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RAP选定Aylesford新闻纸公司承担废纸回收利用环保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霞[1](2020)在《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从生活用纸所用纤维原料和辅料、生产工艺与产品主要质量指标的关系出发,借鉴欧盟先进法规对生活用纸生产过程包括从原料、抄造过程控制、终端成品的用途及化学品辅料残留量等全要素进行合规评价。针对原料以次充好、非法添加废纸浆料的问题进行生活用纸纤维原料原生态分析;针对化学助剂有害残留的问题重点监控生活用纸生产过程中化学助剂的迁移路径,如湿强剂的特性及其可迁移性研究;研制新型生物基高效化学品,促进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无害化发展;针对生产用水、白水封闭循环利用污染累积问题监测白水封闭循环系统中累积性过程物质对生活用纸质量的影响。最后对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过程进行工艺绿色指数综合评价。围绕上述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1、生活用纸纤维浆料原生状态分析研究进行生活用纸抄造所用原料是否属于原生浆料的鉴定。分析原生浆料生产线及废纸浆料生产线不同工段浆料以及抄造的生活用纸成品,明确原生浆料与废纸浆料的形态特征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废纸浆抄造的卫生原纸的浆料及成品虽经脱墨工艺处理,但依然存在油墨残余脏迹,纤维种类组成复杂,存在染色为黄色的机械浆纤维,及其未分散纤维束。纤维较短细,D65荧光亮度高,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高,帚化率较高。结合回收纤维的典型特征以及因回用加工过程造成的纤维老化特性,选择生活用纸的特征参量进行检测,应用多指标复合分析技术鉴别生活用纸是否掺有回收纤维。选择荧光性物质、D65亮度、D65荧光亮度、残余油墨含量、帚化率以及是否含有黄色机械浆纤维等作为特征参量,对废纸浆纤维的鉴别分析进行系统研究。进行纸巾纸纤维原料产品标签标注鉴别,分析实际使用的产品原料与其标识标注的相符状况,分析产品主要原料标识不一致的情况,有助于解决纸巾纸产品原料标识标注混乱的问题。2、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及危害控制研究对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残留进行危害分析,重点选取湿强剂为研究对象,建立经皮肤摄入的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指数。研究检测生活用纸中PAE湿强剂的有害有机氯代物残留的简便高效方法,使用SPME-GC-MS/MS MRM通过离子对分析测试生活用纸中PAE湿强剂的有害有机氯代物DCP残留量以及高残余风险的DCP的可迁移量。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检测条件为应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平衡吸附,平衡温度45℃、平衡时间30 min,吸附45 min。MRM多反应离子监控模式高级程序测定标准工作溶液和待测生活用纸样品及滤液的响应值,在此条件下获得了分析物较低的检测限(LOD),良好的线性(r2≥0.9901)。生活用纸样品加标回收率是97.11%-108.03%,萃取液加标回收率是102.75%-113.00%;RSD分别为6.1%和5.0%。研究不同孔径修饰的石墨烯膜对去除湿强剂有机氯代物同步浓缩的方法技术,研制新型生物基高效化学品CMX/PAE二元体系,从源头上推进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无害化。研究成功制备了分子量较高的羧甲基半纤维素,明晰了其与PAE湿强剂联用时的效果及机制,有效提高了PAE湿强剂的作用效果。3、生产用水系统研究,对现有生产进行工艺绿色指数评价在生活用纸制造过程中,原料、化学助剂等带来的污染风险,随着白水封闭循环利用,存在污染累积的隐患。通过系统监测分析,有效监控水质状况,科学地指导造纸系统水的回用及白水封闭循环。研究建立白水系统有机氯代物DCP累积变化规律及运算模型,探究风险走势及预警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累积周期的推进,系统状况逐渐变化,PAE中DCP含量随着PAE储存时间的变化含量上升,依据DCP含量随存放时间的变化规律拟合方程进行计算。再考虑系统中的DCP进入白水中的比例,其随白水循环程度变化的规律,不同白水回用次数下DCP的分布规律,其在纸张、白水、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变化规律。建立多因素多变量白水系统有机氯代物DCP累积运算模型。由全过程包括纤维原料、湿部化学助剂、白水循环系统、风险过程控制加权拟合推导出绿色制造过程工艺绿色指数,为指导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李渤[2](2020)在《“洋垃圾”禁令的环境与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全球垃圾贸易第一大国,每年的垃圾进口量占全球垃圾贸易总量的50%以上,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下简称“洋垃圾”禁令),禁令的颁布势必会对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带来影响。本文首先汇总了1992-2017年我国进口废纸和废塑料的数据,分析了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变化趋势,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并探究了进口废纸在国内造纸原材料中占比的变化。然后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核算了“洋垃圾”贸易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对各个排放阶段进行了比较;以废纸为例,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造纸行业废水排放量与废纸进口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方程式。根据现有政策设置了三种情景,并预测了各种情景下“洋垃圾”贸易碳排放和国内造纸企业年均废水排放量。最后,以造纸业为例,分析了禁令对我国相关行业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洋垃圾”进口量从1992年起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到2007年增速下降,进口量趋于饱和,并于2011年起进口量出现下降趋势。我国的“洋垃圾”进口国(地区)逐渐多元化,从最早的美国和中国香港发展至数十个发达国家。(2)2016年“洋垃圾”贸易过程中,所有进口垃圾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为214万t,且垃圾回收利用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最多,占总量的54.12%;装集运输阶段和处理处置阶段分别为35.37%和10.51%。三种情景下的碳排放分别为107.27万t、53.63万t以及0。(3)中国造纸行业的企业年平均废水排放量(Y)与废纸进口量(X)呈负相关关系,具体表达式为Y=118.165-0.008X。在造纸原材料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每减少进口1×104 t的废纸浆,企业年平均废水排放量仅增加80 t。说明虽然禁令会使造纸行业废水排放量增多,但增量很少,若考虑其他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更高。(4)废纸进口每升高1%,造纸行业经济产值增加1.181%,利润上升0.067%,就业相应增加0.009%。
王如梦[3](2020)在《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以造纸业为例》文中提出造纸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是中国轻工业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能。一方面要服务生态发展需要、服务媒体融合需要;另一面还要服务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与生俱来地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然而,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频发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外贸易争端事件频频发生,造纸业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使一些造纸业企业原材料进口、商品出口遭受沉重的打击,从而会影响企业各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探究与分析我国造纸行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造纸业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风险,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生态理论为依据,结合造纸业行业的行业发展状况等,将造纸业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客户、政府、社区、环境8大类,构建了造纸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本文以20家造纸业上市公司2014-2018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最后结论:造纸业行业无明确的社会责任目标;造纸业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完整;造纸业企业研发能力不足;我国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各个造纸业企业都存在能力短板。结果研究表明,造纸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履行情况不容乐观。论文最后对造纸行业如何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够为今后学者研究造纸业行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参考。
徐婧[4](2020)在《晨鸣纸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文中提出近年来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政府部门和民众的监管和重视。上市公司尤其是污染型企业不得不经受日渐严峻的环境监管考验。众所周知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组织。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决策等权利,在管理者的带领下不断追求经营目标使企业稳定发展,但究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广大股东的最大利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涉及很多方面,资金支持、人资资本、政府补贴等生产要素均会对企业产生一定影响。在当前社会企业日常经营生产和管理,还要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诉求作为决策的考虑因素。虽然长期以来在大众的潜意识中企业逐利和环保行为是难以共存的矛盾体,企业要想实现绿色环保和科技创新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短期内影响企业正常获利。经过诸多学者的大量文献和案例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期后企业加强环境责任履行的环保行为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取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提高企业信贷水平,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其财务绩效的改善不仅弥补了环保支出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查找和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着重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声誉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和分类,从多角度对影响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因素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并相应作了文献评述。通过理论分析部分,探究了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影响机制,以及企业履行相关责任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为后文的案例研究做好理论铺垫。本文尝试以单案例为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晨鸣纸业的发展初期着手,首先介绍企业污染丑闻频发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分析企业初期环境责任缺失的原因。其次从企业加强履行环境责任的态度转变入手,具体分析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配合下,通过居民群众举报抗议、媒体舆论宣传扩大、管理层和股东增设研发机构等方式督促企业加强环保支出履行环境义务。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当企业引发环境污染负面新闻时,利益相关者反应灵敏,因其环境诉求得不到满足而积极影响企业相关经营活动。晨鸣纸业在各方影响和指引下开始主动从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构建并优化监管体系、注重科技研发项目创新以及打造循环经济链等方面进行努力,积极提高自身环境责任履行水平。再次通过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在2013—2018年间晨鸣纸业不断完善自身环境责任的同时,其财务状况并未因此而受到冲击,反而在近几年呈上升态势,也因此满足了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权益和诉求。最后分别从利益相关者各个角度分析企业财物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一系列数据资料本文可得结论:不同利益相关者各自通过多种途径,激励企业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履行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再以各种途径和形式反馈给利益相关者,以满足其各自的利益诉求。这一研究对于从污染源头加以优化,减轻污染防治与治理的成本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污染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施有效的环保措施提供经验和借鉴。希望能为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履行环境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曹英楠[5](2019)在《基于生物强化技术的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有机物降解过程与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再生纤维造纸相比于传统造纸工艺,具有用水量低、排污少的优势,但其用水趋于封闭循环,难降解有机大分子污染物随循环次数递增而积累,易造成降解循环系统崩溃,严重限制可再生纤维造纸产业发展。生物强化技术具有设备增设耗费低、高浓缩污水处理效率高、针对性强等特点,是强化有机废水处理工艺的关键技术,也是废水排量波动大、经济实力弱的中小型造纸企业提升废水处理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紫外、红外光谱,GC-MS联用等有机污染物表征手段,选择3种工程菌剂运用混料设计优化最佳菌剂复配比例进行降解效果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生物强化处理工艺条件,基于生物强化技术针对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有机物降解过程、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机理、最优碳氮酶补充量和投加时机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应用常规水质分析手段、UV-vis等波谱分析联用方法,通过研究小型再生纤维造纸厂废水水质特性和组成,得出此类废水具有浓度高、波动性大、色度深、粘度大等特点,废水中有机物以小分子为主,大分子占比少且主要是以芳香族结构形式存在的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有机污染物近40种主要包括低碳酸、脂肪酸类、醇类和少量酮类有机物。废水Mg2+,A13+含量均较高,并含有微量重金属离子。(2)根据再生纤维造纸废水色度高、粘度大等特点,筛选出有针对性的EM菌、PP菌、苏柯汉菌三种菌剂。通过分析微生物生长特性确定最佳活化时间、通过比较不同投加方式确定直接投加效果最佳。应用混料设计构建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得出PP菌占比77.91%,苏柯汉菌占比21.09%时为最佳配比,木质素、色度和粘度去除率分别可达到35.06%、44.08%和43.08%。(3)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选用Design-Expert的响应曲面中心组合方法,以接种量、温度、溶解氧浓度、pH值为自变量,建立以木质素和色度去除率为响应的多元回归方程,模拟结果显示接种量和温度对木质素降解效果影响显着。对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微生物接种量为14%、温度为28℃、溶解氧浓度为2.8 mg/L、pH值为7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优工况下木质素和色度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5.13%和65.01%。(4)通过对氮和碳补充作用的考察,发现最佳氮碳源分别是氯化铵和蔗糖,草酸铵对木质素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佳蔗糖和氯化铵用量分别为2 g/L和0.5 g/L,不需要过量蔗糖。通过对漆酶的测定发现添加碳和氮会影响漆酶活性,适当的初始C/N比对漆酶生产起重要作用。(5)在复合菌剂构建、最优工艺条件控制及最佳补充碳氮酶分析基础上,应用常规水质分析手段、FTIR等波谱分析联用方法,研究生物强化处理可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有机物处理过程和效果,得出处理后废水中常规水质指标、重金属含量均大幅度下降;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降解比例提高,达70%以上,降解产物以烷类为主,处理后溶解性有机物从37种增加到50种。通过对纤维素酶组分优化研究,获得了最佳纤维素酶组分比例,为后续的工艺处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有机物生物强化降解技术有助于提升中小型可再生纤维造纸业废水处理能力,可为造纸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翔实的实验数据和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为可再生纤维造纸废水实现封闭循环探索新途径。
刘春香[6](2018)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环保政策趋严给造纸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的环境下,林纸企业关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如果企业不进行绿色科技创新去主动适应新常态,将绿色变革作为发展新引擎,那企业必将在新一轮的绿色竞争中失去优势。林纸企业作为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探索其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态度、行为及绩效的关系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造纸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步,也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1)如何分析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2)如何构建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SEM机理模型?(3)如何揭示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创新意愿、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本文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总结,剖析了中国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1)中小企业绿色科技采用率低,创新率更低;(2)技术层面的水平很低,集中于末端处理技术;(3)绿色化管理创新相当薄弱,绿色技术的使用效果差;(4)处于自发状态,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5)不同规模企业污染治理与排放特征存在差异;(6)企业自我开发能力较弱。第二,在现实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结果表明,绿色科技从产品设计、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市场营销、末端治理和物流管理等环节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从人类文明演进视角分析发现生态文明阶段的科学属性为超生物文明,包括天然超生物文明和人工超生物文明,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驱动下,需要大力开发超生物文明的先进的科技手段,促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更加积极、有效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三,根据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机理分析结果,结合DTPB模型和TTF模型,构建了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机理模型显示,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受到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认知、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感知行为控制、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和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的共同影响。其中,将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从供应链视角细分为源头预防创新、绿色工艺创新、末端治理创新、绿色管理创新4个潜变量,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第四,对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使用SEM结构方程方法进行了模型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认知、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和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感知行为控制对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和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感知行为控制对林纸企业源头预防创新行为、林纸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行为和林纸企业末端治理创新行为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对林纸企业末端治理创新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感知行为控制对林纸企业绿色管理创新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的源头预防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对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纸企业末端治理创新对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但是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对林纸企业绿色管理创新行为和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没有得到支持。第五,根据林纸企业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与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结构剖析,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的制浆造纸绿色科技研发子系统、制浆造纸绿色科技应用子系统、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保障子系统、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中介子系统和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子系统5个方面出发,构建中国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最后,归纳了创新点和研究展望。本文创新点主要有:(1)从供应链视角研究了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耦合机理;(2)从供应链全过程的源头、工艺、末端和管理4个环节对绿色科技创新行为进行细分;(3)构建了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
任慧慧[7](2017)在《纸纤维多孔缓冲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纸纤维为基材,利用海藻酸钠对纤维进行改性,辅以糊化后的淀粉使聚合物形成连续相,利用聚乙烯醇和甘油对材料进行塑化,将水蒸气发泡与海藻酸钠凝胶固态颗粒球发泡相结合,通过微波加热工艺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轻质缓冲材料,并探究不同物料配比下材料性能的变化。海藻酸钠能够分散纤维并增强纤维强度,使纤维的平均拉伸强度达到47.38MPa。水分含量对多孔材料的密度影响较大,当水与纤维的质量比为16(水/纤维)时,多孔材料的平均表观密度为0.105g/cm3,拉伸强度为0.652MPa,当静态压缩的应力范围处于0.18-0.37MPa之间时,多孔材料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由于海藻酸钠的粘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导致多孔材料的粘度逐渐下降,不利于多孔结构的成型,通过添加淀粉来增强材料的粘度稳定性,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多孔材料的表观密度、拉伸强度以及载荷能力逐渐增加,当淀粉与纤维的质量比为0.5时,多孔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其最小缓冲系数为3.35;改变海藻酸钠的添加比例,材料密度先降低后迅速增加,拉伸强度逐渐增加,载荷能力先降低后增加。当海藻酸钠与纤维的质量比为0.05时,材料的平均表观密度为0.110g/cm3,平均拉伸强度为0.552MPa,材料在0.234MPa的应力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最小缓冲系数为3.09;为了改善纤维的角质化与淀粉回生等现象,增强材料的韧性,加入聚乙烯醇和甘油来提高纤维与淀粉大分子结构的韧性,当聚乙烯醇与纤维的质量比为0.15,甘油与淀粉的质量比为0.25时,材料的最小缓冲系数在3-4之间,针对应力范围在0.161-0.549 MPa之间的产品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此时材料的应变在40%-75%之间。利用方型模具制备不同物料配比下的成型材料,研究表明海藻酸钠凝胶颗粒能够使材料的多孔结构尺寸更加均匀统一,增加单位面积上泡孔的数量,分别以废纸纤维和木质原浆为基材制备的多孔缓冲材料具有不同的缓冲特性,分别适用于应力在0.5-1.5MPa和0.09-0.5MPa之间的产品,对应的材料应变分别在50%-80%和47%-76%之间,其最小缓冲系数分别在2-3和5-6之间,最小加速度值分别在120g和70g左右。
陈伟[8](2015)在《基于资源循环理论的造纸行业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规范文件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要想又快又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在资源循环上下功夫。造纸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息息相关,纸及纸板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造纸行业自身“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走新型资源循环的道路。目前,国内的废纸回收利用率低、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缓慢以及过于依赖进口木浆等问题迫切的需要造纸行业尽快建立废纸回收行业统一标准,提高国内的废纸回收利用率,解决造纸行业原材料短缺的主要矛盾,实现造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并没有与本课题完全相同的研究,但是与循环经济会计相关的文献还是比较多的。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循环经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理论框架体系和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体系,并没有涉及循环经济会计专题性与专论性研究。本课题试图以循环经济会计专题性研究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基于资源循环理论的造纸行业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体系,向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以及外部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反映造纸企业资源循环经济活动相关会计信息。通过查阅造纸企业资源循环经济活动相关会计信息,造纸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以期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源循环效率,实现清洁生产。政府部门可以对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的造纸企业给予奖励与补助,淘汰资源循环利用率低相关企业。外部投资者可以将资金投入到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的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笔者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采用规范研究和举例论证等研究方法,试图构建基于资源循环理论的造纸行业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体系,规范造纸行业资源循环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国内废纸回收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黄丽丽[9](2014)在《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ECF和TCF技术为例》文中提出纸浆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料产业,同时也关联到林业、农业、机械制造、化工、交通运输、环保等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日益突出,步入21世纪,“环境与贸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纸浆产业的环境要素日益成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以新的创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物质资源竞争经济,成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新的制高点,尤其是环境技术创新,成为产业承担环境责任,促进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最佳策略选择。因此,基于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环境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背景考虑,研究环境技术创新与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数据描述和现状分析,研究纸浆产业环境技术需求的变化情况和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处于转型和环境经济背景下的纸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分析世界纸浆产业主要发展国家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状况与趋势,并阐述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2)在现状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站在环境约束视角下并基于钻石模型,构建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3)以面板数据模型为计量方式,分析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4)围绕研究结论展开政策讨论,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有:(1)全球纸浆产业环境技术不断创新,逐步走向低碳化;(2)世界纸浆生产稳定上升,贸易发展迅速;(3)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因此,政府、行业以及企业等主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三管齐下,促进纸浆产业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纸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政府方面加强政府财税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规制力度;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环境标准修订,优化纸浆行业产品结构的环境技术升级;企业注重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快纸浆产业人才培养,是环境经济时代纸浆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一是立足于低碳等环境经济时代的视角,首次研究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方向与强度,从而更好地把握环境技术创新战略。二是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引入了“环境技术创新”作为独立的因素,并遵循低碳竞争原则,在机会要素下设计每万元GDP的C02排放量,政府行为要素下设计官方汇率,尝试着构建了符合低碳时代竞争规则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分析框架来研究环境技术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陈洋[10](2014)在《用荧光染色鉴别纸页中回收纤维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回收纤维的回收利用顺应了世界绿色环保的发展潮流,与环境治理及资源保护有直接关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一些涉及到健康安全的纸品中不能使用,比如我国明令在纸巾纸的生产中不能使用回收纤维,由此也引出了在这种产品的检验中要判定是否含有回收纤维的问题。随着纸巾纸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用量不断增多,这种问题会遇到得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并没有明确的方法标准来确定如何判定是否含有回收纤维,目前的研究多是从产品的角度来判断,比如是否含有比较多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但都不是从纤维本身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因此,通过从纤维本身的固有特性出发,寻找一种有效的判断其是否回收再利用的检验方法,然后将其推广,可以对促进纸巾纸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样的,此种方法也能用于确认一些产品中含有回收纤维,这对于一些要求必须含有回收纤维的出口产品的检验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回收纤维存在着再次打浆、重新干燥的过程,会使纤维本身的性状发生变化。加入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析其对荧光染料的吸收情况,找出其与原生纤维的差异。本研究课题就是分析和研究回收纤维和原生纤维对荧光染料的吸收情况,结合纤维形态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选取了纸巾纸产品中使用较多的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采用在实验室按照标准打浆方式打浆后进行重复抄片的方式模拟回收纤维的再利用,然后通过使用不同的荧光染料对抄片进行染色,根据荧光效果优选出最合适的染料,再通过不同的染色时间,测定其荧光强弱,结合纤维形态的分析,找出回收纤维和原生纤维的差异。从试验的结果来看,对于确定的同种纤维原料,方法是有效的,但是不同种类的纤维对于荧光染料的吸收情况存在差异,不能简单的进行比较,需要选取各种不同纤维进行试验比较。同时,产品中含有的荧光增白剂以及一些化学增强剂对于荧光染料的吸收有影响。
二、WRAP选定Aylesford新闻纸公司承担废纸回收利用环保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RAP选定Aylesford新闻纸公司承担废纸回收利用环保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活用纸的原料规定 |
1.2 生活用纸的质量标准规定 |
1.3 生活用纸生产主要的化学品及危害 |
1.3.1 化学品的应用 |
1.3.2 湿强剂残留的危害 |
1.3.3 湿强剂残留的检测 |
1.3.4 湿强剂残留的控制方法 |
1.4 生活用纸生产过程白水系统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生活用纸纤维浆料原生状态分析研究 |
2.1 实验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步骤 |
2.2 结果讨论 |
2.2.1 废纸浆系列 |
2.2.2 原生浆系列 |
2.2.3 混合浆系列 |
2.3 结论分析 |
2.3.1 不同浆料纤维分析结果 |
2.3.2 纤维鉴别特征指标与方法 |
2.3.3 纤维鉴别判定规则 |
2.3.4 纤维标注状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 |
3.1 实验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色谱条件 |
3.1.3 实验步骤 |
3.1.4 方法确认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生活用纸湿强剂PAE的残留状况分析 |
3.2.2 生活用纸湿强剂PAE的残留风险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控制及去除途径探索 |
4.1 去除湿强剂氯代有机物同步浓缩的方法研究 |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2 实验步骤 |
4.1.3 实验结果 |
4.2 开发源于天然绿色产物的新一代生物助剂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良好生产规范GMP合规评价 |
5.1 欧盟法规的概况 |
5.2 欧盟法规的技术内容 |
5.2.1 原材料方面的规定 |
5.2.2 良好生产规范 |
5.2.3 GMP危害清单和建议的预防措施 |
5.2.4 质量要求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生产白水系统污染累积研究 |
6.1 DCP累积变化规律及运算模型 |
6.2 风险走势及预警趋势分析 |
6.3 风险控制 |
6.3.1 白水封闭循环程度的控制 |
6.3.2 绿色助剂有效净化累积污染物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过程工艺绿色指数评价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洋垃圾”禁令的环境与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洋垃圾禁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1.4.1 论文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2.1.1 中国历年废纸和废塑料进口基本情况 |
2.1.1.1 进口量及进口额 |
2.1.1.2 进口来源分析 |
2.1.2 国内造纸业基本情况 |
2.1.2.1 造纸业纸浆消耗情况 |
2.1.2.2 废纸浆在国内造纸业原料中所占比重分析 |
2.2 研究方法 |
2.2.1 碳足迹及其核算方法 |
2.2.1.1 碳足迹的概念 |
2.2.1.2 碳足迹的核算方法 |
2.2.2 生命周期评价法核算碳足迹 |
2.2.3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
2.2.4 情景分析方法 |
2.2.4.1 情景分析法概述 |
2.2.4.2 情景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
2.2.4.3 情景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2.5 协整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洋垃圾”贸易碳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价 |
3.1 全球垃圾贸易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
3.2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3.3 清单分析 |
3.3.1 装集运输 |
3.3.2 回收再利用 |
3.3.3 处理处置 |
3.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情景下“洋垃圾”禁令的环境影响预测 |
4.1 情景设置 |
4.2 对碳排放的影响 |
4.3 对废水排放的影响——以造纸业为例 |
4.3.1 造纸废水排放的影响因素 |
4.3.2 进口纸浆与造纸废水排放的关系 |
4.3.3 进口废纸禁令对废水排放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洋垃圾”禁令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以造纸业为例 |
5.1 禁止废纸进口对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 |
5.1.1 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
5.1.2 宏观研判 |
5.2 禁止废纸进口对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
5.2.1 变量说明 |
5.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5.2.3 废纸禁止进口对造纸行业的经济影响协整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
致谢 |
(3)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以造纸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造纸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现阶段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路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造纸业 |
2.1.2 造纸业企业 |
2.1.3 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2.2 理论依据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企业生态理论 |
3 我国造纸行业发展状况及行业风险 |
3.1 造纸行业的发展状况 |
3.1.1 产量、消费量持续稳定增长 |
3.1.2 资产增长,收入提升 |
3.1.3 产业持续优化调整,集中度高 |
3.1.4 在全球贸易中占有突出地位 |
3.2 造纸行业的行业风险 |
4 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设计 |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1.2 造纸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内容 |
4.1.3 指标体系设计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4.2.2 指标权重确定的基本步骤 |
4.3 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综合评价值 |
4.3.1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简介 |
4.3.2 构建评价模型 |
5 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1 样本选取 |
5.1.2 数据来源 |
5.2 数据处理 |
5.2.1 权重的计算 |
5.2.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5.2.3 综合得分计算 |
5.3 结果分析 |
5.3.1 造纸业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总体分析 |
5.3.2 造纸业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得分结果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6 改善造纸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建议 |
6.1 对企业的建议 |
6.1.1 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 |
6.1.2 如实完整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
6.1.3 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 |
6.1.4 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
6.2 对政府的建议 |
6.2.1 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 |
6.2.2 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激励 |
6.2.3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制度 |
6.3 对社会的建议 |
6.3.1 强化消费者的维权和监督作用 |
6.3.2 强化债权人的监督作用 |
6.3.3 加强媒体的宣传和监督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B (主要数据) |
致谢 |
(4)晨鸣纸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环境责任 |
2.1.2 利益相关者 |
2.1.3 企业绩效 |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企业声誉理论 |
2.2.5 本文的理论框架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3.1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关系 |
3.1.1 利益相关者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供资源 |
3.1.2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回馈利益相关者 |
3.2 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环境责任履行具体路径分析 |
3.2.1 直接影响路径分析 |
3.2.2 间接影响路径分析 |
3.3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分析 |
3.3.1 提高企业财务绩效 |
3.3.2 提升企业非财务绩效 |
第四章 案例公司介绍 |
4.1 造纸业行业概况 |
4.1.1 行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
4.1.2 造纸行业环保压力增大 |
4.2 案例公司选择的原因分析 |
4.3 晨鸣纸业基本情况 |
4.3.1 晨鸣纸业公司简介 |
4.3.2 晨鸣纸业的生产工艺流程 |
4.3.3 晨鸣纸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
4.4 晨鸣纸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
4.4.1 问题频发、企业环境责任缺失 |
4.4.2 痛定思痛、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 |
4.4.3 企业环境责任履行历年来得分变动情况 |
第五章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1 晨鸣纸业环境责任履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1 企业财务绩效分析 |
5.1.2 企业非财务绩效分析 |
5.2 企业总体价值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提高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建议 |
6.2.1 加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
6.2.2 政府加强环保监管 |
6.2.3 媒体发挥监督作用 |
6.2.4 投资者理性投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生物强化技术的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有机物降解过程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1.1.2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的危害 |
1.1.3 封闭循环再生纤维造纸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造纸废水治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
1.2.2 生物强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2 试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品 |
2.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装置 |
2.4 试验方法 |
2.4.1 微生物生长曲线 |
2.4.2 微生物菌剂活化方法 |
2.5 分析测试方法 |
3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水质及污染特性分析 |
3.1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常规水质分析 |
3.2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特点 |
3.3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特性分析 |
3.3.1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3.2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3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3.4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中金属离子含量及成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生物强化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构建 |
4.1 投加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1 不同菌剂活化时间的选择 |
4.1.2 不同投加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构建 |
4.2.1 基于混料设计菌剂配方及其处理效果 |
4.2.2 基于混料设计菌剂构建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4.2.3 菌剂比例变化对木质素、色度及粘度去除率的影响 |
4.2.4 高效复合菌剂的构建及模型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再生纤维造纸废水影响因素和工艺优化 |
5.1 复合微生物菌剂降解有机物影响因素分析 |
5.1.1 起始微生物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1.2 不同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1.3 不同溶解氧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1.4 初始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2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工艺参数优化 |
5.2.1 基于响应面试验设计 |
5.2.2 基于响应面模型建立及检验 |
5.2.3 基于响应面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5.2.4 再生纤维造纸废水工艺优化和模型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生物强化技术的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有机物降解过程和效果研究 |
6.1 提高有机物降解效果的生物强化机制 |
6.1.1 提高木质素降解效果的共代谢机制 |
6.1.2 提高纤维素降解效果的酶组分优化机制 |
6.2 基于生物强化技术的再生水有机物降解效果分析 |
6.2.1 基于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再生纤维造纸废水实验研究 |
6.2.2 基于生物强化技术的再生水有机物降解效果分分析 |
6.3 基于生物强化技术的再生水有机物降解过程分析 |
6.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降解过程 |
6.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降解过程 |
6.3.3 再生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特点 |
6.3.4 再生水中有机物组成分析 |
6.3.5 基于生物强化技术的再生水有机物可能降解过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课题依据 |
1.1.2 研究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 |
1.2.2 绿色科技创新研究 |
1.2.3 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研究 |
1.2.4 研究评价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4.1 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理论 |
1.4.2 技术创新理论 |
1.4.3 技术接受与采纳理论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特性分析 |
2.1.1 林业造纸企业(林纸企业)的界定 |
2.1.2 绿色科技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
2.1.3 绿色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
2.1.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及特性分析 |
2.2 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
2.2.1 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
2.2.2 世界绿色科技创新现状 |
2.2.3 中国绿色科技创新现状 |
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
2.3.1 造纸行业概况与整体运行状况 |
2.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应用现状 |
2.3.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保障现状 |
2.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挑战与问题分析 |
2.4.1 绿色科技创新的机遇 |
2.4.2 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
2.4.3 绿色科技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3 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系统分析 |
3.1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耦合机理研究 |
3.1.1 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分析 |
3.1.2 绿色科技对生态文明的支撑特性分析:与传统科技比较 |
3.1.3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模型 |
3.1.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 |
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结构:绿色供应链视角 |
3.2.1 绿色科技体系构建 |
3.2.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体系的剖析 |
3.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
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的理论模型与假设研究 |
4.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理论模型研究 |
4.1.1 理论模型的总体框架设计 |
4.1.2 理论模型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4.1.3 理论模型的规范影响因素分析 |
4.1.4 理论模型的综合设计 |
4.2 研究假设 |
4.2.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2.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2.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3 各变量的释义与说明 |
4.3.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认知 |
4.3.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规范 |
4.3.3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感知行为控制 |
4.3.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行为 |
4.3.5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绩效 |
5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SEM的实证研究 |
5.1 “意愿—行为—绩效”问卷量表设计 |
5.1.1 问卷量表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
5.1.2 问卷量表的结构设计 |
5.1.3 问卷量表的测量变量设计与修正——基于专家深入访谈 |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方式 |
5.2.2 问卷确定与调研数据收集 |
5.2.3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5.2.4 数据的信效度检验与变量相关性分析 |
5.3 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与修正 |
5.3.1 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 |
5.3.2 初始SEM模型及参数拟合 |
5.3.3 SEM模型最终修正及整体适配度检验 |
5.3.4 实证结果 |
5.3.5 结果分析 |
5.4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意愿—行为—绩效”路径分析 |
5.4.1 绿色科技创新意愿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
5.4.2 绿色科技创新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
5.4.3 绿色科技创新绩效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
6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设计及建设研究 |
6.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 |
6.1.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 |
6.1.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 |
6.2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各子系统的建设方案 |
6.2.1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研发子系统的建设 |
6.2.2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应用子系统的建设 |
6.2.3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保障子系统的建设 |
6.2.4 制浆造纸绿色科技中介子系统的建设 |
6.2.5 生态文明子系统的建设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7)纸纤维多孔缓冲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缓冲包装材料 |
1.1.1 泡沫塑料类缓冲包装材料 |
1.1.2 充气垫缓冲包装材料 |
1.1.3 植物纤维类缓冲包装材料 |
1.1.4 其他缓冲包装材料 |
1.2 植物纤维 |
1.2.1 植物纤维的结构与特性 |
1.2.2 废纸纤维的性能及应用 |
1.3 海藻酸钠 |
1.3.1 海藻酸钠的理化特性 |
1.3.2 海藻酸钠的提取与应用 |
1.4 淀粉 |
1.4.1 淀粉的结构与特性 |
1.4.2 淀粉的理化特性 |
1.5 增塑剂 |
1.5.1 聚乙烯醇的塑化机理 |
1.5.2 甘油的塑化机理 |
1.6 发泡机理及成型工艺 |
1.6.1 发泡机理 |
1.6.2 发泡成型工艺 |
1.7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设备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纸板打浆方法 |
2.2.3 物料混合及预处理方法 |
2.2.4 微波加热及干燥成型方法 |
2.3 实验方案设计 |
2.3.1 纤维改性实验设计 |
2.3.2 物料配比 |
2.4 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 |
2.4.1 表面及微观结构表征 |
2.4.2 密度测试 |
2.4.3 力学性能的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海藻酸钠对纤维的改性 |
3.1.1 海藻酸钠对纤维结构的影响 |
3.1.2 海藻酸钠对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
3.2 水分含量对多孔缓冲材料的影响 |
3.2.1 水分含量对多孔结构的影响 |
3.2.2 水分含量对材料表观密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 |
3.2.3 水分含量对材料缓冲性能的影响 |
3.3 淀粉含量对多孔缓冲材料性能影响 |
3.3.1 淀粉含量对多孔结构的影响 |
3.3.2 淀粉含量对材料表观密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 |
3.3.3 淀粉含量对材料缓冲性能的影响 |
3.4 海藻酸钠含量对多孔缓冲材料的影响 |
3.4.1 海藻酸钠含量对多孔结构的影响 |
3.4.2 海藻酸钠含量对材料表观密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 |
3.4.3 海藻酸钠含量对材料缓冲性能的影响 |
3.5 聚乙烯醇含量对多孔缓冲材料性能的影响 |
3.5.1 聚乙烯醇含量对多孔结构的影响 |
3.5.2 聚乙烯醇含量对材料表观密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 |
3.5.3 聚乙烯醇含量对材料缓冲性能的影响 |
3.6 甘油含量对多孔缓冲材料性能的影响 |
3.6.1 甘油含量对多孔结构的影响 |
3.6.2 甘油含量对材料表观密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 |
3.6.3 甘油含量对多孔缓冲材料缓冲性能的影响 |
3.7 成型材料 |
3.7.1 纤维特性分析 |
3.7.2 物料配比对材料多孔结构与表观密度的影响 |
3.7.3 物料配比对材料缓冲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8)基于资源循环理论的造纸行业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全文框架及创新点 |
1.5.1 全文框架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
2.1.1 循环经济的起源 |
2.1.2 循环经济的概念 |
2.1.3 循环经济的特征 |
2.2 资源循环理论概述 |
2.2.1 资源循环的定义 |
2.2.2 资源循环的基本特征 |
2.2.3 资源循环的目的 |
第3章 我国造纸行业述评 |
3.1 我国造纸行业现状 |
3.1.1 林浆纸一体化 |
3.1.2 废纸回收利用 |
3.2 我国造纸行业废纸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 |
3.3 提高我国造纸行业废纸回收利用率必要性分析 |
3.3.1 废纸在造纸原料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
3.3.2 国内废纸回收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3.3.3 造纸企业过于依赖进.废纸 |
3.3.4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3.4 提高我国造纸行业废纸回收利用率的可行性分析 |
3.4.1 社会可行性 |
3.4.2 经济可行性 |
3.4.3 技术可行性 |
3.4.4 会计可行性 |
第4章 基于资源循环理论的造纸行业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方案 |
4.1 基本原则 |
4.1.1 基本原则的概念 |
4.1.2 传统会计基本原则的继承 |
4.1.3 独有原则的建立 |
4.2 方案 |
4.2.1 会计确认 |
4.2.2 会计计量 |
4.2.3 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
第5章 方案的实现及存在的不足 |
5.1 方案的实现 |
5.1.1 基本环节 |
5.1.2 重视会计理论研究 |
5.1.3 培训从事实际工作的相关人员 |
5.2 方案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ECF和TCF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
1.5.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2.1 环境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
2.1.1 环境技术创新的内涵 |
2.1.2 环境技术创新的理论回顾 |
2.1.3 环境技术创新的测度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2.3 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
2.4 环境技术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环境技术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
2.4.2 国内环境技术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2.5 研究述评 |
3 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 |
3.1 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 |
3.1.1 纸浆产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政策背景 |
3.1.2 制浆技术需求的变化——含氯漂白技术向无氯漂白技术转变 |
3.1.3 样本国家制浆技术专利的授权情况 |
3.2 纸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3.2.1 世界纸浆的生产贸易情况 |
3.2.2 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析 |
3.2.3 样本国家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
3.3 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 |
4 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
4.1 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4.1.1 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 |
4.1.2 波特的钻石模型 |
4.2 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框架——基于钻石模型的修正 |
4.2.1 引入环境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模型 |
4.2.2 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5 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 |
5.2.1 变量选择与说明 |
5.2.2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5.3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
5.3.1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5.3.2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
5.4 实证分析结果的讨论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全球纸浆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
6.1.2 世界纸浆产量与进出口贸易量增长迅速 |
6.1.3 环境技术创新是提升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府宏观调控“领航”,支持制浆环境技术创新 |
6.2.2 行业协会服务“助航”,助推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
6.2.3 企业自主创新“启航”,提升制浆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用荧光染色鉴别纸页中回收纤维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使用回收纤维的情况 |
1.2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1 世界各国对一次性卫生用品使用回收纤维的规定 |
1.2.2 我国纸巾纸行业使用回收纤维状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纤维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过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纤维形态分析 |
2.2.2 纤维分析仪的测试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荧光染色的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荧光染料的选择 |
3.1.2 试验仪器和材料 |
3.1.3 试验过程 |
3.2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合纤维形态和荧光染色情况对回收纤维的判定方法 |
4.1 试验条件的确定 |
4.1.1 纤维形态的测试条件 |
4.1.2 荧光染色的测定条件 |
4.2 结果的判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判定方法对于实际产品的初步应用 |
5.1 纸巾纸样品的选择 |
5.2 样品测试情况 |
5.2.1 纤维形态的测试情况 |
5.2.2 荧光染色的测试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WRAP选定Aylesford新闻纸公司承担废纸回收利用环保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陈春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洋垃圾”禁令的环境与经济影响研究[D]. 李渤. 天津大学, 2020(02)
- [3]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以造纸业为例[D]. 王如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晨鸣纸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D]. 徐婧. 苏州大学, 2020(03)
- [5]基于生物强化技术的再生纤维造纸废水有机物降解过程与效果研究[D]. 曹英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6]生态文明背景下林纸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意愿—行为—绩效”研究[D]. 刘春香.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7]纸纤维多孔缓冲材料的研究[D]. 任慧慧.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1)
- [8]基于资源循环理论的造纸行业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陈伟. 沈阳理工大学, 2015(02)
- [9]环境技术创新对纸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ECF和TCF技术为例[D]. 黄丽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10]用荧光染色鉴别纸页中回收纤维的方法研究[D]. 陈洋.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