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盐酸储罐的腐蚀原因

不锈钢盐酸储罐的腐蚀原因

一、不锈钢盐酸储罐腐蚀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吴玮[1](2021)在《9%Ni钢窄间隙焊接工艺的优化及超窄间隙焊接技术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液化天然气(LNG)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上涨,9%Ni钢(06Ni9DR)由于其极佳的-196℃超低温韧性,逐渐取代了Ni-Cr系不锈钢,成为LNG储罐及运输船制造中应用最多的材料。目前,9%Ni钢储罐和运输船的焊接主要采用焊条电弧焊(SMAW)、埋弧焊(SAW)以及钨极氩弧焊(GTAW)等,其中钨极氩弧焊具有过程稳定、接头质量高等显着优势,但仍存在焊接效率低、填充层数多等问题。本文基于旋转电弧GTAW开展了 9%Ni钢窄间隙焊接工艺试验,显着提升了焊接效率并降低了热输入,获得了综合性能良好的焊接接头,并进一步实现了 5 mm超窄间隙GTAW技术,研究结果对于我国LNG储罐与运输船的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根据非轴对钨极旋转电弧的原理,开发了旋转电弧窄间隙GTAW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了 9%Ni钢的焊接工艺试验,揭示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熔宽、熔深和热影响区尺寸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工艺参数的合理区间。采用8mm窄间隙坡口及合适的反变形角度,通过控制不同焊层的热输入,在确保侧壁熔合的前提下提高了焊接效率,仅单道6层完成了 16mm板厚工件的焊接,获得了良好的焊缝成形与高质量的焊接接头。对接头进行了微观组织分析、XRD及EBSD测试,发现焊缝组织为沿着温度梯度方向生长的单一奥氏体枝晶结构且无其他杂质相,而热影响区则为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与少量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进一步对9%Ni钢焊接接头进行了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测试,发现在合理热输入条件下,接头抗拉强度与母材相当,-196℃低温冲击韧性良好,可达140 J/cm2,同时正弯、背弯角度均可以达到160°,满足储罐标准要求。焊缝区盖面焊层与填充焊层硬度大于打底焊层;热影响区硬度在细晶区最大,直至两相混合区时逐渐降至与母材一致。9%Ni钢接头在模拟海水环境中发生选择性腐蚀,腐蚀倾向与接头的Ni、Cr元素分布有关;焊缝与热影响区耐蚀性均优于母材,热输入过低时,热影响区耐蚀性变差。为进一步提升焊接效率、减小热输入,探究了 5mm超窄间隙条件下的旋转电弧焊接技术,发现超窄间隙条件下侧壁对电弧的拘束作用变强,电弧呈现椭球状且尺寸较窄间隙焊接更小,能够同时加热侧壁与熔池区域,热效率进一步提升。由于电弧热作用变化,熔滴过渡行为也与窄间隙GTAW不同,在电弧旋转一周过程中,前半个周期焊丝端部保持与熔池接触,后半个周期发生两次过渡现象,每次过渡过程中焊丝经历“接触-颈缩-分离-伸长-再次接触”的过程,该种过渡方式更为稳定。旋转电弧超窄间隙焊接可以进一步提升焊接效率和熔敷金属填充效率,显着降低了热输入,增大了侧壁熔深并减小了热影响区尺寸,获得的焊接接头强度高于母材,综合力学性能良好。

胡忠宽[2](2021)在《浅谈氯碱工业中酸碱罐区的工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罐区的功能是储存生产原料和成品,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运转状况会直接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储罐形式和材质的确定、储罐容量的衡量以及储罐的布置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氯碱工业中酸碱罐区的工艺设计。

刘琪华[3](2020)在《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储罐罐底腐蚀状况检测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我国石油的需求量及产出量都在增加,对石油储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石油的主要存储容器,常压金属储罐的储罐数量及罐区规模都在日益增大,与此同时,储罐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储罐安全评估中重要的一环,储罐底板腐蚀情况的评价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相比于传统的开罐检测方法,声发射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动态、在线、整体的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经济损耗低的优点。在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帮助下,本文针对声发射检测技术在储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对储罐的腐蚀状况进行了检测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基于在役常压储罐罐底真实状况,设计并完成了金属腐蚀实验。以腐蚀速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储罐罐底板常用材料Q235B钢材在0.1g/L的氯离子溶液、自来水和石脑油沉积水中的腐蚀状况以天和周为时间单位进行了实验与分析。为研究腐蚀过程中的声发射信息,基于声发射检测原理,搭建了声发射信号采集装置,进行了实验室声发射信号采集实验。选取与金属腐蚀实验相同的实验条件设置,对模拟储罐进行持续的声信号采集,对采集到的声信号进行处理与计算,得到声发射信号特性参数信息。而后分别对金属腐蚀速率与声发射撞击、振铃以及信号能量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金属腐蚀速率与这三种声发射信号特性参数均高度相关。分析了金属储罐的声发射检测与评价方法,确定了可以表征储罐底板腐蚀情况的声发射特性参数,分析并整理了需重点监管的、沉积水腐蚀性强的危险化学品,结合储罐自身信息,建立了储罐底板腐蚀评价方法。然后分别基于RBF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建立了储罐底板腐蚀评价模型。使用40组在役储罐信息及其现场检测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其中训练样本25组,测试样本15组。测试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为73.33%,BP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为93.33%。对3个不同的在役储罐进行声发射检测,利用准确率更高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腐蚀评价模型对储罐进行评价,比较模型输出与声发射检测专家给出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的基于声发射检测的储罐罐底腐蚀评价模型准确率高,利用该模型对储罐底板进行腐蚀评价较为可靠。

丁彦胜[4](2020)在《深冷容器不锈钢S30408应变强化机制及焊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基于某石化设备公司的项目要求,采用自动埋弧焊接技术实现了不同规格S30408不锈钢储罐的焊接,并对接头进行室温应变强化处理,对强化后接头力学性能进行评定,并研究了焊接接头在应变强化过程中组织演变规律,分析了接头不同区域强化效应差异,以及应变强化对接头耐蚀性和残余应力的影响。对奥氏体不锈钢储罐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对奥氏体不锈钢试板进行焊接,并对焊接接头进行9%预拉伸强化处理。结果表明,强化前后焊缝组织主要为奥氏体和δ-铁素体组织,铁素体形态为骨架状或板条状等。强化后在奥氏体晶界内产生呈平行或交叉平行排列的形变马氏体,并且马氏体相变是一种无扩散点阵畸变型的固态相变。形变马氏体出现的区域主要在热影响区和母材区,熔合线处有少量马氏体存在,而焊缝中并无马氏体产生。焊接接头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表明,应变强化前后焊缝区点蚀现象不明显,焊缝区耐蚀性优于母材。而应变强化后,母材区由于组织转变生成腐蚀电位低的形变马氏体,发生明显的点蚀现象,耐蚀性能降低。通过力学性能分析试验,在该焊接工艺下获得的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均满足压力容器生产制造标准。强化后接头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有所提升,达到了应变强化的效果。拉伸和低温冲击断口形貌分析可知,强化前后拉伸断口均为准解理断口形貌,强化后焊缝低温冲击断口主要以韧性断裂为主,存在撕裂韧窝和第二相粒子,热影响区断口存在解理台阶、二次裂纹和河流花样的断口形貌,为典型的准解理断裂。通过形变率试验研究了应变强化过程中焊接接头各部分形变量分布规律,接头在应变强化过程中各区域的形变率呈非均匀变化,其中焊缝形变率最低,热影响区次之,母材区最高。显微硬度分析表明,强化后由于生成高硬度的形变马氏体,焊接接头硬度值显着提升,其中焊缝区主要发生位错强化,热影响区和母材区发生相变强化,显微硬度变化趋势与形变率趋势相对应。焊接过程中的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强化前焊接接头中存在较大的焊后残余应力,接头强化后应力得到释放,应力分布均匀,并稳定在低应力值水平。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接头中残余应力值基本无变化,而垂直于焊缝方向上的横向应力由于和拉伸加载方向相同有变大的趋势,但整体变化幅度较低。

陈金根[5](2020)在《450T/Y头孢拉定提纯车间工艺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青霉素发现以来,抗生素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迄今,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运用。随着抗生素获得途径越来越便利,临床上抗生素用量不断增大,和第一代抗生素用药历史延长,随之而来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全球关注。作为第一代半合成的头孢类抗生素,对大多数耐药菌具有作用。因此,自上市后,迅速在临床得到了运用。其中,头孢拉定在我国临床使用率高,市场需求量大。在90年代末国外生产总量在500吨左右,头孢拉定在我国抗生素药品市场排前三位。由于作用抗菌谱广、毒副作用小,临床使用安全。头孢拉定上市快四十年了,随着生产工艺成熟,生产成本降低,其售价低廉,销售终端利益低。该情况导致头孢拉定主要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销售。而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用药量需求大,为了满足我国农村人口用药需求,因此,开展国产头孢拉定生产制造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项目设计,从现实需求出发,通过综合调研头孢拉定的产业化现状以及合成工艺的研究现状。优选合成工艺,对头孢拉定注射剂提纯车间进行精细设计。本设计主要工作分为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设备选型,最终对结合各设备对车间布置以及非工艺设计段进行了设计,本设计主要完成内容如下:1)针对设计任务,全面地进行了物料衡算以及能量衡算,为下一工段设计和实际生产做铺垫。2)综合国内外设备型号,根据任务需求和各衡算,完成了该工段的设备选型,提高了设备的先进性、降低了耗能以及提高了产品质量可控性。3)完成了车间内部的科学布置,在综合考虑设备功能、设备间的联系、设备功率和散热、人流空间以及物流规模等,对车间布局进行了评估考量,最终选出了最佳设计方案。该方案不仅更便利于人工的操作,同时提高了行政和质量检测人员工作环境,实现了不同工种人群的有效隔离。本设计结果有:1、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内含设计依据、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生产方法论证、生产工艺流程说明等);2、设备图纸、车间布置平面图、设备安装图纸;3、根据生产过程的物料和能量衡算,做出的设备选型及整个车间布置。本设计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共绘制一张A1设备图和一张A1工艺流程图及一张A1平面布置图。经实际应用证明:本设计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充分考虑到了生产成本和产能消耗;能满足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提升的设计需求,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原则,遵循绿色化工理念,对于有害有毒试剂做到回收利用,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

王鑫萍[6](2020)在《堡西污水厂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措施研究》文中指出堡西污水处理厂多处生产设施已不符合现行安全建设规范标准,生产工艺落后与安全管理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安全隐患已严重影响污水处理厂日常安全生产。因此,研究其安全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堡西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现状,将该厂划分为危险化学品安全性单元、生产工艺单元、工艺设备单元以及安全管理系统单元,采用定性与定量安全评价方法对以上单元进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堡西污水处理厂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以提高该厂的安全生产运行状态。研究表明:该厂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盐酸泄漏、沼气浓度超标、容器腐蚀和检修设备意外启动,其中盐酸泄漏为重大风险;氯化氢气体的扩散模式为烟羽扩散,盐酸储罐的泄漏量为148.8 kg,泄漏速度为0.248 kg/s,可持续泄漏时间为10 min,泄漏液池半径为228.37 m;氯化氢气体的危险扩散区域随风速的增大逐渐减小,随泄漏量的增大逐渐增大。图16幅;表17个;参62篇。

郑冬冬[7](2019)在《废旧喷涂吊具表面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汽车、电冰箱等电器部件表面喷涂生产线上产生的废旧喷涂吊具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废旧喷涂吊具的产生及处理情况之后,结合资源回收利用及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从危险废物“资源化、无害化”的角度出发,确定了以浓硫酸溶浸法及喷砂法两种工艺对吊具表面漆膜进行有效的脱除实验,研究了漆膜脱除的机理,考察了在不同条件下漆膜脱除的效果。实验表明浓硫酸可以高效地脱除多种吊具表面漆膜,而且脱除率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适当的加热和搅拌有利于漆膜的快速脱除。此外,实验还表明,以浓硫酸作为脱漆剂还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但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溶液中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对吊具漆膜的脱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需要适时向系统中补充浓硫酸并及时对漆渣进行分离。由于浓硫酸对吊具基材的腐蚀性较低,所以以浓硫酸为脱漆剂能较好的再生吊具。产生的清洗废液经物化和生化处理后,上清液可达标排放,污泥经浓缩和固化后安全填埋。喷砂工艺是利用高压气流将磨料从喷枪的喷嘴射出,借助高速气砂流的撞击及磨料的摩擦、剪切作用清理吊具表面的一种方法。实验表明,喷砂法能有效的清除某些型号吊具表面的漆膜,清除的效果和磨料的材质、粒径、喷吹的压力及喷吹距离等有关。本研究选用了不同的磨料进行对比实验,发现钢渣处理的效果最好,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钢渣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又经济环保。在此基础上,以钢渣为磨料,探究了不同粒径、喷吹压力、喷吹时间及喷吹距离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本论文从实验得出的最优化条件出发,总结出浓硫酸脱除废旧吊具漆膜的工艺流程及钢渣喷砂法脱除废旧喷涂吊具漆膜的工艺流程,以期为以后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秦波[8](2019)在《硝酸熔盐传热储热过程的稳定性及性能强化》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传储热系统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储热材料又是传储热系统的核心。硝酸熔盐因其熔点低、蒸气压小、粘度小、使用温度范围广等优点,已作为传储热材料被成功应用于商业太阳能热发电站中。但是,由于硝酸熔盐的氧化性和热分解特性,在高温传热储热过程和流经金属管、罐和阀门,或在单罐储热系统中接触填充储热固体可能发生反应,导致性能变化问题;另外硝酸熔盐流体与其他流体一样还存在导热系数和比热偏低等问题。因此,研究硝酸熔盐传储热过程中稳定性,强化其传热储热性能,对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监测储热过程NOx释放,研究了硝酸熔盐储热过程中的稳定性。参考HJ479-2009国标,对高温时二元硝酸熔盐(Solar Salt)接触金属和储热固体材料及三元硝酸熔盐(Hitec)接触金属后释放的NOx进行监测,并对长期接触金属后的Solar Salt和Hitec的熔点、熔化焓和比热进行测量。结果显示:Solar Salt接触金属和储热固体材料及Hitec接触金属后释放的NOx基本上随温度增加而增加。500°C长期储热过程中,Solar Salt和Hitec接触金属后释放的NOx由于金属表面氧化膜的形成有所下降,储热600 h后其熔点、熔化焓和比热变化不大,因此,储热过程虽然释放NOx,但对熔盐热物性影响不大,熔盐的储热稳定性较好。热力学分析证实NOx产生及差异与硝酸熔盐和金属中元素的反应产生NO/NO2有关。通过复合纳米粒子与熔盐形成纳米流体,来强化熔盐的传热储热性能。选择密度小易悬浮且导热性好的纳米MgO,探析其对硝酸熔盐性能强化的可行性。采用高温机械混合法制备不同浓度和粒径的MgO复合Hitec材料。研究纳米MgO添加量和粒径对MgO复合Hitec材料的比热、密度、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粘度和熔点及熔化焓等的影响。研究了MgO复合Hitec材料的长期稳定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观察MgO复合Hitec材料的表面形貌及纳米MgO的晶体结构,以解释热物性增强的机理。结果表明:MgO对比热的强化存在最佳添加量(4.5 wt.%)和最佳粒径(60 nm),对导热系数强化随添加量增加及粒径减小而增加。MgO复合Hitec材料比热的显着增加与MgO颗粒上形成的半固态层有关;导热系数的显着增加与纳米颗粒布朗运动导致的熔盐微扰动及颗粒表面的液态层优先导热有关。MgO复合Hitec材料粘度相比于基盐变化不大,密度略有增加,传热系数得到强化,且具有长期稳定性。采用浸没法研究了两步法制备的MgO复合Hitec材料对不锈钢310S、镍基合金Hastelloy C276(C276)和45#碳钢的腐蚀性。探究了MgO的加入对Hitec腐蚀性及腐蚀时间对MgO复合Hitec材料中金属腐蚀性的影响。给出了本实验条件下3种金属在Hitec和MgO复合Hitec材料中的腐蚀动力学曲线和腐蚀速率曲线。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金属腐蚀产物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gO的加入不会增加Hitec的腐蚀性,C276随加热时间增加表面会形成MgFe2O4保护层,具有最好的耐腐蚀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尝试以钾肥生产排出的水氯镁石(MgCl2·6H2O)废矿为原料,在硝酸熔盐升温储热过程中,原位生成MgO复合熔盐,研究低成本制备MgO复合熔盐的制备方法。利用XRD、SEM和DSC表征和测量MgO复合硝酸熔盐材料微观形貌及比热。结果表明:慢速升温制备的MgO复合Solar salt由于生成的MgO粒径较大发生聚沉,对比热的强化不明显。快速电磁加热所制备的MgO复合Hitec材料中MgO为超细颗粒且分散较好,比热增幅高于机械混合法制备的复合材料。

张哲舟[9](2019)在《基于SCWO系统的液体危险废物进料预处理工艺及仓储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体危废由于其易燃易爆、腐蚀、毒害、易感染等危害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健康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而随着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液体危废产量过大及危废处置能力过低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传统填埋和焚烧技术对液体危废适用性较差且存在一定缺陷,而超临界水氧化(SCWO)技术由于其高效性和适用性逐渐成为国内外液体危废处置的热点。但SCWO系统由于其设备原因对液体物料的盐度、热值、氯、磷、氮等指标有着严格的限制。因此,本文针对天津某危废处置示范工厂所引进的SCWO系统提出的进料指标,以其所合作企业的危险危废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了基于SCWO系统的液体废物预处理进料工艺,并对液体危废仓储安全进行基础性研究,以保障处置工艺的稳定运行。本文首先提出了用于液体危废理化性质(包括氮、磷、氯、硫、有机物组分、盐度、热值、粒径等20种指标)检测分析的通用流程和一系列优化的参考方法,通过检测分析本次研究接收的11家企业15种不同种类液体危废的理化性质。接着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危险废物分类原则,通过相容性实验确定一级储罐的分类。然后以一级储罐内物料为基准,依据物料配伍原则和混合实验现象,最终确定一级储罐间的配伍进料工艺路线,同时利用Matlab软件以线性规划算法为基础建立物料配伍优化计算模型,以实现处置效益的最大化。最后,通过模拟实验测定物料的闪点、凝点、燃点、腐蚀性、毒害气体成分等参数,为实际液体危废仓储安全设计提供指导参数。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液体危废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统计和实验分析天津地区的液体危废仍然以低热值、高盐量的废酸碱为主,高热值、低盐量的有机液体次之,比例约为6:1。部分物料存在磷、氯含量严重超标,本文在实验判定后提出食品厂含苯残液难以作为SCWO系统的物料,其他物料可通过后续工艺调整进料;通过理论依据和实验验证确定酸类、碱类、双性反应类、有机类、有机高氯类共5类一级储罐,储罐分类对非本实验内物料液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依据配伍原则和混合实验最终确定3条配伍进料路线:酸类、有机类和有机高氯类为第一条路线,碱类、有机类和有机高氯类为第二条路线,双性反应类和有机类为第三条路线。基于当前接收物料,模拟计算得到第一条路线配伍比例为13.13:1.87:1,第二条路线配伍比例为17.6:1.5:1,第三条路线配伍比例为73.07:1时可达到最大量消耗危废的同时不需要借助外源助燃剂,实现效益最大化。仓储安全研究表明:有机类储罐区为甲类火灾危害性,碱类和双性反应类储罐区为乙类火灾危害性,酸类储罐区为戊类火灾危害性,有机高氯类储罐区为丙类火灾危害性;对于储罐和管路腐蚀,如果出于经济考虑,酸类物料可考虑双酚A材料,碱类物料考虑碳素钢材料,有机类物料和双性反应类物料考虑不锈钢材料,而有机高氯类只可采用优质的酚醛环氧乙稀酯材料;物料挥发性有机气体共约15种,包括异丙醇、四氢呋喃、甲基异丁基酮、甲苯、2-氯甲苯5类致癌物质。

杨双超[10](2019)在《普瑞巴林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5)-3-氨甲基-5-甲基已酸,药品名为普瑞巴林,是一种新型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外周神经痛以及辅助性治疗局限性部分癫痫发作。该药物副作用小、使用次数少、镇痛效果好,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普瑞巴林合成方法较多,技术成熟。本文使用手性的(R)-(-)-3-(氨甲酰甲基)-5-甲基已酸作为原料,通过霍夫曼重排反应,直接得到普瑞巴林粗品,然后对粗品进行精制,得到纯度较高的产品。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合成阶段和精制过程进行了相关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实验室小试过程中通过霍夫曼重排反应得到普瑞巴林。探究反应过程中,各原料添加量、保温时间等因素对产率和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优条件,并对精制过程异丙醇和水的配比及混合溶剂的加入量进行分析,优化了精制过程。得出优化后工艺条件为对于每58.3g原料,加入50g水、135g 30%液碱和199.5g 11.1%的次氯酸钠,保证次氯酸钠滴加温度在-5℃-0℃之间,滴加次氯酸钠之后保温时间为1h,升温至30℃-45℃后保温时间控制在1.5h。对于精制过程,使用60%异丙醇12倍量为最佳。此时所得产物产率为83%,产品纯度为99%。2.根据实验室小试结果,进一步进行了中试设计,设计了年产45吨普瑞巴林工艺路线,其中主要包括粗品合成阶段、粗品精制、异丙醇回收三个工段,对每个工段绘制了工艺流程图,并进行了简单的设备设计。并对其中主要设备,如反应釜、精馏塔等进行了重点优化设计。3.进行中试试验,设计详细操作过程。装置中试结果得到普瑞巴林纯度为99.4%,产品收率为83%。4.对中试系统进行了经济可行性分析,预估年利润约2300万元。

二、不锈钢盐酸储罐腐蚀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锈钢盐酸储罐腐蚀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9%Ni钢窄间隙焊接工艺的优化及超窄间隙焊接技术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9%Ni钢焊接研究现状
        1.2.1 9%Ni钢焊接工艺研究
        1.2.2 9%Ni钢焊接接头钢耐蚀性研究
    1.3 窄间隙焊接工艺研究现状
        1.3.1 窄间隙电弧焊接分类
        1.3.2 超窄间隙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窄间隙GTAW系统及试验方法
    2.1 焊接系统的搭建
        2.1.1 窄间隙GTAW技术原理
        2.1.2 窄间隙GTAW设备
        2.1.3 “视觉-电”信号同步采集系统
    2.2 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及方法
        2.2.1 拉伸试验
        2.2.2 弯曲试验
        2.2.3 冲击试验
        2.2.4 显微硬度测试
    2.3 显微组织分析设备及方法
        2.3.1 金相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 耐蚀性测试设备及方法
第3章 9%Ni钢旋转电弧焊接工艺试验与微观组织分析
    3.1 9%Ni钢焊接工艺的探究
        3.1.1 试验材料及坡口选择
        3.1.2 不同电参数对于焊缝成形的影响
        3.1.3 焊接热循环特征与焊接变形的控制
        3.1.4 工艺参数的确定及优化
    3.2 “视觉-电”信号同步采集分析
    3.3 显微组织与物相分析
        3.3.1 显微组织分析
        3.3.2 XRD与EBSD物相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9%Ni钢旋转电弧窄间隙GTAW接头性能表征
    4.1 9%Ni钢旋转电弧窄间隙GTAW接头拉伸试验
        4.1.1 拉伸试验结果
        4.1.2 拉伸断口形貌
    4.2 9%Ni钢旋转电弧窄间隙GTAW接头冲击试验
        4.2.1 常温与低温冲击试验
        4.2.2 冲击断口形貌
        4.2.3 -196°C超低温冲击试验结果
    4.3 9%Ni钢旋转电弧窄间隙GTAW接头弯曲试验
    4.4 9%Ni钢旋转电弧窄间隙GTAW接头显微硬度分析
    4.5 9%Ni钢旋转电弧窄间隙GTAW接头耐蚀性测试
        4.5.1 耐蚀性测试结果
        4.5.2 腐蚀形貌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窄间隙GTAW工艺探究
    5.1 焊接工艺研究
        5.1.1 超窄间隙焊接工艺
        5.1.2 不同坡口宽度焊缝成形对比
        5.1.3 工艺参数的确定
    5.2 超窄间隙焊接物理过程分析
        5.2.1 电弧形态对比
        5.2.2 熔滴过渡
    5.3 宏观与显微组织分析
        5.3.1 宏观形貌
        5.3.2 显微金相组织分析
    5.4 超窄间隙GTAW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5.4.1 拉伸试验
        5.4.2 弯曲试验
        5.4.3 冲击试验
        5.4.4 显微硬度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浅谈氯碱工业中酸碱罐区的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储罐形式和材质的确定
    1.1 储罐形式的确定
    1.2 储罐材质的确定
2 储罐容量的衡量
3 酸碱罐区的布置
4 总结

(3)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储罐罐底腐蚀状况检测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储罐罐底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储罐罐底腐蚀声发射检测
    2.1 声发射检测技术
        2.1.1 声发射检测
        2.1.2 声发射信号特性
    2.2 储罐罐底声发射检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腐蚀速率测量
    3.1 腐蚀实验设计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器材
        3.1.3 实验方案
    3.2 腐蚀速率测量
        3.2.1 氯离子腐蚀
        3.2.2 自来水腐蚀
        3.2.3 石脑油沉积水腐蚀
        3.2.4 实验数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腐蚀声发射信号采集与分析
    4.1 声发射信号采集
    4.2 声发射信号处理
        4.2.1 数据筛选
        4.2.2 声发射信号特性
    4.3 声发射特性参数与金属腐蚀速率相关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罐底板腐蚀声发射检测与评价
    5.1 罐底声发射检测
    5.2 罐底腐蚀评价
        5.2.1 评价参数
        5.2.2 评价体系
    5.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储罐罐底腐蚀评价
        5.3.1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腐蚀评价模型
        5.3.2 罐底腐蚀评价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储罐罐底腐蚀评价
        5.4.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腐蚀评价模型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罐底腐蚀评价
    5.5 现役储罐罐底腐蚀状况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献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深冷容器不锈钢S30408应变强化机制及焊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技术
        1.2.1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性
        1.2.2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方法研究现状
    1.3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技术
        1.3.1 应变强化技术的发展
        1.3.2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1.3.3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应变强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及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S30408 化学成分
        2.2.2 S30408 力学性能
    2.3 焊接工艺
        2.3.1 焊接材料的选择
        2.3.2 焊接方法及工艺参数
    2.4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
        2.4.1 焊接接头应变强化拉伸试验
        2.4.2 焊接接头低温冲击试验
        2.4.3 焊接接头弯曲试验
        2.4.4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2.5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2.5.1 金相显微试验
        2.5.2 扫描电镜试验(SEM)
        2.5.3 X射线衍射试验(XRD)
    2.6 焊接接头耐蚀性试验
第3章 应变强化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及耐蚀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凝固模式
    3.3 应变强化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3.3.1 应变强化5mm规格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3.3.2 应变强化6mm规格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3.3.3 应变强化12mm规格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3.4 SEM、EDS试验分析
    3.5 应变强化马氏体转变机理
    3.6 XRD分析试验
    3.7 应变强化对焊接接头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3.7.1 点蚀的形成
        3.7.2 极化曲线的测量
        3.7.3 测量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变强化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应变强化对焊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4.2.1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4.3 应变强化对焊接接头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
        4.3.1 应变强化后接头冲击断口形貌分析
    4.4 焊接接头弯曲试验分析
    4.5 焊接接头应变强化变形非均匀性研究
    4.6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变强化对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焊接过程中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5.2.1 焊接温度场控制方程
        5.2.2 焊接应力场控制方程
    5.3 焊接过程中的有限元分析
        5.3.1 对接焊模型的建立
        5.3.2 材料性能参数
        5.3.3 热源模型的选择和加载
        5.3.4 焊接边界条件的加载
    5.4 焊接过程的结果与分析
        5.4.1 焊接温度场分析
        5.4.2 焊接热循环曲线
        5.4.3 焊接应力场分析
    5.5 应变强化对焊接接头有限元分析
        5.5.1 加载和边界条件
        5.5.2 应变强化后焊接残余应力模拟结果
        5.5.3 不同加载下焊接残余应力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5)450T/Y头孢拉定提纯车间工艺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头孢拉定简介
    1.2 设计理论与思路
第2章 总论
    2.1 设计依据
        2.1.1 设计任务书
        2.1.2 项目设计背景
        2.1.3 厂址选择
    2.2 头孢拉定国内外生产概况
        2.2.1 头孢拉定简介
        2.2.2 头孢拉定特点
        2.2.3 头孢拉定生产发展及市场概况
    2.3 工艺论证及工艺设计
        2.3.1 合成工艺论证
        2.3.2 7-APCA卤化物合成工艺论证
        2.3.3 7-位侧链引入的工艺论证
        2.3.4 工艺流程的确定
        2.3.5 主要生产设备选择及论证
    2.4 产品规格及原、辅材料消耗及来源情况
        2.4.1 产品规格
        2.4.2 原辅料消耗及来源情况
    2.5 工艺流程说明
    2.6 产制度及岗位定员
    2.7 车间布置介绍
    2.8 公用工程
        2.8.1 制水站
        2.8.2 压缩空气系统
        2.8.3 真空系统
        2.8.4 氮气系统
        2.8.5 冷源系统
        2.8.6 热源系统
        2.8.7 空气处理系统
        2.8.8 通风、除尘
    2.9 辅助生产设施
        2.9.1 给水系统
        2.9.2 排水系统
        2.9.3 供配电系统
        2.9.4 自动控制与电讯
    2.10 技术经济指标
第3章 物料衡算
    3.1 计算框图
    3.2 始算基准的确定
    3.3 溶解
    3.4 炭滤
    3.5 压滤
    3.6 结晶
    3.7 抽滤
    3.8 干燥
    3.9 物料衡算图
第4章 能量衡算
    4.1 基础数据
    4.2 溶解罐
    4.3 结晶罐
        4.3.1 结晶阶段
        4.3.2 保温阶段
    4.4 三合一机
第5章 设备计算及选型
    5.1 溶解罐
    5.2 溶解液中转罐
    5.3 结晶罐
    5.4 三合一机
    5.5 过滤系统
    5.6 溶解液泵
    5.7 真空泵
第6章 安全卫生及环保
    6.1 设计依据
    6.2 工程概述
    6.3 建筑及场地布置
        6.3.1 总体设计理念
        6.3.2 车间布置
        6.3.3 管道布置
        6.3.4 设备布置
    6.4 潜在危害因素分析
        6.4.1 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潜在危险的试剂
        6.4.2 存在有害作业的主要部门
    6.5 主要防范措施
        6.5.1 防火防爆
        6.5.2 工业防毒及个人防护
        6.5.3 消声及隔噪
        6.5.4 除尘
        6.5.5 工业卫生
        6.5.6 消防设施
        6.5.7 节能
        6.5.8 环境保护措施
    6.6 安全卫生专项投资概算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堡西污水厂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研究现状
    1.3 污水处理厂安全管理及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污水厂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堡西污水厂概况及安全事故统计
    2.1 堡西污水厂概况
        2.1.1 堡西污水厂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情况
        2.1.2 堡西污水厂生产工艺
        2.1.3 主要生产设备
    2.2 堡西污水厂安全事件统计分析
        2.2.1 按安全事故类型的统计分析情况
        2.2.2 按安全事故发生季节的统计分析情况
        2.2.3 堡西污水厂安全事故情景统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堡西污水厂危险辨识
    3.1 危险辨识
        3.1.1 评价单元的划分
        3.1.2 生产工艺单元评价
        3.1.3 安全管理系统单元评价
        3.1.4 工艺设备单元评价
        3.1.5 危险化学品安全性评价
    3.2 安全风险分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堡西污水厂事故后果分析
    4.1 盐酸储罐泄漏后果分析
    4.2 氯化氢扩散后果分析
        4.2.1 软件介绍
        4.2.2 数学模型
        4.2.3 扩散模式
        4.2.4 计算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堡西污水处理厂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5.1 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优化
        5.1.1 污水处理厂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
        5.1.2 污水处理厂安全管理体系优化
        5.1.3 污水处理厂作业行为优化
        5.1.4 污水处理厂设备设施优化
    5.2 危化品泄漏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5.2.1 盐酸泄漏事故防范与应急措施
        5.2.2 氯酸钠泄漏事故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5.2.3 二氧化氯泄漏事故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废旧喷涂吊具表面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废旧喷涂吊具概况
        1.2.1 我国废旧喷涂吊具的产生情况
        1.2.2 废旧喷涂吊具的属性
        1.2.3 废旧喷涂吊具的处理方法
    1.3 常用涂料及脱漆技术
        1.3.1 常用涂料
        1.3.2 常用脱漆技术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本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章 废旧喷涂吊具脱除剂的探索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浸法实验效果
        2.3.2 碱浸法脱漆实验效果
        2.3.3 有机溶剂脱漆实验效果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硫酸浸溶法脱除废旧喷涂吊具表面涂膜的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溶浸条件实验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分析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漆膜脱除率
        3.4.2 基材铁的损失率
        3.4.3 不同硫酸浓度对脱漆效果的影响
        3.4.4 溶浸时间对脱漆效果的影响
        3.4.5 不同搅拌方式及强度对脱漆效果的影响
        3.4.6 不同温度对脱漆效果的影响
        3.4.7 循环利用次数对脱漆效果的影响
    3.5 漆膜脱除的机理研究
    3.6 实验小结
第四章 喷砂法脱除废旧喷涂吊具表面涂膜的实验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条件的选择
        4.3.1 喷砂材料及粒径
        4.3.2 喷吹压力
        4.3.3 喷吹距离
        4.3.4 喷吹时间
    4.4 喷砂实验
        4.4.1 不同磨料对漆膜脱除率的影响
        4.4.2 不同钢渣粒径对漆膜脱除率的影响
        4.4.3 喷吹压力对漆膜脱除率的影响
        4.4.4 喷吹距离对漆膜脱除率的影响
        4.4.5 喷吹时间对漆膜脱除率的影响
        4.4.6 不同磨料的抗破碎性比较
    4.5 实验小结
第五章 脱除废旧喷涂吊具漆膜的工艺流程方案
    5.1 引言
    5.2 硫酸浸溶法工艺流程的最佳方案
        5.2.1 硫酸浸溶法处理工艺方案
        5.2.2 硫酸浸溶法处理工艺流程
        5.2.3 硫酸浸溶法处理工艺流程简述
        5.2.4 工艺参数
    5.3 硫酸浸溶法处理工艺计算
        5.3.1 废旧喷涂吊具处理量计算
        5.3.2 溶浸槽设计与计算
        5.3.3 浓硫酸用量计算
        5.3.4 分离设备设计与计算
        5.3.5 清洗槽设计与计算
        5.3.6 废酸贮存槽设计与计算
        5.3.7 中和槽设计与计算
        5.3.8 泵的计算与选型
        5.3.9 管道的设计与计算
        5.3.10 阀门的设计与计算
    5.4 硫酸浸溶法技术成果应用前景
        5.4.1 设计方案
        5.4.2 设计规模
        5.4.3 工艺流程
        5.4.4 投资分析
        5.4.5 投资估算
        5.4.6 运行费用分析
        5.4.7 项目总产值分析
        5.4.8 项目毛利润分析
    5.5 硫酸浸溶法小结
    5.6 喷砂法处理工艺的最佳方案
        5.6.1 喷砂法处理工艺方案
        5.6.2 喷砂法处理工艺流程
        5.6.3 喷砂法处理工艺流程简述
        5.6.4 工艺参数
    5.7 喷砂法处理工艺计算
    5.8 喷砂法技术成果应用前景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硝酸熔盐传热储热过程的稳定性及性能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熔盐传热储热材料
        1.2.1 熔盐传储热材料
        1.2.2 硝酸熔盐传储热材料及应用
    1.3 硝酸熔盐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硝酸熔盐传热储热性能强化的研究进展
        1.4.1 纳米粒子对熔盐流体比热的强化
        1.4.2 纳米粒子对熔盐流体导热的强化
        1.4.3 纳米粒子对熔盐流体粘度的影响
    1.5 硝酸熔盐及其纳米复合流体的腐蚀性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硝酸熔盐传热储热过程的稳定性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仪器
    2.3 硝酸熔盐储热过程释放NOx监测方法
        2.3.1 NOx测量原理
        2.3.2 溶液配制
        2.3.3 标准曲线绘制
        2.3.4 硝酸熔盐储热过程释放NOx测量方法
        2.3.5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2.4 熔盐储热性能长期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2.5 硝酸熔盐储热稳定性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金属材料对Solar salt稳定性的影响
        2.6.2 储热固体材料对Solar salt稳定性的影响
        2.6.3 金属材料对Hitec熔盐稳定性的影响
        2.6.4 硝酸熔盐长期储热稳定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硝酸熔盐传热储热性能的强化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MgO复合三元硝酸熔盐材料的制备
        3.3.2 MgO复合三元硝酸熔盐材料的表征
        3.3.3 MgO复合三元硝酸熔盐流体物性参数测量方法
    3.4 纳米MgO对熔盐物性参数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3.4.1 比热
        3.4.2 熔点和熔化焓
        3.4.3 密度和粘度
        3.4.4 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
    3.5 纳米MgO对熔盐传热与储热性能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6 纳米MgO复合三元硝酸熔盐流体储热稳定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gO复合三元硝酸熔盐流体的腐蚀性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长期腐蚀实验
        4.3.2 腐蚀层表征方法
    4.4 纳米MgO复合三元硝酸盐材料对金属的腐蚀性结果与分析
        4.4.1 金属种类对腐蚀性的影响
        4.4.1.1 腐蚀动力学分析
        4.4.1.2 腐蚀层表面形貌分析
        4.4.1.3 腐蚀层剖面形貌与元素分布
        4.4.1.4 受腐金属的XRD分析
        4.4.2 腐蚀时间对3 种金属腐蚀性的影响
        4.4.2.1 表面腐蚀形貌对比
        4.4.2.2 腐蚀层剖面形貌及其元素分布
        4.4.2.3 受腐金属的XRD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成本高性能MgO复合硝酸熔盐制备方法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MgO复合硝酸熔盐原位制备
        5.3.1.1 MgO复合Solar salt材料的制备
        5.3.1.2 MgO复合Hitec材料的制备
        5.3.2 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慢速升温MgO复合Solar salt原位生成制备方法
        5.4.2 电磁快速加热MgO复合Hitec原位生成制备方法
    5.5 本章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SCWO系统的液体危险废物进料预处理工艺及仓储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危废的定义及危害
        1.1.2 我国危废的现状
        1.1.3 危废的典型处置方法
    1.2 危废的处置技术及预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1.2.1 危废典型处置技术的分类
        1.2.2 危废进料预处理工艺意义与研究现状
        1.2.3 超临界水氧化(SCWO)系统特点及进料预处理工艺的设计难点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液体危废理化性质分析
    2.1 危废来源信息调研
        2.1.1 来源信息调研方法
        2.1.2 来源信息调研统计结果
    2.2 液体危废的理化性质分析流程及方法
        2.2.1 测定的理化性质指标
        2.2.2 理化性质通用分析流程设计
        2.2.3 样品理化性质常用标准分析方法及仪器
        2.2.4 低热值水溶性液体危废热值测定优化方法
    2.3 危废理化性质测定结果及讨论
        2.3.1 表观性质及水溶性结果及讨论
        2.3.2 物理性质指标(粘度、密度、粒度、闪点、凝点、含固率)结果及讨论
        2.3.3 化学性质指标(pH、氮、磷、氯、硫、氟、碘、盐含量)结果及讨论
        2.3.4 有机组分分析结果及讨论
        2.3.5 热值和COD指标结果及讨论
        2.3.6 金属及类金属元素含量指标结果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体危废一级储罐分类研究
    3.1 液体危废分类原则
    3.2 液体危废相容性实验
        3.2.1 样品互混实验方案和方法
        3.2.2 样品等比例互混实验结果及讨论
        3.2.3 样品非等比例互混实验结果讨论
        3.2.4 分类混和后理化性质参数
    3.3 液体危废一级储罐分类结果及建议
        3.3.1 一级储罐分类结果
        3.3.2 一级储罐前段工艺流程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危废一级储罐配伍进料工艺研究
    4.1 配伍进料原则及步骤
        4.1.1 SCWO系统进料控制指标
        4.1.2 配伍进料的原则及步骤建议
    4.2 配伍进料验证实验
        4.2.1 分类后一级储罐间混和实验设计
        4.2.2 混合实验现象及讨论
        4.2.3 理化性质分析验证
        4.2.4 酸类储罐pH调节实验
        4.2.5 验证实验结果讨论
    4.3 进料预处理工艺总体流程
    4.4 配伍进料算法模型
        4.4.1 算法模型选择
        4.4.2 算法模型构建
        4.4.3 模型实际模拟应用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危废仓储安全研究
    5.1 闪点、凝点和燃点测试及仓储安全设计建议
        5.1.1 闪点、凝点和燃点的定义及测试方法和装置
        5.1.2 测试结果及讨论
        5.1.3 仓储安全设计建议
    5.2 腐蚀性测试及防腐材料建议
        5.2.1 防腐材料定义和腐蚀性实验定方法及装置
        5.2.2 测试结果及讨论
        5.2.3 储罐、管道或仓储区域防腐材料建议
    5.3 突发泄漏事故应急措施
        5.3.1 突发泄漏事故模拟实验
        5.3.2 挥发性气体组分分析
        5.3.3 突发泄漏事故后果影响的评估建议
    5.4 危废的仓储安全管理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普瑞巴林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表
一、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普瑞巴林
        1.2.1 普瑞巴林的简介
        1.2.2 普瑞巴林的药理作用及市场
    1.3 普瑞巴林工艺合成路线
        1.3.1 不对称合成法
        1.3.2 手性源合成法
        1.3.3 外消旋体的拆分法
        1.3.4 去对称合成
        1.3.5 工艺路线的选择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二、普瑞巴林合成的小试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原料
        2.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3 实验操作
        2.3.4 产品测试及表征
    2.4 制备过程条件优化
        2.4.1 次氯酸钠的比例对反应的影响
        2.4.2 液碱的比例对反应的影响
        2.4.3 加入水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2.4.4 次氯酸钠滴加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4.5 次氯酸钠滴加完毕保温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6 升温至30℃-45℃保温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7 精制过程的优化
    2.5 实验结果与表征结果
        2.5.1 红外光谱
        2.5.2 紫外光谱
        2.5.3 核磁谱图
        2.5.4 质谱图
    2.6 本章小结
三、普瑞巴林制备的中试设计
    3.1 前言
    3.2 中试流程
        3.2.1 普瑞巴林粗品生产工段
        3.2.2 粗品精制工段
        3.2.3 回收工段
    3.3 主反应器设计
        3.3.1 前言
        3.3.2 设计要求
        3.3.3 反应釜设计说明
        3.3.4 主要技术指标及相关结果
    3.4 减压蒸馏塔设计
        3.4.1 前言
        3.4.2 设计方法
        3.4.3 物料衡算
        3.4.4 设备工艺设计
        3.4.5 精馏塔相关工艺尺寸计算
        3.4.6 精馏塔设计图纸
四、中试试验
    4.1 中试流程
    4.2 中试设备纵览表
    4.3 中试操作步骤
        4.3.1 粗品合成工段
        4.3.2 精制工段
    4.4 中试实施结果
        4.4.1 中试过程关键设备
        4.4.2 中试结果
    4.5 经济可行性分析
        4.5.1 起始原料核算表
        4.5.2 辅料核算表
        4.5.3 水电气能耗核算表
        4.5.4 人工工资及三公摊派
        4.5.5 总成本
        4.5.6 净利润
    4.6 本章小结
五、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不锈钢盐酸储罐腐蚀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9%Ni钢窄间隙焊接工艺的优化及超窄间隙焊接技术的探究[D]. 吴玮. 山东大学, 2021(12)
  • [2]浅谈氯碱工业中酸碱罐区的工艺设计[J]. 胡忠宽. 天津化工, 2021(01)
  • [3]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储罐罐底腐蚀状况检测及评价方法研究[D]. 刘琪华. 天津大学, 2020(02)
  • [4]深冷容器不锈钢S30408应变强化机制及焊接技术研究[D]. 丁彦胜.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2)
  • [5]450T/Y头孢拉定提纯车间工艺设计与应用[D]. 陈金根. 南昌大学, 2020(01)
  • [6]堡西污水厂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措施研究[D]. 王鑫萍.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废旧喷涂吊具表面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D]. 郑冬冬.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8]硝酸熔盐传热储热过程的稳定性及性能强化[D]. 秦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9]基于SCWO系统的液体危险废物进料预处理工艺及仓储安全研究[D]. 张哲舟. 天津理工大学, 2019(05)
  • [10]普瑞巴林的合成研究[D]. 杨双超.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不锈钢盐酸储罐的腐蚀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