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冠心病急症的血尿酸变化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白雪[1](2020)在《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调查收集研究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中医证型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并试图探讨其相关性,进而为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和决策提供线索和依据,以期为大范围的开展女性冠心病的无创筛查以及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女性冠心病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天津市南开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行冠脉造影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共1086例有效病历。选取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82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65例作为男性CHD组(n=465),女性364例作为女性CHD组(n=364);同期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女性患者257例作为对照组,即女性非CHD组(n=257)。根据完整病历对患者一般情况、冠脉病变特点、中医证型、危险因素(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女性CHD组与女性非CHD组相比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否绝经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女性CHD组与男性CHD组相比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中医证型两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均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吸烟:男性CHD组>女性CHD组。两组中医证型中:女性CHD组: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男性CHD组: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每证型间比较: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证:女性CHD组<男性CHD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冠脉病变支数:女性CHD组:单支158例(43.4%)>三支127例(34.9%)>双支79例(21.7%)男性CHD组:三支198例(42.6%)>双支140例(30.1%)>单支127例(27.3%)。两组间:单支: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双支、三支: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冠脉病变部位中:女性CHD组:LAD319例(87.6%)>RCA例196(53.8%)>LCX例176(48.4%)>LM例16(4.4%);男性CHD组:LAD例420(90.3%)>RCA例291(62.6%)>LCX例281(60.4%)>LM例35(7.5%)。其中LCX:女性CHD组<男性CHD组;RCA: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比较,女性低于男性,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对女性Gensini评分与证型间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痰浊内阻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内阻证与其他证型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白细胞、NEUT%、LYMPH%、MONO%、EO%、BASO%、RDW-CV、PDW、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BUN、肌酐、UA、空腹血糖、血钾、谷草转氨酶、LDH、PT、PT-INR、TG、总胆固醇、HDL、LDL、C反应蛋白指标在女性CHD与女性非CHD患者之间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以上指标MONO%、EO%、RDW-CV、PDW、BUN、肌酐、UA、空腹血糖、TG、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指标在女性CHD与男性CHD以及女性非CHD患者之间同时存在统计学差异。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绝经、PDW、肌酐、空腹血糖、TG、TC、C反应蛋白与女性CHD患者存在正相关,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年龄、血糖、TG、TC在女性CHD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0.女性CHD组年龄在指标上显示出心肾阳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其中年龄水平心肾阳虚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寒凝心脉证与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与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1.女性CHD组空腹血糖在指标上显示出心肾阴虚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心血瘀阻证;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心肾阴虚证最高,心血瘀阻证最低。痰浊闭阻证与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与心血瘀阻证,心肾阴虚证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心肾阳虚证与心血瘀阻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2.女性CHD组TG在指标上显示出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心肾阴虚证>寒凝心脉证;其中TG水平痰浊闭阻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痰浊闭阻证与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寒凝心脉证与心肾阳虚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3.女性CHD组总胆固醇在指标上显示出痰浊闭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心血瘀阻证>心肾阴虚证>寒凝心脉证;其中总胆固醇水平痰浊闭阻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痰浊闭阻证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否绝经可能是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均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吸烟:男性CHD组>女性CHD组。2.中医证型分布存在性别差异: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证:女性CHD组<男性CHD组;3.两组冠脉病变支数存在差异,其中:女性:单支>三支>双支;男性:三支>双支>单支;两组冠脉病变部均LAD>RCA>LCX>LM;女性患者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总体低于男性,女性患者不同证型间Gensini评分:痰浊内阻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内阻证明显高于其他各组。4.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绝经、PDW、肌酐、空腹血糖、TG、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可能是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特有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指标可能对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存在客观参考意义。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水平心肾阳虚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可能对中医辨证与心肾阳虚证存在客观参考意义。女性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心肾阴虚证最高,心血瘀阻证最低,可能对中医辨证与心肾阴虚证存在客观参考意义。女性冠心病患者TG、总胆固醇水平痰浊闭阻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可能对中医辨证与痰浊闭阻证存在客观参考意义。
张琦[2](2020)在《老年心衰与衰弱及血清胆碱酯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与衰弱及血清胆碱酯酶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值、NT-probnp值、LVEF值和心功能分级等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判断心衰患者的预后及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更多依据。材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老年干诊病房住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择140例。对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整理患者数据,包括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判定和诊断、衰弱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和心功能分级、彩色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制作心衰患者临床调查表及Tilburg衰弱评估量表,建立数据库,根据衰弱程度分为两组;根据中医证型将病例分为五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衰不伴衰弱组与心衰伴衰弱组在基础资料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NT-pro BNP值分布上具有差异性(P<0.05),心衰伴衰弱患者的NT-pro BNP值要明显高于心衰不伴衰弱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值上在不同中医证型间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两组在心率、血压、饮酒情况、高血压情况、冠心病、糖尿病、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VEF对比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心率、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VEF值均优于衰弱组;但两组在血糖数值、前白蛋白数值及吸烟情况中无显着差异(P>0.05)。在是否衰弱与中医的证型分布相关性方面,心衰不伴衰弱患者主要集中在气虚血瘀证中(94.0%),无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证;心衰伴衰弱组患者涵盖了四种证型,占比最高的为气阴两虚证(34.4%),其次为阳虚水泛证(26.7%)。在中医证型与LVEF、NT-pro BNP、胆碱酯酶、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中,中医证型与LVEF、胆碱酯酶水平呈负相关,NT-pro BNP、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同时,分析了衰弱与LVEF、NT-pro BNP、胆碱酯酶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衰弱与LVEF、胆碱酯酶呈负相关,与NT-pro BNP值呈正相关。结论:1.心衰伴衰弱的患者在既往史及生活史存在差异,有饮酒史,且既往有基础疾病的心衰患者更容易伴随衰弱的情况。2.根据不同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占比,心衰不伴衰弱组患者临床以气虚血瘀证常见,且多为虚实夹杂,常规治疗应以行气化瘀治法为主;心衰伴随衰弱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多见,并以虚证为主,临床上应严格辨证,再根据临床表现应用益气养阴法或温阳化水法。3.血清胆碱酯酶与中医证型及衰弱均呈现负相关,可以依据胆碱酯酶水平的高低作为临床评估患者的衰弱情况的指标之一,但衰弱的影响因素较多,仍需要综合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如LVEF、NT-pro BNP或其他生化指标。
王鹏翔[3](2020)在《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民众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民健康,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全面建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分级诊疗制度是实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慢性病管理又是分级诊疗的重点内容和推进突破口。高血压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超过50%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是继发冠心病、脑卒中乃至造成心脑血管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评估高血压预后的重要指标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TOD),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MRI、冠脉血管造影/冠脉CTA、心脏/颈部血管彩超等。但它们均只能提示一种系统所患疾病,且检查费用比较昂贵,难以在基层推广应用。因此,在基层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采用相对简便、经济、且易于推广的检查方法筛查高血压TOD及早干预。由血脂异常(DLP)、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受到威胁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载脂蛋白(Apo)可反应血脂的利用及代谢情况,然而Apo可发生基因突变引起DLP的发生。迄今为止,在发现不同种类的APO中,Apo B反应致AS的危险因素,Apo A1具有拮抗作用,Apo B/Apo A1比值可表示血浆中AS的走向趋势。因此,Apo B/Apo A1比值可提示DLP、AS、ASCVD的发生。在当前临床检验工作中Apo B、Apo A1具有相对简单、便宜、应用广泛等优点,且在不禁食的情况下可随时测量,其表达亦不受口服降脂药物的影响。高血压TOD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损伤、AS、眼底视网膜病变等器官的病理性损害,其相关疾病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动脉硬化、AS、DLP等密切相关,其相关代表疾病与ASCVD一致。然而,高血压TOD是否与Apo B/Apo A1比值具有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临床研究从多层次分析研究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OD之间的联系,论述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TOD的相关性,为提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TOD提供更为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目的通过检测对比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任一靶器官损害和老年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Apo B/Apo A1比值情况,多层次分析研究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之间的联系,为提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更为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住院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岁)213例,具有完整病历资料。根据有无任一靶器官损害分为两组:A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且伴有任一靶器官损害;B组:单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2.收集资料:记录年龄、高血压病程、身高、体重,取静脉血测HCY、UA、CYC、TG、TC、LDL、HDL、Apo A1、Apo B、Lp PLA2,并相应计算出各个患者Apo B/Apo A1比值、BMI。3.对所有校对后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比较:A组年龄水平高于B组,P=0.047<0.05,有统计学意义,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A组高血压病程高于B组,P=0.024<0.05,有统计学意义,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两组间之间性别、BMI,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血生化指标比较:A组HCY、UA、LDL、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水平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A组Apo A1、HDL水平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两组间之间TG、TC,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UA、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P<0.05);Apo A1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P<0.05);高血压病程、HDL、LDL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P>0.05)。4.采用约登指数法对Apo B/Apo A1比值进行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72,P<0.001,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灵敏度为71.90%,特异度为66.67%,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临界值为0.5774;即当Apo B/Apo A1大于0.5774时,可能发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结论1.Apo A1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2.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HCY、UA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3.Apo B/Apo A1比值可预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病风险,当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po B/Apo A1比值>0.5774,很可能发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陈静[4](2019)在《黄芪汤治疗气阴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黄芪汤能否明显改善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生化水平,以及对免疫相关指标和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影响,明确黄芪汤治疗DN的临床疗效,初步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评估黄芪汤的安全性。方法筛选我院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Ⅳ期的患者70例,纳入研究的70例受试患者通过双盲随机的方式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常规西药干预基础上,对照组(n=35)予加用黄芪汤模拟剂,实验组(n=35)予加用黄芪汤颗粒剂,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6个月(24周),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血清visfatin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具体比较指标包括:尿蛋白相关指标、晨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胱抑素C;特殊检查指标:CD4+T、CD8+T、CD4+T/CD8+T。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测1次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及隐血、肝功能、血脂、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并对进行比较,评估黄芪汤的安全性,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干预,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治疗前1199.67±948.20mg/g,治疗后降低到797.81±784.07mg/g,P<0.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无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治疗前为2.34±3.28g/24h,较治疗后1.76±2.79g/24h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明显降低(P>0.05);免疫细胞CD4+T/CD8+T(%),治疗组经治疗后由1.71±0.76%升高到1.78±0.9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胱抑素C,对照组经治疗后由1.37±0.69(ng/m L)上升到1.51±0.59ng/m L,治疗组经治疗后由1.20±0.42ng/m L上升到1.24±0.38ng/m L,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visfatin水平,治疗组由治疗前80.20±15.65 ng/m L降低到66.04±16.71ng/m L,P<0.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19.74±4.51,治疗后降低到10.56±3.74(P<0.001),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19.47±5.14,治疗后降低到13.65±4.75(P<0.001),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降低的幅度要大于对照组(P<0.01)。疗程结束前后及治疗过程中,两组的安全性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同时,在24周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汤能有效降低患者的24h尿蛋白、UACR,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恶化进程,提高免疫细胞CD4-T/CD8-T水平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显着降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整体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黄芪汤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水平有关。
郑茂蔚[5](2019)在《不同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情况,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水平与所在地区海拔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两个不同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27例。研究患者来源分别是青海省西宁市(海拔2300m)和江苏省苏州市(海拔4m,最高300m),根据患者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将高海拔地区(青海省西宁市)的患者标记为观察组,将低海拔地区(江苏省苏州市)的患者标记为对照组,其中青海省西宁市患者共60例,江苏省苏州市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并在手术前后接受血液生化检查,且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并分析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对所有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趋势、不同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并分析不同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差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差异与不同海拔的相关性。术后随访1月,记录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并分析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心功能分级、有无吸烟史以及发病到抽血时间等基线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后进行组间差异对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心功能分级、有无吸烟史以及发病到抽血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显效41(68.33%)例,有效9(15.00%)例,无效10(16.67%)例;对照组患者显效58(86.57%)例,有效6(8.96%)例,无效3(4.48%)例;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加重。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8,P=0.024)。3.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CK-MB水平进行比较,患者CK-MB在心肌损伤后2-6小时内开始升高,12-24小时内达到高峰,之后降至正常水平(36-72小时),详见图1。术前、术后2-6h、术后12-24h、术后36-72h患者CK-MB水平分别为(9.85±3.28)ng/mL、(10.38±3.76)ng/mL、(12.71±4.15)ng/mL、(5.85±2.32)ng/m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患者手术前后CK-M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36,P=0.000);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36-72h CK-MB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4,P=0.000)。根据患者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对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分组,两组患者CK-MB在心肌损伤后2-6小时内开始升高,12-24小时内达到高峰,之后降至正常水平(36-72小时),详见图2。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2-6h、术后 12-24h、术后 36-72h CK-MB 水平分别为(10.76±3.45)ng/mL、(11.38±3.85)ng/mL、(14.01±4.37)ng/mL、(6.11±2.80)ng/m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患者手术前后CK-M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82,P=0.000);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 2-6h、术后 12-24h、术后 36-72h CK-MB 水平分别为(8.36±3.09)ng/mL、(9.42±3.14)ng/mL、(12.12±3.61)ng/mL、(5.05±2.27)ng/m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患者手术前后CK-M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24,PP=0.000);且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2-6h、术后12-24h以及术后36-72h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采用Spearman等级回归分析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差异与不同海拔的相关性分析,将低海拔地区赋值为1,高海拔地区赋值为2;而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差异与不同海拔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随着患者所在地区海拔的提升,术前及术后CK-MB水平均上升。术前CK-MB水平与患者所在地区海拔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r=0.759,P=0.000);术后2-6h CK-MB水平与患者所在地区海拔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r=0.724,P=0.000);术后12-24h CK-MB水平与患者所在地区海拔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r=0.709,P=0.000);术后36-72h CK-MB水平与患者所在地区海拔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r=0.774,P=0.000)。5.观察组患者MACE总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患者MACE总发生率为4.47%,观察组MACE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7,P=0.372)。结论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K-MB水平。高海拔是急性心肌梗死高CK-MB水平的危险因素高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前后血清CK-MB水平均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关注,必要时应调整药物剂量控制好CK-MB水平。
张海琳[6](2018)在《随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变化与左心室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变化与左室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2007年8月—2009年9月在福建省立医院住院并于3年后再次入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7例,收集血尿酸、心脏彩超等指标。结果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逐渐增加。多元线性回归调整年龄、性别、降压药物强度积分、血压等,显示血尿酸与LVMI呈线性正相关关系(β=5.476×10-2,P<0.001)。根据3年后血尿酸变化分为N-N组、N-H组、H-N组和H-H组,多元Logistic回归调整增龄、降压药物强度积分变化、舒张压变化等,显示与N-N组相比,N-H组、H-N组和H-H组发生左心室肥厚的OR值分别为4.897、3.696和5.712(P<0.05)。结论血尿酸变化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独立相关,血尿酸水平升高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的风险。
张海琳,林帆,黄峰,朱鹏立[7](2018)在《随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血脂变化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随访3.6年观察前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变化与血脂变化的关系,探讨血尿酸变化对药物调脂治疗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08-2009-09在福建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1 64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随访3年后再入院的883例,收集患者基线及随访资料。结果:883例患者的再入院时间平均为3.6年。与基线资料比较,随访3.6年后血尿酸水平升高[(355.08±102.66)μmol/L∶(363.69±118.83)μmol/L,P<0.05],三酰甘油[(1.67±1.18)mmol/L∶(1.52±0.94)mmol/L]、总胆固醇[(4.90±2.27)mmol/L∶(4.56±1.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0±0.38)mmol/L∶(1.17±0.39)mmol/L]、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3.69±2.25)mmol/L∶(3.39±1.18)mmol/L]降低(均P≤0.01)。与随访期间尿酸升高的患者比较,尿酸下降患者的三酰甘油[235(51.20%)∶267(63.57%)]、总胆固醇[241(52.51%)∶252(60.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13(46.41%)∶226(53.81%)]、non-HDL-C[213(46.41%)∶226(53.81%)]下降的比例较高。逐步多元线性回归以血脂变化为因变量,以血尿酸变化、年龄增长、体质指数(BMI)变化、血压变化、降压药物强度积分变化及是否接受调脂治疗等为自变量,显示血尿酸变化与三酰甘油变化、总胆固醇变化、LDLC变化、non-HDL-C变化(β值=0.114×10-2、0.103×10-2、0.102×10-2、0.119×10-2,均P<0.05)存在独立线性关系。结论:随访期间血尿酸水平下降的患者血脂水平控制得更好,提示适当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能有助于血脂控制。
周东蕊[8](2018)在《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甲状腺激素、血脂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冠脉血供不足,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其首要病因和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已成为超过肿瘤以及其他疾病的首要死亡疾病。近年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冠心病在女性死亡原因的排序中已位居首位,随着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以及年轻化,全面了解女性生理特点、生活状态以及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提高女性的健康意识、关注风险因素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刻不容缓。女性冠心病患者在中医证型的分布上与男性患者存在差异,考虑可能与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的异常有关,所以本课题分为两部分:(1)文献分析:以女性冠心病患者和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为切入点,用meta分析方法对女性冠心病患者和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两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存在的差异。(2)临床研究:以女性冠心病患者为中心,对比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与男性冠心病患者、女性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检查否定冠心病的女性的中医证型与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的关系。1.meta分析目的:计算机检索已发表的文献和硕士论文,用meta分析方法对冠心病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冠心病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通过电脑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7年7月25日。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研究类型、研究对象、纳入文献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最终纳入161个研究,包括: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痰浊证、气虚证、气虚痰瘀证、阳虚证、阴虚证、寒凝证、气滞证、阳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两虚证、气虚痰浊证等17个证型,共36528例患者,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女性冠心病患者气血两虚证型:[RR=0.67,95%CI(0.48,0.92),P=0.01]、阴虚血瘀证型:[RR=0.69,95%CI(0.53,0.90),P=0.006]、气滞证型:[RR=0.75,95%CI(0.64,0.88),P=0.0005]、阴虚证型:[RR=0.76,95%CI(0.69,0.83),P<0.00001]、气阴两虚证型:[RR=0.83,95%CI(0.79,0.87),P<0.00001]等5个证型数的分布多于男性患者,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男性冠心病患者阳虚证型:[RR=0.89,95%CI(0.81,0.98),P=0.02]、痰浊证型:[RR=1.12,95%CI(1.08,1.17),P=<0.00001]、痰瘀互结证型:[RR=1.19,95%CI(1.09,1.30),P=0.0002]、血瘀证型:[RR=1.08,95%CI(1.01,1.16),P=0.04]等4个证型数的分布多于女性患者,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女性冠心病患者和男性冠心病患者在阴阳两虚证型:[RR=0.85,95%CI(0.61,1.20),P=0.37]、气虚血瘀型:[RR=0.97,95%CI(0.92,1.02),P=0.23]、气虚痰浊证型:[RR=1.04,95%CI(0.60,1.83),P=0.88]、阳虚血瘀证型:[RR=1.15,95%CI(0.95,1.40),P=0.15]、阴寒凝滞证型:[RR=1.13,95%CI(0.99,1.29),P=0.08]、气虚痰瘀证型:[RR=1.17,95%CI(0.90,1.53),P=0.24]、气虚证型:[RR=0.92,95%CI(0.83,1.02),P=0.08]、气滞血瘀证型:[RR=0.93,95%CI(0.85,1.03),P=0.17]等8个证型数的分布无差异。结论:①女性因为其特有的经、带、孕、胎、产、乳等生理特性,使得女性冠心病患者气血两虚证、阴虚血瘀证、气滞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的证型数多于男性患者。②男性因为其平素生活、饮食习惯,使得男性冠心病患者的阳虚证、痰浊证、痰瘀互结证、血瘀证的证型数多于女性患者。③女性冠心病患者与男性冠心病患者的阴阳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浊证、阳虚血瘀证、阴寒凝滞证、气虚痰瘀证、气虚证、气滞血瘀证的证型数无差异。2.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女性冠心病患者为中心,将收集到的病例按照男性和女性分组,另外选取冠脉造影检查否定冠心病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与男性患者、女性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检查否定冠心病的女性之间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各组中医证型的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关系,从而探究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为临床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病房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研究病例。将病例分为男女两个组别,另收集冠脉造影检查否定冠心病的女性作为对照组。收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况、病案号等一般资料;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既往史;吸烟、饮酒等个人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史;相关生化结果:血脂: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中医西医诊断结果,中医辨证结果。将各项数据用Excel表格汇总统计,经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年龄、相关生化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各组人数,中医各个证型分布量用百分数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均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法。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124例,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8例,冠脉造影检查否定冠心病的女性(即非UA女性)42例。①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与非UA女性中医证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的中医证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男性患者的痰浊阻滞证T3、FT3水平高于女性患者,而TSH水平低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气虚血瘀证FT3水平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的甲状腺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与非UA女性中医证型间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两组气阴两虚证的FT3水平相比较,非UA女性高于女性患者,两组痰浊阻滞证T3水平相比较,非UA女性水平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的甲状腺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中医证型间血脂水平的比较:两组痰浊阻滞证的血脂水平比较,女性患者的TC、HDL-C、LDL-C水平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的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与非UA女性中医证型间的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血脂变化特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的TC、HDL-C、LDL-C水平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与非UA女性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甲状腺激素变化特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的T4、FT3、TSH水平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的T3、FT3水平低于非UA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4、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女性患者的气虚血瘀证、痰浊阻滞证、气阴两虚证的甲状腺激素、血脂水平有相关性。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气虚血瘀证FT3水平,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痰浊阻滞证T3、FT3水平,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TSH水平,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T3水平低于非UA女性组;TC、HDL-C、LDL-C水平,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气阴两虚证女性患者FT3水平低于非UA女性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TC、HDL-C、LDL-C水平,女性患者显着高于男性患者;T4、FT3、TSH水平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T3、FT3水平,女性患者低于非UA女性。
姜永浩[9](2017)在《胸痹心痛中医证型证素与血脂四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胸痹心痛患者的一般资料、辨证分型与血脂四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指标的统计分析,探讨胸痹心痛中医证型证素与血脂四项指标的相关性,旨在促进临床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检验指标合参,确定中医证候与相关检查指标区间范围的相关性,使血脂四项和水平分级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质量与水平,进一步完善现有中医诊疗技术标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985例胸痹心痛的患者,年龄在30-85岁之间,其中男性368例,女性617例,采用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占5.08%、气虚血瘀证占30.76%、气滞血瘀证占14.52%、痰阻心脉证占16.95%、阴寒凝滞证占1.62%、气阴两虚证占25.58%、心肾阴虚证占5.48%,并提取6种证素(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气虚、阴虚),收集病例的血脂数据,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项数据,运用Q-Q图,方差分析,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在方差分析统计方法中,进行基线统计分析表明,性别与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痰阻心脉证以男性多见;年龄与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气滞血瘀证以46岁到65岁多见。(2)检验血脂四项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符合正态分布,甘油三酯符合偏态分布。(3)采用单样本t检验,以临界值(合适水平与边缘升高)作为已知平均数,考察血脂四项与平均值差异是否显着,结果显示: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略高于理想水平,低于合适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75mmol/L,能降低发生胸痹心痛的概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区间在1.13 mmol/L到1.16 mmol/L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16 mmol/L能降低发病概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平均值与临界值差值极小,具有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与临界值比较(P=0.083),无统计学意义。(4)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血脂四项指标与7种证型之间显着性P值均大于0.05,既血脂四项均值在7种证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5)根据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将每名患者血脂四项指标划分为不同水平层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四项分级与7种证型之间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四项分级与6种证素之间,“气滞”证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24,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证素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XP(B)=0.79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由第一级到第四级每提高一级,则患“气滞”证素的概率提高P,Exp(B)=,P=0.4429,即概率提高44.29%。结论:综合以上结果,胸痹心痛痰阻心脉证以男性多见,气滞血瘀证以46-65岁多见,血脂水平与7种证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血脂异常分级不能作为胸痹心痛辨证分型的依据;对胸痹心痛患者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提高一级,则患“气滞”证素的概率提高44.29%。
吴朦,胡镜清,江丽杰,唐有瑜[10](2016)在《冠心病中医证分类及其关联理化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病证结合模式进行冠心病的现代研究是主要模式之一。冠心病中医证的特点多认为包括虚、实两类,虚多责之气、阴、阳,实多有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且分布随时代与地域不同发生变化。大量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中医证与冠脉造影、心电图、心功能、脂代谢、凝血功能、血流变、内皮功能等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虽具参考价值,但结论不尽一致,提示单一指标与证的相关性可能不强,还需考虑群组指标与证之间的联系。
二、老年冠心病急症的血尿酸变化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冠心病急症的血尿酸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设计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2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
3 冠脉病变特点比较 |
4 实验室指标比较 |
5 女性特有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比较 |
讨论 |
1 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分析 |
2 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 |
3 女性冠心病患者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患者信息采集表 |
综述 冠心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老年心衰与衰弱及血清胆碱酯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心里衰竭的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一览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基础资料 |
2.2 影像学检查 |
3.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两组一般资料及生化资料比较 |
2.两组之间生化指标比较 |
3.各指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4.采用约登指数法对 Apo B/Apo A1 比值进行分析,得出 ROC 值 |
讨论 |
1.脂质代谢指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
2.磷脂酶A2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
3.HCY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
4.UA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
5.总结 |
6.究不足之处 |
7.建议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
1.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 |
2.不同评估参数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
3.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检测方法 |
4.治疗 |
5.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黄芪汤治疗气阴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西医分期标准 |
1.1.3 中医辨证分型 |
1.1.4 气阴两虚症候评分表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退出标准 |
1.4.1 剔除标准 |
1.4.2 脱落标准 |
1.4.3 脱落处理 |
2.治疗方法 |
2.1 入组病例的一般处理 |
2.2 研究治疗措施 |
2.2.1 药品组成、来源及分配 |
2.2.2 药品外包装 |
2.2.3 药品申领及发放 |
2.2.4 药品清点及依从性评估 |
2.2.5 药品管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观察指标 |
2.3.2 主要指标观察 |
2.3.3 次要指标观察 |
2.3.4 安全指标 |
2.3.5 血清标本的留取保存与检测 |
2.4 观察时间点及观察时间窗 |
2.5 疗效与安全 |
2.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2.5.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6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 基线数据比较 |
3.1.1 性别、年龄结构 |
3.1.2 治疗前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尿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免疫细胞、血清胱抑素C、血清视黄醇及visfatin水平、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两组指标比较 |
3.2.1 治疗前后两组的蛋白尿相关数据比较 |
3.2.2 治疗前后两组免疫细胞水平比较 |
3.2.3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 |
3.2.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内脂素质水平比较 |
3.2.5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6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2.7 血常规数据比较 |
3.2.8 肝功能数据比较 |
3.2.9 肾功能数据比较 |
3.3 研究过程中剔除病例 |
4.分析与讨论 |
4.1 现代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与治疗 |
4.2 黄芪汤及其有效成分在DN中的治疗和应用及VF研究进展 |
4.2.1 黄芪汤及其有效成分在DN中的治疗和应用 |
4.2.2 黄芪汤治疗DN的可能机制 |
5.结论 |
6.限制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业相关综述 高尿酸血症相关性慢性肾脏病近 10 年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伦理审查申请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告知页 |
附录四 病例报告表 |
(5)不同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本研究的重要性 |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2 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现状 |
1.1.3 CK-MB与心肌梗死相关性研究现状 |
1.2 相关研究未解决的问题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PCI治疗方法 |
2.2.2 检验方法 |
2.2.3 数据收集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 |
2.5 统计分析 |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 |
3.3 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的研究 |
3.3.1 所有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趋势及差异比较 |
3.3.2 不同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趋势及差异比较 |
3.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差异与不同海拔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两组患者MACE发生情况比较 |
讨论 |
4.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
4.1.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
4.1.2 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
4.2 PCI的治疗机制及临床疗效分析 |
4.3 CK-MB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
4.4 海拔地区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研究 |
4.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差异与不同海拔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创新和不足之处 |
6.1 创新之处 |
6.2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CK-MB变化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随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变化与左心室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资料采集 |
1.2.2 实验室检查 |
1.2.3 分组以随访前后血尿酸变化分组 |
1.3 诊断及指标定义高血压病 |
1.4 心脏彩超检查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随访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
2.2 基线血尿酸四分位分组比较 |
2.3 血尿酸对LVMI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
2.4 血尿酸变化与左心室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 |
2.5 Logistic回归评价血尿酸变化 |
3 讨论 |
(7)随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血脂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资料收集 |
1.2.2 实验室检查 |
1.2.3 分组与定义 |
1.3 诊断标准及定义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尿酸下降组与升高组的比较 |
2.2 血尿酸变化与血脂变化的回归分析 |
3 讨论 |
(8)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甲状腺激素、血脂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冠心病以及女性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冠心病病名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
3. 中医对女性生理病理特点的研究 |
3.1 中医对女性生理特点的研究 |
3.2 中医对女性病理特点的研究 |
4. 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
5. 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 |
5.1 冠心病辨证分型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 |
5.2 冠心病辨证分型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流行病学特点及定义 |
2. 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进展 |
2.1 危险因素 |
2.2 激素水平 |
2.3 临床表现 |
2.4 临床检查 |
2.5 血管病变特点 |
2.6 治疗预后 |
3. 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指标的研究 |
3.1 女性冠心病患者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 |
3.2 女性冠心病患者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
3.3 女性冠心病患者与血清CRP水平的关系 |
3.4 女性冠心病患者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的Meta分析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案 |
1.1 纳入文献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及方法 |
2. 文献筛选 |
3. 统计学方法 |
4. 发表偏倚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及特征表 |
3. 研究结果 |
3.1 气血两虚证型数的分布 |
3.2 阴阳两虚证型数的分布 |
3.3 气虚痰浊证型数的分布 |
3.4 阴虚血瘀证型数的分布 |
3.5 阳虚血瘀证型数的分布 |
3.6 气虚痰瘀证型数的分布 |
3.7 气滞证型数的分布 |
3.8 阴寒凝滞证型数的分布 |
3.9 阴虚证型数的分布 |
3.10 阳虚证型数的分布 |
3.11 气虚证型数的分布 |
3.12 痰浊证型数的分布 |
3.14 气阴两虚证型数的分布 |
3.15 气虚血瘀证型数的分布 |
3.16 气滞血瘀证型数的分布 |
3.17 血瘀证型数的分布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 冠心病的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辨证分型 |
3.3 检查方法 |
3.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病例资料研究 |
1.1 性别组成 |
1.2 年龄组成 |
1.3 证型分布 |
2. UA女性与UA男性的中医证型间客观指标的比较 |
2.1 UA女性与UA男性中医证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 |
2.2 UA女性与UA男性中医证型间血脂水平的比较 |
3. UA女性组与非UA女性组的中医证型间客观指标的比较 |
3.1 UA女性与非UA女性组中医证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 |
3.2 UA女性组与非UA女性组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的比较 |
4. UA女性组的中医证型间各项指标的比较 |
4.1 UA女性组的中医证型间血脂比较 |
4.2 UA女性组的中医证型间甲状腺激素的比较 |
5. UA女性与UA男性主要生化指标比较 |
5.1 UA女性组与UA男性组血脂变化特点 |
5.2 UA女性组与UA男性组的甲状腺激素变化特点 |
6. UA女性组与非UA女性组主要生化指标比较 |
6.1 UA女性组与非UA女性组血脂变化特点 |
6.2 UA女性组与非UA女性组甲状腺激素变化特点 |
讨论 |
1. 中医辨证分型探讨 |
1.1 辨证分型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探讨 |
1.2 辨证分型与血脂水平的探讨 |
2. UA女性患者各项指标的探讨 |
2.1 UA女性患者的血脂水平的探讨 |
2.2 UA女性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探讨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胸痹心痛中医证型证素与血脂四项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观察方法 |
3.1 制定临床资料采集调查评分表 |
3.2 临床采集调查分析表的内容 |
4.观察指标 |
4.1 血脂异常分级标准 |
4.2 证素划分标准 |
5.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研究对象 |
2.一般资料分析 |
2.1 性别分布 |
2.2 年龄分布 |
3.中医证型分析 |
4.中医证型研究 |
4.1 性别差异在各种证型的分布 |
4.2 年龄与各证型相关性研究 |
5.血脂四项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5.1 血脂四项的统计学分布 |
5.2 胸痹心痛患者血脂四项与临界值的比较 |
5.3 中医证型之间血脂四项的比较 |
5.4 胸痹心痛7种证型与血脂异常水平相关性研究 |
6 血脂四项与证素相关性研究 |
6.1 各证素与血脂四项指标比较 |
6.2 6 种证素子类与血脂四项水平分级相关性结果 |
6.3 临床证素与血脂水平相关性研究 |
讨论 |
1.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 |
1.2 年龄 |
2.证型分布研究 |
2.1 胸痹心痛证型分布研究 |
2.2 胸痹心痛证型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
2.3 胸痹心痛证型与年龄段分布关系 |
3.血脂四项指标与证型的研究 |
3.1 血脂水平整体情况研究 |
3.2 胸痹心痛患者血脂四项与临界值的比较 |
3.3 胸痹心痛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血脂四项的比较 |
4.中医证型、证素与血脂四项异常相关性研究 |
4.1 血脂四项异常分级与证型相关性研究 |
4.2 血脂四项异常分级与证素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冠心病中医证分类及其关联理化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证的特点及分布 |
1.1 冠心病证的特点 |
1.2 冠心病证的分布与演变 |
1.2.1 心绞痛 |
1.2.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
2 冠心病中医证与理化指标 |
2.1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 |
2.2 心电图 |
2.2.1 普通心电图 |
2.2.2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 |
2.2.3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
2.3 心功能 |
2.4 脂代谢指标 |
2.4.1 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低密度脂蛋白(High/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 |
2.4.2 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 |
2.5 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 |
2.5.1 血液流变化 |
2.5.2 血凝纤溶系统 |
2.6 内皮功能与炎性因子 |
2.6.1 内皮功能相关指标 |
2.6.2 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介素 |
2.7 尿微量蛋白 |
2.8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
2.9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
2.1 0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 |
3 小结 |
四、老年冠心病急症的血尿酸变化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 白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老年心衰与衰弱及血清胆碱酯酶的相关性研究[D]. 张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王鹏翔. 河南大学, 2020(02)
- [4]黄芪汤治疗气阴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 陈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不同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CK-MB变化的相关研究[D]. 郑茂蔚. 苏州大学, 2019(04)
- [6]随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变化与左心室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J]. 张海琳. 中外医疗, 2018(32)
- [7]随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血脂变化的关系[J]. 张海琳,林帆,黄峰,朱鹏立.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8(09)
- [8]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甲状腺激素、血脂的相关性研究[D]. 周东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9]胸痹心痛中医证型证素与血脂四项的相关性研究[D]. 姜永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冠心病中医证分类及其关联理化指标的研究[J]. 吴朦,胡镜清,江丽杰,唐有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