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册:新亚招商优劣势及基本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敬刚[1](2019)在《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二胎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产后修复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在杭州孕妈圈有着良好的口碑和一定的市场份额。本文以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为研究主体,希望通过对弘颜妈妈的服务营销进行优化分析,为同行业以及行业欲进入者提供参考借鉴,通过研究有利于将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到理论层面,使行业整体收益。本文在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对比研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思路层层推进。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层层深入地对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优化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进行论述说明。第二章则主要阐述产后修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理论,包括服务营销理论、PEST分析理论、STP定位理论、SWOT分析理论,为文章后面研究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优化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对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的服务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SWOT分析、STP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结合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的基本情况和服务营销现状,总结归纳出弘颜妈妈面临的服务营销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则开始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建设等方面对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的服务营销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服务营销优化解决策略。第六章主要阐述了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优化策略的实施步骤和实施保障。第七章是结论和展望,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综述了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结合本文的不足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为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的管理者在服务营销优化方面提供新思路,帮助企业更为准确的制定服务营销战略。虽然本文仅对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是对同行业及类似的服务业的服务营销优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曹永红[2](2018)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与制度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需失衡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维度,探讨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与制度改进。较低的养老金给付水平和薄弱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仅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基本养老保障需求,更不足以保证农村老年人拥有体面的晚年生活。为此,有效化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需失衡的矛盾,对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从长期试验性改革到成熟、定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供需视角,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社会服务发展和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和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保险精算法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历程和供需平衡问题。研究过程中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而对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两项制度供需现状进行判定,并进一步考察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以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协调发展为导向,实现养老保障制度改进,是破解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困境的最佳选择。基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短缺、探索、调整和变革及推进四个时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可以看作是制度追求高效率之下的帕累托改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项目构成逐步合理,逐步从早期单一的经济保障发展到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并重,解决社会问题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养老服务从最初的补缺型服务逐步扩大到普惠型服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各个主体的责权关系逐渐合理,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第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需矛盾突出,待遇给付水平偏低,保障效果不佳,制度处于低效率运转状态。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为切入点,借助保险精算模型和ELES模型测算农村居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和需求替代率,通过测算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巨大供需缺口,当前制度设计和缴费选择下,农村居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过低,与需求替代率之间相差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城乡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明显,农村居民养老金替代率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和养老金实际替代率相差悬殊,制度分割状态下群体利益失衡较大。通过测算发现,缴费年龄、缴费标准和投资收益率等是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居民收入、个人偏好、生活和消费习惯等则是养老金需求替代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所以造成当前供需失衡的困境,是因为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合理的制度设计,责任分担机制失衡和基金保值增值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所致。第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呈现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困境。重点从微观视角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剖析城乡社会养老服务的巨大差异,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建设滞后和供给不足的现状,弥补了以往规范分析中缺乏数据支撑的不足,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整体供给水平不高,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供给滞后。同时,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旺盛,需求内容多元,但是整体利用水平不高。家庭养老资源和自身健康水平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预测因子。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发展重经济保障轻服务保障以及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发展思路是当前供需失衡的重要诱因。为应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需失衡的困境,制度改进成为破解困境的最佳选择。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改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政策建议:第一,加快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转型;第二,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第三,建立精准的需求瞄准机制;第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机制;第五,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第六,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
薛敬[3](2018)在《W集团G公司员工培训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纵深发展时代进步,全球已迈入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经济,共享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次次颠覆人们的观念。社会发展之快,企业竞争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企业面临重重挑战。如何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只有拥有与企业快速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既是资源又是资本。培训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企业通过投资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个人能力,挖掘员工潜力,使其胜任更具挑战性工作,助推企业发展。虽然企业培训意识增强,但是在培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调查和分析,培训计划与企业战略发展不匹配、培训资源匮乏、培训课程内容缺少针对性、员工培训参与度不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效果评估不足,导致培训工作收效甚微。尤其是快速发展的企业,对于提升员工个人知识体系、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更为迫切,员工培训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培训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的研究,以W集团G公司为例,针对G公司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培训对策。文章大致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二章从员工培训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阐述培训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培训相关理论,为论文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W集团G公司概况及员工培训管理现状。第四章,开展培训现状调研,分析总结调研情况,提出培训存在问题,并分析培训问题产生原因。第五章,提出G公司优化员工培训对策与保障措施,对策包括加强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优化培训资源支持体系、打造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严控培训实施过程、开展多层次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结果引用,建立G公司人才梯队培养规划。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文立足于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公司行业,通过G公司培训工作的改善提供可行性方案,以点带面的推动W集团的人才发展,同时为同行业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余构雄[4](2018)在《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思想界出现了空间转向,即基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和新马克思学说(Neo-Marxism)的空间研究转向。新马克思学说在继承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空间为主线对资本主义实践展开全景式扫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转向。在中国当代的旅游研究史上,对旅游的空间研究亦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以往对旅游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关注的是“旅游空间中的要素/因素”,实质仍是追求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应。受当代学术思潮空间转向的影响,以及我国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对旅游现象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以往较单一、较封闭、较静态的认识,空间转向的认识亦渐入旅游研究视野。出现了关注“旅游空间本身”而非“旅游空间中的要素”。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福柯微观权力中的有关空间生产学说为理论基础,遵循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逻辑实证主义思路,采取“总述—分述—总述”的规范研究手法,将解释学的“解释之循环”思想贯穿于全文,采取理论演绎法、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话语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研究法等为研究方法,收集了详实且丰富的一、二手资料,通过Citespace、ROST CM、NetDraw、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认识空间生产逻辑和都市水上夜游空间逻辑的基础上,从空间三元论和微观权力论构建了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2)从空间三元论视角,分别研究珠江夜游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认为在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生产中,尤其在人化自然的生产实践视角下,游船空间/游线空间实践演绎体现出基础作用,正是有了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及表征空间才得以实现,亦可理解为正是在历时性空间实践累积下才有共时性空间构想与想象的呈现。游船空间/游线空间表征起着主导作用,是权力主体按照其主体意识将空间表征出来,以实现对该空间的生产与管控。权力主体对空间形象的建构形塑着、书写着空间实践,同时也映射到表征空间,形成人们视觉感官上、意识脑海中所浮现的空间形象。游船/游线表征空间在空间三元中最具丰富意义及能动作用,然而受限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及力量的悬殊,往往无法撼动权力主体的构想,但仍然保持着主体思想的丰富性,间接地寻求机会对空间表征的抵抗,其能动性亦影响着空间实践。(3)从微观权力视角,分别研究珠江夜游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认为游船空间是一个规训权力生产与工具性空间生产的过程,其实质是消费文化和市场逻辑深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审美意识进行隐性规训与操纵;游线空间生产为一个充满现代性色彩的“异托邦”空间,其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权力实践,渗透出权力主体意识形态的规训机制。(4)认为珠江夜游空间最核心本质属性应是公共性,应从价值取向引导、空间权力行驶等方面优化都市水上夜游空间。
刘家宾[5](2018)在《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战略转型研究 ——以成都市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房地产市场拐点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的财税来源。在此背景下,运用多元化金融手段,高效整合社会资本就变得尤为重要。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既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建设、实现各项政府职能的重要工具。但是,随着地方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融资规模急速扩张,导致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不断增大,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治理结构不健全、担保行为不规范、项目投资效率低、发展战略不清晰等问题日益凸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地方经济贡献的作用程度及可持续性受到质疑。在新常态下,必须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相结合,迅速完成其战略转型和升级。当前,随着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的持续深化,成熟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制度和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将成为投融资平台企业未来战略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也离不开健康成熟的当地平台企业支撑,作为成都市属重要而典型的投融资平台企业,成都市A集团公司将在支持成都市本地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承担重要使命。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做了简要梳理,并说明了平台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中,本文以成都市最具有代表性的投融资平台企业——成都市A集团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的使命、定位理论,对A公司的经营现状和战略发展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A公司所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区位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深入分析了A公司内部资源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梳理研究后发现成都市A公司的经营特点和战略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因此,本文把公司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与公司内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做配对分析,得出依托环境、顺应时代的战略转型构想,并通过有效的战略实施使A公司的战略转型得以实现。第四部分对A公司战略转型的发展原则和目标做了详细梳理,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原则并提出了五大改革创新目标。在提出战略转型决策后,第五部分介绍了在转型战略的实施上,A公司需要搭建专业化的资本运作体系,市场化的商业运营体系以及协同化的核心业务体系。最后,本文从优化管理结构、推进品牌统一、完善内部治理、专注战略协同、加强信息管控等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A公司战略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
刘雯[6](2016)在《X银行广州分行自贸区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12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3个自由贸易园区。自贸区推行的监管模式改变、贸易转型升级、金融体制创新三大“政策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三大效应”:改革示范效应、要素集聚效应和区域联动效应。随着自贸区落户广东,广东金融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自贸区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和业务空间,同时有利于商业银行强化业务创新。因此,自贸区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有着积极的战略意义。商业银行需抢抓金融体制创新的机遇期,大力发展自贸区业务。因此本文选取X银行广州分行为例,对其广东自贸区业务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其他中国股份制银行进军自贸区,实现自贸区业务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帮助。本文首先对广东自贸区的业务发展和X银行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了广东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异同点。接着采用了PEST分析、五力分析方法,分析其在广东自贸区业务发展上所处的外部环境,明确指出了宏观环境的四个问题和行业环境的五个问题,并结合X银行内部环境采用了SWOT法,分析其在自贸区业务上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最后得出了X银行在发展自贸区业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自贸区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服务客户能力不足、系统支撑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境外分支机构不足、外资银行竞争威胁和风险管理威胁。基于上述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描述X行广州分行自贸区业务的发展策略:首先要明确发展原则和目标,接着通过开展业务创新策略和服务创新策略,抓住自贸区业务发展先机。为了保障、控制自贸区的业务顺利开展,文章继续对自贸区业务推动组织、机构筹建、功能体系构建、营销推进、资源投入和风险防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徐思扬[7](2016)在《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体验营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着提高,消费需求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获得产品本身,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消费同时带来的身心体验。现代快餐是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式快餐发展至今,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及品牌知名度尚不及西式快餐。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饮食的重视,社会大众逐渐开始远离西式快餐,这是中式快餐占领快餐市场的一个重要商机。笔者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式快餐连锁品牌的营销环境,特别结合体验营销相关理论,探索中式快餐连锁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忠诚度的方法,提升客户体验,帮助中式快餐连锁品牌逐步在快餐及餐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罗丕[8](2011)在《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的工业化为个案》文中提出工业化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必经阶段,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以贵州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指标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欠发达地区的落后仍然存在,在某些特定地域内还有进一步恶化和加深的趋势,这必然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极有可能延缓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速度。欠发达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问题,一方面是我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另一方面又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和高质量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推力。本文结合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包容性增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典型——贵州省为研究个案,以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模式构建为基础和分析框架,结合贵州工业化现状这个现实基础与对现状的审视,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包容性增长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概况,借以建立和夯实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厘清不同概念。通过对贵州省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多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贵州省在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工业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力求分析贵州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为本文进一步探讨贵州在新的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充足的实证材料。仅仅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显然无法解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和矛盾,更无法实施贵州的包容性增长。本文力求突破传统的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新型工业化进行研究的研究范式,赋予工业化研究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多方位的研究视野。文章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多角度探讨在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新的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既加速新型工业的发展又实现包容性增长,据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基础理论,构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的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下必须通过如下个方面来共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第二,走民生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第三,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第四,走公平和平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公平正义;第五,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第六,走阶段重叠特征和跨越式特征的复合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依据上述模型,文章还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率先将包容性增长理论应用于新型工业化研究尤其是指导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研究,不同于过去仅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研究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范式,开启了工业化研究的新视角;(2)构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模式,使欠发达地区在取得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能解决当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失衡问题,给予经济增长更多的人文关怀,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对于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3)针对研究个案贵州省,提出了贵州省实现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以达到在促进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统筹制度设计,实现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目的,对国内广大欠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典型作用。
王炜[9](2014)在《基于城市次中心商务综合体发展模式的设计策略研究 ——以云南昆明邦盛财富广场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再加之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随之迅速增长,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我国各线城市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我国各线城市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既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们的文化程度也会随之增长,站在眼下左眼未来的发展,城市已经开始从一个单核中心区向多核中心区发展,在这种大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综合体也逐步形成。综合体发展中的前期定位,发展的模式以及后期营销的方面的把握程度,决定了城市中多如牛毛的综合体的成功与失败,而这些个失败的项目会给开发商带来沉重的损失,而对于城市来说,也会有相对应的损失。在考虑得失的同时,便会对失败的案例进行研究,那么这些失败的综合体基本都是只单一的从市场的需求及客户的需求等简单方面考虑,并没有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也没有从周边业态、及综合体中各个业态相互联系的角度去考虑。论文首先对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动因、特征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在对城市综合体的所处不同区域的的特点进行分析,在相互作用和功能组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体规划的核心环节——功能定位和组织进行了研究。在发展模式方面,本文分析了影响综合体功能定位的因素,指出各种模式的适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功能定位的调整和优化的步骤和方法;在功能组织方面,基于对功能组织的原则的总结,依次对城市综合体的总体功能组织、功能子系统的适应性组织进行了研究。
屈喜茹[10](2013)在《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盛行,民间借贷中蕴含的问题和风险不断加大,苏叶女案和鄂尔多斯中富地产老板王福金上吊自杀事件,为鄂尔多斯地区的各大金融机构生动地上了一堂风险管理课,也为银行的经营发展敲响了警钟。目前鄂尔多斯市银行业普遍存在着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带来的信用危机,以及2011年宏观调控以来不断积聚的逆势增长的房地产贷款风险。在鄂尔多斯经济下行时期,各商业银行的风险趋于复杂化、多样化,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强化风险防范已是势在必行。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金融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发展,以及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高利贷崩盘继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价值,又具有实际现实意义。本文立足鄂尔多斯金融市场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现状,发现并提出其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研究得出合理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借鉴了其他同业在风险防范方面的不同举措,对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工作提供经验参考。笔者认为,该行要解决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分析,做好产品市场定位,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客户群体,建立不同的风险防范机制;同时需要发挥信贷风险文化的教化作用,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信贷流程中。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要防范信贷过于集中的风险,调整贷款投向,采取多种措施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方面找到平衡点,才能保证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手册:新亚招商优劣势及基本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册:新亚招商优劣势及基本态度(论文提纲范文)
(1)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和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和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7Ps服务营销理论 |
2.2.2 PEST分析理论 |
2.2.3 STP定位理论 |
2.2.4 SWOT分析理论 |
第三章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国内产后修复行业分析 |
3.2.2 杭州市产后修复市场状况分析 |
3.3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SWOT分析 |
3.4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STP分析 |
第四章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基本情况 |
4.2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现状 |
4.2.1 服务营销现状调查 |
4.2.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3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问题分析 |
4.3.1 产品和服务定位不够精准 |
4.3.2 价格定价策略不当 |
4.3.3 促销手段比较单一 |
4.3.4 渠道资源未充分使用 |
4.3.5 人员管理问题 |
4.3.6 展示效果不理想 |
4.3.7 服务过程不系统 |
4.3.8 发展定位不明确 |
第五章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优化策略 |
5.1 产品优化策略 |
5.2 价格优化策略 |
5.3 促销优化策略 |
5.4 渠道优化策略 |
5.5 人员优化策略 |
5.6 有形展示优化策略 |
5.7 服务过程优化策略 |
5.8 发展定位优化策略 |
第六章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优化策略实施 |
6.1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策略实施步骤 |
6.1.1 统一企业文化价值观 |
6.1.2 建设客户管理档案体系 |
6.1.3 提升技术服务人员的服务和技能水平 |
6.1.4 加强员工的培训 |
6.1.5 建设KPI考核和奖励机制体系 |
6.2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实施保障 |
6.2.1 为客户提供五星级优质服务 |
6.2.2 传导现代营销理念 |
6.2.3 团队协作 |
6.2.4 品牌建设 |
6.2.5 企业文化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与制度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 |
3.1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短缺时期(1949-1977年) |
3.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时期(1978-1999年) |
3.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整和变革时期(2000-2008年) |
3.4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进时期(2009-至今) |
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需失衡分析——基于待遇水平的实证研究 |
4.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需状况的基本判断 |
5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分析 |
5.1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
5.2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5.3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状况的基本判断 |
6 改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需失衡的政策建议 |
6.1 加快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转型 |
6.2 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 |
6.3 建立精准的需求瞄准机制 |
6.4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机制 |
6.5 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 |
6.6 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研究成果 |
(3)W集团G公司员工培训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总结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 |
2.1.1 员工培训 |
2.1.2 员工激励 |
2.1.3 胜任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目标设置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胜任力相关理论 |
2.2.4 学习型组织理论 |
2.2.5 成人学习理论 |
2.2.6 培训效果评估-柯氏四级评估理论 |
3 W集团G公司概况及员工培训管理现状 |
3.1 W集团G公司概况及人力资源状况 |
3.1.1 W集团G公司发展概况及组织架构 |
3.1.2 W集团G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
3.2 G公司员工培训与培训管理现状 |
3.2.1 G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现状 |
3.2.2 G公司2017年员工培训开展情况 |
4 W集团G公司员工培训存在问题和原因调查分析 |
4.1 G公司员工培训问题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设计目的和设计依据 |
4.1.2 调查方法和问卷回收 |
4.1.3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4.1.4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4.2 G公司员工培训问题访谈调查 |
4.2.1 访谈背景及设计 |
4.2.2 访谈结果分析 |
4.3 G公司员工培训存在问题分析 |
4.3.1 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
4.3.2 培训计划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不匹配 |
4.3.3 培训资源匮乏 |
4.3.4 培训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
4.3.5 培训参与度不高 |
4.3.6 培训方式单一 |
4.3.7 培训效果评估不足 |
4.3.8 缺少培训结果的应用和转化 |
4.4 G公司员工培训问题原因分析 |
4.4.1 管理层重视不足,全员培训意识淡薄 |
4.4.2 培训管理者能力不足 |
4.4.3 培训目标设置不合理 |
4.4.4 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
4.4.5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4.4.6 培训反馈不足 |
5 W集团G公司优化员工培训问题对策与保障措施 |
5.1 G公司优化员工培训问题对策 |
5.1.1 加强员工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
5.1.2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
5.1.3 优化培训资源支持体系 |
5.1.4 打造多样化培训方式 |
5.1.5 严控培训项目实施过程 |
5.1.6 开展多层次培训效果评估 |
5.1.7 培训结果应用,建立G公司人才梯队培养规划 |
5.2 G公司员工培训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提升G公司培训管理理念,打造学习型组织 |
5.2.2 完善培训组织建设、加强培训管理者学习培训 |
5.2.3 加大培训资源保障 |
5.2.4 建立员工培训激励机制 |
5.2.5 充足的培训时间保障 |
5.2.6 完善培训制度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1.5.1.1 空间生产思想历史演进 |
1.5.1.2 空间生产实证研究 |
1.5.1.3 水上游研究 |
1.5.2 国内研究进展 |
1.5.2.1 空间生产研究知识体系 |
1.5.2.2 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
1.5.2.3 水上游研究 |
1.5.2.4 珠江夜游研究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
1.7.1 研究对象 |
1.7.2 资料来源及处理 |
1.8 研究的检验 |
第二章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
2.1 相关概念体系 |
2.2 空间生产逻辑 |
2.2.1 空间生产的权力逻辑 |
2.2.2 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 |
2.2.3 空间生产的市场逻辑 |
2.2.4 空间生产的事件逻辑 |
2.3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 |
2.3.1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逻辑 |
2.3.2 空间三元论下的分析框架 |
2.3.3 微观权力下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
3.1 游船的空间实践: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演绎 |
3.1.1 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演绎 |
3.1.2 游船空间在珠江上演绎的实质 |
3.2 游船的空间表征:官方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
3.2.1 官方宣传文本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
3.2.1.1 文本资料的处理 |
3.2.1.2 游船空间形象建构 |
3.2.1.3 游船空间形象测量量表 |
3.2.2 官方命名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
3.2.2.1 游船命名的旅游属性 |
3.2.2.2 游船命名的商业属性 |
3.2.3 官方对游船空间建构的实质 |
3.3 游船的表征空间:使用者体验到的游船空间 |
3.3.1 游客视角下的游船空间属性认知 |
3.3.2 居民视角下的游船空间性质生成 |
3.3.2.1 空间性质 |
3.3.2.2 空间性质生成 |
3.3.3 使用者体验到的游船空间的实质 |
3.4 游船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 |
3.4.1 游船空间生产三元辩证下的二元张力 |
3.4.2 游船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
4.1 话语的现实实践与社会文化语境 |
4.1.1 话语的现实实践语境 |
4.1.2 话语的社会文化语境 |
4.1.2.1 空间权力的对象转变 |
4.1.2.2 空间的符号化转变 |
4.2 游船空间的规训权力生产 |
4.3 游船空间的工具性空间生产 |
4.3.1 空间的分割 |
4.3.1.1 空间的分层 |
4.3.1.2 座位的排列 |
4.3.2 时间的编排 |
4.3.3 话语的渗透 |
4.3.4 身体的控制 |
4.3.5 空间权力主体嫁接 |
4.3.6 空间意义重新抒写 |
4.3.7 空间性质改写 |
4.4 游船空间的权力反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游线空间生产 |
5.1 游线空间实践:物质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
5.1.1 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
5.1.1.1 城外边缘空间形态向都市核心空间形态转变 |
5.1.1.2 自然景观空间形态向人文景观空间形态转变 |
5.1.1.3 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特点 |
5.1.2 空间当下主要形态 |
5.1.2.1 主要形态的呈现 |
5.1.2.2 主要形态的特点 |
5.1.3 游线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实质 |
5.2 游线空间表征:权力主体对游线空间的构想 |
5.2.1 游线空间表征的标志性事件 |
5.2.2 游线空间表征的演变:政策与规划文本 |
5.2.2.1 早期的规划重心在于商贸与生产 |
5.2.2.21978 年后的规划重视景观建设 |
5.2.2.31998 年始的规划重心在于城市形象 |
5.2.2.4 空间表征演变的呈现 |
5.2.3 游线空间构想的实质 |
5.3 游线表征空间:游客体验到的游线空间 |
5.3.1 资料来源 |
5.3.2 理论模型构建 |
5.3.2.1 开放性编码 |
5.3.2.2 主轴编码 |
5.3.2.3 选择性编码 |
5.3.2.4 理论饱和检验 |
5.3.3 初始验证模型构建与量表开发 |
5.3.3.1 初始验证模型构建 |
5.3.3.2 初始测量量表开发 |
5.3.3.3 小样本试测 |
5.3.4 正式验证模型构建与检验 |
5.3.4.1 数据收集与基本描述 |
5.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4.4 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
5.3.5 结果分析 |
5.3.5.1 不同类型的景观体验对整体景观体验的影响 |
5.3.5.2 景观体验对都市体验与自我体验的影响 |
5.3.5.3 都市体验对自我体验的影响 |
5.3.6 游线表征空间的实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线空间生产 |
6.1 游线空间:现代性语境下的“异托邦” |
6.2 游线空间生产:“异托邦”空间生产 |
6.2.1 官方建构下的“异托邦”空间生产 |
6.2.1.1 命名:异托邦空间的界限 |
6.2.1.2 内容:异托邦空间的隐喻 |
6.2.2 游客建构下的“异托邦”空间生产 |
6.2.2.1 镜像:异托邦空间的呈现 |
6.2.2.2 朝拜:异托邦空间的魅力 |
6.2.3 游线空间生产机制 |
6.2.4 游线空间生产反思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战略转型研究 ——以成都市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及实施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2.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 |
2.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
2.1.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功能 |
2.1.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 |
2.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实施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3 A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A公司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主要职能和经营范围 |
3.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产业环境分析 |
3.3 公司的主要外部机会与威胁分析 |
3.3.1 公司的主要外部机会 |
3.3.2 公司的主要外部威胁 |
3.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A公司现状 |
3.4.2 公司运营状况 |
3.4.3 公司财务状况 |
3.5 公司的主要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 |
3.5.1 公司的主要内部优势 |
3.5.2 公司的主要内部劣势 |
3.6 基于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 |
4 A公司战略转型选择 |
4.1 战略转型的发展原则 |
4.2 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
4.3 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
5 A公司战略转型的实施与控制 |
5.1 战略转型的实施 |
5.1.1 形成专业化的资本运作体系 |
5.1.2 建立市场化的商业运营体系 |
5.1.3 构建协同化的核心业务体系 |
5.2 战略转型的控制 |
5.2.1 优化治理结构 |
5.2.2 推进品牌统一 |
5.2.3 完善内部控制 |
5.2.4 推进人才强企 |
5.2.5 加强信息管控 |
5.2.6 完善企业文化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X银行广州分行自贸区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自贸区业务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自由贸易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自由贸易区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广东自贸区发展及X银行业务现状 |
2.1 广东自贸区的建设背景 |
2.2 广东自贸区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 |
2.2.1 总体功能定位 |
2.2.2 主要任务 |
2.3 上海自贸区给广东自贸区的启示 |
2.4 X银行自贸区业务发展现状 |
2.4.1 X银行广州分行简介 |
2.4.2 X银行广州分行整体业务情况 |
2.4.3 X银行先进分行自贸区业务现状 |
2.4.4 X银行广州分行的自贸区业务发展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银行广州分行自贸区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政策 |
3.1.2 经济 |
3.1.3 社会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分析小结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同业竞争者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3 产品替代品分析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3.2.6 分析小结 |
第四章 X银行广州分行自贸区业务的SWOT分析 |
4.1 X银行广州分行自贸区业务的SWOT分析 |
4.1.1 竞争优势 |
4.1.2 竞争劣势 |
4.1.3 潜在机遇 |
4.1.4 外部威胁 |
4.2 综合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银行广州分行自贸区业务发展策略 |
5.1 自贸区业务发展对X银行的战略意义 |
5.1.1 依托自贸区深化改革的桥头堡抢占业务先机 |
5.1.2 提升经营核心竞争力 |
5.1.3 满足客户创新业务需求 |
5.1.4 建立国际化平台来补齐境外分支机构不足的短板 |
5.1.5 发挥自贸区业务创新示范作用来加速综合化发展 |
5.2 自贸区业务发展策略 |
5.2.1 整体规划 |
5.2.2 业务创新 |
5.2.3 服务创新 |
5.2.4 优化客户基础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业务建设推动组织 |
6.2 自贸区机构的筹建 |
6.2.1 加快有广州分行特色的自贸区机构布局 |
6.2.2 扩大自贸区业务辐射范围 |
6.3 自贸区功能体系构建 |
6.3.1 建立适应自贸区业务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 |
6.3.2 建立多层次的自贸区产品体系 |
6.3.3 建立对外联系制度 |
6.4 自贸区业务营销推进 |
6.4.1 自贸区业务营销基本原则 |
6.4.2 自贸区业务营销推动计划 |
6.5 集中业务资源推进自贸区业务建设 |
6.5.1 财务资源的投入 |
6.5.2 人力资源的投入 |
6.5.3 信息科技资源的投入 |
6.6 提升防御各类风险的能力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体验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内容与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快餐连锁品牌与体验营销相关问题概述 |
第一节 快餐连锁品牌概述 |
一、快餐连锁的概念与发展 |
二、快餐连锁品牌营销特点 |
三、中西快餐连锁品牌营销特点比较 |
四、中式快餐连锁品牌概况 |
第二节 体验营销理论概述 |
一、体验营销的概念 |
二、体验营销产生的背景 |
三、体验营销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swot分析 |
第一节 核心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消费群体 |
二、经济发展高速 |
三、产业政策的扶持 |
四、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
第二节 竞争劣势分析 |
一、激烈的竞争 |
二、文化扩张 |
三、中式快餐标准化问题 |
第三节 发展机遇分析 |
一、中式快餐地位提升 |
二、管理观念的变化 |
三、洋快餐业绩日渐严峻 |
四、消费观念在改变 |
第四节 行业威胁分析 |
一、饮食多元化 |
二、西餐业在中国坚实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体验营销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目标市场的确定与分析 |
一、目标市场细分的定义 |
二、中式快餐连锁品牌市场细分与选择 |
三、市场定位 |
第二节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目标消费者行为分析 |
一、典型的体验消费者群体 |
二、体验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
第三节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体验营销策略的设计 |
一、产品体验策略 |
二、价格体验策略 |
三、服务体验策略 |
四、沟通体验策略 |
五、店铺体验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体验营销的模型探析 |
第一节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体验营销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体验营销模块的分析 |
一、发现 |
二、评估 |
三、购买 |
四、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实施体验营销的保障体系 |
第一节 体验创新——理论保障 |
一、产品创新 |
二、体验策略与体验情景的创新 |
第二节 内部体验——组织保障 |
一、重视员工的招聘与培训 |
二、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研 |
三、无处不在的激励 |
第三节 顾客体验管理——运营保障 |
一、神秘顾客制度 |
二、消费者定点拦截满意度调研 |
三、零障碍投诉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的工业化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研究现状的评析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概念概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1 工业化理论概述 |
2.1.2 新型工业化理论概述 |
2.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2.1.4 包容性增长理论概述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2.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2.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2.2.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
2.3 结论 |
第3章 国内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
3.1 国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 |
3.1.1 美国犹他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
3.1.2 德国巴伐利亚州工业的崛起 |
3.2 国内部分地区工业化的成功实践 |
3.2.1 浙江的内生型工业化 |
3.2.2 广东的外源型工业化 |
3.3 启示 |
3.4 结论 |
第4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构建 |
4.1 构建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背景 |
4.1.1 经济发展背景 |
4.1.2 社会发展背景 |
4.2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要素 |
4.2.1 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 |
4.2.2 走民生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
4.2.3 走公平和平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公平正义 |
4.2.4 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 |
4.2.5 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
4.2.6 走阶段重叠特征和跨越式特征的复合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 |
4.3 结论 |
第5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工业化进程审视 |
5.1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现状分析 |
5.1.1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进程分析及评价 |
5.1.2 贵州工业化的结构特征分析及评价 |
5.2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现状评价 |
5.2.1 贵州工业化阶段判断 |
5.2.2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的成就 |
5.2.3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的困境与不足 |
5.3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分析 |
5.3.1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优势 |
5.3.2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劣势 |
5.4 结论 |
第6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
6.1 积极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
6.2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
6.2.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6.2.2 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
6.2.3 推动全民创业 |
6.2.4 拓宽融资渠道 |
6.2.5 优化市场格局 |
6.2.6 扩大对外开放 |
6.2.7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
6.2.8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及创建公平的企业经营环境 |
6.3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工业 |
6.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6.3.2 严格节能减排措施,实施清洁生产 |
6.3.3 淘汰落后生产力 |
6.3.4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
6.4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发展农业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 |
6.4.1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充分就业 |
6.4.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6.4.3 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引导少数民族步入工业化 |
6.5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6.5.1 以新型工业化拉动城镇化,使城镇化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
6.5.2 以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使新型工业化具有不竭的市场和人力资源 |
6.5.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
6.6 实施发展环境建设战略,多种所有制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 |
6.6.1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实现社会公平 |
6.6.2 市场准入坚持平等原则,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 |
6.6.3 宏观调控坚持平等原则,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
6.7 结论 |
本文图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后记 |
(9)基于城市次中心商务综合体发展模式的设计策略研究 ——以云南昆明邦盛财富广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第二章 城市综合体定位方法和实践综述 |
2.1 国内外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发展模式分析 |
2.2 城市综合体的特征与分类 |
2.3 城市综合体定位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宏观及中观层面的分析 |
3.1 综合体定位所涉及的分析方法 |
3.2 城市区域发展分析的目的 |
3.3 城市区域发展分析的方法 |
3.4 城市次中心区域与主中心区域的比较 |
3.5 不同类型的城市次中心区域特点 |
第四章 次中心区域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及设计研究 |
4.1 次中心商业综合体的特点和优势 |
4.2 次中心区域商业综合体设计分析 |
第五章 研究性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2 周边环境分析 |
5.3 邦盛财富中心发展模式 |
5.4 相关设计内容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现状 |
2.1.1 市场风险防范现状 |
2.1.2 流动性风险防范现状 |
2.1.3 操作风险防范现状 |
2.1.4 系统性风险防范现状 |
2.1.5 合规风险防范现状 |
2.2 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
2.2.1 信贷投放过于集中 |
2.2.2 未建立强有力的风险文化 |
2.2.3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
2.2.4 贷后管理滞后 |
2.2.5 信息不对称 |
第三章 同业风险防范借鉴 |
3.1 民生银行积极制定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方案 |
3.2 中信银行建立了风险管理师认证培训体系 |
3.3 招商银行不断探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3.4 光大银行“四位一体”的内控监管体系 |
3.5 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实现“五个转变” |
3.6 北京银行天津分行采取切实措施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
3.7 华夏银行严防操作风险 |
第四章 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对策 |
4.1 建立贷款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
4.2 建立更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 |
4.2.1 建立明确的信贷政策指引 |
4.2.2 加强专业的信贷人才及信贷队伍建设 |
4.2.3 建立科学合理的客户准入制度 |
4.3 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 |
4.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4.5 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
4.6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
4.6.1 依据产品结构做好市场定位 |
4.6.2 转变经营模式 |
4.6.3 调整信贷投向 |
4.7 完善信贷管理 |
4.7.1 优化配置信贷资产 |
4.7.2 强化信贷责任人制度 |
4.7.3 加强贷后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手册:新亚招商优劣势及基本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弘颜妈妈产后修复中心服务营销优化研究[D]. 李敬刚. 兰州大学, 2019(08)
- [2]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与制度改进研究[D]. 曹永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3]W集团G公司员工培训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薛敬. 扬州大学, 2018(05)
- [4]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D]. 余构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战略转型研究 ——以成都市A公司为例[D]. 刘家宾.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6]X银行广州分行自贸区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刘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7]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体验营销研究[D]. 徐思扬.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8]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的工业化为个案[D]. 罗丕. 武汉大学, 2011(05)
- [9]基于城市次中心商务综合体发展模式的设计策略研究 ——以云南昆明邦盛财富广场项目为例[D]. 王炜.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10]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风险防范研究[D]. 屈喜茹. 内蒙古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