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电力市场的电能量采集及计费主站(论文文献综述)
孙宏宇[1](2014)在《基于省级电网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是集电力企业输配电网络的电能量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和预处理、统计分析及负荷控制的综合电能量管理平台。系统针对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生产和管理需求,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将变电站、公用配变、大用户、商业用户和居民用户的电能计量应用进行了整合。整个系统充分考虑了电力监管系统的接口要求,支持电力市场的运营、电费结算、电网运行、线损管理、费用结算和经济补偿计算等高级功能。在通信层面,针对不同应用,灵活应用了光纤、中低压PLC、无线网络、点对点通信技术等,为业务的深层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与保障。本文从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入手,分析了吉林省电网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一套基于全省可行的电能量采集、分析和应用的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并且着重分析了数据共享模式,既以CIM电力行业通用信息模型为基础的数据信息平台,对比了现有的通信通道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际环境下的通信通道选择方法。最后,对主站软件功能、采集终端硬件以及采集终端的软件进行了设计。基于吉林省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能量管理,解决了全省标准和管理不统一的问题,这使得全网各环节的线损分析等数据更加准确。该系统既解决了各种类型变电站、发电厂、大中用户的关口电能量进行采集、处理、分时计费等,也解决了各区域供电公司所辖重要用户、工厂、矿山、油田及小区居民用户的电能量进行采集、处理、统计和用电控制管理;实现全网的统一运行、管理。
王淼[2](2014)在《新型电能采集装置在保定供电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实行商业化运营的转变,电力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市场化;各级电力市场逐步建立,势必对电网的运营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目前电力营销部门单纯依靠人工抄表,人员配置多、效率低、准确性差、抄表周期长,难以适应电力发展和客户的要求;为满足电力市场的运营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新型电能采集装置和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建立和运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改变人工抄表、手工录入的落后方式,使多个工作流程结合在一起、一步到位,提高营销部门的工作效率。且对大用户实现负荷管理、线损分析统计和母线平衡的动态监测以及电量的统计、结算、计费和考核,电能量采集系统在电力营销上的应用分析,对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满足当前电能采集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及要求的基础出发研究分析了新型电能采集装置的系统连接、特性指标,新型电能采集装置结构单元模块以及新型电能采集装置各功能模块。通过“母线电量平衡率分析”、“线损的统计分析”、“电费的核算、结算”三个方面对新型电能采集装置在保定供电公司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说明,指出其优越性。同时并指出新型电能采集装置及电能量采集系统在保定供电公司当前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三点改进建议。
闫玉琪[3](2014)在《电力企业电能量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电能量采集系统是集电能量自动采集、传输、统计、分析、结算于一体的自动化系统,是电力企业实现电网现代化经营和管理的重要补充。电能量采集系统从结构上来讲是集主站系统、采集终端和通信信道于一体的自动化系统。本文研究了电能量采集系统的总体框架以及主站系统、采集终端和通讯信道的设计和选用。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从电能量采集系统的总体框架入手,从电能量采集系统的逻辑构架、物理构架和功能构架进行分析;接着,对电能量采集系统的主站系统进行设计,从硬件、软件和功能几方面进行分析;随后,对电能量采集系统的采集终端进行设计,分析了采集终端的特点、采集终端的功能和采集终端的应用方案;进而,对连接终端和主站的通信信道进行设计,从本地通信和远程通信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此外,本文就天富热电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系统硬件配置和软件的开发与实现以及系统的安全进行介绍。电力企业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的建设是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重要补充,对提高电网管理水平,强化科学决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电能量采集系统的运行、管理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随着需求的不断推陈出新,必然会由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电能量信息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实用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加强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电能量应用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在标准化、业务流程化、服务信息化、相应快速化等方面优化和完善,才能使其在生产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吴慧平[4](2012)在《电能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配电网的建设和运行具有以下特点:配电网建设不足,全国性的配电网架相当薄弱,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较低,其中故障性停电所占比例较小,以计划停电为主。根据这些特点,我国重点应是建设以遥测、遥信为主的配电自动化综合信息系统,努力通过减少计划停电时间、优化电网规划、挖掘现有电网潜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配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真正发挥配电自动化系统对配电网建设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城市配电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GPRS通信网、主站集中监控的电能量数据采控自动化模式,实现电量、电流、电压、功率因数及其他数字测量量、开关量、告警信息定时上报采控主站数据库,终端控制参数、升级程序的网络下发。建设由现场终端设备、通信网络、主站数据中心、数据的挖掘分析系统组成的一体化的电能量数据采控平台。
薛振华[5](2012)在《基于GPRS的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电能量信息采集及负荷管理是电力市场营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现场人工定期电能量采集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无法监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电力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电能量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降低负荷的峰谷差值、改善电网的运行情况,减小由电力供需矛盾造成的损失。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的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本文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山西大同地区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的现状对应用新型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基于GPRS的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接下来对该系统的主站层、通信网络层,终端层和电能表进行了总体设计,分别完成了4层结构的特点介绍和功能设计。本文对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终端进行了硬件设计,完成了微控制单元(MCU)模块、数据采集计量模块、负荷控制模块、抄表接口模块、GPRS通信模块及电源模块的设计。最后本文完成了终端的软件设计,设计了终端软件工作的主要流程图。本文所设计的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可以满足现阶段电力系统应用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哲[6](2011)在《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在高校供电网络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量集抄系统的建设,是电力企业实现电网现代化经营、决策、完善信息管理的重要补充,本文根据本校的抄表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校区的实际情况,拟将电能量采集系统在高校供电系统中加以应用,以提高高校电能管理水平,实现用电管理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动态管理的转变,为学校的能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分析了电能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介绍了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结构、实现的功能及在电网管理中的从生产管理到经营管理上的应用。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电能量采集系统建设的实施规划,预测了电能量采集系统应用的成效,并讨论了电能量系统建设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最后一章对电能量系统的建设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沈伟[7](2010)在《兴化供电公司电能量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电能量采集系统是集电能表计、电能量数据采集终端、通信网络、主站系统于一体,全面实现电能量数据采集、计算、统计分析等功能的自动化系统。它是电网推行商业化运营和管理,实现电力市场的重要保障之一。因电能计量系统中数据量大,故要求统计灵活及通用性与扩展性强。电能量采集系统能准确、灵活的对从数据终端采集上来的数据按不同要求进行计算、统计,并分类存储到服务器数据库。本论文对系统总体设计、主厂站网络架构、数据库选型、软件开发工具、通信规约、功能设计等作了阐述,详细介绍了系统建设要求、系统组成及主站、系统数据库选择与设计、信道及厂站、系统安全防护技术方案、系统技术特色、系统功能规范等内容。
黄永辉[8](2010)在《郑州电网计费及线损在线监控系统》文中认为郑州供电公司已有电量采集主站系统是与珠海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的能量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交换机分别连接主服务器、磁盘阵列、WEB服务器、网络激光打印机、终端服务器和PC用户工作站等构成,已经运行了七八年的时间。本文根据对现有电量采集主站系统运行现状分析调查,提出了一种针对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应用需求,对主站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的设计方案。升级后的电量采集主站系统即为电网计费及线损在线监控系统。电网计费及线损在线监控系统升级后是一个数据综合应用平台,能够实现数据共享,为用电营销系统、EMS系统、MIS系统等相关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电量数据,;配置实用的应用程序后,可为电网管理、电力调度、设备管理及电网分析等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电网计费及线损在线监控系统升级后采用数字通道或者网络通道进行数据采集、传输,支持开放的通信协议,在数据采集的可靠性、稳定性、开放性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具备接入未来5年内新建变电站的容量,能够保证满足未来5年内系统需求的发展,并支持灵活的应用功能开发。系统升级后,部分实现配网电量远程同步抄表,实时监督台区线损波动,满足负荷实测的需求,为将来配网电量远抄升级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实现配网电量远程同步抄表,设计方案中选择了郑州供电公司的三条市区负荷较重、线损误差较大的典型配网线路作为工程试点,进行远方抄表改造。
崔明[9](2010)在《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网的运营和管理正逐步向市场开放,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电力交易原则,电能量计量系统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目前国内的电能量系统已进入稳定成长的阶段,但鉴于各系统建设年代的差异及各厂商协作性差等因素,变电站系统、负荷管理系统、配变系统等在大多数地区都是作为独立的系统运行,互联互通性差,不能充分共享数据。为了协助电力企业充分挖掘电能数据,实现线损分析以及电量考核结算等高级应用,并在电能作为商品走向市场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建立一套覆盖变电站、专变、公变等电能量数据的综合管理应用平台。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能量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发展技术,详细介绍了针对国内电力市场的需求,提出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建设模型;实现电能数据的自动采集和集成;构建电能数据的应用平台,实现线损的综合分析与管理、供电可靠性统计分析、配变监测和负荷分析等基本应用;在实现系统可靠稳定实用基础上,充分对数据进行挖掘,实现电能数据的深层次应用;按用电等级分类阐述了各种终端的通讯方式和通讯规约。本文最后结合电能量管理系统在部分电力公司的应用,对实际运行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及采取解决措施进行介绍,并对部分用户提出的特殊需求提出了解决方案。
刘世良,俞海国,李国栋[10](2009)在《青海电网电能量计费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电网电能量计费系统是青海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青海电网电能量计费系统的构成、系统的技术和管理特点,以及系统的各种应用功能。
二、面向电力市场的电能量采集及计费主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电力市场的电能量采集及计费主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省级电网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组成 |
2.2 电能量公共数据模型技术 |
2.3 电能量数据分析技术 |
2.4 电能量数据采集通信技术 |
2.4.1 GPRS和CDMA等无线公网 |
2.4.2 McWiLL和WiMAX无线专网 |
2.4.3 光纤专网 |
2.4.4 三种通信方式的技术比较 |
2.5 电能量综合管理相关规约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省级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吉林省电网的现状 |
3.1.1 电能量采集系统建设现状 |
3.1.2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管理制度现状 |
3.2 建立省级统一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
3.3 效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平台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系统平台方案设计 |
4.3 主站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4 数据库管理平台设计 |
4.5 综合电能量采集系统管理层次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的软硬件功能设计 |
5.1 主站系统软件设计 |
5.1.1 主站系统软件功能框图 |
5.1.2 软件功能设计 |
5.1.3 网络通信协议 |
5.2 厂站系统硬件设计 |
5.2.1 采集终端的硬件设计 |
5.2.2 电能表的硬件设计 |
5.3 厂站系统的软件设计 |
5.3.1 采集终端的软件设计 |
5.3.2 电能表的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新型电能采集装置在保定供电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能采集装置的需求分析和总体架构 |
2.1 电能采集系统需实现的具体目标 |
2.2 新型采集装置的单元模块介绍 |
2.2.1 机箱和背板 |
2.2.2 CPU 单元 |
2.2.3 串口单元 |
2.2.4 电源单元 |
2.3 新型电能采集装置的系统连接及其特性指标要求 |
2.3.1 系统连接 |
2.3.2 主要特点 |
2.3.3 主要功能 |
第三章 电能采集装置的功能模块 |
3.1 程序框架 |
3.1.1 系统概述 |
3.1.2 硬件结构 |
3.1.3 软件结构 |
3.1.4 数据显示模块 |
3.1.5 参数设置模块 |
3.1.6 直方图显示模块 |
3.1.7 密码设置模块 |
3.1.8 应用模块 |
3.1.9 内核模块 |
3.1.10 脉冲读表模块 |
3.1.11 485 读表模块 |
3.1.12 主站通讯模块 |
3.1.13 数据存储模块 |
3.1.14 时钟板驱动模块 |
3.2 数据处理流程 |
3.3 IEC870-5-102 说明 |
3.4 配置文件说明 |
3.4.1 新增配置文件 |
3.4.2 表计规约配置文件 |
3.4.3 主站规约配置文件 |
第四章 电能采集装置在保定供电公司的应用分析 |
4.1 采集装置数据采集及参数设置界面 |
4.2 图形监控模块 |
4.3 用电信息采集模块 |
4.4 关口电量采集模块 |
4.5 利用母线电量平衡率分析查找故障计量装置实例 |
4.5.1 母线电量平衡率超差计算方法 |
4.5.2 母线电量平衡率超差的原因 |
4.5.3 故障计量装置查找 |
4.6 线损的统计分析 |
4.7 电费的核算、结算 |
4.8 系统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个人简介 |
(3)电力企业电能量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3 电能量采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内外电能量采集系统技术现状 |
1.4 新疆天富热电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
1.4.1 天富热电电网现状 |
1.4.2 天富热电电力信息网络的规划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能量采集系统整体框架的研究与构建 |
2.1 系统总体设计的原则 |
2.2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逻辑架构 |
2.3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物理架构 |
2.4 电能量采集系统功能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量采集系统主站系统的设计 |
3.1 主站总体架构 |
3.2 硬件设计 |
3.2.1 硬件设计原则 |
3.2.2 主站网络 |
3.2.3 数据库服务器 |
3.2.4 应用服务器 |
3.2.5 前置服务器 |
3.2.6 接口服务器 |
3.3 软件设计 |
3.3.1 软件设计原则 |
3.3.2 软件技术路线 |
3.3.3 软件模块 |
3.3.4 软件数据流程图 |
3.4 应用功能设计 |
3.4.1 应用功能设计的原则 |
3.4.2 业务应用功能 |
3.4.3 综合应用功能 |
3.4.4 终端通信平台 |
3.5 接口方案设计 |
3.5.1 接口设计原则 |
3.5.2 与电力营销系统接口 |
3.5.3 与 SCADA 系统接口 |
3.5.4 与配电 GIS 系统接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能量采集系统终端系统应用方案的设计 |
4.1 终端系统设计原则 |
4.2 终端功能和分类 |
4.2.1 厂站终端 |
4.2.2 负控终端 |
4.2.3 配变终端 |
4.2.4 低压集抄终端 |
4.3 终端应用方案的设计 |
4.3.1 厂站终端应用方案 |
4.3.2 负控终端应用方案 |
4.3.3 配变终端应用方案 |
4.3.4 低压集抄终端应用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能量采集系统通信信道的建设 |
5.1 通信信道建设原则 |
5.2 远程通信 |
5.2.1 概述 |
5.2.2 专用光纤网络 |
5.2.3 公共无线网路 |
5.2.4 230MHZ 无线通信专网 |
5.3 本地通信 |
5.3.1 概述 |
5.3.2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5.3.3 RS-485 通信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天富热电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工程实现 |
6.1 天富热电电能量采集系统实施规划 |
6.2 电能量采集系统硬件配置 |
6.2.1 系统网络拓扑图 |
6.2.2 主站部分 |
6.2.3 终端部分 |
6.3 电能采集系统软件开发与实现 |
6.3.1 系统总体模块 |
6.3.2 业务应用管理平台 |
6.3.3 综合应该管理平台 |
6.4 系统安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 |
导师评阅表 |
(4)电能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意义 |
1.3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乌海市电能量采集系统现状 |
1.4.1 计量装置与采集系统现状 |
1.4.2 存在主要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配电网电能量采集系统的设计和主要功能 |
2.1 系统总体的设计原则和思想 |
2.1.1 系统设计原则 |
2.1.2 系统设计思想 |
2.2 系统设计方案 |
2.2.1 采集系统主站 |
2.2.2 采集系统信道 |
2.2.3 采集系统终端 |
2.3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 |
2.3.1 用户管理功能 |
2.3.2 曲线功能 |
2.3.3 报表管理功能 |
2.3.4 控制管理功能 |
2.3.5 数据分析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能量自动采集终端设计 |
3.1 电能量采集终端设计说明 |
3.1.1 10kV客户侧高压计量点设置原则 |
3.1.2 400V客户侧低压电能计量点设置原则 |
3.1.3 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方式 |
3.1.4 电能计量装置主要设备及相关要求 |
3.2 电能量采集终端方案设计 |
3.2.1 电能量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
3.2.2 电能量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3.2.3 信息采集方案 |
3.3 设备对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建设方案 |
4.1 基于GPRS无线通信的自动抄表系统 |
4.1.1 无线抄表系统设备 |
4.1.2 无线抄表系统的组网方法 |
4.1.3 无线抄表系统的实施方案 |
4.2 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 |
4.2.1 电力线载波远程抄表系统的组成 |
4.2.2 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的组网形式 |
4.2.3 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的缺点 |
4.2.4 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的应用前景 |
4.3 其他通信形式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 |
4.3.1 基于以太网的远程抄表系统 |
4.3.2 基于电话网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 |
4.4 本项目所采用的信息传输规约 |
4.4.1 字节格式 |
4.4.2 帧格式 |
4.4.3 数据标识结构及编码 |
4.4.4 传输规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GPRS的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力负荷管理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 大同地区电力负荷管理现状 |
2.1.1 电力负荷管理现状 |
2.1.2 电力负荷管理通信方式现状 |
2.2 电力负荷管理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GPRS的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2 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主站层设计 |
3.3 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通信网络设计 |
3.3.1 通信网络设计特点分析 |
3.3.2 通信网络方式比较 |
3.3.3 通信网络组网方案 |
3.4 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通信终端设计 |
3.5 多功能电能表 |
3.5.1 多功能电能表的原理 |
3.5.2 多功能电能表的特点 |
3.6 电力负荷管理软件系统设计 |
3.7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终端硬件设计 |
4.1 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终端构成 |
4.2 负荷管理终端工作原理 |
4.3 微处理器S1C33L05接口设计 |
4.4 计量模块设计 |
4.4.1 计量芯片ATT7022B |
4.4.2 电能计量原理 |
4.4.3 采样单元 |
4.4.4 计量单元接口设计 |
4.5 负荷控制模块设计 |
4.6 通信模块设计 |
4.7 系统电源设计 |
4.8 硬件抗干扰与可靠性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终端软件设计 |
5.1 终端软件设计 |
5.1.1 终端主程序的设计 |
5.1.2 采集终端与电能表通信模块设计 |
5.2 软件抗干扰与可靠性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在高校供电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概述 |
1.2 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
1.3 系统要求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构成及功能 |
2.1 结构特点 |
2.2 系统功能 |
2.3 硬件平台 |
2.4 软件系统 |
2.5 数据库 |
2.6 系统软硬件配置要求 |
2.7 系统目标 |
2.8 遵守的标准 |
第三章 系统主站技术方案 |
3.1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 |
3.2 主站系统配置 |
3.3 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要求 |
3.4 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
第四章 电能量远方终端 |
4.1 硬件具备的特点 |
4.2 主要功能 |
4.3 采集终端的实用性要求 |
4.4 计量表计 |
第五章 电能计量系统在高校中的建设 |
5.1 山东大学电能计量系统实施规划 |
5.2 系统主站 |
5.3 采集器的选择 |
5.4 通讯系统 |
5.5 电能表 |
5.6 工程项目的实施步骤 |
第六章 系统应用 |
6.1 应用分析 |
6.2 国内主流电能量采集系统总结 |
6.3 效益分析 |
6.4 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兴化供电公司电能量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工程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工作介绍 |
第二章 系统建设要求 |
2.1 系统技术指标 |
2.2 系统的工作条件 |
第三章 系统组成及主站 |
3.1 主站系统硬件环境 |
3.2 系统硬件配置说明 |
3.3 主站系统软件环境 |
3.3.1 操作系统 |
3.3.2 系统软件 |
3.3.3 系统软件结构 |
3.4 集群(Cluster)系统 |
3.4.1 数据库服务器集群 |
3.4.2 数据库服务器集群系统的优点 |
3.4.3 应用服务器集群 |
3.4.4 应用服务器集群系统的优点 |
第四章 系统数据库选择与设计 |
4.1 基于CIM的数据库建模 |
4.1.1 CIM简介 |
4.1.2 基于CIM模型的面向对象数据库 |
4.1.3 系统数据模型和CIM的对应关系 |
4.1.4 系统模型中类之间的继承关系 |
4.1.5 系统模型中类之间的关联关系 |
4.2 基于CIM/XML的互联 |
4.2.1 CIM/XML简介 |
4.2.2 通过CIM/XML交换电网模型 |
4.2.3 通过CIM/XML交换图形 |
4.3 基于CIS的互联 |
4.3.1 CIS通用服务 |
4.3.2 基于读访问服务的应用实例 |
第五章 信道及厂站 |
5.1 通信信道 |
5.1.1 电力线载波通信 |
5.1.2 光纤通信 |
5.1.3 微波通信 |
5.1.4 卫星通信 |
5.1.5 移动通信 |
5.1.6 现代交换方式 |
5.2 通信方式的选取 |
5.2.1 光纤通信概念 |
5.2.2 环内业务保护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
5.3 网络设计初方案 |
5.3.1 网络拓扑结构 |
5.3.2 组网方式 |
5.4 通信规约 |
5.4.1 规约结构 |
5.4.2 帧格式 |
5.4.3 链路传输规则 |
5.4.4 帧单元说明 |
5.4.5 链路用户数据 |
5.5 厂站构成 |
5.6 采集终端 |
第六章 安全防护技术设计方案 |
6.1 适用范围 |
6.2 安全防护目标及重点 |
6.3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策略 |
6.4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 |
6.4.1 逻辑边界设计 |
6.4.2 物理边界及安全部署分析 |
第七章 基于J2EE的电能量采集系统 |
7.1 J2EE概述 |
7.2 系统体系结构 |
7.3 系统关键技术 |
7.3.1 基于EJB组件 |
7.3.2 多层结构 |
7.3.3 结构和功能的伸缩 |
7.3.4 单一和统一的安全模式 |
7.3.5 瘦客户和B/S结构 |
7.3.6 连接池,组件池,线程池 |
7.3.7 系统的适用性 |
7.3.8 基于容器的对象数据库接口 |
7.3.9 容器化的事务管理 |
7.3.10 负载均衡和恢复机制 |
7.3.11 多种设计模式 |
7.3.12 前置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
7.3.13 分析和计费 |
7.3.14 不同系统的集成 |
第八章 系统功能规范 |
8.1 电能量数据采集 |
8.2 电量数据存储和处理 |
8.3 电量数据统计、计算、考核 |
8.4 数据录入 |
8.5 数据查询 |
8.6 报表功能 |
8.7 系统管理功能 |
8.7.1 数据库备份 |
8.7.2 网络管理 |
8.7.3 告警管理 |
8.7.4 对时管理 |
8.8 设备管理 |
8.8.1 换表处理 |
8.8.2 换CT/PT处理 |
8.8.3 电表参数管理 |
8.9 安全管理 |
8.10 费率管理与结算 |
8.11 数据交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8)郑州电网计费及线损在线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
1.1.1 背景 |
1.1.2 必要性 |
1.2 项目设计依据 |
1.3 设计原则 |
1.4 设计范围 |
1.5 目标 |
2 电量计费系统现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线损管理现况 |
2.2 系统现状概括 |
2.2.1 主站系统配置现况 |
2.2.2 子站系统配置现况 |
2.2.3 系统采集通道及网络现况 |
2.2.4 三条典型线路及配网线损管理自动化系统现况 |
2.3 存在问题 |
2.3.1 线损管理存在问题 |
2.3.2 主站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
2.3.3 子站端存在问题 |
2.3.4 系统采集通道存在问题 |
2.3.5 三条典型线路变压器数据采集存在的问题 |
2.4 结论 |
3 系统改造方案 |
3.1 主站系统 |
3.1.1 主站硬件系统 |
3.1.2 主站软件系统 |
3.1.3 与省网220kV关口表接口 |
3.1.4 电量线损管理系统与其它系统的互联 |
3.1.5 电量线损管理系统在"安全防护体系"中的应用 |
3.2 子站系统 |
3.2.1. 变电站电能表处理器、表计配置原则及安装方式 |
3.2.2 变电站电能表处理器、表计配置技术标准 |
3.3 网络通道系统 |
3.4 配网部分 |
3.4.1 配网部分技术方案 |
3.4.2 配网部分改造方案 |
3.5 设备清册 |
3.5.1 主站部分 |
3.5.2 子站部分 |
3.5.3 网络通道 |
3.5.4 配网部分 |
3.5.5 附件 |
4 工程投资及投资效益 |
4.1 工程总投资 |
4.2 投资效益 |
5 结论 |
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5.2 本人所做的工作 |
5.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和标准现状 |
1.3 系统设计的原则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2.3 系统基本模型 |
2.3.1 通讯网络 |
2.3.2 主站软件架构 |
2.3.3 主站硬件结构 |
2.3.4 终端设计框图 |
2.4 小结 |
第三章 数据综合平台设计 |
3.1 电能数据自动采集 |
3.1.1 变电站终端数据自动采集 |
3.1.2 大用户终端/居民集抄数据自动采集 |
3.2 电能数据集成 |
3.2.1 常用的接口方式 |
3.2.2 接口方式总结 |
3.2.3 接口的安全性 |
3.3 终端数据采集(本地通讯网络)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电能数据的综合应用 |
4.1 电能数据应用平台 |
4.2 系统管理 |
4.3 后台计算 |
4.4 统计分析 |
4.5 数据库管理 |
4.5.1 数据库建设 |
4.5.2 存储数据类型 |
4.5.3 数据归档 |
4.6 报表管理 |
4.7 WEB发布 |
4.8 线损综合分析 |
4.8.1 统计线损 |
4.8.2 理论线损 |
4.9 小结 |
第五章 终端设计 |
5.1 分类 |
5.1.1 厂站采集终端 |
5.1.2 专变采集终端 |
5.1.3 公变采集终端 |
5.1.4 低压集中抄表终端 |
5.1.5 可远传多功能电能表 |
5.2 终端设计功能框图 |
5.3 终端主要功能 |
5.3.1 与主站数据通信功能 |
5.3.2 数据抄读及存储处理 |
5.3.3 时钟 |
5.3.4 负荷控制功能 |
5.3.5 维护 |
5.4 典型方案 |
5.4.1 专变终端典型应用方案 |
5.4.2 集抄终端典型应用方案 |
5.4.3 远程多功能电能表典型应用方案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关键技术及特点 |
6.1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 |
6.2 面向电力对象数据库 |
6.3 后台多任务管理数据自动计算 |
6.4 通讯(网络、拨号、GPRS等)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面向电力市场的电能量采集及计费主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省级电网的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孙宏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2]新型电能采集装置在保定供电公司的应用研究[D]. 王淼.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3]电力企业电能量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D]. 闫玉琪.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4]电能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吴慧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6)
- [5]基于GPRS的电能量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D]. 薛振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6]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在高校供电网络中的应用[D]. 王哲. 山东大学, 2011(04)
- [7]兴化供电公司电能量采集系统设计[D]. 沈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8]郑州电网计费及线损在线监控系统[D]. 黄永辉. 郑州大学, 2010(02)
- [9]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和应用[D]. 崔明. 山东大学, 2010(09)
- [10]青海电网电能量计费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刘世良,俞海国,李国栋. 青海电力,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