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射性肝损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施国明,黄晓勇,任正刚,陈漪,程蕾蕾,杜世锁,方艺,葛宁灵,李爱民,李苏,李晓牧,卢倩,陆品相,孙建方,王汉萍,魏来,徐立,杨国欢,曾昭冲,张岚,张力,赵海涛,赵灵,赵明,周爱萍,刘荣乐,刘新会,伍家鸣,张莹,樊嘉,周俭,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1](2021)在《肝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临床应用显着改善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病人预后。随着ICIs在肝癌中的广泛应用,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癌复杂的疾病特征和多手段结合的治疗模式对irAE管理提出挑战。因此, 《肝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编审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并制订该共识。该共识聚焦肝癌irAE管理相关问题, 提出建议,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规范、安全用药的能力, 从而使病人从免疫治疗中得到最大获益。
尹加伟[2](2021)在《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Cyber knife robotic radiosurgery,CK)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变化趋势分析、ADC值在早期肿瘤反应评估中的作用以及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预测sHCC早期客观缓解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1)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sHCC患者共4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1年,收治患者临床资料、影像数据完整(2)所有病例使用G3型CK治疗,总剂量42-45Gy,分割3-4次照射。治疗前1周(基线)、治疗后2-3个月、5-6个月、11-12个月分别使用飞利浦Ingenia1.5T磁共振对所有病灶进行相同MRI扫描协议扫描,所有图像经过标准化流程进行后处理,主要测量指标为病灶直径、病灶T2信号强度比、病灶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绝对值。所有病例复查的影像资料,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估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mRECIST)进行肿瘤病灶反应评估。(3)所有随访复查病例资料分为早期组(2-3个月)、中期组(5-6个月)、后期组(11-12个月)三个组别,每个组别根据mRECIST标准进行评估,评估等级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将评估为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CR+PR)病例划分为客观缓解组,将评估为疾病稳定(SD)病例划分为稳定组,分别对各组病例的病灶T2信号强度比、病灶动脉期信号强度比、病灶ADC绝对值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同时联合病灶基线直径对sHCC射波刀治疗早期客观缓解的预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1)所有病例在1年的随访期内T2信号强度比组间比较分析,基线、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除中期(5-6个月)与后期(11-12个月)比较之间无差异,其余均存在差异(P<0.001),早期(2-3个月)复查呈上升趋势,中期(5-6个月)复查呈下降趋势。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组间比较分析,基线、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除中期(5-6个月)与后期(11-12个月)比较之间无差异,其余均存在差异(P<0.001),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复查呈下降趋势。ADC绝对值组间比较分析,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0.001),随访过程中总体呈升高趋势;(2)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肿瘤反应,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ADC值诊断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客观缓解组(CR+DR)缓解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6、0.523、0.639,以ADC值为1.161、1.086、1.295为诊断截断值,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60%、80.20%、82.10%和66.70%、42.10%、47.10%。早期(2-3个月)随访中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值=1.15±0.11×10-3s/mm2,稳定组(SD)ADC绝对值=1.22±0.21×10-3s/mm2,P=0.151,两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差值(ΔADC)=-0.19±0.08×10-3s/mm2,稳定组(SD)ADC绝对差值(ΔADC)=-0.04±0.08×10-3s/mm2,P<0.00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早期客观缓解组(CR+DR)ADC绝对值比稳定组(SD)变化明显。(3)根据mRECIST标准评估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肿瘤反应,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T2信号强度比、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比、ADC绝对值预测早期(2-3个月)客观缓解(CR+DR)单因素分析,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与ADC绝对值是重要影响因素(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是独立影响因素(P<0.001,OR=0.054)。(4)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1年内随访过程中瘤周放射性肝损伤区ADC绝对值组间比较分析,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后期(11-12个月)前后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0.001),随访中过程中总体呈升高趋势。结论:sHCC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1年内所有病例随访过程中发现(1)影像学标志物T2信号强度比早期(2-3个月)呈升高趋势,中期呈下降趋势,后期下降趋势不明显;动脉期强化信号强度对比早期(2-3个月)、中期(5-6个月)呈下降趋势,后期下降趋势不明显。(2)影像学标志物ADC绝对值总体呈升高趋势,肿瘤ADC绝对值变化可能早于形态学的变化,早期评估客观缓解(CR+DR)组ΔADC值变化高于稳定(SD)组,ΔADC值具有作为评估肿瘤早期反应潜在的量化指标。(3)m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反应,基线(治疗前)肿瘤直径是sHCC早期客观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sHCC肿瘤直径越小,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越有可能获得早期客观缓解。(4)瘤周放射性肝损伤区影像学标志物ADC绝对值总体呈升高趋势,反应了肝组织受照射后随时间推移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苏泽隆[3](2020)在《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开展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新技术,并初步探索其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摸索可安全用于肝胰恶性肿瘤术中放疗,预防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的安全照射剂量,为有效降低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探索新的辅助治疗方法,为形成新的肝胰恶性肿瘤治疗模式分享经验。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集我科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肝胰恶性肿瘤患者各3例,共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外科立体定向小型加速术中系统50KV低能量X线,照射工具均为平板施源器。胰腺恶性肿瘤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肿瘤切除后的瘤床、区域淋巴结、门静脉、肠系膜上缘以及其他复发的高危区域;肝癌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近肝门区的大血管如门静脉、肝动脉等附近的手术切缘、切开取癌栓的门静脉、肿瘤切除后的瘤床以及术者认为容易复发的区域。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各项术中、术后与手术和IORT相关的事件,评价反映肝功能、肾功能等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估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功能状态以及术后肿瘤的复发模式,主要终点是了解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的临床效果,包活患者的局部复发情况以及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本试验组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联合术中放疗,因术中联合术中放疗,手术时间对比我科未行IORT的患者相对延长,胰腺恶性肿瘤组及肝癌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2h和7.7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767ml和933ml,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输血治疗;IORT照射剂量平均为12Gy和15Gy,照射时间平均为22.3min和18.7min。术后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出现乳糜瘘,经对症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于IORT相关并发症如胃轻瘫、消化道出血、胆瘘、放射性肝炎及胰腺相关并发症等;术后肝癌组有1例患者因合并重度肝硬化,术中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残肝无法代偿,出现肝功能不全及大量腹水,与术中行IORT并无直接相关性,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可见IORT术后对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损伤。最终至随访终止日,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2月出现肝转移和左侧肋骨转移,可疑右侧肾上腺转移,最后因肿瘤晚期恶病质死亡;肝癌组有1例右肝弥漫型肝癌患者,因术前合并肝炎后重度肝硬化,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最后在术后2个月出现肝内多发转移和肝肾综合征而死亡,2例死亡患者为肿瘤性死亡;余患者至随访终止日均未见明显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至随访终止日此胰腺恶性肿瘤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肝癌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7个月和17个月。结论: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对患者术后恢复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术中和术后安全性,术中放疗剂量在15Gy左右是安全可行的。IORT作为肝胰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虽然在病例数和随访方面有限,受到统计限制,但根据现有的研究和我们的经验表明,手术切除联合IORT可减轻肝胰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望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案。
甘媛琳[4](2020)在《二维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兔放射性肝损伤及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运用常规二维超声、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观察兔肝放射线照射后损伤情况,并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以便更真实地反映放射性肝损伤及深入探讨两种超声技术对放射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将28只新西兰雌性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30Gy剂量单次照射肝脏,对照组给予0Gy假照射。两组兔于照射前(T0期)、照射后3周(T1期)、12周(T2期)、24周(T3期)分别行常规二维超声观察肝实质、记录胆囊壁厚度、肝包膜厚度、右肝静脉和左肝静脉近心段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VTQ技术测量门静脉主干右侧浅部、深部及左侧浅部、深部的肝脏剪切波速度(分别记为SWV右浅、SWV右深、SWV左浅、SWV左深),并从两组兔中取肝组织行病理学观察。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兔存活率及一般情况:对照组一般状况良好,无死亡。实验组在T1期死亡1只兔子,并出现精神状况差、皮肤长脓疮、双耳真菌感染、鼻部脱毛,24周时上述症状逐步消失。2.超声检查:2.1二维超声:实验组:T0~T3期,肝脏实质细小均匀、未见明显不均质改变及结节、肿块影像;胆囊壁厚度、肝包膜厚度、右肝静脉和左肝静脉近心段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各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期分别发现3只、4只、2只兔出现腹腔积液;对照组:T0~T3期,肝脏实质细小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变化;胆囊壁厚度、肝包膜厚度、右肝静脉和左肝静脉近心段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各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T0~T3期,同一时期实验组胆囊壁厚度、肝包膜厚度、右肝静脉和左肝静脉近心段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VTQ 成像:实验组:SWV右浅、SWV右深、SWV左浅、SWV左深T0~T2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V右浅T3期较T0、T1、T2期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参数T3期与T0、T1、T2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0~T3期,SWV右浅、SWV右深、SWV左浅、SWV 左深各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T0~T2期,同一时期实验组SWV右浅、SWV右深、SWV左浅、SWV左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期,实验组SWV右浅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余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学检查:3.1肉眼观:对照组:T0~T3期,肝脏表面光滑,色泽红润,质地均匀。实验组:T0~T1期,肝脏未见明显异常变化;T2期,肝脏色泽略灰暗,表面欠光滑,质地尚均匀;T3期,肝脏呈细颗粒状突起,质地欠均匀,触之有轻微结节感。3.2光镜下:对照组:T0~T3期,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形态大小正常,肝板呈放射状排列,中央静脉形态正常,汇管区及肝窦周均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实验组:T0期,肝脏未见明显异常变化;T1~T3期,肝细胞轻-中度水肿、嗜酸性变、点状坏死,中央静脉及肝窦淤血,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上述变化随时间延长而缓慢加重。汇管区及肝窦周胶原纤维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增粗,T3期形成少量不完全纤维间隔。结论:1.30Gy剂量照射兔肝脏会发生轻度放射性损伤改变。2.常规二维超声难以发现轻度放射性肝损伤性改变,但是VTQ技术可以发现损伤肝脏硬度的变化,对放射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二维超声。3.尽管VTQ技术发现放射性肝损伤晚于病理学改变,但是可以作为评估放射性肝损伤进展的无创检查方法之一。
方竞[5](2019)在《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评价家兔华支睾吸虫感染胆管损伤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家兔华支睾吸虫感染模型,探讨不同感染剂量对家兔胆管损伤的差异,以及普美显MRI增强扫描评价华支睾吸虫感染胆管损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人工消化法提取华支睾吸虫囊蚴,分别以400、600、800个囊蚴经口灌胃15只家兔,设为低、中、高感染组各5只,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感染90天后取动物肝脏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使用Siemens Verio 3.0T MRI及专用线圈扫描采集对照组和实验组肝脏T1WI、T2WI、DWI、MRCP、T1mapping和普美显增强肝胆期T1WI图像,Syngo工作站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并计算增强前、后肝脏平均T1弛豫时间。观察T1WI、T2WI和普美显增强和肝胆期扫描图像,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SPSS统计软件对每组动物囊蚴感染数量与ADC值进行相关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感染组囊蚴灌胃数量和肝脏ADC值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肝脏T1值与华支睾吸虫感染数量的差异性,LSD事后多重检验两两比较不同感染组在增强前及增强后不同时间点之间T1值的差异性。结果(1)经囊蚴灌胃的家兔均成功感染华支睾吸虫,感染后4周粪便虫卵检出率达100%,低、中、高感染组成虫回收率分别为20.50%、15.17%和23.38%,低、中感染组间成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低、中感染组与高感染组间成虫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家兔肝内胆管明显增粗,在肝内胆管和胆囊中找到大量活成虫;镜下见汇管区增大并有胶原成分积聚,肝内胆管增粗、胆管壁增厚,胆管及周围组织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性炎症,胆管内皮局部可见不同等级的上皮内瘤变;(2)MRI平扫及MRCP观察到肝内胆管广泛扩张、肝包膜下囊状扩张、肝内胆管旁T1低信号等征象,普美显增强扫描发现胆管壁延迟强化、胆管壁增厚、肝胆期胆道排空延迟、胆管内充盈缺损以及胆管周围肝实质信号减低等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3)DWI扫描发现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各时间点肝脏的平均ADC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肝脏ADC值与灌胃数量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r=-0.682),各感染组与肝脏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各组间比较:低感染组与高感染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3,P=0.005)。各时间点肝脏T1值与华支睾吸虫感染数量的两两比较,结果增强前肝脏T1值与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数量间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35),余各时间点肝脏T1值与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数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D事后多重检验结果显示增强前、增强后10分钟和15分钟时对照组和高感染组之间肝脏T1值与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数量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25分钟时对照组和中感染组之间以及低-中感染组之间肝脏T1值与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数量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30分钟时对照组和中感染组之间肝脏T1值与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数量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有感染华支睾吸虫为状态变量,各时间点肝脏T1值为检验变量,计算使用T1值诊断时是否有华支睾吸虫感染的ROC曲线,ROC曲线分析,增强后15分钟T1值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故增强后15分钟的T1值判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1)造模90天,600个囊蚴为家兔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最佳推荐剂量,满足胆管损伤、肝纤维化的实验造模要求。(2)病理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主要对兔肝内胆管造成损伤,进而造成胆管周围肝实质损伤。(3)普美显MRI增强扫描能有效评价对华支睾吸虫感染胆管损伤,增强后15分钟的T1值判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4)。
张德良[6](2018)在《用于肝、肺纤维化疾病精准诊疗的放射性分子探针及其SPECT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化是指慢性组织损伤过程中,由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沉积导致的组织过度增生、硬化和瘢痕化;普遍存在于各种慢性疾病过程中。肝纤维化过程中由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大量积累会破坏肝小叶的结构,导致肝功能的紊乱,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纤维化疾病,预后极差,患者一般在诊断后3-5年内死亡。发展一种非侵入式的纤维化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主要是采用两种以聚合物为骨架、纤维化相关的SPECT探针通过SPECT/CT融合成像对肝纤维化以及肺纤维化进行评估和分期,并研究SPECT成像在监测抗纤维化的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了以聚苯乙烯为分子骨架的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显像剂99mTc-p(VLA-co-VNI)在小鼠肝纤维化的分期中应用。提出了一个新的指标—肝摄取值(LUV)用于SPECT/CT显像中肝脏放射性摄取的定量。并且证明了 LUV值可以用于肝纤维化的精确分期。同时评估了99mTc-p(VLA-co-VNI)SPECT/CT显像应用于TanⅡA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响应的监测。2、发展了一种新的、以聚乙烯亚胺为分子骨架、结蛋白(desm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靶向的显像剂—99mTc-GlcNAc-PEI。证明 99mTc-GlcNAc-PEI 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表面desmin和vimentin具有很高的亲和力。通过99mTc-GlcNAc-PEI SPECT/CT小鼠肝纤维化显像,获得高质量的肝脏图像。评估了 99mTc-GlcNAc-PEI SPECT/CT成像在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中的应用,确认了其可用于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同时评估了99mTc-GlcNAc-PEI SPECT/CT显像应用于氯磷酸盐脂质体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响应的监测。3、评估了 9mTc-GlcNAc-PEI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应用。在博来霉素诱导7天的早期纤维化阶段,99mTc-GlcNAc-PEI肺摄取值即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可以用于早期肺纤维化的诊断。同时,通过GlcNAc-PEI装载siRNA进行基因治疗,实现诊疗一体化。
程纬[7](2015)在《大鼠放射性肝损伤分子应答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放射性肝损伤(RILD)大鼠模型中的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①找到减少放射性肝损伤作用和早期诊断损伤发生的生物标记分子以及引起相关信号通路改变的关键靶点;②分析并引发RILD的潜在机制和治疗RILD的潜在靶点。研究方法:利用单次照射总剂量20Gy建立SD大鼠放射性损伤模型。完成放疗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和精神、活动、皮毛,体重以及饮食等状态,在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前检测大鼠体重变化。在放疗完成后3d,1,2,4,8,12周后分别取肝组织和血液样本。分析大鼠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Ⅲ,PC-Ⅲ),以及IV型胶原(IV-C)的改变,用于分析放射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的改变。HE染色和Masson染色法进行大鼠放射性肝损伤组织学分析,TUNEL试剂盒分析放射性肝损伤凋亡情况。免疫组化分析放射性肝损伤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放射性肝损伤细胞因子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放射性肝损伤细胞因子蛋白变化。分离,纯化并培养原代大鼠Kupffer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Kupffer细胞表面标记F4/80表达。随机分为对照组,放射组和氯化钆组。MTT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Caspase3凋亡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和Real-timePCR检测各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变化。结果:1)接受照射总剂量20Gy的照射后,放射性肝损伤实验组大鼠的体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放射性肝损伤实验组大鼠体重从放射结束后第2周就逐渐降低,一直持续至第12周研究结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放射性肝损伤组大鼠血清AST、ALT、ALP酶活性在受照射后第2周开始升高,照射后直至研究结束的第12周达到高峰(P<0.05)。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3)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以及IV型胶原(IV-C)在照射后,变化不显着;4)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可见放射性肝损伤病理改变随放射后时间增加而明显;5)放射肝损伤后大鼠肝细胞凋亡增加;6)免疫组化显示TGF-β1,NF-κBp65,Smad4,Smad3,Smad7,TNF-α,CTGF在放射性肝损伤后都呈阳性表达,且随着放射完成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更加明显;7)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1,NF-κBp65,Smad4,Smad3,Smad7,TNF-α,CTGF在放射性肝损伤后在不同时间点表达增加,且增加程度各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原代培养的Kupffer细胞具有典型的巨噬细胞特征,纯度高,经鉴定F4/80表达阳性;9)接受放射后可促进Kupffer细胞的增殖(P<0.05);而应用Kupffer细胞抑制剂氯化钆作用后,Kupffer细胞增殖被抑制(P<0.05)。接受照射可抑制Kupffer细胞Capase3的活性加(P<0.05);而应用Kupffer细胞抑制剂氯化钆作用后,Kupffer细胞Capase3的活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在放射活化的Kupffer细胞中TGF-β1,NF-κBp65,Smad4,Smad3,Smad7,TNF-α,CTGF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氯化钆作用后,可抑制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表达,与照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Smads信号通路和NF-κB/p65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放射性肝损伤。放射可引起Kupffer细胞增殖,活化。放射后激活Kupffer细胞可引起TGF-β1/Smads信号通路和NF-κB/p65信号通路活化。氯化钆的应用可有效抑制放射引起的Kupffer细胞活化,进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和NF-κB/p65信号通路活化,从而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放射性肝损伤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冯军,吴曙军,陈暑波,孙屏,信天游,陈迎祯[8](2015)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早期诊断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只雌性大鼠,取50只建立大鼠放射性肝损伤模型,给予立体定向单次剂量20 Gy X线照射,于3、7、14、21、28 d随机从造模大鼠中取10只,从对照大鼠中取2只行超声造影检查及肝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标准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轻度肝损伤组、中度肝损伤组及重度肝损伤组。对4组超声造影图像行脱机分析,记录各组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造影剂到达肝静脉时间,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使用定量分析软件获取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记录达峰值时间、峰值强度。结果随放射性肝损伤程度增加,峰值强度递减,达峰时间延长,肝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静脉渡越时间逐渐缩短,中、重度肝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急性放射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董天明,安宁豫[9](2013)在《放射性肝损伤影像学研究现状》文中认为随着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腹部的应用,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及时准确判断并评价肝脏放射性损伤的有无及其程度,鉴别放射性肝损伤与肿瘤残存灶,对临床治疗、肿瘤放疗方案的制订与修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放射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及血清学特点,总结了其影像学研究现状。
董天明[10](2012)在《放射性肝损伤3.0T磁共振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兔肝脏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目的探索正常兔肝脏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方法学及兔正常肝脏DWI特征、量化指标和参考标准。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用速眠新Ⅱ注射液麻醉后,用不同b值分别行DWI扫描。以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其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信号强度(SH)、噪声(SD)、信噪比(SNR)、质量指数(QI)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b值的增大,肝实质平均ADC值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以b=1000s/mm2时差值最小,b=300s/mm2时差值最大。SH值随b值的增大而逐渐变小(P<0.01),当b=600、800、1000s/mm2时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值随b值的增大而逐渐变小(P<0.01),b=800、1000s/mm2时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NR值随b值的增大而逐渐变小(P<0.01),b=600s/mm2时分别与b=800、1000s/mm2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I值亦随b值的增大逐渐变小(P<0.01),b=800、1000s/mm2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兔肝脏3.0T超高场强磁共振DWI中,采用600s/mm2的b值可以减少扫描时间,并保证一定的弥散权重、较好的图像质量和ADC值测量的稳定性。第二部分放射性肝损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放射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及其反映照射后不同时期肝脏病理学改变的能力。材料与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6组:C0组,即对照组,不行照射,C1、C2、C3、C4、C5组,均行虚拟肿瘤靶区照射,处方剂量50Gy/10F,隔日1次,并分别于照射后1天、3天、2周、1月、2月行DWI和病理学研究。上述6组兔均在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取50、300、600、800、1000s/mm2的情况下,测定肝脏感兴趣区的ADC值。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C3、C4、C5组照射区出现特征性的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当b=300、600、800、1000s/mm2时,C2、C3、C4、C5组受照射区较未照射区ADC值降低(P<0.05);当b=600s/mm2时,ADC值与病理分期相关性最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呈负相关(r=-0.459,p<0.01);在预测正常组(C0)与照射区组(≥C1),b=600s/mm2时,选ADC值为1.9550×10-3mm2/s为阈值时诊断效能最大;在预测HE染色正常组(≤C1)与HE染色异常组(≥C2)和C0-2组与C3-5组,b=1000s/mm2时,选ADC阈值分别为1.5250×10-3mm2/s和1.5150×10-3mm2/s时诊断效能最大。结论选择适当b值,DWI能够于照射后3天即发现的放射性肝损伤;并能够通过ADC值的测量较为准确地判断其部分时期的病理演进过程,有着早期预测放射性肝损伤病理异常的潜力。
二、放射性肝损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性肝损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射波刀治疗方法 |
1.3 影像资料采集及处理 |
1.4 评估标准及预后结果判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基线(治疗前)病灶MRI表现以及治疗后瘤周放射性肝损伤ADC绝对值分析 |
2.2 治疗后各时间段随访MRI相关影像学标志物分析 |
2.2.1 不同随访时间段所有患者T2信号强度比(SIratio2)、动脉期信号强度比(SIratioA)水平比较 |
2.2.2 不同随访时间段所有患者ADC绝对值(×10-3s/mm2)水平比较以及诊断学分析;早期客观缓解组与稳定组ADC绝对值(×10-3s/mm2)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分析 |
2.2.3 预测早期(2-3个月)客观缓解(CR+DR)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附图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评估肝癌局部区域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胰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一般临床资料 |
三、治疗方法 |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
结果 |
一、术中临床指标 |
二、术后临床指标 |
三、术前及术后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
四、术后并发症 |
五、复发模式 |
六、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
七、生存情况 |
讨论 |
第二部分 肝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一般临床资料 |
三、治疗方法 |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
结果 |
一、术中临床指标 |
二、术后临床指标 |
三、术前及术后及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
四、术后并发症 |
五、复发模式 |
六、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
七、生存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二维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兔放射性肝损伤及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肝损伤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评价家兔华支睾吸虫感染胆管损伤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英文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肝损伤 MRI 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用于肝、肺纤维化疾病精准诊疗的放射性分子探针及其SPECT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纤维化简介 |
1.1.1 创伤修复与纤维化 |
1.1.2 成纤维细胞的来源 |
1.1.3 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1.1.4 纤维的治疗策略 |
1.2 纤维化的诊断 |
1.2.1 活检与纤维化分期 |
1.2.2 血清学诊断 |
1.2.3 经典的影像学诊断 |
1.3 核医学成像技术用于纤维化诊断 |
1.3.1 唾液酸糖蛋白受体靶向探针 |
1.3.2 整合素受体靶向探针 |
1.3.3 生长激素抑制素受体靶向探针 |
1.3.4 波形蛋白和结蛋白靶向探针 |
1.3.5 甘露糖6-磷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 |
1.3.6 Ⅵ型胶原靶向探针 |
1.3.7 血小板样生长因子 |
1.3.8 转运蛋白靶向探针 |
1.3.9 金属蛋白酶靶向探针 |
1.3.10 核医学成像技术小结 |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靶向探针~(99m)Tc-p(VLA-co-VNI)用于肝纤维化评估和分期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模型 |
2.3.2 ~(99m)Tc-p(VLA-co-VNI)的制备 |
2.3.3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2.3.4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表达 |
2.3.5 SPECT/CT显像 |
2.3.6 血液清除指数HH15和受体指数LHL15 |
2.3.7 组织学分析 |
2.3.8 放射性竞争结合实验 |
2.3.9 Werstern Blot |
2.3.10 免疫组化染色 |
2.3.11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HPLC检测肝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 |
2.4.2 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组织学表征 |
2.4.3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表达 |
2.4.4 CCl_4诱导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的ASGPR的表达 |
2.4.5 ~(99m)Tc-GSA SPECT/CT扫描用于肝纤维化评估 |
2.4.6 ~(99m)Tc-p(VLA-co-VNI)的标记 |
2.4.7 ~(99m)Tc-p(VLA-co-VNI)对小鼠肝纤维化进行分期 |
2.4.8 LUV与HH15及LHL15在预测肝纤维化中的比较 |
2.4.9 ~(99m)Tc-p(VLA-co-VNI) SPECT/CT显像评估纤维化治疗响应 |
2.4.10 p(VLA-co-VNI)与GSA亲和力比较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esmin和vimentin介导的肝星状细胞靶向放射性探针~(99m)Tc-GlcNAc-PEI用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
3.1 前言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GlcNAc-PEI的合成 |
3.3.2 ~(99m)Tc-GlcNAc-PEI的标记及稳定性 |
3.3.2 肝纤维小鼠模型的构建 |
3.3.3 组织切片和天狼星红染色 |
3.3.4 ~(99m)Tc-GlcNAc-PEI SPECT/CT肝脏区域动态扫描 |
3.3.5 ~(99m)Tc-GlcNAc-PEI SPECT/CT全身静态扫描 |
3.3.6 生物分布实验 |
3.3.7 ~(99m)Tc-GlcNAc-PEI放射性饱和结合实验 |
3.3.8 竞争性细胞结合实验 |
3.3.9 苯酚-浓硫酸法测定糖含量 |
3.3.10 放射性自显影 |
3.3.11 流式细胞术 |
3.3.12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GlcNAc-PEI的合成 |
3.4.2 GlcNAc-PEI的表征 |
3.4.3 ~(99m)Tc-GlcNAc-PEI的制备 |
3.4.4 纤维化肝组织的天狼星红染色 |
3.4.5 ~(99m)Tc-GlcNAc-PEI SPECT/CT肝脏区域动态扫描 |
3.4.6 ~(99m)Tc-GlcNAc-PEI SPECT/CT全身静态扫描 |
3.4.7 ~(99m)Tc-GlcNAc-PEI肝组织放射性自显影 |
3.4.8 ~(99m)Tc-GlcNAc-PEI小鼠生物分布实验 |
3.4.9 ~(99m)Tc-GlcNAc-PEI SPECT/CT抑制显像 |
3.4.10 竞争性细胞结合实验 |
3.4.11 GlcNAc-PEI肝星状细胞摄取及抑制实验 |
3.4.12 免疫荧光实验 |
3.4.13 流式细胞术检测GlcNAc-PEI在肝组织细胞中的摄取 |
3.4.14 ~(99m)Tc-GlcNAc-PEI放射性饱和结合实验 |
3.4.15 ~(99m)Tc-GlcNAc-PEI监视肝纤维的治疗响应 |
3.4.16 ~(99m)Tc-PEI-1800肝纤维化小鼠SPECT/CT扫描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99m)Tc-GlcNAc-PEI/siRNA用于肺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
4.1 前言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肺纤维小鼠模型的构建 |
4.3.2 组织切片和天狼星红染色 |
4.3.3 ~(99m)Tc-GlcNAc-PEI SPECT/CT胸区域动态扫描 |
4.3.4 ~(99m)Tc-GlcNAc-PEI SPECT/CT全身静态扫描 |
4.3.5 生物分布实验 |
4.3.6 siRNA装载效率测定 |
4.3.7 siRNA凝胶阻滞实验 |
4.3.8 组织免疫荧光共定位 |
4.3.9 细胞免疫荧光 |
4.3.10 Werstern Blot |
4.3.11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肺纤维化组织学检测 |
4.4.2 ~(99m)Tc-GlcNAc-PEI SPECT/CT显像 |
4.4.3 ~(99m)Tc-GlcNAc-PEI肺摄取值与组织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4.4 ~(99m)Tc-GlcNAc-PEI在BM诱导的纤维化小鼠中生物分布 |
4.4.5 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 |
4.4.6 Western Blot检测肺纤维化组织中的desmin和vimentin表达 |
4.4.7 GlcNAc-PEI装载siRNA效率检测 |
4.4.8 GlcNAc-PEI/siRNA对desimin和vimentin表达的影响 |
4.4.9 GlcNAc-PEI/siRNA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大鼠放射性肝损伤分子应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放射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大鼠放射性肝损伤的分子应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影响大鼠放射性肝损伤的分子应答机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放射性肝损伤影像学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病理学特点 |
影像学研究 |
MRI检查 |
展望 |
(10)放射性肝损伤3.0T磁共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兔肝脏 3.0T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放射性肝损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放射性肝损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施国明,黄晓勇,任正刚,陈漪,程蕾蕾,杜世锁,方艺,葛宁灵,李爱民,李苏,李晓牧,卢倩,陆品相,孙建方,王汉萍,魏来,徐立,杨国欢,曾昭冲,张岚,张力,赵海涛,赵灵,赵明,周爱萍,刘荣乐,刘新会,伍家鸣,张莹,樊嘉,周俭,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12)
- [2]MRI影像学标志物在小肝癌射波刀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尹加伟.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3]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D]. 苏泽隆.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二维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兔放射性肝损伤及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D]. 甘媛琳.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5]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评价家兔华支睾吸虫感染胆管损伤的初步研究[D]. 方竞.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用于肝、肺纤维化疾病精准诊疗的放射性分子探针及其SPECT成像研究[D]. 张德良. 厦门大学, 2018(08)
- [7]大鼠放射性肝损伤分子应答及机制研究[D]. 程纬.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8]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早期诊断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J]. 冯军,吴曙军,陈暑波,孙屏,信天游,陈迎祯.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5(03)
- [9]放射性肝损伤影像学研究现状[J]. 董天明,安宁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06)
- [10]放射性肝损伤3.0T磁共振实验研究[D]. 董天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