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磷酸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初步建议

云南省磷酸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初步建议

一、云南省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初步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炜[1](2021)在《云南省矿产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矿产资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因此,进行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这对平衡社会经济与矿产资源环境的关系也极其重要。本研究选取云南省矿产开发区,建立包含多因素的矿产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原始值使用极差变换法消除量纲,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求和法得到各矿产开发区分值,然后划分各矿产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级别,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促进云南省矿产开发区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一方面,对于促进云南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云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以此成果为依托,建立区域承载力评估、监测、预警系统,进而发布承载力监测预警报告。同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及制定国家宏观战策略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9个矿产开发区的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高,占矿产开发区面积的10.21%,主要分布在保山市、普洱市、昭通市、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和迪庆州;14个矿产开发区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占20.26%,主要分布在昆明市、玉溪市、丽江市、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德宏州和迪庆州;23个矿产开发区的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等,占26.57%,主要分布在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州、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和怒江州;14个矿产开发区的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占32.76%,主要分布在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临沧市、红河州和迪庆州;8个矿产开发区的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占10.20%,主要分布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大理州。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而且也可为其它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了参考。

赵玉婷,许亚宣,李亚飞,董林艳,李小敏[2](2020)在《长江流域“三磷”污染问题与整治对策建议》文中认为总磷已成为长江的首要污染物。长江中上游总磷污染严重的地区与"三磷"(磷矿、磷化工、磷石膏库)的主要分布区呈现大体上的空间一致性。"三磷"治理成为长江经济带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水环境治理的关键节点。以长江流域"三磷"集聚的中上游省(市)为例,通过识别磷矿资源空间分布及依托磷矿优势形成的磷化工产业带分布情况,研判长江流域"三磷"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关键问题,建议分类加强治理和管控措施如下:推进磷矿业加工转型升级,优化磷矿资源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合理布局磷化工产业,推进涉磷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加大磷石膏堆存历史遗留问题的整治和监控,谨防磷石膏综合利用带来新的环境风险。

周莹[3](2020)在《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旅游价值识别及展示》文中提出采矿业作为传统重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和逐渐枯竭的矿产资源形成了大量的矿山废弃地,长期闲置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土地资源浪费等复杂问题,因此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矿山废弃地修复与再利用的过程中大多采用植被覆绿的方式或有部分将矿山废弃地打造为矿山公园,传统方式忽略了矿山废弃地自身的特色与内涵,使得矿山废弃地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良好体现。由此,站在旅游开发角度对矿山废弃地的旅游价值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的旅游价值适类讨论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展示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矿山废弃地合理修复与利用,为矿山废弃地旅游开发提供新方向。本文以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为研究对象,探索矿山废弃地提取方法,在对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进行提取后,对区域内矿山废弃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区域立地条件和特征,从旅游利用角度将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划分为景观型废弃地、遗迹型废弃地、康养型废弃地、载体型废弃地和其他低旅游价值废弃地五种类型。利用旅游资源要素识别出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康养价值和其他价值,综合矿山废弃地类型特征后适类提出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展示模式,最后选取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矿山废弃地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借助ArcGIS、91卫图、LocaSpace Viewer等软件,采用遥感影像判读法、基于规则DEM的地形坡度提取法等方法对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及潜在废弃地进行提取,获得了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等关键数据。(2)云南高原旅游价值主要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康养价值和其他价值五种类型。(1)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美学价值主要通过自然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与艺术之美进行识别。其中自然之美可以从造型美、线条美、色彩美等角度进行识别,历史之美与文化之美主要通过矿山废弃地带给审美主体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等方面识别,而艺术之美是自然、历史、文化三者的融合与强化。(2)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科学价值主要通过典型性、科技性、独特性和代表性进行识别。科学价值体现在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矿藏资源类型、矿种品位的罕见程度与丰度,也体现在矿山建造方式及采矿技术,还体现在矿床地质特征及开采形成的剖面或岩石露头的典型性与代表性。(3)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通过有形的矿业遗迹、工矿业小镇和无形的矿业开采历史及工矿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识别。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采矿文物、矿产建筑、采矿业遗址及工业城市上,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工矿业文化中。(4)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康养价值主要通过单体康养旅游要素和康养旅游环境两方面进行识别。康养价值既体现在具有康体养生功能的水、土、岩、气、生等自然要素中,又体现在适宜发展康养旅游的矿洞、矿道等矿区小环境中。(5)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其他价值主要通过不同维度评估,包括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消极价值、社会价值、遗产价值、品牌价值、休闲游憩价值等方面。(3)综合考虑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类型和旅游价值的特征,提出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的展示方式主要包括矿山公园、矿业小镇、养生矿山和矿山游乐园四种。(1)矿山公园适用于美学价值较为突出的景观型废弃地,具体包括但不仅限于景区型矿山公园、科普型矿山公园、度假型矿山公园等形式。(2)矿业小镇借助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遗迹型废弃地,是对矿山废弃地内部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利用,重点展示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3)养生矿山主要适用于以康养价值为主的康养型废弃地,一般借助洞穴医疗、深地医学及康养旅游等相关理念进行打造。(4)矿山游乐园主要适用于载体型废弃地,具体包括矿山赛事场地和矿山游乐场两种表现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载体型废弃地的地形地势条件。(4)选取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绿汁镇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具有潜在的康养价值。其中美学价值能够通过绿汁江的自然之美、绿汁镇的历史之美与矿工认同感带来的文化之美进行识别,科学价值主要通过绿汁矿区矿产资源品位及丰度以及矿区采矿技术、矿山建造方式、矿区建筑、矿区地质特征等进行识别。历史文化价值通过绿汁矿业遗迹景观、矿区时代特色建筑以及“矿镇结合”的发展方式进行识别。康养价值是绿汁矿山废弃地的潜在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利用。(2)根据立体条件与旅游价值表现,绿汁镇矿山废弃地主要采用矿业小镇的旅游价值展示方式,打造“共和国铜矿时光记忆小镇”。

吴琼慧,刘志学,陈业阳,滕巍,刘晓帆,戴永立[4](2020)在《长江经济带“三磷”行业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总磷成为长江经济带水体首要污染因子,长江流域的总磷污染开始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含磷肥、含磷农药、黄磷制造等)、磷石膏库〕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等7省市,企业分布与长江总磷污染程度呈正相关.介绍了我国"三磷"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全面梳理长江经济带7省市"三磷"行业环境污染现状,进一步指出现阶段"三磷"行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①磷石膏库防渗不到位、渗滤液无法有效收集;②磷肥企业雨污分流不完善、初期雨水收集设施不规范;③黄磷企业"点天灯"、无组织废气排放控制不严;④含磷农药企业母液处理回收难度大;⑤磷矿矿井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贮矿场雨污分流不彻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规范化整治建议,即完善企业雨污分流以及加强黄磷尾气综合利用、含磷农药母液处理、磷石膏综合利用等.结合国家层面宏观管控要求,剖析了现阶段"三磷"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①完善"三磷"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②继续强化"三磷"排查整治专项行动;③加强环境综合监管力度及效能;④政策层面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

洪诗佳[5](2019)在《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磷矿资源约束矛盾的日益突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如何提高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湖北省作为我国磷矿资源大省,磷矿储量居全国第一,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在对当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地方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为此,对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了解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期达到以最少资源消耗和最小生态环境破坏,获取最大效益产出的目的,是湖北省磷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上述背景,本研究首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探讨,全面梳理了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并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产业经济学、资源禀赋理论等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关理论的探讨,对矿业经济区、磷矿资源保护、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构建了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后,选取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为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同时,对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实际采矿能力、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以及环境治理投资对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效率具有显着影响;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值整体偏低,且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四大磷矿区之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平相差较大,主要受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影响。最后,依据前期调研现状与实证结果,从技术改进、资源整合、政策法律制定等几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了促进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方传棣[6](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任思达[7](2019)在《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被称之为“中国奇迹”。其中,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地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表明,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长期以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资源环境的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和资源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矿业,更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持续上升、对外依存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已逐步显现。面对传统的矿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矿业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发展,已是当前矿业经济发展所将面临的首要担当。然而,随着有关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探讨逐渐进入众人的视线,针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研究,仍更多的集中于国家尺度或者某地区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缺乏矿业发展问题时空分布特征的探讨,且随着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完善,矿业经济的绿色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因此,有必要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十三五”时期矿业绿色发展新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完善矿业在地理空间视角实证研究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为各地区矿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状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脱钩分析模型、协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明确了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并针对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现状,结合绿色矿业发展的新内涵,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量化分析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多种模式以及相关路径,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各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历程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时间维度上,中国矿业经济经历了调整准备阶段、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阶段、环境治理与保护阶段、绿色开采及绿色矿山阶段以及绿色矿业阶段五个阶段。空间维度上,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西部地区在资源储量方面优势突出,地质勘查投入高,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矿业环境恢复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东部地区资源总储量相对较少,但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好,矿业发展稳健有序,大中型矿企占比相对较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良好;中部地区在地质勘查投入金额低于西部地区,但同样存在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矿业发展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等问题;东北地区矿业发展相对成熟,经济效益较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但历史遗留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传统矿业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2)从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质量来看,矿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体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较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逐年增强,但对整体的就业影响相对较弱,能源消费压力日益加大,个别行业的能耗仍然较高,仍需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综合利用效率。(3)基于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内涵,从经济、环境、政策、技术、产业、社会六个方面出发,通过研究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所构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研究期间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四个区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作为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矿业绿色发展水平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东北部、中部次之,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较差。(4)基于所构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别地区矿业绿色发展程度水平,提出了“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政策引导型”、“产业、政策驱动型”、“技术、产业支撑型”和“环保优先型”五种不同类型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其中,“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发展模式包含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天津、上海和浙江7个省市;“政策引导型”包含河北、吉林、黑龙江、重庆、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市;“产业、政策驱动”型包含山西和内蒙2个省份;“技术、产业支撑型”包含14个省份;“环保优先型”仅包含西藏1个省份。(5)针对五种不同类型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结合31个省市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特征,明确各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基本形势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下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路径。其中,“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发展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利用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矿业转型,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环境改善;(2)提高大中型矿业企业占比,加强矿种差别化管理,科学调减矿山数量,合理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推进矿业结构调整优化;(3)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力度,全面推进矿业绿色发展;(4)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以上海为首,发挥上海、浙江和广东三个省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政策引导型”发展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为矿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2)提高技术水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矿业转型升级;(3)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矿业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矿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推进矿业绿色发展;(5)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共享,服务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的发展路径为:(1)加强政策引导,挖掘新的矿业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2)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落实选冶加工和矿业开发“走出去”;(3)降低资源的消耗水平,提高矿业的技术水平;(4)在产业结构转变,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则根据所包含省份情况,分为“中庸组”、“潜力组”和“劣势组”进行讨论。针对“中庸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突显发展优势;(2)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转型;(3)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落实优惠政策。针对“潜力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发挥各省特色,挖掘矿业发展潜力;(2)完善矿业发展相关政策,引导支持矿业绿色发展。针对“劣势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加强技术研究,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2)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国家政策,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相对之下,“环保优先型”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因地制宜,因矿制宜,使资源环境优势带动全局发展;(2)弥补技术、产业、社会方面的短板,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梅昭容[8](2019)在《晋宁露天磷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的开采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土地资源损毁。在露天矿区附近,不断有原生土地被工矿用地侵占,完成开采任务的排土场与尾矿库则不断被复垦为耕地与草地,使得露天矿区成为土地利用变化最频繁,生态环境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如果不及时对这种土地要素变化加以监测与评估,将给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将遥感与GIS技术等空间分析手段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相结合,能够深入探究这种土地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布方式以及内在驱动机制,为采矿单位制定后续工作计划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大型国有露天磷矿为主要研究区,借助统计年鉴等文字资料,在GIS技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统计学知识的支持下,以2007年CBERS-02B影像,2013年ZY-3影像与2017年GF-2影像为基础数据,对研究区2007-2017年土地利用信息与景观格局特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并从自然与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了造成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露天矿区的10年间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较准确的遥感监测:首先针对露天矿区典型地物的光谱与纹理特征,构建了分类特征集,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完成了主要地物类型的提取。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椒盐”噪声并大幅度提高分类精度。随后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与转移矩阵反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以及流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晋宁露天矿区的土地结构在2007-2013年变化明显,而在2013-2017年后趋于稳定。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不同时期采矿用地对周边植被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侵扰,以及对尾矿库的复垦工作初见成效带来的草地与林地面积增加。(2)从景观类型与景观水平两个层次直观分析了晋宁矿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将时间序列上的景观格局指数与移动窗口分析法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可视化。结果表明在10年间,晋宁露天矿区的景观破碎化与多样性指数由四周向中心蔓延,且由于缺乏除了采矿活动以外的典型经济活动,逐渐形成了露天矿区与山体林地为斑块团聚中心,外排土场至城镇边缘斑块离散分布的景观格局。(3)定量分析了不同自然与人为驱动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自然因素中海拔因素主要对高程在2000-2200m区间地区的景观格局造成影响,而植被等环境因子则通过促进低植被覆盖区的生态过程进展与阻止高植被覆盖区景观格局进一步复杂两方面影响景观格局的形成。影响景观格局的人为因素可以分为磷矿产业发展,政策调控与城市建设三个方面,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对景观环境的塑造产生影响。

陈凯[9](2019)在《油酸改性胶磷矿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应用》文中指出磷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元素,因此磷肥对农业增产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刺激磷肥的需求增加,而磷肥的主要来源为磷矿。由于我国磷矿大部分为中低品位且组分复杂难选的胶磷矿,因此对胶磷矿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然而,脂肪酸作为胶磷矿浮选的常用捕收剂,具有选择性差和药剂用量大等缺点,难以对胶磷矿进行高效的开发和利用。前期研究工作表明,对脂肪酸捕收剂进行改性和组合用药可增加药剂浮选性能和分选性,对浮选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等有利于胶磷矿的开发利用。本课题以油酸为原料,采用改性和组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新型捕收剂的制备,通过对湖北宜昌地区硅钙质胶磷矿进行浮选,考察了捕收剂的浮选性能,并研究了捕收剂性能与矿物作用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油酸为原料进行改性,得到一种含有羟基和膦基的脂肪酸型捕收剂ZQ-1,再按一定质量比与本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多羟基脂肪酸捕收剂ZQ-2组合用药,即为所研发的复合型油酸改性捕收剂ZQ-C。通过环氧值并以单矿物磷灰石的浮选回收率指标对合成的捕收剂ZQ-1进行初步评价,探究捕收剂合成过程中物料配比、合成温度及合成时间,确定了捕收剂合成的方法,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存在羟基、膦酸基及羧酸盐基团。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该胶磷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物为中品位的硅-钙质胶磷矿,主要的有用矿物为磷灰石,主要的脉石矿物为石英和方解石,矿物嵌布粒度约10μm。3)通过对湖北宜昌地区硅钙质胶磷矿进行浮选,验证捕收剂的浮选性能,分别进行单一正浮选工艺与正浮选耦合化学脱镁工艺。首先采用单一正浮选工艺进行浮选,确定了粗选最佳药剂制度,通过“一粗一精一扫”闭路试验流程可得到P2O5品位29.72%、回收率92.23%的良好精矿指标。另外采用正浮选耦合化学脱镁工艺进行浮选,确定了化学脱镁最佳工艺条件,得到了P2O5品位29.45%、回收率71.81%、Mg O品位0.30%的良好精矿指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的正浮选耦合化学脱镁工艺获得了工艺流程更简单、精矿Mg O品位更低但P2O5回收率较小的指标。4)通过表面张力、泡沫性能、接触角、Zeta电位、单矿物微浮选、IR等多种测试方法对捕收剂的泡沫性能和捕收剂与矿物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捕收剂的临界胶体浓度为10g·L-1;捕收剂用量为20g·L-1且溶液p H值为9.13时,泡沫半衰期为638s,接触角达92.5°,此时泡沫最为稳定,矿物表面疏水性最强;溶液p H值在4-6之间时对于磷灰石与白云石的分选较为有利,p H值大于9时,对磷灰石与石英的分选较为有利;红外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捕收剂与纯矿物发生了吸附。本课题合成了目标设计的捕收剂且复合捕收剂浮选性能优异,泡沫稳定,通过对湖北宜昌地区硅钙质胶磷矿浮选应用可获得良好浮选指标,采用新型的单一正浮选耦合化学脱镁工艺获得了效益较佳的指标。

李海彬[10](2017)在《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磷矿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悠久,我国的一部分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密不可分,因此,矿区成为了这些地方的特有地区,磷矿开采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虽然不高,但是磷矿开采和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耗费率高,浪费问题突出,大量磷矿石资源被消耗的同时还造成了矿区周围大气粉尘污染、当地水系和土壤污染,从而出现了生态破坏,且范围大、周期长,影响矿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现实,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磷矿资源企业,如何在实现矿区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磷矿区生态环境,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以典型磷矿区——昆明市晋宁区为例,以各涉矿乡(镇、街道)及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为研究样本,把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广泛深入的调研了当前晋宁磷矿区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深入了解了晋宁磷矿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分析研判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针对晋宁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规范管理机构;二是破除体制障碍,创新管理制度;三是破解资金瓶颈,保证治理成效;四是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

二、云南省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初步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初步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矿产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
        1.2.1 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1.2.2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方法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经济社会
    2.3 矿产资源现状
    2.4 矿产开发区情况
第三章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
        3.1.2 指标选取
        3.1.3 确定评价单元
    3.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综合评价模型
第四章 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4.1 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单因子评价
        4.1.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1.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4.1.3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4.1.4 社会经济资源承载力评价
        4.1.5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4.1.6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4.1.7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4.2 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4.2.1 评价指标值的预处理
        4.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3 综合评价值的求解
        4.2.4 综合评价结果
        4.2.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发展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云南省各矿产开发区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原始值
附表2 云南省各矿产开发区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标准化值

(2)长江流域“三磷”污染问题与整治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及方法
    1.1 研究基础
    1.2 研究方法
2 环境污染问题及成因
    2.1 磷矿分布区域与生态环境敏感区高度重叠,影响流域水源涵养功能
    2.2 磷化工行业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不规范,针对特征污染物关注有待加强
    2.3 磷石膏堆场建设不规范及综合利用途径不足,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3.1 优化磷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格局,深化磷矿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 科学合理布局磷化工产业,规范磷化工园区顶层设计及规范化建设
    3.3 加大历史遗留问题的整治和监控,积极研发磷石膏综合利用新技术
4 结语

(3)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旅游价值识别及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矿山废弃地价值认识与利用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废弃地
        2.1.2 矿山废弃地
    2.2 国外矿山废弃地价值认识与利用
        2.2.1 国外矿山废弃地价值的认识
        2.2.2 国外矿山废弃地利用实践
    2.3 国内矿山废弃地价值认识与利用
        2.3.1 国内矿山废弃地价值的认识
        2.3.2 国内矿山废弃地利用实践
第3章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空间分布及类型
    3.1 云南高原概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人文社会环境
    3.2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相关信息提取
        3.2.1 数据来源
        3.2.2 信息提取过程及方法
        3.2.3 提取结果
    3.3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数量及分布特征
        3.3.1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数量特征
        3.3.2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空间分布特征
    3.4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类型
        3.4.1 常见矿山废弃地分类方法
        3.4.2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类型
第4章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的识别
    4.1 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识别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全面性原则
        4.1.3 借鉴性原则
    4.2 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识别方法
        4.2.1 矿山废弃地资源要素
        4.2.2 基于资源要素的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识别方法
    4.3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识别结果
        4.3.1 美学价值
        4.3.2 科学价值
        4.3.3 历史文化价值
        4.3.4 康养价值
        4.3.5 其他价值
第5章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的展示
    5.1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展示的思路、原则
        5.1.1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展示思路
        5.1.2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展示原则
    5.2 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的展示方式
        5.2.1 矿山公园
        5.2.2 矿业小镇
        5.2.3 养生矿山
        5.2.4 矿山游乐园
第6章 实证研究
    6.1 案例地选取依据
    6.2 案例地概况
        6.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6.2.2 自然环境
        6.2.3 矿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6.3 绿汁镇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识别
        6.3.1 美学价值
        6.3.2 科学价值
        6.3.3 历史文化价值
        6.3.4 康养价值
    6.4 绿汁镇矿山废弃地旅游价值展示的主要途径
    6.5 对策与建议
        6.5.1 注重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实现绿汁矿区可持续化发展
        6.5.2 立足绿汁矿区文化特色,突出矿业小镇主题建设
        6.5.3 保障绿汁矿区居民利益,重视区域内部社区参与
        6.5.4 加强绿汁矿区与周边区域合作,促进地区资源联动开发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长江经济带“三磷”行业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三磷”行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磷资源禀赋
    1.2 磷矿行业发展现状
    1.3 磷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1.4 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
2“三磷”行业主要环境污染现状与问题
    2.1 磷石膏库环境污染现状
    2.2 磷化工企业环境污染现状
        2.2.1 磷肥企业环境污染现状
        2.2.2 黄磷企业环境污染现状
        2.2.3 含磷农药企业环境污染现状
    2.3 磷矿企业环境污染现状
3“三磷”行业环境管理政策现状及问题
    3.1“三磷”行业环境管理政策现状
    3.2“三磷”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4“三磷”行业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4.1 行业规范化整治层面
    4.2 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层面
5 结论

(5)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矿业经济区
        2.1.2 矿产资源保护
        2.1.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资源产业经济学
        2.2.4 资源禀赋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资源概况及分布状况
        3.1.1 湖北省磷矿资源概况
        3.1.2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概况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依据
        3.2.2 指标选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选择
        4.1.1 三阶段DEA模型
        4.1.2 三阶段DEA模型操作具体步骤
    4.2 数据收集与整理
    4.3 基于三阶段DEA的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评价
        4.3.1 第一阶段基于传统DEA模型的效率评价
        4.3.2 第二阶段基于SFA模型的影响因素评价
        4.3.3 第三阶段基于投入调整后的DEA模型效率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各环境因素对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的影响
        5.1.2 剔除环境因素影响后,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评价特征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企业技术力量,推进矿山资源整合
        5.2.2 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先进技术共享平台
        5.2.3 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5.2.4 完善激励政策,提升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性
        5.2.5 推进“三型”矿山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7)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内涵研究
    1.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研究
    1.2.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2.4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绿色经济理论
    2.1.3 生态经济理论
    2.1.4 外部性理论
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
    2.2.1 矿业与矿业经济
    2.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2.2.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界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历程与区域特征
3.1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历程
    3.1.1 矿业发展代表性划分
    3.1.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阶段历程及特征
3.2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区域特征
    3.2.1 矿产资源储量的区域特征
    3.2.2 矿产资源勘查的区域特征
    3.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
    3.2.4 矿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区域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质量分析
4.1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4.1.1 中国矿业经济增长现状
    4.1.2 贡献率评价指标
    4.1.3 数据选取
    4.1.4 贡献力分析结果
4.2 矿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4.2.1 矿业能源消费现状
    4.2.2 中国矿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程度
4.3 矿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分析
    4.3.1 矿业产业结构现状
    4.3.2 变量的选取
    4.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4 实证分析
    4.3.5 主要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5.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
    5.1.1 外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1.2 内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1.3 系统分析
5.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设计思路
    5.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5.3.1 主成分分析法
    5.3.2 数据来源
    5.3.3 不同省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5.3.4 不同区域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
6.1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6.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6.1.2 单维度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6.1.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聚类分析
6.2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识别
    6.2.1 “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模式
    6.2.2 “政策引导型”模式
    6.2.3 “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
    6.2.4 “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
    6.2.5 “环保优先型”模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1 “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1.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1.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2 “政策引导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3 “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3.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3.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4 “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4.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4.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5 “环保优先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5.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5.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晋宁露天磷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露天矿山土地利用遥感监测
        1.2.2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2.3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
        1.2.4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人文经济条件
        2.1.4 矿山开发历史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露天矿区土地利用遥感监测
    3.1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法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1.1 分类体系的建立
        3.1.2 分割尺度的确定
        3.1.3 分类规则集的确定
        3.1.4 分类精度验证
    3.2 露天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3.2.1 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幅度分析
        3.2.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景观格局指数
        4.1.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4.1.2 粒度效应分析
    4.2 景观类型格局变化分析
    4.3 景观水平格局变化分析
        4.3.1 移动窗口分析法及特征尺度选取
        4.3.2 露天矿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驱动力分析
    5.1 自然因子的影响
        5.1.1 地形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5.1.2 植被覆盖情况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5.2 人为因素的影响
        5.2.1 磷矿产业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5.2.2 政策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5.2.3 城市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油酸改性胶磷矿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磷矿资源概况
        1.1.1 磷矿的储量、产量及分布现状
        1.1.2 磷矿的类型及特点
        1.1.3 磷矿的开发利用情况
    1.2 胶磷矿选矿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胶磷矿选矿工艺类型与特点
        1.2.2 胶磷矿浮选工艺的发展历史
        1.2.3 胶磷矿浮选的发展现状
    1.3 油酸改性捕收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3.1 油酸的特点
        1.3.2 油酸改性捕收剂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剂、矿样、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1 试验药剂与仪器设备
        2.1.1 药剂种类及来源
        2.1.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2 试验矿物的来源及制备
        2.2.1 单矿物
        2.2.2 试验矿样
    2.3 研究方法
        2.3.1 捕收剂的合成及复合捕收剂制备实验
        2.3.2 单矿物微浮选试验
        2.3.3 实际矿物浮选试验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5 Zeta电位测定
        2.3.6 接触角的测定
        2.3.7 表面张力测试
        2.3.8 泡沫性能测试
        2.3.9 X射线衍射
        2.3.10 背散射电子能谱
    2.4 测试方法
        2.4.1 磷矿中P_2O_5含量测定
        2.4.2 磷矿中MgO含量测定
        2.4.3 环氧脂肪酸环氧值测定
第3章 油酸改性脂肪酸捕收剂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油酸改性捕收剂的合成
        3.1.1 合成原理
        3.1.2 合成方法
        3.1.3 合成条件实验
    3.2 红外光谱表征
        3.2.1 油酸和环氧脂肪酸的红外光谱表征
        3.2.2 捕收剂的红外光谱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酸改性脂肪酸捕收剂对胶磷矿的浮选性能研究
    4.1 实际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4.1.1 矿物形貌分析
        4.1.2 矿物组成分析
        4.1.3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
    4.2 矿样的入选准备
    4.3 入选样磷分布
    4.4 正浮粗选条件试验
        4.4.1 磨矿细度实验
        4.4.2 pH调整剂碳酸钠用量实验
        4.4.3 抑制剂硅酸钠用量实验
        4.4.4 分散剂六偏磷酸钠用量实验
        4.4.5 复合捕收剂ZQ-C复配比例及用量试验
    4.5 单一正浮选工艺试验
        4.5.1 精选条件实验
        4.5.2 开路浮选试验
        4.5.3 闭路浮选实验
    4.6 正粗浮选-化学脱镁耦合工艺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酸改性脂肪酸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捕收剂泡沫性能测定
        5.1.1 捕收剂用量对捕收剂泡沫性能的影响
        5.1.2 pH对捕收剂泡沫性能的影响
    5.2 捕收剂表面张力测定
    5.3 接触角测定
        5.3.1 捕收剂用量对接触角的影响
        5.3.2 pH对接触角的影响
    5.4 单矿物的可浮性测定
    5.5 Zeta电位测定
        5.5.1 纯水中的ζ-pH曲线
        5.5.2 矿物与捕收剂作用后的ζ-pH曲线
    5.6 捕收剂与单矿物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图
        5.6.1 磷灰石红外作用图谱
        5.6.2 白云石红外作用图谱
        5.6.3 石英红外作用图谱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发表文章和专利
致谢

(10)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磷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文献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矿区
        (二)生态环境
        (三)生态环境治理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定义
        二、基本思想
        三、主要内容
    第二节 生态文明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第三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
        一、基本涵义
        二、基本内容
第二章 晋宁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第一节 晋宁磷矿区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磷矿石开采及发展情况
    第二节 磷矿生态环境现状
        一、矿区的地表破坏
        二、植物资源减少甚至消失
        三、对辖区水环境的污染
        四、动物资源减少
        五、磷矿区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第三节 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
        一、不断创新和探索矿区采剥方式
        二、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
        三、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四、磷矿区废弃物的回收减排
        五、推动土地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
        六、推动企业地方协调发展
第三章 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二、管理机构繁杂、职责交叉
        三、治理水平不均衡
        四、治理标准和界限不统一
        五、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突出
    第二节 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二、治理资金缺乏
        三、体制机制不合理
    第三节 晋宁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分析
        二、不利条件分析
第四章 晋宁县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规范管理机构
        一、加快立法定规
        二、加强管理机构建设
    第二节 破除体制障碍创新治理制度
        一、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完善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
        四、建立支持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第三节 破解资金瓶颈保证治理成效
        一、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加强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和管理
    第四节 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
结论
    一、研究的贡献
    二、研究的不足
    三、下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云南省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初步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矿产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李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长江流域“三磷”污染问题与整治对策建议[J]. 赵玉婷,许亚宣,李亚飞,董林艳,李小敏. 环境影响评价, 2020(06)
  • [3]云南高原矿山废弃地的旅游价值识别及展示[D]. 周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长江经济带“三磷”行业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 吴琼慧,刘志学,陈业阳,滕巍,刘晓帆,戴永立.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5)
  • [5]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 洪诗佳.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6]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7]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 任思达.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8]晋宁露天磷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D]. 梅昭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油酸改性胶磷矿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应用[D]. 陈凯.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7)
  • [10]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磷矿区为例[D]. 李海彬. 云南财经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云南省磷酸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初步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