设计的两段式热解气化试验台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验证采用微晶纤维素与PE按不同比例(2:1和4:1)混合作为原料,在不同水蒸气比例(0.8和1.6)的工况,结果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3)在固定床热解气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焦炭燃烧的烟气循环系统,并在水蒸气与物料干重比(S/C)0.3、空气系数0.1、空气系数0.25的不同工况下对有无烟气循环过程参与的合成气成分、热值与碳转化率进行了研究,证明烟气循环系统的可行性。在烟气循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工程流程,对热解气化燃烧一体化模型进行系统能量自给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含水率(10%~60%)的条件下,系统靠自身热量所维持的气化温度,初步研究了村镇垃圾热解气化燃烧一体化系统中能量自给的可行性。
谢昊源,黄群星,林晓青,李晓东,严建华[9](2021)在《基于图像深度学习的垃圾热值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垃圾焚烧发电厂入炉垃圾热值波动大,影响了锅炉运行的稳定性和发电效率,利用图像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入炉垃圾热值的实时预测,有助于电厂实现"超前调控"。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垃圾图像识别及热值预测的研究进展和不足,认为目前缺少符合我国垃圾组分结构的垃圾图像数据库和热值智能预测方法,提出了用Yolov5识别图像中垃圾种类来预测热值的方法,通过入炉垃圾图像的实时采集与分类标记建立图像数据库,并耦合mosaic数据增强等图像数据处理及神经网络训练,提出建立垃圾热值实时预测模型的设想。本文进一步展望了垃圾热值智能预测的发展前景,未来可以将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技术高效结合,实现入炉垃圾热值的实时与精准预测。
黄志航[10](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制备烧结矿燃料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已达2亿吨,大量垃圾堆积会危及生态安全。同时,城市生活垃圾富含有机物,通过热解技术可回收城市生活垃圾中的能量,获得高热值的垃圾衍生碳。烧结工序是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其能耗75-80%源于固体燃料如煤或焦粉。应用城市生活垃圾制备烧结矿燃料,对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及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固定床装置研究热解终温、升温速率、保温时间对城市生活垃圾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同时获得垃圾衍生碳固定碳、灰分、挥发分含量与热值的变化规律,以此确定制备烧结矿燃料的最优参数;基于烧结杯实验,研究垃圾衍生碳替代部分焦粉对烧结矿质量如转鼓指数、落下指数、成品率、利用系数和垂直烧结速度的影响,并掌握其对主要烧结烟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通过检测分析烧结过程燃烧效率、料层温度及烧结矿微观结构,初步揭示垃圾衍生碳影响烧结矿质量的机理,为生活垃圾制备烧结矿燃料提供实验及理论支撑,具体工作与成果如下:(1)热解参数对垃圾衍生碳及副产物的影响规律。提升热解终温会降低垃圾衍生碳的产率,增加热解气产率,降低了垃圾衍生碳的热值;提升升温速率会促进热解液和垃圾衍生碳分解,利于形成更多气相产物;提升保温时间会延长热解反应时间,保证了挥发分充分析出,垃圾衍生碳产率略有降低。基于烧结用固体燃料标准,最优的制备参数为热解终温500°C、升温速率10°C/min、保温时间1 h,该条件下获得的垃圾衍生碳热值为25.47 MJ/kg,热解液、热解气、垃圾衍生碳的产率分别为50.01%、20.29%、29.70%。(2)烧结原料中掺入部分垃圾衍生碳燃料替代焦粉对铁矿烧结质量的影响规律。垃圾衍生碳的掺入会提高垂直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降低烧结矿冷态强度和成品率。但掺入适宜比例的垃圾衍生碳不会恶化烧结矿质量,当掺混比为20%时,成品矿的转鼓指数和落下指数分别为62.58%和60.93%,成品率为75.38%,利用系数为1.536 t/(m2·h),其满足烧结矿质量要求。另外,掺入垃圾衍生碳可有效降低CO2、SO2排放,但增加了CO和NOx排放,其可通过烟气再循环解决。(3)垃圾衍生碳影响烧结矿质量的机理。基于烧结过程温度监测和烧结矿微观分析发现,垃圾衍生碳相较于焦粉比表面积更大、孔隙率更高、挥发分含量更高。烧结原料中掺入垃圾衍生碳会降低燃烧效率、提高燃烧速率,进而降低烧结料层最高温度与熔化温度保持时间,烧结矿铁酸钙生成量减少,最终导致烧结矿质量下降。当垃圾衍生碳掺混比由0%增至20%,铁酸钙总量由44.59%降至35.65%;尤其是针状铁酸钙含量降低显着,由23.14%降至16.31%。
二、Analysis of ingredient and heating valu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alysis of ingredient and heating valu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垃圾热值的表示 |
2 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种类 |
2.1 元素含量分析模型 |
2.2 工业特性分析模型 |
2.3 物理组成分析模型 |
2.4 其他模型 |
3 模型建立方法 |
3.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 人工神经网络 |
4 讨论 |
4.1 非线性模型的必要性 |
4.2 数据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
4.3 缺乏普适模型 |
4.4 模型的应用与推广 |
5 结论与展望 |
(2)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垃圾热值的表示 |
2 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种类 |
2.1 元素含量分析模型 |
2.2 工业特性分析模型 |
2.3 物理组成分析模型 |
2.4 其他模型 |
3 模型建立方法 |
3.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 人工神经网络 |
4 讨论 |
4.1 非线性模型的必要性 |
4.2 数据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
4.3 缺乏普适模型 |
4.4 模型的应用与推广 |
5 结论与展望 |
(3)城市生活垃圾热值的特征变量选择方法及预测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 |
1.1 过程描述 |
1.2 垃圾热值的影响 |
2 相关知识 |
2.1 特征选择方法 |
2.2 模糊神经网络 |
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垃圾热值预测模型 |
3.1 混合式特征变量选择 |
3.1.1 基于MI的第1阶段特征选择 |
3.1.2 基于PSO-FNN第2阶段特征选择 |
1) 编码和解码 |
2) 随机初始化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
3) 适应度评估 |
4) 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
5) 变异 |
3.2 算法步骤 |
4 模型的应用实验 |
4.1 实验参数 |
4.2 应用实验与结果分析 |
4.2.1 基于MI的特征选择结果 |
4.2.2 不同特征选择的对比实验 |
4.2.3 基于MO-PSO-FNN模型的评估实验 |
5 结论 |
(4)浅论可燃废弃物应用技术在水泥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可燃废弃物 |
1.1 可燃废弃物的基本概念 |
1.2 可燃废弃物的种类及其技术特性 |
1.3 国外几种主要多用可燃废弃物简介 |
1.3.1 废轮胎 |
1.3.2 城市固体废弃物MSW |
1.3.3 废塑料 |
1.3.4 废溶剂和废油 |
1.3.5 废农林作物 |
1.3.6 肉骨粉MBM |
1.3.7 废槽衬SPL |
1.3.8 石油焦 |
1.4 有关可燃废弃物的几点说明 |
2 替代燃料AF |
2.1 替代燃料的基本概念 |
2.2 替代燃料的种类、制成、特性及其应用 |
2.2.1 垃圾衍生燃料RDF |
2.2.2 固体回收燃料SRF |
2.2.3 次煤衍生燃料SDF |
2.2.4 纸塑垃圾衍生燃料RPF |
2.2.5 垃圾衍生燃料CBU[18] |
2.3 有关替代燃料的几点说明 |
3 结束语 |
(5)垃圾焚烧机组燃烧状态监测与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垃圾焚烧机组工作原理 |
2.1 垃圾焚烧发电厂工作流程 |
2.2 焚烧炉排炉工作原理介绍 |
2.2.1 垃圾焚烧炉组成 |
2.2.2 垃圾焚烧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垃圾焚烧过程机理建模 |
3.1 垃圾模块的组分变化 |
3.2 垃圾焚烧机理模型 |
3.2.1 垃圾模块的基本假设 |
3.2.2 垃圾模块一次风量计算 |
3.2.3 水分蒸发模型 |
3.2.4 挥发分析出与燃烧模型 |
3.2.5 碳燃烧模型 |
3.2.6 垃圾模块厚度模型 |
3.3 仿真分析 |
3.3.1 一次风扰动仿真实验 |
3.3.2 炉排速度扰动仿真实验 |
3.3.3 垃圾焚烧起燃界面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垃圾焚烧过程状态监测 |
4.1 垃圾焚烧火线位置监测 |
4.1.1 图像处理理论基础 |
4.1.2 火焰图像采集 |
4.1.3 基于火焰图像的燃烧火线的提取 |
4.1.4 典型垃圾燃烧状态及其火焰图像 |
4.2 垃圾料层厚度监测 |
4.3 垃圾热值监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垃圾焚烧过程优化控制 |
5.1 干燥Ⅰ段料层厚度调整 |
5.2 火线位置调整 |
5.2.1 燃烧Ⅰ段一次风量控制 |
5.2.2 焚烧炉排控制 |
5.3 垃圾燃烧热值校正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中国城市入炉生活垃圾热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垃圾热值分布和变化规律 |
2.1 垃圾热值与地理区域的关系 |
2.2 垃圾热值与季节的关系 |
2.3 垃圾热值与年份的关系 |
3 结论 |
(7)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软”的层面 |
1.2.2 “硬”的层面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分析 |
2.1 引言 |
2.2 CFB垃圾焚烧工艺 |
2.3 CFB锅炉生活垃圾焚烧锅炉组成 |
2.4 CFB锅炉流体动力学特性 |
2.4.1 密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
2.4.2 稀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
2.5 CFB炉内传热模型 |
2.6 燃烧模型 |
2.7 CFB垃圾焚烧炉中CO生成及燃烧机理 |
2.8 CFB燃烧方式的主要特点 |
2.9 CFB生活垃圾燃烧运行控制任务 |
2.10 本章小结 |
3 CFB垃圾焚烧炉燃烧诊断 |
3.1 引言 |
3.2 某电厂CFB垃圾焚烧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诊断 |
3.2.1 不同燃烧工况下运行数据分析 |
3.2.2 飞灰、底渣取样分析 |
3.2.3 典型负荷下炉膛不同位置烟气组分分析 |
3.2.4 典型工况能量质量平衡分析 |
3.2.5 冒正压问题 |
3.3 CFB生活垃圾焚烧锅炉垃圾前端处理分析 |
3.3.1 垃圾堆酵状况 |
3.3.2 垃圾破碎分选状况 |
3.3.3 垃圾给料输送设备 |
3.4 本章小结 |
4 CFB垃圾焚烧炉烟气污染物排放优化控制 |
4.1 引言 |
4.2 垃圾预处理及给料优化 |
4.2.1 垃圾堆酵优化 |
4.2.2 垃圾破碎、分选系统优化 |
4.2.3 垃圾给料系统优化 |
4.3 锅炉本体部分改造 |
4.3.1 增加卫燃带 |
4.3.2 二次风改造 |
4.3.3 增加空烟道 |
4.4 综合改造后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CFB垃圾焚烧炉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及床温预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智能算法的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模型 |
5.2.1 多种群遗传粒子群寻优算法研究 |
5.2.2 智能建模算法介绍 |
5.2.3 热量预测模型输入变量的选择 |
5.2.4 垃圾热值的模糊等级划分 |
5.2.5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5.2.6 模型总体优化方案 |
5.2.7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8 构建基于SVM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9 构建基于ANFIS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10 构建RF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11 模型比较结果和讨论 |
5.2.12 模型预测热量与实际热量对比 |
5.3 床温预测智能建模 |
5.3.1 床温特性分析 |
5.3.2 床温预测模型变量选择 |
5.3.3 床温模型建立 |
5.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CFB垃圾焚烧炉飞灰减量方法和技术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CFB垃圾焚烧锅炉飞灰元素和矿物组成 |
6.3 尾部烟道转向底灰收集减量 |
6.4 循环灰收集减量 |
6.5 飞灰回燃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及展望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8)基于ASPEN Plus的村镇垃圾热解气化燃烧模拟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概况 |
1.2.1 处置概况及危害 |
1.2.2 我国常用垃圾处置方法 |
1.3 垃圾热处理技术 |
1.3.1 垃圾热处理技术对比 |
1.3.2 生活垃圾气化炉型对比 |
1.3.3 热解气化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4 ASPEN Plus在废弃物热解气化过程中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典型村镇垃圾特性与ASPEN Plus介绍 |
2.1 典型村镇垃圾特性 |
2.1.1 采样地点与采样方法 |
2.1.2 典型村镇垃圾组成与特性 |
2.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2 ASPEN Plus介绍及模拟原理 |
2.2.1 ASPEN Plus介绍 |
2.2.2 吉布斯(Gibbs)自由能及最小自由能原理 |
2.2.3 Calculator模块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3 村镇垃圾固定床气化过程模拟与验证 |
3.1 村镇垃圾固定床气化ASPEN Plus模型的建立 |
3.1.1 建立模拟的假设条件 |
3.1.2 建立模拟的参数设定 |
3.1.3 热解部分的模拟说明 |
3.1.4 模拟的相关指标 |
3.1.5 模拟流程的建立 |
3.2 村镇垃圾气化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气化温度对村镇垃圾气化产物的影响 |
3.2.2 空气系数对村镇垃圾气化特性的影响 |
3.2.3 水蒸气对村镇垃圾气化特性的影响 |
3.2.4 不同气化介质对村镇垃圾气化特性的影响 |
3.3 模型验证 |
3.3.1 实验材料及制备方法 |
3.3.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3.3.3 对比验证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村镇垃圾热解气化燃烧一体化模拟 |
4.1 村镇垃圾热解气化与焦炭燃烧烟气循环系统 |
4.1.1 系统模型建立 |
4.1.2 系统模型应用 |
4.2 系统能量自给 |
4.2.1 系统模型的建立 |
4.2.2 能量自给的影响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基于图像深度学习的垃圾热值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特性 |
2 生活垃圾物理特性及热值测量 |
3 国内外智能识别垃圾图像的进展与不足 |
4 基于图像深度学习的垃圾热值预测方法概述 |
4.1 建立图像深度学习模型 |
4.2 入炉垃圾图像采集 |
4.3 建立入炉垃圾图像数据库及数据增强 |
4.4 垃圾热值确定方法 |
4.5 模型验证 |
5 未来展望 |
6 结论 |
(10)城市生活垃圾制备烧结矿燃料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城市生活垃圾来源 |
1.2 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现状 |
1.3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处置 |
1.4 新型燃料在烧结工艺中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生活垃圾热解制备衍生碳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热解实验方法 |
2.3.2 热解产物产率 |
2.3.3 垃圾衍生碳表征 |
2.3.4 热解气和热解焦油分析 |
2.4 运行参数对垃圾衍生碳产率与性质的影响 |
2.4.1 热解终温对垃圾衍生碳产率与性质的影响 |
2.4.2 升温速率对垃圾衍生碳产率与性质的影响 |
2.4.3 保温时间对垃圾衍生碳产率与性质的影响 |
2.5 垃圾衍生碳制备过程副产物 |
2.5.1 热解气 |
2.5.2 热解液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垃圾衍生碳用作烧结矿燃料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3.1.1 实验装置 |
3.1.2 实验步骤 |
3.1.3 烧结矿质量检测 |
3.1.4 烧结过程污染物检测 |
3.2 燃料配比与含水率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3.3 垃圾衍生碳掺混比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3.3.1 烧结矿冷强度 |
3.3.2 垂直烧结速度 |
3.3.3 成品率与利用系数 |
3.4 垃圾衍生碳对烧结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垃圾衍生碳影响烧结矿质量的机理研究 |
4.1 分析方法 |
4.1.1 燃烧效率计算方法 |
4.1.2 料层温度 |
4.1.3 烧结矿微观结构分析 |
4.2 燃烧效率 |
4.3 料层温度 |
4.4 烧结矿矿物组成与微观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Analysis of ingredient and heating valu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研究进展[J]. 王丹,李旭清,杨万勤. 新能源进展, 2022(01)
- [2]生活垃圾热值计算模型研究进展[J]. 王丹,李旭清,杨万勤. 新能源进展, 2022(01)
- [3]城市生活垃圾热值的特征变量选择方法及预测建模[J]. 丁晨曦,严爱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1(08)
- [4]浅论可燃废弃物应用技术在水泥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J]. 江旭昌.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21(04)
- [5]垃圾焚烧机组燃烧状态监测与建模[D]. 张丽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中国城市入炉生活垃圾热值分析[J]. 朱真真,王进,王沛丽,钟乐,徐刚,许岩韦. 新能源进展, 2021(02)
- [7]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D]. 尤海辉. 浙江大学, 2021(01)
- [8]基于ASPEN Plus的村镇垃圾热解气化燃烧模拟与试验[D]. 蔡杰. 浙江大学, 2021(07)
- [9]基于图像深度学习的垃圾热值预测研究[J]. 谢昊源,黄群星,林晓青,李晓东,严建华. 化工学报, 2021(05)
- [10]城市生活垃圾制备烧结矿燃料的实验研究[D]. 黄志航.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