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CR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一、CR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21)在《基于脑肠互动探讨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和胃理气方对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功能及下丘脑和胃中Ghrelin蛋白表达、血浆中Nesfatin-1的含量的影响,从脑肠互动方面探讨和胃理气方治疗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机制。材料和方法:将4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3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模型组进行不规则喂养加夹尾刺激双因素法建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空白组进行常规饲养,共计21天。期间密切观察大鼠比较大鼠的一般状态。造模结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和胃理气方组、吗丁啉组及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和胃理气方组予大鼠0.9702g/ml的和胃理气方药液灌胃,吗丁啉组予大鼠0.25mg/ml的吗丁啉悬浊液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在药物组给予药物治疗期间,同时灌服等体积的0.9%生理盐水。每日两次,连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并与之前进行比较。研究结束后,对所有大鼠进行胃排空率检测以评估其胃肠动力、测定大鼠下丘脑及胃组织中Ghrelin的蛋白表达及血清Nesfatin-1含量。结果:1.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易惊易怒,毛发黯淡,反应迟钝,厌食厌水等状态,胃排空率显着降低(P<0.05),提示造模成功。2.与空白组大鼠相比,肝郁型FD大鼠胃窦及下丘脑Ghrelin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5),和胃理气方组及吗丁啉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Ghrelin蛋白表达显着提高(P<0.05,P<0.05),与和胃理气方组相比,吗丁啉组大鼠胃Ghrelin蛋白表达稍低(P<0.05)。3.与空白组大鼠相比,肝郁型FD模型组大鼠血清Nesfatin-1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药物治疗后,和胃理气方组及吗丁啉组大鼠血清Nesfatin-1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5)。结论:1.本实验成功复制肝郁型FD大鼠模型,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大鼠一般状态,表明和胃理气方对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焦虑抑郁状态具有明显改善。2.通过对比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和胃理气方组和吗丁啉组大鼠胃排空率显着高于模型组,表明和胃理气方与吗丁啉可较好的促进胃肠动力,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肠道症状。3.通过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及胃组织中Ghrelin蛋白的表达,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胃组织中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和胃理气方能上调肝郁型FD大鼠下丘脑及胃组织中Ghrelin蛋白的表达,推测和胃理气方可能通过参与调节脑肠互动改善肝郁型FD大鼠的胃肠动力及抑郁状态。4.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Nesfatin-1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Nesfatin-1的含量升高,和胃理气方可以明显降低肝郁型FD大鼠血清Nesfatin-1的含量,说明和胃理气方可能通过下调Nesfatin-1的表达来促进肝郁型FD大鼠的食欲及摄食行为。推测和胃理气方改善肝郁型FD大鼠的抑郁及食欲可能是通过参与脑肠肽的调节,从多方面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优势。

郝悦含[2](2021)在《脑出血患者外周血ln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构建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约占所有卒中的10%至20%,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其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ICH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及神经系统并发症,造成巨大的经济影响及社会负担。目前,对ICH的治疗手段有限,尚无针对ICH的特异性疗法能改善功能预后。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长于200个核苷酸的非蛋白质编码转录本,与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在转录调控和生物发生上具有相似的功能。它们中的大多数不能翻译成蛋白质,而其中的一些编码小肽。鉴定出的lncRNA的数量远低于编码蛋白基因即mRNA的数量,但是它们具有更高的组织和器官特异性。LncRNA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RNA)的表达和功能。LncRNA也可以充当miRNA海绵,也称为竞争性内源核糖核酸(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识别胞浆miRNA并将miRNA隔离在mRNA之外,从而调节miRNA目标蛋白的表达。此外,lncRNA还可以与miRNA竞争结合靶mRNA。目前,我们对lncRNA在ICH中的分子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由lncRNA、miRNA和mRNA组成的ceRNA调控网络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将ICH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外周血用于ceRNA芯片检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及生信分析,以试图发现ICH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的差异mRNA表达谱和lncRNA表达谱,并进行功能及通路的富集分析,构建lncRNA-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以探索非编码RNA在ICH中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对部分显着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qRT-PCR验证,为ICH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ICH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收集ICH患者及对照组的外周血,应用ceRNA芯片技术进行检测,采用Feature Extraction软件(version12.0.3.1,Agilent Technologies)处理原始图像提取原始数据,利用Genespring软件(version14.8,Agilent Technologies)进行标准化和后续处理,以P<0.05且差异变化倍数(Fold change,FC)≥2.0为筛选标准,分析ICH患者外周血的差异mRNA表达谱及lncRNA表达谱。利用SPSS 25.0软件对ICH患者及对照组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Graph Pad Prism 8.4.2、Metascape、STRING数据库中的MCODE插件、R包cluster Profiler对差异表达的mRNA及lncRNA靶向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及功能、通路富集分析。ceRNA关联分析结果中的miRNA序列信息来自miRbase数据库,选用miRanda和Targetscan软件,确定miRNA-mRNA和miRNA-lncRNA之间的相互关系,取两个预测软件的交集作为三类RNA之间的互作关系对。用Cytoscape 3.8.2构建lncRNA-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之后选取10个显着差异表达的lncRNA,在收集的ICH患者和对照组的外周血中进行qRT-PCR验证。应用lnc Locator数据库,对验证后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在构建的ICH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中,找到与免疫炎症相关的调控关系。结果:1、ICH组与对照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比较,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数在ICH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其余生化检验(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含量、凝血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对ICH组与对照组外周血的ceRNA芯片数据进行比较,经过筛选共得到差异表达mRNA 101个,其中显着上调mRNA31个,显着下调mRNA70个。ICH组差异表达mRNA的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KEGG)、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以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富集到的主要成分为免疫系统过程及免疫炎症相关通路。3、ICH组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与Immport免疫数据库中免疫炎症相关基因取交集,共得到8个免疫炎症相关基因,分别为UCN、LIF、LEPR、HTR3E、DEFB121、CMTM8、CD8B、CD8A。4、对ICH组与对照组外周血的ceRNA芯片数据进行比较,经过筛选共得到差异表达lncRNA 211个,其中显着上调lncRNA 40个,显着下调lncRNA 171个。ICH组差异表达的lncRNA靶向差异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发现,免疫炎症反应过程及相关通路、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硫辛酸代谢、赖氨酸降解通路等显着富集。5、通过对ICH组与对照组外周血的ceRNA芯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ICH组差异表达的lncRNA及mRNA相关信息,从miRbase数据库获得miRNA序列信息,通过靶基因预测软件得到miRNA-mRNA和miRNA-lncRNA之间的关系对,最终构建了lncRNA-miRNA-mRNA形成的ceRNA调控网络。6、对10个显着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qRT-PCR验证,与对照组相比,LOC101927210、LOC100131626、FAM182B、LINC00472、RP11-222A5.1、XIST、MOXD2P在ICH患者外周血中显着下调,HOXB-AS3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NC00266-4P和PCBP1-AS1在ICH患者中的表达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有上调趋势。LOC101927210、LOC100131626、RP11-222A5.1、HOXB-AS3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可能在转录后水平进行调控。FAM182B、XIST、MOXD2P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可能发挥转录水平调控。LINC00472主要定位于外泌体,可能通过外泌体在远端运输,从而影响受体细胞发挥作用。7、将验证结果中有统计学差异的lncRNA在ceRNA网络中找到相应的调控关系,LOC100131626相关的调控关系包括LOC100131626-miR-129-5p-MARC1轴。FAM182B相关的调控关系包括FAM182B-miR-128-1-5p/miR-128-2-5p-RPS6KL1轴。LINC00472相关的调控关系包括LINC00472-miR-211-5p-TMEM237/PRAMEF12轴,LINC00472-miR-338-3p-SLC2A3轴。RP11-222A5.1相关的调控关系包括RP11-222A5.1-miR-328-3p-SLC5A9轴,RP11-222A5.1-miR-328-5p-RPS6KL1轴,RP11-222A5.1-miR-330-5p-ABAT/PRAMEF12轴,RP11-222A5.1-miR-370-3p-CLEC4C轴,RP11-222A5.1-miR-423-5p-CD8A/FAM222B轴。XIST相关的调控关系包括XISTmiR-143-5p-TMEM237/SHQ1/SMDT1轴,XIST-miR-18a-5p/miR-18b-5p-SLC22A8轴,XIST-miR-214-3p-RPS6KL1轴。MOXD2P相关的调控关系包括MOXD2P-miR-211-3p-LIF/COA7/RFT1轴,MOXD2P-miR-361-3p-ETV4/PRAMEF12轴等。上述调控关系可能在ICH的相关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8、ICH患者外周血ceRNA网络中,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且经过qRT-PCR验证显着差异表达lncRNA参与的调控关系包括RP11-222A5.1-miR-423-5p-CD8A轴及MOXD2P-miR-211-3p-LIF轴。结论:1、我们分析了ICH患者外周血中的mRNA表达谱,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差异。对ICH组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生物过程及通路的富集分析、PPI富集分析、GSEA富集分析,发现免疫炎症反应及其相关通路显着富集,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ICH的病理生理过程。ICH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8个免疫炎症相关基因,包括UCN、LIF、LEPR、HTR3E、DEFB121、CMTM8、CD8B、CD8A,可能参与了ICH的免疫炎症反应。2、我们分析了ICH患者外周血中的lncRNA表达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对ICH组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向差异基因进行了生物过程及通路的富集分析,发现免疫炎症反应、硫辛酸代谢、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赖氨酸降解通路等显着富集,提示以上过程及通路在ICH的相关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我们构建了ICH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探索了非编码RNA在ICH中的潜在机制。在构建的ICH患者外周血ceRNA网络中,RP11-222A5.1-miR-423-5p-CD8A轴及MOXD2P-miR-211-3p-LIF轴可能与ICH的免疫炎症反应相关,RP11-222A5.1、MOXD2P有望成为ICH治疗的新靶点。

赵英淇[3](2020)在《Fas和TNF-α通路在皮质酮和CRH诱导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明,在胚胎着床前对母鼠施加束缚应激,促进应激相关激素CRH和皮质酮(CORT)大量分泌,诱导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并且发现Fas和TNF-α系统参与该过程。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CRH和CORT通过Fas信号通路引起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但是TNF-α系统是否参与其中尚不清楚。本实验中,我们利用体外培养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模型,添加CRH和CORT进一步探究其影响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具体信号通路。结果发现,体外培养输卵管上皮细胞添加CRH(浓度为2×10-6M)和CORT(浓度为1×10-5M)后,与对照组相比健康细胞比例显着下降、细胞凋亡比例显着升高(健康细胞:89.6%vs 64.8%vs 64.8%,早期凋亡:9.4%vs 29.5%vs 29.9%)(p<0.05)、Bcl-2/Bax的比值显着下降(p<0.05),说明添加CRH和CORT促进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培养输卵管上皮细胞过程中添加CRH导致TNF-α和Fas L的表达显着升高;而添加CORT培养后,Fas L的表达显着升高,但TNF-α的表达显着下降。转染si RNA敲低输卵管上皮细胞中TNF-α和Fas L的表达水平,再添加激素培养输卵管上皮细胞发现,敲低Fas L后体外添加CRH和CORT培养的输卵管上皮细胞Bcl-2/Bax的比值显着升高(p<0.05);而在敲低TNF-α后,虽然体外添加CRH培养的输卵管上皮细胞中Bcl-2/Bax的比值显着升高(p<0.05),但添加CORT组的Bcl-2/Bax的比值显着降低。并且在敲低Fas L和TNF-α后,添加CRH体外培养输卵管上皮细胞,其与对照组相比健康细胞的比例显着升高,凋亡细胞的比例显着下降(健康细胞:63.2%vs 70.7%vs70.1%,早期凋亡:31.7%vs 26.4%vs 27.4%),同样在敲低Fas L后添加CORT体外培养输卵管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健康细胞的比例显着升高,凋亡细胞的比例显着下降(健康细胞:62.6%vs 71.1%,早期凋亡:33.3%vs 27.7%),但是在敲低TNF-α后添加CORT体外培养输卵管上皮细胞,健康细胞和早期凋亡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健康细胞:62.6%vs 63.0%,早期凋亡:33.3%vs 31.0%)。从Fas L基因突变和TNF-α基因敲除小鼠获取输卵管上皮细胞后,体外培养过程添加CRH和CORT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细胞相比,在添加CRH后两种基因突变细胞的凋亡情况都有所缓解(健康细胞:66.9%vs 81.8%vs 81.1%,早期凋亡:24.2%vs 16.4%vs16.8%);而在添加CORT时只有Fas L基因突变的小鼠细胞凋亡有所缓解,TNF-α基因敲除小鼠细胞凋亡并不缓解(健康细胞:64.3%vs 80.6%vs 64.1%,早期凋亡:30.1%vs 16.8%vs 30.7%)。综上所述,本实验证明,CRH诱导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凋亡过程涉及Fas和TNF-α两个系统,而CORT诱导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凋亡过程通过Fas通路但不涉及TNF-α系统。

徐彬[4](2020)在《慢性冷暴露上调小鼠海马体GCs诱导海马神经元程序性死亡机制》文中认为现阶段国内畜牧业发展体系下,虽然集约化养殖逐步取代传统的养殖模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畜禽养殖过程中自然因素的影响,但畜禽的非连续性的冷暴露依然无法避免,因此导致的慢性冷应激反应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仍时有发生。而海马体作为各类细胞因子、应激激素作用的首要靶点,当慢性冷应激发生后会遭受到怎么样的影响呢?其中又存在着怎样复杂的调控机制呢?为此深入研究慢性冷应激对小鼠海马体结构及功能影响,对保障畜牧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提高畜禽养殖福利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慢性冷暴露对小鼠海马体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不同性别C57BL/6小鼠施加3小时/天,为期7天的非连续性冷刺激以构建慢性冷应激小鼠模型;期间对各组小鼠血清中糖皮质激素含量进行连续监测,并于辅以血气分析以评估慢性冷应激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模型组小鼠冷暴露的1、3、5、7天血清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均发生极显着增加(P<0.001);并且冷暴露7天后小鼠血气分析结果中pH等均发生显着变化(P<0.01),综合两项试验结果确定慢性冷应激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基于上述结果,对各处理组小鼠进行安乐死并对海马及全脑组织进行样品采集,通过免疫印迹、质谱分析;脑切片免疫组化、尼氏染色等方法对海马体组织内环境稳态及神经递质代谢产物进行综合检测,从而明确慢性冷暴露对海马体结构及海马神经元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蛋白以及多项细胞因子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1)。与此同时,小鼠脑切片结果显示海马组织CA1、CA3两个功能区内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极显着增加(P<0.001);海马神经元表达量降低(P<0.05)、神经元内尼氏小体数量极显着减少(P<0.001);各类神经递质如:血清素、伽马氨基丁酸、乙酰胆碱、谷氨酸代谢产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冷应激模型组中各项结果不仅在与对照组的统计分析中展现出统计学差异,在模型组内,不同性别小鼠之间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着差异变化。与此同时,研究发现,海马组织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含量发生极显着上调(P<0.001),因此推测GCs可能介导了海马组织CA1、CA3功能区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数量减少造成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等现象。为验证GCs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试验假设,在体外试验部分,使用不同浓度的GCs(CORT)对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进行刺激,选取适当浓度以构建BV2细胞的GCs过量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对GCs暴露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相关机制进行系统检测。体外试验结果显示,200μΜ浓度CORT可通过抑制BV2细胞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1,SIRT1)的表达量及酶活(P<0.05),上调胞内组蛋白H3与p65亚基的乙酰化修饰,促进转录因子NF-κB与组蛋白的互作关系,介导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主动释放乙酰化的高迁移率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及IL-1β。综合GCs处理下BV2细胞活化进程的各项结果可以确定,200μΜ浓度CORT可以通过上调胞内乙酰化修饰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主动释放乙酰化的HMGB1。在明确GCs可以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后,为进一步探究GCs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体外试验继续使用不同浓度的CORT构建HT22细胞的GCs过量模型,并使用GR抑制剂美服培酮(Mifepristone,RU486)对细胞进行预处理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免疫共沉淀、透射电镜扫描等方法对GCs暴露下HT22细胞的死亡机制进行系统检测,以验证体内试验提出的科学假设。结果显示400μΜ浓度CORT处理HT22细胞3小时后,HT22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受损、结构完整性消失;胞内Nrf2移位入核加强与乙酰化的H3结合,促进了下游SOD1、HO-1在内的靶基因转录,细胞内大自噬、线粒体自噬、内源性凋亡等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发生。而在使用RU486预处理之后再次使用400μΜ浓度CORT对HT22细胞进行处理后发现,胞内大自噬、线粒体自噬、内源性凋亡等现象均发生的更为剧烈。由此表明,过量的CORT可以不通过与其受体作用而直接对线粒体造成损伤,介导细胞凋亡、大自噬及线粒体自噬现象的发生,促进HT22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体外试验结果已充分证明GCs可以诱发BV2细胞活化并介导HT22细胞程序性死亡,为了对体外试验内容进行验证和补充,冷应激小鼠模型中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被检测。结果证明,冷暴露可以通过上调小鼠海马组织内乙酰化修饰水平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并可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经由自噬、凋亡途径导致海马神经元程序性死亡。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冷暴露诱导过量的GCs上行穿过小鼠血脑屏障,通过影响SIRT1的表达量及去乙酰化活性介导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间接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与此同时过量的GCs也可以通过破坏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功能及结构完整性经由细胞自噬和凋亡途径诱导神经元程序性死亡。而由于小胶质细胞对GCs的敏感性要显着高于海马神经元,因此推测,冷暴露介导小鼠海马组织内小胶质细胞活化进程要先于神经元程序性死亡。并且由于GCs在雌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代谢速率不同,导致冷暴露对小鼠海马组织功能及完整性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

叶城[5](2020)在《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脊椎动物中,大脑和垂体是机体内极其重要的器官。大脑可以通过合成与释放神经肽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参与机体生长、生殖、应激和免疫等生理过程的调控。与哺乳动物不同,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轴缺失了门脉系统,因此调控垂体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上游神经肽变得更为庞大和复杂。基于此,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分析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及垂体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究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功能及各脑区间的相互关系。接着,基于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挖掘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的神经肽编码基因及其相关受体信息,并对它们在草鱼大脑不同亚区和垂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最后,以挖掘出的速激肽家族的神经肽为切入点,分别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NKB和NKBRP以及TAC4编码产物HK1和HK2在草鱼垂体内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大脑和垂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草鱼大脑主要由6个亚区构成,包括嗅球、端脑、视顶盖、下丘脑、小脑和延脑。与软骨鱼类和哺乳类不同,草鱼大脑和垂体间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的神经元直接伸入并终止于前腺垂体内。通过分析草鱼不同脑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本研究发现嗅球可能与生殖和免疫有关;端脑可能参与食欲和生殖的调控;视顶盖不仅在视觉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并可能涉及摄食行为的调控;下丘脑在摄食和生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脑与听觉系统有关;垂体在能量代谢、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丘脑和端脑不仅在结构上高度相关,其功能也存在重叠性,表明端脑和下丘脑可能是硬骨鱼类摄食和生殖的调控中心。2、结合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及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本研究系统地挖掘了来自23个家族共计91个神经肽前体编码基因,以及上述神经肽相对应的112个受体基因。基于RNA-seq数据,对上述基因在草鱼6个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内的转录本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对神经肽及其受体在草鱼大脑和垂体的主要合成区域和功能行使位置进行了预测。3、以草鱼垂体细胞为研究对象,转录组分析表明NKB能够诱导垂体内72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涉及了激素活性、食物摄入、信号转导和代谢等。体外细胞培养和RT-q PCR结果显示,NKB在草鱼垂体细胞中可以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四种厌食肽(UTS1、CART、POMCb和NMB)m RNA的表达。受体选择性和受体后信号通路实验结果显示,NKB对草鱼垂体中UTS1、CART、POMCb和NMB表达的刺激作用均能由NK3R介导。这些反应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c AMP/PKA)通路、磷脂酶C/肌醇1,3,5-三磷酸/蛋白激酶C(PLC/IP3/PKC)通路和Ca2+/钙调蛋白/Ca M-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 M/Ca MK-II)通路。此外,腹腔注射NKBa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内这四种厌食肽m RNA表达。此外,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草鱼进食后下丘脑内的TAC3a和TAC3b m RNA表达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NKB是一个饱感因子,它能够通过调节垂体中厌食肽的表达参与硬骨鱼类摄食调节。4、以草鱼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草鱼大脑和垂体中克隆得到TAC4基因及其受体NK1Rb和NK3Ra1。序列分析显示草鱼TAC4能够编码HK1和HK2成熟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C4在下丘脑、嗅球和延脑中高表达,受体NK1Rb、NK3Ra2和NK3Rb等均在垂体中有较高的表达,预示TAC4在草鱼垂体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在HEK293T细胞膜上表达NKRs,HK2对6个NKRs均有较高的激活效率,其中对NK2R应是HK2的特异性受体;而HK1仅能微弱激活NK2R、NK3Ra2和NK3Rb。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K2能够诱导垂体细胞内1051个基因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涉及食欲的负调节、激素活性、受体配体结合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在草鱼垂体原代细胞中,HK2能够以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RL、SLα、UTS1、NMB1、CART2和SN2 m RNA表达,而HK1对上述基因均无显着反应。为了解析HK1在草鱼垂体内的失活原因,本研究将含VFGLM基序的HK1修改为FFGLM基序的HK1突变体(HK1-M)。受体-配体反应表明,不同于HK1,HK1-M对6个NKRs展现了很高的激活效率。同时,HK1-M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细胞内UTS1、PRL和SLαm RNA表达。此外,HK1和HK2共处理垂体细胞实验显示,HK1不能有效阻断HK2在垂体中的功能,表明HK1不是HK2的内源性拮抗剂。综上结果表明,HK2可以直接作用于草鱼垂体细胞,通过受体NKRs的介导,促进垂体内PRL、SLα、UTS1、CART2、NMB1和SN2的m RNA表达;而HK1因其FXGLM序列突变致使其功能丢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的解剖学和转录组数据库,对草鱼不同脑区以及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做出了初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的神经肽前体及其受体基因,并以速激肽家族为切入点,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和TAC4编码产物在垂体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鱼类大脑不同亚区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神经肽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刘姝含[6](2020)在《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缺乏、认知功能和意识活动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心理类疾病。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抑郁症的全球患病率已达到8%-12%,严重损害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生化及心理社会等因素,其中单胺递质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亢进学说及免疫炎症因子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HPA轴负反馈失灵、免疫系统激活密切相关,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生命活动的“动力工厂”,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引起细胞功能损伤而导致多系统能量低下,这与抑郁症表现的躯体低动力症状相符,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抑郁症与线粒体之间的相关性,认为抑郁症患者全身多部位的线粒体结构、功能存在异常,改善线粒体功能对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健康人体肠道内存在许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大部分是细菌,总数约有1000种,它们与宿主之间维系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共同保持着宿主的健康及生理平衡,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近几年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症、炎症性肠炎、疲劳综合症伴随的精神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等与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关系密切,肠道微生物与大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联。此外,研究者发现抑郁症患者或动物模型存在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的显着改变,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是否可以直接诱发抑郁症尚不明确,神经内分泌-免疫-线粒体网络调控与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存在怎样的关联尚待进一步研究。无菌动物是采用无菌繁殖、无菌饲养培育出的新型模式动物,其体内不带有任何的微生物,是了解肠道微生物群对宿主影响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基于无菌动物模型,采用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及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无菌大鼠肠道内,并设立中药组予醒脾解郁方干预治疗,直接观察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行为学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线粒体网络的影响及中药干预效应。实验研究一: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探究抑郁微生物群对大鼠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评价,眼眶取血分离血清,海马、十二指肠、骨骼肌部位取材,并从神经递质指标(5-HT、DA、NE)、内分泌指标(CORT、ACTH、CRH)、免疫炎症指标(TNF-α、IFN-γ、IL-1、IL-4、IL-6、IL-10)方面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抑郁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1.行为学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糖水偏好率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0.01)。2.神经递质指标—5-HT、DA、NE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5-HT、DA、NE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5-HT、DA、NE含量增加(P<0.01)。3.内分泌指标—CORT、ACTH、CRH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血清CORT、ACTH、CRH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血清CORT、ACTH、CRH含量降低(P<0.01)。4.免疫指标—TNF-α、IFN-γ、IL-1、IL-4、IL-6、IL-10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TNF-α、IFN-γ、IL-6、IL-1含量明显增加(P<0.01),IL-4、IL-10含量减少(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TNF-α、IFN-γ、IL-6、IL-1 含量减少(P<0.01),IL-4、IL-10含量增加(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可以直接诱导无菌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并伴随明显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HPA轴功能亢进、免疫炎症紊乱,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诱发无菌大鼠抑郁样行为,醒脾解郁方具有多层次、多部位、多靶点的保护效应。实验研究二: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通过分析线粒体能量代谢特征,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从线粒体损伤指标(呼吸链复合体Ⅰ Ⅱ Ⅲ Ⅳ活性)、线粒体生物合成通路指标(SIRT1、PGC-1α蛋白表达)、线粒体能量指标(ATP含量、Na+-K+-ATPase活性、Ca2+-Mg2+-ATPase活性)方面研究抑郁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1.线粒体损伤指标—复合体Ⅰ Ⅱ Ⅲ Ⅳ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相比,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中Ⅰ Ⅱ Ⅲ Ⅳ活性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相比,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中Ⅰ Ⅱ Ⅲ Ⅳ活性升高(P<0.01)。2.能量指标—ATP、Na+-K+-ATP 酶、Ca2+-Mg2+-ATP 酶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ATP含量减少、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ATP含量增加、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增加(P<0.01)。3.线粒体生物合成通路指标-SIRT1、PGC-1α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SIRT1、PGC-1α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骨骼肌、小肠组织 SIRT1、PGC-1α 表达增加(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受体大鼠存在海马、骨骼肌和小肠等部位的线粒体损伤、线粒体生物合成调控异常、能量代谢障碍,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以通过线粒体损伤诱导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醒脾解郁方在改善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保护效应。实验研究三:基于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目的:通过分析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抑郁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方法:8周雄性无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抑郁移植组、中药组,通过粪菌移植技术将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抑郁移植组、中药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将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移植至健康移植组无菌大鼠胃肠道内,中药组在粪菌移植后灌胃给药(醒脾解郁方,7.2g/kg/d),在4周末从神经元再生相关cAMP-PKA-CREB-BDNF 信号传导通路指标(cAMP、PKA、CREB、BDNF)方面研究肠道肠道微生物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再生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微观机制,并阐明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移植组比较,抑郁移植组海马组织cAMP、PKA、CREB、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抑郁移植组比较,中药组海马组织cAMP、PKA、CREB、BDNF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抑郁微生物群受体大鼠存在海马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下调,cAMP-PKA-CREB-BDNF通路介导的情绪调节、学习记忆、海马神经元再生等功能异常可是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生物学实质之一,醒脾解郁方可上调海马cAMP-PKA-CREB-BDNF信号传导通路,具有抗抑郁的保护效应。

黄兆欢[7](2020)在《树鼩脑内单胺能系统解剖图谱的研究》文中提出日间活动的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属攀鼩目(Scandentia)树鼩科(Tupaiidae),外形似松鼠,广泛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我国西南地区。系统发生进化表明,树鼩与灵长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树鼩在解剖结构、神经发育和心理应激模式等生理特征方面也与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动物高度相似。最近,树鼩逐渐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可用替代模型。单胺能系统(包括多巴胺和5-羟色胺)在调节情绪、认知、运动核神经内分泌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描述树鼩大脑中多巴胺能(以酪氨酸羟化酶(TH)为代表的)和5羟色胺(5-HT)能系统的解剖结构。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首次详细地描述了树鼩下丘脑中TH免疫反应性(-ir)神经元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TH-ir神经元广泛分布于树鼩下丘脑的诸多脑区,其大部分位于下丘脑的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TH-ir神经元在人脑中的分布于树鼩中类似;相反地,在正常大鼠的PVN和SON很少能观察到TH-ir神经元分布。在树鼩PVN和SON中我们观察到大量的TH-ir神经元与加压素(AVP)共定位,而催产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未与TH共定位。而且在下丘脑其他脑区也观察到TH与AVP的共定位。此外,树鼩PVN和SON中的TH-ir神经元表达了其他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标记(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和2型囊泡单胺转运体),进一步支持PVN和SON中的TH-ir神经元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这些结果详细描述了树鼩下丘脑中TH-ir神经元的分布,并证明了该酶在物种间的分布差异。通过使用5-HT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对含5-HT的神经元及其纤维在树鼩大脑中的分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描述。结果显示大量的5-HT-ir细胞集中定位在中缝背核和正中中缝核中,而在尾线性核、背侧背盖核、内侧丘系、内侧纵束、中缝大核、中缝隐核和中缝苍白核有少量至中等量的5-HT-ir细胞分布。仅有很稀少的核周体散布在腹侧、外侧以及背侧网状结构中。我们也观察到5-HT-ir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纺锤形和多极形态,大小各异,染色强度也不均一,且一些细胞存在较长的突起。根据免疫反应性纤维的大小和形态,可分为非曲张、小曲张和大曲张性纤维。曲张性纤维在树鼩大脑灰质的几乎每个区域都有分布。皮层中免疫反应性纤维密度的变化一般遵循解剖学上的分区,在一些核团内也能观察到,尤其是在具有层状结构的核团中。在嗅结节、视前区、脑室周围灰质、脚间核、蓝斑、面神经核、孤束核以及下橄榄腹外侧等区域包含极其丰富的5-HT-ir 神经纤维丛。这些数据首次详细描绘了树鼩大脑中 5-HT 能系统的分布图谱。总之,我们的研究首次提供了多巴胺能和5-HT能在树鼩大脑中的解剖图谱,为研究单胺能递质调控树鼩的各种生理功能和行为提供神经生物学基础。

牟雄军[8](2020)在《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全球性精神障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残率和高自杀率等特点。在临床上,抑郁症的主要特征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的缺失、焦虑、自主性活动明显降低、认知障碍、智力低下和其他症状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据估计,目前世界各地各年龄段的3.5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约有80万人自杀。目前,抗抑郁药的缓解率和预后率均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可以显着改善治疗结果的新策略。传统或天然药物是新型抗抑郁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疏肝和胃汤是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以四逆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味拟定而成的治疗抑郁症的经验方,临床疗效显着,然而其抗抑郁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一直未能得到广泛使用。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观察疏肝和胃汤对抑郁大鼠行为学,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下丘脑、海马及血浆神经递质的影响,明确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的药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其进一步推广使用以及制成其他剂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CUMS结合孤养制作抑郁模型:大鼠孤养,并接受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断水24 h,断食24 h,4℃冰水游泳5 min,夹尾1 min,电击足底(电压50 mV,每5 s刺激1次,间歇5 s,共刺激15次),昼夜颠倒,摇晃(1次/s,持续10 min)。每天随机选择一种刺激,且两两不重复,造模时间共计4周,期间Control组大鼠自由摄食。造模完成后,疏肝和胃汤低、中、高剂量组按3.67、7.34、14.68 g·kg-1·d-1灌胃给药;氟西汀按1.58 mg·kg-1·d-1灌胃给药;Control组以及Model组灌胃等体积的纯化水,连续9天。期间进行行为学测试,包括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实验期满,取出所有大鼠的下丘脑、海马以及血浆,生化试剂盒检测大鼠下丘脑中CRH、血清中ACTH、CORT的含量;UPLC-MS/MS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海马及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5-HIAA、NE以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ABA、Glu的含量。结果:1、与Control组大鼠相比,Model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量显着减少、糖水偏爱率显着降低、旷场总距离和穿越中央次数下降,静止时间显着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延长(p<0.01)。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大鼠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体质量均显着增加、糖水偏爱率显着升高、运动总距离和穿越中央次数显着增加,静止时间显着缩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1或p<0.05)。2、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CORT含量显着升高(p<0.01)。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CORT含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3、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下丘脑中DA、5-HT、5-HIAA、NE、GAB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Glu含量显着升高(p<0.01);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下丘脑DA、5-HT、5-HIAA、NE、GABA的含量显着上升(p<0.05或p<0.01),Fuxetine组、SGHWTL组、SGHWTM组大鼠下丘脑中Glu的含量显着下降(p<0.05或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海马中DA、5-HT、5-HIAA、NE、GABA的含量显着降低,Glu含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海马DA、5-HT、NE、GABA的含量显着上升,Glu含量显着下降(p<0.05或p<0.01),SGHWTL组、SGHWTM组大鼠海马5-HIAA显着上升(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血浆中DA、5-HT、NE、GABA含量显着降低(p<0.01),Glu含量显着升高(p<0.01),5-HIAA含量略有降低,但没有显着学差异。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相比,SGHWTL组、SGHWTM组大鼠血浆中D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Fuxetine组、SGHWTL组、SGHWTM组大鼠血浆中5-HT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各治疗组大鼠血浆中NE、GABA的含量显着升高,Glu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各治疗组的5-HIAA含量略有升高,但没有显着学差异。结论:1、抑郁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可能失调、食欲下降,导致大鼠个体生长迟缓、对糖水奖赏的反应性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即快感的缺失。抑郁模型大鼠对新环境自主活动及探究活动水平降低、表现出明显的绝望情绪。疏肝和胃汤能明显促进大鼠体重的增长、逆转大鼠的快感缺失状态、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及探索行为能力、改善抑郁大鼠的绝望情绪。2、疏肝和胃汤可通过降低抑郁模型大鼠HPA轴CRH、ACTH、CORT含量,改善CUMS引起HPA轴功能亢进的作用达到抗抑郁作用。3、疏肝和胃汤可通过增加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海马以及血浆中DA、5-HT、5-HIAA、NE、GABA的含量,降低Glu的含量,通过调节各神经递质水平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本研究明确了疏肝和胃汤抗抑郁的药理作用,初步阐明了其抑郁的作用机制。

朱西平[9](2020)在《抗焦虑性抑郁症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焦虑性抑郁症(Anxious depression)是一类复合型精神疾病,患者以抑郁障碍为主,同时伴有焦虑症状。神经突触间隙五羟色胺(Serotonin,5-HT)匮乏是焦虑性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色氨酸(Tryptophan,Trp)是5-HT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因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Trp含量和生物利用度是预防和改善焦虑性抑郁症的靶点。中枢神经系统Trp含量及其可用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1)Trp是通过与五种大分子中性氨基酸(Five large neutral amino acid(Leu、Ile、Val、Phe、Tyr),5LNAAs)竞争转运载体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2)在心理压力下可激活Trp向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代谢途径转化的关键限速酶,造成Trp耗竭,降低Trp向5-HT代谢途径转化。因此,提高血浆Trp指数(Trp/5LNAAs)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Trp含量的关键,促进大脑Trp向5-HT代谢途径转化是增加Trp生物利用度的关键。本文以乳清蛋白为原料利用可控酶解技术制备高Trp指数水解产物(Whey protein hydrolysate with high Trp index,WPH),以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和Trp为原料在L-谷氨酰胺酶的催化下定向合成γ-[glu]n-Trp(EW)。借助斑马鱼模式生物研究WPH、EW以及这两种产物中的Trp肽单体对5-HT分泌的影响,再通过焦虑性抑郁症小鼠模型探究WPH和EW改善焦虑性抑郁症的功效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WPH和EW膳食补充剂的工业化生产以及改善焦虑性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提供方法指导和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如下所述:(1)WPH和EW制备及Trp肽结构鉴定:WPH制备条件:料(乳清蛋白80.37%)液比=1:9(m/v)、p H 8.0、胰蛋白酶添加量15.21 U/g,50℃水解24 h。EW合成条件:p H 10.0、酶添加量0.1%(m/v)、底物浓度0.1 mol/L,Trp与Gln的添加比例为1:2、37℃反应3 h。WPH中Trp指数为17.38%,并从中鉴定出Val-Ala-Gly-Thr-Trp(VAGTW)、Val-Ala-Gly-Thr-Trp-Tyr(VAGTWY)、Gly-Thr-Trp(GTW)、Ser-Ala-Trp-Tyr(SAWY)、Trp-Tyr-Ser(WYS)五种Trp肽。EW的总合成率达到79.05%(w/w),并从EW中鉴定出γ-glu-Trp(γ-EW)、γ-[glu]2-Trp(γ-EEW)、γ-[glu]3-Trp(γ-EEW)、γ-[glu]4-Trp(γ-EEEEW)四种Trp肽。(2)研究了Trp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斑马鱼5-HT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WPH及其Trp肽单体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EW及其Trp肽单体具有较好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斑马鱼实验结果表明WPH、EW及其Trp肽单体均能够有效提高斑马鱼血浆中Trp浓度、TPH酶活性和5-HT水平,且EW的效果优于WPH。EW源的Trp肽单体中γ-EEW和γ-EEEW的效果最好,WPH源的Trp肽单体中VAGTW的效果最好。(3)研究了Trp肽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的改善作用。WPH和EW均可改善焦虑性抑郁症小鼠体重增加缓慢的症状,逆转焦虑样、抑郁样行为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5-HT水平低下的症状。EW各剂量处理组小鼠前额叶皮质、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5-HT的水平均显着高于WPH各剂量处理组。(4)研究了Trp肽通过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下调KYN代谢途径。结果表明WPH和EW可通过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介导IDO酶活性,下调KYN代谢途径,进而避免Trp耗竭及其神经活性代谢物的积累,提高Trp的生物利用度。(5)研究和分析了Trp肽改善焦虑性抑郁症的作用机制。WPH和EW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丙二醛诱导的5-HT能神经元和中枢神经元的损伤,上调BDNF/Trk B信号通路m RNA表达,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通过神经保护作用更进一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5-HT的合成和提高突触间隙5-HT的水平。

唐妮,王书瑶,陈德芳,李志琼[10](2020)在《神经介素U调控动物摄食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神经介素U(NMU)是一种能抑制动物摄食的神经肽,其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具有调节摄食、能量平衡、免疫和繁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文综述了NMU的发现、结构、组织分布及其调控摄食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动物摄食和生长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二、CR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R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脑肠互动探讨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科研成绩
致谢

(2)脑出血患者外周血ln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构建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ICH患者外周血差异mRNA表达谱及相关机制的探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入选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临床资料收集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对象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2.3.2 总RNA的纯化
        2.3.3 cDNA第一链和第二链一步法合成
        2.3.4 荧光标记cRNA合成
        2.3.5 cRNA纯化(QIAGEN RNeasy(?)Mini Kit)
        2.3.6 cRNA浓度测定
        2.3.7 荧光分子浓度及掺入率计算
        2.3.8 cRNA样品片段化和芯片杂交
        2.3.9 芯片洗涤
        2.3.10 芯片扫描
        2.4 实验流程
        2.5 数据统计分析
        2.5.1 临床资料部分的统计分析
        2.5.2 差异表达mRNA的筛选
        2.5.3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2.5.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富集分析
        2.5.5 基因集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ICH组与对照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3.2 差异mRNA表达分析
        3.3 差异mRNA表达水平火山图分析
        3.4 差异mRNA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3.5 差异表达mRNA富集分析
        3.5.1 GO生物过程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5.2 PPI富集分析
        3.5.3 GSEA富集分析
        3.5.4 与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ICH患者外周血差异lncRNA表达谱及相关机制的探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入选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临床资料收集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对象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2.3.2 总RNA的纯化
        2.3.3 cDNA第一链和第二链一步法合成
        2.3.4 荧光标记cRNA合成
        2.3.5 cRNA纯化(QIAGEN RNeasy(?)Mini Kit)
        2.3.6 cRNA浓度测定
        2.3.7 荧光分子浓度及掺入率计算
        2.3.8 cRNA样品片段化和芯片杂交
        2.3.9 芯片洗涤
        2.3.10 芯片扫描
        2.4 实验流程
        2.5 数据统计分析
        2.5.1 差异表达lncRNA的筛选
        2.5.2 差异表达lncRNA结果的可视化
        2.5.3 LncRNA靶基因预测
        2.5.4 LncRNA靶向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差异lncRNA表达分析
        3.2 差异lncRNA表达水平火山图分析
        3.3 差异lncRNA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3.4 LncRNA靶基因分析
        3.4.1 LncRNA靶向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4.2 LncRNA靶向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ICH患者外周血lncRNA-miRNA-mRNA ceRNA调控网络构建及lncRNA验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入选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临床资料收集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对象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2.3.2 总RNA的提取
        2.3.3 逆转录合成cDNA
        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RNA的表达
        2.3.5 引物序列信息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LncRNA-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构建
        2.4.2 LncRNA引物设计
        2.4.3 qRT-PCR验证结果的统计分析
        2.4.4 LncRNA亚细胞定位预测
    3 结果
        3.1 LncRNA-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构建
        3.2 差异表达lncRNA进行qRT-PCR验证
        3.2.1 LOC101927210的qRT-PCR验证
        3.2.2 LOC100131626的qRT-PCR验证
        3.2.3 FAM182B的qRT-PCR验证
        3.2.4 LINC00472的qRT-PCR验证
        3.2.5 RP11-222A5.1的qRT-PCR验证
        3.2.6 XIST的qRT-PCR验证
        3.2.7 MOXD2P的qRT-PCR验证
        3.2.8 HOXB-AS3的qRT-PCR验证
        3.2.9 LINC00266-4P的qRT-PCR验证
        3.2.10 PCBP1-AS1的qRT-PCR验证
        3.3 经qRT-PCR验证差异表达lncRNA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3.4 经qRT-PCR验证差异表达lncRNA在ceRNA网络中的调控关系
        3.5 经qRT-PCR验证差异表达lncRNA参与免疫炎症相关的调控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非编码RNA与脑出血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Fas和TNF-α通路在皮质酮和CRH诱导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应激
        1.1.1 应激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1.1.2 应激相关激素
    1.2 细胞凋亡
        1.2.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
        1.2.2 细胞凋亡的机制
        1.2.3 细胞凋亡的途径
    1.3 Fas/FasL系统
        1.3.1 Fas/FasL分布
        1.3.2 Fas/FasL系统诱导凋亡的机制
    1.4 TNF-α/TNFR系统
        1.4.1 TNF-α和 TNF受体超家族
        1.4.2 TNF-α的蛋白结构
        1.4.3 TNF-α的受体
        1.4.4 TNF-α细胞信号
    1.5 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动物的饲养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
        2.2.2 输卵管上皮细胞中TNF-α的检测
        2.2.3 输卵管上皮细胞中FasL的检测
        2.2.4 输卵管上皮细胞siRNA转染
        2.2.5 TNF-αsiRNA序列筛选
        2.2.6 FasL siRNA序列筛选
        2.2.7 PCR反应
        2.2.8 流式细胞仪检测OECs凋亡
        2.2.9 流式细胞仪检测siRNA转然后OECs凋亡
        2.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C57及转基因小鼠OECs凋亡
    2.3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添加应激相关激素对体外培养OECs凋亡的影响
        3.1.1 体外培养过程中添加CRH对 OECs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2 体外培养过程中添加CORT对 OECs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3 体外添加应激相关激素CRH和 Cort对 OECs凋亡比例的影响
    3.2 体外培养OECs添加应激相关激素对TNF-α/FasL表达的影响
        3.2.1 体外培养OECs添加CRH对 FasL表达的影响
        3.2.2 体外培养OECs添加皮质酮对FasL表达的影响
        3.2.3 体外培养OECs添加CRH对 TNF-α表达的影响
        3.2.4 体外培养OECs添加皮质酮对TNF-α表达的影响
    3.3 siRNA转染后添加应激相关激素对体外培养OECs凋亡情况的影响
        3.3.1 siRNA序列的筛选
        3.3.2 输卵管上皮细胞siRNA干涉FasL后添加CRH体外培养的凋亡情况
        3.3.3 输卵管上皮细胞siRNA干涉FasL后添加皮质酮体外培养凋亡情况
        3.3.4 输卵管上皮细胞siRNA干涉TNF-α后添加CRH体外培养凋亡情况
        3.3.5 输卵管上皮细胞siRNA干涉TNF-α后添加皮质酮体外培养凋亡情况
        3.3.6 输卵管上皮细胞siRNA干涉FasL和 TNF-α后添加CRH对凋亡比例的影响
        3.3.7 输卵管上皮细胞siRNA干涉FasL和 TNF-α后添加Cort对凋亡比例的影响
    3.4 使用基因敲除小鼠添加应激相关激素体外培养OECs的凋亡情况
        3.4.1 体外添加应激相关激素CRH对基因敲除小鼠OECs凋亡比例的影响
        3.4.2 体外添加应激相关激素Cort对基因敲除小鼠OECs凋亡比例的影响
4 讨论
    4.1 本实验使用的体外培养OECs模型的科学性
    4.2 OECs细胞凋亡的诱因
    4.3 CRH和Cort诱导OECs凋亡的死亡受体信号通路
    4.4 OECs凋亡过程中死亡受体信号通路作用的验证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慢性冷暴露上调小鼠海马体GCs诱导海马神经元程序性死亡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应激与内环境稳态
        1.1.1 应激反应与稳态调节
        1.1.2 应激与中枢神经系统稳态调节
        1.1.3 糖皮质激素在应激反应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1.1.4 糖皮质激素与DNA转录、翻译后修饰
    1.2 应激与小胶质细胞
        1.2.1 中枢系统稳态与小胶质细胞
        1.2.2 糖皮质激素与小胶质细胞活化
        1.2.3 儿茶酚胺与小胶质细胞活化
        1.2.4 应激反应与DAMPs
    1.3 应激反应中的性别差异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慢性冷暴露对小鼠海马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慢性冷应激小鼠模型的构建
        2.2.2 慢性冷应激介导小鼠海马内环境稳态失衡
        2.2.3 慢性冷应激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2.2.4 慢性冷应激介导小鼠海马内糖皮质激素过量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糖皮质激素过量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糖皮质激素过量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
        3.2.2 糖皮质激素过量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HMGB1 的相关机制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糖皮质激素过量介导海马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损伤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HT22 细胞糖皮质激素过量模型的构建
        4.2.2 糖皮质激素过量诱发HT22 细胞氧化应激
        4.2.3 糖皮质激素过量介导HT22 细胞死亡机制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慢性冷暴露诱发海马神经元死亡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慢性冷暴露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死亡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脊椎动物大脑和垂体研究概况
    2 大脑和垂体中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
    3 速激肽家族研究进展
    4 研究主要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草鱼大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脑和垂体组织样品获得
        2.4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2.4.1 常规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2.4.2 H.E染色
        2.5 总RNA提取
        2.6 RNA-seq测序、质控、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注释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和组织间关系分析
        2.8 RT-q PCR验证及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大脑和垂体的整体结构
        3.2 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总览
        3.3 草鱼嗅球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4 草鱼端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5 草鱼视顶盖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6 草鱼下丘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7 草鱼小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8 草鱼延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9 草鱼垂体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10 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嗅球可能在免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4.2 端脑参与食欲和生殖调节
        4.3 视顶盖在视觉系统和摄食中的重要性
        4.4 下丘脑作为潜在的摄食和生殖的调节中枢
        4.5 草鱼小脑未解之谜
        4.6 延脑在听觉系统中的潜在作用
        4.7 垂体在机体生长、生殖、能量代谢以及器官发育中的重要功能
        4.8 端脑和下丘脑—可能的摄食和生殖调控中枢
第三章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草鱼各脑亚区及垂体总RNA提取
        2.4 转录组测序
        2.5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转录本表达分布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Apelin家族
        3.2 NMB/GRP家族
        3.3 Calcitonin家族
        3.4 CART家族
        3.5 CRH家族
        3.6 CCK/Gastrin家族
        3.7 GRL/MLN家族
        3.8 Glucagon家族
        3.9 GnRH家族
        3.10 INS/IGF家族
        3.11 MCH家族
        3.12 NPP家族
        3.13 NPB/NPW家族
        3.14 NTS家族
        3.15 Neuromedin家族
        3.16 NPY家族
        3.17 Opioid家族
        3.18 HCRT家族
        3.19 PTH家族
        3.20 RFamide家族
        3.21 SST家族
        3.22 TAC家族
        3.23 TRH家族
第四章 TAC3编码产物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NKBa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5 NKBa促进垂体摄食因子表达的受体选择性和信号通路分析
        2.6 草鱼NKBa在体功能验证
        2.6.1 草鱼腹腔注射NKBa
        2.6.2 草鱼摄食实验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2 NKBa对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的调节
        3.3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受体选择性实验
        3.4 NKBa诱导CART、UTS1、NMB和 POMCb m RNA表达的受体后信号通路.
        3.5 在体实验验证NKBa对草鱼垂体内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调控作用
        3.6 摄食实验验证NK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
    4 讨论
第五章 TAC4编码产物对草鱼垂体中摄食肽的调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TAC4和NKRs的分子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2.3.1 总RNA提取与逆转录
        2.3.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2.3.3 草鱼TAC4和NK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2.3.4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布
        2.4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HKs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6 草鱼NKRs在 HEK293T细胞中的功能表达
        2.7 HK1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失活分析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TAC4和NKRs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2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析
        3.3 草鱼HKs和 NKRs的受体配体选择性实验
        3.4 HK2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5 HK1和HK2 对草鱼垂体细胞中关键DEGs mRNA表达的调节
        3.6 HK1突变体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分析及受体配体验证
    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存在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神经生化研究
        1.1 单胺类神经递质
        1.2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1.3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2.神经内分泌
        2.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
        2.2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
        2.3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
        3.炎症机制
        3.1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神经炎症与抑郁症
        3.2 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与抑郁症
        3.3 星形胶质细胞炎症调节与抑郁症
        4.能量代谢异常
        5.神经营养失衡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道微生物失衡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1.抑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
        1.1 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
        1.2 抑郁动物模型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
        1.3 抗生素干预增加抑郁的风险
        1.4 抗抑郁治疗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群
        1.5 益生菌与肠道微生物群
        2.抑郁症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机制研究
        2.1 神经和胶质细胞
        2.2 神经递质与神经营养因子
        2.3 炎症
        2.4 短链脂肪酸及其循环代谢产物
        2.5 血脑屏障与氧化应激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抑郁症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古代医家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1 单药及提取物治疗
        2.2 中药复方治疗
        2.3 针灸治疗
        3.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前言
        1.材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二: 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三: 基于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树鼩脑内单胺能系统解剖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树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1.1.1 树鼩的生物学特性
        1.1.2 树鼩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1.1.3 树鼩的脑解剖与脑图谱研究
    1.2 大脑神经元部分表达多巴胺能的表型
        1.2.1 个体发育期神经元部分表达DA能表型
        1.2.1.1 具体特征
        1.2.1.2 大脑中的分布
        1.2.2 成年期神经元部分表达DA能表型
        1.2.2.1 具体特征
        1.2.2.2 大脑中的分布
        1.2.3 单酶神经元的功能
        1.2.3.1 单酶TH神经元的功能
        1.2.3.2 单酶AADC神经元的功能
        1.2.3.3 单酶TH和AADC神经元为一个功能单元
        1.2.4 单酶神经元在生理和病理学中的功能意义
        1.2.5 单酶神经元的调节
        1.2.5.1 单酶神经元的神经调节
        1.2.5.2 单酶神经元的旁分泌和内分泌调节
    1.3 小结
第二章 树鼩下丘脑中酪氨酸羟化酶的分布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手术和秋水仙碱注射
        2.2.3 组织准备
        2.2.4 抗体特性
        2.2.5 Western印迹
        2.2.6 免疫组织化学
        2.2.7 单标和双标免疫荧光染色
        2.2.8 数字化成像和神经解剖学分析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抗体特异性的表征
        2.3.2 树鼩下丘脑TH免疫反应性(TH-ir)神经元的分布
        2.3.3 树鼩、大鼠和人下丘脑TH-ir神经元的分布比较
        2.3.4 树鼩下丘脑TH与AVP、OXT和CRH共标染色
        2.3.5 树鼩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TH-ir神经元共表达AADC和vMAT2
    2.4 讨论
第三章 树鼩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的解剖分布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组织准备
        3.2.3 抗体特征
        3.2.4 尼式染色
        3.2.5 免疫组织化学
        3.2.6 数字化成像和神经解剖学分析
    3.3 结果
        3.3.1 5-HT免疫反应性胞体分布
        3.3.2 5-HT免疫反应性纤维分布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8)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物的配制
        2.2 抑郁模型的建立
        2.3 给药
        2.4 行为学实验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抑郁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对抑郁模型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3.3 对抑郁模型大鼠旷场实验的影响
        3.4 对抑郁模型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实验方法
        2.1 抑郁模型的建立
        2.2 给药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样品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CRH的影响
        3.2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ACTH、CORT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及血浆神经递质的影响
    第一节 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神经递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2.2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QC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条件
        2.4 统计学分析
        3 方法学考察
        4 讨论
    第二节 抑郁模型大鼠血浆中多种神经递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2.2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QC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条件
        2.4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衍生条件的优化
        3.2 方法学考察
        4 讨论
    第三节 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组织及血浆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实验方法
        2.1 抑郁模型的建立
        2.2 给药
        2.3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2.4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QC样品溶液的制备
        2.5 LC-MS/MS条件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3.2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脑神经递质的影响
        3.3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浆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抗焦虑性抑郁症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虑性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1.2.1 焦虑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2.2 焦虑性抑郁症的临床用药及其作用机制
        1.2.3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4 焦虑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5 焦虑性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6 行为学评价研究进展
    1.3 五羟色胺能神经系统研究进展
        1.3.1 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分布
        1.3.2 神经递质5-HT
        1.3.3 Trp利用度与5-HT合成
    1.4 高色氨酸膳食补充剂研究进展
    1.5 生物活性肽研究现状
        1.5.1 酶法合成γ-谷氨酰肽研究进展
        1.5.2 酶法水解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色氨酸肽制备及其制备条件优化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EW的合成及分析
        2.3.2 乳清蛋白制备
        2.3.3 乳清蛋白水解产物制备研究
        2.3.4 四种蛋白酶水解产物Trp指数测定
        2.3.5 乳清蛋白高Trp指数水解产物中Trp肽结构鉴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W总转化率和结构鉴定
        2.4.2 四种蛋白酶对乳清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2.4.3 四种蛋白酶水解时间对乳清蛋白水解产物Trp指数的影响
        2.4.4 四种蛋白酶水解产物中Trp指数测定
        2.4.5 胰蛋白酶水解产物中Trp肽序列和结构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色氨酸肽抗氧化活性及对斑马鱼5-HT分泌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EW的合成
        3.3.2 WPH的制备方法
        3.3.3 EW和WPH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3.3.4 EW和WPH金属离子螯合活性研究
        3.3.5 EW和WPH清除O_2~(·-)活性研究
        3.3.6 EW和WPH总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3.3.7 斑马鱼对11种供试品的最大耐受浓度(MTC)测定
        3.3.8 EW和WPH对斑马鱼Trp浓度的影响
        3.3.9 EW和WPH对斑马鱼TPH活性和5-HT水平的影响
        3.3.10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EW和WPH抗氧化活性研究
        3.4.2 EW和WPH对斑马鱼体重增加值的影响
        3.4.3 EW和WPH对斑马鱼Trp浓度的影响
        3.4.4 EW和WPH对斑马鱼TPH活性的影响
        3.4.5 EW和WPH对斑马鱼5-HT水平的影响
        3.4.6 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色氨酸肽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行为学及5-HT神经递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焦虑性抑郁症动物模型建立
        4.3.2 动物分组及处理
        4.3.3 强迫游泳实验
        4.3.4 旷场实验
        4.3.5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4.3.6 小鼠体重采集
        4.3.7 WPH和EW对大脑组织5-HT水平的影响
        4.3.8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WPH和EW对小鼠日常活动和体重的影响
        4.4.2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强迫游泳行为的影响
        4.4.3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4.4.4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
        4.4.5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脑组织中5-HT水平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色氨酸肽通过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来下调KYN代谢途径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仪器设备
        5.2.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WPH和EW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5.3.2 WPH和EW对大脑组织IDO酶和TPH酶活性的影响
        5.3.3 WPH和EW对肝脏组织TDO酶活性的影响
        5.3.4 WPH和EW对Trp代谢途径的影响
        5.3.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
        5.4.2 WPH和EW对大脑组织IDO和TPH酶活性的影响
        5.4.3 WPH和EW对肝脏TDO酶活性的影响
        5.4.4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5-HT代谢途径的影响
        5.4.5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KYN代谢途径的影响
        5.4.6 炎症因子与IDO酶活性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色氨酸肽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大脑组织的抗氧化作用
        6.3.2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血浆HPA轴分泌的影响
        6.3.3 海马和下丘脑的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
        6.3.4 海马总RNA的提取
        6.3.5 cDNA制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6.3.6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WPH和EW对海马和下丘脑抗氧化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6.4.2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血浆HPA轴分泌的影响
        6.4.3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海马CA3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4.4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4.5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6.4.6 WPH和EW对焦虑性抑郁症小鼠改善的可能作用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神经介素U调控动物摄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MU的发现与结构
2 NMU的组织分布
3 NMU调控动物摄食
4 NMU调控动物摄食的机制
5 小结

四、CR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脑肠互动探讨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肽的影响[D]. 张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脑出血患者外周血ln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构建及相关机制研究[D]. 郝悦含.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Fas和TNF-α通路在皮质酮和CRH诱导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赵英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4]慢性冷暴露上调小鼠海马体GCs诱导海马神经元程序性死亡机制[D]. 徐彬.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5]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D]. 叶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肠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效应机理[D]. 刘姝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树鼩脑内单胺能系统解剖图谱的研究[D]. 黄兆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牟雄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抗焦虑性抑郁症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D]. 朱西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神经介素U调控动物摄食的研究进展[J]. 唐妮,王书瑶,陈德芳,李志琼. 动物营养学报, 2020(08)

标签:;  ;  ;  ;  ;  

CR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