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UML的城市规划图文办公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模型结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静[1](2013)在《基于GIS的元上都遗址环保监测管理系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元上都遗址(以下全文简称:遗址)是世界游牧文明的地理标志;是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元代和蒙古汗国都城遗址;是中国草原都城遗址的杰出典范和蒙元文化的代表;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中国少有的集森林、草原、河流湿地、沙地景观交错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国蒙古语音标准基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考古学价值。遗址以自然和文化的双重优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12年6月29日正式确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此,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启动了《草原文明地理标志遗址保护圈生态环境变迁监测与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级科研专项项目(以下全文简称:项目)。项目的研究目标为:明确草原重大古文化遗址生态保护范围和保护预警等级,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圈监测技术体系和保护方案,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遗址更好保护,为遗址周边区域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取材于项目中前期研究课题,借鉴国内外GIS理论,应用GIS二次开发等技术,依托蒙古文网页功能的理论和方法,开展遗址环保检测管理系统(以下全文简称:系统)的研究。系统将遗址环保监测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GIS和蒙古文网页功能三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环保监控测绘管理、技术、采集和监测体系,为遗址自然保护区的基础环保地理信息海量数据的搭建积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打下基础。同时,系统改变了环保监测管理内部信息流程和本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从而使科学化、动态化、数字化、可视化、人性化的环保监测管理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对环保监测管理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加快管理创新理念的研究,促进政府环保管理体制的更新与职能的转变、环保行政决策机制的优化和环保政务流程的再造和重组。本论文以系统设计方案为实例,以公共选择理论与治理理论等新公共管理学说为前沿视角,提出遗址环保监测管理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内部信息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形成一套完整的环保监控测绘管理、技术、采集、监测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遗址环保监测管理创新模式,也为今后遗址的科学合理有效保护以及在古遗址的生态环境监测在技术指标和监测内容方面提供技术参数和借鉴。
胡向荣[2](2011)在《基于J2EE的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不断增强,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方式与不断增长的业务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本人工作所在单位属于国家职能的机构,正处于探索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阶段,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建立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同时为以后单位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本文以国土资源厅已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为背景,利用软件工程思想,设计并开发完成了单位机关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包括业务需求分析、系统框架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等部分。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全面阐述,结合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现状和不足,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划定了问题域范围;(2)利用UML建立了系统功能模型及相关数据模型;(3)设计了具体的业务流程并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分解设计,按照数据库设计原则,进行数据库结构规划;(4)采用基于MVC的技术开发模式开发WEB环境下的应用体系使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逐步信息化,从而形成管理人员与办公设备共同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此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融合了当前流行的管理思想,即对工作流、信息流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规范管理和重复利用,为单位提供了一个先进、高效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对管理层而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力度;对员工而言,降低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系统的实施,整合了内部各部门资源,加快了信息流通、规范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朱闻杰[3](2010)在《基于UML建模的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集成》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规划部门在审批各类业务时,需要参考基础地形图、综合管线、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公众对规划部门办事的质量、效率、科学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办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率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的要求,因此规划信息化势在必行。近些年,各级规划部门在多年的信息化摸索中,陆续建立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线系统等多重系统,而背后支撑这些系统的数据多应用于围绕某项或几项业务,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互联互通而形成为信息孤岛,无法更好地发挥效益,多年来形成的凌乱、歧义的数据影响着决策科学化,因此数据集成需求日渐迫切。本文主要介绍淮安市规划局通过UML建模、GIS技术、数据集成技术,挖掘出十七条业务流,迁移相关数据,整理出相关表单,对GIS数据进行了分层编码和符号化,并对表单进行了构建。通过集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保障了规划信息化的高效运转,增加了行政审批流程的透明度。
唐代生[4](2010)在《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森林资源管理历来是林业的核心问题。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实现区域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浪潮促使森林资源规划与设计必须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和技术上的提升。传统以手工为主的规划管理手段与信息反馈的落后,以及管理过程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分析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的科学性、适应性。以3S技术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林业规划工作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就是在全球信息化和现代林业发展新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采用新技术和新的规划理论使特定区域内森林经营管理进入到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信息化时代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理论需要拓展为契机,以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为目标,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和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在系统分析CAS理论、数字规划原理、动态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以螺旋模型为原型,以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诊断与评价、规划审批与实施、实施后调控与反馈的动态过程为主线,探讨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各阶段的数字化方法。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四个方面:(1)提出了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动态螺旋模型。针对当代区域森林资源规划思想方法正发生着以动态规划为核心的深刻变革的客观现实,在分析森林资源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基础上,引用软件工程中的螺旋模型,提出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动态螺旋模型。该模型将森林资源规划过程简化为背景研究、方案编制、规划实施和调控反馈4个子过程,子过程环环相扣,迭代循环,论文以此模型为主线分别就每个子过程中的关键数字技术与方法开展研究。(2)探索了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概念框架、理论体系、技术方法。提出了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概念框架,构建数字规划理论体系;系统地研究了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动态过程机理;引入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和遗传算法原理,实现森林收获调整模型的时间与空间动态预测。(3)将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推广应用于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是一种典型地物地学信息图谱,论文从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建立过程。(4)探讨了顾及环境因素影响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四维体系结构,研发针对小班经营管理的在线智能决策软件系统。系统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科技与网络环境对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的影响日益明显,结合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内涵,在霍尔三维结构体系基础上增加第四维一环境维,强调外部环境对数字规划的重要性。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在本质上是一个以GIS为基础平台的综合办公系统,涉及到MIS、GIS、OA、工作流、网络等多种技术及它们之间的集成。通过林业信息化工程软件系统的开发实例,以森林小班经营管理为纽带,通过工作流机制将人、财、物联系在一起,实现规划审批向在线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方向转变。论文由7章组成:(1)第1章为论文的引言,介绍论文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概况,阐述开展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我国目前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第2章是关于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理论框架的探讨。从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角度,分析区域、森林、森林资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区域森林资源动态规划思想,从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地球空间信息学、知识工程等方面探讨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描述动态规划过程的螺旋模型,系统阐述数字规划的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其内涵、特点及其组成框架。为本文后续各章理论的形成、技术的实现及其在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是本文研究的起点。(3)第3章是关于数字规划实施的前提条件与表现形式方面探讨,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背景研究。分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和数据采集方法,为建立数字规划提供数据基础;将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推广应用于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实践中,提出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概念、分析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设计及建立过程。(4)第4章开始进行实际性研究,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方案编制,探讨方案编制过程中关键技术之一的森林经营空间预测模型与经营决策。分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预测与决策的辨证关系,运用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理论分析森林资源系统的自适应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目标性,从区域森林资源管理角度剖析资源利用空间优化预测模型的特点,认为森林收获安排模型及森林收获安排问题是森林规划方案编制的核心问题。运用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原则,选择木材收获量最大和期末蓄积最大为目标,实现森林收获调整多目标规划预测模型的求解过程,通过调整各分期采伐面积,解决收获安排问题。论文给出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基础模型体系,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框架,为区域森林资源预测评价及规划决策服务。(5)第5章仍为实际性研究,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规划实施审批与反馈调控,探讨两个子过程中的关键数字技术。分析了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内涵与特点、实现方法,阐述林业电子政务框架下林业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功能,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展开森林资源调控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要素分析,提出GIS支持下的森林资源调控系统框架,分析我国现行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与信息反馈途径,讨论基于时态GIS的森林小班变化监测与信息更新方法。(6)第6章为实证,分别对应第2至第5章开展实证研究。首先阐述数字林场的概念、体系结构,接着以某林场为例,在构建面向数字规划的网络及数据库存环境的基础上,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原则,讨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过程中诊断图谱、征兆图谱和实施图谱的应用;探讨马尾松林多目标收获调整的求解过程,通过调整各分期采伐面积,解决收获安排问题;按工作流机制实现小班设计与预算的在线智能决策过程;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例,采用ArcSDE中间件技术,通过使用ArcInfo的版本化功能,实现小班数据的动态监测与更新管理。(7)第7章对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袁峰,史慧昕[5](2008)在《UML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一书两证",办理过程中的申报、跟踪督办、流转控制、周期控制、核发"证、书"为核心,覆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全过程的图文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系统。首先阐述UML的符号化表示和语义描述,简要介绍UML的建模概念和特点,然后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和业务模式,给出基于UML的系统需求模型,进而建立包含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系统分析模型,实现基于UML的系统业务化建模,从而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奠定基础。
陆启鑫[6](2008)在《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资源是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土地储备制度作为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已在许多国家和城市开展。实现土地储备与土地交易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全面提升国土资源利用的效率,实时地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应用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刻不容缓。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入土地储备信息管理,结合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的收购储备业务,研究设计和开发了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探索如何满足现有业务需求进行有效土地储备信息管理,同时针对土地的空间特性,利用GIS对空间信息组织和管理实现对土地储备业务决策支持,设计和开发土地储备系统。具体技术难点包括:1土地储备业务数据模型的设计。根据土地储备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结合土地储备业务,基于数据库设计基本原理,设计了土地储备业务数据模型,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一体化建模模式,进行土地储备数据模型构建,从而实现系统对土地储备业务的图文一体化管理、历史回溯等功能。2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引入面向对象的概念和设计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了土地储备业务数据模型,形成了基于元数据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一体化土地储备数据模型,完成了系统支持土地储备信息的时空、图形一体化管理。3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开发采用多层软件体系,应用MS.net和ArcGIS平台,开发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土地储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满足了城市土地储备业务的初步应用需求,提高了办事效率,为苏州市土地储备管理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可扩展的信息平台支持。总之,本文引入GIS技术,基于土地地块的空间特性构建土地储备数据模型,从空间、时间、属性对土地储备业务进行一体化管理,为促进土地储备信息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李亚东[7](2008)在《基于特征的GIS应用软件开发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应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在林业、农业、电力、交通等领域都分别建立起了较完备的空间数据库。但由于基础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只提供了通用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如何结合领域业务逻辑,灵活应用这些空间数据,就成为了GIS应用研究的新热点问题。GIS应用开发是各个领域结合业务逻辑,充分利用空间数据的有效手段,并有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因GIS应用开发的发展的时间短、与普通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开发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没有系统化的指导方法等原因,目前的GIS应用开发具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论文以GIS应用软件开发为问题域,研究了目前GIS应用软件开发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前人在领域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将面向特征的领域工程与面向对象的应用工程方法相结合,以特征模型代替需求模型,以组件GIS做为基础设施构件的GIS应用软件开发方法,有效解决了GIS应用软件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以林业GIS应用软件开发为典型,实现了一个林场级GIS应用软件案例。具体而言主要贡献有:⑴首次以GIS应用软件开发为独立研究对象,明确讨论了GIS应用软件开发与GIS二次开发的关系,并分析总结了GIS应用开发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⑵提出了将面向特征的领域工程与面向对象的应用工程相结合,以特征模型代替需求模型、以组件GIS作为基础设施构件的一种GIS应用软件开发的新方法。⑶以林业领域为典型,运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实现了一个林场GIS应用系统的案例,并阐述了整开发个过程的技术路线、方法和步骤。
靖常峰[8](2008)在《GIS服务链模型研究及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自世纪之交以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到了GIS服务阶段,国内外学者对GIS服务(GIS Services)的研究逐步从理论走向应用。随着GIS服务应用从单个服务的简单调用转向多个服务的组合调用,GIS服务链(GIS Services chain)被提上了研究日程。目前,GIS服务链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GIS与具有业务流程特征的行业应用相结合;另一种则是通过流程化组合将简单的GIS服务结合成复杂的GIS服务。本文研究方向偏向前一种类型。作者分析了GIS服务链的理论和实现技术,构建了一种GIS服务链应用集成模型,探讨可视化建模方法;并以用户应用为核心,研究GIS服务链在分布式GIS集成应用中的空间数据快速检索机制、大数据量遥感影像高效处理策略以及分布式业务协同处理数据模型;同时以GIS服务和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并以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为应用实例,探索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系统实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参考开放GIS协会(OGC)和国际标准地理信息/地球信息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11)等国际研究组织提出的服务和服务链相关术语,并借鉴工作流技术的相关术语定义,结合GIS数据和应用特点,从GIS服务链应用的视角提出了GIS服务链相关术语定义,并以“链”为基准提出了微链、前驱服务/后继服务、前驱条件/出口规则等定义。2、从应用和技术实现视角出发,基于工作流技术参考模型,提出了GIS服务链的概念化参考模型。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GIS服务链实现的五步骤:业务抽象和服务抽象、服务链定义、服务发现与评价、服务链构建、服务链执行/监控。同时,作者还提出了GIS服务链的五层应用模型:表现层、Web应用逻辑层、应用集成层、服务层、数据层。3、分析现有分布式GIS技术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面向分布式GIS中的集成和互操作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分布式应用集成模型。该模型以服务链引擎和工作流引擎为两大核心,服务链引擎实现了数据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工作流引擎控制服务链的自动化执行和追踪、监控。4、研究了GIS服务链在分布式GIS应用中的具体问题。针对分布式空间数据检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级元数据框架的两步式数据检索技术;针对海量影像数据处理中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块思想的大数据量影像高效处理策略:针对分布式协同作业问题提出并设计了基于版本机制的FGDB数据模型。5、分析现有可视化建模技术和模型描述机制,提出了基于关系数据库和扩展ECA规则的GIS服务链建模技术。这一建模技术具有高扩展性、一致性维护、长事务处理等特性,并基于此模型和工作流技术实现了GIS服务链执行的追踪和监控。6、提出了面向用户的GIS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具有分层结构的GIS服务链评价模型。并针对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中服务的可信度低、可用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Qos用户反馈的服务信息修正设想。7、面向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行业中的新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实验系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GIS服务链分布式应用集成模型以及基于关系数据库和扩展ECA规则的服务链建模技术,并在实验系统中实现了GIS服务链执行的监控和追踪。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分布式应用集成模型能充分利用GIS服务和工作流技术的特点,实现异质数据、异构系统的集成和互操作,以及服务链的自动执行、监控与追踪。同时,该模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应用逻辑和业务逻辑分离特点,能够适应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本研究提出的基于两级元数据框架的“两步式”分布空间数据快速检索方法、基于“分块”思想的大数据量影像数据高效处理策略和面向分布式的协同编辑数据模型FGDB,解决了分布式GIS服务链应用中的现实问题,有利于GIS服务链的应用推广。
陈天伟[9](2007)在《基于J2EE的电子政务应用安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影响到电子政务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一直致力于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运作效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安全隐患的问题更是严重,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如何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力和效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可能把原有应用系统完全抛弃,而全部采用新产品、新技术从头重新应用系统,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安全平台,通过应用安全分析与设计,“整合”原有的应用系统。J2EE是基于Java技术的分布式组件计算平台规范,基于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快速开发和部署多层结构的易于移植的应用系统。它也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它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供了良好机制。本文以UML为建模语言,利用J2EE和XML技术,在J2EE平台上分析与设计一个具有安全特色的企业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首先,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电子政务的文献资料及有关标准和定义,对技术选择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详尽剖析了当前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中主流技术架构,提出了基于J2EE的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框架,给出了该设计框架下应用系统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其次,对应用安全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实现,对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点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最后,根据应用系统的系统测试情况,对测试环境和测试用例进行了详细描述,分别从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测试分析和测试小结。本系统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应用以及第三方测评,该平台能够有效解决电子政务应用中的完整性、保密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等安全问题,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原有的数据和投资,实现了各信息点之间的安全有效地互通共享,促进了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本文在应用系统与安全平台如何结合上作了一定的研究,对于以后电子政务应用安全开发设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政务规范化服务的要求,下一步工作,应加强对特色功能、与已有系统的集成、应用安全运行模式等问题细化,以及易用性方面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的完善,特别是在易用性和安全性上需要一个平衡,保证应用健康的发展。
高全叶[10](2007)在《UML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文中认为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规模日益成为反映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科研管理。传统的依赖手工或者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所进行的科研管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查询各种信息时也很不方便,数据共享性差。因此,改善高校科研信息管理效率不高的状况,开发适合高校实际需要的科研管理系统,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本文针对学校的现有条件,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功能齐全的科研管理系统。本系统包括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奖励管理、专利管理、论文专着期刊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维护八个子系统,基本满足了全校各院系和科研处科研管理需求,有效地实现了科研人员、项目信息、知识产权的全方位信息管理以及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核、立项、进度检查到鉴定完成的全过程控制。本文将UML应用于科研管理系统开发过程。首先给出了一种基于UML的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建立了科研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框架;然后分析讨论了UML在系统需求建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整个过程中的应用,给出了科研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系统的部署;最后给出了系统的具体实现。
二、基于UML的城市规划图文办公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模型结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UML的城市规划图文办公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模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的元上都遗址环保监测管理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2 遗址环保监测管理模式研究 |
2.1 遗址环保监测管理现状分析 |
2.2 遗址环保监测管理协同模式研究 |
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环保监测管理系统设计 |
3.1 系统架构设计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环保监测管理功能设计 |
3.4 系统网络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环保监测管理系统信息安全设计 |
4.1 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
4.2 系统的安全支撑体系 |
4.3 本章小结 |
5 环保监测管理系统蒙古文网页设计 |
5.1 蒙古文网页的概述 |
5.2 蒙古文网站的设计 |
5.3 蒙古文动态网站模板中数据库逻辑设计 |
5.4 网站模板中用户控件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环保监测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6.1 数据标准化 |
6.2 数据库建设内容 |
6.3 数据库设计 |
6.4 数据库的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7 环保监测管理系统开发实现 |
7.1 系统总体功能的实现 |
7.2 系统环保监测管理功能的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着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基于J2EE的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及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价值 |
1.4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原理 |
2.1 统一建模语言 |
2.2 开发及设计技术 |
2.2.1 J2EE 框架技术 |
2.2.2 分布式通信技术 |
2.2.3 架构方式 |
2.3 MVC 设计模式 |
2.3.1 MVC 模式思想 |
2.3.2 MVC 模式特点 |
2.4 基于ArcGIS Engine 的GIS 应用开发 |
2.5 基于Oracle+ArcSDE 数据库环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目标 |
3.2 系统性能要求 |
3.3 系统功能要求 |
3.4 对象模型分析 |
3.4.1 用例设计 |
3.4.2 时序图 |
3.4.3 类图 |
3.5 系统MVC 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系统设计 |
4.1 概要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体系结构设计 |
4.1.3 网络拓扑设计 |
4.1.4 功能结构设计 |
4.2 详细设计 |
4.2.1 规划管理模块设计 |
4.2.2 计划指标模块设计 |
4.2.3 空间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4.2.4 质量检测模块设计 |
4.2.5 规划成果模块设计 |
4.2.6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3.2 数据库设计步骤 |
4.3.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3.4 数据库物理设计 |
4.4 系统实现 |
4.4.1 WSH 整合框架模型实现 |
4.4.2 MVC 模式访问应用数据库 |
4.4.3 分布式通信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实施 |
5.1 系统测试 |
5.1.1 测试方法 |
5.1.2 测试内容 |
5.1.3 测试用例设计 |
5.1.4 测试分析 |
5.2 系统实施 |
5.2.1 实施过程 |
5.2.2 实施效果 |
5.2.3 系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系统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UML建模的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 文章的组织 |
2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相关介绍 |
2.1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 |
2.2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 |
2.2.1 以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主体结合GIS的静态的城市管理信息建设 |
2.2.2 以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主体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动态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
2.2.3 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设 |
2.3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需求产生的背景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开发设计原则 |
3.1.1 实用性和易用性原则 |
3.1.2 先进性原则 |
3.1.3 高效性原则 |
3.1.4 集成性原则 |
3.1.5 标准化和开放性原则 |
3.1.6 高可靠性原则 |
3.1.7 可维护性原则 |
3.1.8 可扩展性原则 |
3.1.9 经济时效性原则 |
3.2 系统集成的目标 |
3.3 系统总体结构 |
4 系统详细设计 |
4.1 UML建模机制 |
4.2 UML建模的基本元素 |
4.2.1 UML中的事物 |
4.2.2 UML中的关系 |
4.2.3 UML中的图 |
4.3 UML详细建模 |
4.3.1 UML建立用户模型 |
4.3.2 UML建模软件 |
4.3.3 UML建立用例 |
4.3.4 类的设计 |
4.4 图形表单组件 |
4.4.1 MapObjects介绍 |
4.4.2 MapObjects的特点 |
4.4.3 MapObjects的二次开发应用 |
4.5 业务表单的构建 |
4.5.1 构建设计 |
4.5.2 业务划分原则 |
4.5.3 计数器设计 |
4.6 GIS数据的存储 |
4.7 图形表单符号化 |
4.7.1 符号库参考标准 |
4.7.2 符号化的方法 |
4.7.3 点状符号的制作 |
4.7.4 线状符号的制作 |
4.7.5 面状符号的制作 |
4.8 系统子模块介绍 |
4.8.1 督察督办子系统 |
4.8.2 违法查处子系统 |
4.8.3 扫描子系统 |
4.9 使用帮助设计 |
5 数据库分层设计及数据集成 |
5.1 空间数据引擎 |
5.2 GIS空间数据分层设计 |
5.3 属性编码设计 |
5.3.1 地形图编码设计 |
5.3.2 管线分层 |
5.3.3 管线符号编码设计 |
5.4 数据集成原理 |
5.5 系统集成面临的困难 |
5.6 数据集成的实施 |
5.6.1 数据集成实施的优先级 |
5.6.2 数据集成应用 |
5.7 数据集成质量的检验 |
6 空间数据库的优化 |
6.1 出现性能问题的原因 |
6.1.1 数据库连接使用不当 |
6.1.2 索引表设置不合理 |
6.1.3 共享池设置过小 |
6.1.4 日志文件设置不合理 |
6.2 数据库优化的方案 |
6.2.1 表空间使用的数据块大小的设置 |
6.2.2 表空间初始大小的设置 |
6.2.3 定期地清除数据文件碎片和ArcSDE日志 |
6.2.4 定期重新计算和重建ArcSDE的空间索引 |
6.2.5 自动关闭空闲的sde连接 |
6.2.6 动态规划法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ζ1.1 立题的背景 |
ζ1.2 立题的意义 |
1.2.1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
1.2.2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ζ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ζ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探索目标 |
ζ1.5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理论框架的探讨 |
ζ2.1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概念框架 |
2.1.1 几个基本概念 |
2.1.1.1 区域 |
2.1.1.2 森林 |
2.1.1.3 森林资源 |
2.1.1.4 规划 |
2.1.1.5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 |
2.1.2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作用 |
ζ2.2 动态规划过程的螺旋模型 |
2.2.1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理论发展 |
2.2.2 森林资源动态规划思想内涵 |
2.2.3 动态规划过程的螺旋模型 |
ζ2.3 基于动态螺旋模型的数字规划原理 |
2.3.1 数字规划内涵 |
2.3.2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理论基础 |
ζ2.4 基于螺旋模型的数字规划框架 |
ζ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与信息图谱研究 |
ζ3.1 数据、信息与数字化 |
ζ3.2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及其来源 |
ζ3.3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的采集 |
3.3.1 基于地面测量方法的空间数据采集 |
3.3.2 基于GPS的空间数据采集 |
3.3.3 基于遥感的空间数据采集 |
3.3.4 基于摄影测量的空间数据采集 |
ζ3.4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 |
3.4.1 地学信息图谱概念 |
3.4.2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概念与类型 |
3.4.3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设计及建立 |
3.4.4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模型 |
ζ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数字规划的森林经营预测与决策 |
ζ4.1 森林经营与经营预测模型概述 |
4.1.1 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 |
4.1.2 森林经营预测与决策的辩证关系 |
4.1.3 森林经营预测模型及其特点 |
ζ4.2 森林经营空间预测模型 |
4.2.1 森林非空间优化经营预测模型及其局限性 |
4.2.2 森林景观空间分析与空间优化经营预测模型 |
4.2.3 森林空间分析与空间优化经营模型发展方向 |
ζ4.3 森林收获调整多目标规划预测模型 |
4.3.1 CAS与森林收获调整 |
4.3.2 森林收获调整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4.3.3 森林收获调整建模原则及多目标确定 |
4.3.4 多目标的求解方法 |
ζ4.4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预测模型体系 |
ζ4.5 数字规划中基于工作流的在线智能空间决策 |
4.5.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4.5.2 基于工作流的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
ζ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规划中的实施审批与反馈调控技术 |
ζ5.1 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内涵与特点 |
5.1.1 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内涵 |
5.1.2 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特点 |
ζ5.2 森林资源规划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功能框架 |
5.2.1 森林资源规划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基本功能 |
5.2.2 林业电子政务框架下的林业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功能 |
ζ5.3 区域森林资源调控系统的理论分析 |
ζ5.4 区域森林资源调控系统分析 |
5.4.1 森林资源系统调控要素分析 |
5.4.2 区域森林资源调控系统分析 |
ζ5.5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与信息反馈 |
ζ5.6 基于时态GIS的森林小班变化监测与信息更新 |
5.6.1 时态GIS概念及应用原理 |
5.6.2 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5.6.3 森林小班数据的更新 |
5.6.4 时空数据模型 |
ζ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应用实例 |
ζ6.1 数字规划的一个重要区域层次-数字林场 |
6.1.1 数字林场概念 |
6.1.2 数字林场体系结构 |
ζ6.2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应用实例 |
6.2.1 网络及数据库环境设计 |
6.2.1.1 网络与计算机环境设计 |
6.2.1.2 数据库设计 |
6.2.2 背景研究 |
6.2.2.1 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6.2.2.2 森林资源系统征兆图谱 |
6.2.2.3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诊断图谱 |
6.2.2.4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实施图谱实例——森林立地质量预测模型与预测分 布图 |
6.2.3 森林收获调整多目标规划预测模型求解 |
6.2.3.1 求解过程 |
6.2.3.1.1 调整期的确定 |
6.2.3.1.2 期末龄级结构的确定 |
6.2.3.1.3 每公顷蓄积量的预测 |
6.2.3.1.4 遗传优化求解过程 |
6.2.4 森林经营规划在线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
6.2.4.1 森林小班经营规划活动的内容与特点 |
6.2.4.2 森林经营活动的决策模型 |
6.2.4.3 系统的功能实现 |
6.2.5 基于时态GIS的小班变化监测 |
ζ6.3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应用效果评价与前景 |
ζ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市土地储备概述 |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3.3 存在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 |
第二章 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2.1 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 |
2.1.1 UML的特点 |
2.1.2 UML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过程 |
2.1.3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2.2 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1 土地储备业务需求分析 |
2.2.2 业务特点分析 |
2.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4 系统数据分析 |
2.3 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1 系统的总体逻辑结构 |
2.3.2 系统模块结构功能设计 |
2.4 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
2.4.1 系统的数据组织 |
2.4.2 系统的数据模型设计 |
2.4.3 系统的业务数据库设计 |
2.4.4 系统的数据建库设计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ArcGIS体系结构 |
3.2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管理 |
3.2.1 ArcSDE—空间数据引擎 |
3.2.3 ArcSDE性能优化问题 |
3.3 基于ArcGIS Engine的GIS应用系统开发 |
3.4 基于ArcIMS的WebGIS构建技术 |
3.4.1 ArcIMS的运行机制 |
3.4.2 ArcIMS地图服务的建立 |
3.4.3 ArcIMS性能优化和调整 |
3.5 基于GIS+MIS+OA的图文一体化技术 |
3.6 空间量算算法及应用 |
3.6.1 基本原理 |
3.6.2 在ArcIMS下实现距离量算 |
3.7 宗地图的绘制与输出 |
3.8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初步应用 |
4.1 系统构成 |
4.1.1 数据资料 |
4.1.2 系统总体结构 |
4.1.3 系统配置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总体流程描述 |
4.2.2 系统主要功能 |
4.2.3 Web信息发布功能 |
4.3 系统运行与初步应用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特征的GIS应用软件开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信息系统概况 |
1.1.2 组件GIS 技术 |
1.1.3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现状 |
1.1.4 GIS 应用系统开发概况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依据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基础理论知识 |
2.1 应用工程 |
2.2.1 应用工程概念 |
2.2.2 应用工程的三个主要阶段 |
2.2.3 应用工程相关理论与技术 |
2.2 领域工程 |
2.2.1 领域工程概念 |
2.2.2 领域工程三个主要阶段 |
2.2.3 领域工程主要方法 |
2.3 领域工程与应用工程的关系 |
2.4 特征与特征模型 |
2.4.1 特征概念 |
2.4.2 特征模型 |
2.5 面向特征的领域工程方法 |
2.5.1 FODA 方法 |
2.5.2 FORM 方法 |
2.5.3 FeatuRSEB 方法 |
3 基于特征的GIS 应用软件开发方法 |
3.1 理论依据 |
3.2 方法的提出 |
3.3 技术路线 |
3.3 基于特征的GIS 应用软件开发步骤 |
3.3.1 领域特征模型的建立 |
3.3.2 特定应用特征模型的定制 |
3.3.3 特定应用特征模型的实现 |
3.4 方法的现实意义 |
3.4.1 使所开发的产品更符合特定领域的业务逻辑 |
3.4.2 使所开发的产品更具有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
3.4.3 能够使GIS 应用系统的开发实现增量式发展 |
4 F-Star 林场GIS 应用系统开发背景 |
4.1 我国现代林业信息化概况 |
4.1.1 现代林业与林业信息化 |
4.1.2 数字林业 |
4.2 林业GIS 应用现状 |
4.3 F-STAR 林场GIS 应用系统介绍 |
4.3.1 系统简介 |
4.3.2 系统开发原则 |
4.3.3 系统结构设计 |
4.3.4 系统主要业务模块 |
4.4 F-STAR 林场GIS 应用系统建设的现实意义 |
4.5 技术方案与建模工具 |
4.5.1 方案 |
4.5.2 技术路线 |
4.5.3 建模工具 |
5 F-Star 林场GIS 应用系统特征模型的定制 |
5.1 林业GIS 应用开发领域建模 |
5.1.1 领域边界模型的建立 |
5.1.2 领域信息源的识别与确定 |
5.1.3 建立领域术语字典 |
5.1.4 原有样本应用系统需求的整理 |
5.1.5 原有样本应用系统需求关系识别 |
5.1.6 建立林业GIS 应用领域模型 |
5.2 F-STAR林场GIS 应用系统特征模型的定制 |
5.2.1 定制方法与步骤 |
5.2.2 基于领域特征模型进行需求分析 |
5.2.3 特定应用框架的定制与检验 |
6 F-Star 林场GIS 应用系统的实现 |
6.1 实现的方法与步骤 |
6.1.1 F-Star 林场GIS 应用系统特征模型到概念构件的的映射 |
6.1.2 基于组件GIS 的F-Star 林场GIS 应用系统对象模型的建立 |
6.2 部分业务功能的关键算法与原理 |
6.3 F-STAR林场GIS 应用系统的实现的功能 |
6.3.1 基础功能 |
6.3.2 业务功能 |
7 结语 |
7.1 创新点 |
7.2 结果 |
7.3 结论与讨论 |
7.3.1 结论 |
7.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硕士期间获得成果清单 |
致谢 |
(8)GIS服务链模型研究及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GIS服务 |
1.1.1 GIS服务概念 |
1.1.2 GIS服务发展 |
1.1.3 相关国际研究组织 |
1.1.4 相关协议和规范 |
1.1.5 GIS服务注册中心 |
1.2 GIS服务链与工作流技术 |
1.2.1 服务链 |
1.2.2 GIS服务链概念 |
1.2.3 工作流技术 |
1.2.4 GIS服务链与工作流技术的结合 |
1.3 GIS服务链模型及基于工作流技术实现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GIS服务链理论基础研究 |
2.1 GIS服务和服务链相关术语 |
2.1.1 GIS服务相关术语 |
2.1.2 GIS服务链相关术语 |
2.2 GIS服务链参考模型 |
2.2.1 GIS服务链与应用模型的集成 |
2.2.2 GIS服务链与工作流的集成 |
2.3 GIS服务链分类 |
2.3.1 OGC分类方法 |
2.3.2 有向图分类方法 |
2.3.3 根据节点关系的分类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IS服务链相关技术及实现模型 |
3.1 GIS服务链应用模型 |
3.1.1 分布式GIS服务链应用实例 |
3.1.2 GIS服务链应用模型 |
3.2 GIS服务链实现模型 |
3.3 GIS服务链技术框架体系 |
3.3.1 网络层 |
3.3.2 数据消息传输 |
3.3.3 服务描述技术——WSDL |
3.3.4 服务注册发布技术——UDDI |
3.3.5 服务发现技术 |
3.3.6 服务链可视化表达方法 |
3.3.7 服务链描述语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集成模型研究 |
4.1 工作流和GIS服务链 |
4.1.1 研究目标 |
4.1.2 互操作实现技术 |
4.1.3 分布式处理能力 |
4.2 分布式GIS集成研究现状 |
4.2.1 分布式GIS集成方式发展 |
4.2.2 分布式GIS集成技术——分布式对象技术 |
4.3 基于工作流的GIS服务链集成模型 |
4.3.1 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模型 |
4.3.2 分布式GIS服务链集成主要研究内容 |
4.4 两步式空间数据检索机制 |
4.5 基于"分块"思想的大数据量影像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
4.5.1 大数据量影像数据"分块"处理思想 |
4.5.2 以滤波处理为例窗口数据高效读取算法 |
4.6 基于版本机制的协同编辑数据模型 |
4.6.1 协同编辑的问题 |
4.6.2 基于版本的FGDB协同编辑数据模型 |
4.6.3 FGDB工作过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和扩展ECA规则的GIS服务链建模 |
5.1 建模要素及关系 |
5.2 建模研究现状 |
5.2.1 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 |
5.2.2 基于活动网络图的建模方法 |
5.2.3 基于UML活动图的建模方法 |
5.3 基于关系数据库和扩展ECA规则的服务链建模方法 |
5.3.1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服务链模型描述技术 |
5.3.2 基于扩展ECA规则的服务链激发机制 |
5.3.3 控制链和数据链的交互 |
5.3.4 服务链引擎和工作流引擎的交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GIS的服务链性能评价初步研究 |
6.1 面向用户的Qos评价指标体系 |
6.1.1 Qos概述 |
6.1.2 Qos评价指标分类 |
6.1.3 面向用户的Qos评价指标体系 |
6.1.4 基于Qos反馈的服务信息修正设想 |
6.2 面向GIS的服务链性能分层评价模型 |
6.3 GIS空间数据评价指标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GIS服务链应用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
7.1 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新需求 |
7.1.1 跨部门协同办公 |
7.1.2 上下多级部门间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 |
7.1.3 新需求分析 |
7.2 GIS服务链的解决方案 |
7.2.1 数据的封装 |
7.2.2 业务流程和功能的封装 |
7.3 基于服务链的UPGIS系统 |
7.3.1 系统架构 |
7.3.2 系统实例 |
7.4 基于关系数据库和扩展ECA规则的服务链模型设计和实现 |
7.4.1 GIS服务链模型的数据库设计 |
7.4.2 ECA规则建模 |
7.4.3 服务链模型的实例 |
7.5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GIS服务链执行追踪与监控实现 |
7.5.1 承诺制办公时间设定 |
7.5.2 表格字段级权限控制和打印数量监控 |
7.5.3 业务办理过程追踪监控 |
7.5.4 业务办理时间监控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内容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工作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9)基于J2EE的电子政务应用安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术语说明 |
1.4 本人主要工作及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技术选型 |
2.1 系统运行平台选择 |
2.2 部署结构 |
2.2.1 C/S结构 |
2.2.2 B/S结构 |
2.2.3 两种部署结构的对比 |
2.3 技术工具的选择 |
2.3.1 UML与 Rose |
2.3.2 IDE |
2.3.3 应用服务器 |
2.3.4 数据库 |
2.3.5 全文检索工具 |
2.3.6 Java与 XML,EJB与 COM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政务平台及应用系统架构 |
3.1 电子政务平台 |
3.1.1 J2EE组成 |
3.1.2 J2EE体系结构分析 |
3.1.3 电子政务平台架构 |
3.2 应用系统架构 |
3.2.1 三层结构 |
3.2.2 表现层 |
3.2.3 业务层 |
3.2.4 数据层 |
3.3 MVC应用系统架构设计 |
3.3.1 Struts的概念和体系结构 |
3.3.2 Struts的体系结构 |
3.3.3 从视图角度(View) |
3.3.4 从模型角度(Model) |
3.3.5 从控制器角度(Controller) |
3.3.6 Liferay与 Portal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用系统实现 |
4.1 建设目标 |
4.2 业务需求 |
4.3 需求分析 |
4.4 总体设计 |
4.5 详细设计 |
4.5.1 内网网站 |
4.5.2 办公系统 |
4.5.3 日常办公 |
4.5.4 公文管理 |
4.5.5 信息报送处理 |
4.5.6 信息资源库 |
4.5.7 系统管理 |
4.5.8 与现有应用的接口 |
4.5.9 应用安全接口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安全分析与实现 |
5.1 应用安全分析 |
5.2 安全平台建设 |
5.3 应用安全设计与实现 |
5.3.1 应用和安全的接口关系 |
5.3.2 安全保障机制 |
5.3.3 关键业务安全设计 |
5.3.4 应用安全实现示例 |
5.4 安全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点 |
6.1 JAVA设计模式 |
6.2 公文留痕处理 |
6.3 文件全文检索 |
6.4 数据交换与数据迁移 |
6.5 应用安全防范技术 |
6.6 JMS消息服务 |
6.7 系统架构设计技术 |
6.8 大型数据库技术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系统测试 |
7.1 测试配置 |
7.2 功能性 |
7.3 可靠性 |
7.4 效率性 |
7.5 易用性 |
7.6 兼容性 |
7.7 安全性 |
7.8 应用安全接口测试 |
7.9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论文主要工作概述 |
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UML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
1.2.1 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
1.2.2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3 国内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
1.3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内容分布 |
2 统一建模语言 UML |
2.1 统一建模语言UML |
2.1.1 UML 的发展 |
2.1.2 UML 的内容 |
2.1.3 UML 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
2.2 UML 建模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
3.1.1 系统总体需求 |
3.1.2 项目管理子模块具体需求 |
3.1.3 经费管理子模块具体需求 |
3.1.4 成果管理子模块功能需求 |
3.1.5 奖励管理子模块功能需求 |
3.1.6 专利管理子模块功能需求 |
3.1.7 论文专着期刊管理子模块功能需求 |
3.1.8 用户管理子模块功能需求 |
3.1.9 系统维护子模块功能需求 |
3.2 系统性能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基于UML 的建模过程 |
4.2 需求建模 |
4.2.1 需求建模的必要性 |
4.2.2 捕获需求 |
4.2.3 顶层用例及其用例图 |
4.2.4 用例细化及其用例图 |
4.3 静态结构模型 |
4.3.1 静态结构模型简介 |
4.3.2 类的识别 |
4.3.3 建立类图 |
4.4 动态行为模型 |
4.4.1 动态行为模型简介 |
4.4.2 建立时序图 |
4.4.3 建立活动图 |
4.5 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物理模型 |
5.1.1 建立构件图 |
5.1.2 建立部署图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2.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5.2.2 开发平台、数据库和Web 服务器的选择 |
5.3 系统的具体实现 |
5.3.1 类图模型到关系数据库的映射 |
5.3.2 实现后的系统 |
5.4 系统的实施情况和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基于UML的城市规划图文办公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模型结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的元上都遗址环保监测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 孙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2]基于J2EE的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向荣.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3]基于UML建模的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集成[D]. 朱闻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4]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D]. 唐代生. 武汉大学, 2010(10)
- [5]UML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 袁峰,史慧昕.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24)
- [6]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陆启鑫.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07)
- [7]基于特征的GIS应用软件开发方法研究[D]. 李亚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8]GIS服务链模型研究及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实现[D]. 靖常峰. 浙江大学, 2008(03)
- [9]基于J2EE的电子政务应用安全设计与实现[D]. 陈天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10]UML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D]. 高全叶.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