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仙乡小说

论唐代仙乡小说

一、论唐人的仙乡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付琳[1](2021)在《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游仙故事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存在,到了唐代,伴随着小说文体的成熟而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游仙故事作为唐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唐人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人真实的心理、情感以及思想。首先,游仙故事诞生于人们的世俗追求,形成于原始巫术活动,并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发展与完善,是通过描写凡人游历神仙世界的经历,来展现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与理想世界构想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其他神仙志怪故事有明显的区别。其次,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繁盛于中唐时期,是在“盛唐时期繁荣的娱乐文化”与“中唐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的共同影响下不断丰富发展的。唐代道教的盛行、唐人尚奇的心理以及唐人对文娱活动的需求共同推动了唐人对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的创作。再次,唐代小说游仙故事主要分为“凡人偶入”、“梦中游仙”、“仙人带入”、“凡人寻仙”四种情节模式,不同情节模式下游仙经历与结局的不同,反映了唐人创作游仙故事的不同心理与意图。而唐代小说游仙故事中对神仙世界的塑造、仙凡形象的刻画以及游仙经历的叙述,则是唐人心中对于理想生活的构想与渴望。最后,唐代小说游仙故事向读者展现的,是唐人内心深处对“长生不死”、“及时行乐”、“诗名才誉”、“名门佳人”的渴望,从唐人在游仙故事创作中对于理想神仙世界的塑造与选择,可以发现世俗享乐在唐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小说游仙故事本质上是唐人世俗欲望的集合与展现。中唐动荡不安的社会促使迷茫的唐人在宗教与文学中寻找心灵的理想家园,以求得到虚幻的慰藉,而唐代小说游仙故事便是唐人这种心理下的产物。

王昕[2](2019)在《汉唐洞窟志怪的文化史研究——以文学性的生发为线索》文中研究表明洞窟小说是汉唐志怪的独特题材,始于《列仙传》"邗子",终于晚唐裴鉶《传奇》中的"许栖岩"。其后的洞穴故事多是对这一时期作品的祖述与改写。在汉唐时期的地理书、道教典籍、诗文以及志怪书中都可以看到有关洞窟的故事传说。这类流传了几百年的小说,是汉唐志

王昕[3](2019)在《汉唐洞窟志怪的文化史研究——以文学性的生发为线索》文中研究表明汉唐志怪是史书、宗教文献、地理书与小说的通用文本。从文化史多元视角还原志怪在汉唐社会广泛流传的历史语境,能更清晰地观察志怪中文学性虚构叙事的生发,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通过梳理这些洞窟故事的现实因素,如战乱、地理发现、下层的谋生状态以及弃老的风俗等,可以把握志怪书写的演化路径。志怪以边缘化的小人物作故事的经历者与讲述人,他们以模糊的面目、被动的姿态遭逢神怪。各类"成仙""遇隐"故事中被动的凡人,造成了志怪故事力量对比的失衡,对后世文学人物形象影响深远。

刘晓清[4](2014)在《唐人小说中的蓬莱仙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蓬莱,这一神秘而美妙的名字,在古代诗文中成为世人身心向往的海外神仙世界。“蓬莱仙境”亦是以蓬莱为中心,以海洋为背景,以长生不老、长生不死、自由腾飞为特点的仙岛、仙山、仙人等东方传说故事的代名词。本文以唐人小说为研究背景,以蓬莱仙境为研究主线,整理唐人小说中蓬莱仙境的构成特点、生成背景、主题承载、文学价值与意义。具体阐释如下:绪论部分,为“蓬莱仙境”作概念界定,简要地梳理唐前蓬莱仙境在文人创作中的发展,明确本文的研究现状与选题的现实意义。第一章,整理唐人小说的蓬莱仙境元素。“仙味十足”的蓬莱有亦神非神、亦人非人的蓬莱仙人,亦真亦假、亦梦亦幻的蓬莱仙境,自然生长的不死之草与仙人调制的长生之药。第二章,介绍唐人小说中蓬莱仙境的生成背景。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宽容开放的社会风气,积极进取的海洋观念,神仙道教思想的普及,文人的仕隐心态及仙道情结等诸多方面促进了蓬莱仙境在唐人小说中的生成与描绘。第三章,探析唐人小说中蓬莱仙境的主题承载。帝王求仙、修道、入境三重主题贯穿于唐人小说中蓬莱故事的创作之中,如同一面三棱镜,交相辉映,呈现出唐人的仙道思想与内在世界。第四章,研究蓬莱仙境在唐人小说中的文学价值。文学价值亦是论题研究的价值,是本文的中心与重心所在。人物形象的丰满拉近了仙道与世俗的距离,使神仙渐渐呈现出人性化、平民化的特点。悲剧意识的淡化消除了关于生死、得失、聚散的悲剧因子,在情感表达中突出了思慕长生、向往美好的价值取向。后世的文学作品袭用了蓬莱故事,增加了仙境传说,丰富了作品意蕴。

邵永会[5](2013)在《唐人小说“仙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仙境”归根结底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各种文学体裁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又以小说、诗歌最盛。唐代是我国古代小说极度繁荣的时期,小说中的“仙境”也大量出现。与唐前小说中的“仙境”相比,唐人小说中的“仙境”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文学性、思想性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代表着这一时期独特的审美理想。本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唐人小说中的“仙境”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发掘其价值之所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第一节首先对“仙境”一词做了解释。历数古代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中对“仙境”的定义,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是广义的“仙境”定义,而后梳理唐前小说中“仙境”内涵的演进痕迹,最后重点介绍唐人小说中的“仙境”与“仙人”。第二节根据“仙境”定义限定本文的研究范围,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一章对唐人小说中的“仙境”做了归类,并概括每一类的特点。具体分为天宫玉阙、海上仙岛、山林洞穴和体内壶天四大类,分别追溯各类“仙境”在唐前小说中的情况,并总结在唐人小说中表现出的特点。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第一节介绍了唐人小说“仙境”的新变。主要从“仙境”类型的增多、进入方式的变化和人间化、世俗化倾向的加强三个方面做具体分析。第二节分析了导致这些新变的原因,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发达的经济,道心与人情的矛盾,士人狎妓、宴游风气的流行及女冠的特殊地位四方面内容。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唐人小说中“仙境”体现出士人的归趣。主要从对仙道永生的向往、富贵权势的追求、凡俗爱情的热望和“隐”、“显”矛盾的表达等四个方面来分析。第四章则介绍了唐人小说中的“仙境”对后世之影响。

罗文卿[6](2011)在《唐前游仙文学研究》文中指出跟游仙文学有关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数量较大、质量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对于游仙诗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然而也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即使是考辨游仙诗之渊源流变的专着及论文,大多也仅是撷取各个时期较为重要的作家作品,加以评说论证,缺乏从历史脉络的角度进行宏观论证的工作。例如,魏晋是游仙诗创作高度繁荣的时期,而前人在论及这一时期游仙诗的创作与发展时,往往只重点关注屈原、曹操、曹植、阮籍、嵇康、郭璞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并没有给这一时间阶段中有游仙文学创作的其他作家以应有的关注,尤其是整个西晋时期的游仙诗创作,基本没有被系统地考察论证,这显然是游仙诗研究中的一大缺陷。此外,在先秦至南北朝这一时间阶段中许多作家的赋、文中,也有大量的游仙描写,如先秦时期《庄子》中对神人、至人的形貌描写,已经很接近后世的游仙描写;汉代大赋中许多的游仙描写对表现帝国声威起到很好的作用,此时的许多拟骚作品也通过游仙描写,表现出不满现实、希慕隐逸等个性化的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作家,如阮籍、陆机、孙绰、沈约等人在他们的赋、文中也有篇幅较大的游仙描写,这些同样是游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的游仙文学的相关研究中,除了先秦和汉代的一些辞赋、散文受到关注外,其他时段赋、文中的游仙描写则几乎从未被涉及,这也不能不说是游仙文学研究的一大空白。最后,通过描写凡人进入仙境,与神仙接遇,从而表达对美好的神仙世界的向往及对现实世界的蔑弃的小说作品,也是游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志怪小说集中,都有大量描写凡人游历仙境、人神接遇的游仙小说作品。目前虽然已有部分研究者对游仙小说的界定、划分、各时段的发展及创作特色作出了一些议论,但内容仍嫌单薄,略欠系统性。而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对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随后对游仙文学领域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最后说明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欠缺与不足,并借以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文章的第一章论述先秦时期的游仙文学。先秦时期是游仙文学产生和初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章的论述中,文章重点关注先秦时期游仙文学产生和初步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提出先民灵魂、肉体不死与自由飞升的渴望是神仙思想和游仙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巫与神仙的联系使人神沟通成为可能,而昆仑、蓬莱仙境的产生则为游仙文学展开写作的想象空间提供了可能。另外,老、庄道家哲学、稷下学派的精气说及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都对先秦时期游仙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先秦时期的游仙文学作品主要有两个方面,在散文方面,《庄子》中的《逍遥游》等篇目中关于神人、至人的描写为游仙文学创造了阔大飘逸的想象空间,同时为后世游仙文学借游仙以表现游玄体道的主题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诗歌方面,屈原的《离骚》和《楚辞·远游》等作品则最早开辟了游仙诗“坎壈咏怀”的抒情传统;另外,宋玉等人的辞赋作品中也有一些较有特色的游仙描写,尤其是表现人神接遇,人神恋爱的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章论述秦、汉时期的游仙文学创作情况。秦代时间较短,游仙文学作品仅有一篇《仙真人诗》,且已散佚,故以一节的篇幅对秦始皇求仙的情况和《仙真人诗》的创作情况进行简要的论述。汉代是游仙文学有较大发展的时期,本章首先从汉武帝的热衷求仙、汉代迷信思想的盛行、汉文化的宏阔气象和民族享乐心理、早期道教经典中的神仙思想等几个方面论述汉代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分别论述汉乐府游仙诗、《郊祀歌十九章》等汉代游仙诗的内容特色,汉大赋和汉代拟骚赋、骚体赋中的游仙内容以及汉代志怪小说中的游仙元素,试图对汉代的游仙文学注重描写“列仙之趣”的总体风貌作一全面的展现。第三章论述曹魏时期的游仙文学。曹魏时期是游仙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时期,此时的游仙文学鲜明地体现出文人化的抒情特色。文章首先从三国乱世及此时的生命悲剧意识、玄学的兴起及道教的早期发展几方面论述曹魏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重点论述曹操、曹植、阮籍、嵇康等人的游仙诗,通过对这几位曹魏时期最重要的游仙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神仙思想的考察,剖析其游仙诗中的抒情寄托,分析曹魏时期游仙诗鲜明的文人化抒情特色在几位诗人身上不同的表现,最后论述曹植赋和阮籍、嵇康文中的游仙表现。第四章论述西晋时期的游仙文学。西晋是游仙文学继汉、魏的繁荣发展后相对沉寂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游仙文学主要表现出向“列仙之趣“的传统主题的回归,但在具体的描写手法上还是表现出一些特色和新变。本章首先从西晋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其时多元的文化格局、“朝隐”风尚的兴起等方面论述西晋游仙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分别论述西晋的游仙诗,西晋时期赋、文中的游仙内容及张华、王浮等人志怪小说中符合游仙小说定义的作品,从而对西晋时期游仙文学的特点作一全面细致的把握。第五章论述东晋时期的游仙文学。东晋的游仙文学创作继西晋时期的相对沉寂局面后,重新焕发生机,表现出较大程度的繁荣与发展。文章首先从东晋时期的偏安政治、此时玄风的大炽和道教在东晋的发展几个方面论述东晋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分别从诗、文、赋、小说几个方面对东晋时期的游仙文学进行详细的考察。在游仙诗方面,此一时期诞生了伟大的诗人郭璞,他的游仙诗创作是对“列仙之趣”与“坎壈咏怀”两种传统的集大成,堪称游仙诗领域的最高成就,另外,东晋时期的庾阐、陶渊明、杨羲等人也有较大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游仙诗创作,其中杨羲《真诰》中神女降真赠诗形式的游仙诗,开启了南北朝游仙诗道教化的传统;在赋、文方面,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实现了游仙、山水、玄言几方面描写较好的结合,葛洪的《抱朴子》中也有较多的游仙描写;在小说方面,东晋时期,严格意义上的游仙小说创作开始大量出现,这是东晋时期游仙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章对这些以表现凡人进入仙境,与神仙接遇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作品进行了综合的论述与详细的分析,并对其主要的思想旨趣进行归纳。第六章论述南北朝时期的游仙文学。同西晋时期一样,南北朝时期的游仙文学是现有的游仙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此一时期的游仙文学,虽然在总体上呈现出向列仙之趣主旨的回归,但是道教色彩的浓厚是其不同于前代游仙诗的特色。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南北朝的游仙文学也有不少新变,鲍照、沈约、庾信等人的游仙诗和此时的许多游仙小说作品都体现出对前代游仙文学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南北朝的游仙小说,相比于两晋时期的作品,篇幅更长,写作手法更为圆熟。本章首先从南北文学风格的差异、南北朝门阀势力的削弱和玄风的消退、山水诗的兴起、道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永明体”、“宫体”等诗坛新变几方面论述南北朝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分别从诗、文、赋、小说几方面对南北朝时期的游仙文学创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七章论述唐前游仙诗、游仙小说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相比于赋、文而言,诗与小说是游仙文学中更重要的部分,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也更加明显,故而本章仅论述游仙诗、游仙小说两部分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的游仙诗创作从总体来说,呈现出游山与游仙相结合及爱情、艳情与游仙相结合的趋势,而这些特征的出现,都明显受到唐前游仙文学的影响。唐前游仙小说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唐人频繁地以游仙小说情节入诗和唐传奇对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上。结语部分对前面七章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出各个时间阶段游仙文学的总体风貌和具体到各个文体上的创作特点。总之,本文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先秦至南北朝这一时间阶段的游仙文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与论述,在具体的先秦、秦汉、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六个时段上,分析论述游仙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各个时期游仙诗、游仙赋、文及游仙小说的创作情况、思想主旨及艺术特点,并对唐前游仙文学于唐代文学的影响加以论述,力图使文章呈现出较高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张平,荣小措[7](2010)在《唐诗与唐传奇相关性研究之缺失》文中研究说明自宋代至当代,对唐诗与唐传奇之相关性的论说略呈勃兴之势,但关于此论题的探讨迄今亦存在一定的缺失与偏颇,主要表现为:理论提炼相对薄弱,单向研究倾向突出,考察思路过于同步。对这些缺失与偏颇予以切实梳理和省察,将使该课题的研究获得新的拓展空间。

程群[8](2009)在《国内道教美学研究十年回顾(1997-2007)》文中指出1997年以来,国内道教美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展开。对该领域十年来科研成果进行梳理,便于学界对国内道教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较清晰地认识。

苏燕[9](2007)在《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文中指出《桃花源记并诗》所描绘的桃源世界:人居环境自然淳朴,生存状态平静祥和,生活质量形质兼优,人际关系健康和谐,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堪称人间天堂。这天堂般的世界在现实中无法寻觅,只能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这种无处寻觅又难以释怀的情绪长期郁积在人们的心里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情结,尤其是中国的历代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此更是乐道不疲。这个情结是如何萌生与演进的?其文化根源在哪里?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回答。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粗略的解读。

徐晓峰[10](2006)在《李德裕创作心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的李德裕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仅关注其政治活动,而忽视其创作;二是注意其创作,但未对全部文本进行整体或系统研究;三是未考虑到李德裕创作的特殊性,从而未能挖掘其创作中的文化示范意义。监於此,本文研究的是李德裕的创作心态,即李德裕围绕特殊创作而展现出的独特意识,从中揭示其“身份期待”,以见其人格范式的文化意义。在引言中,作者归纳李德裕的创作心态为四种意识:文体意识、史官意识、故事意识以及主题意识。正文部分为四章,分别阐述这四种意识的内涵,并适当考察这种意识産生的原因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第一章分析“文体意识”。笔者首先分析了李德裕三次编定文集所涉及的不同文体,从中可大致发现其对不同文体功用的认识。接下来,分别考察李德裕对待诗赋、官文书以及论类文体的使用,结论为:在诗赋体上,李德裕更多地继承了抒情体物传统,讽谏论事的功能没有加以强调;官文书为实用性文体,更能参与政治,体现李德裕的兼济之志,故而得到他极大的重视;“论”体和官文书存在不同,但一样具有实用性,故李德裕主张在进士科试中用它取代策文。第二章讨论“史官意识”。文章从李德訦P於历史记述原则的文章,考察了他的修史态度,从中可以发现他的“史官”身份期待。正是因为这种期待,他将自己的某些创作看成是历史的记述,希望被史官保存下来。第三章论述“故事意识”。首先从其要求论事程序的规范化,分析其追摹的“汉魏之风”在议政上表现为援引“故事”,以期完善国家典制?酉聛矸治鲞@种“故事意识”对行文语言特色及总体风貌的影响。第四章以“主题意识”为题考察李德裕在创作中对某类问题的关注。文章先着眼於外集所论“君臣关系”,认为他坚守君臣合作观,以此再辨析前期平泉诗歌中的仕、隐情节。随後,又从外集所论“天人关系”出发,分析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其後反观他在辞赋创作所呈现的“智道关系”的思索——着重於对“智”的认识,以便我们进一步了解李德?男撵`世界。

二、论唐人的仙乡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唐人的仙乡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游仙故事的渊源与流变
    (一)游仙故事的渊源
        1.世俗追求
        2.巫术活动
        3.文学创作
    (二)游仙故事的流变
        1.先秦与秦汉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五代时期
    小结
二、唐代小说游仙故事兴盛的文化背景
    (一)唐代道教的兴盛
    (二)唐人的尚奇风气
    (三)唐人的科举环境
    小结
三、唐代小说游仙故事与唐人创作心理
    (一)长生不老
    (二)及时行乐
    (三)诗名才誉
    (四)名门佳人
    小结
四、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的情节模式
    (一)“凡人偶入”型
    (二)“梦中游历”型
    (三)“仙人带入”型
    (四)“凡人寻仙”型
    小结
五、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的创作倾向
    (一)神仙世界的塑造
    (二)仙凡形象的刻画
    (三)游仙经历的叙述
    (四)立象尽意的手法
    小结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2)汉唐洞窟志怪的文化史研究——以文学性的生发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文化史视野中的洞窟志怪
“遇仙”故事与文学性的生发
“遇隐”故事的寄托与演化
文化史的解读与志怪的文学影响

(4)唐人小说中的蓬莱仙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蓬莱仙境”释义
    0.2 唐前文本中的蓬莱仙境
        0.2.1 史传文学中的帝王求仙
        0.2.2 志怪小说中的“蓬莱”
    0.3 论题研究的现状综述及研究方法
1 唐人小说中的蓬莱
    1.1 蓬莱仙人
        1.1.1 仙人特点
        1.1.2 蓬莱仙系
    1.2 蓬莱仙境
        1.2.1 自然环境
        1.2.2 人文环境
    1.3 蓬莱仙药
2 唐人小说中蓬莱仙境的生成背景
    2.1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宽容开放的社会风气
    2.2 积极进取的海洋观念
    2.3 神仙道教思想的普及
    2.4 文人的仙道情结及仕隐心态
3 唐人小说中蓬莱仙境的主题承载
    3.1 帝王求仙主题
    3.2 修道主题
    3.3 入境主题
4 唐人小说中蓬莱仙境的文学价值
    4.1 神仙形象的人性化与平民化
        4.1.1 神与仙的区别
        4.1.2 神仙的人性化
        4.1.3 神仙的平民化
    4.2 悲剧意识的淡化
        4.2.1 蓬莱仙境淡化生命悲剧
        4.2.2 蓬莱仙境淡化文士悲剧
        4.2.3 蓬莱仙境淡化爱情悲剧
    4.3 蓬莱仙境故事的袭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唐人小说“仙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仙境”释名
        0.1.1 “仙”与“仙境”概念辨析
        0.1.2 唐前小说中的“仙境”与“仙人”
        0.1.3 唐人小说中的“仙境”与“仙人”
    0.2 文献综述及研究范围
        0.2.1 文献综述
        0.2.2 研究范围
1 唐人小说中的“仙境”分类
    1.1 天宫玉阙
    1.2 海上仙岛
    1.3 山林洞穴
    1.4 体内壶天
2 唐人小说“仙境”的新变及其原因
    2.1 唐人小说“仙境”新变的表现
    2.2 唐人小说“仙境”新变的原因
3 唐人小说中的“仙境”体现的士人归趣
    3.1 仙道永生的向往
    3.2 富贵权势的追求
    3.3 凡俗爱情的热望
    3.4 “隐”“显”矛盾的表达
4 唐人小说“仙境”之余绪
    4.1 “仙境”故事的袭用
    4.2 仙境世俗化特点的强化、变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唐前游仙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游仙文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游仙文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游仙文学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思路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游仙文学
    第一节 先秦时期游仙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肉体不死与自由飞升
        二、巫与神仙的关系及其通神途径
        三、昆仑、蓬莱仙境的产生
        四、道家哲学对神仙思想的影响
        五、阴阳五行学说对神仙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散文中的游仙描写
        一、《庄子》中的时空意识
        二、游仙文学中最早的神仙形象塑造
        三、"游仙"与"游道"的结合
    第三节 《楚辞》中的游仙内容
        一、屈原《离骚》等作品中的浪漫神游
        二、《楚辞·远游》对《离骚》的继承与发展
        三、宋玉辞赋中的游仙表现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游仙文学
    第一节 秦始皇的求仙迷梦与《仙真人诗》
        一、秦代神仙方士的活跃与秦始皇的醉心求仙
        二、《仙真人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主旨
    第二节 汉代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汉武帝的热衷求仙及其社会影响
        二、汉代迷信思想对神仙信仰的影响
        三、汉代的宏阔气象与民族享乐心理
        四、汉代道教经典中的神仙思想
    第三节 汉代的游仙诗
        一、《郊祀歌十九章》中的游仙之思
        二、汉乐府游仙诗中长生享乐与列仙之趣的表现
    第四节 汉代辞赋中的游仙内容
        一、汉赋中的游仙描写
        二、汉代骚体辞赋中的游仙描写
    第五节 汉代志怪小说中的游仙内容
        一、《十洲记》等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中对仙境神府的营造
        二、《列仙传》中的神仙图卷
        三、《汉武故事》与《汉武内传》中的帝王求仙、遇仙描写
第三章 曹魏时期的游仙文学
    第一节 曹魏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三国乱世与文人浓厚的生命意识
        二、玄学的兴起
        三、道教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第二节 曹魏时期的游仙诗
        一、弘扬文人抒情传统的曹操游仙诗
        二、曹丕游仙诗
        三、飞决尘网的大鹏与纯美绮丽的仙境——曹植游仙诗
        四、高举遗世与仙心明道——阮籍游仙诗
        五、服食养生与隐居体道——嵇康游仙诗
    第三节 曹魏时期赋、文中的游仙内容
        一、曹植赋、文中的游仙内容
        二、阮籍赋、文中的游仙内容
        三、嵇康文中的游仙内容
第四章 西晋时期的游仙文学
    第一节 西晋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骤盛速衰的政治格局与宽松的文化环境
        二、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三、儒、玄调和与"朝隐"风尚的兴起
    第二节 西晋时期的游仙诗
        一、"列仙之趣"与仙界的人境化
        二、抒情与寄托的幽约体现
    第三节 西晋时期赋、文中的游仙内容
        一、陆机赋中的游仙内容
        二、陆云赋中的游仙内容
        三、挚虞《思游赋》中的游仙表现
        四、西晋时期其他作家赋、文中的游仙描写
    第四节 西晋时期的游仙小说
第五章 东晋时期的游仙文学
    第一节 东晋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偏安政治与"朝隐"之风的发展
        二、玄风大炽与玄言入诗
        三、葛洪的道教思想与东晋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游仙诗
        一、集前代游仙思想艺术之大成——郭璞游仙诗
        二、修炼与体玄的表现——庾阐游仙诗
        三、"乃言饮得仙"与"流观山海图"——陶渊明游仙诗
        四、开启游仙道教化倾向的杨羲游仙诗
        五、东晋时期其他诗人的游仙诗
    第三节 东晋时期赋、文中的游仙内容
        一、葛洪《抱朴子》中的游仙描写
        二、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游仙描写
        三、东晋其他作家赋、文中的游仙描写
    第四节 东晋时期的游仙小说
        一、东晋时期游仙小说的创作情况和思想内容
        二、东晋时期游仙小说中仙境的营造
第六章 南北朝的游仙文学
    第一节 南北朝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南朝与北朝文风的差异
        二、门阀势力的削弱与玄风的消退
        三、《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四、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新发展
        五、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
        六、"永明体"和"宫体"
    第二节 南北朝的游仙诗
        一、南朝的游仙诗
        二、北朝的游仙诗
    第三节 南北朝赋、文中的游仙内容
        一、南朝赋、文中的游仙内容
        二、北朝赋、文中的游仙内容
    第四节 南北朝的游仙小说
        一、南朝的游仙小说
        二、北朝的游仙小说
第七章 唐前游仙文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唐前游仙诗对唐代游仙诗的影响
        一、游山与游仙的结合
        二、游仙与爱情的结合及艳情仙化的倾向
    第二节 唐前游仙小说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唐前游仙小说对唐诗的影响
        二、唐前游仙小说对唐传奇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国内道教美学研究十年回顾(1997-2007)(论文提纲范文)

    (一) 道教美学基本理论、范畴研究
    (二) 道教美学思想史、道教审美文化史的研究
    (一) 道教典籍、文本的美学解读
    (二) 道教高道、道教道派的美学思想研究
    (一) 道教内部的文艺作品的美学阐释
        (1) 道教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
        (2) 道教音乐的美学阐释
        (3) 道教石刻、雕像、雕塑的美学诠释
        (4) 道教美术、道教绘画、道教书法、道教建筑的美学解读
    (二) 道教文艺理论、文艺思想的美学审视
    (一) 道教与传统文人之生命、生活、思想之关系的美学诠释
    (二) 道教与传统文人的文艺作品之关系的美学阐释
        (1) 魏晋南北朝及之前的文学艺术作品与道教之关系的美学研究
        (2) 道教与唐代文艺作品之关系的美学诠释
        (3) 道教与南宋金元文艺之关系的美学阐释
        (4) 道教与明清时期文艺作品之关系的美学审视
    (三) 道教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的美学解读
        (1) 道教与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的美学解读
        (2) 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化关系的美学阐释
        (3) 道教与中国传统艺术之关系的美学解读

(9)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桃源情结的萌生与演进
    一 先秦两汉时期桃源意识的萌芽
    二 陶渊明桃源模式的确立
    三 唐宋诗文桃源意象的衍化
    四 后世文人对桃源情结的固化
第二章 桃源情结的文化根源
    一 向往自然-----桃源情结形成的内驱力
    二 尊重生命-----桃源情结形成的自然力
    三 适应社会-----桃源情结形成的外动力
    四 修仙成佛-----桃源情结形成的助动力
第三章 桃源情结的不同文化形式
    一 桃源与西方乌托邦文学
    二 桃源情结与现代休闲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李德裕创作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文体意识
    第一节 从李德裕编次文集看其对文体功用的认识
    第二节 诗赋之抒情体物
    第三节 官文书的政治应用性以及进士科的试论议
第二章 史官意识
    第一节 从三篇文章看李德裕的修史态度
    第二节 以创作参与历史记述的备史心态
第三章 故事意识
    第一节 “政必有经”——“故事”的援引
    第二节 行文“援古为质”——“故事”的融入
第四章 主题意识
    第一节 由君臣合作观考察前期平泉诗中的仕、隐对立情节
    第二节 天人关系探讨——兼论智、道关系中“智”的运用
结论 由创作心态看李德裕的身份期待
附录一 李德裕相关研究综述
附录二 李德裕相关论文辑录
    (大陆)
    (台湾)
    (日韩)
    (西方)
参考文献
後记

四、论唐人的仙乡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研究[D]. 付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汉唐洞窟志怪的文化史研究——以文学性的生发为线索[J]. 王昕.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5)
  • [3]汉唐洞窟志怪的文化史研究——以文学性的生发为线索[J]. 王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4]唐人小说中的蓬莱仙境研究[D]. 刘晓清. 辽宁大学, 2014(02)
  • [5]唐人小说“仙境”研究[D]. 邵永会. 辽宁大学, 2013(01)
  • [6]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 罗文卿. 山东大学, 2011(06)
  • [7]唐诗与唐传奇相关性研究之缺失[J]. 张平,荣小措. 语文学刊, 2010(09)
  • [8]国内道教美学研究十年回顾(1997-2007)[J]. 程群.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9]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D]. 苏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10]李德裕创作心态研究[D]. 徐晓峰. 北京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论唐代仙乡小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