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检索基础技术

互联网信息检索基础技术

一、互联网信息检索基本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颖[1](2021)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文中提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接近8亿,占全体网民的86%,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超越综合视频成为第三大移动应用。同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用户规模进一步大幅提升,移动短视频观看时长日均3亿小时,成为领跑互联网的新发展热点。虽然随着移动短视频竞争格局走向良性,内容质量得到提升,版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事物和新兴业态,还是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何挖掘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特征、规律和网络结构,基于信息行为演化过程,从移动短视频用户的多元信息行为和多维场景出发,维护移动短视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保障移动短视频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是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的新挑战。本文以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生态学、行为科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展开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基于行为科学和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该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接着基于扎根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和网络结构研究,进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衍生模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最后,基于理论研究成果,从用户信息行为视角,提出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全文理论研究按照“理论框架—核心解析—理论落脚点”的研究脉络层层深入展开,最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成果。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三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剖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及内在机制,最后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聚焦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核心目标,采用扎根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获取详实的质性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编码,从多维视角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最后阐释了相关概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章为第6章和第7章提供支撑。第五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首先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接着配置安卓智能手机并ROOT后进行Java语言编程,获取总计217360条抖音短视频数据,采用归纳演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使用数理统计工具、情感分析工具、分词工具、Gephi软件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整体特征、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信息发布行为特征、信息共享行为特征及信息行为网络特征展开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本章为第6、7章提供理论支撑。第六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本章在国内外学者及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信息行为理论,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建模依据和思想,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V-SIbR,计算了模型平衡点及阈值,设置了11组33个参数方案,使用Matlab工具对模型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的演化进行了综合讨论。本章为第7提供理论支撑。第七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研究。本章针对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现状和问题,从用户信息行为出发,基于第4章研究成果,提出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提高对策;基于第5章研究成果,针对移动短视频发展乱象提出治理对策;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第4、5、6章研究成果,提出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对策。本文紧随国内外学者研究趋势,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层面,能够推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发展、深化信息生态理论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应用、为加强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提高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加强移动短视频治理、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未来研究中,紧随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趋势,探讨医学与信息学交叉融合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契机,挖掘移动短视频技术应用优势,展开健康信息行为、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信息行为干预、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曹越[2](2021)在《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驱动的新技术与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各类移动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因此移动情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与线下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本地生活O2O服务成为继电子商务之后新一个万亿级市场,移动O2O开始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拓展到教育、医疗、养老、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大大加速了全社会的整体数字化进程。作为一种基于移动网络和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型商业模式,移动O2O能够充分发挥手机的便携性、位置的可追踪性、高互动性等优势,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优质服务。技术进步带来了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和信息异质性、复杂性的激增,然而个体的认知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却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当代网络用户面临着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以及巨大的信息搜寻压力,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搜寻效果、改善信息搜寻体验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传统的基于PC端的网络信息搜寻相比,移动O2O情境下的信息搜寻场景和内容更加复杂,且在用户的需求动机、搜寻渠道、方式与策略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与内在逻辑,可见有必要对其展开针对性研究。然而,对于这种融入了线下场景的移动O2O情境下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目前学者们尚未给予足够的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理论成果有待补充。故而,本研究以移动O2O情境为切入点,将用户线上与线下的信息搜寻行为有机融合,在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移动O2O情境下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整体理论模型及行为的“动机—过程—结果”展开系统性研究,以揭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探寻其影响因素及相应的作用机制,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引导和优化策略,为移动O2O平台和商家改进信息服务及推荐系统、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在全面梳理信息搜寻经典理论、模型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扎根理论与深度访谈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过程、内在机理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全局视角出发,构建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从产生信息需求到结束信息搜寻行为的全过程及行为机理,包括信息需求认知、信息搜寻渠道选择、信息搜寻策略选择、信息筛选与评价和信息搜寻结果五个阶段;并总结归纳了会对该过程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信息素养、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和情感因素等主观影响因素,以及情境因素、技术因素、社群影响、任务特征和产品特征等客观影响因素。新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拓展了信息搜寻研究情境,是对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后续定量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2)从搜寻动机角度出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挖掘用户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外生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在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动机、机会、能力”(MOA)模型和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作为参考,引入信息需求、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情感因素等新变量,构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借助SPSS 21.0,Smart PLS 3.0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信息需求、努力期望、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意向的正向影响显着,而感知风险则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搜寻意向、便利条件和搜寻能力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只有在三者兼备的条件下,信息搜寻行为才会发生。(3)从搜寻过程角度出发,通过用户实验方法探索了个体特征与任务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过程的影响。采用半受控形式的用户实验方法,在尽量还原真实移动O2O情境的前提下,邀请了48位被试者完成4个模拟情境下的信息搜寻任务,并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屏大师APP)辅以出声思考法采集信息搜寻行为数据。然后以个体特征和任务特征作为自变量、信息搜寻行为指标作为因变量采集相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在不同任务情境下、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用户如何选择信息搜寻的渠道、方式和策略,探索相应的行为规律。其中个体特征通过大五人格特征量表(NEO-FFI)进行测度,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五个维度,任务特征则通过复杂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有助于移动O2O平台与服务提供商针对不同任务情境和用户群体改进搜索系统和交互界面、优化信息资源提供方式,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推荐以及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4)从搜寻结果角度出发,基于信息增益理论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在文献回顾与用户访谈的基础上,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和归纳,最终提取出涵盖用户、信息、技术、环境与渠道五个维度的一共57个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得到313个有效样本。然后运用信息增益理论对各个影响因素与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借助SQL软件计算各因素的信息增益值并进行排序,由此识别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16个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便捷性、信息有用性、个性化需求满足、位置相关性、经济性、需求认知能力、产品/服务差异性、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时效性、信息技术能力、周边环境、商家服务态度、渠道信任度、界面友好性、可操作性和信息形式)。在此基础上利用SVM算法构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预测模型,数据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测试集中的分类精确度达到了86.79%,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由此也验证了通过信息增益理论识别出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移动O2O平台和实体商家角度出发,兼顾用户、政府和行业监管方等多个视角,分别提出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引导策略和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提升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效果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王子平[3](2021)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网络技术在稳步发展的同时,移动网络技术应运而生,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信息在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也成为了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素养。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移动网络具有移动性、即时性、精准性、隐私性等特点,信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传播和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移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课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探究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当下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具有必要性。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课程开展了一定研究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这些对策与建议大多是针对传统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能否解决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缺乏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因此课程的内容能否顺应移动网络时代并不明确。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通过梳理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使用教材,了解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其中,问卷的数据和课程的内容都从心理学、科学、技术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五个维度来分析。最后,将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进行对比,旨在发现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为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如下问题:(1)心理学方面: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内容匮乏;(2)科学方面:缺少信息辨别方面的内容;(3)技术学方面:缺少信息利用相关的内容;(4)社会学方面:信息交流方面的内容匮乏,缺少信息交流创新的内容;(5)伦理学方面:缺少培养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内容。因此,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2)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3)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4)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5)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张琦玉[4](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纲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知识图谱及其相关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的重要概念,知识图谱连同“解释智能”等概念,被评估正处于创新启动期和高热期之间,预计在未来的5到10年被成熟地大范围应用。国内外各行业和企业机构均有案例将知识图谱引入技术栈,或直接以项目形式应用和推广主要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化产品。基于国内机构的实际需求场景,本文实现了一种教育教学领域内的知识图谱实践应用,并详细阐述了其完成产品化的完整过程和方法。首先,本文对课程大纲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针对知识图谱的完整构建过程和商业化应用做了大量场景化调研,调研了涉及扩大化领域范围的技术概念原理、国内外商业应用案例、知识图谱分类和图展示形式、图储存和查询方式,以及产品数据处理流程和关键环节等多方面,分析了知识图谱在文本信息检索和相似信息查询及推荐上的应用。其次,在系统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对主要包含的知识表示与建模、数据清洗、知识获取、图查询与映射搜索这四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知识表示与建模部分对数据实体进行抽象化描述,建立数据模式,对系统进行Schema的设计;数据清洗模块通过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进行多元数据的抓取,并对抓取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清洗处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知识获取模块通过知识抽取、融合、录入步骤,对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将数据以图形式的知识类型进行存储;图查询与映射搜索则建立在知识图谱之上,利用图数据库提供搜索与查询服务。最后根据用户的交互习惯设计了平台的界面,方便管理者的管理和用户的使用。本文基于知识图谱技术,以一种较为新颖的信息处理整合方式,实现了一款教育领域内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加精确、快速的信息检索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了信息检索,提高了用户体验。

赵楚鑫[5](2020)在《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愈加地受到重视,数字素养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也是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未来工作技能的培养方面都应该具备相当的数字素养,但在其学习过程及学校的课程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中仍然存在不被重视的现象。本文从数字素养的七个领域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黑龙江省本科层次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做调查研究,发现了目前在数字素养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存在计算机技能发展不充分、缺少线上交流及合作、缺乏创意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安全意识不足、网络道德素质较低等问题,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及优秀案例寻找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联系国内外的优秀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秦臻[6](2020)在《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信息焦虑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社会正从一个理论构想逐渐变为现实。互联网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中丰富的信息与用户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信息数量爆炸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的信息传播速度,一方面提升了用户接触到的信息量、扩大了知识面,另一方面可能使用户产生“信息焦虑”,影响信息利用效率。有研究指出,当个体在追求目标时遇到困难,并且这种困难持续不可控时,就会催生焦虑情绪。大学生群体是求知欲旺盛的青年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高频的搜索、筛选及加工,更容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遇到困难,进而产生信息焦虑。因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考察大学生的信息焦虑现状,探寻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信息焦虑间的关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信息焦虑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信息焦虑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使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大学生群体的网龄、每日互联网使用时长、使用动机与内容偏好;同时,使用问卷中的信息焦虑量表测量大学生的信息焦虑水平。接着,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表现出信息焦虑的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将实证调研所得数据与深度访谈相结合,介绍大学生的信息焦虑现状,寻找大学生信息焦虑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对研究发现做出解释,并给出有针对性的信息焦虑消解策略。研究发现,受访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中度的信息焦虑;网龄、每日互联网使用时长分别对大学生信息焦虑的一个维度产生了负向影响。本文认为,网龄与网络使用时长反映了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熟练程度,网龄越长、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者,使用互联网获取、利用信息的经验越多,越不易出现信息焦虑。另外,“沟通表达动机”、“新闻资讯偏好”、“情感娱乐偏好”均对大学生信息焦虑的一个维度产生了正向影响。本文认为,沟通表达动机越强的大学生,越容易在人际关系渠道内寻找相关信息,而忽略对信息搜索策略的掌握;越喜欢阅读新闻的大学生,越容易产生信息搜索过程焦虑;情感娱乐类内容往往需要占用大学生的大量时间,与信息利用行为产生冲突,进而使受访者产生焦虑感。大学生的信息焦虑,是复杂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与大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及其媒介使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建议,信息服务提供方应着手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高校则应倡导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而消解“信息焦虑”。

何丹丹[7](2019)在《BIM环境下建筑部品采购信息集成、检索与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工业化促使建筑业扩大了对建筑部品采购方式的需求,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则为满足此需求提供了有效支持。但是在采购过程中建筑业参与单位众多也意味着数据的复杂程度更高,导致了数据海量、分布和异构的问题,因此电子商务在建筑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其他行业。特别地,信息集成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障碍。传统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用于制造业数据的集成,并不能满足建筑业产品信息集成的需求。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检索,以及平台为用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推荐功能也不能完全满足建筑业电子商务平台上用户的购买决策需求。为了解决建筑部品电子采购活动中信息的集成、检索和决策问题,本文提出了 BIM环境下的建筑部品采购信息的集成框架、检索模型和推荐模型,为建筑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一种解决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建筑部品采购信息集成,目的是构建一个用于建筑部品采购的电子商务信息集成平台,以解决目前建筑业采购信息海量、分布和异构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基于BIM和Linked data的框架,该框架使用建筑工业化技术解决产品标准化问题,使用BIM技术支撑采购流程,使用Linked data技术关联不同的数据源。通过案例对框架进行验证,首先构建建筑业电子商务本体,将BIM模型中抽取的数据转换为RDF格式,同时将其他相关数据源的数据也转换为RDF格式,并按照本体中的关联关系,使用Linked data技术将这些RDF数据源关联起来,形式一个相互关联的数据网络,并使用SPARQL查询语言对关联网络中的数据进行检索。最终证明本文提出的信息集成框架为建筑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策略。2)建筑部品检索方法,主要研究建筑部品的信息检索方法,首先对通用检索技术进行介绍,并分析建筑部品信息检索的需求,结合前面的研究,提出了 BIM环境下的建筑部品检索模型,该模型在构建过程中主要分为建筑部品特征提取和建筑部品相似性计算两个部分。用户可以将关键词或者BIM模型作为查询条件输入,通过特征提取过程提取的BIM模型的主要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构建特征向量模型,最后通过相似性匹配计算,检索到符合用户需求的建筑部品。3)基于用户偏好的建筑部品电子采购推荐方法,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建筑部门用户在进行电子采购时的偏好属性数据,对建筑业电子商务用户的偏好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影响用户偏好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在充分了上下文推荐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用户偏好因子,构建基于用户偏好的建筑部品电子采购推荐模型,推荐模型主要包括源数据采集、用户偏好提取、推荐结果生成、效用评价四个部分。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本体技术构建用户偏好本体和上下文特征本体,作为上下文模型表示偏好,并进行偏好特征提取,通过向量空间模型计算相似度,生成推荐结果,最终使用专家评价方法对推荐模型进行评价。论文是基于电子商务理论、语义WEB理论、偏好理论等,结合建筑业电子商务的实际背景提出的。该模型的提出可以帮助建筑部品用户在进行电子采购活动时,从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准确的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讲,可以提升电子采购活动中的购物体验,对于产品供应商来讲,可以增加产品的销售半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朱佩珊[8](2019)在《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合理注意义务研究》文中指出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作为互联网腾飞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其既为广告主企业带来便捷、高效的线上推广模式,又为搜索引擎服务商的运营、发展带来高额利润。然而,法律规定缺失、法律定性模糊使竞价排名带来互联网侵权现象时,无法妥善追究侵权者之责任。在竞价排名中,广告主企业往往是网络侵权的直接侵权人,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无可厚非,但对于在竞价排名中起主导作用的搜索引擎服务商而言,其是否应为该侵权现象负责?学界争议不一。而若无法厘清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责任界限,将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广大互联网用户维权造成阻碍。因此,为了对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定位及注意义务进行探究,本文将从四部分进行论述,以期得出初步定论。第一部分为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义务来源初探。该部分从竞价排名的定性及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定位及其所发挥之作用进行分析。鉴于竞价排名的技术中立性,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而考量到竞价排名中所掺入的人工因素影响到检索排名的中立性,进而影响到社会公众的检索利益,加之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不但具有主导作用,还获利受益,因此得出竞价排名具有广告属性之观点,并根据竞价排名中搜索引擎服务商因无法履行服务商之一般义务所导致的侵权问题,推理出其在竞价排名应负合理注意义务。第二部分通过中外法律对比论述,得出域外立法对我国法律规定的借鉴经验。尤其美国、欧盟及德国就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了细化分类,并为此规定了不同义务,该方法值得我国法律借鉴。此外,本文通过列举我国不同法律法规在网络侵权汉中所作规定的不足,以期对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合理注意义务有更深入的认识。第三部分则从网络侵权的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进行分析,尝试探究出搜索引擎服务商的注意义务范围及承担方式。通过分析网络侵权的构成要件得出搜索引擎服务商的主客观过错与网络侵权结果间存在因果关系,进而得出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侵权中承担过错责任。最后,结合竞价交易流程,为搜索引擎服务商设定了“梯度注意义务”。第四部分则从完善立法、设定制度以及行业自律等方面对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合理注意义务作出了完善建议,以期通过外在法律规范及行业内在自律等手段,指引和帮助互联网行业蓬勃有序、持续发展。

潘敏[9](2019)在《基于潜在语义关系的伪相关反馈查询扩展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伪相关反馈与查询扩展作为信息检索领域的关键技术,能极大地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信息检索领域学者的重视。在伪相关反馈的过程中,对原始查询进行扩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选取扩展词项的时候,传统的伪相关反馈方法大都聚焦于评估候选扩展词项在伪相关文档中的词频重要性和显着性,往往会遗漏候选扩展词项与查询词项之间潜在语义关系。本文结合经典的伪相关反馈查询扩展方法,围绕候选扩展词项的语义捕获与表示,提出了若干个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伪相关反馈查询扩展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法能够优化扩展词项的质量,提高信息检索的效果。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词项超空间语义的伪相关反馈模型HRoc。该模型采用一种改进的超空间模拟语言算法度量查询词项与候选扩展词项之间的潜在语义关系,并在传统的Rocchio模型中融入这一语义关系完成查询扩展。在此基础上,本文为HRoc模型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归一化策略。这些策略可以用来协调由不同特征生成的候选扩展词项的权重。最后,本文还引入了一个自适应函数来代替HRoc模型中的参数D,它可以根据文档长度自动选择窗口大小。在PMC2016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HRoc模型在各项评价指标上优于其他所对比的模型,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查全率,得到比其他模型更精确的结果。同时,引入了自适应参数后的HRoc模型,在达到同等性能的情况下使用了更少的超参数,提高了模型的运行效率和适用性,有助于用户更高效地检索文档。(2)伪相关反馈是一种有效并被广泛采用的查询扩展技术,它假定初始检索结果集中排名最高的一部分文档是相关的,然后从这些文档中提取扩展词项。在选择扩展词项时,大多数传统模型都没有同时考虑词项的词频显着性以及候选词项与查询词项之间的共现关系。然而,直观地看,与查询词项同时出现并且频率较高的词项更有可能与查询主题相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核函数词项共现语义的伪相关反馈方法。该方法使用了高斯核函数来模拟基于邻近位置的查询词与候选扩展词之间的潜在语义关系,并将这一语义关系以及词频显着性特征同时引入到传统的Rocchio模型和RM3模型中分别完成查询词项扩展,由此提出了 KRoc模型和KRM3模型。在9个TREC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核函数词项共现语义的伪相关反馈方法在MAP和P@10两个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其他重要的模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缓解查询主题漂移的现象,提高最终伪相关反馈的检索效果。(3)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伪相关反馈模型。在实际查询中,句子携带了其组成词项的额外的语义信息。忽略查询句子语义信息的检索模型往往难以准确地判别查询主题中多义词项的正确含义,从而曲解用户的真实意图,导致检索效果较差。为了正确地识别用户的真实查询意图,改善信息检索系统的语义理解能力,本文对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词项所在句子和查询词项所在句子之间的语义相似度信息作为扩展词项的句子语义权重,并将该权重引入经典的Rocchio模型中,提出基于BERT模型句子潜在语义的伪相关反馈模型BRoc。在标准TREC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提取查询主题和文档中的句子语义特征,并且对词的多义性也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可以改善传统伪相关反馈模型的性能。

鞠阳[10](2019)在《论互联网付费搜索的法律规制》文中指出互联网付费搜索是搜索引擎服务商基于搜索引擎技术,以关键词竞价为主要标准,而提供的一种对搜索结果予以排序的新型网络运营模式。其在为搜索引擎服务商带来巨额创收的同时,也引发了知识产权纠纷、虚假广告等一系列法律问题。近年来,我国有关付费搜索违法行为致害的案件日益增多,“魏则西”事件的爆发又再次将其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未出台之前,付费搜索的法律性质和搜索引擎服务商的法律地位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由于法律法规缺乏明确规定,行政执法和司法裁决一度陷入混乱。现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已经明确规定付费搜索具有广告属性,正式将其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但付费搜索和传统广告存在诸多不同,《广告法》对其规范在适用上也存在一定缺陷,所以互联网付费搜索的法律规制仍有探究的必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关于互联网付费搜索的基本理论。互联网付费搜索是一种与自然排名、固定排名均不相同的模式,对搜索结果以价排序是其本质特征。学界有关付费搜索的法律性质认定,主要存在广告说与信息检索服务说两种观点,但本文却认为互联网付费搜索是具有广告属性的信息检索服务。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利益平衡理论构成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国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其问题。梳理我国法院目前对付费搜索的有效判决和相关法律规定,并总结出基于立法内容的模糊性,所导致的相关法律在规制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方面存在适用困难,广告监管机制运行不足,服务商法律地位、履行法律义务范围及承担责任形态的认定不统一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提出完善我国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建议。我国应当明确服务商的法律地位,确定其审查广告的内容并设定履行法律义务的合理限度,进而确定法律责任范围。同时还应当明晰“商标性使用”和“混淆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以加强法律适用性,根据付费搜索运营方式的特殊性,创新监管机制,建立“互联网+政府监管”的规制模式。

二、互联网信息检索基本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联网信息检索基本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3 短视频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方案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移动短视频相关理论
        2.1.1 移动短视频概念
        2.1.2 移动短视频内涵
        2.1.3 移动短视频特征
    2.2 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2.2.1 信息行为定义
        2.2.2 网络信息行为概念
        2.2.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
    2.3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2.3.1 信息生态概念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3.3 信息生态因子
        2.3.4 信息生态链
    2.4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
        2.4.1 复杂网络的概念
        2.4.2 复杂网络特征模型
        2.4.3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指标
    2.5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2.5.1 系统动力学定义
        2.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5.3 系统动力学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
    3.1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
    3.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
        3.2.1 行为要素构成
        3.2.2 生态要素构成
        3.2.3 心理要素构成
    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
        3.3.1 信息价值驱动
        3.3.2 知识创新驱动
        3.3.3 娱乐文化驱动
        3.3.4 社会认同驱动
        3.3.5 经济效益驱动
    3.4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
        3.4.1 触发扩散机理
        3.4.2 感知推动机理
        3.4.3 交互激励机理
        3.4.4 行为认知机理
        3.4.5 机理关系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和步骤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步骤
    4.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4.3.1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
        4.3.2 选择性编码
        4.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4 概念阐释及讨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
    5.1 问题的提出
    5.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
    5.3 实证研究
        5.3.1 研究方法和步骤
        5.3.2 数据采集处理
        5.3.3 数据结果
    5.4 讨论分析
        5.4.1 用户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
        5.4.2 用户信息发布行为特征
        5.4.3 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
        5.4.4 用户信息行为网络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
    6.1 问题的提出
    6.2 建模依据及思想
    6.3 模型构建
        6.3.1 模型假设
        6.3.2 演化模型构建
        6.3.3 主体状态转化规则
        6.3.4 模型参数配置及约束
    6.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平衡点和阈值
        6.4.2 仿真参数设置
        6.4.3 仿真结果分析
        6.4.4 讨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
    7.1 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7.1.1 提升用户信息服务质量
        7.1.2 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7.1.3 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
    7.2 治理短视频发展乱象
        7.2.1 完善制度设计
        7.2.2 优化政府监管
        7.2.3 加强主体自律
    7.3 优化短视频服务生态
        7.3.1 信息价值捕捉
        7.3.2 用户行为优化
        7.3.3 信息环境改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概念界定
        1.4.1 移动O2O
        1.4.2 信息搜寻
        1.4.3 信息搜索与信息搜寻的区分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信息搜寻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2.1.1 信息经济学理论
        2.1.2 认知理论
        2.1.3 人机交互理论
    2.2 信息搜寻行为经典理论与模型
        2.2.1 问题解决理论
        2.2.2 意义建构理论
        2.2.3 ASK理论
        2.2.4 信息搜寻行为模型
    2.3 国内外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
        2.3.1 国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热点分析
        2.3.2 国外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热点分析
        2.3.3 信息搜寻研究述评
    2.4 移动O2O研究综述
        2.4.1 移动O2O概述
        2.4.2 国内外移动O2O研究现状
        2.4.3 移动O2O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模型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分析
        3.1.2 研究方法介绍
    3.2 数据收集
        3.2.1 样本选择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3 数据分析工具
    3.3 编码过程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性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5 模型构建与阐释
        3.5.1 信息搜寻行为过程
        3.5.2 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分析
    4.2 研究模型与假设
        4.2.1 “动机、机会、能力”(MOA)模型
        4.2.2 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
        4.2.3 研究模型构建
        4.2.4 研究假设提出
    4.3 研究方法设计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3 多重共线性与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4.4.4 模型验证
    4.5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过程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
        5.2.2 样本选择
        5.2.3 实验任务设置
        5.2.4 研究变量测度
        5.2.5 实验流程设计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个体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5.3.2 任务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5.4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设计
    6.2 数据采集
        6.2.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影响因素集
        6.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6.3 基于信息增益理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模型构建
        6.3.1 信息增益值计算
        6.3.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6.3.3 关键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6.4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预测模型构建与精度分析
        6.4.1 支持向量机(SVM)建模
        6.4.2 预测模型构建与精度分析
    6.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引导与优化策略
    7.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引导策略
        7.1.1 触发用户信息需求
        7.1.2 提高用户信息素养
        7.1.3 改善信息搜寻环境
    7.2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优化策略
        7.2.1 提高信息质量
        7.2.2 提升服务质量
        7.2.3 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过滤式问卷
    附录2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3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信息素养
        1.2.2 大学生信息素养
        1.2.3 信息素养课程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1.3.2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研究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章节结构
第二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2.1 问卷设计
        2.1.1 探索性访谈
        2.1.2 问题设计
        2.1.3 预测试
    2.2 问卷发放
    2.3 数据分析与结果
        2.3.1 数据分析
        2.3.2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梳理
    3.1 数据来源与梳理框架
        3.1.1 数据来源
        3.1.2 梳理框架
    3.2 课程内容梳理结果分析
        3.2.1 心理学部分内容
        3.2.2 科学部分内容
        3.2.3 技术学部分内容
        3.2.4 社会学部分内容
        3.2.5 伦理学部分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研究
    4.1 信息素养现状与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4.1.1 心理学方面
        4.1.2 科学方面
        4.1.3 技术学方面
        4.1.4 社会学方面
        4.1.5 伦理学方面
    4.2 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建议
        4.2.1 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
        4.2.2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
        4.2.3 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
        4.2.4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
        4.2.5 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4)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纲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架构
2 知识图谱的行业研究调研
    2.1 通用知识图谱案例
    2.2 领域知识图谱及国内商业应用案例
    2.3 教育领域知识图谱研究和案例
    2.4 本章小结
3 常用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持
    3.1 概念定义
    3.2 前端技术支持
        3.2.1 SVG矢量图绘制空间
        3.2.2 D3.js可视化图形库
        3.2.3 Vue.js框架
    3.3 相关算法
        3.3.1 Page Rank算法
        3.3.2 TF-IDF,Text Rank和n-gram算法
        3.3.3 推荐算法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4.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系统架构设计
    4.3 系统概要设计
        4.3.1 知识表示与建模
        4.3.2 数据抓取与清洗
        4.3.3 知识抽取与知识融合
        4.3.4 知识存储
        4.3.5 应用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设计
        4.4.2 数据库设计
        4.4.3 知识图谱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知识表示与建模
    5.2 数据抓取与清洗
        5.2.1 爬取数据
        5.2.2 人工收集
        5.2.3 数据清洗
    5.3 知识抽取与知识融合
        5.3.1 知识抽取
        5.3.2 知识融合
    5.4 知识存储
        5.4.1 原生图数据库
        5.4.2 文件存储
        5.4.3 基于图数据的混合存储
    5.5 应用设计
        5.5.1 图查询与搜索映射
        5.5.2 推荐系统设计
        5.5.3 软件界面和交互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功能性测试
    6.2 性能测试
        6.2.1 性能测试内容
        6.2.2 性能测试指标
        6.2.3 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的扩展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数字素养的相关内涵
        2.1.1 数字素养相关概念
        2.1.2 数字素养概念梳理
    2.2 数字素养的评估方法
        2.2.1 布莱顿学术人员框架
        2.2.2 欧洲数字素养框架
第三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
    3.1 调查对象、目的和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目的
        3.1.3 调查方法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问卷的检验
    3.3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分析
        3.3.1 数据统计
        3.3.2 数字素养总体水平分析
        3.3.3 数字素养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现存问题
        4.1.1 学生自身角度
        4.1.2 学校角度
        4.1.3 社会及国家政策角度
    4.2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计算机设备和操作领域问题的成因
        4.2.2 信息使用方面问题的成因
        4.2.3 信息交流及共享方面问题的成因
        4.2.4 知识开发及创新方面问题的成因
        4.2.5 信息安全方面问题的成因
        4.2.6 问题解决方面问题的成因
        4.2.7 网络道德素养方面问题的成因
第五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5.1 学生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
        5.1.1 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
        5.1.2 强化相关实践及培训
        5.1.3 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的素质
    5.2 学校方面的辅助作用
        5.2.1 高校图书馆
        5.2.2 教师
        5.2.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5.2.4 学校软硬件设施
    5.3 社会层面的作用
        5.3.1 肯定数字素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5.3.2 完善网络环境和互联网政策
        5.3.3 加快推动数字素养相关政策出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信息焦虑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信息焦虑的概念界定
        二 信息焦虑的研究进展
        三 信息焦虑的维度划分
        四 信息焦虑的影响因素
        五 信息焦虑的测量
        六 信息焦虑的消解策略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创新点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法
        二 半结构式访谈法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框架
    第二节 问卷调查法的设计
        一 样本规模
        二 样本选取
        三 问卷结构
    第三节 变量的测量
        一 自变量的测量
        二 控制变量的测量
        三 因变量的测量
        四 问卷中的其他变量
    第四节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 自变量之一:互联网使用动机
        二 自变量之二:互联网内容偏好
        三 自变量之三网龄及每日互联网使用时间
        四 因变量之因子分析
        五 控制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
第二章 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
    第一节 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
        一 网龄与每日互联网使用时间
        二 上网工具类型
        三 互联网使用动机
        四 互联网内容偏好
第三章 大学生的信息焦虑现状
    第一节 搜索策略焦虑
    第二节 信息搜索过程焦虑
    第三节 信息筛选焦虑
    第四节 信息加工焦虑
    第五节 信息可靠性焦虑
    第六节 基于互联网使用的信息焦虑综合案例
第四章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信息焦虑的影响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焦虑的影响因素
        一 大学生搜索策略焦虑的影响因素
        二 大学生信息搜索过程焦虑的影响因素
        三 大学生信息筛选焦虑的影响因素
        四 大学生信息加工焦虑的影响因素
        五 大学生信息可靠性焦虑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第三节 对主要研究发现的解释
        一 信息获取过程与信息焦虑
        二 信息使用过程与信息焦虑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讨论之一: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信息焦虑成因
        一 复杂的互联网信息环境催生信息焦虑
        二 个人媒介素养对信息焦虑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之二:大学生信息焦虑的消解策略
        一 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建设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环境
        二 信息服务提供方:优化用户体验整合优质信息
        三 高校:倡导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A:调查问卷
附录B: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附录C: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致谢

(7)BIM环境下建筑部品采购信息集成、检索与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子采购研究
        1.3.2 BIM技术研究
        1.3.3 产品选择研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建筑部品电子商务特点论述
    2.1 引言
    2.2 建筑业电商理论基础
        2.2.1 建筑业特点分析
        2.2.2 建筑部品
        2.2.3 建筑业电子商务
        2.2.4 建筑业电子商务内容
        2.2.5 建筑业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2.3 建筑业电商现状的综合分析
        2.3.1 建筑业外部环境分析
        2.3.2 建筑业电商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和Linked Data的建筑部品电商信息集成研究
    3.1 引言
    3.2 电商平台信息集成问题分析
    3.3 电商平台数据集成的目的
    3.4 建筑部品信息集成方法
        3.4.1 BIM
        3.4.2 Linked data
        3.4.3 本体
    3.5 基于BIM和Linked Data的建筑部品信息集成框架
        3.5.1 框架描述
        3.5.2 基于建筑部品的案例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建筑部品属性特征的检索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搜索技术前沿
        4.2.1 搜索引擎发展阶段
        4.2.2 信息检索的目标
        4.2.3 通用搜索引擎技术架构
    4.3 建筑部品检索需求分析
        4.3.1 通用搜索引擎的不足
        4.3.2 建筑部品采购信息检索问题分析
        4.3.3 建筑部品采购信息检索需求分析
    4.4 BIM环境下的建筑部品检索模型
        4.4.1 技术说明
        4.4.2 建筑部品特征提取
        4.4.3 建筑部品相似性计算
        4.4.4 检索模型框架
        4.4.5 案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用户偏好的建筑部品电子采购推荐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偏好与决策的关系
    5.3 用户偏好影响因素分析
        5.3.1 数据收集
        5.3.2 用户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基于用户偏好的建筑部品电子采购推荐方法
        5.4.1 数据集
        5.4.2 基于用户偏好的建筑部品电子采购推荐模型
        5.4.3 推荐模型分析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商平台用户情境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合理注意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中国大陆研究综述
        二、域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竞价排名中的侵权问题及服务商的义务
    第一节 竞价排名性质探究
        一、自然排名与竞价排名
        二、竞价排名的工作原理及特征
        三、竞价排名的法律定性及争议
    第二节 竞价排名中的侵权问题
        一、消费者权利之侵害
        二、知识产权之侵权
        三、广告违法
        四、不正当竞争
    第三节 搜索引擎服务商的义务
        一、网络服务商中的搜索引擎服务商
        二、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定位与监管模糊
    第四节 竞价排名中的合理注意义务
        一、合理注意义务的概念
        二、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之分歧
    第五节 搜索引擎服务商在不同情境中的注意义务认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的域外借鉴与我国法律规制
    第一节 各国关于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的法律规定
        一、美国对于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的法律规定
        二、欧盟对于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对于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的法律规定
    第二节 我国关于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的法律规定
        一、《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及不足
        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
        三、《广告法》的规定
        四、《电子商务法》的出台与竞价排名广告属性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竞价排名的侵权判定及服务商义务履行之边界
    第一节 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之法律原则与理论基础
        一、真实性原则
        二、诚实性原则
        三、收益与风险理论
        四、控制力理论
    第二节 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侵权责任
        一、侵权责任要件
        二、归责原则
    第三节 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之边界及认定标准
        一、合理注意义务之边界
        二、合理注意义务之认定标准
    第四节 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的责任承担探究
        一、责任承担的形态
        二、责任承担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搜索引擎服务商合理注意义务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法规完善与专章制定《互联网广告法》
    第二节 建立并完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先行赔付制度
    第三节 建立并完善竞价排名公益诉讼制度
    第四节 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潜在语义关系的伪相关反馈查询扩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伪相关反馈技术研究现状
    2.1 信息检索与伪相关反馈发展简述
        2.1.1 信息检索技术
        2.1.2 相关反馈与查询扩展技术
        2.1.3 伪相关反馈技术
    2.2 伪相关反馈技术相关研究概述
        2.2.1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伪相关反馈技术
        2.2.2 基于语言模型的伪相关反馈技术
        2.2.3 基于位置信息的伪相关反馈技术
        2.2.4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伪相关反馈技术
        2.2.5 基于其他方法的伪相关反馈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词项超空间语义的伪相关反馈查询扩展研究
    3.1 引言
    3.2 语义空间
    3.3 超空间模拟语言
    3.4 Rocchio伪相关反馈框架
    3.5 基于词项超空间语义的伪相关反馈
        3.5.1 词项超空间语义权重
        3.5.2 融入词项超空间语义的伪相关反馈模型
        3.5.3 归一化方法
    3.6 实验相关设置
        3.6.1 实验数据集及评价标准
        3.6.2 基线模型
        3.6.3 参数设置
    3.7 实验结果和讨论
        3.7.1 与基线模型比较
        3.7.2 与其他伪相关反馈模型比较
        3.7.3 归一化函数的对比分析
        3.7.4 动态自适应窗口值分析
        3.7.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6 局限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核函数词项共现语义的伪相关反馈查询扩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核函数词项共现的伪相关反馈方法
        4.2.1 传统的PRF模型框架
        4.2.2 核函数词项共现语义权重
        4.2.3 基于核函数的词项共现语义框架
    4.3 实验设置
        4.3.1 数据集和评价标准
        4.3.2 基线模型和其他相关对比模型介绍
        4.3.3 参数设置
    4.4 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4.4.1 基准实验
        4.4.2 与强基线模型比较
        4.4.3 与重要的伪相关反馈模型比较
        4.4.4 参数敏感性
        4.4.5 分析和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ERT模型句子潜在语义的伪相关反馈查询扩展研究
    5.1 引言
    5.2 句子语义
        5.2.1 句子向量
        5.2.2 句子的向量表示
        5.2.3 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BERT模型
    5.3 基于BERT模型句子语义相似度的伪相关反馈方法
        5.3.1 基于BERT的句子语义特征
        5.3.2 融入句子语义特征到Rocchio模型
    5.4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
        5.4.1 实验设置
        5.4.2 与强基线模型比较
        5.4.3 与其他经典的模型比较
        5.4.4 参数敏感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已发表的科研论文
        已投的科研论文
        国家发明专利
        软件着作权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论互联网付费搜索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互联网付费搜索的基本理论
    1.1 互联网付费搜索的概念
    1.2 互联网付费搜索的法律性质
        1.2.1 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性质的争议
        1.2.2 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性质折衷说
    1.3 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相关基础理论
        1.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3.2 外部性理论
        1.3.3 利益平衡理论
2 我国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其问题
    2.1 我国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现状
        2.1.1 我国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立法现状
        2.1.2 我国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实践现状
    2.2 我国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2.2.1 互联网付费搜索服务商法律地位不够明确
        2.2.2 互联网付费搜索关键词商标侵权的法律适用困难
        2.2.3 互联网付费搜索服务商的法律义务缺失
        2.2.4 互联网付费搜索广告的监管机制不足
3 完善我国互联网付费搜索法律规制的建议
    3.1 明确互联网付费搜索服务商的法律地位
    3.2 统一互联网付费搜索关键词商标侵权认定的法律标准
        3.2.1 厘清“商标性使用”的适用范围
        3.2.2 明晰混淆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3.2.3 完善搜索引擎服务商间接侵权制度
    3.3 完善互联网付费搜索服务商的法律义务
        3.3.1 明确互联网付费搜索服务商的广告标记义务
        3.3.2 强化服务商虚假广告的审查义务及其责任
        3.3.3 建立互联网付费搜索服务商的合理人工干预义务
    3.4 创新互联网付费搜索广告的监管机制
        3.4.1 政府与行业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3.4.2 “以网管网”的监管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案例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互联网信息检索基本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D]. 李欣颖. 吉林大学, 2021(01)
  • [2]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D]. 曹越. 吉林大学, 2021(01)
  • [3]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D]. 王子平. 河北大学, 2021(02)
  • [4]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纲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张琦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D]. 赵楚鑫.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信息焦虑实证研究[D]. 秦臻. 郑州大学, 2020(03)
  • [7]BIM环境下建筑部品采购信息集成、检索与决策研究[D]. 何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8]搜索引擎服务商在竞价排名中的合理注意义务研究[D]. 朱佩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潜在语义关系的伪相关反馈查询扩展技术研究[D]. 潘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论互联网付费搜索的法律规制[D]. 鞠阳. 辽宁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互联网信息检索基础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