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姜睿,姜礼红,孟佳,王君颖[1](2021)在《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分析》文中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对新时代全科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积极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全科医学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处于重要的阶段,当务之急是顺应时代发展与医疗诉求,高等医学院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以为基层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全科医生为培养目标。
田仁萍[2](2021)在《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学员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岗位胜任力在医疗卫生领域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索,许多研究者已逐步开始注重住院医师业岗位胜任力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运用中国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学员展开调查,了解重庆市住培学员于培训期间的岗位胜任力现状。从而评估重庆市住培工作的开展情况,为进一步完善重庆市住培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查阅住培学员岗位胜任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制作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对重庆市某医院2018级、2019级、2020级的住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员的基本信息及岗位胜任力评价两部分。针对调查结果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为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从而了解学员的岗位胜任能力情况。差异系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性别、最高学历的学员在总分上得分不同。结果:通过整群抽样在市内选取两家具有代表性培训基地的1019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940份,问卷回收率为92.2%。调查结果显示,学员自我评价各自平均分为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31.88分)、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36.98分)、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35.15分)、人际沟通能力(24.06分)、信息与管理能力(42.61分)、医学知识与终生学习能力(29.98分)、团队合作能力(25.89分)、科学研究能力(47.56分)。对学员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的回归分析结果为男性学员在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自我评价更高,较年轻的学员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信息与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与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自我评价更高,专科学员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评价更高,科研能力低,年级高的学员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能力自我评价更高,已婚的学员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评价更高,并轨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自我评价更高。结论:重庆市住培学员岗位胜任力的总体自评情况为良好,但还有待提高。学员自我评价结果从高到低是核心价值观与医生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对学员胜任力评价有影响的因素主要为年龄段、性别及学历,年级、婚姻状况及参培身份也对某个指标具有一定影响。建议对学员进行分阶段岗位胜任力培训,实现临床技能螺旋式上升,推行医学知识服务与体系,建立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库,提升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完善医学人文评价体系,加强信息与管理能力培养,注重科研学术能力提升,运用岗位胜任力评价体系,健全住培考核评价制度。
舒勤,钱燕娟,施榕,胡鸿毅[3](2021)在《公共卫生语境下构建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健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被再度提上议程。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全程,教育与卫生系统应通力合作,创新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临床与公共卫生的联系,加大高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术支持,发挥中医药防治优势,培养防治结合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
赵轶明,王永晨[4](2020)在《全科医学临床师资综合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构建一套完整、有效、多维度体现全科医学临床师资能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体系,以此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全科医学临床师资。方法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每个指标的权重。查阅相关文献,并经研究小组讨论,设计出全科临床师资综合指标的原始指标体系;对8名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全科教学管理专家进行咨询调查,构建出全科临床师资综合指标的初级指标体系;对26名全科教育专家采用信函的方式进行咨询,制定出全科临床师资综合指标体系的三级层次框架;向65名全科临床师资发放调查问卷,应用Yaahp统计学软件,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构建出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的全科医学临床师资综合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结论本研究制定的全科医学临床师资能力指标体系可行性高,为全科医学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东方[5](2020)在《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X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实施10周年,医疗卫生体系逐步趋于完善,现阶段人们对于医疗服务关注的重心由疾病的治疗向疾病的预防下移,向健康管理侧重。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于社会所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服务承载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会议上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发展。我国早在2011年也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如今目标期限已到,全科医生与居民人口数量的配比、服务质量和发展状况成为实际工作推进中备受关注的方面。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河南省X市在推进全科医生培养的进程中,面临起步时间晚多方面能力弱的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究竟成效如何,培养过程中有哪些明显不足?在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和转岗培训这两种模式下,怎样扩大人员的供给,保证到2020年能够完成全科医生数量与城乡居民数量的服务配比?如何提升全科医生培养和转岗的质量,使得培训出来的全科医生在服务水平上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来稳定全科医生岗位提升其职业满意度,将人才留在基层,逐步推进医疗资源的下沉。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河南省X市为例,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X市在河南省推行“健康中原”的政策下,提出了“健康城市”发展定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响应政策,多方位推进和壮大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对于研究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文章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对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政策进行梳理,介绍了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培养模式。然后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X市目前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对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管理现状;参加全科医生培养和转岗培训的人员参加培训和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职医生转岗为全科医生的意愿;居民对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显示:X市在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全科医生数量存在缺口;第二,培养内容及形式的效果基本良好但需更贴近基层实际工作;第三,带教师队伍全科思维和基层实践能力不足;第四,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和工作满意度低;第五,全科医生尚未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基础和总体存量不足;第二,培训效果基本良好但需设置更贴近基层需求的课程;第三,培训师资的全科教学能力尚未达到专业化水平;第四,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和职业成就感较低;第五,居民对全科医生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第一,多渠道吸引医疗人员投身基层卫生事业;第二,制定适应地区发展的全科医生培养方案;第三,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带教师队伍;第四,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第五,加强对居民的基层卫生健康宣教。
陆甜甜[6](2020)在《河南省M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全科医生培养质量是深化医改,推进医疗资源下沉的关键。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模式,在河南省已经实施了将近5年。为了解全科学员目前岗位胜任力水平,找出岗位胜任力短板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对河南省M医院全科学员及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学员基本情况、学员岗位胜任力自评和用人单位评价状况,比较不同特征的学员岗位胜任力自评差异,找出影响岗位胜任力的因素,为促进学员岗位胜任力提升、提高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结合M医院实际情况,分别对河南省M医院全科学员及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展开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39份。运用spss25.0软件,对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岗位胜任力评价的差异。结果1.79.5%的学员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33.3%的学员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的工作。2.学员岗位胜任力自评中一级指标各维度均值范围在相应维度满分值的72.4%--83.6%,一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是医学理论与知识。用人单位对学员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中一级指标各维度均值范围在相应维度满分值的88%--91.2%,一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是控制医疗费用能力,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是科学研究。综合双方评价,一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级指标中医学理论与知识、科学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服务这三项得分较低。3.学员的年级、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水平、基层实践基地轮转经历影响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学员的年级和从事全科医生意愿影响科研学习能力;学员的学历和从事全科医生意愿影响执业素质与核心价值观;学员从事全科医生意愿影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控制医疗费用能力。4.68.8%的学员对总体培训情况满意,满意度最低的两项为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和轮转计划安排。学员培训满意度影响岗位胜任力。结论1.学员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低。2.学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3.学员特征对岗位胜任力有影响,从事全科医生意愿影响较大。4.学员对培训满意度对岗位胜任力有影响,对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和轮转计划安排满意度较低。因此,要完善相关政策落实,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加强监管,提高基层实践基地教学质量;完善轮转计划安排,改进培训内容;加强师资建设,关爱学员成长。
沈士立[7](2020)在《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为落实国家卫健委要求,全国各地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正在积极组建全科医学科。但是,科室应该怎样设置?开设之后应该如何发展和评价?国内对此尚缺少研究。目前,许多新开设的全科医学科正在套用其他医学专科的建设与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与全科医学学科特色不相适应,已经对其发展形成制约。如何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制度,已经成为新时代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专题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构建指标池及指标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计算权重和修改评价标准。所有数据均以Microsoft Word 2010或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或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2轮专题小组讨论对基本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结合文献研究和专题小组讨论研究结果,构建评价指标池,并邀请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全科医学资深专家45人参与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分,对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完善。最终确定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在内的评价模型。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44%,92.11%,91.43%,专家权威系数为0.94。第三轮咨询后,专家协调系数为0.716,协调性检验P值<0.001。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涵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数量精简;权重分配合理,具有较好的科学性。2.本研究建立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模型。对每个三级指标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评分方法,明确了评价要素、评分规则,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李玮钰[8](2020)在《河南省某全科住培基地基层实践师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自从80年代全科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不少制约着全科医学发展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全科师资力量的缺乏。在持续终身的全科医学事业中,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全科医生的质量。目前我国全科医师不仅缺口巨大,而且有两极分化的势态,尤以基层实践师资缺乏为重,带教经验及带教能力的不足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基层实践师资现状,找到其发展的长处及弱点,增强师资能力,才能培养出更为合格、更加了解基层发展的全科医师。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南省某全科住培基地合作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基层实践师资的基本情况,初步了解河南省基层实践师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28名全科基层实践师资进行调查分析。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目前国内外全科师资标准、国内其他省市全科师资现状、我国基层实践师资现状,梳理研究思路,并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然后对问卷进行发放与回收,对回收问卷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一般情况:研究对象男、女性别比例均等,平均年龄44岁;其中有60.71%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比例是32.14%,7.14%为主任医师。研究对象平均临床工作年限(18.88±11.82)年;文化程度中大学及以上占比最高为82.14%;46.43%研究对象一直为全科专业。64.29%研究对象表示参加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78.57%研究对象表示既往有带教经验。(2)人文素养与沟通能力:此次研究研究对象对于临床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人际沟通、医患沟通均表示很满意或满意,其中3.57%研究对象表示对全科没有热爱的感觉,有7.14%表示对于教学没有感觉;,3.57%研究对象表示对自身组织和管理能力不满意。(3)全科医疗工作能力:其中医疗文书书写能力评分为(4.321±0.772)分,检查报告判读能力为(4.357±0.731)分,临床判断思维能力评分为(4.393±0.685)分,基本操作能力评分(4.464±0.637)分,对于社区常见病的筛查、诊治和随访能力评分为(4.357±0.731)分,急危重症初步处置和转诊能力评分为(4.214±0.876)分,社区常见慢性病的康复指导能力评分(4.429±0.690)分,健康教育能力评分(4.429±0.742)分,慢性病管理能力评分(4.500±0.694)分,社区家庭访视能力评分(4.214±0.686)分,心理及精神疾病初步判断和处理能力评分(4.179±0.819)分,中医相关知识掌握能力评分(3.893±1.166)分,妇幼健康管理能力评分(3.893±1.166)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能力评分(4.429±0.742)分,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相关知识掌握能力评分(4.071±0.900)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参加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并获得证书进行分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教育能力(χ2=4.4295,p=0.015)、中医相关知识掌握能力(χ2=10.055,p=0.040)以及妇幼健康管理能力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1,p=0.033)。(4)带教能力:五个社区每个月教学活动次数平均(3.2±2.6)次;每位全科医学师资每周向学员提供教学指导时间“≥1.5个工作日”的占32.14%,“1-1.5个工作日”的比例是32.14%;对于教学方式,大部分研究对象表示主要为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且所有研究对象均表示会指导并帮助全科学员,实现师生之间的双相沟通反馈。(5)持续发展能力及相关政策解读:其中64.29%全科医学师资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所获学分总计≥20分。科研能力全科医学师资较为缺乏,两极分化明显,近八成研究对象总发表文章数<5篇。有89.29%研究对象曾参加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并获得证书;八成以上研究对象均表示了解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71.43%研究对象表示一直在不断提高自我英语水平;75.00%表示熟悉计算机的应用和基本操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基层实践师资对于中医及妇幼保健管理相关知识缺乏;(2)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仍需提高;(3)社区提供教学活动次数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4)基层实践师资科研能力薄弱。根据结果结论以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师资培训项目,规范考核标准;(2)增加对基层的关注度,设立基层激励政策;(3)严控全科师资标准,建立全科师资能力评估体系。
蔡晓婷[9](2020)在《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现状调查》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河南省28家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现状,研究内容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情况、学科带头人能力调查、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职业认知、教育培训情况及其基本服务能力、全科门诊患者对全科的认识和全科需求;分析上述问卷结果,阐述目前学科建设现状,总结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建设的成效,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结合河南省全科发展实际情况,向卫生部门提出推进我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专题小组讨论法、专家咨询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展开调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专题小组讨论法和专家咨询法设计调查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问卷,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综合医院全科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年龄、工作、带教时间等采用构成比和均数±标准差表示。研究结果:(1)在欧美国家全科医学被公认为一门着名的学术学科有百年历史,学科声誉和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学科建设体系和制度相对成熟。欧美国家医院没有等级之分,其全科医学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初级保健临床研究、全科医生教学经验、全科医生执业模式研究、全科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社区流行病学研究。我国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有关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研究集中在基地建设、师资建设、门诊建设、住院医师管理等领域,但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内容不足等问题。(2)通过对28名全科基地主任问进行问卷调查,所调查医院均独立设置全科病房及门诊,并附属有基层实践教学基地。病房基本教学设备齐全,但大部分基地全科门诊设置未达到国家要求。全科主任平均每周门诊时间为(2.19±1.07)天,平均每周门诊带教时间(2.03±1.22)天,平均每周行政时间(3.22±1.73)天。88.89%的全科医学科成立了全科教研室及培训领导小组。83.33%的医院建立了培训基地管理办法。94.44%的医院有基地管理主任负责制及专/兼职秘书。但在科研领域,只有35.7%承担了全科领域课题。(3)通过对268名全科基地临床师资进行问卷调查,其从事全科前的专业集中在内科(75.0%),师资认证形式主要是省级及以上全科师资培训班(55.0%)。62.3%的全科医生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主要来源为工作量大。全科师资培训内容集中在医学知识(68.3%)、职业素养(63.4%)、与病人沟通能力(58.9%)、预防保健(36.2%)、临床操作技能(22.8%)、公共卫生服务(17.9%)、健康教育(13.4%)。全科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集中在临床医学(62.3%)、预防医学(54.1%)、康复医学(13.4%)、健康教育(32.5%)、急诊急救(33.2%)、精神心理卫生(19.7%)、营养学(29.1%)、医学影像学(29.1%)、交流与沟通(22.8%)、管理学(7.8%)、计划生育技术指导(4.1%)。(4)通过对840名全科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74.8%的患者就诊次数在3次以上,就诊目的为开药及开具检查单(28.3%)、健康体检(22.1%)、慢性病复诊(20.5%)。21.1%的患者认为全科医生是万金油医生,只有15.5%患者对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有所了解。患者希望得到的全科服务模式中全科医生上门服务(60.1%)、电话诊疗方式(58.8%),门诊医疗方式(56.2%)。83.6%已签约家庭医生,90.4%患者希望自己的家庭医生可以定期进行健康教育、疾病科普、心理咨询,88.9%患者希望自己的家庭医生能对慢性病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调药。门诊患者认为全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集中在出色的医疗技术(95.6%)、全面的医疗知识(98.4%)、较高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96.4%)、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87.9%)。研究结论:通过对河南省28家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基地主任、268名全科基地临床师资、840名全科门诊患者调查,发现各全科基地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各项规章制度相对完善,全科临床师资热爱自己的职业也支持综合医院开展全科医疗。但科研是学科建设之短板,质量低成果少。全科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师资认证标准,全科医疗服务内容不完善,培训缺乏针对性。居民对全科医生及惠民政策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应规范基地建设,加强科研投入,建立师资培训体系,同时加强全科理念的宣传。
吴恒璟,李觉,郑加麟,陈琳,赵欣欣[10](2018)在《基于社区需求的全科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科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期望需求,探讨全科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优化对策。方法基于社区健康需求,对上海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1名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总体满意度、能力期望等方面的内容。能力期望主要包括4个核心维度:临床诊疗能力、科研管理能力、带教授课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1份,回收有效问卷51份。调查对象中管理干部37人,全科医学干事1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50人,占比98.0%;高级技术职称11人,占比21. 6%。51名调查对象认为,全科医学研究生的临床诊疗和科研管理能力基本满足了社区健康需求,但仍然需要完善部分薄弱之处;而带教授课和国际交流能力尚未达到期望需求,应当重点加强。结论尽管51名行政管理人员对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大体上持肯定态度,但仍然希望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学研究生能力。应当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对全科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发挥高校优势,开辟国际教育创新模式,优化全科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全科医学人才提供依据。
二、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
1.1 教材建设 |
1.2 课程体系 |
1.3 医学人才培养规划 |
2 全科规范化培训 |
2.1 教材建设 |
2.2 课程体系 |
2.3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规划 |
3 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
3.1 教材建设 |
3.2 课程体系 |
3.3 高层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规划 |
4 思考与展望 |
(2)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学员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研究结果 |
2.1 重庆市住培学员岗位胜任力调查人群一般资料 |
2.2 重庆市住培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得分情况 |
2.3 学员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得分差异性分析 |
2.4 学员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得分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岗位胜任力现状自我评价得分分析 |
3.2 岗位胜任力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4 建议 |
4.1 进行分阶段岗位胜任力培训,实现临床技能螺旋式上升 |
4.2 推行医学知识服务与体系,建立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库 |
4.3 提升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完善医学人文评价体系 |
4.4 加强信息与管理能力培养,注重科研学术能力提升 |
4.5 运用岗位胜任力评价体系,健全住培考核评价制度 |
5.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5.1 创新性 |
5.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岗位胜任力运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关于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岗位胜任力现状的调查问卷 |
(3)公共卫生语境下构建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卫生语境下,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
1.1 全科医学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
1.2 全科医生是担负个体保健与群体保健职责的照护者 |
1.3 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
2 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全科医学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
2.2 全科医学教育未能凸显公共卫生理念 |
2.3 全科医学职前与职后教育未能贯通 |
3 构建“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为导向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举措 |
3.1 组织架构 |
3.2 总体思路 |
3.3 构建较完善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
3.4 加强师资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 |
3.5 开展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 |
4 反思与建议 |
4.1 加快中医全科医学教育顶层设计和规划 |
4.2 推进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实践基地建设 |
4.3 推进多学科融合教育,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 |
(5)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基层医疗供需失衡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策略 |
二、收集与分析资料的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访谈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概述 |
第一节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 培养的提出阶段 |
第二阶段: 培养的试点阶段 |
第三阶段: 培养制度的雏形阶段 |
第四阶段: 培养体系的完善阶段 |
第二节 培养和发展全科医生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一) 全科医学 |
(二) 全科医生 |
(三) 公共卫生服务 |
二、双因素理论 |
第二节 全科医生对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分析 |
第三节 关于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研究 |
第五节 中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比较 |
一、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
(一) “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 |
(二) “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
(三) 基层在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
二、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
(一) 英国模式 |
(二) 美国模式 |
(三) 澳大利亚模式 |
三、中外模式比较分析 |
第三章 X市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全科医生培养基地概况 |
一、基地总体建设情况 |
(一) 组织架构及培训制度 |
(二) 软硬件设施 |
二、招生及培养情况 |
三、培训内容 |
四、培训期间待遇 |
第二节 X市全科医生培养及发展实证分析 |
一、X市全科医生培养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
(一) 全科医生数量存在缺口 |
1、全科医生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
2、全科医生注册率偏低 |
(二) 培养内容及形式的效果基本良好但需更贴近基层实际工作 |
1、培训效果基本良好 |
2、学员对贴近基层实际的课程与培训方式的期望值高 |
(三) 带教师队伍全科思维和基层实践能力不足 |
1、培训学员对带教老师全科思维及实践能力满意度低 |
2、全科教学意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
(四) 全科医生吸引力和工作满意度低 |
1、转岗为全科医生的意愿不强烈 |
2、在岗全科医生整体质量和待遇不高 |
(五) 全科医生尚未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 |
1、全科医生知晓度低 |
2、居民对全科医生诊疗水平表示怀疑 |
3、基层健康宣教未到位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基础和总体存量不足 |
二、培训效果基本良好但需设置更贴近基层需求的课程 |
三、培训师资的全科教学能力尚未达到专业化水平 |
四、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和职业成就感较低 |
五、居民对全科医生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多渠道吸引医疗人员投身基层卫生事业 |
(一) 加大有关全科医生培养的各项补贴力度 |
(二) 加强对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宣传 |
(三) 对完成全科培养的人员给予多方面的优待措施 |
二、制定适应地区发展的全科医生培养方案 |
(一) 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
(二) 突出全科医学思维和人文素养提升 |
(三) 开展多元教学形式 |
三、组建全科医生培训师专业团队 |
(一) 从师资配比上凸显高质量和专业化 |
(二) 制定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训师管理制度” |
(三) 进行教学成果反馈和分享 |
四、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吸引力 |
(一) 明确全科医生地位 |
(二) 提高薪酬待遇 |
(三) 完善职称晋升政策 |
(四) 增加基层编制数量 |
五、加强基层卫生健康宣教 |
(一) 转变居民的诊疗观念 |
(二) 保持常态化健康宣教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节 对全科医生未来发展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全科医生培训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二 从事全科医生意愿问卷调查 |
附录三 居民对于全科医生的认识及满意度调查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致谢 |
(6)河南省M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1.2.2 胜任力 |
1.2.3 相关理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数据统计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调查研究设计 |
2.1 问卷调查对象 |
2.2 问卷设计 |
2.3 信度效度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调研结果 |
3.1 河南省M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概况 |
3.1.1 培训要求 |
3.1.2 招录及待遇 |
3.1.3 师资条件 |
3.1.4 轮转安排 |
3.1.5 教学活动 |
3.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1 学员人口学特征 |
3.2.2 学员职业水平、工作意向及培训经历 |
3.2.3 用人单位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3 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状况 |
3.3.1 学员岗位胜任力自评状况 |
3.3.2 用人单位岗位胜任力评价状况 |
3.3.3 学员自评和用人单位评价差异比较 |
3.4 不同特征的学员岗位胜任力自评差异比较 |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员岗位胜任力自评差异比较 |
3.4.2 不同职业水平、工作意向及培训经历的学员岗位胜任力自评差异比较 |
3.5 学员对目前培训的满意度 |
第4章 讨论 |
4.1 学员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低 |
4.2 学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
4.3 学员特征对岗位胜任力有影响,从事全科医生意愿影响较大 |
4.4 学员对培训满意度对岗位胜任力有影响,对基层实践基地教学和轮转计划安排满意度较低 |
第5章 建议 |
5.1 完善相关政策落实,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 |
5.2 加强监管,提升基层实践基地教学质量 |
5.3 完善轮转计划,改进培训内容 |
5.4 加强师资建设,关爱学员成长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2.1.2 建立评价模型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题小组讨论法 |
2.2.3 德尔菲法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研究方案设计 |
2.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指标池构建结果 |
3.1.1 文献研究结果 |
3.1.2 专题小组讨论研究结果 |
3.1.3 初步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3.2.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3.2.2 指标筛选 |
3.2.3 权重确定 |
3.2.4 评价标准的修改 |
3.2.5 建立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
3.3 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3.1 专家积极系数 |
3.3.2 专家权威系数 |
3.3.3 专家协调系数 |
4 讨论 |
4.1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分析 |
4.2 本课题研究的可靠性分析 |
4.2.1 基于文献研究和专题小组讨论初步构建指标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4.2.2 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 |
4.3 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模型的特点 |
4.3.1 评价模型与建科宗旨的关系 |
4.3.2 评价模型与全科医疗的关系 |
4.3.3 指标修改与确定 |
4.3.4 权重确定与分析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河南省某全科住培基地基层实践师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及全科师资教学能力评估现状 |
1.2.2 我国全科医学师资标准发展现状 |
1.2.3 我国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现状 |
1.2.4 我国基层实践师资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4.1 全科医学 |
1.4.2 全科医学师资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 |
2.2.2 问卷调查 |
2.3 质量控制 |
2.3.1 问卷设计 |
2.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基层实践师资一般情况 |
3.2 基层实践师资人文素养及沟通能力 |
3.3 基层实践师资全科医疗工作能力 |
3.4 基层实践师资教学能力 |
3.5 基层实践师资持续发展能力及相关政策解读 |
3.6 基层实践师资对于我省全科发展或全科师资的想法或建议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基层实践师资人文素养及沟通能力分析 |
4.2 基层实践师资全科医疗工作能力分析 |
4.3 基层实践师资教学能力分析 |
4.4 基层实践师资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基层实践师资对于中医、妇幼保健管理相关知识缺乏 |
5.1.2 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仍需提高 |
5.1.3 社区提供教学活动次数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 |
5.1.4 基层实践师资科研能力薄弱 |
5.2 建议 |
5.2.1 完善师资培训项目,规范考核标准 |
5.2.2 增加对基层的关注度,设立基层激励政策 |
5.2.3 严控全科师资标准,建立全科师资能力评估体系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全科师资标准及带教能力评估浅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全科医学基层实践师资基本情况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概念阐述 |
1.1.1 学科 |
1.1.2 学科建设 |
1.1.3 医学学科建设内容 |
1.1.4 全科医学定义 |
1.1.5 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内涵 |
1.1.6 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要素 |
1.1.7 综合医院建设全科医学科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2.1 现实背景 |
1.2.2 学术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全科医学自身发展角度 |
1.4.2 综合医院整体发展角度 |
1.4.3 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角度 |
1.4.4 全民健康角度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综合医院全科住培基地主任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2 全科基地临床师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3 全科门诊患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题小组讨论会议法和专家咨询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3 研究内容 |
2.3.1 对全科基地主任的调查 |
2.3.2 对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的调查 |
2.3.3 对全科门诊患者的调查 |
2.4 质量控制 |
2.4.1 前期控制 |
2.4.2 中期控制 |
2.4.3 后期控制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问卷调查结果 |
3.1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相关调查结果 |
3.1.1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情况 |
3.1.2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条件 |
3.1.3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胜任力情况 |
3.1.4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3.1.5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情况 |
3.1.6 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科研建设情况 |
3.2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问卷调查相关结果 |
3.2.1 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基本情况 |
3.2.2 全科临床师资对全科的职业认知情况调查 |
3.2.3 全科临床师资对全科职业满意度调查 |
3.2.4 全科基地临床师资培训情况 |
3.2.5 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基本服务能力调查 |
3.3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门诊患者问卷调查结果 |
3.3.1 全科门诊患者一般情况 |
3.3.2 全科门诊患者对全科医生及相关政策的认识 |
3.3.3 门诊患者对全科医生的需求 |
4.讨论 |
4.1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 |
4.1.1 全科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齐全 |
4.1.2 全科师资支持综合医院开展全科医疗 |
4.2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全科领域科学研究能力不足 |
4.2.2 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不完善,工作大力大 |
4.2.3 居民对全科医学及相关政策的理解不到位 |
5.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国家政策导向与政府财政支持,促进全科医学发展 |
5.2 规范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全科医生服务能力 |
5.3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全科医生科研能力 |
5.4 加强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 |
5.5 加强全科宣传力度,改善居民对全科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性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住培基地建设概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临床师资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合医院全科门诊患者对全科认知及全科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分析[J]. 姜睿,姜礼红,孟佳,王君颖.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9)
- [2]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学员视角[D]. 田仁萍.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公共卫生语境下构建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 舒勤,钱燕娟,施榕,胡鸿毅. 中医教育, 2021(02)
- [4]全科医学临床师资综合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 赵轶明,王永晨.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0(09)
- [5]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X市为例[D]. 赵东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河南省M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D]. 陆甜甜. 新乡医学院, 2020(01)
- [7]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D]. 沈士立.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河南省某全科住培基地基层实践师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D]. 李玮钰. 河南大学, 2020(03)
- [9]河南省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现状调查[D]. 蔡晓婷. 河南大学, 2020(03)
- [10]基于社区需求的全科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研究[J]. 吴恒璟,李觉,郑加麟,陈琳,赵欣欣.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