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所”作为“区别字”的使用——兼论“所”的其他问题

论“所”作为“区别字”的使用——兼论“所”的其他问题

一、谈“所”用为“分别之词”——兼谈“所”的其他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元成[1](2021)在《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文中提出汉代器物铭文是指传世和出土的刻铸在汉代器物上的文字。铭文与墨书不同,墨书指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由於铜镜铭文具有较强的美化性和装饰性,需专门考察。墨书、铜镜铭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只是根据需要,文中个别之处或涉及墨书与铜镜铭文。本文旨在以汉代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考察,总结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汉代器物铭文在汉字构形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异体字是指在一个稳定文字系统内变异的构形,它们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并且读音相同或相近。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一套由构形成分组成的、不断变化和协调的构形机制。笔画、构件是常见的构形成分。根据构件功能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构件简省与增繁的异体字、构件位移的异体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构形变异为异体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多变的文字。构形成分是携带意义的、按照一定层次从构形中离析出来的构形要素,它们的功能各异,彼此相互影响。构形成分在汉代器物铭文构形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构形调节和完善。依据异体字构件数量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可分为构件简省的异体字、构件增繁的异体字;根据异体字构件组合关系的共性,可分为构件相对位置改变而同一构件方向没有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没有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调换的异体字;参照异体字构件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形声字、双声字、部分是形声字而部分是双声字、非形声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这三种异体字分别在数量、组合关系、形态等构件功能上较一致。从构件功能一致性出发对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分类是可行的。变异为异体字产生提供了必要途径,变异构形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相同是形成异体字的基础。变异影响构形。构形成分变异引起构形趋异和类同,类化、音化是两种不同的变异过程及变异结果。类化主要表现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音化促进非形声字向形声字、形声字向双声字或与原来构形有别的形声字转变。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不同的类化、音化构形不是异体字构形。异体字由构形变异产生,异体字不是汉字构形变异的唯一结果。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文字,构形成分的调整和运行影响构形关系。器物铭文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从早期汉字构形演变而来,与汉代文字构形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构形的历史演进和承袭更新。所以,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关系既包含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构形关系,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和演变关系,这展示出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认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的字词关系。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化字存在部分交叉,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笔画与构形里的饰笔、借笔或有重叠。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异体字构形复杂和多变。

许子潇[2](2021)在《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文中提出陈梦家(1911.4-1966.9),现代着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在古文字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陈梦家留下了一批极具分量的学术着作,尤以甲骨学领域的《殷虚卜辞综述》最为系统全面。该书闳中肆外,在总结前人意见的基础上创立己说,全面消化了当时所见的甲骨材料,基本构建起了甲骨学学科框架,代表了陈梦家甲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终成果。本研究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参照陈梦家的其他甲骨学、历史考古学论着,从甲骨学的若干重点问题出发,梳理陈梦家学术观点的改易。参照《殷虚卜辞综述》之前、之后以及同时期的甲骨学着作,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陈梦家观点的来源、成就、不足和影响。结合陈梦家亲友们的信札、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复原陈梦家所处的学术环境和甲骨治学历程。本文主体共六个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一、绪论。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介绍陈梦家甲骨学的研究现状和本次研究的意义-、立场、方法、局限与不足。二、学术生涯研究。探讨陈梦家从诗人转变为学者的原因;解释陈梦家甲骨治学历程中几次研究方向和旨趣的转换;钩沉相关史料,复原作为甲骨学者的陈梦家。三、专题研究。本部分包括正文的第二章至第七章。选择文字考释、断代、祭祀、宗教、地理、职官、世系、继统法、名谓、集合示名等在甲骨学和商代史上较为有代表性的问题,考察陈梦家在这些问题上观点的改易、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相关甲骨学论着和不同学科理论,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陈梦家意见进行全面探讨。四、余论。以论着目和通论性着作为主要材料,梳理甲骨学的学科发展脉络,分析《殷虚卜辞综述》对甲骨学框架的搭建;对陈梦家甲骨学研究和《殷虚卜辞综述》的学术价值做出总结评价。五、附录。在论文撰写时,对《殷虚卜辞综述》论及的若干问题有所思考,择与“甲骨文内容分类”、“二人共贞”、“征人方排谱”问题相关的三篇文章作为附录。以上为论文上编。六、《殷虚卜辞综述》引用甲骨材料研究。从骨片、辞条和文字三个层面对《殷虚卜辞综述》所见引用甲骨材料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制作《殷虚卜辞综述》引甲骨材料整理表,对陈梦家引用的甲骨进行分类、替换《甲骨文合集》号码,全面清理材料引用所见的问题。以上为论文下编。

李辉[3](2020)在《甲骨若干非祭祀类同义动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甲骨非祭祀类同义动词”作为研究论题,主要从同义词辨析的词汇学角度对甲骨词汇展开研究。第一章 绪论部分详细综述了该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指出既往甲骨词汇研究在穷尽材料、辨析字形、吸收最新考释成果、精密分析辞例、关注类组差异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展开的空间,这些方面同时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基於此,本文主体部分为第二章“同义动词辨析”与第三章“专题研究”。“同义动词辨析”部分共辨析七组同义动词,每一组同义动词辨析基本按照<释义集要><字形分析><辞例梳理>三个部分展开。<释义集要>主要对涉及该词的重要考释意见进行简要蒐集,把握既往研究对於其词义认知的要点;<字形分析>则穷尽该词的所有字形,并且截取字形均采用原始拓片(摹本除外),同时分析、归纳其字形结构或写法方面的特点;<辞例梳理>部分穷尽所有辞例,通过梳理辞例,并结合考释意见从而归纳其所有义项。字形与辞例梳理部分将参考甲骨分组分类、甲骨缀合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字形与词义的联繋,在此基础之上,每一个词会给出[按语]以评估其词义。在逐词进行这样的全面分析之後,每一节以“小结”形式给出这一组同义动词的辨析结论,主要从词义、词性、语境特点、类组差异等多方面辨析其异同,试图阐明其在甲骨词汇系统中彼此以什麽样的语义构成怎样的同义关系,从而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提供汉语史中殷商晚期甲骨词汇的例证。“专题研究”部分则是对同义词辨析过程中所发现值得研究且有新论的五个小问题展开专题性探讨。《甲骨文同义动词连用现象考察》详细辨析前人所归纳的同义连用,辨误10例,补充论证8例,笔者新增、存疑5例。《“散”字补说兼释上博简“散裹”》提出表示“杀”义和“分散”义的“散”来源应该不同,通过补充论证“散”字字形流变,证上博简“(?)”“(?)”当为“散”字异体,“散裹”依故训可释为“布围”,表示“设置包围圈”的战略进攻手段。《“(?)”“(?)”“(?)”字形辨析》从字形与辞例两方面论证“(?)”当为“闻”,後两者只可隶定,从而解决三者与“听”“闻”“圣”三个字的纠葛。《“商”有“祭祀动词”用法臆说》提出“商”除了人名、地名、读为“赏”、表示一种舞乐的用法外,还可能存在一种“祭名”的用法。《甲骨释文、字形拾遗》则存疑个别甲骨字形,同时针对“弜雨”卜辞释文做出校订。

何鸣飞[4](2020)在《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字形、语言材料,对训诂、词义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凭藉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取、汇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评价,以展示学者通过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问题的途径及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推求表意字本义的研究实例,兼及确定表意字本义後对引申义、同源词、派生词的系联;第二章《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介绍形声字形旁对词义的提示作用,展示凭藉形声字形旁研究词义的实例;第三章《辨析词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辨析词义区别的研究实例;第四章《发明新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揭示新词义、用法的研究实例;第五章《印证、阐明故训》介绍出土文献中的辞例、用法印证、阐明故训的研究实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以及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语部分对这些问题做了总结。

贾旭东[5](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张菁[6](2020)在《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集释与研究》文中认为清华简是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重要的战国中晚期楚系竹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自2010年至2018年共发布《书》类文献14篇。目前从《书》类文献角度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为研究对象,收集诸家释读意见,并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其字形进行考察。本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交待清华简的研究现状、《说文》与古文字材料对比研究的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材料与方法。上编是对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的集释。按照时间的顺序列举诸家观点,并主要对训读有争议的未见字作出按语。下编是对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的分布研究。第一章为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分布情况的历时考察。我们将未见字与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进行对比,梳理未见字的承前情况;将未见字与小篆隶书进行对比,了解未见字与篆隶形体的差异及其传後情况。第二章为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分布情况的共时考察。将未见字分别与清华简内部字形、其他楚系出土文献字形、他系文字形体进行对比,从共时角度全面地了解未见字形体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字形体的差异。附录部分包括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历时对照表、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共时对照表。

曹雨杨[7](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指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孙海燕[8](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禹剑[9](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王博[10](2020)在《甲骨文字诂林再补》文中研究说明于省吾先生、姚孝遂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在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基础上搜集了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直至1989年底九十年间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成果。何景成先生所编《甲骨文字诂林补编》集录了1990年至2013年间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并对《甲骨文字诂林》所漏收的成果进行补充。而自2014年以来至2019年期间亦有200余篇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发表,本文将对这些文章进行搜集整理,并依照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撰。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通论: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近年甲骨文字形字义考释研究所展现的几种特点。二是阐述近年甲骨文字集释研究的跟进与其必要性。三是近年甲骨文研究事迹整理。第二部分为近年甲骨文字考释成果汇集,将对2014年至2019年五年间大陆与港澳台地区范围内新出的甲骨文考释成果进行搜集与整理,并依照《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排。另附有字形总表与检索表以供检索使用。

二、谈“所”用为“分别之词”——兼谈“所”的其他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所”用为“分别之词”——兼谈“所”的其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材料
        一、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二、非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清代之前及清代的研究
        二、民国至今的研究
第二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成分
    第一节 构形成分的性质
    第二节 构形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第三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
    第一节 构件简省和增繁的异体字
    第二节 构件位移的异体字
    第三节 构件替换的异体字
第四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产生
    第一节 异体字的产生途径
    第二节 异体字的产生过程
        一、类化与非类化
        二、音化与非音化
第五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认同
    第一节 历时演变
        一、研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共时认同及共时认同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第六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异体字对语言研究的意义
        一、促进语音研究
        二、反映词汇演变
        三、揭示语法现象
    第二节 异体字对文献研究的意义
        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意义
        二、对传世文献研究的意义
第七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语字词关系
        一、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第二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类化字
    第三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构形中的饰笔和借笔
结语
附录一 汉代器物铭文字形来源
附录二 引用书籍及简称
附录三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字例简表
    凡例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2)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陈氏甲骨学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章 作为甲骨学者的陈梦家 ——生平概要及甲骨治学始末
    第一节 从诗人到学者(1928-1936)
    第二节 从宗教、神话、礼俗到古文字、实物、古史(1932-1937)
    第三节 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到《综述》(1937-1956)
    小结
第二章 陈梦家的甲骨文字考释
    第一节 确释例
    第二节 误释例
    第三节 备考例
    第四节 陈氏甲骨文字考释的特点
第三章 陈梦家的甲骨断代学
    第一节 陈梦家甲骨断代学研究始末
    第二节 有关《甲骨断代学》四篇与《殷虚卜辞综述》差异的考察
    第三节 陈氏甲骨断代研究的基础
    第四节 陈氏甲骨断代的成就
    第五节 陈氏断代的不足与遗憾
    小结
第四章 陈梦家与甲骨文中的祭祀和商代宗教
    第一节 本部分讨论的逻辑与范围
    第二节 陈氏早期的祭名研究
    第三节 《综述》中的周祭研究
    第四节 陈梦家的商代宗教神灵研究及商代宗教观
    第五节 商代晚期的宗庙制度
第五章 陈梦家的商代地理研究
    第一节 陈氏早年商代地理研究述评
    第二节 《禹贡》与陈氏的家国情怀
    第三节 方法与问题——陈氏所见的卜辞地理研究史
    第四节 “方国地理”——陈氏的总结与推进
    第五节 “政治区域”——陈氏的突破与贡献
第六章 陈梦家的卜辞职官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陈氏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综述》之前的卜辞职官研究
    第三节 《综述》第十五章中提到的商代职官
    第四节 《综述》中的职官分类
    小结
第七章 陈梦家的卜辞名谓世系集合庙主研究
    第一节 商代先公诸王名谓、世系研究
    第二节 商代王位的继承法则
    第三节 商王名谓所见的商代日名制度
    第四节 集合示名
    第五节 本部分的反思与小结
第八章 余论及结语
    第一节 甲骨学与甲骨学科
    第二节 构建甲骨学的框架
    第三节 结语
附录一:甲骨分类史小考
附录二:《综述》“并卜卜人”概念补证
附录三:谈《综述》征人方排谱中误收的两版甲骨
主要参考文献(上编)
《殷虚卜辞综述》所见甲骨材料引用问题
    第一节 骨片问题
    第二节 辞条问题
    第三节 释字问题
    第四节 余论
《殷虚卜辞综述》引用甲骨材料整理表
    凡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甲骨若干非祭祀类同义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凡例
第二章 同义动词辨析
    第一节 芟除草木义
    第二节 耕植义
    第三节 刈获义
    第四节 畜牧义
    第五节 田猎义
    第六节 赏赐义
    第七节 听闻义
第三章 专题研究
    第一节 甲骨文同义动词连用现象考察
    第二节 “散”字补说兼释上博简“散裹”
    第三节 “(?)”“(?)”“(?)”字形辨析
    第四节 “商”有“祭祀动词”用法臆说
    第五节 甲骨文释文、字形拾遗
参考文献
附录
    着录、书目引用简称表
    类组简称表
後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义
    第一节 凭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保
        例2.堕
        例3.虣
    第二节 辞例印证表意字本义、凭藉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节 凭藉字形、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词义
    例1.追、逐
    例2.骖、騑
    例3.贶、赐
第四章 发明新义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锱、锤
    例5.捉
第五章 印证、阐明故训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结语
    一、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
    三、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致谢

(5)《孔子诗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二)文本考释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四)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一)1号简的处位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二)本文编联方案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一、关雎组
    二、葛覃组
    三、木瓜组
    四、柏舟组
    五、东方未明组
    六、墙有茨组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七、十月组
    八、宛丘组
    九、皇矣组
    十、总论组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一)《国风》类
        (二)《小雅》类
        (三)《大雅》类
        (四)《周颂》类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凡例
    一、编联、形制类
        (一)编联类
        (二)形制类
    二、字词考释类
    三、文本思想类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二)诗学研究类
    四、其他类
        (一)简文作者类
        (二)综述类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集释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华简研究现状
        (一)清华简《书》类文献研究现状
        (二)清华简文字方面的研究现状
    二、《说文》与古文字材料对比研究的现状
        (一)侧重《说文》的研究
        (二)侧重古文字材料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材料及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上编 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集释
    凡例
    卷一:102.上部——309.古部
    卷二:312.言部——563.桀部
    卷三:601.木部——832.见部
    卷四:901.页部——1113.雨部
    卷五:1208.门部——1438.孨部
下编 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研究
    第一章 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分布情况的历时考察
        一、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历时对照表
        二、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历时对比
        (一)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的对比
        (二)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小篆、隶楷的对比
    第二章 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分布情况的共时考察
        一、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共时对照表
        二、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同系文字的对比
        (一)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清华简异体字的对比
        (二)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其他楚系文字的对比
        三、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异系文字的对比
        (一)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秦系文字的对比
        (二)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晋系文字的对比
        (三)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齐系文字的对比
        (四)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与燕系文字的对比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历时对照表
附录2: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共时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8)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9)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引书简称
前言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代词
        五、数词和量词
        六、副词
        七、介词
        八、连词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结语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甲骨文字诂林再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通论: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
    第一节 、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
        一、运用新甲骨资料
        二、利用其它古文字资料考释甲骨文
        三、对甲骨卜辞分期分类法的运用
        四、其他学科内容与考释相结合,多方面论证甲骨文字形体
        五、技术革新为甲骨文考释工作提供便利
        小结
    第二节 、甲骨文字集释研究的跟进
    第三节 、近年甲骨文研究事迹整理
        一、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介绍
        二、学术会议汇总(2014—2019)
        三、甲骨文研究各类项目立项汇总(2014—2019)
        四、甲骨文释读成果的赛事活动与奖励
        小结
甲骨文字形字义考释成果汇集(2014-2019)
论文所收字形总表
拼音检索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谈“所”用为“分别之词”——兼谈“所”的其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D]. 孙元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2]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D]. 许子潇. 吉林大学, 2021(01)
  • [3]甲骨若干非祭祀类同义动词研究[D]. 李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D]. 何鸣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5]《孔子诗论》综合研究[D]. 贾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6]清华简《书》类文献《说文》未见字集释与研究[D]. 张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8]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9]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D]. 禹剑.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甲骨文字诂林再补[D]. 王博.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论“所”作为“区别字”的使用——兼论“所”的其他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