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轻人卒中116例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平[1](2021)在《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之间的关系,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青年卒中组,随机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年龄≥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122例作为中老年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卒中家族史传统危险因素及血清Lp(a)水平有无差异,并根据CISS分型、发病机制及入院时NIHSS评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血清Lp(a)水平有无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244例,其中青年卒中组122例,中老年卒中组122例,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及Lp(a)>300mg/L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在性别、糖尿病、卒中家族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2.青年卒中组血清Lp(a)水平为(332.80±68.40)mg/L,中老年卒中组为(280.45±39.60)mg/L,与中老年卒中组相比,青年卒中组血清Lp(a)水平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7,P<0.001)。不同CISS分型中,LAA、PAD、CS、OE、UE亚型血清Lp(a)水平分别为(381.38±62.46)mg/L、(297.94±43.97)mg/L、(283.00±39.33)mg/L、(279.25±38.22)mg/L、(292.92±34.93)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72,P<0.001)。LAA亚型血清Lp(a)水平显着高于PAD、CS、OE及UE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个亚型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亚型不同发病机制患者血清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4,P=0.851)。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脂血症、吸烟史及Lp(a)>300mg/L是青年缺血性卒中LAA亚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3.轻型(NIHSS评分<5)、中型(NIHSS评分5-15分)、重型(NIHSS评分>15分)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Lp(a)水平依次为(308.04±67.03)mg/L、(338.91±58.35)mg/L、(379.83±75.26)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79,P<0.001),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p(a)水平升高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中发挥重要致病作用,可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应注意监测与干预。
冯鹏硕[2](2019)在《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析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分布特点。分析血瘀质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相关性,为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的新思路,亦为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对患者进行体质判定,根据最终判定结果分为血瘀质与非血瘀质两组。制作患者统一信息采集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等;并收集患者理化检查资料:糖代谢、血脂常规、凝血常规等。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到Excel表中,运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瘀质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探索体质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男性116例,女性86例。最小年龄为18,最大为90。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经卡方检验无差异。2.收集的患者其中高血压13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0例,糖尿病74例,此3种危险因素发病率为前三位。HHcy患者男性56例,女性24例,经X2检验,HHcy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血瘀组有吸烟史患者38例,非血瘀组有吸烟史患者97例;血瘀组缺乏锻炼43例,非血瘀组缺乏锻炼83例。经X2检验显示两组患者在吸烟与缺乏锻炼上均存在差异。3.体质判定结果:血瘀质56例,气虚质40例,阳虚质33例,痰湿质25例,平和质20例,阴虚质13例,湿热质10例,气郁质5例,特异禀质0例。经X2检验HHcy与高尿酸血症在患病率上,两组存在差异。理化指标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分布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将TC、LDL-C、Hcy、DD-2、吸烟史、缺乏锻炼作为协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Hcy、D-二聚体、缺乏锻炼、吸烟史上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且OR值均大于1,提示此四项均为血瘀质危险因素,具有正相关性。结论:1.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以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较为常见。男性患者体质多为血瘀质、阳虚质、气虚质。女性患者体质多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体质分布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2.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房颤。其中HHcy在性别分布上具有显着差异,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HHcy、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两组具有显着差异,血瘀质组高于非血瘀质组。Hcy、DD-2、缺乏锻炼、吸烟史均为血瘀质危险因素,呈正相关性。
连丽霞[3](2017)在《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从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74例,用药均在起病4.5小时内,年龄在60-89岁之间,其中184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根据年龄分两组,低龄老年溶栓组96例,年龄在60-79岁,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老年溶栓组88例,80-89岁,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老年非溶栓组90例,80-89岁,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给予rt-PA静脉溶栓。2.研究分析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合并房颤等,溶栓治疗后24小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溶栓后24小时出血转化率、溶栓后24小时症状性出血转化率。比较溶栓后的治疗有效率、病情恶化率和出血转化率。结果:1.三组老年患者在基线资料上比较,在危险因素上,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在性别、入院时血压和血糖、基线NIHSS评分等无明显差异;高龄老年溶栓组和高龄老年非溶栓组在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组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和合并房颤者高于低龄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高龄老年溶栓组治疗有效例数为31例(35.2%),高龄老年非溶栓组治疗有效例数为2例(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溶栓组与高龄老年非溶栓组组治疗有效率存在显着差异。3.高龄老年溶栓组病情恶化为3例(3.4%),低龄老年溶栓组病情恶化为4例(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溶栓组与低龄老年溶栓组比较,病情恶化无明显差异。4.高龄老年溶栓组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有2例(2.3%),低龄老年溶栓组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有3例(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溶栓组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有0例,低龄老年溶栓组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有1例(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溶栓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有2例(2.3%),低龄老年溶栓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有2例(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溶栓组与低龄老年溶栓组在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80岁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许娟[4](2016)在《昆山市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病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种类脑卒中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筛选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的患者,删除期间重复住院以及病重而未做相关检查而转上级医院的病人,将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的2272例纳入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或MRI确诊。用SPSS19.0统计分析,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资料的描述性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分层分析控制年龄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方面无差异。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显着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1)。缺血性脑卒中平均年龄为68.37±12.43岁,高发年龄段为60-79岁;而出血性脑卒中平均年龄为59.75±12.05岁,高发年龄段为40-69岁,在40岁之前的年龄段,出血性脑卒中占6.89%,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具有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心脏病患病率及用药率方面,均显着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4、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阴离子间隙指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基础疾病对比发现,排在第一位的均是高血压,其次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2-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卒中史患病率显着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6、对两组脑卒中患者多种常见基础疾病的比较发现,具有2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病率高,其次是具有1种和3种基础疾病的患者。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同时具有这两种基础疾病者是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两种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比较研究发现,具有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及年老者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而高血压和年轻患者更容易导致出血性脑卒中。提示脑卒中预防控制的关键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特别是同时具有两种疾病者应作为高危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姚瑶,程小华[5](2014)在《年轻人脑出血8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年轻人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常见的发病原因和危险因素,唤起人们对年轻人脑出血防治的重视。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3年5月间神经内科收治的89例1545岁的年轻脑出血患者,并对其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出血部位、临床表现、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各病因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高血压病54例,动静脉畸形10例,动脉瘤8例,尿毒症6例,结缔组织病4例,原因不明7例。最常见危险因素分别是高血压病(60.6%)、血脂代谢异常(50.5%)。出血部位分别是:脑叶出血16例,基底节出血50例,脑干出血14例,丘脑出血4例,脑室出血2例,小脑出血4例。其中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出血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脑出血其部位多为脑叶。结论年轻人高血压是年轻人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和主要病因。当出血量较大时,年轻人脑出血较老年人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对患者本人身体、精神方面造成的损害及对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甚至更为严重。加强年轻人高血压的知识普及,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尤其是有卒中家族史的年轻人,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可最大限度减少年轻人脑出血的发生率。对于年轻人脑出血的患者,及时且合理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刘凤阁,张红杰,张瑞芳,苗晓良[6](2013)在《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09-2011年期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45岁73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随机抽取97例1845岁同期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摘抄医院病历中相关信息,并电话随访相关行为,利用2检验及Logistic回归筛选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结果青年脑卒中受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脑卒中家族史、一过性黑蒙病史、偏头痛、睡眠呼吸障碍等既往病史影响;受吸烟、饮酒、口味偏咸、口味偏油等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受空腹血糖生化指标影响。未发现青年脑卒中受性别、职业、外周血管病史、慢性牙周炎、体育锻炼、纤维蛋白原、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肌酐等的影响。结论青年脑卒中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
李欣[7](2013)在《150例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笔者收集的150例16~45岁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结果青年卒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并且缺血性卒中可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管炎、烟雾病、心源性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偏头痛性梗死、线粒体脑肌病、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病因;出血性卒中可有高血压性、血管畸形、动脉瘤、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等病因;也有原因不明者。青年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可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TIA、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尿病、心脏病、偏头痛、家族史等。结论青年卒中患者病因和发病危险因素复杂。
陈鑫[8](2012)在《青年出血性脑卒中80例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帮助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青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统计病因、危险因素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临床特点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以脑实质出血最多(60%);病因以动脉瘤等颅内血管畸形疾病最多见(53.75%),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11.2%);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酗酒、高血脂、抽烟等。结论青年脑出血以高血压、吸烟、饮酒为常见危险因素,脑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普及大众心脑血管病知识,做好危险因素的预防,是减少青年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手段。
刘力生[9](2011)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文中认为序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着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刘力生[10](2011)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在1999年和2005年版本基础上修订的,由高血压联盟(中国)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近百位专家,包括心内科、肾脏科、神经科、老年科和内分泌科等学科专家多次讨论编撰而成。过去几十年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200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比较,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有些社区高血压管理后的控制率超过60%。农村脑卒中死亡率呈增长态势;城市中老年人群高血压主要并发症——脑卒中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年轻人群中却是增加的。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防治策略应当基于心血管总体危险的评估(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随临床疾患)。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140/90mm Hg(1mm Hg=0.133kPa),≥65岁的老年人降压目标是<150/90mm Hg,如果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至<140/90mm Hg;糖尿病、肾脏病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降压目标为<130/80mm Hg;对高危患者管理应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改善如限盐、戒烟、减重、限酒、增加钾摄入量及体力活动,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有意义的。5大类降压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特殊人群高血压需特别处理,如少儿、老年、妊娠、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等。由于健康医疗政策和水平的差别,在指南实施过程中,建议采用两个不同级别的推荐(标准建议和基本建议),允许主管医师作出合适的选择。
二、年轻人卒中116例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轻人卒中116例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病名的源流 |
2 病因病机 |
2.1 气虚血瘀 |
2.2 痰瘀阻络,痹阻脑脉 |
2.3 肾气亏虚 |
2.4 毒邪理论 |
3 中医治疗 |
4 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
5 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 |
6 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7 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关系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筛选 |
4 研究内容 |
5 病例分组情况 |
6 建立数据库 |
7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体质调查情况 |
3 行为性危险因素 |
4 血管性危险因素 |
5 血瘀质与危险因素分析 |
6 两组危险因素理化指标比较情况 |
7 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1 突出中医治未病优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医体质分类表 |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
缺血性中风患者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入选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用药方法 |
1.2.2 诊断方法 |
1.3 评估方法 |
1.3.1 数据收集 |
1.3.2 观察内容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三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
2.2.1 高龄老年溶栓组与高龄老年非溶栓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
2.2.2 高龄老年溶栓组与低龄老年溶栓组病情恶化率的比较 |
2.2.3 高龄老年溶栓组与低龄老年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率的比较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昆山市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的收集 |
3. 统计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诊断标准和相关定义 |
结果 |
1. 脑卒中患者基本资料 |
2. 脑卒中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
3. 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
4. 脑卒中患者病因分析 |
讨论 |
1. 性别对脑卒中的影响 |
2. 年龄对脑卒中的影响 |
3. 血压对脑卒中的影响 |
4. 脉压差对脑卒中的影响 |
5. 血糖对脑卒中的影响 |
6. 血脂紊乱对脑卒中的影响 |
7. 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 |
小结 |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年轻人脑出血8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危险因素 |
1.4 出血部位 |
1.5 发病原因 |
1.6 临床表现 |
1.7 预后 |
2 结果 |
2.1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
2.2 出血部位 |
2.3 病因及年龄分布 |
2.4 临床表现 |
2.5 转归及随访情况 |
3 讨论 |
3.1 危险因素 |
3.2 出血部位 |
3.3 发病原因 |
3.4 临床表现 |
(6)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危险因素的诊断标准 |
1.2.1 高血压的分类标准 |
1.2.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1.2.3 血脂升高的标准 |
1.3 调查工具 |
1.4 调查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 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均衡性分析 |
2.3 青年脑卒中影响因素分析 |
2.3.1 既往病史 |
2.3.2 病例组和对照组生活行为方式比较 |
2.3.3 病例组和对照组生化指标比较 |
2.3.4 青年脑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资料可靠性分析 |
3.2 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
3.2.1 可控因素 |
3.2.2 不可控因素 |
(7)150例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前言 |
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
1.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
1.3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1.3.1高钠、低钾膳食 |
1.3.2超重和肥胖 |
1.3.3饮酒 |
1.3.4精神紧张 |
1.3.5其他危险因素 |
1.4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
2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1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
2.2各种血压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
2.3我国人群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关系的特点 |
3诊断性评估 |
3.1病史 |
3.2体格检查 |
3.3实验室检查 |
3.4血压测量 |
3.4.1诊室血压 |
3.4.2动态血压 |
3.4.3家庭血压 |
3.5评估靶器官损害 |
3.5.1心脏 |
3.5.2血管 |
3.5.3肾脏 |
3.5.4眼底 |
3.5.5脑 |
4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
4.1按血压水平分类 |
4.2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
5高血压的治疗 |
5.1治疗目标 |
5.1.1标准目标 |
5.1.2基本目标 |
5.2治疗策略 |
5.2.1高危、很高危患者 |
5.2.2中危患者 |
5.2.3低危患者 |
5.3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
5.3.1减少钠盐摄入 |
5.3.2控制体重 |
5.3.3不吸烟 |
5.3.4限制饮酒 |
5.3.5体育运动 |
5.3.6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
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5.4.1药物治疗的策略 |
5.4.2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据 |
5.4.3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
5.4.4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表8~10) |
5.5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
5.5.1调脂治疗 |
5.5.2抗血小板治疗 |
5.5.3血糖控制 |
5.5.4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 (房颤) 的抗凝治疗 |
5.5.5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 |
5.6高血压治疗随诊及记录 |
5.6.1随诊的目的及内容 |
5.6.2降压药物剂量的调整 |
5.6.3危险分层的年度评估和分层与管理级别的调整 |
6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
6.1老年高血压 |
6.1.1流行现状 |
6.1.2临床特点 |
6.1.3诊断 |
6.1.4治疗 |
6.2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
6.2.1血压特点和流行现状 |
6.2.2诊断 |
6.2.3治疗 |
6.3妊娠高血压 |
6.3.1患病率与定义 |
6.3.2降压治疗的策略 |
6.3.3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处理 |
6.3.4降压药物的选择 (表16) |
6.4高血压伴脑卒中 |
6.4.1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 |
6.4.2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
6.5高血压伴冠心病 |
6.5.1降压治疗的目标水平 |
6.5.2伴稳定性心绞痛 |
6.5.3伴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
6.5.4伴ST段抬高心肌梗死 |
6.6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6.6.1临床特点 |
6.6.2降压的目标水平 |
6.6.3药物选择和应用 |
6.7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6.7.1高血压与肾脏疾病 |
6.7.2高血压所致肾脏损害的降压治疗 |
6.7.3高血压伴慢性肾脏病的降压治疗 |
6.7.4终末期肾病的降压治疗 |
6.8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6.8.1降压治疗的目标 |
6.8.2药物的选择和应用[8, 128, 162] |
6.9代谢综合征 |
6.9.1诊断标准 |
6.9.2治疗原则和降压目标 |
6.10外周血管病的降压治疗 |
6.11难治性高血压[167-169] |
6.11.1难治性高血压原因的筛查 |
6.11.2处理原则 |
6.12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170, 171] |
6.12.1定义 |
6.12.2高血压急症的处理 |
6.12.3高血压亚急症的处理 |
6.13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
6.13.1降压治疗的目标 |
6.13.2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防治 |
7高血压防治的对策和策略 |
7.1防治对策 |
7.2高血压防治的策略 |
7.2.1全人群策略 |
7.2.2高血压易患人群策略 |
8高血压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
8.1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的内容 |
8.2高血压社区管理流程 |
8.3随访的方式 |
8.4高血压社区防治主要的效果评价指标 |
9继发性高血压 |
9.1肾实质性高血压 |
9.2内分泌性高血压 |
9.2.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症) |
9.2.2嗜铬细胞瘤 |
9.2.3库欣综合征 |
9.3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的根本特征是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 导致患肾缺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明显增高, 引起高血压及患肾功能减退。肾动脉狭窄是引起高血压和 (或) 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患病率约占高血压人群的1%~3%[209]。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 据估计在我国占所有肾动脉狭窄的70%以上, 其次为大动脉炎 (约20%) 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约5%) [210]。其中大动脉炎所致的主动脉及肾动脉狭窄是我国年轻人继发性血管源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这与欧美国家有明显差别。 |
9.4主动脉缩窄 |
9.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
9.6药物性高血压 |
10指南的推广与实施 |
10.1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指南宣传推广和实施中的作用 |
10.2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医疗单位和企业界在指南宣传推广中的作用 |
10.3开展全国高血压医院及社区规范化管理与考核评估 |
编后语 |
(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论文提纲范文)
序 言 |
前 言 |
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1.3.1 高钠、低钾膳食 |
1.3.2 超重和肥胖 |
1.3.3 饮酒 |
1.3.4 精神紧张 |
1.3.5 其他危险因素 |
1.4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
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1 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
2.2 各种血压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
2.3 我国人群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关系的特点 |
3 诊断性评估 |
3.1 病史 |
3.2 体格检查 |
3.3 实验室检查 |
3.3.1 基本项目 |
3.3.2 推荐项目 |
3.3.3 选择项目 |
3.4 血压测量 |
3.4.1 诊室血压 |
3.4.2 动态血压 |
3.4.3 家庭血压 |
3.5 评估靶器官损害 |
3.5.1 心脏 |
3.5.2 血管 |
3.5.3 肾脏 |
3.5.4 眼底 |
3.5.5 脑 |
4 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
4.1 按血压水平分类 |
4.2 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
5 高血压的治疗 |
5.1 治疗目标 |
5.1.1 标准目标 |
5.1.2 基本目标 |
5.2 治疗策略 |
5.2.1 高危、很高危患者 |
5.2.2 中危患者 |
5.2.3 低危患者 |
5.3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
5.3.1 减少钠盐摄入 |
5.3.2 控制体质量 |
5.3.3 不吸烟 |
5.3.4 限制饮酒 |
5.3.5 体育运动 |
5.3.6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
5.4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5.4.1 药物治疗的策略 |
5.4.2 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据 以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研究目标的随机对照降压治疗临床试验为高血压的治疗与管理建立了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数十个以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 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较早期的降压治疗试验, 主要研究积极降压治疗与安慰剂或不治疗对比是否能够明显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这些研究的结果一致显示, 通过降低血压可以明显降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这是我们治疗与管理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循证证据。 |
5.4.3 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降压治疗药物应用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 即小剂量开始, 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
5.4.4 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表8~10)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5类, 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此外, α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 |
5.4.5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108]。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许多高血压患者需要应用≥2种降压药物。 |
5.5 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
5.5.1 调脂治疗 |
5.5.2 抗血小板治疗 |
5.5.3 血糖控制 |
5.5.4 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
5.5.5 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 |
5.6 高血压治疗随诊及记录 |
5.6.1 随诊的目的及内容 |
5.6.2 降压药物剂量的调整 |
5.6.3 危险分层的年度评估和分层与管理级别的调整 |
6 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
6.1 老年高血压 |
6.1.1 流行现状 |
6.1.2 临床特点 |
6.1.3 诊断 |
6.1.4 治疗 |
6.2 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
6.2.1 血压特点和流行现状 |
6.2.2 诊断 |
6.2.3 治疗 |
6.3 妊娠高血压 |
6.3.1 患病率与定义 |
6.3.2 降压治疗的策略 |
6.3.3 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处理 |
6.3.4 降压药物的选择 (表16) |
6.4 高血压伴脑卒中 |
6.4.1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 |
6.4.2 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
6.5 高血压伴冠心病 |
6.6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6.6.1 临床特点 |
6.6.2 降压的目标水平 |
6.6.3 药物选择和应用 |
6.7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6.7.1 高血压与肾脏疾病 |
6.7.2 高血压所致肾脏损害的降压治疗 |
6.7.3 高血压伴慢性肾脏病的降压治疗 |
6.7.4 终末期肾病的降压治疗 |
6.8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6.8.1 降压治疗的目标 |
6.8.2 药物的选择和应用[8, 128, 162] |
6.9 代谢综合征 |
6.9.1 诊断标准 |
6.9.2 治疗原则和降压目标 |
6.10 外周血管病的降压治疗 |
6.11 难治性高血压[167-169] |
6.11.1 难治性高血压原因的筛查 |
6.11.2 处理原则 |
6.12 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170-171] |
6.12.1 定义 |
6.12.2 高血压急症的处理 |
6.12.3 高血压亚急症的处理 |
6.13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
6.13.1 降压治疗的目标 |
6.13.2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防治 |
7 高血压防治的对策和策略 |
7.1 防治对策 |
7.2 高血压防治的策略 |
7.2.1 全人群策略 |
7.2.2 高血压易患人群策略 |
7.2.3 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
8 高血压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
8.1 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的内容 |
8.2 高血压社区管理流程 |
8.3 随访的方式 |
8.4 高血压社区防治主要的效果评价指标 |
9 继发性高血压 |
9.1 肾实质性高血压 |
9.2 内分泌性高血压 |
9.2.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 |
9.2.2 嗜铬细胞瘤 |
9.2.3 库欣综合征 |
9.3 肾动脉狭窄 |
9.4 主动脉缩窄 |
9.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9.6 药物性高血压 |
10 指南的推广与实施 |
10.1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指南宣传推广和实施中的作用 |
10.2 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医疗单位和企业界在指南宣传推广中的作用 |
10.3 开展全国高血压医院及社区规范化管理与考核评估 |
11 编后语 |
四、年轻人卒中116例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罗文平.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冯鹏硕.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 连丽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4]昆山市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比分析[D]. 许娟. 苏州大学, 2016(05)
- [5]年轻人脑出血89例临床分析[J]. 姚瑶,程小华. 中华全科医学, 2014(07)
- [6]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刘凤阁,张红杰,张瑞芳,苗晓良.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11)
- [7]150例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J]. 李欣. 中国实用医药, 2013(20)
- [8]青年出血性脑卒中80例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 陈鑫.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3)
- [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刘力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05)
- [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刘力生.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08)