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政府在风险投资业中的作用及风险投资主体的确立(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成[1](2018)在《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发展国防工业,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周边建立了科学园,该园区的建立不断吸引其他科研机构、高校及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融合产学研等多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演变为影响至今且仍具备高发展速度的“硅谷模式”。硅谷模式的成功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也归因于其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及完善的投资体系。我国高新区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在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成效。在我国部分地区,高新区已经逐渐成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经济总量的主要贡献者。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政策。风险投资不仅可以为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研发资金,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中后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国际化提供更充实的保障。此外,风险投资在为风险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等专业性配套功能方面也发挥着积极成效。本文在明确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此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在概念界定清晰后,通过对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明确了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非传统安全研究、政策过程理论、投融资理论对于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理论部分结束后,本文梳理了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此项政策的发展现状,我国目前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存在基础性政策不完善、政策制定环节缺乏多主体参与、政策执行环节存在偏差、政策执行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估与监管等问题,本文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新区风险投资主体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立法意识落后及立法层次较低、容错纠错机制不科学等造成了目前的政策困境。在解决我国公共政策问题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的成功经验。第四部分对美国、英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并提炼出对我国完善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相关启示。最后,本文对我国未来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完善基础性政策制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视多元主体参与;政策执行环节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发挥市场、社会力量辅助政策执行功能;加强政府机构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风险投资政策的中后期评估,保障风险投资政策按照既定政策目标运行。同时要畅通风险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渠道,为实现政策终结提供保证以及构建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公共政策稳定性与创新性。
曾之杰[2](2017)在《中国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风险投资,作为一个行业,在我国已经历三十多年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目前,中国已经成长壮大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近年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引领下,风险投资更是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风险投资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自她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以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也吸引了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目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如何将风险投资这种资产配置的方式加以适当运用,以更好驱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便成了业界、政界、特别是学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试图围绕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收益”这样两大基点,集中于如下三个子问题研究、分析与阐述:(1)风险投资及其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关系;(2)风险投资主体及其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3)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为使分析和阐述得到深化,本文将着力运用统计实证分析、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梳理风险投资及其运作与流程,较为深入地探究风险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及其匹配关系,论证和阐述变革中的风险投资市场环境下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分解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来源,探讨和揭示了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关系,发现和阐明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独立的资产类别,其收益与风险是匹配的;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同样存在“二八定律”现象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结论从一个侧面表明风险投资行业有其自身演变与发展的规律。在梳理风险投资过程中的“募资”、“投资”、“管理”和“退出”等实际运行过程及其流程基础上,本文对风险投资主体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作出新的分析和探索。通过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的分析,本文发现了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仍广泛存在“生态系统不完善、缺乏母基金”、“机构专业化程度较低”和“被投企业缺乏持续盈利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建设风险投资生态系统,推动风险投资基金机构化以增强本土资本投资能力和募集能力;努力提升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水平,紧抓人才建设以应对全民PE热潮;政府逐步转换角色为“护航者”,适度监管,完善保护和监督职能;发展多元化的筹资和投资途径,以适应并引领“大资管”金融创新时代,等等。
李银银[3](2010)在《中国风险投资产业分析》文中指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创新能力已经已经逐渐成为国家的竞争优势。而高新技术企业一直都是高科技知识成果的转化主体,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因为其市场风险和产品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等都比较大导致其发展很不稳定,在资金运转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于是风险投资渐渐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风险投资是一种股权投资,投资家将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管理,积极的化解企业运行中的风险,最终使其起初投资增值。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至今,无论在投资机构数量、投资金额,投资资本融资渠道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在法律法规方面,一些支持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化特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最近几年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城市也发展了起来,在一些不发达的省份如安徽,风险投资也在逐渐起步,但是整体发展水平偏低。本文在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和计量分析模型,在宏观方面研究了利率和GNP对于风险投资额的影响程度,得出我国的风险投资额对利率不敏感,对GNP敏感;这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国家利用利率的调整来影响风险投资的效果将不明显。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风险投资机构,主要从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投资机构的退出机制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结论是我国应当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政策上需要引导养老基金和社保基金的参与;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的最佳组织形式,但是目前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优惠落到实处,如税收优惠政策;在退出方面,IPO—直是退出收益率最高的方法,但是基于市场的原因,并购往往更受投资机构的青睐。从我国创业板推出以后,由于资本市场的虚高,大量的风险资本通过创业板推出,给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将更加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资本市场会逐渐趋于平稳,退出的方式的具体选择也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最终结合上文的分析,提出促进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对策,如:提高企业风险投资意识、改变国内经济情况、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立良好的项目群、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融资渠道的扩展等。
张恩兰[4](2010)在《中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中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研究。本文首先对风险投资的定义及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介绍,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政府介入风险投资业的必要性。其次,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回顾了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现状、现时政府所起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再结合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提出了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本文建议政府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监管、政策扶持、人才的培育、激励机制,对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有效保护、完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等七方面来发挥其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政府做为风险投资的制度提供者、市场培育者、投资引导者和市场监管者的身份,应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始终如一地充分发挥其职能,促进和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
刘贵斌[5](2008)在《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风险投资是现代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器,对于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风险投资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但总体来看,我国风险投资业还不发达,尚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发挥出其支持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应有作用,对于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升级的贡献率也远远小于发达国家。本论文以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国情,其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风险投资业之所以能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已经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而中国风险投资业起步晚,还远未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在转轨环境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总结归纳国内外风险投资研究的特点,特别是指出国内风险投资研究的不足;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对产业绩效决定理论、信息以及风险理论和转轨经济理论进行总结归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是风险投资业发展实践的国际比较,主要系统综述国际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实践情况,比较、分析并总结不同国家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主要特点和经验教训;第五章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进行与评价,首先概述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特点,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指出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制度缺陷;第六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产业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并从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主体和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七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对各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进行对,指出中国风险投资业应采用的组织模式;第八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进行了分析,从政策环境、产权制度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论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第九章为本文结论部分。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本文形成的研究结论是,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美国的“民营官助”模式;二是欧洲的“大企业联合、政府参与”模式;三是日本的“官民结合”模式。从各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美国的“民营官助”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我国风险投资业虽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的得分为62.15。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官办官营”是中国风险资本运作机制的致命缺陷;融资渠道窄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风险资本结构;缺乏成熟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退出渠道门槛较高阻碍风险资本的退出。基于中国经济基础和转轨特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片面求新求高不仅不利于一般新兴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及适用型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也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很可能使风险投资从一开始就局限于一个狭窄且风险集中的领域,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业的主体应当是国内外基金、债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同时,促进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分步建设的发展战略,建立多层次、有效的、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而根据对风险投资组织模式的对比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应主要采用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同时,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外部支持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人才环境、资本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及产权制度环境等。我国现阶段风险投资业发展环境的建设还不完善,所以要结合国情,吸收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总结来看,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首先,提出必须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双重视角考察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模式;其次,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性评价;再次,提出基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转轨特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中国风险投资业的主体应当是国内外基金、债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最后,提出中国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应采用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
张景安[6](2007)在《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创新依赖趋势,而中小型企业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创新主体,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小企业创新和成长过程中,风险投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在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这两大领域中,相关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有关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联的系统研究却很少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在此方面作些探索性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分别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讨论中,重点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遇。在风险投资的相关讨论中,重点论述了风险投资“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对风险投资的运行过程和运做环境进行;最后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2.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揭示了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多层次动态复杂网络关系。通过对风险投资与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关系的深入分析,清楚地表明了由技术创新网络和风险投资网络构成的创新体系对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重要意义和作用。3.采用推理论证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资本)缺口,为风险投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了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通过分析风险投资作用机理的分析,不仅说明了风险投资相对于银行贷款等风险资本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而且揭示了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增值服务等为纽带的风险投资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内在关联关系。4.研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策略。指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措施;最后给出了加强技术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的对策。5.研究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网络构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建立风险投资网络的意义。从国内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原则及框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风险投资网络构建策略及相应的保证措施。
吴文建[7](2006)在《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对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体制还不健全、运作还不规范,特别是作为风险投资的关键环节——退出机制极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引起了风险投资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本文是关于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基本理论并指出了政府干预分析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合理性;接着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制度成因;然后对我国风险投资政策进行回顾并进行简要评价;并在借鉴美国、欧洲以及亚洲部分国家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及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目标;在第6章主要分析风险投资行为主体在退出机制中的信息不对称、产权不明晰、风险保障制度缺失等制度缺陷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影响及成因:在第7章分析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缺陷、新股发行准入不严、监管不严格、股权不流通等制度缺陷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影响及成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创新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第一,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欠缺,如缺乏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缺乏运作规范、服务效率高的中介机构:不合理的风险资本产权制度;现行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制约等。 第二,明确风险企业产权关系是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运行的前提: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是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核心部分;政府宏观调控是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运行的必需部分。我国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鼓励风险企业到境外上市;培育市场化的风险资本筹集和循环机制,保障行为主体的利益:突出政府服务者的角色,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者。 第三,本文主要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创新建议:建立多种退出方式并存的机制、大力培育适应我国国情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以及相关市场主体、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政府服务体系。
惠恩才[8](2005)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实质上来看已经全方位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种靠外延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步走到了尽头,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新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经济格局,必须寻找新的能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强有力杠杆刺激经济的发展。从成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高速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科技创新体系的助推器——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它是以灵活的投资方式促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前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曾经指出:风险投资是使大量新兴的科技成就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实业为高新技术产品催生的“温床”,是促成高新技术成果与市场经济联姻的“红娘”,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向导”。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一场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革命相继在美国、日本、西欧以及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并以全方位的方式向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加速渗透。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本国经济的振兴,逐步成为波及全球的潮流。高新技术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果基础上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所组成的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电脑、核能、激光、机器人、自动控制、光纤通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 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和智慧发展的结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正在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都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九届全国政协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就我国而言,积
钮昊晖[9](2005)在《政府在风险投资领域中的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自上个世纪中期孕育成形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其特殊、灵活的融资方式,将资本与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现代经济的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早在1985年就已经起步,经过了近20年来的发展,风险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有力的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阶段,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却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供给效率不高、投资环境存在障碍等诸多问题,对其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针对上述状况,本文试图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到风险投资行业的管理之中,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症结,进而探询政府应如何构建符合我国现阶段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以支持和引导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通过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与比较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风险投资的双重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和显着的“溢出”效应等内在的特殊性是造成风险资本市场“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政府予以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2、风险资本市场对投融资主体的需求是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根本的需求。 3、我国风险资本市场正处于从起步阶段到初创阶段的过渡时期,风险资本市场根本需求的演变是推动政府对风险投资行业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间接导向型转变的根本原因。 4、在现阶段,虽然政府对风险投资行业的管理模式正在向间接导向型管理模式转变,但是在实践中,政府的角色转变落后,存在着过多的直接参与行为,因此不能够根据风险资本市场发展根本需求的演变解决公共需求与政府供给的供求矛盾。 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对政府管理模式转变所产生的内在要求,需要政府加速职能转变,由原先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市场的促进者,将构建符合风险投资发展要求的组织形式、市场体系与环境,克服风险投资的市场失灵,培育风险投资投融资主体作为建立符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的基础和出发点,引导与扶持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
尹福生[10](2004)在《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支持创业的创新投资制度—风险投资以其投资行为的独特性及其与高成长性企业的特殊关联性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实践中得以迅速发展,与这种投资行为相伴而生的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形态即风险资本市场。这种由传统资本市场演进而来的旨在为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市场,有着迥异于传统资本市场的特点。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参考并合理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此问题的若干研究方法及观点,系统归纳和分析与风险投资相涉的若干关联性问题,对风险资本市场自身特点及运行规律进行探究,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微观领域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地寻求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风险资本市场的价值定位、目标选择与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建议。 除导论(第1章)外,论述分四部分逐次展开的。其基本线索是:风险投资的宏观理论归纳(概念、内涵及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微观理论分析(信息不对称、双层委托代理、治理结构)→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分析→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模式选择和支持环境营造。 第一部分为风险投资的基础理论部分。第2章,风险投资的定义和内在属性。首先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外学者和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从投资体系的角度给出自己的表述,即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通过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并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所投资的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最终通过股权的转让获取高额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然后在分析风险投资与传统的产业投资异同的基础上,阐述了风险投资的内在属性和特征,指出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建企业的创新投资制度,不仅提供企业创立和发展的资金支持,还提供增值服务,实质上它是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是未来大企业的培育机制。 第3章对风险投资制度生成和演进进行了分析。风险投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这里我把这个过程分成生成和演进两个阶段。其中,风险投资制度的生成着重论述
二、论政府在风险投资业中的作用及风险投资主体的确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政府在风险投资业中的作用及风险投资主体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问题的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高新区的基本内涵 |
2.1.2 风险投资政策的基本内涵 |
2.2 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理论依据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非传统安全理论 |
2.2.4 政策过程理论 |
2.2.5 产业投融资政策理论 |
2.3 完善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重要意义 |
2.3.1 有利于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2.3.2 有利于为高新区风险投资营造健康环境 |
2.3.3 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3章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新区风险投资的基础性政策缺乏 |
3.2.2 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制定缺乏多主体参与 |
3.2.3 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
3.2.4 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评估措施不完善 |
3.3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政府、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
3.3.2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法律意识落后、立法层次低 |
3.3.3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纠错机制不科学与非理性 |
第4章 发达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体系构建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
4.1 发达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1.1 美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1.2 欧洲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1.3 日本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1.4 新加坡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2 发达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4.2.1 完善的市场机制利于风险资本流动 |
4.2.2 畅通的交易渠道便利风险资本退出 |
4.2.3 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来源提升资本支持能力 |
4.2.4 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培育健康的投资环境 |
第5章 完善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建设的政策建议 |
5.1 引导多元参与完善政策制定 |
5.2 构建创新稳定的基础政策体系 |
5.3 协调政市关系保障政策执行 |
5.4 加强政策评估落实政策终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风险投资在全球及我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二、研究对象——本文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
三、研究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和管理启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章 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收益分析 |
一、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 |
(一) 风险投资中的风险 |
(二) 风险投资中的收益 |
(三) 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价 |
二、风险因素模型及解析 |
(一) 风险因素模型 |
(二) 风险投资的风险因素解析 |
三、风险统计与风险甄别 |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理论 |
(三) 风投行业中信息甄别 |
四、风险评价 |
(一) 风险评价因素 |
(二) 风险评价方法 |
(三) 风险与收益对称的逻辑与不对称的现实 |
五、风险-收益关系 |
(一) 风险-收益对称性原理 |
(二) 风险-收益决策及其权衡原理 |
(三)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六、风险投资的“二八定律” |
(一) 广义的“二八定律” |
(二) 风险投资行业的“二八定律” |
(三) 风险投资基金的“二八定律”及其统计描述 |
第四章 风险投资主体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分析 |
一、风险投资的运行流程 |
(一) 募资 |
(二) 投资 |
(三) 管理 |
(四) 退出 |
二、中国风险投资主体获取超额收益的案例分析 |
(一) 募资阶段案例分析 |
(二) 投资阶段案例分析 |
(三) 管理阶段案例分析 |
(四) 退出阶段案例分析 |
三、风险投资主体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分析 |
(一) 赛道选择:战略性资产配置 |
(二) 骑手选择:创业团队资质考察 |
(三) 马匹选择:投资项目的分析与衡量 |
(四) 马匹训练:被投企业的成长增值 |
(五) 马匹出售:投资项目的退出变现 |
第五章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
一、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
(一) 萌芽期 |
(二) 成长期 |
(三) 高速扩张期 |
(四) 理性发展期 |
二、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一) 可投资本存量逐年增长 |
(二) 募资活跃度波动较大 |
(三) 人民币募资活跃度高于外币募资 |
(四) 投资规模趋于理性 |
(五) 创业投资行业集中于新兴行业 |
(六) 创业投资地域集中于一线城市 |
(七) 创投资金偏好早期项目 |
(八) 创投退出活跃,新三板挂牌成为另外一个退出通道 |
(九) 创投投资整体回报高于公开市场投资回报 |
三、中国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一) 生态系统不完善和母基金缺乏 |
(二) 全民PE热潮中非专业型风险投资机构大量涌现 |
(三) 被投企业繁荣“烧钱”之下持续盈利能力尚待考察 |
(四) PE机构·挂牌的逻辑和问题 |
四、推动中国风险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 进一步完善基金行业监管法律法规 |
(二) 优化风险投资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角色 |
(三) 政府机构在风险投资中强化市场角色、弱化行政角色 |
(四) 推动风险投资市场向机构化和大资管时代转变 |
(五) 适度监管,推动行业协会自律功能建设 |
(六) 发改委和证监会的行业监管权之争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风险投资产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问题的引出 |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 全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的定义 |
2.2 风险投资的特征 |
2.3 风险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2.4 关于风险资本的研究 |
2.5 关于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
2.6 对于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3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情况分析 |
3.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总体基本情况 |
3.2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特点——基于产业组织理论 |
3.2.1 市场差异 |
3.2.2 市场行为 |
3.2.3 市场绩效 |
3.3 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情况 |
3.3.1 2009年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基本情况 |
3.3.2.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优势 |
3.3.3 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劣势 |
3.3.4 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机遇 |
3.3.5 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挑战 4 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分析 |
4.1 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分析 |
4.1.1 国外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 |
4.1.2 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现状 |
4.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
4.2.1 采用"官助民办"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
4.2.2 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民间投资主体 |
4.2.3 鼓励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进入我国风险投资领域 5 风险投资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 |
5.1 风险投资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 |
5.1.1 有限合伙制 |
5.1.2 公司制 |
5.1.3 信托基金制 |
5.2 有限合伙制是最符合风险投资特点的组织形式 |
5.2.1 有限合伙制降低风险投资的成本 |
5.2.2 有限合伙制的激励制度能够有效激励风险资本家 |
5.2.3 普通合伙人的资金的分阶段投入 |
5.2.4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在制度上的缺陷 |
5.3 有限合伙制应成为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主流组织形式 |
5.3.1 美国有限合伙制的"进化" |
5.3.2 我国应选择有限合伙制作为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 6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
6.1 退出机制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和意义 |
6.1.1 顺利的退出,可以实现投资收益,补偿因投资承担的高风险 |
6.1.2 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可以增加投资公司的管理实力 |
6.1.3 顺利退出,有利于投资者评价风险投资公司 |
6.2 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途径 |
6.2.1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
6.2.2 企业并购 |
6.2.3 回购 |
6.2.4 清算退出 |
6.3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比较 |
6.4 创业板推出创造了我国风险投资的良好退出渠道 7 影响中国风险投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
7.1 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 |
7.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7.3 分析结果 |
7.4 结论和意义 8 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策 |
8.1 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提高中小型企业对风险投资的认识 |
8.2 改变国内宏观经济状况 |
8.3 增加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金融中介结构 |
8.4 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有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促进投资 |
8.5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配套政策 |
8.6 拓宽风险资本的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养老基金进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必要性的一般分析 |
2.1 风险投资的战略地位决定政府必须参与 |
2.2 风险投资的特点决定政府必须参与 |
2.3 政府对风险企业的支持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有效运作 |
2.4 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参与 |
3 中国目前风险投资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必须参与 |
3.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3.3 中国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3.4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国外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 |
4.2 以色列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 |
4.3 印度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 |
4.4 国外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失败例子 |
5 中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参与方式及应起作用 |
5.1 完善退出机制,控制市场风险 |
5.2 政策扶持 |
5.3 培育高素质人才 |
5.4 建立激励机制 |
5.5 加强推动对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有效保护 |
5.6 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 |
5.7 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
6 结束语和不足之处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2 风险投资研究文献述评 |
2.1 国外风险投资研究与评价 |
2.1.1 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契约关系研究 |
2.1.2 风险资本投资决策过程研究 |
2.1.3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契约关系研究 |
2.1.4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研究 |
2.1.5 国外风险投资研究评价 |
2.2 国内风险投资研究与评价 |
2.2.1 关于外国风险投资模式的研究 |
2.2.2 关于中国开展风险投资必要性的研究 |
2.2.3 关于风险投资主体的研究 |
2.2.4 关于风险投资政府作用的研究 |
2.2.5 关于风险投资退出的研究 |
2.2.6 关于风险投资风险的研究 |
2.2.7 国内风险投资研究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理论基础 |
3.1 市场绩效决定理论综述 |
3.1.1 传统SCP分析框架中市场绩效的决定 |
3.1.2 修正的SCP分析框架中市场绩效率的决定 |
3.2 信息经济学和风险理论 |
3.3 转轨经济理论 |
4 风险投资业发展实践的国际比较 |
4.1 国际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实证描述 |
4.1.1 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实践 |
4.1.2 欧洲风险投资业发展实践 |
4.1.3 亚洲风险投资业发展实践 |
4.2 各国风险投资业的产业组织比较分析 |
4.2.1 各国风险投资业的市场结构比较 |
4.2.2 各国风险投资业市场行为比较 |
4.2.3 各国风险投资业市场绩效比较 |
4.3 各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模式归纳 |
4.3.1 美国的“民营官助”模式 |
4.3.2 欧洲的“大企业联合、政府参与”模式 |
4.3.3 日本的“官民结合”模式 |
5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水平评价 |
5.1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分析 |
5.1.1 总量分析 |
5.1.2 风险资本来源与分布 |
5.2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评价 |
5.2.1 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要素 |
5.2.2 风险投资业发展评价原则及指标体系 |
5.2.3 中国风险投资业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2.4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产业模式分析 |
6.1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目标定位与投资主体选择 |
6.1.1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目标定位 |
6.1.2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投资主体选择 |
6.2 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运行的内在机制 |
6.2.1 构造风险投资项目遴选机制 |
6.2.2 构建风险资本微观监控机制 |
6.2.3 引入分期投资机制 |
6.3 中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模式 |
6.3.1 目前中国风险投资退出可供选择的渠道 |
6.3.2 中期可有选择性地恢复柜台交易 |
6.3.3 创业板是疏通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关键环节 |
6.4 本章小结 |
7 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分析 |
7.1 风险投资主要组织模式 |
7.1.1 风险投资公司 |
7.1.2 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 |
7.1.3 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机构 |
7.1.4 公司型风险投资基金机构 |
7.2 风险投资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
7.2.1 风险投资组织模式激励机制比较分析 |
7.2.2 风险投资机构模式约束机制比较分析 |
7.2.3 风险投资机构的运营成本比较 |
7.3 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组织模式选择分析 |
7.3.1 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7.3.2 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机构选择 |
7.3.3 对我国现行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改革的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分析 |
8.1 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
8.2 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产权制度环境分析 |
8.3 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分析 |
8.4 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人才环境分析 |
8.5 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8.6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及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6)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经济的挑战 |
1.1.2 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 |
1.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亟待风险投资的支持 |
1.2 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风险投资领域的相关研究 |
1.3.2 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 |
1.3.3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 |
1.4 研究现状分析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结构 |
2 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 |
2.1 中小企业的概念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小企业的特征 |
2.1.3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2.2 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
2.2.1 技术创新及其特征 |
2.2.2 技术创新能力及动力 |
2.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
2.3.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征 |
2.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
2.4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况 |
2.4.1 中小企业发展概述 |
2.4.2 中小企业发展及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和机遇 |
2.5 小结 |
3 风险投资相关概念及理论 |
3.1 风险投资的含义 |
3.2 风险投资的特征及风险种类 |
3.2.1 风险投资的特征 |
3.2.2 风险投资的风险种类 |
3.3 风险投资三要素分析 |
3.3.1 风险资本 |
3.3.2 风险企业 |
3.3.3 风险投资主体 |
3.3.4 “三位一体”的风险投资治理机制 |
3.4 风险投资运作过程 |
3.4.1 项目筛选与投资决策 |
3.4.2 经营管理投资项目 |
3.4.3 风险资本退出 |
3.5 风险投资的运作环境 |
3.5.1 政策、法规环境 |
3.5.2 人才环境 |
3.5.3 资本市场环境 |
3.5.4 科学技术环境 |
3.5.5 社会文化环境 |
3.6 国内风险投资概述 |
3.6.1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历程 |
3.6.2 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
3.7 小结 |
4 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分析 |
4.1 静态分析 |
4.1.1 宏观分析—经济增长视角 |
4.1.2 中观分析—网络结构和创新体系 |
4.1.3 微观分析—风险收益的分摊 |
4.2 动态分析 |
4.2.1 技术创新的周期性与动态特征 |
4.2.2 风险投资的阶段性 |
4.3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协同及动态演化 |
4.3.1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协同 |
4.3.2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动态演化 |
4.4 我国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创新关系的现状 |
4.4.1 风险投资发展潜力较大,现实供给不足 |
4.4.2 风险投资需求旺盛、潜在需求巨大 |
4.4.3 我国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有待加强 |
4.5 小结 |
5 风险资本需求及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
5.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需求分析 |
5.1.1 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
5.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需求特征 |
5.1.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 |
5.2 商业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信贷缺口 |
5.2.1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
5.2.2 商业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 |
5.2.3 中小企业的信贷缺口 |
5.3 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
5.3.1 应对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机制 |
5.3.2 对中小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
5.3.3 对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倾向 |
5.4 小结 |
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 |
6.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目标和任务 |
6.1.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目标 |
6.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点任务 |
6.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
6.2.1 技术要素 |
6.2.2 人力资源要素 |
6.2.3 产业基础要素 |
6.2.4 资本市场要素 |
6.2.5 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素 |
6.2.6 政策与制度要素 |
6.2.7 文化环境要素 |
6.3 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措施 |
6.3.1 加强制度创新 |
6.3.2 建立官产研(学)合作机制 |
6.3.3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
6.3.4 发展中介机构 |
6.3.5 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
6.3.6 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文化环境 |
6.4 加强技术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 |
6.4.1 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
6.4.2 重视知识基础建设 |
6.4.3 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
6.4.4 加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
6.4.5 理顺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 |
6.5 小结 |
7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 |
7.1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
7.1.1 从宏观角度看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
7.1.2 从微观角度看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
7.2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总体要求 |
7.2.1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原则 |
7.2.2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框架 |
7.3 风险投资网络构建对策 |
7.3.1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法规体系 |
7.3.2 采用“民办官助”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
7.3.3 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
7.3.4 组建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主体 |
7.3.5 国内中小企业实践探讨 |
7.3.6 风险投资退出所需的市场环境建设 |
7.3.7 积极培育中介机构 |
7.3.8 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
7.4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保证措施 |
7.4.1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
7.4.2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 |
7.4.3 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 |
7.4.4 建立风险投资保险机制 |
7.4.5 培育有利于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
7.5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4 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
第2章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相关理论 |
2.1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定义 |
2.2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静态分析 |
2.3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动态分析 |
2.4 政府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职能 |
第3章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状与问题描述 |
3.1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现状 |
3.2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问题的制度成因分析 |
第4章 我国风险投资政策回顾与评价 |
4.1 我国风险投资政策概述 |
4.2 我国风险投资政策评价 |
第5章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与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5.1 国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与政策对比分析 |
5.2 国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5.3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目标 |
第6章 风险投资主体退出行为制度环境分析 |
6.1 风险投资主体退出行为 |
6.2 影响风险投资主体退出行为的产权制度分析 |
6.3 影响风险投资主体退出行为的信息监管制度分析 |
6.4 影响风险投资主体退出行为的风险控制制度分析 |
第7章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平台相关制度分析 |
7.1 影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资本市场结构性缺陷 |
7.2 制约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分析 |
7.3 制约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新股发行准入制度分析 |
7.4 制约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资本市场流通制度分析 |
第8章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创新 |
8.1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创新目标 |
8.2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创新原则 |
8.3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创新内容 |
第9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运用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实施 |
9.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参与课题 |
(8)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风险投资概述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发展演化 |
一、风险投资是资本发展演化的产物 |
二、风险投资是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发展演化的产物 |
三、风险投资是企业创业及成长方式发展变化的产物 |
第二节 风险投资释义 |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风险投资的解释 |
二、欧洲风险投资协会(EVCA)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三、美国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四、英国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五、我国有关组织及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
一、高风险 |
二、高回报 |
三、高投资 |
四、专业化程度高 |
五、买方金融投资 |
六、公司主导性 |
七、投入领域的前沿性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相关效应 |
一、整合资源效应 |
二、公司治理和融资模式的互动效应 |
三、科技成果的转化效应 |
四、风险投资的就业效应 |
第二章 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入口障碍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运作障碍 |
一、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 |
二、缺少具有发展前景的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难 |
三、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需要规范 |
第三节 风险投资发展环境障碍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企业制度障碍 |
第五节 风险投资的退出障碍 |
第三章 大力培育风险投资主体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参与主体 |
一、风险投资供给主体 |
二、风险投资机构 |
三、风险投资资金需求主体 |
四、中介服务机构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
一、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
二、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投入策略 |
一、渐进投入策略 |
二、组合投资策略 |
三、联合群体投资策略 |
四、企业家式融资策略 |
第四节 建立风险投资投入供给体系 |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
二、采取相应对策,降低投资风险 |
三、把上市公司作为风险投资的主要供给主体 |
四、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 |
五、利用外资参与风险投资 |
六、允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适度参与风险投资 |
第四章 科学选择风险投资项目 |
第一节 投资项目的产生与选择 |
一、确定合理投资规模 |
二、确定选择标准—技术与市场 |
三、确定最佳区位 |
四、选择项目不同阶段 |
五、考察创业者的素质 |
六、分析公司管理能力 |
七、选择投资重点 |
第二节 风险投资决策依据与项目选择策略 |
一、风险投资决策依据 |
二、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策略 |
第三节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内容 |
二、评估方法 |
三、常用的评估指标体系 |
四、考察风险企业的生存力 |
第五章 加强风险投资经营管理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监控与激励 |
一、投资方对风险投资家的制约 |
二、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方法 |
一、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 |
二、分段投资 |
三、组合投资 |
四、联合投资 |
五、多阶段投资 |
六、追加募资 |
七、高贴现率 |
八、合同制约 |
九、股份和优先股的转换价格的调整 |
十、管理咨询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管理艺术 |
一、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
二、风险投资的高速管理 |
三、风险投资的高能管理 |
第六章 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发展环境 |
第一节 政府角色的经济学释义 |
一、市场与政府 |
二、风险投资发展的政府作用 |
第二节 政府作用的国际对比分析 |
一、美国政府的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二、日本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三、以色列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策略 |
一、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政策环境 |
二、建立与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 |
三、扮演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角色” |
四、建立风险投资的补偿与激励机制 |
五、营造风险投资的良好运行环境 |
六、充分调动风险投资积极性 |
七、加快风险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建设 |
第七章 建立高效率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 |
第一节 制度理论的引入 |
一、制度的涵义 |
二、制度变迁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
三、制度变迁的原则 |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二节 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的类型与比较 |
一、公司制风险投资 |
二、合伙制风险投资 |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 |
第三节 不同制度类型的风险投资运行效率 |
一、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二、公司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第四节 发展以有限合伙制为主流模式的制度策略 |
一、有限合伙制公司的治理机制分析 |
二、大力支持信托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 |
三、取消合伙企业双重纳税问题 |
四、加快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改革步伐 |
第八章 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第一节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主要功能 |
一、风险投资寻求退出的原因 |
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功能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
一、公开上市(IPO) |
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
三、买壳上市 |
四、收购与兼并 |
五、其他退出渠道 |
六、几种常见的退出渠道的比较 |
第三节 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
一、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实践 |
二、世界各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失败案例 |
三、经验和教训 |
第四节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创业板市场 |
一、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
二、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早期尝试 |
四、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想 |
五、创业板市场起步——中小企业板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9)政府在风险投资领域中的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现状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风险投资与政府的关系 |
2.1 风险投资与经济发展 |
2.2 政府对风险投资行业管理的必要性 |
第三章 政府对风险投资行业管理的理论模式 |
3.1 政府管理的模式 |
3.2 影响政府对风险投资管理的相关因素与管理模式选择 |
3.3 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介入范围 |
第四章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与政府管理 |
4.1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状况 |
4.2 政府在风险投资行业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引导风险投资健康发展 |
5.1 各国政府发展风险投资的比较 |
5.2 建立符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引导风险投资健康发展 |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风险投资的理论层次阐释 |
2.1 风险投资及内在属性 |
2.2 风险投资的功能 |
2.3 风险投资的运行机理 |
第3章 风险投资制度生成与演进分析 |
3.1 风险投资制度产生的理论分析 |
3.2 风险投资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 |
第4章 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
4.1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的生成 |
4.2 风险投资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
4.3 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5章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及治理结构分析 |
5.1 风险投资组织制度的演变 |
5.2 风险投资机构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的比较 |
5.3 风险投资组织的治理结构分析 |
5.4 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 |
第6章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功能、模式及比较 |
6.1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功能分析 |
6.2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 |
6.3 首次公开发行(IPO)与企业并购比较 |
6.4 首次公开发行、资本市场模式与风险投资的发展 |
第7章 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7.1 国际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
7.2 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 |
7.3 共性与启示 |
第8章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8.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回顾 |
8.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分析 |
8.3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情况分析 |
8.4 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9章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目标模式探讨 |
9.1 我国风险投资运作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模式 |
9.2 风险投资内在机制的模式建构 |
9.3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构建 |
第10章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支持环境分析 |
10.1 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分析 |
10.2 风险投资的产权制度环境分析 |
10.3 风险投资的法制环境分析 |
10.4 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基础与企业制度环境分析 |
10.5 发展风险投资的人才环境分析 |
10.6 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论政府在风险投资业中的作用及风险投资主体的确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问题研究[D]. 张小成. 湖南大学, 2018(06)
- [2]中国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析[D]. 曾之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3]中国风险投资产业分析[D]. 李银银.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5)
- [4]中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研究[D]. 张恩兰. 暨南大学, 2010(10)
- [5]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研究[D]. 刘贵斌. 西北大学, 2008(08)
- [6]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 张景安.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7]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研究[D]. 吴文建. 西南大学, 2006(11)
- [8]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D]. 惠恩才.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9]政府在风险投资领域中的管理模式研究[D]. 钮昊晖.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10]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D]. 尹福生. 武汉大学,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