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及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电力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及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一、电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科,杨刚[1](2020)在《矿用电机车气动制动系统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对矿用电机车气动制动系统进行了改进,采用基于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的无油空压机代替传统的注油式空压机,并在前级引入宽范围输入DC/DC隔离电源,可适用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机车。改进后的气动制动系统无需更换碳刷和加油维护,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

张芈[2](2011)在《110t/h干熄焦本体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干熄焦过程是炼焦生产的重要环节。炼焦生产出来的红焦,通过提升机提升至干熄炉顶部的装入装置装入,循环风机将低温惰性气体鼓入干熄炉的冷却段红焦层内,与红焦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焦炭从干熄炉底部排出,换热后的高温惰性气体从干熄炉环形烟道出来,再与锅炉进行热交换,锅炉产生高温蒸汽用于汽轮机发电,而冷却后的惰性气体再由循环风机重新鼓入干熄炉循环使用。干熄焦工艺具有能源回收利用、保护环境以及改善焦炭质量等多项优点,成为炼焦行业发展主流。其节能与环保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的优良与否。本文以干熄焦装置生产工艺流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干熄焦工艺的特点和控制要求,做出干熄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干熄焦自动控制系统使用西门子Siemens公司产品,采用冗余系统,编程软件选用Siemens公司的PCS7,PCS7是集成化的编程软件,其中STEP7可用于对PLC系统的编程、调试,WINCC用于编制控制系统画面,可以完成数据的采样、处理,以及人机交互过程。通过工业以太网络连接CPU和工业控制计算机。重点论述了西门子PLC系统的特点,针对干熄焦的运行特点,从PLC硬件组态、提升APS联锁控制、装焦控制、干熄炉料位控制、锅炉给水调节、汽包液位调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分析。干熄焦项目投产至今,据现场近半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本文中的干熄焦自动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对工艺要求的联动控制、液位调节上等都非常平稳。干熄焦各项指标显着提升,焦炭质量明显提高,缩短结焦时间;充分利用红焦显热,产生高温蒸汽进行发电,节约能源;采取严格有效的除尘系统,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环境。

郑珍修,辛恒奇,张灿君[3](2001)在《电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架线电机车均采用逆变电源照明和专用的气动系统 ,易损坏、费用高 ,维修困难 ,可靠性差。为此设计了一种不需外加电源和专用气动系统的装置 ,经试运行效果良好 ,安全可靠 ,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郑珍修,辛恒奇,李雪峰,张灿君[4](2000)在《电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架线电机车均采用逆变电源照明和专用的气动系统 ,易损坏、费用高、维修困难、可靠性差。新设计的一种不需外加电源和专用气动系统的装置 ,经试运行效果良好 ,安全可靠 ,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何永鑫[5](2021)在《井下微能量收集方法研究与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对煤矿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从本质上提升了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井下矿山开采环境的移动性和复杂性,使得全面数据的感知要依靠大量无线传感装置,从而弥补现有有线监测系统位置固定、监测点少的缺陷。但是,无线传感装置能量有限,其在井下大规模使用受到制约。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井下环境能量为无线传感装置供电的方法,从环境中获取的微小能量转换为电能进行存储,提高传感器节点的使用寿命。首先,对井下环境能量进行了测试,分析了井下可利用的能量种类和能量等级,确定可用于转换的能量为井下的弱光能、热能及电磁能。其次,根据井下测试数据,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环境,分别对上述三种能量的转换材料进行了性能分析,并根据实际转换输出毫瓦级电能的需求,确定转换材料的参数尺寸。再次,分别对直流输入和射频输入的能量进行收集装置设计。针对弱光能及热能低压输入的特性,设计了宽压输入的DC-DC能量管理电路,并提出了一种电能缓存模式,来缓解由于环境能量微小、不连续所造成的影响,即利用低容量电池缓存电能,当电压达到设计值时由其供电,当电压不足时,切换备用电池供电,确保传感器正常工作;针对射频能量,设计了接收频段为2.40-2.48GHz的接收天线和整流匹配电路(RF-DC),并设计了能量管理电路;最后,分别对三种能量收集装置分别进行充电与放电的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环境能量转化的电能,能够满足井下不同环境低发送周期无线传感器的供电需求。全文共有图57幅,表20张,参考文献61篇。

杨柳[6](2017)在《基于DSP的SVPWM逆变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DC-AC逆变技术在现代新能源、微电网及其并网发电、UPS电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来自于某公司的开发项目,目的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通过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编程实现数字化的控制逆变。整体系统能够产生与公共电网相同频率、相同相位的交流电能来回馈电网,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本文主要设计基于TMS320F28335的DSP控制,并用空间电压矢量SVPWM调制三相逆变桥开关进行逆变的总体方案。具体设计了逆变系统的主逆变器电路和逆变器的数字控制系统软硬件。并对以三相全桥逆变电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压空间矢量技术。同时对不同类型并网逆变器策略简要概述,选取基于L滤波器的并网逆变器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PI控制器调节电流分量。搭建由SVPWM调制的三相并网逆变器主电路仿真模块,进行仿真。TMS320F28335作为主控制芯片对逆变器进行控制,同时设计L输出滤波器,隔离电路、驱动电路等。分析SVPWM控制算法,在DSP环境下调试七段SVPWM程序。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能够应用于工程中,将蓄电池的直流电源逆变交流电源,且能够并网运行。

魏龙刚[7](2017)在《大直径盾构下穿大量老龄浅基民居沉降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盾构法施工的日渐成熟,盾构线路的选择从最初的适合软土地层,逐步发展为适合各类地层的施工,从常规的沿空旷地带以及城市道路下前行,发展为沿地面环境复杂、地面建筑较多的地下敷设。随之而来,各种盾构施工问题也随之显现,施工难度逐渐加大,对地面、房屋沉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此,如何抑制沉降,确保盾构施工中上方建筑物的安全,是盾构施工技术中重点解决的问题。莞惠城际某标段穿越地质多变的复合地层,地层自上至下依次为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全风化、强风化及弱风化混合片麻岩,隧道下穿大朗镇黎贝岭村、巷尾、巷头以及大井头村,上覆建筑物密集,覆盖率达90%以上,多为七八十年代老龄浅基民居,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论文以莞惠城际某标段盾构施工为基础,通过现场实际效果及理论分析,总结出盾构下穿大量老龄浅基民居沉降控制的关键技术。论文通过研究项目地层地质环境等综合因素论述了盾构机选型的基本特征,针对复合地层下穿密集房屋群的特征因素,通过对房屋主动注浆及跟踪注浆加固、各地层掘进参数控制、盾构机通过特殊地质段、复合地层泥膜保压、盾构下穿繁华老城区的地面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通过采用监控量测信息化指导方法,进行盾构掘进的管控及预控,从而实现了大直径盾构下穿大量老龄浅基民居过程中的安全稳定,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

郭利庚[8](2016)在《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太阳能发电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蓄电池由于拥有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可靠性,在独立光伏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蓄电池作为独立光伏系统中的储能装置,由于对蓄电池剩余容量(State Of Charge, SOC)计算的不准确,导致对蓄电池过充过放,严重缩短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论文对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蓄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以及影响蓄电池SOC的特性参数,对蓄电池容量在线检测的几种最为经典的算法进行了论述。2、通过对几种常用SOC算法的分析比较。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安时法和开路电压法结合的卡尔曼滤波SOC组合算法。该算法采用安时法为基础,以开路电压法对SOC初值进行估算,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SOC的初值和实时值进行修正。3、对算法进行Matlab/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减小了初始值估算误差和电流累计误差,提高了对蓄电池SOC估计的准确度。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光伏系统的稳定性。4、本文设计了一款以PIC16F1939为主控芯片的独立光伏系统实验平台。对蓄电池的容量检测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算法的有效性。

吴丹[9](2015)在《铁矿选矿厂电力节能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力营销的产业政策,得出了技术营销可能成为供电公司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大用户进行节能电力改造正是未来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系统调研国内外工矿企业电力改造的策略与办法的基础上针对某中小型选矿厂制定了项目改造的思路和策略并通过多个环节最终完成了该项目的电力节能改造。本文系统分析了工矿企业电力理论模型,依据该选厂实际现状,针对其部分设备进行了节能变频改造,改善了磨矿电机和节能变频器。依据该选厂电力使用情况和工况,分别对高压侧供电负荷和低压侧供电负荷进行计算,并依此选取了放射式变压器接线方式,高压侧一用一备;低压侧三台并联使用,可视电力负荷工况停用一台以提高功率;民用电侧独立运行,改善了线路运营条件。分别就高压、低压、民用电侧采用了智能无功补偿装置,最终将用电功率因数提高到0.95以上,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就短路、避雷、接地保护、智能化监控分别依据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使线路的使用安全性得到了保障。本次改造总投资约360万元,预计可于18个月内收回投资,并且显着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延长了设备和线路的使用寿命。

唐静[10](2013)在《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起重机械是具有典型位能性负载特征的工程机械,当工作负载下降时会释放大量的势能,内燃机驱动的起重机怠速运转时也存在无功状态的能量损耗。实践表明,起重机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不足40%,60%以上的能量耗废在工作过程的无功功率状态。如何将大量的耗废能量进行回收再利用是起重机械领域节能减排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工程中推出的起重机动力系统节能方案主要集中于通过驱动电机在位能负载拖动下产生再生能量并将该能量回收储存和再利用。实践证明,该类节能方案的能量转换、储存和控制系统复杂,可靠性低、经济性差,未在技术上取得根本性突破。本文以港口轮胎起重机为对象,提出了基于共轴双枢变矩电机的混合动力节能驱动系统方案,分析了起重机位能性负载工作机构的能量流向及转换,研究了混合动力节能动力系统的构架,建立了相应的系统控制数学模型,运用系统仿真、模型实验和实物试验,验证了混合动力节能系统的节能效率和运行可靠性。论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轮胎式起重机起升机构、变幅机构工作过程动力系统运动和力学模型,分析了负载上升、下降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消耗和转换特性,提出了采用直流同轴双枢变矩电机的驱动和势能转换再生能量回收方案,并研究了回收势能和怠速剩余电能的储存及再利用方法和途径,完成了混合动力节能系统的构建。2、建立了柴油发动机、他励直流发电机、单串励直流电动机、共轴双枢变矩直流电动机动力系统功能模块的性能模型,研究了共轴双枢变矩电机的调速控制和超级电容器模组的充放电动态控制特性,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系统能量回馈和释放及控制环节进行仿真,验证了混合动力节能方案的可行性。3、研究了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动力系统控制策略。针对超级电容的充放电特性,提出了势能回收恒功率充电、怠速能回收恒流充电、电能释放恒压放电的控制策略;针对共轴双枢变矩电机工作特性,提出耗能工况主电机为主控,辅电机跟随调压调速、馈能工况主电机空转,辅电机调磁调速控制策略;针对势能回收和怠速能回收工况特性,提出非线性动态励磁控制与多变量均衡控制策略;对柴油发电机组提出油门优化和对直流发电机励磁相结合控制策略。4、根据共轴双枢变矩电机节能系统工作原理,进行了小功率模拟实验、单机构实物试验研究,设计和研制了用物产品的工业样机的多机构组合工作混合动力轮胎起重机节能动力系统。通过实物样机试验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节能效率和运行可靠性。本文提出的基于共轴双枢变矩电机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的成果为起重机械领域能量回收与利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该研究成果的运用实施和进一步的研究深入,必将有力推动起重机及工程机械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进步。

二、电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电机车气动制动系统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电机车气动制动系统
2 电机车气动制动系统改进方案
3 设计改进和控制优化的措施
4 实验结果分析
5 结语

(2)110t/h干熄焦本体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效益及推广前景
        1.3.1 社会效益
        1.3.2 经济效益
    1.4 论文内容及构成
第二章 干熄焦工艺分析及控制要点
    2.1 干熄焦工艺方案
    2.2 干熄焦工艺流程
    2.3 基本控制要点
        2.3.1 电压等级及计算负荷
        2.3.2 电气传动系统的控制及操作方式
        2.3.3 装焦设备
        2.3.4 排焦装置
        2.3.5 锅炉调节系统
        2.3.6 气体循环系统
        2.3.7 干熄焦除尘设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C 硬件设计
    3.1 E&I 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3.2 硬件配置
        3.2.1 硬件选型
        3.2.2 硬件线路设计
        3.2.3 硬件组态
        3.2.4 网络通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控界面设计
    4.1 画面结构
    4.2 设备操作控制
    4.3 设备故障报警
    4.4 历史记录
    4.5 历史故障及事件记录
    4.6 报表打印
    4.7 历史趋势
    4.8 操作权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LC 控制程序设计与仿真
    5.1 电机车PLC控制的实现与仿真
    5.2 APS、提升机、装焦装置联锁的实现
    5.3 干熄焦料位的计算和联锁
    5.4 锅炉系统电气设备的中央控制
    5.5 气动调节阀控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APS 装置实物图
附录 B 装入装置主要程序
附录 C 硬件线路设计
附录 D WinCC 画面
附录 E PCS7 的“View”模式选择
附录 F 气动调节阀的主要程序
个人简历

(5)井下微能量收集方法研究与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能量收集基本原理
    2.1 光能收集基本原理
    2.2 热能收集基本原理
    2.3 射频能量收集基本原理
    2.4 风能收集基本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井下环境能量与设计分析
    3.1 井下环境能量分析
    3.2 能量收集装置设计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井下能量收集装置设计
    4.1 光能收集模块设计
    4.2 热能收集模块设计
    4.3 射频能收集模块设计
    4.4 能量管理与储能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井下能量收集装置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能量收集装置的测试方法
    5.2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5.3 井下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DSP的SVPWM逆变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逆变技术
        1.2.1 逆变技术分类
        1.2.2 逆变技术的应用领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逆变器未来发展趋势
        1.3.2 在逆变器中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意义
    1.4 本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1.5 本章小结
2 空间电压矢量控制技术
    2.1 PWM脉宽调制技术
    2.2 SPWM技术概述
    2.3 空间电压矢量与矢量控制
    2.4 SVPWM原理
    2.5 SVPWM的控制算法
        2.5.1 合成电压矢量Us扇区选择
        2.5.2 基本电压矢量作用时间
        2.5.3 SVPWM的实现方法
    2.6 SVPWM的SIMULINK实现
    2.7 本章小结
3 逆变器并网的控制及仿真
    3.1 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3.1.1 经典控制理论
        3.1.2 电流滞环跟踪控制
        3.1.3 数字控制技术
    3.2 L滤波器的并网逆变器系统模型的建立
        3.2.1 CLARK变换
        3.2.2 PARK变换
        3.2.3 L滤波器并网的数学模型建立
    3.3 锁相
    3.4 PI参数选择
    3.5 并网逆变器的仿真
        3.5.1 仿真总封装图
        3.5.2 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总体结构
    4.2 主电路及驱动
    4.3 DSP处理电路
        4.3.1 DSP最小系统
        4.3.2 信号调理电路
    4.4 电源电路
    4.5 抗干扰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逆变器系统软件设计
    5.1 主控芯片介绍
    5.2 SVPWM技术在DSP的实现
        5.2.1 软件实现法
        5.2.2 主程序设计
        5.2.3 中断程序设置
    5.3 实验装置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大直径盾构下穿大量老龄浅基民居沉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3 项目研究手段
第二章 盾构机选型特征
    2.1 工程概况
    2.2 地质状况
    2.3 盾构机选型技术研究
        2.3.1 盾构的类型与机型
        2.3.2 盾构机选型原则
        2.3.3 选型步骤
        2.3.4 本标段盾构选型情况介绍
        2.3.5 设计联络与监造
第三章 特殊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3.1 主动注浆及跟踪注浆加固研究
        3.1.1 房屋主动注浆加固
        3.1.2 房屋跟踪注浆加固
        3.1.3 管线加固方案
        3.1.4 大井头跨线桥桩基加固方案
    3.2 各地层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3.2.1 掘进参数的设置及调整
        3.2.2 出土量控制与管理
        3.2.3 渣土改良
        3.2.4 同步注浆以及二次注浆的控制
        3.2.5 地质探测
    3.3 盾构机通过特殊地质段关键技术
        3.3.1 本标段复合盾构技术盾构机配置要求
        3.3.2 本标段盾构机技术参数
        3.3.3 掘进模式转换及姿态控制技术
        3.3.4 盾构通过特殊地质控制技术
    3.4 复合地层泥膜保压施工技术
        3.4.1 带压作业概况
        3.4.2 泥膜保压施工技术原理及特点
        3.4.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4.4 时间、工作安排
        3.4.5 材料与设备
        3.4.6 质量控制
        3.4.7 地表安全措施
        3.4.8 隧道内安全措施
    3.5 盾构下穿繁华老城区的地面安全管理
        3.5.1 盾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3.5.2 地面安全管理
        3.5.3 应急管理
第四章 监控量测信息化指导
第五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独立光伏系统的发展
    1.2 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蓄电池容量检测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2.1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2.2 蓄电池的主要特性参数
        2.2.1 蓄电池的剩余容量
        2.2.2 蓄电池的开路电压
        2.2.3 蓄电池的放电率
        2.2.4 蓄电池的温度
    2.3 影响蓄电池寿命的因素
        2.3.1 过充过放
        2.3.2 温度
        2.3.3 充放电电流
    2.4 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蓄电池容量检测技术的研究
    3.1 蓄电池SOC检测的物理建模方法
        3.1.1 放电实验法
        3.1.2 安时法
        3.1.3 密度法
        3.1.4 开路电压法
    3.2 蓄电池SOC检测的人工智能算法
        3.2.1 神经网络法
        3.2.2 模糊逻辑法
        3.2.3 卡尔曼滤波法
    3.3 本文采用的SOC组合算法
        3.3.1 实验设计
        3.3.2 SOC估算流程
    3.4 仿真验证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独立光伏系统实验平台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
    4.2 硬件设计
        4.2.1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设计
        4.2.2 功率MOS管驱动电路设计
        4.2.3 电源电路设计
        4.2.4 检测电路设计
        4.2.5 人机交互电路设计
        4.2.6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3 软件设计
        4.3.1 光伏系统软件设计
        4.3.2 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4.3.3 通信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平台的组成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铁矿选矿厂电力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矿山电力改造国内研究动态
        1.2.2 矿山电力改造国外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矿山电力及节能改造的理论知识
    2.1 工矿企业电力基本理论
        2.1.1 工矿企业电力网
        2.1.2 工矿企业配电
    2.2 工矿企业线路设计
        2.2.1 工矿企业电力负荷
        2.2.2 工矿企业电能质量
        2.2.3 工矿企业接线方式
        2.2.4 工矿企业一次接线
        2.2.5 工矿企业二次接线
    2.3 工矿企业供电系统
    2.4 工矿企业电网保护
    2.5 工矿企业电力负荷计算
        2.5.1 负荷曲线
        2.5.2 负荷主要参数
        2.5.3 负荷计算理论
        2.5.4 功率因数
        2.5.5 变压器的选择
    2.6 工矿企业电力节能理论
        2.6.1 永磁电机节能原理
        2.6.2 变频器节能原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矿选矿厂的项目介绍及设备节能改造
    3.1 铁矿选矿厂的项目介绍
    3.2 铁矿选矿厂的主要设备介绍
    3.3 铁矿选矿厂装备节能技术改造
        3.3.1 球磨机节能技术改造
        3.3.2 渣浆泵的节能改造
    3.4 生产管理改进
    3.5 改造后的能耗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矿选矿厂的供电负荷及线路改进
    4.1 铁矿选矿厂的供电负荷计算
        4.1.1 6kV侧供电功率计算
        4.1.2 380V低压侧供电功率计算
    4.2 铁矿选矿厂的变压器的选择
        4.2.1 6kV侧变压器
        4.2.2 低压侧变压器
    4.3 功率因数及无功补偿装置
    4.4 铁矿选矿厂的接线方式的选择
    4.5 铁矿选矿厂的配套系统
    4.6 电力改造后功率因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矿选矿厂的电力改造经济价值分析
    5.1 铁矿选矿厂设备改造成本
    5.2 铁矿选矿厂线路改造成本
    5.3 铁矿选矿厂经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10)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起重机节能技术
        1.1.2 新型起重机节能技术
    1.2 混合动力技术
        1.2.1 混合动力系统结构
        1.2.2 混合动力储能装置
    1.3 混合动力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程机械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现状
        1.3.2 起重机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合动力起重机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2.1 起重机工作机构的载荷分析
        2.1.1 起升机构载荷分析
        2.1.2 变幅机构载荷分析
    2.2 起重机工作过程的能量分析
        2.2.1 载荷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流向
        2.2.2 载荷上升和下降时的工作特性
        2.2.3 起重机工作过程中的损耗
    2.3 起重机能源再利用分析
        2.3.1 可回收能量分析
        2.3.2 能量存储技术选用
        2.3.3 工作机构电机设计
    2.4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方案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3.1 柴油机的控制模型
    3.2 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3.2.1 串励直流电动机数学模型
        3.2.2 共轴双枢变矩电机数学模型
        3.2.3 他励直流发电机的控制模型
        3.2.4 共轴双枢变矩电机的控制模型
    3.3 储能单元充放电控制电路数学模型
        3.3.1 超级电容直接充放电数学模型
        3.3.2 超级电容电压跟随放电数学模型
    3.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节能动力系统仿真分析
        3.4.1 仿真软件的比较与选择
        3.4.2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仿真
        3.4.3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控制策略
    4.2 储能单元的充放电控制策略
        4.2.1 超级电容的充电控制策略
        4.2.2 超级电容的放电控制策略
        4.2.3 超级电容的能量监控策略
    4.3 工作机构电机的调速控制策略
        4.3.1 耗能工况中共轴双枢变矩电机的调速控制策略
        4.3.2 馈能工况共轴双枢变矩电机的调速控制策略
    4.4 势能回收中非线性动态励磁控制策略
    4.5 怠速能回收中多变量均衡控制策略
    4.6 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策略
    4.7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总体方案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动力系统试验研究
    5.1 平台试验
        5.1.1 小功率共轴双枢变矩电机试验平台
        5.1.2 LQDF16起重机起升机构试验平台
    5.2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动力系统设计
        5.2.1 起重机动力参数选择
        5.2.2 超级电容的配置
    5.3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动力系统研制与实现
        5.3.1 节能动力系统总体设计
        5.3.2 硬件系统实现
        5.3.3 软件系统控制
    5.4 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动力系统试验与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电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电机车气动制动系统的改进[J]. 赵建科,杨刚. 煤矿机械, 2020(06)
  • [2]110t/h干熄焦本体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芈.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2)
  • [3]电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 郑珍修,辛恒奇,张灿君. 山东煤炭科技, 2001(04)
  • [4]电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 郑珍修,辛恒奇,李雪峰,张灿君. 煤矿开采, 2000(04)
  • [5]井下微能量收集方法研究与装置设计[D]. 何永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基于DSP的SVPWM逆变器设计[D]. 杨柳.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6)
  • [7]大直径盾构下穿大量老龄浅基民居沉降控制研究[D]. 魏龙刚. 长安大学, 2017(02)
  • [8]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的研究[D]. 郭利庚. 安徽大学, 2016(10)
  • [9]铁矿选矿厂电力节能改造研究[D]. 吴丹.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10]混合动力起重机节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唐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电力机车自动发电照明及充气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