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分析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王成虎,安易飞,陈念,周昊[1](2021)在《青海省共和地区农村民居特征与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省共和地区位于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内,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近年来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农村地区受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深入了解共和地区农村民居结构特征与抗震性能现状,开展实地调查,基于历史震害资料,总结区域内典型农村民居震害特点,并进行震害预测,得到不同地震烈度下农村民居不同的破坏结果。结果表明:青海省共和地区农村民居中的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房屋数量约占48%、47%,其中约68%砖混结构房屋未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设防措施;该地区主要农村民居基本达到Ⅶ度抗震设防要求,仅部分建造年代久的土木结构房屋破坏严重;地震烈度为Ⅷ度时,大部分房屋以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为主;地震烈度为Ⅸ、Ⅹ度时,农村民居将发生大范围严重破坏,甚至毁坏。
王洪[2](2021)在《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共和地区位于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内,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青海农村民居建筑受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其抗震性能整体较差,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农村地区房屋相比城镇而言,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高,因此对于青海省典型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与震害预测研究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共和地区农村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抗震性能现状,对青海省共和地区开展农村房屋实地调查,基于青海历史震害资料,总结了区域范围内典型农居建筑震害特点,并对共和地区农居建筑进行震害预测,得到了区内位于不同地震烈度范围所出现的不同破坏结果;评估了研究区内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分析了地震烈度分布特征,给出潜在地震对农村房屋造成的震害程度,并给出抗震设防减灾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青海省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收集,分析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给出区域内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活动环境评价;总结区域内典型民居建筑在历史破坏性地震下的震害特征及建筑破坏规律;利用历史震害统计法对青海省农村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进行震害预测分析。(2)对青海省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了抗震设防实地调查,获得了农村民居建筑的场地选址、建造时间、农居建筑结构类型和施工方式等方面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类农村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3)基于目前常用的震害预测方法,分别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方法对调查区的土木、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分析,分析了区内农居建筑位于不同地震烈度范围内可能出现的不同破坏结果,并将建筑物的震害预测结果与青海省历史地震破坏程度进行比较,从而佐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4)区域潜在诱发地震风险评估。通过收集整理区域地应力资料,研究了区域地应力场,并结合多种应力分析指标,评估区域内断层稳定性;分析得到研究区内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Ms5.2,震中烈度为Ⅶ度。在Ⅶ度情况下,土木结构房屋以严重破坏为主,砖木结构以中等破坏为主,砖混结构房屋少数中等破坏,多数以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为主;在Ⅵ度情况下,土木结构房屋以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为主,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基本完好,无损坏。
马雨明[3](2021)在《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城镇职工住房短缺问题,我国各个城市都建造了大量住宅。目前这些建筑大部分已经服役30多年,存在房屋本体破损,配套设施落后,各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019年以来,随着棚改收官,老旧小区改造接棒成为惠民生、扩内需的重要手段。因此,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成为了工程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研了大理市下关镇多个老旧小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老旧小区改造背景及政策,对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内容、方法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明确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与内容,概括性地论述了我国老旧小区的建设背景及国内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有关老旧小区改造的国家及地方政策进行了介绍,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大理市老旧小区现状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提升老旧小区整体配套设施及结构抗震措施方面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为后续整体改造及抗震加固的实施与研究做了铺垫。第三部分对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改造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大理市实际情况对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实施改造所取得的成果。第四、五部分是对第三部分改造工作遇到结构安全问题的具体实践,第四部分针对老旧小区房屋结构安全性的评定程序、内容及要求做了介绍,对老旧小区改造对象的结构抗震性能的鉴定工作内容及评价原则做了论述,为部分老旧小区房屋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第五部分对拟实施改造的花园社区某宿舍楼进行了房屋安全性及抗震性鉴定,运用PKPM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鉴定加固模块对该工程进行了抗压承载力、抗震承载力和高厚比等验算,根据鉴定结论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并对各方案做了成本分析。希望本文对老旧小区现状问题的归纳整理、改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及相关工程的鉴定加固方案对类似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李龙师[4](2020)在《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的频发给国家带来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历次震害表明,农村地区的受灾程度最为严重,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抗震能力难以保证,因此对于现有农村房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松原市周边地区近些年断层活跃度高,地震的频繁发生对当地的房屋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未来几年该地区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对松原查干花震区的农村房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首先,对查干花震区范围内的房屋现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概括总结了当地农村房屋的特点和使用现状,指出了房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三个符合当地特点的农村房屋模型,参考结构的材料特点和ABAQUS相关特性,着重分析了砌体、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详细介绍了模型中各项参数的设定,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并对本文所建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探究了不同构造措施对模型周期的影响。第三,选取了三条实际的地震记录,其中包括了2013年查干花震区的Ms5.8级地震,对三种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和损伤情况,确定了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三种模型的性能水准和破坏程度。最后,结合调查资料将查干花震区已完成的震害预测项目的基础数据和结果作为数据库的样本来源,将施工质量、砂浆标号、房屋现状等7个易获取且关联度较高的数据作为震害影响因子,利用MATLAB训练了一个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震害预测模型,对当地的农村房屋进行了快速震害预测,得到了查干花震区单层砖房的震害矩阵,旨在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直接指导意见。
高明[5](2020)在《用于墙体裂缝快速修补的磷酸镁水泥砂浆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酸镁水泥(MPC)是一种新型胶凝材料,具有快硬早强、粘结强度高、干缩小以及能在低温下凝结硬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快速修复。房屋裂缝修补受复杂的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凝结硬化和耐久性方面对维修材料的性能要求较高,现有的材料无法满足修复要求。因此将磷酸镁水泥进一步运用到房屋裂缝修复,对于拓展MPC水泥的工程应用和发展房屋维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围绕应用于墙体裂缝快速修复MPC砂浆的开发,展开以下四方面的研究工作:(1)参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对磷酸镁水泥砂浆抗折强度,粘结强度以及耐水性进行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磷酸盐组分与氧化镁的比例,可提高磷酸镁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和粘结强度;掺入微硅粉后,利用磷酸镁水泥水化热,可诱导激发二氧化硅参与反应,显着改善MPC水泥砂浆的耐水性。所制备的MPC水泥砂浆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控的凝结硬化时间,较高的粘结强度和优异的耐水性,满足墙体快速修复的性能要求。(2)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试验手段,分析探讨了磷酸镁水泥凝结硬化作用机理。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未掺入微硅粉的MPC水泥的主要水化产物为鸟粪石,掺入微硅粉后生成了新的胶凝材料(硅酸镁)。SEM结果显示M/P值为3时,晶体生成以及排布较为密集,加入粉煤灰后,粉煤灰的球状晶体、鸟粪石与氧化镁晶体三者相互组合,形成了一个相对致密的整体,微硅粉加入后生成的麻花状晶体将各晶体相互连结在一起,提高了MPC砂浆的力学性能。(3)对MPC砂浆进行性能探讨,研究结果表明MPC砂浆偏中性,体积稳定性好,耐腐蚀性强,能够应用到墙体裂缝修补方面的工程中。用MPC水泥砂浆修复断裂的混凝土试块和红砖试块以评估MPC水泥砂浆对墙体材料的修复效果。修复后的混凝土和红砖试块力学性能较断裂前试样有一定程度提升,表明MPC砂浆对红砖和混凝土材料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MPC砂浆带水修复渗漏混凝土试样试验结果表明,MPC砂浆可用于快速修复墙体渗漏,解决了长期以来带水修复渗漏的技术难题。(4)运用ABAQUS模拟软件,建立了墙体模型,对无裂缝墙体、裂缝未修补墙体和裂缝修补墙体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位移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显示,MPC水泥砂浆可有效降低墙体裂缝处的应力集中,与混凝土墙体之间具有较好的工作协同性。
郝梦桐[6](2020)在《近代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技术研究 ——以葵寻常小学旧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建筑”作为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且具有一定年代及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广泛存在于既有城市住区中,并日益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发展,针对“历史建筑”这一特殊类别建筑的保护改造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我国历史建筑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行业参考及法规约束,大量历史建筑在更新改造中遭遇不当对待,或丧失了其价值要素,或造成其更新发展停滞。要解决以上历史建筑保护更新不当及混乱的问题,本文提出针对历史建筑自身特性的适宜性保护利用方法。经过对历史建筑保护改造现状的分析发现,常用的历史建筑技术措施部分来源于既有建筑,部分来源于具有价值属性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建筑与既有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差异和联系,本文从只拆不保的既有建筑改造和只保不拆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中,依据历史建筑自身特性,去掉不适合的技术方法,保留整合适合的部分,最终以形成适宜性的保护利用技术措施。本文的研究案例为沈阳近代砖混结构历史建筑——葵寻常小学旧址。通过现状病害问题分析、现状综合评估,对葵寻常小学旧址实施从低干预度的保养、小修入手,再进行高干预度的修缮、抗震加固、节能改造的措施路线,并选用适宜性的保护技术。文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实践情况、相关研究现状、问题及研究空白。第二章从葵寻常小学旧址的基本情况、现状病害入手,观察建筑本体存在的残损、病害,包括基础及墙体病害、屋架及屋面病害、室内及装修病害、门窗台阶及设备设施病害等,记录其出现脆弱的位置及风险性,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最终以明确哪些部分需要保护、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保护利用的措施路线。第三章通过对葵寻常小学旧址进行现状综合评估,评估各价值要素情况、保存现状情况,以及舒适度情况,以现状既有破坏为基础,结合保护利用要求及相应标准,评估建筑与目标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间的差距,最终以明确哪些指标未达到要求、哪里需要修、有哪些价值要素、哪里需要保留、如何取舍,进而解决问题,实现适宜性保护利用。第四章是基于现状病害分析及现状综合评估,对葵寻常小学旧址进行适宜的保护修缮技术措施应用。通过对既有建筑改造措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分析,论述了葵寻常小学旧址这处历史建筑的适宜性保护技术措施的确定及应用。第五章探讨了以上近代砖混结构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技术在东北严寒典型气候分区的适用性及特殊性,以期为东北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实践基础,为地方性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李鹏[7](2019)在《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南内陆地区,其北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建筑结构形式、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的乡村建筑多为传统窑洞和低多层建筑,且建筑病害、灾害时有发生。针对此类建筑工程病害,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对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的分类、安全鉴定、致灾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所述。开展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的现场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将乡村病害建筑分为窑洞建筑、低层建筑(1-2层)和多层建筑(3-6层)三类,考虑建设程序、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工程地质环境、地基条件、水环境、使用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了三类不同建筑病害的主要致灾因素与机理,揭示了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在降雨作用下引起土体强度劣化,致使窑洞类建筑的洞身整体变形或损坏;由于填土地基或地基浸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致使非窑洞类房屋产生裂缝而影响安全居住。结合工程实例,对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建筑类型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提出了建筑选址、场地防排水、使用防护等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措施;基于不同致灾因素下结构性能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实际工程且行之有效的病害处理措施,诸如土窑洞防水防潮、室内盲沟排水,室外改性土地面等一系列修缮技术措施;提出了生土窑洞的危险性鉴定方法。
张静鑫[8](2019)在《砖混结构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砖混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广泛应用于多层建筑中。但构造柱烂根与漏筋、墙体裂缝及屋面渗漏等质量通病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及耐久性。分析了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对工程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于亚利[9](2019)在《山区场地砖混结构基础形式对倾斜损伤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山区场地的利用率逐步增加,而山区场地较多存在不良地质条件,一旦地基处理欠佳或后期使用不当就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砖混结构延性较差,发生不均匀沉降时更易发生损伤。在地基处理和后期使用情况相同时,基础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性,因而山区场地砖混结构在不同基础形式下倾斜损伤的分析研究具有实践意义。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和相关工程资料,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有限元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以张家口地区某砖混结构住宅楼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该砖混结构住宅楼分别采用条形基础、筏板基础时在不同倾斜量下的倾斜损伤进行分析。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建立地基土-基础-上部砖混结构共同作用的ABAQUS有限元模型,定义了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阐述了该模型单元、几何尺寸及相关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定;介绍了该工程实例有限元模型的网格、载荷、分析步、边界条件和接触约束的设定以及分析工况的设置。(2)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对在0.1m、0.2m、0.4m和0.6m的倾斜量下,该砖混结构建筑分别采用宽度为1.4m、1.8m和2.2m,厚度0.4m、0.6m的条形基础对基础应力、上部结构位移、上部结构应力和建筑物变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3)对在0.1m、0.2m、0.4m和0.6m的倾斜量下,该砖混结构建筑分别采用厚度为0.4m、0.6m和0.9m,筏板悬挑长度0.7m、0.9m和1.1m的筏板基础对基础应力、上部结构位移、上部结构应力和建筑物变形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4)对采用厚度0.4m,条形基础宽度1.4m与筏板基础悬挑长度0.7m,条形基础宽度1.8m与筏板基础悬挑长度0.9m和条形基础宽度2.2m与筏板基础悬挑长度1.1m这三种尺寸下的两种基础形式对上部结构倾斜损伤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5)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从结构安全和经济节约的角度为山区场地砖混结构基础形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最后,总结了全部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何潇鑫[10](2019)在《基于空调效应的砖混结构墙体开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十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的专家及学者对于砌体结构裂缝有了非常详细的科学研究,其通常认为砌体结构裂缝的开展原因为季节性温差、沉降及受力裂缝。而以往的温度裂缝多数于研究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在自然界气温变化和太阳辐射等温度作用的间接影响。本文根据某实际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开裂,发现其顶层室内墙体(隔墙)开裂的原因有别于以往的研究。为此,本文以韶山市某商住楼项目室内墙体开裂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研究了其墙体开裂的机理,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论文结合某实际砖混结构房屋顶层隔墙开裂的现场检测结果、砌体结构温度应力分析及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其结果表明该裂缝的形成原因有别于砌体结构季节温差、沉降及受力裂缝,提出了夏季高温季节的空调效应导致的室内外温差是造成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2)基于剪应力法和刚度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因空调效应导致的室内外温差是可以导致砖砌体开裂的,但因为内外墙刚度的差异,内隔墙因刚度较小而率先开裂。(3)根据SAP2000软件模拟计算结果,其温度应力云图与韶山市某商住楼项目室内墙体裂缝分布图相吻合,其结果证明有限元分析能较好反映实际情况,对实际工程中出现的裂缝能进行较好的模拟。若改变内隔墙厚度(180mm和240mm),隔墙开裂应变呈明显下降。(4)根据有限元分析可知,在相同楼层内,空调效应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西南>东南>西北>中部>东北,建议靠西与靠南边住户在室内隔墙施工时考虑空调效应影响,适当加大室内隔墙厚度。并最终得到墙体开裂的机理:因为空调效应导致的室内外温差使得外墙出现较大的拉应力,由于外墙刚度大且强度高,导致与之相连内隔墙(刚度小,且强度低)出现裂缝,其原因仍是空调效应导致的室内外温差所致。因此,对于砖墙结构墙体开裂,空调效应不可忽视,应在实际工程中予以考虑。
二、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分析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分析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2)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村镇房屋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建筑物震害预测理论 |
2.1 概述 |
2.2 建筑物震害预测步骤 |
2.3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海省历史地震背景及村镇房屋震害预测分析 |
3.1 引言 |
3.2 青海农村房屋基本概况 |
3.3 青海历史地震背景 |
3.4 农村民居房屋震害特点 |
3.5 青海民居震害预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和地区村镇房屋现状调查 |
4.1 调查概况 |
4.2 调查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和地区农村民居震害预测 |
5.1 砖混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
5.2 砖木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
5.3 土木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
5.4 农村房屋震害预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和地区诱发地震评价与震害预测 |
6.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
6.2 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
6.3 断层稳定性与诱发地震分析 |
6.4 农村房屋震害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基本信息 |
(3)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相关概念界定 |
1.5 本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大理市老旧小区改造背景及现状 |
2.1 老旧小区改造背景 |
2.1.1 国家政策背景 |
2.1.2 地方政策背景 |
2.2 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现状 |
2.3 老旧小区现状 |
2.3.1 建筑环境现状特征 |
2.3.2 基础配套设施特征 |
2.3.3 老旧小区建筑结构现状 |
2.4 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 政策规定的改造内容 |
3.2 大理市下关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 |
3.3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居民改造意愿不统一 |
3.3.2 改造资金筹措难度大 |
3.3.3 改造对象结构抗震措施不满足要求 |
3.4 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策略 |
3.4.1 针对居民改造意愿不统一的解决策略 |
3.4.2 针对资金缺口的策略 |
3.4.3 对结构安全性不满足要求的处理策略 |
3.5 改造成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房屋结构检测及抗震鉴定分析研究 |
4.1 房屋结构检测及抗震鉴定的意义 |
4.2 房屋结构检测鉴定的类别 |
4.3 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评价的程序及内容 |
4.3.1 民用建筑鉴定评价的程序 |
4.3.2 现场检查检测的工作步骤及内容 |
4.3.3 鉴定评级的工作步骤及内容 |
4.4 抗震性能鉴定 |
4.4.1 鉴定工作内容及评价原则 |
4.4.2 抗震鉴定的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花园社区某宿舍楼检测鉴定与加固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鉴定目的、内容、依据及检测仪器 |
5.2.1 鉴定目的 |
5.2.2 鉴定内容 |
5.3 现场检查、检测 |
5.3.1 地基基础检查 |
5.3.2 上部主体结构检查 |
5.3.3 材料强度检测 |
5.4 结构承载力验算 |
5.4.1 受压承载力验算 |
5.4.2 抗震承载力验算 |
5.4.3 高厚比验算 |
5.5 安全性鉴定及评级 |
5.5.1 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
5.5.2 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
5.5.3 鉴定单元安全性综合评级 |
5.6 抗震鉴定 |
5.6.1 建造时间及抗震鉴定标准的确定 |
5.6.2 抗震鉴定结果 |
5.7 鉴定结论 |
5.8 对本工程的抗震加固 |
5.8.1 加固原则 |
5.8.2 加固方式 |
5.8.3 针对本工程制定的加固方案 |
5.8.4 加固成本分析 |
5.8.5 加固方案可行性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农村房屋抗震性能与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 |
1.2.2 砌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的发展 |
1.2.3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 |
2.1 调查背景及意义 |
2.2 调查内容及方式 |
2.3 调查结果 |
2.3.1 地基与基础 |
2.3.2 结构类型及分布比例 |
2.3.3 结构特点与抗震构造 |
2.3.4 房屋外观特点 |
2.4 典型震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
2.4.1 不同结构形式房屋震害特点及原因分析 |
2.4.2 不同震害形式的防治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查干花震区典型农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
3.1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3.2 ABAQUS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选择 |
3.3 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的有限元模型 |
3.4 砌体结构材料模型的研究 |
3.4.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CDP模型)研究 |
3.4.2 砌体材料本构关系及损伤因子的确定 |
3.4.3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及损伤因子的确定 |
3.4.4 钢筋本构关系模型 |
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
3.5.1 部件的创建、装配及网格划分 |
3.5.2 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 |
3.5.3 相互作用模块 |
3.5.4 分析步与荷载的设定 |
3.6 模态分析 |
3.6.1 有限元模型可行性验证 |
3.6.2 查干花震区有限元模型的模态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
4.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
4.2 地震动记录的输入 |
4.3 结构的破坏状态分析 |
4.3.1 通过层间位移角判别结构的破坏状态 |
4.3.2 通过损伤云图判别结构的破坏状态 |
4.3.3 两种方法下各模型破坏状态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查干花震区典型农居的震害矩阵 |
5.1 单层砖房震害预测网络模型建立 |
5.1.1 神经网络模型震害预测流程 |
5.1.2 神经网络的设计方法 |
5.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和训练 |
5.4 模型的训练结果分析 |
5.5 查干花震区单层砖房的震害预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用于墙体裂缝快速修补的磷酸镁水泥砂浆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常见的裂缝修补材料 |
1.3 MPC水泥特点与研究现状 |
1.3.1 磷酸镁水泥水化产物及特点 |
1.3.2 MPC水泥研究进展 |
1.4 MPC用于墙体修复的优势 |
1.4.1 对钢筋的保护 |
1.4.2 耐化学腐蚀性 |
1.4.3 粘结性能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氧化镁 |
2.1.2 磷酸二氢铵 |
2.1.3 硼砂 |
2.1.4 磷酸盐 |
2.1.5 微硅粉 |
2.1.6 粉煤灰 |
2.1.7 消泡剂 |
2.1.8 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样制备 |
2.2.2 测试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PC裂缝修补砂浆的研制 |
3.1 MPC基料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3.1.1 新拌性能 |
3.1.2 力学性能 |
3.2 消泡剂对MPC砂浆性能的影响 |
3.2.1 新拌性能 |
3.2.2 力学性能 |
3.3 粉煤灰掺入对MPC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1 新拌性能 |
3.3.2 力学性能 |
3.4 微硅粉掺入对MPC砂浆性能的影响 |
3.4.1 新拌性能 |
3.4.2 力学性能 |
3.4.3 耐水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PC裂缝修补砂浆微观性能的研究 |
4.1 XRD测试与分析 |
4.1.1 MPC裂缝修补砂浆不同M/P下的XRD测试 |
4.1.2 MPC裂缝修补砂浆不同微硅粉掺量下XRD测试 |
4.2 SEM分析 |
4.2.1 MPC裂缝修补砂浆不同M/P值的SEM分析 |
4.2.2 MPC裂缝修补砂浆不同粉煤灰掺量下的SEM分析 |
4.2.3 MPC裂缝修补砂浆不同微硅粉掺量下的SEM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PC的性能以及裂缝修复性能研究 |
5.1 MPC的性能研究 |
5.1.1 pH值测定 |
5.1.2 体积稳定性 |
5.1.3 耐腐蚀性 |
5.2 裂缝修复 |
5.2.1 实验室模拟砖墙裂缝的修复 |
5.2.2 混凝土裂缝修补 |
5.2.3 粘结面的微观性能测试 |
5.2.4 墙面渗水模拟修复 |
5.2.5 涂抹厚度对修补效果的影响 |
5.2.6 渗水修复的微观分析 |
5.3 MPC修补砂浆施工工艺的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墙体裂缝修复后温度应力的分析 |
6.1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6.2 模型建立与模拟 |
6.2.1 墙体模型建立 |
6.2.2 边界条件和材料参数 |
6.2.3 温度应力分析方法 |
6.3 温度荷载作用下墙体的应力变形分析 |
6.3.1 温度荷载计算工况 |
6.3.2 温度荷载下墙体的应力变形分析 |
6.4 MPC水泥砂浆对墙体修复效果模拟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6)近代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技术研究 ——以葵寻常小学旧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范围 |
1.1.3 研究内容 |
1.2 研究背景 |
1.2.1 历史建筑现状背景概述 |
1.2.2 历史建筑保护背景概述 |
1.3 国内外既有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既有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既有研究综述 |
1.3.3 研究问题及空白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葵寻常小学旧址现状病害及问题分析 |
2.1 葵寻常小学旧址基本概况 |
2.1.1 1930年代沈阳城市规划 |
2.1.2 原始建筑设计情况 |
2.1.2.1 场地规划设计特点 |
2.1.2.2 建筑功能分区及外观设计特点 |
2.1.2.3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特点 |
2.1.3 使用现状及加建、改建情况 |
2.2 葵寻常小学旧址现状病害分析 |
2.2.1 现状病害记录 |
2.2.2 现状病害说明 |
2.2.2.1 基础及墙体病害 |
2.2.2.2 屋架及屋面病害 |
2.2.2.3 室内及装修病害 |
2.2.2.4 门窗、台阶及设备设施病害 |
2.2.3 现状病害问题分析 |
2.2.3.1 残损病害种类及风险评估 |
2.2.3.2 主要病害源分析 |
3 葵寻常小学旧址现状综合评估 |
3.1 现状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3.1.1 价值评估指标 |
3.1.2 保存状况评估指标 |
3.1.3 舒适度评估指标 |
3.1.4 评价方法 |
3.2 葵寻常小学旧址现状综合评估及结果分析 |
3.2.1 价值评估 |
3.2.2 保存现状评估 |
3.2.3 舒适度评估 |
3.2.4 现状综合评估结果 |
3.2.5 现状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
4 葵寻常小学旧址适宜性保护技术措施的确定 |
4.1 葵寻常小学旧址适宜性保护利用措施 |
4.1.1 既有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常用保护改造措施 |
4.1.2 保护改造措施中的干预原则及强度问题分析 |
4.1.3 基于现状病害及综合评估的旧址适宜性保护利用措施 |
4.2 葵寻常小学旧址适宜性保护技术 |
4.2.1 日常保养维护 |
4.2.2 抗震加固技术 |
4.2.3 建筑修缮技术 |
4.2.3.1 屋架修缮 |
4.2.3.2 屋面修缮 |
4.2.3.3 外墙面修整 |
4.2.3.4 室内地层修缮 |
4.2.3.5 门窗修缮 |
4.2.3.6 墙体防潮修缮 |
4.2.4 节能改造技术 |
4.2.4.1 墙体保温 |
4.2.4.2 门窗保温 |
4.2.4.3 屋面保温 |
5 葵寻常小学旧址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技术在东北地区应用的共性及特殊性 |
5.1 葵寻常小学旧址与东北近代历史建筑的共性 |
5.1.1 地理特征共性 |
5.1.2 建造特征共性 |
5.2 葵寻常小学旧址对东北近代历史建筑的特殊性 |
5.2.1 地区特征特殊性 |
5.2.2 建造特征特殊性 |
5.3 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利用的实施 |
5.3.1 保护利用实施步骤 |
5.3.2 适宜性保护原则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延安北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2.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2.1.1 区域地形地貌 |
2.1.2 区域地层岩性 |
2.1.3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章 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特征与原因分析 |
3.1 建筑病害特征 |
3.1.1 窑洞病害特征 |
3.1.2 低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
3.1.3 多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
3.2 病害建筑致灾原因分析 |
3.2.1 窑洞致灾原因 |
3.2.2 低层建筑致灾原因 |
3.2.3 多层建筑致灾原因 |
3.3 建筑病害致灾原因小结 |
第4章 延安北部乡村窑洞病害防治技术 |
4.1 乡村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 |
4.1.1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要点 |
4.1.2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分级 |
4.1.3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特色 |
4.2 典型窑洞的稳定性分析 |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2.2 典型窑洞建筑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
4.3 窑洞规划选址 |
4.3.1 窑洞总平面布局 |
4.3.2 窑洞排水技术措施 |
4.3.3 乡村院落排水技术措施 |
4.4 窑洞修缮改进措施 |
4.4.1 窑顶防水处理 |
4.4.2 室内设盲沟排水 |
4.4.3 窑掌设通风孔 |
4.4.4 改性地面 |
第5章 延安北部低、多层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技术 |
5.1 低、多层乡村山地建筑布局 |
5.1.1 山地建筑布局 |
5.1.2 低多层乡村建筑场地防排水措施 |
5.2 低、多层山地建筑地基加固技术 |
5.2.1 干拌碎石桩加固案例 |
5.2.2 置换挤密桩桩桩周土变形数值分析 |
5.2.3 置换挤密桩法影响因素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砖混结构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构造柱质量通病及防治 |
2.1 产生原因 |
2.2 防治措施 |
3 墙体裂缝及防治 |
3.1 产生原因 |
3.2 防治措施 |
4 屋面渗漏 |
5 结语 |
(9)山区场地砖混结构基础形式对倾斜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 不均匀沉降的产生机理、原因及防治措施 |
1.3.1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产生机理 |
1.3.2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
1.3.3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措施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实例有限元模型建立 |
2.1 工程背景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2.1.3 建筑物现状 |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1 有限元法原理 |
2.2.2 模型假定条件 |
2.2.3 相关材料本构关系 |
2.2.4 模型的几何尺寸 |
2.2.5 模型选择 |
2.2.6 网格划分 |
2.2.7 载荷定义 |
2.2.8 边界条件及接触约束设定 |
2.2.9 分析步设定 |
2.3 有限元分析工况设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用条形基础的砖混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分析研究 |
3.1 条形基础宽度对基础应力的影响 |
3.2 条形基础宽度对上部结构位移的影响 |
3.3 条形基础宽度对上部结构应力的影响 |
3.4 条形基础宽度对上部结构变形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用筏板基础的砖混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分析研究 |
4.1 筏板基础厚度对砖混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
4.1.1 筏板基础厚度对基础应力的影响 |
4.1.2 筏板基础厚度对上部结构位移的影响 |
4.1.3 筏板基础厚度对上部结构应力的影响 |
4.1.4 筏板基础厚度对上部结构变形的影响 |
4.2 筏板基础悬挑长度对砖混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
4.2.1 筏板基础悬挑长度对基础应力的影响 |
4.2.2 筏板基础悬挑长度对上部结构位移的影响 |
4.2.3 筏板基础悬挑长度对上部结构应力的影响 |
4.2.4 筏板基础悬挑长度对上部结构变形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两种基础形式下的砖混结构不均匀沉降对比分析研究 |
5.1 两种基础形式下的上部结构位移对比分析 |
5.2 两种基础形式下的上部结构应力对比分析 |
5.3 两种基础形式下的上部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空调效应的砖混结构墙体开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本文的工程背景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调效应温差与季节性温差、日照温差对比分析 |
2.1 现有温度场研究 |
2.1.1 空调效应温差与季节性温差对比分析 |
2.1.2 空调效应温差与日照温差对比分析 |
2.2 韶山市某商住楼项目墙体检测 |
2.2.1 检测原因 |
2.2.2 工程概况 |
2.2.3 现场检测内容 |
2.3 现场检测结果 |
2.3.1 西面六楼主卫墙体裂缝检测结果 |
2.3.2 西面2楼(底框上楼层)对应位置墙体裂缝检测结果 |
2.3.3 西墙面倾斜测量 |
2.3.4 西墙底部圈梁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空调温差效应砖墙抗裂性能分析 |
3.1 温度应力的基本概念 |
3.1.1 约束的概念 |
3.1.2 温度应力的形成 |
3.2 砌体结构温度应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
3.2.1 弹性理论计算法 |
3.2.2 放松法 |
3.2.3 剪应力法 |
3.3 工程实例计算 |
3.3.1 工程概况 |
3.3.2 材料参数 |
3.3.3 剪应力法计算过程 |
3.4 墙体刚度计算 |
3.4.1 墙体的抗侧刚度 |
3.4.2 材料参数 |
3.4.3 墙体刚度计算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空调效应的砖混结构有限元分析 |
4.1 通用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SAP2000介绍 |
4.1.1 SAP2000简介 |
4.1.2 SAP2000特点 |
4.2 建筑模型温度应力计算的几个假定 |
4.3 设计参数 |
4.3.1 材料属性 |
4.3.2 截面属性 |
4.4 SAP2000模型 |
4.4.1 温度荷载输入 |
4.4.2 整栋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4.4.3 内外墙温度应力云图对比分析 |
4.4.4 空调效应在不同建筑平面位置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分析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共和地区农村民居特征与抗震性能分析[J]. 王洪,王成虎,安易飞,陈念,周昊. 震灾防御技术, 2021(02)
- [2]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D]. 王洪.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2021
- [3]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D]. 马雨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D]. 李龙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5]用于墙体裂缝快速修补的磷酸镁水泥砂浆的开发研究[D]. 高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近代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技术研究 ——以葵寻常小学旧址为例[D]. 郝梦桐.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D]. 李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8]砖混结构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J]. 张静鑫. 山西建筑, 2019(16)
- [9]山区场地砖混结构基础形式对倾斜损伤影响的研究[D]. 于亚利.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9(08)
- [10]基于空调效应的砖混结构墙体开裂机理研究[D]. 何潇鑫.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