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空开关开断电炉变压器产生的过电压及其防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强[1](2018)在《微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电流转移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技术的发展,直流配电微网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之一。目前直流微网的发电系统、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并网系统、直流保护与控制系统等方面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智能、快速、大容量的直流断路器是直流微网的关键保护设备,对于直流微网的安全运行与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适用于直流微网的直流断路器的关键技术亟待研究。混合式直流断路器采用机械开关与电力电子开断单元并联,实现优势互补,克服各自缺点,既利用了机械开关通流能力强、损耗小的优点,又发挥了电力电子开断单元合分闸速度快的优势,是未来微网直流保护开关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研究微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电流转移理论与应用,为智能、快速、大容量微网直流断路器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支撑,保障直流微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微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总体结构和硬件组成原理。基于Mayr模型和纵磁真空开关电弧电压伏安特性,得到了电流转移用快速真空开关的电弧模型。根据相应的技术参数,建立了 IGBTs和避雷器的仿真分析模型,得到了 RCD缓冲电路参数模型。搭建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仿真模型,理论分析了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合分闸过程,重点研究了开断过程中的电流转移特性,得到电流转移特性是影响断路器开断性能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随后搭建了小电流和大电流模拟直流电流转移特性的试验平台,对电流从真空开关向IGBTs开断单元转移阶段和从IGBTs开断单元向RCD电路转移阶段的转移时间、电流大小等转移特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试验研究。在大电流情况下,真空开关向IGBTs开断单元转移时间较长,成为限制整机开断时间的主要因素。为此,基于透明真空灭弧室搭建了大电流转移特性模拟试验研究平台,研究转移电阻、横向磁场、开断电流等因素对转移特性的影响。将转移过程分为固有转移过程和拖尾电流转移过程,研究了横向磁场对转移特性的影响,推导得到大电流转移判据与数学描述表达式,为大容量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快速开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上述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微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基于快速斥力机构与永磁保持装置构成了快速操动机构,研制了快速操动真空开关样机。对IGBTs并联均流、限压吸能电路等进行了参数设计和选型。设计了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母线电压与电流信号检测采集单元、断路器状态检测及故障判断单元、快速斥力开关和电力电子开关的动作控制单元、与外部系统进行信息传递的远程通信单元,实现了整机的智能化监测与操动,完成了 400V/3kA大容量微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样机研制。最后搭建了大电流模拟直流开断试验电路,对样机的机械性能、开断性能等进行了整机测试,验证了整机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对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电流转移理论与应用的研究,针对电流转移特性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得到了电流转移特性的数学判据,得到了其合分闸特性及其控制策略,为后期样机研制奠定了基础。最终研制的微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样机,分闸响应时间0.6ms,开断故障电流可在2.5ms内完成,闭合时间为微秒级。整机满足额定电压400V,额定电流2400A,开断电流3kA的直流断路器用于直流微网保护和多端直流微网的要求,且对系统冲击较小,为我国智能、快速、大容量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韦宾[2](2017)在《126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抑制操作过电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开关设备智能化发展需求,提高开关设备运行可靠性。本文研究了高压真空断路器的击穿机理,提出在断路器动作过程中采用电机操动机构控制触头速度抑制击穿的方法,可以提高断路器操作的安全性能。为提高高压断路器安全操作性能,本文设计满足其开断需求的智能控制技术和操动系统。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研究电机操动机构的结构及工作特性,将操动机构的等效参数归算到电机侧。以驱动电机为研究对象,分析驱动电机启动过程参数关系。基于电机电枢方程、转矩方程等,建立电机操动机构的数学模型,分析各数学参量间关系,证明通过调节驱动电机绕组电压,可以实现对电机转速的有效控制。采用数值仿真方法,搭建驱动电机数学模型,开展仿真研究,证明基于脉宽调制技术控制电机转速的可行性。(2)研究真空开关击穿机理,推导触头恢复电压计算方程,利用实验数据拟合断路器耐受电压与触头开距关系。将触头恢复电压与耐受电压关系作为击穿判据,建立触头开距关于时间的函数方程,求导函数方程得刚分阶段触头速度要求。以留彭输电线路开断电容器组为操作工况,计算等效线路参数,结合触头速度特性方程,分析满足预击穿的速度要求,推算刚分后触头运动速度曲线。根据高压断路器开断过程速度指标和电机调速方程,求取超程阶段、缓冲阶段速度曲线;联立超程阶段、刚分3/4阶段和缓冲阶段速度函数,得到可以抑制断路器发生击穿的触头速度预设曲线。(3)研究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结合电机参数方程,建立输入量电压与输出量速度的关系,根据拉普拉斯变换推导传递函数,分析幅频响应,确定采样频率。对驱动电机传递函数离散化处理,结合丢番方程,建立驱动电机预测模型。根据模型输出误差进行反馈校正,采用二次型性能指标滚动优化,计算当前时刻加于系统的控制量。开展电机操动机构广义预测控制的闭环仿真研究,与常规PID控制相比,广义预测控制可以实现更好速度跟踪效果,最大速度偏差为0.026m/s。(4)在126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实验平台基础上,开展联机实验研究。搭建储能电容变结构放电实验电路,完成电机操动机构储能电容串联结构和并联放电实验,证明储能电容并联充电串联放电能够提高电机操动机构操动性能。结合广义预测控制策略与硬件控制装置,开展速度跟踪实验,平均最大速度偏差为0.5m/s,有效完成对预设运行速度的跟踪,验证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王苏亚[3](2017)在《直流微网混合断路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可再生分布式新能源的开发,研究直流电网输配电系统的技术和设备,是目前国内外电能保护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由于直流电网系统与交流电网相比,具有线路损耗小,电网系统同步运行可靠性好等优点,开发应用于直流系统的直流断路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是直流故障电流的开断面临着无自然过零点,电弧熄灭困难等问题,因此设计出能够快速切断故障电流,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是本文的目标。本文比较了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几种直流断路器类型,分别对其拓扑结构,开断原理,运行稳定性与项目可行性做出了简要对比。在直流微网系统中,由机械开关配合电力电子部件IGBT组成的混合制直流断路器对于故障电流的开断效果较好,该设计在快断速度、设备损耗、开关寿命以及运行稳定性上都具有突出的优势。利用Matlab仿真平台,针对系统的电弧模型、电力电子部件IGBT换流回路、RCD缓冲吸收回路、氧化锌避雷器保护吸收回路设置对应的仿真参数,满足其开断原理并验证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的研制思路,实现故障电流的转移和吸收。本文采用混合制断路器的原理,将真空开关与电力电子部件IGBT相并联,制作断路器实验样机,选用STM32微控制器,完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设计,选定断路器实验样机的设备相关参数,通过短路故障开断试验验证所设计的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在本文自行搭建的400V,200A的直流微网试验平台中,样机完成了快速开断故障电流的要求,电力电子部件IGBT换流回路的作用明显,通过控制系统的电流检测,能够及时的完成故障电流从断路器向换流回路的转移,减少了对真空开关的损耗。RCD缓冲吸收回路和避雷器吸收保护回路能够有效耗散掉系统内多余的能量,避免在切断故障电流时产生的过电压损害直流断路器设备。
张杰[4](2017)在《电感型避雷针提高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击是导致输电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新的防雷机理及防雷措施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避雷针已在输电线路防雷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输电线路雷害事故,多种新型防雷装置包括半导体避雷针、阻抗避雷针、优化避雷针、电感型避雷针等被提出。本文针对以降低雷电流陡度和幅值进而提高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的电感型避雷针开展了有限元分析、电磁暂态分析、幅频响应分析及样品小信号试验,以探索其防雷机理并评价其防雷效果。首先,建立电感型避雷针链式等效电路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仿真计算分布参数并分析各参数的影响因素。其次,研究雷电流在电感型避雷针传播过程中的弥散现象,并对传播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在对雷电流进行频谱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电感型避雷针链式等效电路模型,提出电感型避雷针对雷电流进行滤波的设想。然后,基于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分析链式等效电路参数L0、C0对雷电流波形影响及仿真分析雷电流滤波对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进一步对电感型避雷针滤波效应进行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某220 kV输电线路塔顶是否安装及安装电感型避雷针参数不同时对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的影响,明确其防雷效果。此外,结合链式等效电路的幅频响应分析、电磁暂态仿真分析以及频谱分析,从时域和频域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电感型避雷针的防雷机理。最后,开展了电感型避雷针样品设计,并利用小信号试验初步论证了电感型避雷针对雷电流波形及频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对电感型避雷针进行了内部过电压分布和电磁场仿真分析,提出了实现实际产品的限制条件。
耿庆鲁[5](2017)在《氯碱企业10kV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的分析及其防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操作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采取在电压互感器PT上加装二次微机消谐装置,在10 kV母线上加装智能型接地补偿装置以及在电动机、变压器侧加装过电压保护器等办法,可以很好防护过电压对10 kV供电系统的威胁。
周曙琦[6](2016)在《基于旁路带电作业法的移动负荷转供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物质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用电的可靠性需求也不断的提高,然而由于不可抗性的因素如恶劣的自然气候,公共电气设备的老化,电网公司常常需要对配电变压器进行定时的检修维护,停电作业下处理配电变压器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商业的快速运行、工业的正常生产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另一方面,电网公司能够以带电作业方式对配网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和故障处理,既能够在电力市场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也能在人们心中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基于以上原因,因此研究与推广应用带电作业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移动负荷转供柱上变压器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旁路带电作业法移动负荷转供系统,将10千伏高压电源降成低压0.4千伏转供给用户,然后将待检修的柱上变压器退出运行,进入停电状态下的变压器维护,实现对用户的不间断供电。首先,本文对旁路移动负荷转供系统的框架结构以及各模块功能做出说明;然后对各个子系统模块设备进行设计与选型的介绍,着重介绍插拔式终端和接头的设计,对比电场应力控制锥对柔性电缆端部电场分布,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确定电场参数,通过模拟试品讨论界面压强和沿面放电电压的关系,以确定插拔式终端和接头绝缘结构的理论数值,并对最终优化设计进行试验研究验证;最后,本章借助于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10kV配电线路旁路应急作业系统,通过实现带负荷更换变压器和综合不停电作业更换柱上变压器两个工程实例来说明旁路移动负荷转供系统的实际运用性。
耿庆鲁[7](2016)在《氯碱企业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的分析及其防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的10 kV供电系统中,过电压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操作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是10 kV供电系统电气设备的主要威胁。针对这两种过电压,采取在电压互感器PT上加装二次微机消谐装置,在10 kV母线上加装智能型接地补偿装置以及在电动机、变压器侧加装过电压保护器等办法,避免防护过电压对10 kV供电系统的威胁。
黄冰[8](2016)在《真空断路器投切并联电抗器的过电压限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电子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矿企业大量使用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对大型、冲击型负载供电,使得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无功不足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无功补偿,负载的无功功率将在大范围内波动,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容量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网络传输能力降低、损耗增加。因此需要在电网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无功补偿。参照长距离架空线路无功补偿的方式,10kV~35kV配电系统中一般采用就地并联电抗器进行无功补偿,通过电压无功控制系统,并根据电网系统状态决定电抗器投入的数量,由真空断路器负责电抗器的投入或退出。真空断路器灭弧能力强,往往在投切过程中会产生截流过电压、重燃过电压。近几年国内已多次发生因投切电抗器产生操作过电压,导致所用变、开关柜闪络等故障,甚至引发开关柜烧毁的事故,严重影响了变电所的安全运行。本文针对真空断路器投切电抗器的过电压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从理论上分析过电压产生机理,以及影响过电压大小的因素。2011年至2013年期间,南京电网曾发生多起因真空断路器投切电抗器而导致设备损坏的故障实例,结合故障实例对这些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模拟事故发生过程,在现场进行了投切电抗器过电压测试工作。并以现场得到的试验数据为基础,结合在试验室内投切电抗器的过电压研究工作,提出过电压防护措施,并在电网系统内现场应用,验证该防护措施的效果,根据验证结果确定推广方案。做到完全消除因真空断路器投切电抗器而产生的过电压。
冯翔[9](2015)在《真空断路器投切20kV并联电抗器过电压防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空断路器投切并联电抗器过程中常因其较强的灭弧能力而产生过电压,严重影响变电所的安全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研究真空断路器投切20kV并联电抗器过电压的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产生的机理以及相应的过电压防护技术,为了研究在投切电抗器过程中所产生的过电压类型,进行了真空断路器投切并联电抗器的现场试验。根据现场试验结果,本文利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重点对真空断路器投切并联电抗器时在母线侧与电抗器侧所引起的相对地以及相间过电压进行仿真计算。同时,本文分别对三种过电压防护技术:母线和电抗器侧加装相间避雷器、电抗器加装并联电容器以及电抗器加装阻容吸收装置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它们对过电压的防护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加装相间避雷器可一定程度上抑制系统相间过电压。并联电容可以有效降低截流过电压,其值随电容增大而减小,当电容值大于约0.2μF后,对应过电压值基本保持不变,然而重燃过电压随电容增大而增大,当电容值大于约0.3μF后,过电压值趋于稳定。安装阻容装置可有效抑制过电压,其阻值大小对过电压的影响规律与重燃有关。未重燃时,电阻的变化仅影响电抗器侧过电压,表现为过电压随阻值增大而先迅速减小,但当阻值超过约400Ω后呈现随其增大而增大的变化;重燃时,过电压随阻值升高而降低,但当阻值大于约400Ω后母线过电压基本无变化而电抗器侧过电压有所上升。本文基于以上研究以及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电抗器侧安装并联电容器和相间避雷器,母线侧安装相间避雷器的过电压防护措施,并根据现场应用要求,对并联电容器和相间避雷器进行设计与选型,最后通过现场实际投运证明了该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邓云川[10](2014)在《牵引变电所过电压及防护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牵引变电所在电网中往往处于供电终端,其接线方式、负荷特点、运行条件等与电力系统变电站有所不同。作为电力系统中具有自身特点的供电设施,对其过电压和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对牵引变电所内雷过电压、工频过电压、操作过电压、谐振过电压等各种过电压及其防护措施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牵引变电所牵引变压器高低压侧避雷器耐雷水平不一致,27.5 k V馈线侧没有设置进线段保护,高压侧进线避雷器设置位置,27.5 k V电压互感器形式结构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并提出了建议改进方案和措施。
二、真空开关开断电炉变压器产生的过电压及其防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空开关开断电炉变压器产生的过电压及其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微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电流转移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直流微网保护技术发展现状 |
1.3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电流转移理论建模与仿真 |
2.1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结构及组成原理 |
2.2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理论建模 |
2.2.1 机械开关支路电弧模型 |
2.2.2 IGBT开断单元模型 |
2.2.3 缓冲电路模型 |
2.2.4 限压吸能支路中避雷器模型 |
2.2.5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仿真模型 |
2.3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仿真结果及分析 |
2.3.1 合分闸过程分析 |
2.3.2 电流转移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电流转移特性模拟试验 |
3.1 小电流转移特性 |
3.1.1 试验电路 |
3.1.2 RC放电等效直流源 |
3.1.3 电容器组充电回路 |
3.1.4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动作控制 |
3.2 小电流转移特性试验测试 |
3.2.1 第一阶段:快速真空开关到IGBT的电流转移特性 |
3.2.2 第二阶段:IGBT到RCD的电流转移特性 |
3.3 大电流转移特性 |
3.3.1 试验电路 |
3.3.2 电流转移的判据 |
3.3.3 转移电阻大小的影响 |
3.3.4 横向磁场的影响 |
3.3.5 改进转移判据推导 |
3.4 本章小结 |
4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样机研制 |
4.1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结构设计 |
4.2 快速斥力真空开关设计 |
4.2.1 斥力驱动装置设计 |
4.2.2 金属驱动盘和斥力线圈盘参数对斥力特性的影响 |
4.2.3 永磁保持装置 |
4.2.4 快速真空开关样机 |
4.3 电力电子开断单元设计 |
4.3.1 并联IGBTs单元 |
4.3.2 并联IGBTs单元均流仿真分析 |
4.3.3 驱动信号的影响 |
4.3.4 IGBTs杂散参数对动态均流的影响 |
4.3.5 串联电感均流 |
4.3.6 限压电路 |
4.4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
4.4.1 智能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4.4.2 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样机试验验证 |
5.1 样机机械特性测试 |
5.2 大容量直流开断试验测试 |
5.2.1 直流开断实验电路 |
5.2.2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大电流开断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126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抑制操作过电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抑制操作过电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电机操动机构的研究现状 |
1.2.3 操动机构控制策略和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机操动机构动态模型建立与分析 |
2.1 高压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的结构原理 |
2.2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建立 |
2.2.1 无刷直流电机状态方程 |
2.2.2 无刷直流电机动态方程 |
2.3 驱动电机仿真模型的搭建 |
2.3.1 驱动电机功能模块搭建 |
2.3.2 驱动电机控制模型搭建与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断路器发生击穿的研究与防护 |
3.1 真空断路器击穿机理分析 |
3.2 真空断路器切除电容器组过电压抑制技术的研究 |
3.2.1 真空断路器触头恢复电压分析 |
3.2.2 真空断路器触头耐受电压计算 |
3.2.3 真空断路器抑制操作过电压技术研究 |
3.3 真空断路器动触头运动速度计算 |
3.3.1 真空断路器触头运动速度归算 |
3.3.2 真空断路器触头运动速度分析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控制器的研究 |
4.1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的研究 |
4.2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策略的研究 |
4.2.1 常规PID控制器设计 |
4.2.2 广义预测控制策略的研究 |
4.2.3 广义预测控制器设计 |
4.3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系统组成 |
4.3.1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4.3.2 电机操动机构控制器的软件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压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联机试验研究 |
5.1 电机操动机构试验平台搭建 |
5.2 操动机构储能电容冲击放电试验 |
5.3 电机操动机构速度跟踪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直流微网混合断路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可再生新能源发展概况 |
1.3 直流微型电网概述 |
1.3.1 直流微型电网的提出 |
1.3.2 直流微型电网发生故障时的保护 |
1.4 本文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直流断路器保护技术 |
2.1 直流断路器简介 |
2.1.1 直流断路器基本原理 |
2.1.2 直流断路器研究难点 |
2.2 直流断路器的几种类型 |
2.2.1 机械型直流断路器 |
2.2.2 固态式直流断路器 |
2.2.3 混合制直流断路器 |
2.3 本章小结 |
3 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总体控制系统的仿真 |
3.1 选择合适的电弧模型 |
3.1.1 Mayr电弧模型 |
3.1.2 Mayr电弧模型参数选择 |
3.2 选用电力电子部件组成换流回路单元 |
3.2.1 电力电子部件的分类介绍 |
3.2.2 换流支路部件使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
3.3 缓冲保护回路设计 |
3.3.1 RCD缓冲吸收回路在系统中的作用 |
3.3.2 RCD缓冲吸收回路介绍 |
3.3.3 RCD缓冲回路参数选择 |
3.3.4 避雷器过压保护回路 |
3.4 微网混合制直流断路器的Matlab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控制系统设计及制作 |
4.1 快速斥力真空开关 |
4.2 电力电子部件IGBT |
4.3 缓冲保护回路设计 |
4.3.1 RCD缓冲回路 |
4.3.2 氧化锌避雷器保护回路 |
4.4 样机控制系统 |
4.5 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样机的制作 |
4.6 本章小结 |
5 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实验平台的搭建及测试 |
5.1 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模拟实验平台 |
5.2 电容器装置组充电电路介绍 |
5.3 测试实验平台进行故障开断实验 |
5.3.1 IGBT触发信号检测实验 |
5.3.2 直流微网混合制断路器分合闸实验 |
5.3.3 配合RCD缓冲电路的分合闸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电感型避雷针提高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电流监测及基础参数研究现状 |
1.2.2 输电线路雷电防护措施研究现状 |
1.2.3 电感型避雷针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感型避雷针降低雷电流陡度原理研究 |
2.1 电感型避雷针等效电路模型研究 |
2.1.1 链式等效电路的建立 |
2.1.2 有限元分析计算分布电容 |
2.2 弥散理论分析 |
2.2.1 电感型避雷针中的弥散现象 |
2.2.2 影响因素研究 |
2.3 雷电流滤波原理分析 |
2.3.1 雷电流频谱特性分析 |
2.3.2 滤波对雷电流波形的影响 |
2.4 电感型避雷针对雷电流波形、幅频响应的影响 |
2.4.1 链式等效电路参数对雷电流波形的影响 |
2.4.2 链式等效电路幅频响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感型避雷针的防雷效果分析及防雷机理探究 |
3.1 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仿真模型 |
3.1.1 雷电参数模拟 |
3.1.2 输电线路模拟 |
3.1.3 杆塔模拟 |
3.1.4 绝缘子串模拟 |
3.1.5 线路参数 |
3.2 理想滤波器及电感型避雷针防雷效果分析 |
3.2.1 理想滤波器对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的影响 |
3.2.2 电感型避雷针对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水平的影响 |
3.3 电感型避雷针防雷机理探究 |
3.3.1 电感参数L0的影响 |
3.3.2 电容参数C0的影响 |
3.3.3 雷电流波经过电感型避雷针后波形频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感型避雷针样品设计及小信号试验分析 |
4.1 电感型避雷针样品结构设计 |
4.2 小信号试验分析 |
4.2.1 试验内容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4.3 电感型避雷针实际问题分析 |
4.3.1 过电压分析 |
4.3.2 铁芯磁饱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氯碱企业10kV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的分析及其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过电压原因分析 |
(1)谐振过电压 |
(2)接地不良引起雷电反击过电压 |
(3)雷电流感应引起的过电压 |
(4)操作过电压 |
2 防止过电压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
3 10 k V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分析 |
(1)操作过电压 |
(2)谐振过电压 |
4 10 k V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防护措施 |
(1)在电压互感器上加装二次微机消谐器和一次消谐装置 |
(2)10 k V母线加装智能型接地补偿装置 |
(3)在电动机、变压器侧加装过电压保护器(TBP) |
5 TBP过电压保护器的优点 |
6 结论 |
(6)基于旁路带电作业法的移动负荷转供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状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旁路系统的框架结构及功能 |
2.1 旁路移动负荷转供系统简介 |
2.2 柔性电力电缆系统 |
2.2.1 旁路柔性电力电缆 |
2.2.2 终端和接头 |
2.3 旁路应急转供车系统 |
2.3.1 应急转供车 |
2.3.2 高压取电 |
2.3.3 低压核相 |
第三章 旁路系统模块设计 |
3.1 柔性电力电缆的选取 |
3.2 终端和接头的结构设计 |
3.2.1 电缆端部的电场分布 |
3.2.2 电场数值分析 |
3.2.3 电场数值计算 |
3.2.4 界面压强对沿面放电电压的影响 |
3.2.5 结构与材料选择 |
3.2.6 铍青铜表带触指加工工艺 |
3.2.7 最终结构优化设计 |
3.2.8 验证试验 |
3.3 旁路系统应急转供车的设计 |
3.3.1 承载车辆选型 |
3.3.2 旁路系统应急转供车的整体结构设计 |
3.4 旁路系统高压取电模式设计 |
3.4.1 架空线取电辅助电缆 |
3.4.2 环网柜或分支箱取电辅助电缆 |
3.5 旁路系统低压核相设计 |
3.5.1 低压核相设计方案 |
3.6 地面敷设作业方式 |
3.6.1 电缆放线装置的设计 |
3.6.2 电缆槽盒的设计 |
第四章 旁路移动负荷转供系统工程实例 |
4.1 旁路系统更换配电变压器 |
4.1.1 配电变压器介绍 |
4.1.2 现场操作规程 |
4.1.3 作业关键点 |
4.1.4 安全措施 |
4.2 综合不停电作业更换柱上变压器 |
4.2.1 作业现场基本情况 |
4.2.2 工作人员安排 |
4.2.3 技术措施 |
4.2.4 安全措施 |
4.3 检测报告 |
4.3.1 中间接头 |
4.3.2 终端接头 |
4.3.3 T型接头 |
4.3.4 系统整体实验 |
4.3.5 检测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氯碱企业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的分析及其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过电压原因分析 |
1.1 谐振过电压 |
1.2 接地不良引起雷电反击过电压 |
1.3 雷电流感应引起的过电压 |
1.4 操作过电压 |
1.4.1 操作过电压 |
1.4.2 限制操作过电压的措施 |
2 防止过电压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
2.1 防止过电压的基本原则 |
2.2 防止过电压的措施 |
3 10 k V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分析 |
3.1 操作过电压 |
3.2 谐振过电压 |
4 10 k V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防护措施 |
4.1 在电压互感器上加装二次微机消谐器和一次消谐装置 |
4.2 10 k V母线加装智能型接地补偿装置 |
4.3 在电动机、变压器侧加装过电压保护器 |
5 TBP过电压保护器的优点 |
6 结语 |
(8)真空断路器投切并联电抗器的过电压限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真空断路器投切电抗器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第二章 真空断路器投切电抗器过电压产生机理及防护技术研究 |
2.1 过电压机理分析 |
2.1.1 截流过电压 |
2.1.2 多次重燃过电压 |
2.1.3 因投切电抗器造成系统内设备损坏实例及故障初步分析 |
2.2 过电压防护技术 |
2.2.1 采用氧化锌避雷器限制过电压 |
2.2.2 电抗器侧并联电容器 |
2.2.3 电抗器侧并联阻容吸收装置 |
2.3 小结 |
第三章 真空断路器投切电抗器截流值及截流过电压测试 |
3.1 现场模拟测试方案 |
3.1.1 被试设备 |
3.1.2 试验条件 |
3.1.3 试验内容 |
3.2 测试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真空断路器投切并联电抗器模拟仿真及防护措施设计 |
4.1 过电压仿真计算方法 |
4.1.1 PSCAD/EMTDC软件概述 |
4.1.2 PSCAD/EMTDC的建模过程 |
4.2 仿真计算方法验证 |
4.2.1 截流过电压计算验证 |
4.2.2 重燃过电压计算验证 |
4.3 20kV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电磁暂态仿真 |
4.3.1 计算条件及模型 |
4.3.2 不同运行方式下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3.2.1 运行方式1下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3.2.2 运行方式2下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3.3 不同台数电抗器投入运行时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3.3.1 两台电抗器投入运行时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3.3.2 三台电抗器投入运行时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4 采用不同防护措施后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4.1 20kV母线加装相间避雷器后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4.1.1 真空断路器—相发生重燃 |
4.4.1.2 真空断路器两相发生重燃 |
4.4.2 电抗器加装阻容保护装置后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4.4.2.1 电抗器上仅并联电容器 |
4.4.2.2 电抗器上并联阻容装置 |
4.5 防护措施的设计与选型研究 |
4.5.1 并联电容器的设计与选型 |
4.5.2 相间避雷器的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真空断路器投切并联电抗器过电压防护装置试验研究 |
5.1 测试方案 |
5.1.1 系统概况 |
5.1.2 试验条件 |
5.1.3 试验内容 |
5.1.4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2 测试结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过电压防护措施的现场应用及验证 |
6.1 南京南站变基本情况 |
6.2 现场应用及测试 |
6.2.1 接线方式及设备参数 |
6.2.2 试验内容 |
6.2.3 测量结果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真空断路器投切20kV并联电抗器过电压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防护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过电压的防护方法 |
2.1 过电压产生机理 |
2.2 现场试验分析 |
2.3 防护技术的选择 |
2.4 小结 |
3 过电压仿真计算 |
3.1 过电压计算模型 |
3.2 仿真计算条件 |
3.3 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3.4 采用不同防护措施后系统电磁暂态情况 |
3.5 小结 |
4 过电压防护措施现场应用 |
4.1 防护设备的设计与选型研究 |
4.2 现场测试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5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牵引变电所过电压及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牵引变电所的雷过电压防护 |
2.1 直击雷防护 |
2.1.1 独立避雷针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间的距离 |
2.1.2 独立避雷针接地装置与变电所接地网间的距离 |
2.2 侵入雷电波防护 |
2.3 被保护设备上的过电压 |
3 牵引变电所的工频过电压升高 |
4 牵引变电所的操作过电压 |
5 谐振过电压 |
6 牵引变电所过电压防护存在的问题 |
7 改进措施和建议 |
8 结束语 |
四、真空开关开断电炉变压器产生的过电压及其防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电流转移理论及应用研究[D]. 黄金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8(12)
- [2]126kV真空断路器电机操动机构抑制操作过电压技术的研究[D]. 韦宾.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3]直流微网混合断路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苏亚.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4]电感型避雷针提高输电线路反击耐雷性能机理研究[D]. 张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5]氯碱企业10kV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的分析及其防护措施[J]. 耿庆鲁. 中国氯碱, 2017(01)
- [6]基于旁路带电作业法的移动负荷转供系统的研究[D]. 周曙琦. 广西大学, 2016(06)
- [7]氯碱企业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的分析及其防护措施[J]. 耿庆鲁. 氯碱工业, 2016(10)
- [8]真空断路器投切并联电抗器的过电压限制[D]. 黄冰. 东南大学, 2016(02)
- [9]真空断路器投切20kV并联电抗器过电压防护研究[D]. 冯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10]牵引变电所过电压及防护措施[J]. 邓云川. 高速铁路技术,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