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大学广纳人才图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旭[1](2021)在《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党建,组织为先。一部百年党建史就是一部党的组织路线的演进史。作为党的建设和党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组织路线是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而形成的内涵丰富、品格独立、特点鲜明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纵观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它主要经历了开始创建、曲折发展、恢复发展、新发展四个阶段,不仅实现了党的组织路线的确立与重新确立,更形成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为构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促进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不断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理论创新史、艰苦奋斗史、自身建设史,自然成为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首先要弄清党的组织路线是什么的问题。党的组织路线既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具有客观性、阶段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又是一个复合概念和系统概念,包含诸多要素。因此,对党的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解读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的基础理论前提,也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问题的逻辑起点。从基本构成上看,党的组织路线包含五重要素,分别为党员、党的干部、严密的组织体系、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及人才和知识分子。要厘清这些构成要素,必须立足百年演进这一基点,从历史维度、内容维度、创新维度、价值维度和世界维度廓清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这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客观要求,是建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较早地提出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成为独立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优势,强调党的纪律和民主原则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工作的基本保障作用。列宁创造性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问题,并在实践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有组织的先锋队,它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必须实行严格的“铁的纪律”、坚持把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工作的“第一资源”,充分体现出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相关论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将党的组织路线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开始对党的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造性地运用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的基本观点,按照革命与实践的现实需要,既在理论上实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的中国化,又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一条包括组织体系、组织原则、组织纪律、党员标准、干部队伍建设在内的组织路线,创造出党的组织工作发展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路线进入了曲折发展期,这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次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作为执政党对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其路向沿着干部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党员标准的确立、完善与健全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这样一条逻辑路径延伸,使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组织建设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第二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组织路线的独特探索。党的组织机构和基层组织、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员干部与知识分子队伍的深相结合,都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组织路线的曲折探索。由于受到“文革”影响,党的组织路线偏离正确的轨道,面临组织机构建设陷于停滞、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肯定走向否定”、党员干部队伍遭遇“选择性失误”的被动局面。由此证明,党的组织路线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组织建设的曲折发展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实践价值。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坚持廓清思想迷雾,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在伟大历史转折中实现了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通过对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历史任务的研判,使党的组织路线进入发展新阶段,这使党的组织路线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的关系,组织体系的锻造锤炼,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逻辑演进等在演绎发展中进一步成为提升党的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政治领导力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在社会环境、党内考验、思想观念以及国际趋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下,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为一个全新命题被首次提出。科学解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命题可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新的理论阐释、新的实践路径和新的品质特征三方面。理论层面之“新”涵括在提出过程、理论意蕴和主要目标当中,实践层面之“新”体现在科学把握“四对关系”、组织体系建设和干部、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上,品质特征层面之“新”体现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所具备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品质。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对组织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呈现出党的组织路线基本理论形态的显着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指导思想的引领、阶段性历史任务和组织制度层面的理论认知。同时,党的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涵括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立足理论与顺应时代相统一、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相统一、组织体系与关键群体相统一四条基本经验,它们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定了重要组织基础。
李萌[2](2017)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造市场经济的主体。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小企业的压力逐渐增大,资金少、规模小、融资难,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如果想在经济新常态的局面下健康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地适应时代要求,保证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根据市场导向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计划,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高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新常态产生的背景与特征,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差,提出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历程、发展特点以及启发进行阐述,汲取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科学管理理念;再次以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对其发展情况确定研究的必要性,并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最后提出了发展战略的新思路,分为突破瓶颈战略、争取政府扶持战略、企业融资和人才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以及和谐企业文化战略。中小企业顺应时代的潮流,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相信在经济新常态下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王斯琪[3](2016)在《2000-2014年我国体育旅游文献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取2000-2014年17种中文核心期刊,对其所载的464篇体育旅游领域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统计,从年代分布、聚散分布、主题类别、研究理论及方法、基金项目情况、作者群情况、引文情况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全面描述了2000-2014年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情况,梳理了研究脉络和成果,分析了其发展变化规律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成果自2001年起开始逐年增加,并于2005年至2011年出现了一个高峰期,虽然2012至2014年文献数量有所回落,但总体上较2000年已有大幅增长。十五年问国家不断出台针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鼓励政策,对该领域学术研究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整体而言,我国体育旅游领域文献主要集中在《体育文化导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三种期刊,获得基金资助的高水平论文集中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两种期刊上。(3)十五年间我国体育旅游领域重实用性研究而轻理论性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规划开发与市场经营、区域性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基本理论、体育旅游与社会经济、体育旅游群体分析、体育旅游与生态环境、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育旅游政策九大方面,其中,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规划开发与市场经营、区域性体育旅游是三大研究热点。目前该领域所获基金资助的级别较高,但基层科研基金资助力度不足,基金资助体系尚不完善。(4)我国体育旅游领域研究对各类研究方法的使用程度不高,对相关学科中成熟的分析模型利用率很低,对外文文献和除期刊论文外的其他类型的学术文献的引用度偏低,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着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可信度和发展水平。(5)十五年问我国体育旅游领域研究者不断增加,综合类高等院校是研究的主力机构,但活跃作者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学术核心作者群。目前我国体育旅游领域研究成果覆盖全国30个省市,但仍存在着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跨学科的研究合作项目很少,在未来的研究中需加强学科间和地域间的合作。
相飞[4](2013)在《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鉴于心理契约作为组织与员工之间交换关系分析框架的显着功效,其内涵要素、结构模型、动态发展机制等已倍受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多发现员工由对与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平衡性的主观认知与评价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及其所引发的组织性反应机制对组织最终效果的消极作用,尤其当面临不确定性环境时,该传导机制的影响力更显凸出。由此推论,该传导机制及其效应对处于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房地产企业极具威慑力。众所周知,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主流支撑的房地产业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宏观政策调控后,其市场硬着陆之势已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组织重组、机构精简等管理格局的变迁势必造成企业的运行压力,而身处企业人力资源中坚层的知识型员工则愈发面临动态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紧迫问题,这种微观层面的矛盾性终将牵动宏观层面效能的衰竭。“如何抓住员工的心,进而凝聚企业的魂?如何在动态环境下把控企业与关键员工之间关系的协调性?”已成为桎梏我国房地产企业管理效能的棘手问题。本研究正是出于对大时代洪流中现实问题的思考,以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房地产企业为研究情境,聚焦于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型员工,试图通过洞悉该类员工对其与组织之间交换关系的主观认知,揭示其组织性反应的内在机理。为此,本研究融合了多学科研究哲学,以社会交换理论、信念理论、意义建构理论为支撑,遵循“探析和阐明研究视角的合理性与研究内容的层面性→解析和验证研究主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阐释和提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普适性”的研究流程,借助于五个关键子问题的解析途径,对该类员工心理契约的主要影响源及其驱动路径、涵盖要素及其结构模型,以及心理契约违背效应加以层层剖析,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第一,构建起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动因机制模型,进一步印证了狭义研究视角对于房地产企业管理情境的适用性。基于知识型员工的视角,融合组织行为学、社会认知心理学等研究理念,汲取扎根理论的思想精髓,遵循探索性及解释性两阶段顺承解析逻辑,识别出组织层面的主要影响源(真实的工作预览、组织社会化)及员工层面的主要影响源(工作价值观、自我效能),并发现部分中介作用路径(真实的工作预览→组织社会化→心理契约)。第二,辨析出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内涵要素与结构模型,为从多层面剖析心理契约违背反应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结合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情境及知识型员工的独特特征,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信念理论及扎根理论思想,遵循探索性及解释性两阶段顺承解析逻辑,辨析出该类员工心理契约的内涵要素及其三维构型(发展型、激励型、关系型),藉此也为进一步探究心理契约违背的多层面反应机制积累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第三,提出我国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分析框架,从理论演绎和经验归纳的双重角度探析出该类员工对组织责任履行主观评价的组织性反应机制。鉴于国内对于心理契约违背传统综述性研究的局限性,借鉴管理学前沿的系统综述和循证管理方法,对背靠我国社会形态的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学术文献进行元分析,归纳出我国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的基本构想,并受此启发,秉承社会交换理论和意义建构理论的研究理念,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策略,以多元化数据源和内容分析技术为支撑,提出我国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分析框架。第四,构建起我国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作用机制模型,尤其是集成了组织犬儒主义、团队认同的理论沿承,发现了该类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不同面向与“退出(E)、谏言(V)、忠诚(L)、忽略(N)”行为之间不同程度的影响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融合组织行为学、社会认知心理学等多元化研究哲学,借鉴扎根理论方法论,由心理契约违背的多维视角进行剖析,先由“以规范性实证研究为平台,以严谨的统计分析技术为支撑”的研究问题解决方案,再由“以验证性案例研究策略为框架,嫁接以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的建构效度提升途径,揭示出我国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对其与组织间交换关系的主观认知及其组织性反应途径。包括:1)“心理契约违背各维度→E、N”的显着正向直接影响(除“发展型心理契约违背对N无直接影响”以外)、“心理契约违背各维度→V、L”的显着负向直接影响;2)“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组织犬儒主义→E、V、L、N”、“发展型、激励型心理契约违背→组织犬儒主义→E、V、L”、“心理契约违背各维度→团队认同→V”的部分中介效应,以及“激励型心理契约违背→组织犬儒主义→N”的完全中介效应。同时发现“发展型心理契约违背→组织犬儒主义→N”、“心理契约违背各维度→团队认同→E、L、N”无中介效应。
谢波[5](2013)在《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兴起,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及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不过,我国的民办教育在发展的同时,筹资难题接踵而至。经费缺乏已成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拦路虎。美国私立大学多元化筹资渠道为我国民办高校筹资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文章尝试对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的分析,探究形成该筹资渠道的因素,借鉴先进的筹资经验,发展我国的民办教育。本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美国私立大学的地位和特点。在美国,私立大学多于公立大学且名校云集。名牌私立大学地位崇高、享誉世界。美国的私立大学具有多层次、自治自主、需求导向、竞争开放的特点。美国私立大学推崇自主办学,特色办学,实行精英教育。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美国私立大学的多元化筹资渠道。重点介绍学费、捐赠、政府资助以及学校创收这四种筹资渠道。捐赠文化在美国存在已久,捐资助学在美国民间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民众积极踊跃,慷慨解囊。在美国捐赠包括校友捐赠,商业捐赠,基金会捐赠等形式。校友捐赠,主要是毕业生出于对母校的回报及对其办学理念的支持。校友捐赠是私立大学捐赠收入的重要来源。校友之所以对母校一往情深,乐于奉献,除了大学本身的卓越和社会影响之外,还与大学始终注重加强与校友的感情联络、增强母校凝聚力有关。一般来说,名牌私立大学校友捐赠的热情会更高涨。校友会对校友意义重大,大力的推动了校友捐赠的进行。第三部分,探究美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形成的原因。美国私立大学多元化筹资渠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美国私立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在这漫长的征途中,除了经济、政治、文化这些外部因素围绕着它,促进它成型之外,私立大学自身的因素也非常重要。美国私立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灵活的教学管理、雄厚的师资力量等自身因素是多元化筹资渠道形成的基础。最后,结合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借鉴美国私立大学筹资经验,提出启发性意见。
向菱[6](2012)在《中一药业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医药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医药企业特别是中药医药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有的企业由于科学的市场定位和战略变革以及市场营销创新,迅速做大做强;有的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和市场营销的不当导致企业走向衰弱。本文研究的中一药业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公司制定和完善市场营销策略并进行系列营销创新,这是中一药业凝聚和整合企业核心价值链,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塑造品牌,快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必然选择。本文着眼于我国中药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西药竞争压力的现实环境,通过对中一药业公司所处的环境条件、竞争对手的分析,剖析了该公司市场营销的主要特点,指出了该公司发掘潜力和发挥优势的方向,提出了其市场营销优化组合策略,即在市场定位、市场细分、产品和市场组合、品牌战略等方面进行市场营销创新,同时辅以营销信息化平台以及营销增值服务等措施建设,为企业获得市场营销效果的持续改善和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本文对中一药业公司市场营销的研究,有利于中一药业市场营销模式的探索和改进,有利于企业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该公司提升整体的营销水平。同时,本研究对我国信息技术时代的医药企业如何赢得更多市场份额、获得健康发展具有一些借鉴意义,对于适应我国民族中药生产市场环境,促进我国中药走向世界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兵[7](2012)在《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研究》文中认为东西方“四色文明”碰撞、交融,南北夏夷八方诸族文化汇聚、共生,共同孕育形成了时空二维交汇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以“闯关东”为主体人群而行成的“海南丢”文化,虽然文本文化的积淀厚度相对单薄贫弱,但却拥有并创造了属于“海南丢”文化人群所特有的丰富、多姿、多彩的口传音乐文化。承载着历史的沉重与民族艰难的“海南丢”们,在大连这样一个特殊的“四色文明”时空二维场域之中,变艰辛为安适,化苦痛为力量,以微笑面对苦难,载歌载舞,尽情狂欢,使得儒家礼乐文化濡染、浸润、教化下而蛰伏的音乐性(“缪斯的本能”),被滋养着、哺育着,被唤醒,焕发出审美超越的光芒,彰显出人性复归的原始生命魅力,凝结成大连人“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的审美理想,形成了对审美人生的自觉追求,完成对物质和生命的有限性的审美超越和复归的统一。在大连这方视听文化和口传文化肥沃丰厚的土地上,在“现在”、“现成”的审美时空场域之中,审美主体感知“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之“显现真实”的在场之美,使得精神得到了解放,情绪得到了渲泄,情感得到了高扬,感受“华奕照耀”,体验“动人无际”的音乐艺术审美。优良的口传文化视听艺术氛围,肥沃的群众文化艺术土壤,形成了大连良好的音乐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和群众社会艺术氛围,为孕育、培养与造就铁源、秦咏诚、谷建芬、徐沛东、潘兆和与郑冰等优秀大连作曲家以及大批的演唱家和演奏家奠定了最初的音乐文化基因生态环境的基础,并使之成为了“艺术重镇”和孕育音乐家的摇篮。大连场域之外广阔的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环境所营造的文化生态环境和艺术氛围的熏染与濡化,是使这些大连音乐“雏鹰”逐渐蜕变,化蛹成蝶,并最终成长为展翅翱翔天宇的音乐“雄鹰”的充分的外部环境。
朴银哲[8](2009)在《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龙图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延吉市、龙井市、图们市的简称。2007年7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延龙图一体化战略正式启动。论文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运用了多学科知识、多种研究方法,剖析研究了延龙图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合作、产业整合、市场整合与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加快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由此拟探索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可行性与实现路径。论文分绪论、延龙图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与借鉴、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实证研究、结论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论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延龙图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包括图们江地区开发与合作情况的介绍及其对延边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延龙图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等。第三部分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与借鉴。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并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及启示。第四部分为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实证研究,也是论文的第三、四、五、六章的内容,是整个论文的核心部分。在第三章延龙图区域政府间合作研究中,在具体分析政府间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政府间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延龙图政府间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政府间合作机制的构建。在第四章延龙图区域产业整合研究中,运用钱纳里多国模型、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梯度系数、区位商等研究方法,分析延龙图产业整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三市间的产业梯度与产业发展定位,最后提出延龙图产业整合的路径选择。在第五章延龙图市场整合研究中,运用樊纲等提出的市场化五个方面的指标,对延龙图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度;运用相对价格方差系列模型,对延龙图市场一体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图表,具体分析了延龙图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人才与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与信息、产权市场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延龙图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与市场壁垒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提出了构建延龙图一体化市场的路径选择。在第六章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研究中,先以量化制度变量的方法,分析了制度变迁对延龙图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再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做出延龙图制度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进而研究每一种制度变迁对延龙图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最后,在分析影响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制度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的主体及路径选择。第五部分为结论。论文得出的结论为:(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是以先易后难的顺序,逐步推进的过程;(2)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3)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4)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强制执行力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是必要的;(5)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任重而道远。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为:(1)论文所研究的延龙图区域为经济欠发达的、由三个县级市构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研究对象上有别于以往对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发达地区省区间合作的先例。(2)论文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有别于以往主要以地理学角度所进行的研究方式。(3)论文力求将本身定性意义较大的一些论题,如经济一体化中的制度创新等问题做了量化分析,以提高论据的科学性与说服力。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收集资料有限,影响研究结果的精准性;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实证分析不足等,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补充与加强。
姚慧丽[9](2007)在《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新背景下,我国乃至世界上企业正在从不同层面、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角度积极地进行扩张,扩张中出现了许多复杂现象、遇到了许多复杂问题。本论文基于传统扩张理论局限性,借助复杂性理沦研究企业扩张发展和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首先,在现有企业扩张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从复杂性视角分析企业扩张现象、解决企业扩张问题的企业扩张复杂观,重新审视扩张本质,拓展企业扩张内涵,将企业联盟、网络组织等企业发展新形式纳入企业扩张范畴,在传统扩张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企业扩张理论。第二,将自组织方法论综合运用于企业扩张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分析企业扩张的机理。包括三部分:(1)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论述企业扩张是企业系统适应环境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一种方式,是企业演化过程的“涨落”和“涌现”,分析企业扩张的耗散结构特征和双向效应;(2)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企业扩张自组织演化动力,建立企业扩张系统的内部、外部竞争于合作关系模型,找出企业扩张系统序参量,给出其动力学模型,并从协同学出发解释了企业并购扩张人力资源整合过程;(3)借助超循环理论分析企业扩张中自组织演化超循环机理,构建内部扩张、并购扩张和联盟扩张的超循环模型。第三,将熵理论应用于企业扩张,提出熵可以作为企业是否扩张的判据,可用来确定企业扩张的规模和速度,给出企业扩张熵定律,阐述企业扩张熵变自组织过程,分析企业扩张熵增与熵减内外部影响因素。第四,将企业生态思想应用于企业扩张,提出企业扩张依托于生态系统,首先应进行生态位的确定;给出企业扩张生态位模型;提出企业扩张是企业生态位的扩展和跃迁,对企业扩张的生态位进行描述;基于生态位理论给出企业扩张差异化定位方法;针对处于扩张旺盛期的成长中的中小企业的扩张,提出小生位战略。第五,在阐述企业扩张方式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将企业扩张方式根据开放性进行简单划分为三种方式,并分析其特点;论述企业扩张的自组织特性和自组织特征;根据企业扩张自组织形成条件提出企业扩张方式选择的自组织判定方法。第六、基于熵理论提出企业适度扩张战略;从企业扩张的规模、速度和经济范围界定企业扩张度的内涵;分析影响企业扩张度的因素,并进行熵描述;基于管理熵理论提出企业扩张度决策模型。最后,将企业扩张定位方法、企业扩张方式选择的自组织判定方法和企业扩张度决策模型应用于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王霄龙[10](2006)在《青岛TH公司家族管理模式探讨》文中提出当今社会,家族企业是普遍存在的形式。家族管理模式在公司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对企业发展起到不尽相同的作用。本文要对青岛TH公司不同阶段家族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家族管理模式的优劣势,找出阻碍该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的阻碍因素,并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规划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青岛TH公司健康发展,顺利完成集团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以及在TH公司工作中的体会,笔者认为,家族管理模式有利于创业,不利于发展壮大,家族企业要想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突破血缘、情缘的束缚,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最大可能的融合社会金融和人力资本,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决策机制,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才能将家族企业做大做强。
二、吉林大学广纳人才图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大学广纳人才图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及多维解读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 |
一、党员是党的组织路线的细胞 |
二、党的干部是党的组织路线的关键 |
三、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组织路线的重点 |
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路线的根本组织原则 |
五、人才和知识分子是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支撑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多维解读 |
一、历史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在不懈奋斗中的丰富和发展 |
二、理论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基本内容的深层延展 |
三、创新之维:党的组织路线主题、话语、制度的承继与创新 |
四、价值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内在价值意蕴的历史传承 |
五、世界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在不同话语体系中的交流互鉴 |
第二章 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的奠基与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奠基 |
一、“独立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自己独立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
二、“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无产阶级组成独立政党的核心与方向 |
三、“党的干部”和“专门人才”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主体要素 |
四、“党的纪律”和“民主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有组织的先锋队 |
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来组织 |
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行严格的“铁的纪律” |
四、“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第一资源”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创建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体系的基本成型 |
一、中央组织机构的整合完善 |
二、中央派出机构的“多元化”历史演变 |
三、地方组织机构建设的初步探索 |
四、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的确立及发展 |
一、组织原则:从“民主制的实行”到“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
二、组织纪律:从“组织纪律源于什么”到“如何实行组织纪律”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标准的确立及有计划地教育管理 |
二、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什么样的干部、如何选拔培养 |
第四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曲折发展 |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 |
一、从严管理干部,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二、重视组织体系建设,“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 |
三、探赜党员标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 |
四、完善党的组织原则,在严明党纪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接续探索 |
一、“两个核心”:党的组织机构和基层组织的协同发展 |
二、“一个基本点”:坚持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中心 |
三、“三个着力点”:稳定干部队伍、提高党员标准与造就知识分子队伍深相结合 |
第三节 “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偏离正确的轨道 |
一、党的组织机构建设陷于停滞 |
二、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肯定走向否定” |
三、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遭遇“选择性失误” |
第五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恢复发展 |
第一节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恢复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 |
一、党的组织路线的初步恢复 |
二、伟大历史转折中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
三、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要靠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来保证 |
第二节 “组织强党”:锻造锤炼党的组织体系的三重维度 |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拓展与深化 |
二、党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 |
三、党基层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 |
第三节 “关键在人”:干部、党员与人才队伍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 |
一、变革与发展:干部队伍发展的“破”与“立” |
二、传承与创新:党员队伍发展的“变”与“不变” |
三、认识与深化:人才队伍发展的“立”与“行”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理论新阐释 |
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过程 |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理论意蕴 |
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主要目标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实践新路径 |
一、科学把握“四对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组织观 |
二、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党的组织力 |
三、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厚植近悦远来的人才沃土 |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品质新特征 |
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时代性品质 |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实践性品质 |
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创新性品质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演进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主要特点 |
一、党的组织路线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为理论原点 |
二、党的组织路线始终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根本遵循 |
三、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发展党的组织路线 |
四、在组织制度保障下把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建设统一起来 |
第二节 历史思鉴: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与党的组织建设实际相结合 |
二、强调党的组织路线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 |
三、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是践行党的组织路线的根本力量 |
四、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体系、党员干部与专门人才的整合作用 |
结语 不断开辟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新境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计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发展特点及启发 |
2.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启发 |
2.1.1 研究现状 |
2.1.2 以美、日、德为例的国外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特点 |
2.1.3 借鉴与启发 |
2.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启发 |
2.2.1 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
2.2.3 经济新常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
2.2.4 借鉴与启发 |
第3章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
3.1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简介 |
3.2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
3.3 新常态下发展新思路的必要性研究 |
第4章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SWOT分析 |
4.1 SWOT分析方法介绍 |
4.2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
4.2.1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的内部优势 |
4.2.2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的经营劣势 |
4.3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的外部机会与威胁 |
4.3.1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的外部机会 |
4.3.2 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的发展威胁 |
第5章 经济新常态下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
5.1 突破新常态瓶颈战略 |
5.1.1 卫星群战略 |
5.1.2 商业生态系统良性化战略 |
5.1.3 无形包装战略 |
5.1.4 全方位国际化战略 |
5.2 争取政府扶持战略 |
5.2.1 努力构建本质安全环保企业,争取政府关注与支持 |
5.2.2 密切关注政府扶持导向,树立正确发展方向 |
5.2.3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
5.3 企业融资战略 |
5.3.1 集群融资战略 |
5.3.2 借用风险投资战略 |
5.4 企业人才战略 |
5.4.1 完善人才机制建设 |
5.4.2 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 |
5.4.3 实施人才强企 |
5.5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
5.5.1 创新队伍和组织体系建设 |
5.5.2 借助外力与练内功相结合 |
5.6 和谐企业文化战略 |
5.6.1 汲取民族传统文化,勇于创新,注重企业文化的品牌塑造 |
5.6.2 适应新常态时代要求,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
5.6.3 实施和谐发展,促进企业文化落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2000-2014年我国体育旅游文献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计量学学科现状 |
2.1.1 文献计量学产生与发展 |
2.1.2 文献计量学主要理论 |
2.2 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界定 |
2.2.2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 |
2.3 国内关于中文体育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 |
2.3.1 中文体育核心期刊界定 |
2.3.2 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学研究主要内容 |
2.4 国内关于体育旅游的文献计量研究 |
2.4.1 体育旅游界定 |
2.4.2 国内体育旅游文献计量学研究主要内容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数据源期刊遴选 |
3.1.2 文献遴选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3.3 研究框架思路图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分布特征分析 |
4.1.1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年代分布 |
4.1.2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期刊分析 |
4.2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
4.2.1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分析 |
4.2.2 我国体育旅游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分析 |
4.2.3 我国体育旅游领域研究热点的年代分布 |
4.2.4 我国体育旅游领域研究常用分析模型 |
4.3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
4.4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基金论文分析 |
4.4.1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
4.4.2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基金论文年份分布分析 |
4.4.3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基金论文期刊分布分析 |
4.4.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旅游类项目论文分析 |
4.5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作者群分析 |
4.5.1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作者群合着情况分析 |
4.5.2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核心作者分析 |
4.5.3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高产机构分析 |
4.5.4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作者群地域分布 |
4.6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引文分析 |
4.6.1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引文数量分析 |
4.6.2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引文语种结构分析 |
4.6.3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引文类型结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
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 |
2.1.2 心理契约的内容与结构 |
2.1.3 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
2.2 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综述 |
2.2.1 心理契约违背的概念 |
2.2.2 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
2.3 心理契约相关理论概述 |
2.3.1 社会交换理论 |
2.3.2 信念理论 |
2.3.3 意义建构理论 |
2.3.4 心理契约理论述评 |
2.4 知识型员工的视角 |
2.4.1 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
2.4.2 本研究对“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
2.4.3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
2.4.4 知识型员工的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动因机制及结构模型探析 |
3.1 研究目的与方案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方案 |
3.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3.2.1 心理契约形成的理论分析 |
3.2.2 心理契约构成的理论分析 |
3.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案例选择 |
3.3.3 数据来源 |
3.4 案例分析与理论建构 |
3.4.1 房地产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关系模式的探析 |
3.4.2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动因机制探析 |
3.4.3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结构模型探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动因机制及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4.1.1 中介效应检验 |
4.1.2 研究工具选定 |
4.2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4.2.1 问卷设计 |
4.2.2 变量测度 |
4.2.3 小样本测试 |
4.3 正式调研与假设检验 |
4.3.1 正式调研过程 |
4.3.2 数据质量评估 |
4.3.3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元分析的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解析 |
5.1 基于元分析的我国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研究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文献与结论 |
5.1.3 研究启示 |
5.2 基于元分析的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探析 |
5.2.1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的内容探析 |
5.2.2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的理论建构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的实证研究 |
6.1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1.1 问卷设计 |
6.1.2 变量测度 |
6.1.3 小样本测试 |
6.2 正式调研与假设检验 |
6.2.1 正式调研过程 |
6.2.2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的个案研究 |
7.1 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
7.1.1 研究设计方案 |
7.1.2 研究方法选取 |
7.2 企业背景与数据来源 |
7.2.1 企业背景 |
7.2.2 数据来源 |
7.3 案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
7.3.1 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的定量分析及讨论 |
7.3.2 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的定性分析及讨论 |
7.4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7.4.1 研究讨论与结论 |
7.4.2 管理启示与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贡献 |
8.2.1 理论贡献 |
8.2.2 实践启示 |
8.3 研究局限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工作 |
附录B 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效应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C 预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D 正式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E 验证性案例研究的数据质量分析 |
附录F 验证性案例研究的影响路径分析 |
附录G 元分析相关系数(r)的转换计算步骤 |
附录H 纳入元分析的研究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5)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私立大学的地位和特色 |
第一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地位 |
一、名校林立 |
二、影响臣大 |
第二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特点 |
一、自治自主 |
二、竞争开放 |
三、多层次 |
四、需求导向 |
第三章 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 |
第一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筹资渠道构成 |
一、学费 |
二.捐赠 |
三、政府资助 |
四、学校创收 |
第二节 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的特点 |
一、民间主导 |
二、配套措施 |
三、灵活多样 |
第四章 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经济因素 |
一、雄厚经济为私立大学发展奠定基础 |
二、私立大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
第二节 政治因素 |
一、政府扶持 |
二、法律保障 |
三、政策激励 |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 |
一、多元化的文化为私立大学筹资提供条件 |
二、自由民主意识让私立大学筹资独立自主 |
三、开放创新精神为私立大学筹资提供动力 |
第四节 大学自身因素 |
一、社会适应性强 |
二、办学质量优秀 |
三、管理体制灵活 |
四、师资力量雄厚 |
第五章 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 |
第一节 完善财政拨款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
第二节 建设良好办学环境,方便民办高校筹资 |
第三节 建立健全法制体系,保障民办高校发展 |
第四节 完善筹集资金措施,加强教育经费资助 |
第五节 改变传统狭隘观念,培育良好捐赠文化 |
第六节 加强高校自身建设,提高院校筹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中一药业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市场营销内涵和企业市场分析 |
2.1.1 市场营销的内涵 |
2.1.2 市场营销涉及的核心概念 |
2.1.3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主要内容 |
2.2 市场营销理论 |
2.2.1 目标市场细分营销理论 |
2.2.2 组织购买理论 |
2.2.3 营销渠道管理理论 |
2.2.4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 4P 理论 |
2.2.5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 4C 理论 |
2.2.6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 4R 理论 |
2.2.7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 4S 理论 |
2.3 市场营销的分析方法 |
2.3.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3.2 SWOT 分析法 |
第三章 中一药业公司市场营销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一药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1.1 中一药业简介 |
3.1.2 中一药业经营状况和市场氛围 |
3.1.3 中一药业公司 SWOT 分析 |
3.2 中一药业公司市场和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中一药业公司宏观市场环境的 PEST 分析 |
3.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2.3 中一药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究 |
第四章 中一药业营销策略选择和实施 |
4.1 企业市场营销模式 |
4.1.1 企业市场定位 |
4.1.2 企业营销模式选择 |
4.1.3 企业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 |
4.2 企业市场营销模式策略组合 |
4.2.1 产品品牌策略 |
4.2.2 产品组合策略 |
4.2.3 市场分销策略 |
4.2.4 市场定价策略 |
4.2.5 市场促销策略 |
第五章 中一药业公司新营销策略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
5.1 企业营销基础设施和营销信息化及网络化建设 |
5.1.1 中一药业营销基础设施建设 |
5.1.2 公司营销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
5.2 企业营销综合服务及产品附加值增值服务的提升 |
5.2.1 企业营销服务提升 |
5.2.2 公司产品附加值增值服务的提升 |
5.3 企业营销组织队伍建设和人才支持 |
5.3.1 企业营销组织建设 |
5.3.2 公司人力资源保障 |
5.4 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和完善资金流通渠道 |
5.4.1 公司资本保障 |
5.4.2 公司资金的科学管理 |
5.5 公司营销文化和创新管理 |
5.5.1 公司营销文化建设 |
5.5.2 公司创新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
五、本论文希望得到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一章 大连自然环境与人文素描 |
第一节 大连自然环境素描 |
第二节 大连文化与城市精神速写 |
第三节 大连音乐文化素描 |
第二章 大连历史与文化精神认知解读 |
第一节 大连历史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大连文化类型 |
一、四色文明 |
二、军旅文化 |
第三节 大连文化特征概略 |
第四节 大连音乐文化生态成因概论 |
第三章 “海南丢”文化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海南丢”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
一、“海南丢”的形成 |
二、“海南丢”文化的特征 |
第二节 “海南丢”境域下的大连音乐文化 |
一、不甚丰富的文本文化 |
二、丰富多彩的口传文化 |
第三节 “海南丢”音乐文化中“黄色文明”音乐基因的投射 |
一、铁源 |
二、郑建春 |
三、穆传永 |
第四章 海洋性文明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古希腊地理环境概略与民族性格及其文艺精神 |
一、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概貌 |
二、古希腊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
第二节 海洋性文明影响下的大连文艺精神 |
一、大连自然区位及其历史角色的变换 |
二、海洋化文明影响塑造的大连艺术精神 |
第三节 1945年以前大连音乐文化受容生态 |
第四节 1945年以来大连的音乐文化生态 |
第五章 文化地理学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 |
第一节 审美活动时空二维性 |
第二节 客观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作用与影响 |
第三节 东北地域环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 |
一、东北地域文化构成 |
二、东北地域文化成因及其特征 |
三、东北地域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 |
第六章 民族音乐学语境中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巴赫金狂欢理论认知解读 |
第二节 “人、乐、场、器、文、语”理论中的大连音乐文化 |
第三节 海洋文化场域中的大连音乐生态文化 |
一、作为大连音乐“场”中的大海 |
二、大连作曲家视域下的大海 |
第七章 音乐教育视域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大连社会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活动 |
一、东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在大连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 |
二、旅大公安部队文工团时期铁源的音乐学习 |
三、大连歌舞团 |
四、大连市少年宫 |
第二节 大连学校音乐教育 |
一、大连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概述 |
二、艺校音乐教育环境中成长的郑冰 |
第三节 大连群众音乐文化生态 |
一、群众音乐文艺活动 |
二、群众音乐文化机构和团体 |
三、群众音乐文艺创作 |
第八章 审美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音乐是感情直陈的口传文化 |
一、音乐是口传文化 |
二、音乐是语言表现的直觉艺术 |
三、禅理儒学中的口传文化 |
第二节 蛰伏与唤醒 |
第三节 审美在场 一触即觉 |
一、审美活动是体验 |
二、现量的三重意义 |
三、审美活动是现量 |
第九章 作茧成蛹 化蛹成蝶 |
第一节 心理学语境中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认知与解读 |
一、听觉规律下的音乐认知 |
二、音乐是音响与听觉的艺术 |
三、谷建芬的艺术生平与音乐创作特征 |
第二节、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大连音乐人文生态 |
一、文化生态学 |
二、音乐文化生态 |
三、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徐沛东的音乐创作 |
第三节 文化遗传学环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一、遗传基因 |
二、生物遗传与文化遗传 |
三、化蛹成蝶:从雏鹰到雄鹰 |
结语 |
附录一:1949年以来大连音乐获奖名录(国家级以上奖励/项) |
附录二:大连合唱团与乐团 |
附录三:日占时期的大连文艺组织(1905年—1945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延龙图区域概况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的国际背景 |
三、区域经济合作正成为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四、延龙图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一、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
二、国外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一章 延龙图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 |
第一节 图们江地区开发与合作 |
一、图们江地区开发与合作概况 |
二、图们江地区开发与合作的经验与教训 |
三、图们江地区开发与合作对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一、发展优势(Strengths) |
二、发展劣势(Weaknesses) |
三、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
四、发展挑战(Threats) |
五、延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三节 延龙图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延龙图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二、延龙图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 |
三、延龙图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 |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内实践与借鉴 |
第一节 中国三大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 |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二、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三、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
第二节 三大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启示 |
一、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 |
二、建立区域协调组织 |
三、进行体制与制度创新 |
四、城市群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 |
五、政府在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三章 延龙图经济一体化与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 |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合作博弈 |
一、行政区域经济与政府合作 |
二、地方政府保护性竞争与市场行政性分割 |
三、政府合作的理论基础 |
四、政府合作的影响因素 |
五、政府合作机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
第二节 延龙图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 |
一、延龙图一体化已取得的工作进展 |
二、延龙图政府间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三、延龙图区域政府合作的基本原则 |
四、延龙图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 |
五、延龙图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构建 |
第四章 延龙图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整合 |
第一节 产业整合基本理论 |
一、产业整合一般理论 |
二、产业整合的多层性 |
三、产业整合效果的衡量标准 |
第二节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
一、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溯源和内涵 |
二、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效益及相互关系 |
三、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延龙图区域产业整合 |
一、延龙图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
二、延龙图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延龙图产业梯度分析 |
四、延龙图城市功能定位 |
五、延龙图产业整合的总体思路及三市产业发展定位 |
六、延龙图产业整合的路径选择 |
第五章 延龙图经济一体化与市场整合 |
第一节 市场一体化基本理论 |
一、市场一体化的内涵 |
二、市场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三、共同市场理论模型 |
四、市场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
第二节 一体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一、一国内部的经济边界形成的原因 |
二、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不利影响 |
三、区域市场的形成基础 |
四、一体化市场建设要经历的阶段或过程 |
五、区域市场的经济效应 |
第三节 延龙图区域市场整合 |
一、延龙图市场化水平测度 |
二、延龙图市场一体化趋势判断 |
三、延龙图市场发展现状 |
四、延龙图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
五、延龙图区域市场壁垒分析 |
六、构建延龙图一体化市场的路径选择 |
第六章 延龙图经济一体化中的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
一、制度及其内涵 |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一般概述 |
三、制度的基本功能与经济增长 |
四、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延龙图区域制度创新 |
一、制度变迁对延龙图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二、延龙图经济一体化中的制度约束 |
三、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的主体 |
四、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9)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企业扩张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企业扩张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1.2.4 当前企业扩张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回顾 |
2.1 企业扩张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
2.1.1 企业扩张的一般概念与内涵 |
2.1.2 企业扩张的本质与动因 |
2.1.3 企业扩张方式的基本划分 |
2.1.4 目前企业扩张的发展趋势 |
2.2 复杂性科学与复杂性管理 |
2.2.1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 |
2.2.2 复杂性管理 |
2.3 自组织理论及其在企业系统中的应用 |
2.3.1 自组织理论概念与研究对象 |
2.3.2 自组织方法论纲 |
2.3.3 自组织方法论在企业系统中的应用 |
2.4 熵理论及其在企业系统中应用 |
2.4.1 熵概念及其发展 |
2.4.2 熵思想在企业系统中的应用 |
2.5 复杂性科学与自组织理论、熵理论的关系 |
2.5.1 复杂性科学与自组织理论的关系 |
2.5.2 复杂性科学与熵理论的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扩张观 |
3.1 复杂性科学思维范式的兴起 |
3.1.1 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解释 |
3.1.2 复杂性科学思维范式 |
3.1.3 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
3.2 扩张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3.2.1 企业扩张系统说 |
3.2.2 企业扩张系统复杂性的来源 |
3.2.3 企业扩张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
3.2.4 企业扩张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
3.3 企业扩张复杂观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
3.3.1 企业扩张复杂观的内涵 |
3.3.2 企业扩张复杂观的基本特点 |
3.4 基于企业扩张复杂观企业扩张基本问题的解释 |
3.4.1 企业扩张复杂观下企业扩张的本质分析 |
3.4.2 企业扩张复杂观下企业扩张内涵的拓展 |
3.5 企业扩张复杂观下扩张方式的划分 |
3.5.1 企业扩张方式划分的原则 |
3.5.2 复杂观下企业扩张方式的分类 |
3.5.3 四种企业扩张方式复杂性特征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自组织方法论的企业扩张机理分析 |
4.1 企业扩张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
4.1.1 企业是一个可能的耗散结构 |
4.1.2 企业扩张的耗散结构特征 |
4.1.3 企业扩张的双向效应 |
4.2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企业扩张动力机制 |
4.2.1 企业扩张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源——企业的竞争协同机制 |
4.2.2 企业扩张系统的合作竞争关系 |
4.2.3 企业扩张系统的序参量 |
4.2.4 企业并购扩张人力资源整合的协同学解释 |
4.3 企业扩张的超循环机理与模型 |
4.3.1 超循环理论 |
4.3.2 企业扩张超循环机理分析 |
4.3.3 企业不同扩张方式超循环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企业扩张的熵定律与熵变分析 |
5.1 企业系统中的熵理论 |
5.1.1 企业系统中熵的内涵 |
5.1.2 企业系统中熵增原理 |
5.1.3 企业系统最大熵原理 |
5.1.4 企业系统熵流 |
5.1.5 自组织和熵的关系 |
5.2 熵在企业扩张中的应用 |
5.3 企业扩张熵定律与熵模型 |
5.3.1 企业扩张的熵定律 |
5.3.2 企业扩张熵模型 |
5.4 影响企业扩张熵变的因素分析 |
5.4.1 企业扩张熵变自组织分析 |
5.4.2 企业扩张熵增与熵减 |
5.5 影响企业扩张系统熵变因素分析 |
5.5.1 影响企业扩张系统熵变的内部因素 |
5.5.2 影响企业扩张系统熵变的外部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6 企业生态思想与企业扩张生态位战略 |
6.1 企业生态思想及内涵 |
6.1.1 企业生态思想 |
6.1.2 企业生态思想内涵 |
6.2 企业生态系统与企业扩张生态位描述 |
6.2.1 企业生态系统及企业扩张生态位模型 |
6.2.2 企业扩张的生态位描述 |
6.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扩张差异化定位方法 |
6.3.1 基于营养生态位理论的扩张差异化定位 |
6.3.2 根据时空错位的企业扩张差异化定位 |
6.3.3 根据泛化和特化生态现象的企业扩张差异化定位 |
6.4 企业扩张生态位分析与小生位战略 |
6.4.1 企业扩张生态位分析 |
6.4.2 企业扩张小生位战略 |
6.5 本章小结 |
7 企业扩张方式的自组织判定 |
7.1 企业自组织系统与自组织特性 |
7.1.1 现代企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
7.1.2 企业系统自组织特征与形成条件 |
7.2 企业扩张方式演化的自组织特性 |
7.2.1 企业扩张方式的演变历程 |
7.2.2 企业扩张方式演化的自组织特性 |
7.3 企业扩张形成条件与不同扩张方式自组织特征比较 |
7.3.1 企业扩张的自组织形成条件 |
7.3.2 四种扩张方式的自组织特征比较 |
7.4 企业扩张方式选择的自组织判定方法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管理熵的企业扩张度的确定 |
8.1 企业适度扩张战略的内涵与分析 |
8.1.1 适度扩张战略的提出 |
8.1.2 适度扩张战略的核心内容 |
8.1.3 基于熵的企业适度扩张战略分析 |
8.2 影响企业扩张度的因素分析 |
8.2.1 影响企业扩张规模的因素分析 |
8.2.2 影响企业扩张速度的因素分析 |
8.2.3 影响企业扩张经济范围的因素分析 |
8.3 企业扩张度的熵描述 |
8.3.1 规模熵 |
8.3.2 速度熵 |
8.3.3 经济范围熵 |
8.4 基于管理熵的企业扩张度决策模型 |
8.4.1 管理熵 |
8.4.2 基于管理熵的企业扩张度决策模型 |
8.4.3 模型建立步骤 |
8.5 本章小结 |
9 金盛集团扩张的实证研究 |
9.1 民营企业是本项研究的理想实证 |
9.2 金盛集团背景介绍 |
9.3 金盛集团发展初期的小生位战略 |
9.3.1 创业期的金盛 |
9.3.2 金盛的小生位战略 |
9.4 金盛集团扩张方式的自组织判定 |
9.4.1 内部扩张 |
9.4.2 并购发展 |
9.4.3 收购联盟之路 |
9.5 金盛集团扩张度的确定 |
9.5.1 金盛集团扩张规模的熵判定 |
9.5.2 金盛集团扩张速度的熵判定 |
9.5.3 金盛集团扩张经济范围的熵判定 |
9.5.4 金盛集团扩张度熵值判定 |
9.6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10.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0.2.1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10.2.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主要工作和发表文章 |
(10)青岛TH公司家族管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家族企业概述 |
第一节 家族企业的界定及发展背景 |
第二节 家族企业成长路径分析 |
第三节 家族企业优劣势分析 |
第四节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归纳 |
第二章 青岛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介绍 |
第一节 青岛TH 公司简介及其发展历程 |
第二节 青岛TH 公司治理现状介绍与分析 |
第三章 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分析 |
第一节 青岛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在创业初期分析 |
第二节 青岛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在发展现期的分析 |
第三节 青岛TH 公司发展滞障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改进建议 |
第一节 青岛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改进目标 |
第二节 青岛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改进任务 |
第三节 青岛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改进途径 |
第四节 青岛TH 公司家族管理模式改进具体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四、吉林大学广纳人才图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D]. 张晓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济南百林化工有限公司为例[D]. 李萌.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2000-2014年我国体育旅游文献计量研究[D]. 王斯琪.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4]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及其效应研究[D]. 相飞.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5]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渠道及启示[D]. 谢波.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6]中一药业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向菱. 湘潭大学, 2012(01)
- [7]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研究[D]. 王兵.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8]延龙图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朴银哲.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9]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D]. 姚慧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10]青岛TH公司家族管理模式探讨[D]. 王霄龙. 吉林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